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武術

中國傳統武術

中國傳統武術,是以中國為地域範圍、具有中國特色的,從始延衍流傳、如絲充滿、人人皆有的、以制止侵襲、停止戰鬥為導向的技術套用,是一門包含武術武德的傳統學系,是帶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理論。

中國傳統武術,是修習一門制止侵襲的高度自保技術,它在切實解決安全問題的基礎上,使我們的頭腦得到應變能力的訓練,簡便易行、能夠輕鬆提升人的精神和身體素質,防衛健身,精進卓越,快樂通融。

傳統教育在於言傳、身敎。在言傳,在身敎。身體力行是、身正法明是、以身作則是、上行下效()是武化,是身體力行的過程。

基本介紹

釋義中國與傳統,武字正解,論武,武之來源與作用,中華尚武第一人,關於武功,武的認識,武的比對認識,武在中國歷史的演進套用,武與武術、功夫的關係,綜合理解,武術中的守、護、防、衛,積極主動的行動方略,與攻、擊、侵、襲等本質不同,傳統武術的比對特徵,傳統武術與現代體育運動、武術表演的不同。,武術與體育的關係,武與表演、體育、競技和格鬥的不同,武之魂魄,兵法和武法的不同,武術的套用,傳統武術與正當防衛,戰鬥概念,傳統武術實戰攻略,武與暴力的區別,關於習武,關於習武,我們修習的武術,內止懦、外止暴。,習武的過程,武之責,武之承傳,武之承傳,關於師門、派系,武之教與學,中國武術,以武入喆,中國傳統武術的文化使命,中國傳統武術的文化使命,

釋義中國與傳統

中國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一個以華夏文明為載體以漢族為主要民族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中國境內56個民族可統稱為中華民族,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說文學武》《說文學武》
傳統,世代相傳、如絲充滿、人人皆有的。從歷史沿傳下來的思想、文化、道德、風俗、藝術、制度以及行為方式等。對人們的社會行為有無形的影響和控制作用。傳統是歷史發展繼承性的表現。
武術,中國傳統武術,是以中國為地域範圍、具有中國特色的,從始延衍流傳、如絲充滿、人人皆有的、以制止侵襲、停止戰鬥為導向的技術套用,是一門包含武術武德的傳統學系,是帶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方式。——《說文學武
中國傳統武術之一中國傳統武術之一

武字正解

武術,制止侵襲、停止戰鬥的技術。擁有消停戰事、維護和平的實力;是物質文明的保障和導向。
武
有人對武理解成“舉戈而動,欲與人、欲與獸斗”是一種誤解,其產生謬誤處是對“”的認識上:以趾為動。對武的理解便誤解成“舉個而動”而非“止戈為武”的原意了。“止”字,是“一隻腳(趾)”的意思,是“步”字的前一隻腳,後面的一隻腳不再踏上來、停止前行的意思。
(wu)的發音出自於舞。“舞”是先於“武”出現之前、用來彰顯身強力壯、矯健靈活的行為。後來,因為出現爭鬥,繼而立武:停止爭鬥的行為。六尺為步,半步()為武。武,即界定了人的安全範疇。
武與戊同音通義:,wu,會意。從丿從戈,。“丿”意為“不”。“戈”與“丿” 聯合起來表示“不動之戈”。戊位中央,與“武保半步之安”一致。
半步(止)為三尺。尺,指尺骨。三尺,指一腿之距
武術,是修習一門制止侵襲的高度自保技術,它在切實解決安全問題的基礎上,使我們的頭腦得到應變能力的訓練,簡便易行、能夠輕鬆提升人的精神和身體素質,防衛健身,精進卓越,快樂通融。

論武

一.解決什麼問題?
以武止戈。不是以戈止武,也不是以武止武;武不能止武,戈也不能止武。
止戈為武。武,制止暴力。
二.武何時出現?
先有舞(wu),後有武。武,舉戈而舞。威懾。
三.武的核心意義?
為半步,一腿之距
武通戊(wu,天干的第位。方位屬中央),居中。武居中,保半步之安。自立、自保、自安
步,計量單位:周代以八尺為一步,秦代以六尺為一步。
尺,尺骨,人體前臂骨。

