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鬚菜(紅藻門江蘺科江蘺屬植物)

龍鬚菜(紅藻門江蘺科江蘺屬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龍鬚菜是一種野生名菜,它的騰頸可長達40~50米,屬無性繁殖。龍鬚菜中含有大量調節人體的機能活動物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龍鬚菜
  • 拉丁學名:Asparagus schoberioides Kunth
  • 別稱:雉隱天冬;雉隱天門冬;山苞米;雉忍天冬;玉帶天門冬;
  • :植物界
  • :江藻
  • :江藻科
  • 江蘺屬
  • 海拔:400-2300米
  • 中國分布區域:黑,吉,遼,冀,晉,魯,豫,陝,甘
  • 命名來源:[Enum Pl. 5: 70. 1850]
  • 英文植物志:24:211
物種分類,形態特徵,生長習性,功效,

物種分類

野生名菜
龍鬚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為紅藻門(Rhodophyta)杉藻目(Gigartinales)江蘺科(Gracilariaceae)江蘺屬(Gracilaria)下的一個種。

形態特徵

藻體直立,線形,圓柱狀,多叢生在一個較平而大的鮮紅色的盤狀固著器上,高30~50cm,最長可達1m或以上,及頂的主幹較明顯,徑0.5~2mm,分枝一般1~3次;成熟的藻體,枝多伸長,特別是枝上部常裸露成鞭狀,未成熟的藻體的分枝上,多密被有短的小枝,枝多互生或偏生,分枝的腋角一般為銳角,偶有叉分現象,分枝基部一般不縊縮,有時略縮,小枝基部常略寬,枝徑0.5~2mm,枝端逐漸尖細,枝本身常因受損而折斷,後在截面處再生新枝。新鮮時紫紅色,乾後變暗;軟骨質較強;製成的臘葉標本不完全附著於紙上。
藻體由髓部和皮層組成,髓部細胞不規則圓形,徑190~420μm,壁厚約3.3~8μm,外圍有2~4層小的皮層細胞,細胞近圓形,多少含有色素體;最外的一層細胞含有色素體,卵形或方圓形,6~9μm × 5~7μm。皮層和髓部之間界限明顯。體表膠質層約6~7μm厚。
四分孢子囊呈十字形分裂,紫紅色,散生在藻體的表面,埋於皮層細胞中;表面觀近圓形或卵形,徑26~33μm;切面觀為卵形、卵圓或長圓形,42~52μm × 26~40μm,囊周部分皮層細胞較顯著的變態。囊果半球形至球形,明顯地突出體表面,囊徑常常由於大於枝徑使枝呈“之”字形回曲,成熟的囊果具明顯的喙,基部略縮,1079~1328μm × 830~1494μm;囊果的切面觀,產孢絲細胞較小,數量也偏多,徑16~30μm,內含物濃,其頂端產生卵形或球形果孢子囊;果孢子囊徑33~46μm,鮮紅色;囊果被由11~13層細胞組成,116~182μm厚,外部1~2層卵形或角圓的長方形小細胞;內部為圓至扁圓形大細胞;低倍鏡觀察排列整齊,胞壁尚清楚;高倍鏡觀察,細胞內原生質有連絲。產孢絲與囊果被之間無吸收絲。囊果的頂端有一囊孔,成熟的果孢子由此孔放散出去。精子囊屬“C”型,位於藻體表面,發白,反光強的精子囊遍布表皮層細胞上。

生長習性

生長在潮間帶下部沙沼中到潮下帶,半埋於有沙覆蓋的岩石上。四分孢子囊見於6、8、9月,囊果見於3~4,6~12月,精子囊見於5、8、9月。

功效

龍鬚菜中含有大量調節人體機能的活動物質,長期食用可以防止肥胖、膽結石、腸胃病、便秘等代謝性疾病,降低血脂、血糖,改善動脈粥樣化等功效。
利尿通淋,泄熱安神。治小便赤澀,熱淋,腎炎水腫,頭昏,齒痛,鼻衄,咽痛,心煩失眠,消渴,夢遺。
①《飲片新參》:"滲濕熱,利尿通淋。"
②《安徽藥材》:"利濕熱,散風火,止血。治痛風鼻出血血崩、小便頻數短赤、咽痛、耳痛、夢遺。"
③《藥材資料彙編》:"治口腔炎症及齒痛。"
④《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安神。"
⑤《上海常用中草藥》:"治小便不利,尿道發熱刺痛,腎炎水腫,失眠,心悸,心煩。
藥用價值
性味歸經:甘;寒;歸脾經;
龍鬚菜龍鬚菜
功效作用:軟堅散結、清熱解毒、利濕助消化,可治感冒、便秘等症。
食用禁忌:脾胃虛寒,便溏者慎食。痛風患者慎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