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旗(古代天子、諸侯的旗幟)

龍旗(古代天子、諸侯的旗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龍旗是古代天子王族諸侯的旗幟,是地位與身份的象徵。龍旗上的垂旒數目越多,地位越顯赫。九旒龍旗是天子之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旗
  • 起源:殷商
  • 象徵:天子、諸侯
  • 出處:《商頌·玄鳥》
引證解釋,起源朝代,象徵意義,歷史地位,文獻記載,

引證解釋

龍旗,本作“龍旂”,又作“”或者“大旂”。是古代天子會見諸侯、冊封同姓宗親時張掛的旗幟;也是諸侯參加天子祭天儀式和閱兵典禮時張掛的旗幟。天子龍旂與諸侯龍旂的區別在於天子龍旂有日月而諸侯無。
周禮·春官·宗伯》:“日月,交龍為。”
周禮·春官·宗伯》:“五路:一曰玉輅樊纓十有再就,建大,十有二,以金輅樊纓九就,建大,以,同姓以封。”
周禮註疏》鄭玄注曰:「大旂,九旗之畫交龍者。以賓,以會賓客同姓以封,謂王子母弟率以功德出封。」
龍旗
儀禮·覲禮》:“天子乘龍,載大旂,象日月、升龍、降龍。”
禮記·郊特牲》:“(天子)旗十有二旒,龍章而設日月,以象天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龍旂九斿,以象大火也。”
鄭玄註:「交龍為旂,諸侯之所建也。」
賈公彥疏:「九斿,正謂天子龍旂。」
荀子·禮論》:“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龍旂九斿,所以養信也。”
史記·樂書》:“所謂大路者,天子之輿也;龍旂九旒,天子之也。”

起源朝代

龍旂始作殷商,並傳承於後世。商周禮制規定,大輅是天子的座駕九旒龍旗是天子的旗幟。商朝取代夏朝後,製造天子大輅,搭載九旒龍旗,以此作為王權的象徵。《商頌·玄鳥》中的詩句“龍旂十乘”便是出自這個原因。
韓非子·十過》曰:“夏後氏沒,殷人受之,作為大輅,而建九旒。”
商頌·玄鳥》曰:“龍旂十乘,大是承。”
禮記·樂記》曰:“所謂大輅者,天子之車也。龍旂九旒,天子之旌也。”
論語孔子曰:“行,乘,服。”
論語集注朱熹曰:“者,大車之名。古者以木為車而已,至而有之名,蓋始異其制也。”
《春秋公羊傳》:“乘大輅,朱乾玉戚以舞《大夏》,八佾以舞《大武》,此皆天子之禮也。”
漢時的文獻也有將龍旗的歷史上推到虞朝或者夏朝的。如:
禮記·明堂位》曰:“有虞氏夏後氏,殷之大白,周之大赤。”又曰:“有虞氏夏後氏之綢練,殷之崇牙,周之璧翣。”
禮記正義》曰:“有四代旌旗。「有虞氏」者,當為,但注竿首,未有縿。「夏後氏」者,鄭雲當為夏後氏,既注竿首,又有旒縿。”又曰:“夏綢其槓,以練為之旒。《爾雅》說旌旗曰:「素錦綢槓,纁帛縿素,升龍於縿,練旒九。」”
東漢大儒鄭玄認為,有虞氏的旗幟,沒有圖案,也沒有垂旒裝飾。從夏後氏起,旗幟才開始有了龍紋圖案和垂旒裝飾。

象徵意義

龍旗起源於殷商的守護星——商星,又稱為“大火”。旗幟上的龍紋象徵的是東方蒼龍星宿,旗幟上的九條飄帶象徵的是東方蒼龍星宿中的大火。商人的祖先閼伯(即殷契)是陶唐氏火正,對應的是天上的東方蒼龍星宿中的大火。所以商人祭祀大火,以火紀時,並且將大火作為自己的守護星,故將其畫於旗幟上。
考工記》:“龍旂九斿,以象大火也。”
左傳·昭公元年》:“後帝不臧,遷閼伯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昭明文選》引宋衷曰:“辰,龍星也。參,虎星也。”
左傳·襄公九年》:“古之火正,或食於心,或食於咮,以出內火。是故咮為鶉火,心為大火。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主大火。”
左傳·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主大火。”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龍,之星也。”
春秋左傳正義》:“壽星,鄭也;大火,宋也。二十八年,《傳》云:「龍,之星」,則蒼龍之方,有宋、鄭之分也。”
春秋左傳正義》:“是大火為宋星也。閼伯已居商丘,祀大火。今大火為宋星,則知亦居商丘。”
龍旗(古代天子、諸侯的旗幟)