武之來源與作用

個人自保
原始社會:強弱爭鬥,一方動戈,繼而出現武。武,止戈為武,消停戰事而來。
武術,消停戰事的技術。
安國強民
國家、社群:楚莊王曰:夫文止戈為。又曰:夫武,禁暴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

中華尚武第一人

楚莊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訪楚國,稱楚莊王的政治思想與儒家的“”的思想相符。在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華夏文化之外;自楚莊王始、使楚國強大,為華夏文化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巨大作用,稱霸中原,威名遠揚。

關於武功

武功,在個人,是制止侵害,維護自身安全和權、益的功力;在國家,是兵保大而定功。

武的認識

武的比對認識

,精神文明(的來源與過程);
武,物質文明(的來源與過程)。
文化,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導向;
武化物質文明的保障和導向。
武術文化,消停戰事技術套用上的滲透、導向。

武在中國歷史的演進套用

夏、商、周
拳勇 手搏 角力 鬥勇
春秋戰國
技擊 相搏 手戰
秦漢三國
武藝 角牴 手格
兩晉、南北朝
講武 武藝 相撲 拳法
隋唐
拳捷 試撲
宋、元
摔跤 打套子
明、清
白打 使拳 使藝 拳法 把式 對力 對拳
近代
國術武術國技 把式功夫

武與武術、功夫的關係

武,止戈為武,消停戰事。
武術,止戈的技術,消停戰事的技術,是物質文明的保障和導向。武術分別體現在國家的國防實力、和個人的安全防衛方面,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地方,有不同形式的套用。
功夫,是在中國清末出現的、關於“武術”的別稱,主要體現在個人在武術上的套用和造詣。

綜合理解

中國傳統武術,就是中華民族得以延衍流傳下來人人皆已有的、用於自保與發展的技術。
中國傳統武術,就是一套全面精湛的“自保”技術,而非“攻擊”技術。因為攻擊最終也是為了獲得生存、生活、快活、快樂,而不是為了攻擊而攻擊。一旦攻擊(打江山)成功了,就必須學習如何坐穩江山,保全江山,才得以安樂逍遙。唐、宋、元、明、清……中國古代五大一統王朝、歷代沉澱,無不如是。我們因為深諳此理法,才得以獨立強大、延衍流傳至今。
止戈為武使用(包括但不限於)打鬥等手法,來達到停止戰鬥的目的。這是“攻擊別人”與“保護自己” 的區別,這也是中國傳統武術的追求是“竟”、而不是現代競技的核心區別。

武術中的守、護、防、衛

積極主動的行動方略

武術中守、護、防、衛等,是我族武術套用中積極主動的行動方略。
,從宀,從寸。宀表示房屋;寸是法度。合起來表示:掌管法度。
,護,從(huo)。以言語勸慰使之不受侵害。
蒦,從又(手)持萑(huan),以手抓獲盜賊。
,huan,從艸(cao)從隹(zhui)。指密生蘆葦、盜賊出沒。後代指賊之巢穴、或盜賊本身。
,從(fu,)從方。本義:堤壩。
阝,土山;方,並行的兩船。合起來的意思是,用高起來的堤壩防止來自於水(路)的侵襲。
,衛,從行從韋。指在大道上遵循指定路線和規則,來回巡邏。(如,衛星:繞行星運行的單個天體。)
,從舛從(wei,通圍wei),囗置舛之間。舛,雙腳相背而舞動;囗指代路線、規則。(如,偉人,與 凡人相背,遵循大規則行動之人。)
從以上可見,守、護、防、衛均是專業技術,從最基本的守、掌握法度,到用語言曉之以理使其免受侵害,到修築堤壩、來回巡邏,無一不是周密籌劃、高效專業的、主動積極的行為;而並非 “被動”、“不動”的行為。

