李泰(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泰(620年-652年),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第四子,生母文德皇后長孫氏。史載寵冠諸王,是唐太宗最寵愛的兒子。按慣例皇子成年後都應去封地,不得長駐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愛,特許“不之官”。

李泰才華橫溢,聰敏絕倫,好士愛文學,工草隸,集書萬卷,是當時的書法家、書畫鑑賞家。唐太宗允許李泰在府邸設定文學館,任他自行引召學士。貞觀十二年(638年),李泰開始主編名著《括地誌》,於貞觀十五年(641年)完成。

由於李泰寵祿過盛,屢次遭到眾臣的進諫。因父親唐太宗種種溺愛,讓李泰漸漸對皇位有了想法。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謀反,李泰涉嫌謀嫡,唐太宗為了達到目的,讓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個兒子共存,只好採取隔離政策,改封其為順陽王,徙居均州之鄖鄉縣。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進封濮王。高宗即位後,優惠有加,永徽三年死於鄖鄉,高宗追贈其為太尉、雍州牧,謚曰恭。

基本介紹

  • 本名:李泰
  • 字號:字惠褒,小字青雀
  • 所處時代:唐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時間:620年
  • 去世時間:652年
  • 主要作品:《濮王泰集》二十卷
  • 主要成就:主編中國大型地理名著《括地誌》
  • 封爵:宜都王→衛王→越王→魏王→濮王
  • 官職:揚州大都督、相州都督等
  • 追贈:太尉、雍州牧
  • 諡號:恭王
人物生平,寵冠諸王,禮秩逾制,才華橫溢,崇師問道,為母祈福,謀嫡降封,重新封王,薨後厚葬,軼事典故,八駿圖,芙蓉園,都城之盛,伊闕佛龕,人物成就,藏書,著書,文集,書法,鑑賞家,人物評價,家族墓群,家庭成員,長輩,同母兄弟,同母姐妹,兒子,孫子,

人物生平

寵冠諸王

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武德三年(620年)出生,為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次子,因“文德皇后所生”,且“聰敏絕倫”,太宗“特所寵異”。”
他一出生就被自己的祖父唐高祖李淵冊封為宜都王,次年(621年)三月,李泰進封衛王,又被授予上柱國。
作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後的爵位原本最高不過是從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淵卻將其封為了正一品的衛王(而不是從一品的嗣衛王)以繼李玄霸之後,這對李世民父子來說是莫大的恩寵。
貞觀二年(628年),年僅九歲的李泰改封越王,並受封為揚州大都督與越州都督,督常、海、潤、楚、舒、廬、濠、壽、歙、蘇、杭、宣、東睦、南和等十六州軍事揚州刺史,又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不僅不之官,封地更是多達22州!至於同時受封的皇子李恪,封地只有8州。
貞觀五年(631年),李泰在任揚州大都督的同時,又兼領了左武候大將軍一職,卻並不之官。
貞觀六年(632年),李泰受封鄜州大都督兼夏、勝、北撫、北寧、北開五都督,余官如故,仍舊並不之官。
貞觀八年(634年),兼領左武候大將軍的同時,又被授予了雍州牧之職。
根據《舊唐書·地理志》的記載,雍州即指京兆府,也就是大唐王都所轄之地,自此李泰又兼任了掌管西京長安的長官。
貞觀十年(636年),李泰徙封魏王,遙領相州都督,督相、衛、黎、魏、洺、邢、貝七州軍事,余官如故。然而唐太宗不僅捨不得愛子離開自己去封地,甚至還一度下詔想讓心愛的兒子搬進武德殿居住。
武德殿是極為靠近東宮的宮室,魏徵曾說過“今武德殿近儲後焉”“在東宮之西”,其地理位置之重可以見一斑。更何況當年的李元吉就是住在武德殿與李建成互通有無的,後唐玄宗即位之初便是在武德殿聽政的,可見武德殿是一個多么重要敏感之地。也就怪不得魏徵要極力諫止此事了。

