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西北部,屬松嫩平原中部,包括11個鄉鎮的範圍。東部與黑龍江省肇東市澇洲鎮相鄰、南部隔松花江與吉林省扶餘縣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接壤,西部與吉林省大安縣鎮賚縣隔嫩江相望,北部是肇源縣和泰康縣。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24º15′25″~125º47′45″,北緯45º20′27″~45º34′37″之間,保護區總面積57870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18070公頃,緩衝區面積18450公頃,實驗區面積21350公頃。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為沿江濕地生態系統、自然景觀資源和棲息於其中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是集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研究、宣傳教育、生態旅遊與濕地可持續利用等多項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也是開展丹頂鶴白枕鶴東方白鶴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物種研究和保護的重要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
  • 氣候: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級別:省級
  • 區域面積:57870公頃
  • 類型:濕地生態系統類型
  • 保護對象:沿江濕地生態系統、自然景觀資源和棲息於其中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
  • 管理單位: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 批准時間:2008年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地質,地貌,氣候,土壤,水文,區域範圍,保護目標,綜述,植物,動物,管理措施,管理機構,管理內容,開發利用,科學研究,旅遊景點,生態價值,

歷史沿革

2008年,黑龍江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
2013年,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以還濕為主牽動,開展濕地保護和恢復工作。
2015年,大慶巿肇源縣水務局批准《肇源縣松花江幹流河道采砂管理規劃(2015-2018年)》,確定的總面積達4000餘畝的9個可採區,全部位於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內。

地理環境

位置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西南部,松花江、嫩江兩江左岸,國堤內側,肇源縣境內。

地質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為中生代沉降的凹陷區。為松嫩兩江的衝擊梗,呈台地狀,為新生代第三世紀沖積而成的大川谷,並發現有更新世晚期生物猛獁象化石。保護區地質構造複雜,沉積岩甚厚,前石炭系、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總厚度可達6000米。前石炭系為綠泥石長石片岩,厚度117.4米;侏羅系主要為安山石、玄武岩流紋岩凝灰岩礫岩夾薄粉沙等,厚度530.77米;白堊系是松遼平原盆地最發達的沉積岩系,總厚度5千米以上是重要含油氣地層,其中以白堊係為最重要,厚度4千米。白堊系主要由會綠色、棕紅色泥岩、粉砂質泥岩與灰白色、棕紅色泥質粉砂岩、粉砂岩、細砂岩組成不等的互層,局部具正韻律。泥岩呈塊狀,局部含鈣結核,岩性較質密。砂成分以石英、長白石為主,含紅色、綠色及其它暗色礦物,被泥質及鈣質膠結;第三系是灰綠色、灰黃色、灰色泥質岩和砂岩,厚度20-130米,最厚可達180米;第三系與下伏白堊係為不整合接觸;第四系是沉降帶,地層形成類型多,厚度可達124.5米。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有冰水堆積層、冰水沖積層。主要以沖積物和沉積物為主。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地質構造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構造期(華力西運動),在古生代以後,使下古生代地層受到劇烈的褶皺與變質。但經過此次運動後,地表並沒有穩定,在低坳的地方沉積了巨厚的中古生代和上古生代陸源層及海棚沉積。第二構造期(海西運動),為中古生代地層及上古生代地層褶皺運動。經此運動後,該區形成陸台,全區上升,遭受到從古生代到侏羅紀初的剝蝕及準平原化作用。第三構造期(阿爾卑斯期),前期為燕山期,後期為喜馬拉雅運動,使湖盆周圍山地隆起並積平。但隆起幅度不一,東側較大,西側較小,因而平原中部的第三紀沉積中心向西延移,又沉積了厚達190米的青灰或灰白色的礫岩和泥岩內陸湖相地層。第三紀末,晚期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周圍山地繼續隆起,並噴出了玄武岩,覆蓋在準平原之上,中部平原也普遍抬高,沉積物促使由湖向轉為河流向。第四紀初到中期,大興安嶺和南部松遼分水嶺隆起,從而形成了盆地狀的松嫩平原。第四紀末期,在平原上的沖積、洪積、風積作用較大,平原的中心成為全新世以來的沖積湖積平原,該自然保護區西部有沖積、風積層是由細砂、粉砂及粘土組成。東部為沖積層,上部為黃土狀,下部為砂層。