與攻、擊、侵、襲等本質不同

守、護、防、衛的行為,與等行為,在行為特徵上有本質不同。前者能在對方發起行動時,可針對其行為、採取相應的高效的反制舉措,是“反過來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所牽制”的前攝行為,保障到更高的獲勝行動結果。此等,是我族自上古文明繁衍至今,穿越時、空,得以綿延留存的核心文化沉澱。
中國武術中國武術

傳統武術的比對特徵

中國傳統武術,是修習一門制止侵襲的高度自保技術,它在切實解決安全問題的基礎上,使我們的頭腦得到應變能力的訓練,簡便易行、能夠輕鬆提升人的精神和身體素質,防衛健身,精進卓越,快樂通融。

傳統武術與現代體育運動、武術表演的不同。

傳統武術
武術表演
精神
武藝、武義、武德修養
奇淫巧計
核心目標
實施方式
自保 自衛 自立 自足
自強 自勝 自修 自由
競爭 角逐 比賽
雜技 技藝
行為目標
自保 精進 自我超越
競逐
精進 展示 演示
規則與約束
道德
各門類規則
以奇、巧取勝
方向
對內。
了解自己,提升自己。
對外。
分析對手,制訂相應舉措。
對外展示

武術與體育的關係

回顧中華民族的發展史,近代以前,根本就沒有“體育”這個概念,而只有“文、武”之分。,在廣義上已包含了所有形式的體育、又不局限於體育的外在形式。我們耳熟能詳的“百步穿楊”、“水上漂”、“神行太保”、“舉石鎖”等運動形式,都可以在西方體育中找到相對應的運動項目,而它們在古代中國都屬於“武”的範疇。
在西方現代解剖學主導的競技體育框架下,當代武術,被劃歸到表現難美性項群之下的一個運動項目,只不過是體育的幾十分之一。而事實上,武術不僅涵蓋了西方體育的多種運動形式,而且,還擁有獨特的東方傳統運動形式、深邃的思想和厚重的文化。從這個角度來說,武術不是隸屬於體育,而是體育的上位概念。

武與表演、體育、競技和格鬥的不同

一.武術與舞術不同:
舞術不是武術,就如放煙花不是投炸彈,一樣。儘管舞術有從武術中提煉出與其對應的同、通之理,但舞術是傾向美學之術,缺失了武術中殺傷實力,不可混淆。
二.武術與體育不同:
體育,是育體之術,是以有形的解剖學為判斷準繩的肌體鍛鍊,是磨練意志之術,但缺乏解決對敵時的意識訓練,所以體育訓練不具備實戰能力。
在真實的戰鬥中,破壞對手的意識、意念及意向,才能達到攻其不備、以弱制強的效果。中級武術,是以修習這一點為導向的。這方面的訓練,不是有形的解剖學範疇,是無形的意識訓練範疇。
三.武術與競技不同:
競技,是以提升參與者技藝為目標的切磋、琢磨行為,所以,同門、同等級的競技才能達到這個效果;不同門、不同等級的競技,只會失漏本門技術和製造仇恨,不可取。
四.武術和格鬥不同:
格鬥,是介乎競技和模擬真實搏鬥的行為,是違悖了武“不主動動戈”的宗旨,有三方面弊端:
  1. 主動參與,主動暴露其技術漏洞;
  2. 無論勝敗,都輸給了名利;
  3. 格鬥是參與暴力,而不是制止暴力,違悖了武的善性,與“通過習武達到修習個人心性完美”的宗旨、背道而馳,是屬於“爭鬥”範疇、而不屬於“止戈”範疇的行為。

武之魂魄

止戈為武。武,是擁有維護自身安全和權、益的實力。我們修習武術,是讓我們從身到心、由魂而魄得到提升而充滿安全感,精壯神足,具有安然自勝的實力。這是我族歷代沉澱而成、安魂守的法寶。
若捨棄我武之魂,去炫耀、去張揚,去異門競技、去追逐異族之魂(譬如奧林匹克精神),則只會自我主動降損安全性、和製造仇敵,對自身並無任何裨益;於魂無安,於魄無全。此為修武大忌。我族,慎守,安行。
 

