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菽

采菽

采菽》是一種詩歌,在先秦年代所創,作品出自:【詩經·小雅·魚藻之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采菽
  • 創作年代:先秦
  • 作品出處:詩經·小雅·魚藻之什
  • 文學體裁:詩歌
  • 讀音:cǎi shū
采菽介紹,詞語,鑑賞,白話翻譯,講解,注釋,

采菽介紹

【年代】:先秦
【作者】:詩經
【作品】:采菽
【內容】:
采菽采菽,筐之筥之,君子來朝,何錫予之。
雖無予之,路車乘馬,又何予之,玄袞及黼。
觱沸檻泉,言采其芹,君子來朝,言觀其旂。
其旂淠淠,鸞聲嘒嘒,載驂載駟,君子所屆。
赤芾在股,邪幅在下,彼交匪紓,天子所予。
樂只君子,天子命之,樂只君子,福祿申之。
維柞之枝,其葉蓬蓬,樂只君子,殿天子之邦。
樂只君子,萬福攸同,平平左右,亦是率從。
泛泛楊舟,紼纚維之,樂只君子,天子葵之。
樂只君子,福祿膍之,優哉游哉,亦是戾矣。
【注釋】:
⑴菽(shū):大豆。
⑵筥(jǔ):亦筐也,方者為筐,圓者為筥。
⑶路車:即輅車,古時天子或諸侯所乘。
⑷玄袞(ɡǔn):古代上公禮服,毛傳:“玄袞,卷龍也。”黼(fǔ):黑白相間的花紋。
⑸觱(bì)沸:泉水湧出的樣子。檻泉:正向上湧出之泉。
⑹淠(pèi)淠:旗幟飄動。
⑺鸞:一種鈴。嘒(huì)嘒:鈴聲有節奏。
⑻屆:到。
⑼芾(fú):蔽膝。
⑽邪幅:裹腿。
⑾彼交:不急不躁。彼,通“匪”。交,通“絞”,急。紓:怠慢。
⑿只:語助詞。
⒀申:重複。
⒁殿:鎮撫。
⒂平平:治理。
⒃紼(fú):粗大的繩索。纚(lí):系。
⒄葵:借為“揆”,度量。
⒅膍(pí):厚賜。
⒆優哉游哉:悠閒自得的樣子。
⒇戾(lì):安定。
出自《詩經》,約在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編纂成書,據說是由儒家創始人孔子編定的。它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都因音樂得名。“風”是地方樂調,收錄當時十五國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為貴族所作的樂章;“頌”是用於宗廟祭祀的樂歌。

詞語

1. 謂採摘豆葉。
《詩·小雅·采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
2. 喻奪取政權。語本《詩·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鄭玄 箋:“藿生原中,非有主也,以喻王位無常家也,勤於德者則得之。”《新唐書·文藝傳中·蘇源明》:“及 史思明 陷 洛陽 ,有詔幸 東京 ,將親征。
源明 因上疏極諫曰:‘……方今 河 洛 驛騷,江湖叛換,《詩》曰:“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彼 思明 、 楚元 ,皆采菽之人也。陛下何遽輕萬乘而速成之邪?’”

鑑賞

第一章是諸侯上朝之前,身為大夫的作者對周天子可能準備的禮物的猜測。“采菽采菽,筐之筥之”,詩人以采菽者連連採菽,用筐用筥盛取不停起興,整首詩歡快、熱烈、隆重的氣氛從此定下了基調,讀者的情緒也隨之進入這一特定場景。“君子來朝,何錫予之?”意思是:諸侯來朝,天子會以什麼樣的禮物賜予他?詩人是見過大場面的公卿大夫,按照常規,“雖無予之,路車乘馬;又何予之?玄袞及黼”,四句無疑而問,復沓申述,兩次自問自答,進一步渲染氣氛,讓人感到即將來朝的諸侯聲勢之隆。
如果說第一章是詩人虛擬的盛況,那么從第二章開始便進入實景的描繪了。
第二章是詩人見到的諸侯來朝之時極為壯觀的場面。開始兩句“觱沸檻泉,言采其芹”,用自下而出的檻泉旁必有芹菜可采興君子來朝之時也有儀從可觀,是起興,也是設喻,黃焯說“檻泉采芹,既為即事之興,亦即譬喻之興”(《詩疏平議》),是也。“君子來朝,言觀其旂”,威儀之現,首先在於佇列之前的旗幟,“其旂淠淠,鸞聲嘒嘒”,遠遠見到風中旗幟獵獵,更有響聲中節的鸞鈴之聲由遠及近,“載驂載駟,君子所屆”,或駟馬或驂乘都井然前行,來朝的諸侯已到眼前。
第三章全用賦法,鋪排詩人近觀諸侯朝見天子時的情景。“赤芾在股,邪幅在下。”赤色的護膝,裹腿的斜布是合乎禮儀的裝飾,“彼交匪紓”完全是一付雍容典雅的儀態。既有如此聲威,進退又合禮儀,天子當然是賞賜有加。“樂只君子,天子命之;樂只君子,福祿申之”,四句是詩人所見,也是詩人切合時地的恭維話,並以此引發以下兩章。
第四章是詩作者對來朝諸侯卓著功勳的頌揚。“維柞之枝,其葉蓬蓬”是起興,用柞枝蓬蓬興天子擁有天下的繁盛局面和諸侯的非凡功績。“樂只君子,殿天子之邦”,“平平左右,亦是率從”,從天子邦國的鎮撫到鄰邦屬國的治理,竭盡鋪排之能事,以此表達對來朝諸侯的無限讚美之情。
最後一章是大夫美諸侯之辭。前兩句“泛泛柏舟,紼纚維之”,以大纜繩系住楊木船起興,並讓人聯想到諸侯和天子之間的關係是依賴相互間的利益緊緊維繫在一起的,諸侯為天子殿國安邦,天子則給諸侯以豐厚的獎賞。“樂只君子,天子葵之;樂只君子,福祿膍之”;是其所創功勳的自然結果。“優哉游哉,亦是戾矣”,兩句對諸侯安居優遊之態充滿艷羨。

