旆

旆是一個漢字詞語,讀作pèi,是形聲字,“”為形旁,“㎵(bèi 部分設備不可見)”為聲旁。本意是古代旌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特指鑲在旐旗邊幅的旗飾,引申泛指旌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旆
  • 拼音:pèi(注音:ㄆㄟˋ)
  • 筆畫數:十畫
  • 筆順編號:4153311252
  • 鄭碼:SYAL
  • 統一碼:65C6
  • GBK:ECB7
  • 部首:方
  • 五筆:YTGH
  • 倉頡:YSOJB
  • 字級:二級
字意,古籍釋義,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

字意

(1)〈文言義〉〖名〗古代旐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飄帶 [flag]
織文鳥章,白旆央央。――《詩經·小雅·六月
又如:旆旆(旗旒下垂的樣子;生長茂盛的樣子)
引申泛指旌旗 [banner;flag]
白旆,殷旌也。――《釋名·釋兵》
拔旆投衡。――《左傳·宣公十二年》。注:“大旗也。”
亡大旆之左旃。――《左傳·僖公二十六年》
事急矣!請偃大旆,君微服下車,尚可脫也。——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
旌旆(一作旗)逶迤碣石間。——高適燕歌行
夕陽下,酒旆閒,兩三航未曾著岸。——馬致遠《壽陽曲·遠浦歸帆》
又如:旆旃;旆旌
(2)〈文言義〉〖名〗軍隊的先行車
《左傳·哀公二年》:“陽虎曰:吾車少,以兵車之旆,與罕·駟兵車先陳。”
(3)〈文言義〉〖名〗指春秋時晉·楚的前軍。後亦泛指軍隊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子元以車六百乘伐鄭……子元、斗御彊、斗梧、耿之不比為旆,斗班、王孫游、王孫喜殿。”
釋義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七】【㫃部】旆 蒲蓋切 pèi
【原文】繼旐之旗也,沛然而垂。從(yǎn)𣎵(bèi 部分設備不可見)聲。
【譯文】鑲在旐旗邊幅上的裝飾,沛然而下垂。字形以“㫃”為形旁,“𣎵(bèi)”為聲旁

說文解字注

〖(旆) 繼旐之旗也〗
旗者,旌旗之總名。下文雲旗有眾鈴,旗曲柄,旗旖施皆是。《爾雅》:“繼旐曰旆”。郭云:帛續旐末為燕尾者。何休注公羊云:繼旐如燕尾曰旆。《釋名》云:旆,以帛繼旐末也。《小雅》:帛旆央央。毛曰:帛旆,繼旐者也,按帛蓋用絳。
〖沛然而垂〗
沛旆疊韻,引伸(申)為凡垂之稱。出車傳曰:旆旆,旒垂皃。《左傳昭十三年》曰:八月辛未,治兵,建而不旆。壬申,復旆之。杜云:建立旌旗,不曳其旆。旆、游也。按不旆者,卷而不垂。旆之者、垂之也,定四年。晉人假羽旌於鄭。鄭人與之。明日。或旆以會。亦是垂旒之義。《大雅》:荏菽旆旆。傳曰:旆旆然長也,沛然而垂則長。故毛云爾也,又旆為旗幟之總名。如左傳狐毛設二旆而退之,晉亡大旆之左旃是也。又假茷為旆。如左傳綪茷卽蒨旆、詩帛茷央央即帛旆是也。亦有與末通用者,士喪禮,書銘於末曰某氏某之柩。注曰:今文銘皆為名,末為旆。
〖從㫃。𣎵聲
蒲蓋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

【卯集下】【方字部】旆 ·康熙筆畫:10 ·部外筆畫:6
《唐韻》《集韻》《韻會》並蒲蓋切,音沛。《說文》作旆。繼旐之旗也,沛然而垂。從㫃,𣎵聲。《爾雅·釋天》繼旐曰旆。《注》帛續旐,末為燕尾者。《釋名》雜帛為旆,以雜色綴其邊為翅尾也。將帥所建,象物雜也。《詩·小雅》白旆央央。《傳》白旆,繼旐者也。《左傳·昭十三年》建而不旆。《注》旆,游也。

又《詩·小雅》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傳》旆旆,旒垂貌。《朱傳》旆旆,飛揚之貌。

又《詩·大雅》荏菽旆旆。《傳》旆旆然長也。
又《集韻》蒲掇切,音跋。義同。

又《韻補》葉蒲枚切。《陳琳·大荒賦》華蓋建槓,招搖樹旆。攝提運杓,文昌承魁。旆原字從㫃從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