兵法和武法的不同

法:變化的規律
動作
特徵

奪取 捎去 拂過

舉其要而用功少,為略。
派生
掠奪
文韜武略 領略 謀略 方略 策略 簡略
釋義
兵,戰爭中的核心角色,是戰爭中用來攻擊對手的“工具、用具”。戰爭不是單純的打鬥,它代表(人類)有計畫有目的的相互弒殺,以攻擊(對方)手法為主。
,重在執行別人的思想。
止戈為武
使用(包括但不限於)打鬥等手法,來達到停止戰鬥的目的。
,重在執行自己的核心思想和內在觀念。
對象
行為
保家衛國 自我犧牲
自保 精進 自我超越
方向
對外。
分析對手,制訂相應舉措。
對內。
了解自己,提升自己。
案例
  1. 孫子兵法(36計)
  2. 象棋(10的40次方
一盤棋有20回合、也就是40步,每步有10種變化,一共的變化數是10的40次方。
  1. 聯合國合議
  2. 圍棋(361階乘
361階乘=大約1.43×10的768次方,即1後面有768個零。這個數字遠遠超出人類的想像,人類已知宇宙中的原子數量,只有10的80次方。

武術的套用

傳統武術與正當防衛

儘管現代對“武術”有運動、競技、表演等廣義的定義,但傳統武術只有一個宗旨:止戈是武,,是制止侵害的技術。
正當防衛,指,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行為的人、採取的一種、造成一定損害的方法。在法律上,它應該符合四個條件:
正當防衛所需的條件:
不主動動戈
一. 當防衛所針對的,必須是不法侵害;
別人動戈時
二. 必須是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的時候;
對外,制止侵害
三. 正當防衛所針對的、必須是不法侵害人
對內,停止製造侵害
四. 正當防衛不能超越一定限度。
實施正當防衛、維護自身安全,是法律賦予公民的合法權力;維護社會治安,捍衛法律尊嚴,不僅是執法部門的任務,也是每位公民的神聖義務。中國傳統武術,正是根據正當防衛原則,通過千百年沉澱而得出的一套具體修習方法,使修習者在遭受不法侵害時,能夠做出正確、有效的反應,高度自保、高效安全。

戰鬥概念

戰鬥的成因,是在相同區間(時間、空間)內,存在明顯的強弱差異所導致。即是說:
1. 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是不會輕易發生戰鬥的;
2. 作為弱者的一方,是不會主動對強者發起攻擊的;
3. 而可以說,是作為弱者的一方,有引致強者發起對其攻擊的導因。
可見,“弱”是招致戰鬥的核心原因;而強與弱,都是一種不斷更迭變化的狀態。作為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國家、一個族群,有必要有一種方式,來徹底解決由“弱”促發的戰鬥的發生。
止戈為武。中華文化對“武”的定義,不僅僅是贏得戰鬥,而是“擁有實力,不戰而勝”,是徹底解除由於“弱”而促發的戰鬥發生。它主要目標,是讓修習者掌握一門實用的自我防禦系統。這個系統,包括拳術、拳理、拳學,讓修習者得到從行為上自我防禦技能的日臻完善與提升、及心態上自強不息、不戰而勝的中國武術修為。

傳統武術實戰攻略

實戰的三個凡是:
一.凡是實戰,必須以弱制強”:
  1. 強強對壘,勢均力敵,輕易不會產生爭鬥;
  2. 弱者,是不會主動對強者發起攻擊的;
  3. 真實的爭鬥,會在強弱差中產生;
  4. 弱者,除非有防禦、抵消強者所發起攻擊的能力,否則便被強者所消滅。
二.凡是實戰,必定“沒有規則”
真實發生的爭鬥、戰事,不是遊戲、不是競賽,是沒有任何規則可言的,不受年齡、性別、身高、職位等情況限制;甚至於一旦開始,連棄權的機會都沒有。
三.凡是實戰,必然後發制人”:
1.凡是實戰,必定是由強者發起的;
2.凡是發起攻擊者,必然首先露出其漏洞、破綻;
3.凡是後發者,可根據先發者的漏洞破綻,搶占制勝法。