白話翻譯

采大豆呀采大豆,圓簍方筐來裝下。君子遠道來朝見,天子用啥賞賜他?雖然沒啥賜給他,路車一輛四匹馬。此外又賜啥東西?黑袍畫龍裳繡花。
泉水沸騰湧向前,採摘芹菜在泉邊。君子遠道來朝王,車上旌旗已望見。旌旗高高隨風展,鸞鈴陣陣響不斷。駕上三匹四匹馬,君子到來氣宇軒。
紅色蔽膝圍股上,下有綁腿斜著裹。不驕傲也不怠惰,天子給予賞賜多。君子心情多快樂,天子命他作輔佐。君子心情多快樂,神賜福祿無災禍。
柞樹枝條一叢叢,葉兒繁茂郁蔥蔥。君子心情多快樂, 鎮撫四方立大功。君子心情多快樂,萬般福祿都集中。左右臣下也幹練,君子命令能遵從。
楊木船兒水中漂,繩索系住不動搖。君子心情多快樂,天子量才給犒勞。君子心情多快暢,神賜福祿量不少。悠哉游哉度歲月,生活安定多美好。

講解

全詩雖時有比興,但總體上還是用的賦法。從未見君子之思,到遠見君子之至,近見君子之儀和最後對君子功績和福祿的頌揚,可概見賦體端倪。整首詩為讀者再現了一幅春秋時代諸侯朝見天子時的歷史畫卷,“詩,可以觀”,信矣。
從詩中所述禮命之隆、職掌之重可以看出這是一首諸侯來朝之詩,《毛詩序》所謂“刺幽王也,侮慢諸侯。諸侯來朝,不能錫命以禮數征會之,而無信義,君子見微而思古焉”,顯然是“反經為義”,“於經無所當”(孔疏)。至於以為此詩成於康王即位抑或宣王中興之時,雖可備一說,亦皆無實證。從詩作者的語氣來看,此詩當是大夫美諸侯之作。
全詩共分五章。
第一章是諸侯上朝之前,身為大夫的作者對周天子可能準備的禮物的猜測。“采菽采菽,筐之筥之”,詩人以采菽者連連採菽,用筐用筥盛取不停起興,整首詩歡快、熱烈、隆重的氣氛從此定下了基調,讀者的情緒也隨之進入這一特定場景。“君子來朝,何錫予之?”諸侯來朝,天子會以什麼樣的禮物賜予他?詩人顯然是見過大場面的公卿大夫,按照常規,“雖無予之,路車乘馬;又何予之?玄袞及黼”,四句無疑而問,復沓申述,兩次自問自答,進一步渲染氣氛,讓人感到即將來朝的諸侯聲勢之隆。
如果說第一章是詩人虛擬的盛況,那么從第二章開始便進入實景的描繪了。
第二章是詩人見到的諸侯來朝之時極為壯觀的場面。開始兩句“觱沸檻泉,言采其芹”,用自下而出的檻泉旁必有芹菜可采興君子來朝之時也有儀從可觀,是起興,也是設喻,黃焯說“檻泉采芹,既為即事之興,亦即譬喻之興”(《詩疏平議》),是也。“君子來朝,言觀其旂”,威儀之現,首先在於佇列之前的旗幟,“其旂淠淠,鸞聲嘒嘒”,遠遠見到風中旗幟獵獵,更有響聲中節的鸞鈴之聲由遠及近,“載驂載駟,君子所屆”,或駟馬或驂乘都井然前行,來朝的諸侯已到眼前。
第三章全用賦法,鋪排詩人近觀諸侯朝見天子時的情景。“赤芾在股,邪幅在下。”赤色的護膝,裹腿的斜布是合乎禮儀的裝飾,“彼交匪紓”完全是一付雍容典雅的儀態。既有如此聲威,進退又合禮儀,天子當然是賞賜有加。“樂只君子,天子命之;樂只君子,福祿申之”,四句是詩人所見,也是詩人切合時地的恭維話,並以此引發以下兩章。