禮秩逾制

唐太宗對李泰百般寵愛,經常帶著他四處游幸,甚至不過短短一日見不到他,也要派自己養的一隻名為“將軍”的白鶻去送信,一日之內鴻雁往返數次。根據史書的記載,李泰“腰腹洪大”,不過唐太宗見到愛子如此圓滾滾的模樣,擔心的卻不是太胖的話會影響身材,而是覺得兒子這樣上朝參拜的時候一定會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別準許他乘著小轎子到朝所,真是前所未聞。唐太宗還在東都洛陽“並坊地”以賜兒子大宅,而且合併坊地後李泰的大宅還占了“東西盡一坊”之地,另有“瀦沼三百畝”,李泰於此處為池、池與洛河之間修建的堤岸,正是日後堪稱“都城之盛”的魏王池與魏王堤二景。
長孫皇后、李泰、李世民長孫皇后、李泰、李世民
魏王池與魏王堤,李泰因父親的寵愛而得,而如此勝景,又因魏王李泰而馳名於世。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騷客,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詩篇。韓愈便曾在《東都遇春》一詩中寫道:“有船魏王池,往往縱孤泳。水容與天色,此處皆綠淨。”白居易的《魏王堤》《魏堤有懷》等數首詩作中,吟詠的正是魏王堤之景;韋莊的《菩薩蠻》《中渡晚眺》等詩詞中,皆可見魏王池、魏王堤的身影;劉禹錫於此處泛舟時亦曾說過:“川色晴猶遠,烏聲暮欲棲。唯餘踏青伴,待月魏王堤。”
貞觀十四年(640年),唐太宗親臨李泰在延康坊的府邸,並因此特別赦免了雍州及長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又免去了延康坊的百姓一年的租賦,還賞了魏王府的官員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很多東西。其實在李泰還沒有正式搬進來入府邸前,便因為盛修府邸一事而被岑文本進諫。而唐太宗照舊是對岑文本的上疏誇獎賞賜了一番,卻唯獨不見對李泰的行為有任何的不樂意與制止。不僅如此,唐太宗還將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頃,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園賜給了寶貝兒子。
更甚至有一次,有人向唐太宗打小報告說朝中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魏徵,房玄齡等)對李泰不夠尊重,藉機中傷他們。果然唐太宗一聽自己心愛的兒子受了委屈,雷霆震怒之下二話不說,立馬把那些大臣召進宮來嚴詞質問一番。房玄齡等人被嚇得是不敢說話,唯有魏徵梗著脖子據理力爭。最後唐太宗承認自己的確因私愛而忘公了。
就連李泰的長子李欣,也因為父親的原因“特為太宗所愛”,四歲的時候便被接進了宮中撫養。正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吧,李欣小小年紀就非常乖巧伶俐,長孫皇后曾問他剛來這裡住的可還習慣,他立馬拱著一雙小手說道:“孫兒有幸住在皇宮裡,已經很開心了。”長孫皇后聽了既驚訝又高興,不僅親自為他取名為“欣”,還把這個孫子當做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養育。李欣也因此得以常常和年歲相仿的小叔叔李治一同玩耍,叔侄二人感情非同一般,所以李欣作為濮王的長子,直到弱冠之年才離開京城去了自己的封地。
唐太宗對李泰這種種逾越禮制的寵愛,就連史官都不得不感慨到:“其寵異如此”。

才華橫溢

史載李泰“聰敏絕倫”,雅好文學,工草隸,集書萬卷,是當時的書畫鑑賞家,唐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學館,任其引召學士。後來與李泰共同編撰《括地誌》的蕭德言、顧胤、蔣亞卿、謝偃等人,便是在此時招納的。
魏王李泰魏王李泰
貞觀十五年(641年),由李泰主編的《括地誌》完稿,全書按貞觀十道排比358州,再以州為單位,分述轄境各縣的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蹟、神話傳說、重大歷史事件等。徵引廣博,保存了許多六朝地理書中的珍貴資料,對後世影響甚深。原書字數無考,今《括地誌輯校》八卷,約13萬字。唐太宗非常高興,如獲至寶,不僅將這部著作收藏進了皇家的藏書閣秘府中,還接二連三地大肆賞賜李泰——先是賜“物萬段”,緊接著又每月賞賜大量的財物,數量之多甚至超過了太子的規格,惹得褚遂良不得不上疏勸諫。結果唐太宗是樂呵呵地表示贊同他的觀點,卻並沒有因此削減李泰的開支,而是取消了太子的開支限制,等於是變相地維持了李泰逾制的花銷。
李泰不僅對文學十分精通,所藏書籍甚至和皇室的藏書樓一樣多,還寫得一手好書法,對書畫鑑賞也相當在行。根據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的記載,李泰有兩枚書畫鑑賞印,分之為“龜”、“益”二印,而周穆王的《八駿圖》亦是因為李泰才得以流傳下來。李泰曾傳有二十卷文集,現已失傳。