武與暴力的區別

一切暴力行為,無一不是以“還擊”為理由發起的攻擊行為
一切暴力行為,都是蔑武、滅武作為。
一.不法侵害行為實際不存在,也毋須實施防衛行為;
(如果不法侵害現實存在,且正在進行當中,那也就具備了正當防衛的法定前提,任何公民都有權實行必要的防衛行為,自然也就不存在假想防衛的問題。)
二.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防衛意圖;
三.行為人的“防衛”行為給無辜者造成了損害。
是指故意引誘對方進行不法侵害、而藉機加害於不法侵害人的行為。
防衛挑撥是故意誘發不法侵害,主觀上具有藉機傷害對方的犯罪意圖、而非防衛意圖,所以不能成立正當防衛,而是故意的違法犯罪行為。
防衛過當,是指防衛行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
防衛過當是一種輕微的犯罪行為,在主觀上對自己反擊和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和結果持放任態度或疏忽大意、過於自信的態度,客觀上防衛人的行為明顯超過了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須的限度。

關於習武

關於習武

一. 強身健體:
武,首先是切切實實解決個人的人身安全問題、的技術。在這個“個人安全”的範疇內,強身健體只是順帶的、必然的結果,而不是習武的主要目的。
二. 提升個人能力,實用:
而我們都知道,我們的身體顯然是由大腦控制的。身體控制不良,顯然是“腦子不良”。所以修習傳統武術,我們首先強調是修習我們頭腦的思維方式與能力,以及相應的應變能力;在此基礎上,以招式為表現方式的“武”,才具備目標性、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符合現代人所追求的“實用性”。
三. 以武入道:
更進一步,我們明白,我們的心性能控制我們的頭腦,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強調的“道”:個人修為。中國武術,是以武入道的,是最簡便易行、能夠輕鬆提升人的精神和身體素質的方式。傳統“窮文富武”,對於上層階層的人士來說,“武術本領”絕不僅僅是一種“實用技術”,而是一種文化修養和社會背景的標誌。修習“武道”,簡便易行、精氣神完好、身體健康,對人思維和心理、行為,以及身體素質的提高具有重大價值,能夠輕鬆應對社會乃至人生過程中的萬般變化,柔潤矯美、精進卓越。
中國武術中國武術

我們修習的武術

武術,就是作為一位武人所使用的技術,它包涵了一位武人內在的心性、思想,及外在表現出來的的修為。武術,是與人交流的工具;武德,是與人交流的水平。而修武,則是在建立正確的觀念、修習 “”功開始的。
修習“”功,有兩個方向:
  1. 對外,制止自己身體受到侵襲的行為。
    ,是“制止侵襲”的“自保”技術。“自保”技術其實比“侵襲”技術強大非常多,因為達到“自保”必須研究萬千種破解“侵襲”方略,才能擁有高度的自保能力。
2.對內,停止自己對外製造傷害的行為。
,是修習“停止製造傷害”的自控能力。這是一項高度自保的自我修 煉:不去製造(新)問題出來給自己解決(添亂)。天下本無事,才是真本 事。
止

內止懦、外止暴。

修武,我們首先修習的是“止”功,修復自己內在的怯懦、和修正外在的暴力。這裡指的懦與暴,包括了思想、語言和行動。
一.內止知恥近乎勇。當我們知道自己怯懦、懦弱、能力不足時,能夠拿出勇氣面對自己的不足,修補它,便是勇。
如果我們不願意面對自己這個怯懦、這個漏洞,那我們則無法處理我們有可能面臨的危險,其實是在給自己製造了危機……便越發怯懦,難以自拔。
二.外止暴。暴的特徵是攻擊性,攻擊性的特徵是喜歡以“受害者”的身份進行“還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武者修習的是高等智慧,不製造新的傷害、不製造新的麻煩來給自己解決。天下本無事,才是真本事。

習武的過程

各人自有自己的武術;但各人所使用的身體,皆是沉澱億萬年進化而得。
當將自己的身體去浸淫一種技術,自會產生相應交融。這個交融,將是由淺至深、由外而內、由粗及精、由形到神,的過程。
我們修習武術,就像往自己的身體“銀行”存“錢”功一樣,哪個地方薄弱,就是哪裡存的不夠,修而習之。日積月累,成為我們日漸豐厚的、可自生複利的個人財富。
不求外人,自足而富;不求外道,自立而貴。自古武人富貴,便是此理。