地貌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松嫩平原西南部,地勢較窪,多為沼澤地,又間有起伏不平的漫崗和沙丘。在江岸及漫崗處有流動和半流動沙丘。地層結構為中生代與新生代時期的沉積地層。在很古的時候是內陸湖的一部分,經過很長的風沙淤積以及松嫩兩江多次改道,使地勢地貌都非常複雜。總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從地貌單元可分為兩種,一是高低不等的河漫灘,二是一級階地和殘餘一級階地,即崗地,海拔在122-130米之間。
松嫩兩江河谷為構造斷裂而成,呈南北——東西方向延伸。松嫩兩江流經鬆軟岩石區,局部河流轉彎地帶及與支流交匯處,一般為開闊河谷,沿河床兩岸發育有階地,高、低河漫灘。其流經堅硬岩石區形成陡谷,河床兩岸多為陡崖。
階地:松嫩兩江河谷階地並不發育,僅限於八家河口一帶較連續分布。階地高出松嫩兩江平水位10-30米,階面平整,寬度多1-5公里,向河床方向緩傾,沿河谷方向展布。階地前緣往往為高几米至十幾米的陡坎,部分地段臨江被侵蝕成河谷陡崖,為新構造運動抬升,松嫩兩江下切侵蝕而成。上部為第四紀沖積的二元結構堆積物,下部為前第四紀基岩,故稱之為基座階地。
高河漫灘:該地貌類型於松嫩兩江沿岸發育較為普遍。灘地平整開闊,一般寬度均在2-4公里,平行松嫩兩江河床分布。延伸長、面積較大者如沖積平原。在灘地低洼處往往形成沼澤濕地或殘島,有牛軛湖、水泡等。
低河漫灘:沿松嫩兩江近河床或河套地帶呈斷續小面積分布,一般較窄,寬度多在2公里以內,個別處可達3-4公里。高出江面水位0-3米,一般洪水即被淹沒或部分淹沒。由沖積物一元結構,或局部為二元結構的現代堆積構成。
沿江地帶到處是河谷漫灘和沙丘。在江河的改道處,留下了很多新月湖(亦稱牛軛湖)。江堤外面小河溪縱橫交錯,小泡泊星羅棋布,整個江灣地區(亦稱江套子)大都是沼澤低地(亦稱塔頭溝),沿江地帶是肇源縣的低洼地區。

氣候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變化明顯,根據氣候特徵,確定12月至翌年2月為冬季、3至5月為春季、6至8月為夏季、9至11月為秋季。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年平均氣溫4.1℃,年平均氣溫最高年份5.6℃,最低年份2.5℃。7月氣溫最高,平均氣溫23.4℃;1月氣溫最低,平均氣溫-18.9℃;最熱的7月份極端最高氣溫37.2℃;最冷的1月份極端最低氣溫-36.2℃。全年有五個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大於和等於10℃活動積溫年平均為2920℃。從3月中旬開始氣溫明顯升高,平均每旬增高3.5℃,4月中旬平均氣溫可達零上3-4℃,9月中旬氣溫明顯降低,10月下旬平均氣溫可降到零下1-5℃。穩定通過0℃日期為四月二日,穩定通過7℃的日期平均在四月二十日,穩定通過10℃初日在四月底,無霜期為130-165天,初霜最早出現在九月二十日,終霜一般在五月六日。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年降雨量在395-514毫米,年降水量在四季中的分布差異極其懸殊,雨量多集中在夏季(6-8月),占全年總降水量的69%,春季(3-5月)占全年降水量的12%,秋季(9-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 17%,冬季(11-12月)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2%;7月份降水量最多,1月份降水量最少,七、八月份雨量充沛。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全年日照總時數2800-3000小時,全年太陽總幅射量為11764千卡/平方厘米,日照長,強度大,作物生長季節日照總時數為1295.6小時。主要作物生長期為五至九月,總幅射量為65.64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百分率為65%,黑龍江省內居首位。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四周無山,地勢平坦。由於蒙古氣旋活動頻繁,經常與入海高壓結合,使保護區地處南高北低的氣壓形勢影響下,加之松嫩平原的狹管效應作用,使保護區經常刮七、八級以上大風。保護區春季風頻率多,風級大,是保護區的災害性氣候。保護區年平均風速為3.1米/秒。風速的年際變化規律:春季大於秋季,秋季大於夏季,夏季大於冬季。春季由於氣壓梯度大,寒潮和氣旋活動頻繁,特別是當貝加爾湖低壓向東南移經本地加深時,在其前部往往形成強盛西南風,後部則有猛烈地西北風。最大的風速可達14-26米/秒之間,並能維持1-2天。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8%。春季氣溫上升快,但夏季風尚未到來,因此空氣中水氣含量增加緩慢,所以春季相對濕度最小。歷年平均為57%,最小值僅40%;夏季相對濕度大,歷年平均為80%;秋季多晴朗少雲天氣,日射較強,相對濕度又減少,歷年平均為75%;冬季氣溫最低,相對濕度又加大,歷年平均為76%。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地面溫度年平均5℃,其中4-10月為零上,11月-翌年3月為零下,7月份為最高,平均為25℃,1月份最低值為-20℃;極端最高值53.5℃,極端最低值-50.2℃。一般十一月上旬開始土壤結凍,凍土深度達169-180厘米,三月中旬開始解凍,六月末或七月初化通。由於土壤性質的差異,同一地段不同深度地溫差異較大。據氣象記錄:草甸土40厘米深處年平均溫度為5.1℃,其中12月至翌年4月為零下值,最低值2月平均為-5.3℃;80厘米深處年平均溫度為5.5℃,其中1-3月為零下值,最低值的2月平均為-2.6℃;1.6米深處年平均溫度為零上5.7℃;3.20米深處年平均溫度為零上6 .0℃,全年為正值。