第四章是詩作者對來朝諸侯卓著功勳的頌揚。“維柞之枝,其葉蓬蓬”是起興,用柞枝蓬蓬興天子擁有天下的繁盛局面和諸侯的非凡功績。“樂只君子,殿天子之邦”,“平平左右,亦是率從”,從天子邦國的鎮撫到鄰邦屬國的治理,竭盡鋪排之能事,以此表達對來朝諸侯的無限讚美之情。
最後一章是大夫美諸侯之辭。前兩句“泛泛柏舟,紼纚維之”,以大纜繩系住楊木船起興,並讓人聯想到諸侯和天子之間的關係是依賴相互間的利益緊緊維繫在一起的,諸侯為天子殿國安邦,天子則給諸侯以豐厚的獎賞。“樂只君子,天子葵之;樂只君子,福祿膍之”;是其所創功勳的自然結果。“優哉游哉,亦是戾矣”,兩句對諸侯安居優遊之態充滿艷羨。
全詩雖時有比興,但總體上還是用的賦法。從未見君子之思,到遠見君子之至,近見君子之儀和最後對君子功績和福祿的頌揚,可概見賦體端倪。整首詩為我們再現了一幅春秋時代諸侯朝見天子時的歷史畫卷,“詩,可以觀”,信矣。 (戴元初)

注釋

1、菽(舒shū):《鄭箋》:“菽,大豆也。”
2、筐:方筐。莒(九jiǔ):圓筐。
3、君子:《毛傳》:“君子,謂諸侯也。”
4、錫:《通釋》:“按錫與賜雙聲……錫即賜之假借。”
5、路車:《集傳》:“路車,金路以賜同姓,象路以賜異姓也。”
6、袞(滾gǔn):有卷龍圖紋的衣服。黼(輔fǔ):黑白相間禮服。《鄭箋》:“玄袞,玄衣而畫以卷龍也。” 《集傳》:“黼,如斧形,刺於裳也。”
7、觱(必bì)沸:泉水翻騰貌。《毛傳》:“觱沸,泉出貌。檻泉,泉正出貌。”
8、淠淠(佩pèi)、嘒嘒(會huì):《毛傳》:“淠淠,動也。嘒嘒,中節也。”
9、屆:《傳疏》:“屆者,至也。君子所屆者,君子至也。所,語詞耳。”
10、芾(伏fú):《鄭箋》:“芾,太古蔽膝之象也。冕服謂之芾,其他服謂之韠(閉bì)。”
11、邪幅:綁腿。《集傳》:“邪幅,逼也。邪纏於足,如今行滕(藤téng),所以束脛,在股下也。”
12、交:衣領。代指衣服。紓(舒shū):屈曲。王引之《經義述聞》卷六:“彼交匪紓者,匪交匪紓也;匪交匪紓者,言來朝之君子不侮慢,不怠緩也。”
13、申:重複。《鄭箋》:“天子賜之,神賜福祿申重之,所謂人謀鬼謀也。”
14、蓬蓬:《毛傳》:“蓬蓬,盛貌。”
15、殿:安撫,鎮定。《毛傳》:“殿,鎮也。”
16、萬福攸(憂yōu)同:《集傳》:“為萬福之所聚。”
17、平平(蹁pián):《毛傳》:“平平,辯治也。” 《集傳》:“左右,諸侯之臣也。”
18、紼(伏fú):繫船的麻繩。纚(黎lí):拉船的竹索。《通釋》:“詩以紼纚平列,紼蓋以麻為索,纚蓋以竹為索。”
19、葵:估量,度量。《集傳》:“葵,揆(奎kuí)也。揆,猶度也。”
20、膍(皮pí):厚賜。《毛傳》:“膍,厚也。”
21、戾(立lì):止,定。《鄭箋》:“戾,止也。諸侯有盛德者,亦優遊自安止於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