武之責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之興亡,肉食者謀。——顧炎武
天下事,匹夫責;國家事,君臣責。天下事,指儒家思想、普世價值、仁義之事;國家事,指江山社稷、以政治自治權區別出來的領地範圍之事。
武人習武,須首先明白;作為一個人、與作為一個社會角色,有不同:
一. 作為一個人,習武以個人身心提升為本,內止於懦、外止於暴
二. 作為一個社會角色,在其位謀其責。上將帥武以軍用,保障江山穩定;中車武以運用,保障運行暢順;下兵炮武以器用,保障攻防實力。
此個人與社會角色的,有不同。個人以遵仁舉義、遵紀守法為責;社會角色以執行指令、完成任務為責。兩者之間萬不可混淆、逾越。
顧炎武顧炎武

武之承傳

武之承傳

解百招不如練一技,技精不如法通,法通不如念正;念正,法通,技精,自生百招。
生百招不如成一絕。鐵杵成針,只須功深。
求名師不如循真理,循真理不如愛同門,愛同門不如觀照自身;知己、愛人、明理, 自是良師。
成良師自有承傳。延衍繁盛,民強國安!

關於師門、派系

武術是人與人交流的工具,武德是人與人交流的水平。
一.習武不分門派,只看緣分。要正確迭擇適合自己的拳種。武術是追求個性化的技術。學以致用,而不是以用為學。
二.世界上沒有無敵的拳法,而有無敵的拳師。找到一位真正懂武術的老師來帶領,不管他教什麼拳,只要我們能夠用得上,打得著,能夠健身,也能夠防身,他(她)便是我們的明師。
什麼是真傳?真傳就是師傅徒弟教學交手實戰過程中、言傳身教中,把師傅的經驗傳給徒弟,讓徒弟感同身受繼承師傅的練習方法。這些真正的傳承都需要長時間沉澱而得。功夫沒有速成的,只有長期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傅和徒弟都在成長。
三.學拳一定要參加實戰訓練,沒有實戰訓練過的人永遠還沒會入門。武術本身就是人與人交流的工具,武德是人與人交流的水平。

武之教與學

我們所學,是從而來,而不從孝而來:教=孝+文× 教=爻+子+攴(pu)
如果我們施教,是為了使之以孝,則入歧途,達不到結果。
正確的教,是“上有所施,下有所效”。言傳身教
教以學為旨。學,以臼、、子結構。
孝,形聲。從老省,從子。本義:盡心奉養和服從父母。
:上面(前人)對變化(規律)的磋磨(沉澱),孩子在下面、穩定的建築物裡面,得到學習與成長。
臼:臼齒,磋磨,咀嚼。
爻:記錄(陰陽)變化規律。
:記錄(天乾入地產生生命)萬物(的變化)信息。
冖:穩固的洞穴。
子:延續。