土壤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土壤形成受地質、地形、氣候、水文、生物等因素影響,逐步形成7個土類:黑鈣土草甸土沼澤土鹽土鹼土砂土、泛濫土;二十四個亞類。
黑鈣土類:此類土壤有三個亞類:黑鈣土,碳酸鹽黑鈣土和草甸黑鈣土。主要分布在地勢較高的崗地和緩崗地上,占總土地面積的19.39%,黑鈣土是溫帶半乾旱半濕潤氣候和草甸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地帶性土壤。主要成土過程為腐殖質積累和鈣質聚積以及附加草甸化而成。黑鈣土層厚薄不一,薄層不足10厘米,厚層過100厘米,一般黑土層在17-35厘米左右,有機質一般在2-3%左右,全氮在0.1-0.2%,全磷在0.07-0.12%,土質沙粒適中,耕性良好。
草甸土類:有七個亞類,即草甸土,碳酸鹽草甸土,潛育草甸土,層狀草甸士,鹼化草甸土,鹽化草甸土和江石沫子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沿江低平原地區,占總土地面積的38.17%。草甸土由於分布地形較低;地下水位較高,土壤多數附加有鹽鹼化過程,少量有潛育化過程。但草甸土潛在肥力較高,一般黑土層在20-40厘米左右,有機質含量在3-4%,全氮0.10-0.20%,全磷在0.09-0.12%,土質粘重,冷漿,耕性不好,低溫年份作物易貪青晚熟。
沼澤土類:有四個亞類,草甸子沼澤土,生草潛育土,泥炭腐殖質沼澤土和泥炭沼澤土,分布在沿松嫩兩江溝泡地帶,壩內溝泡低地也有零星分布,占總土地面積4.04%。沼澤土主要是在季節或常年積水的沼澤植被下經過沼澤化、泥炭化,有的附加鹽化等過程而形成。由於水分條件好,肥力很高,植物生長繁茂,有機質含量一般在5-6%,全氮0.15-0.586%,全磷在0.023-0.077%,土冷漿,易澇,應積極採取排水,防澇和熟化措施。
鹽土和鹼土類:鹽土有三個亞類,即草甸鹽土,鹼化鹽土和沼澤鹽土。鹼土只有一個亞類即草甸鹼土。鹽鹼土分布面積較大,大部為光板地,鹽鹼泡底,部份草原荒地、耕地中鹽鹼土面積很小。鹽土面積占總土地面積2.75%,鹼土面積占總土地面積6.14%。鹽化和鹼化是這兩類土壤主要形成過程。其主要原因:一是地下水位高,含菸鹼量高;二是氣候乾旱,蒸發量大;三是外水隔絕後,堵塞了洪水沖洗鹽鹼作用;四是原始植被退化和破壞(打草、放牧、開墾等),地面覆蓋率降低,加重了鹽分在土層上部的積聚。有機質含量一般在2-3%,全氮0.07-0.20%,全磷0.10%左右,pH值在9以上,是改良土壤的對象。
砂土類:有三個亞類,即流砂土,生草沙土和黑鈣型沙土。占總土地面積的14.55%。流砂土和生草沙土母質多是江沿的沖積砂,後經風力搬運堆積形成沙丘。生長植物後逐漸形成半固定和固定的生草砂土沙丘。黑鈣型沙土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北部,有機質含量一般在1-2%左右,全氮0.06-0.10%,全磷在0.08-0.10%左右。
泛濫土類:有三個亞類,即泛濫土,生草泛濫土和草甸泛濫土,占總土地面積的2.42%。主要生成過程是沖積、淤積和草甸化而成,其沖積層明顯。分布在沿江泛濫地上,有機質含量在1.5- 3%,全氮在0.06-0.1%,全磷在0.08-0.2%。