崇師問道

唐太宗曾令禮部尚書王珪做李泰的老師,李泰見到王珪也從不以親王身份自居,不僅見師以禮,拜答如禮,還主動向王珪請教忠孝之道。
明代丁雲鵬所繪李泰崇師問道圖明代丁雲鵬所繪李泰崇師問道圖
一天李泰問王珪,什麼是忠和孝呢?王珪回答說:“當今聖上是你的君主,不論辦什麼事,都要想到去竭盡忠心;當今聖上是你的父親,不論辦什麼事,都要想到去竭盡孝道。盡忠盡孝,可以使你安身立命,可以使你成就名望。”李泰又說:“忠和孝的道理,我接受先生的訓導,還想聽聽平常該怎么學習和注意。”王珪答道:“東漢時的東平王劉蒼曾說:‘做善事,行善道,是最快樂的。’但願魏王牢記。”
見兒子如此崇師問道,唐太宗大喜,非常高興地說:“我兒以後可以不犯過錯了”
貞觀十三年,王珪逝世,唐太宗特下詔令李泰親率百官親往臨哭。後《養正圖解》(明)專門為魏王李泰崇師問道一事作畫,清代的乾隆、嘉慶皆作詩稱讚。
貞觀十二年(638年),虞世南病逝,唐太宗悲慟非常,於是手敕給愛子李泰說:“虞世南和我,猶如一體。我有了小的過失,他一定會犯顏而諫。如今他不在了,我的痛惜哪裡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呢!”

為母祈福

就在貞觀十五年(641年)的十一月辛卯,李泰發願為母親長孫皇后所造的龍門山賓陽洞佛龕落成,唐太宗親自前往,大閱於伊闕。而伊闕佛龕碑的碑文則是由岑文本撰稿,“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書寫,“畫奇偉,名垂千古,可見李泰對母親長孫皇后的一片孺慕之心,更可見唐太宗父子對此佛龕之重視。

謀嫡降封

正因為這樣無盡的溺愛讓李泰產生了一種錯覺,以為只要把親哥哥承乾拉下了馬自己就能登上儲君之位了。所以李泰最終還是選擇踏上了一條注定無法回頭的路。
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廢,李泰藉機向自己的父親撒嬌,聲稱自己百年之後定會殺了自己的兒子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而唐太宗見青雀投進自己的懷中,立馬心就軟了,再一聽這樣的保證,當即便許諾要立他為太子。不過這樣的謊言卻被褚遂良毫不留情地揭穿了,唐太宗冷靜下來也明白殺子傳弟的事根本不可能發生,於是為了保證自己的這三個愛子能夠同時活下來,果斷地立了李治為太子。
不過太子易立,如何處置李泰這個自己曾經萬般溺愛的兒子,唐太宗是操碎了心。最後,唐太宗不得不在廢黜李泰的詔書中沉痛地說道:“魏王李泰,是我極為心愛的兒子,我對這個兒子實所鐘心。此子年幼的時候就很聰敏伶俐,又十分愛好文學,我對他的寵愛是那么的不同尋常……然而我不能讓後世子孫認為皇位是可以通過謀劃得到的,所以將魏王李泰降為東萊郡王。”