中國武術,以武入喆

中國武術,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希臘哲學,主要是解決人和物的關係,更傾向於實物科研、弱化民族分別。印度哲學,主要是解釋人和神的關係,雖然在哲學層面上是最深刻的,但面對現實問題卻很無力,致使得印度在幾千年的歷史中被一個又一個外敵反覆占有,而喪失了自己的承傳。中國哲學,主要是解決人和人的關係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緊密建立,使得在這片區域的人們形成極強的認同感與對外的同一感;高度發達的文明建設、形成了對周邊部族的文明優勢;巨大的文明落差,使得中華文明保持著對周圍部族強大的融合力,始得保持了自己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純淨性,不被外族所侵蝕、破壞,並教化、歸(貴)正、同化了外族。
而世界上其它的文明古國,如埃及、巴比倫,都淹沒在沙漠中了,現在的埃及人跟古埃及人不是一回事兒了,現在的伊拉克人也不是古巴比倫文明的繼承人;希臘文明被羅馬繼承了一部分、後來又隨著日耳曼的入侵而毀掉了;古印度的文化被雅利安人掃滅,輝煌的瑪雅文化也被西班牙人付之一炬。唯一沒有中斷地記載、並傳承下來的古文明,就是中國的文明
中國文明史,是以中國文化成就的。中國文化以文、武形式相融匯而成。中國武術,是成就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主體基因
一. 中國文明,是以“道”引領,為人生最高追求目標、而以此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緊密關係的。道,辵首也,頭行走也,是務虛所為。
二. 而“道喪而後德、德喪而後仁、仁喪而後義、義喪而後禮。夫禮,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現實社會中亟需務實所為,來解決“亂之首”。這便出現了武(這裡指的是武力或暴力)
三. 此“德、仁、義、禮”皆是以中國武術的“喆(音zhe,古同哲)”所全然歸納把握、以此為修習目標的。喆,雙吉:吉,是“將兵器安放在兵器架上”,高度防衛、免受危難的意思;雙吉,是“旗鼓相當、實力相衡”的意思。
喆,代表了中華文明的哲學,不僅以現代哲學的“兩相對立、相互驗證而相衡”作為人的終極追求,而是以此“止戈為武”的精準明示,解決“夫禮,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的問題、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緊密、和諧的關係後,能夠輕鬆孜力追求“道”的境界,以完成“土生人、人成仁以王、王成全為主”的高級進化過程。這是中華文明延衍至今、傲然屹立的實力保障。
由此,聖人以始得安然入道、精英以始得平衡相融合、凡夫以始得不受侵害,成就中華文明史,至今。
中國文化,是中國軟實力;中國武化,是中國實力,是貫通公權(政府)、私權(市場)和共權(社會),以平衡整體文明發展的高等敎化方式。我們身為中國人,攜華夏高等文明基因,將會在修習詠春拳及武道、法、理中,融匯滲透,圓融通達、自立自強;崛起於國際,佼佼於凡塵。
中國武術中國武術

中國傳統武術的文化使命

中國傳統武術的文化使命

文化,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表現,更是民族的精神價值、心靈依託的所在。文化要走出去,固然要緊緊伴隨政治、經濟的強大力量,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這種文化自身的內在品格、內在活力、內在積累。
20世紀90年代,國人在反思中國現代化進程時,深切地感受到了文化“失語”,給中國發展帶來的巨大影響,迫切希望中國文化能夠走出去,與西方文化實現平等對話。到了21世紀初期,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進一步增強,人們認識到中國當代文化建設不僅要“引進來”,而且要“走出去”。中國當代文化不能總是依賴別人、靠“知識輸血”過日子。也要有自己的東西、作為自己的文化精神生長點,藉此從中西文化交流的巨大逆差中走出來。走向中西文化平等對話和文化輸出。對於文化輸出,中國武術文化是最佳的選擇。但這需要一個全民武化的過程。
武術,是中國的國粹,止戈為武,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突出表現。作為一種文化活動和文化現象,它依賴中國文化的整體發展;而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和技術模型來說,它又集中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整體特徵。可以說“不懂武術,無以知中國人”;或者說“不懂中國人,無以知武術”。中國武術在中國文化的滋養下逐漸生根、生長,在中國儒、釋、道家的浸染下,武術文化逐漸具備了“內斂”的價值意識形態:一方面是以儒家和道家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作為指導思想;另一方面,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造就了武術文化的超穩定形態,“中庸為本”、“點到為止”、“溫良恭儉讓”的謙謙君子人格是武術精神的主旋律。這反映出中國武術文化順應自然的價值意識形態,以及和諧統一、中庸守常、內向含蓄的文化特質,突出地表達了中國武術不只是身體的訓練,更是靈魂的滌盪。
當西方體育面對興奮劑、裁判不公等問題的困擾時,中國武術這朵蘊含中國文化的奇葩,在新的歷史階段展示自身非同尋常的文化魅力,以高度的文化責任感去平衡中西文化的價值張力,並在未來的文化運作中進行有效合作,形成互補、建立平衡、和諧而又富於創造力的文化生態系統。這也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文化環保”的基本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