歷史地位

龍旗在中國古代等級森嚴的禮制中,地位僅次於太常旗。太常旗是天子祭祀上天時懸掛的旗幟,旗畫日月星辰,以象徵,十二斿,是最高級別的旗幟。龍旂九斿,位於太常旗之下,是象徵天子與諸侯的旗幟。其餘:鳥旟七斿,熊旗六斿,龜旐四斿。
周禮·冬官·考工記》:“之方也,以象地也。蓋之圓也,以象天也。輪輻三十,以象日月也。蓋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龍旂九斿,以象大火也。鳥旟七斿,以象鶉火也。熊旗六斿,以象伐也。龜蛇四斿,以象營室也。弧旌枉矢,以象弧也。”

文獻記載

詩經·商頌·玄鳥》:“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龍旂十乘,大糦是承。”
詩經·周頌·載見》:“載見辟王,曰求厥章。龍旂陽陽,和鈴央央。”
詩經·魯頌·閟宮》:“周公之孫,莊公之子。龍旂承祀,六耳耳。”
詩經·魯頌·泮水》:“思樂泮水,薄采其芹。魯侯戾止,言觀其。”
詩經·大雅·韓奕》:“入覲於王,王錫韓侯。淑綏章,簟茀錯衡。
詩經·小雅·庭燎》:“夜鄉晨,庭燎有煇。君子至止,言觀其。”
詩經·小雅·采菽》:“觱沸檻泉,言采其芹。君子來朝,言觀其。”
詩經·小雅·采芑》:“於此中鄉,方叔涖止。其車三千,旐中央。”
詩經·小雅·出車》:“王命南仲,往城於方。出車彭彭,旐央央。”
管子·小匡》:“桓公懼,出見客曰:‘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恐顛蹶於下,以為天子羞。’遂下拜登受,賞服大路。龍旗九游渠門赤旂,天子致於桓公而下受,天下諸侯稱順焉。”
國語·晉語》:“丙之晨,龍尾伏辰,均服振振,取。”
國語·吳語》:“萬人以為方陣, 皆白裳、白、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
左傳·定公四年》:“故周公王室,以尹天下,於周為睦。分魯公大路、大。”
左傳·桓公二年》:“三辰、、旗,昭其明也。”
孟子·萬章》:“(招虞人)以皮冠。庶人以,士以,大夫以。”
楚辭》:“鳳凰翼,其承兮,高翱翔之翼翼。鳳凰翼,其承兮,遇蓐收西皇。”
呂氏春秋·孟春紀》:“天子居青陽左個,乘鸞輅,駕蒼,載青。”
呂氏春秋·孟夏紀》:“天子居明堂左個,乘朱輅,駕赤,載赤。”
呂氏春秋·六月紀》:“天子居太廟太室,乘大輅,駕黃,載黃。”
呂氏春秋·孟秋紀》:“天子居總章左個,乘戎路,駕白,載白。”
呂氏春秋·孟冬紀》:“天子居玄堂左個,乘玄輅,駕鐵,載玄。”
禮記·郊特牲》:“祭之日,以象,戴,璪十有二旒,則天數也。乘素車,貴其質也。旗十有二旒,龍章而設日月,以象天也。”
爾雅·釋天》:“素錦綢槓,纁帛縿,素升龍於縿,練九,飾以組,維以縷。廣充,長尋曰,繼旐曰,注旄首曰,有鈴曰。”
爾雅註疏郭璞曰:“畫白龍於縿,令上向。……懸鈴於竿頭,畫蛟龍。”
穆天子傳》:“鳥以建鼓,獸以建鐘,龍以建旗。”
說苑·反質》:“晉平公為馳逐之車,龍旌象色,掛之以犀象,錯之以羽芝,車成題金千鎰,立之於殿下,令群臣得觀焉。”
《淮南子·齊俗訓》:“故有大路龍旌,羽蓋垂緌,結駟連騎。”
淮南子·汜訓論》:“(高皇帝劉邦)通先聖之遺教,戴天子之旗,乘大路,建九斿,撞大鐘,擊鳴鼓,奏鹹池,揚乾戚。”
漢書·韋賢傳》:“肅肅我祖,國自豕韋,黼衣朱紱,四牡龍旂。彤弓斯征,撫寧遐荒,總齊群邦,以翼大商。”
晉書·輿服志》:“其制,玉路最尊,建太常,十有二旒,九仞委地,畫日月升龍,以祀天。金路建大旂,九旒,以會萬國之賓,亦以賜上公及王子母弟。”
隋書·禮儀志》:“凡旗,太常畫三辰:日、月、五星。旃畫青龍:皇帝升龍,諸侯交龍。”
《唐書·音樂志》:“苹蘩禮著,黍稷誠微。音盈鳳管,彩駐龍旗。”
《宋史·輿服志》:“金輅朱質,飾以金塗銀;左右建太常、大旂及輪衣、絡帶等,色皆以黃;龍旂九斿,如《周官》金輅建大旂之制。”
《元史·禮樂志》:“敬天弗違,時潛時旅。龍旗在塗,言受率土。”
《明實錄·宣宗實錄》:“虜望見黃龍旗,知上親在也。悉下馬,羅拜請降,皆生縛之。”
《清史稿》:“雷車電邁兮,九龍驤。原繁會賁鏞兮,奮龍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