重新封王

李泰是如此傷了自己父親的心,然而唐太宗卻仍捨不得對自己的愛子如何責備,依然對這隻青雀掛念不已。
就在李泰被貶四年後,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就將他重新進封為濮王。貞觀十八年(644年)曾唐太宗還拿著李泰的上表對周圍的大臣說:“泰文辭美麗,豈非才士,我心中有多記掛他,你們也是知道的。但也只能忍痛割愛,這也是保全他們兄弟的兩全之法。”

薨後厚葬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駕崩於含風殿,是年李治即位。李治即位後對自己的哥哥也是優待異常,“車服羞膳,特加優異”。
永徽三年(652年)十二月癸巳,濮王李泰薨。
唐高宗對哥哥的逝世十分傷心,特別以唐朝最高的喪葬規格“詔葬”的形式來為李泰舉哀——不僅將其追贈為太尉與雍州牧,為之輟朝,還下令“班劍卌人,羽葆鼓吹,賻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賜東園秘器,葬事官給,務從優厚”,又特意請了法藏禪師來為哥哥的往生祈福。李泰墓曾多次被盜,但1985正式發掘清理時仍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可見當時下葬之奢華。後李泰的子孫也都安葬於此,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墓。

軼事典故

八駿圖

周穆王稱有八匹駿馬,一日賓士三萬里。晉武帝時所得的《八駿圖》古本,乃穆王時的畫,黃絹上作的圖像,腐爛模糊漫漶,而氣韻宛然存在,超然出眾的狀貌奇異的形象,實在也是龍的一類了。就詔令史道碩照原樣描繪出來,宋、齊、梁、陳作為國寶,隋文帝滅亡陳朝,圖書散失,此畫為賀若弼得到。齊王楊暕知而請求得到它,報答以駿馬十匹,美錦五十段,後來又進獻煬帝。到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敕令借給魏王李泰,因而此畫被傳移模寫後傳於世上。其一稱為渠黃,身青色,鬃與尾赤色,頸部至肚紅色而蹄黑色;其二稱為山子,身紫色,鬃與尾黑色,頸部至肚紅色而蹄黑色;其三稱為盜驪,身黃色而有黑斑,鬃與尾黑色,頸部至肚紅色而蹄黑色;其三稱為盜驪,身黃色而有黑斑,鬃與尾黑色,頸部至肚紅色而蹄黑色,鬃毛絕少;其四稱為綠耳,身青色,鬃與尾黑色而拳曲,頸部至肚紅色而蹄黑色;其五稱為赤驥,身赤色,鬃與尾赤而黃,頸部至肚紅色而蹄黑色;其六稱為驊騮,身淺紫色,鬃與尾深紫色而拳曲,頸部至肚紅色而蹄黑色;其七稱為逾輪,身紫色而帶黑,鬃與尾黑色而拳曲,頸部至肚紅色而蹄黑色,額上乃清朗,鬃毛向前,尖而上卷;其八稱為白,身毛色青白相雜,鬃與尾紅色,頸部至肚紅色而蹄黑色。
八駿圖八駿圖

芙蓉園

貞觀中,唐太宗把在長安城東南部,曲江南岸一帶的原隋朝離宮芙蓉園賜給了兒子李泰,此園“居地三十頃,周回十七里”,園中“廣廈修廊,連亘屈曲,其地延袤爽塏,跨帶原隰,又有修竹茂林,綠被岡阜,東坂下有涼堂,堂東有臨水亭。”
大唐芙蓉園大唐芙蓉園
李泰去世後,高宗將此園賜給了太子,開元時唐玄宗作為御苑,這座御苑裡,水邊至南岸高地建有紫雲樓、彩霞亭等仙山樓閣般的宏偉宮殿群。唐代著名畫家李思訓之子李昭道有寫生圖畫傳世,宋人有變體摹本。

都城之盛

貞觀中,唐太宗在東都洛陽“並坊地”以賜兒子李泰大宅,且在合併坊地後李泰的宅邸還是占了“東西盡一坊”之地,另有“瀦沼三百畝”,李泰為池,池與洛河之間,修建有堤以便人們來往,故名魏王池及魏王堤。
游魏王堤游魏王堤
魏王池與魏王堤古時被稱為“都城之盛”,是文人墨客的游賞聖地。特別是每年春天,這裡堤上楊柳依依,堤下河水清清,堤外湖水湖光水色,招來無數遊人。文人墨客在這裡賦詩詠嘆(唐代韓愈白居易韋莊劉禹錫、宋代施宜生、梅堯臣、邵雍等均留下了不少詩篇),還在這裡舉行“修禊”等活動。古時以來,形成一種民俗,即在農曆三月上已日(魏以後固定為三月三日),到水邊嬉遊,以消除不祥。這就叫做“修禊”。
魏王池與魏王堤,李泰因父親的寵愛而得,而如此勝景,又是因魏王李泰之名而聞名於世。

伊闕佛龕

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去世,其次子魏王李泰在龍門山賓陽洞開鑿佛窟,為母親冥福。於賓陽南洞正壁雕造了五尊大佛像,主尊阿彌陀佛高約8.20米,面相飽滿,額方頤豐,頸部刻橫紋二條,頭作高肉髻,刻波狀發紋。內著僧祗支,胸間束帶,外披雙領下垂袈裟。兩側侍立的二弟子高約5.80米,身披袈裟,雙手合十,神情謙恭。外側侍立的二菩薩高約6.50米,頭戴高花蔓冠,頸下戴項圈,身披披帛和聯珠紋瓔珞,下身著百褶長裙,身體呈直筒狀,立於蓮台上。
龍門山伊闕佛龕碑龍門山伊闕佛龕碑
《伊闕佛龕碑》,又名《三龕記》、《褚遂良碑》。是李泰貞觀十五年十一月在賓陽洞完成造像後鐫刻的發願文,碑文由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文,諫議大夫褚遂良書丹,總計一千八百餘字。此碑現存洛陽龍門西山賓陽中洞和南洞之間,雖名為碑,實為摩崖刻石,通高約5.00米、寬1.90米,是龍門石窟形制最大的摩崖碑刻,碑首上有蟠螭形浮雕,上有仿木結構的屋檐建築,正脊兩端配鴟尾,脊正中有迦陵頻伽鳥,龜跌座首已殘毀。關於該碑的記載,最早見於宋嘉佑六年歐陽修的《集古錄》和趙明誠的《金石錄》。傳世墨拓以明代何良俊清森閣舊藏明初拓本為最佳,拓工精緻、字口如新;比《金石萃編》所載猶多五十餘字,1960年發現一宋代拓本,現均藏於北京圖書館。

人物成就

藏書

據《方輿彙編》記載,李泰有藏書萬卷,數量能與秘府相等。死後王妃閻婉將自己居住的地方改為延福寺。

著書

《括地誌》是中國唐朝時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也稱《魏王泰坤元》、《貞觀地記》、《魏王地記》、《括地象》等,由魏王李泰主編。全書正文550卷、序略5卷。它吸收了《漢書·地理志》和顧野王《輿地誌》兩書編簒上的 特點,創立了一種新的地理書體裁,為後來的《元和郡縣誌》、《太平寰宇記》開了先河。全書按貞觀十道排比358州,再以州為單位,分述轄境各縣的沿革、地 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蹟、神話傳說、重大歷史事件等。徵引廣博,保存了許多六朝地理書中的珍貴資料。
括地誌括地誌
清嘉慶二年(1797)孫星衍將唐宋人著作中徵引的《括地誌》遺文輯為八卷,雖然離原著五百五十卷、序略五卷的分量相距太遠,且皆斷章摘句,面目迥非。這些雖是《括地誌》的殘篇斷簡,卻包括了整部史記的地名解釋在內,從研究史記和歷史地理來說,仍然不失為重要的參考資料。
在這些殘篇斷簡中,依然能看到魏王李泰的足跡,《括地誌輯校》收入了兩條李泰對“藍田山”“三秦記”的按語。

文集

李泰另有《濮王泰集》二十卷傳世,已失傳。全唐文收入有李泰所作《請釋法恭為戒師書》。

書法

據《書斷》等書記載,李泰會書法,擅長草書、隸書。但未有墨寶傳世。

鑑賞家

(唐)張彥遠、(明)張應文、王世貞等皆評價魏王李泰為古代的書畫鑑賞家之一。
明朝的王世貞在《弇州四部稿》中談到:“書畫界有鑑賞和好事兩類人,這種說法由來已久了。這類人上自帝王將相等人間至貴,下至下里巴人,全都有。(唐)張彥遠說:‘有收藏但不會鑑定,會鑑賞但不會賞玩,會賞玩而不能裝裱,能裝裱而不會品評,都不能算是真正的鑑賞家’”。在王世貞所列的賞鑒家名單里就有魏王李泰。
唐朝的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提到魏王李泰的書畫鑑賞印章名叫“龜益”。張彥遠還在《法書要錄》卷六《述書賦》記中說到,李泰的書畫鑑賞印分之為“龜”、“益”二印。並且他認為李泰等人的這些印章,即使千百年以後,仍可作為鑑別書畫真偽的依據。

人物評價

而縱觀李泰的一生,可謂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雖然地位略亞於哥哥李承乾,不過受到的寵溺卻是不輸年幼的弟弟李治。更重要的是,李泰本人堪稱是才華橫溢,史載其“聰敏絕倫”,因為他不僅對文學十分精通,所藏書籍甚至和皇室的藏書樓一樣多,還寫得一手好書法,對書畫鑑賞也相當在行。
李泰主編的《括地誌》旁徵博引,保存了許多六朝地理書中的珍貴資料,對後世影響甚深,創立的新的地理書體裁也為唐宋總志體例開了先河。李泰逝世後還留下了二十卷文集,只不過可惜的是,這些文集至今已經失傳了。

家族墓群

李泰墓出土的金獅子李泰墓出土的金獅子
李泰家族墓群位於鄖縣城關鎮東1公里處的菜園村一組,古名“馬檀山”,墓地面積近30萬平方米。當地民眾俗稱此地為大李王墳、小李王墳。因丹江口庫區水位升高而被淹沒,1958年,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考古隊調查時,首次發現此墓群。1973年,鄖縣李泰家族墓群已發掘4座唐墓,由墓志銘文確定,墓主分別為第一代濮王李泰及其妻閻婉、長子嗣濮王李欣、次子李徽。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處京畿長安之外的唐皇室家族墓地。根據考古發,該家族墓地至少沿用了200餘年。
20世紀70年代僅對李泰等墓進行了清理髮掘。而李泰家族墓地是南水北調鄖縣淹沒區的重點考古項目。為配合南水北調工程建設,根據湖北省文物局的統一安排,2006年11月-2007年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墓群進行了第一次挖掘。2007年5月-2008年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墓群進行了第二次搶救性考古勘探和挖掘。田桂萍等考古人員通過最新勘探,他們首次發現了李泰墓的東、南圍牆。東圍牆長約120米,南圍牆長約55米,圍牆寬約1.1-2.4米,考古人員沒有對這些圍牆進行全面發掘。受條件限制,該墓地有無西、北圍牆,因未進行勘探尚不知曉。

家庭成員

長輩

父親:唐太宗李世民。
母親:文德皇后長孫氏。
祖父:唐高祖李淵。
祖母:太穆皇后
外祖父:唐齊獻公長孫晟,隋右驍衛將軍。
外祖母:高氏,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孫女,高勱之女,申國文獻公高士廉之妹。
舅舅:長孫無忌
妻子:閻婉閻毗孫女,著名畫家閻立本之兄閻立德之女。

同母兄弟

唐高宗李治

同母姐妹

長樂公主李麗質,嫁長孫無忌之子長孫沖。
城陽公主, 初嫁杜如晦之子杜荷,後改嫁薛瓘。
晉陽公主李明達
新城公主,嫁長孫詮。

兒子

長子李欣,字伯悅,妻子臨川長公主女周氏,嗣子國子祭酒嗣濮王李嶠。
次子李徽,字玄祺,新安郡王。

孫子

李嶠,本名李餘慶,李欣之子,嗣濮王,妻子王守一妹妹王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