水文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西是嫩江下游,南是松花江幹流,中有八家河連線境內各小河溪,形成保護區水系。因受季風影響雨量不均,江河年水量和豐枯年水位、流量、含砂量變化懸殊。江灣大小天然泡泊星羅棋布,古河道可連線72個牛軛湖,並與沿江灘地緊相接連,形成大片窪地。洪泛時蓄水量達30億立方米。
松花江:松花江從三岔河起流經保護區長度為128.6公里,有大片濕地和牛軛湖,坡降較緩。
嫩江:嫩江經保護區在三岔河流入松花江幹流,流程114.26公里。
八家河:八家河流經保護區長度62.25公里,平均寬111米,最寬處230米,最窄處20米,河深1-1.5米。

區域範圍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西北部,屬松嫩平原中部,包括11個鄉鎮的範圍。東部與黑龍江省肇東市澇洲鎮相鄰、南部隔松花江與吉林省扶餘縣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接壤,西部與吉林省大安縣鎮賚縣隔嫩江相望,北部是肇源縣和泰康縣。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24º15′25″~125º47′45″,北緯45º20′27″~45º34′37″之間,保護區總面積57870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18070公頃,緩衝區面積18450公頃,實驗區面積21350公頃。

保護目標

綜述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沿江濕地生態系統、自然景觀資源和棲息於其中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
大鴇大鴇

植物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松嫩平原,植物區系的地理成分較複雜多樣,保護區區系成分主要包括長白植物區系,華北植物區系,蒙古草原植物區系成分,以及少量的大興安嶺植物區系。保護區地處松嫩平原的邊緣地帶,草原植物種類較多,保護區內泡沼分布較多,致使一些濕生和世界分布的植物種類較多,保護區原始地段的植物組成中蒙古草原植物區系成分占優勢,而且優勢種和常見種也屬大興安嶺、蒙古植物區系成分。保護區植物以北半球分布的成分較多,世界成分、溫帶與熱帶成分也有分布,總的來說,保護區屬於中國濕地草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野大豆野大豆
截至2013年,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共有高等植物69科422種,其中蘚類植物3科4種(真蘚、沼羽蘚等),約占保護區種類的1%,蕨類植物3科5種(問荊木賊等),占保護區種類的1.2%,被子植物63科413種,約占保護區的98%,是保護區植物的主體,在保護區植物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河流、湖泊、草甸和沼澤濕地中分布有大量適於濕潤條件的沼生、濕生和部分中生植物,其中也有屬於第三紀孑遺植物種。有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4種,即野大豆、蓮、小慈姑三裂狐尾藻。更值得一提的是藥用植物草麻黃在黑龍省的自然分布區只在肇源縣,可見這一區域的特殊性。在保護區分布的植物中,以禾本科、沙草科、菊科為優勢種。

動物

區系組成及特徵
截至2013年,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分布的魚類有6目9科45種,占黑龍江省魚類種數(105)的42.9%。兩棲類動物分布有2目4科6種,占黑龍江省兩棲類動物種數(12)的50.0%。爬行類動物分布有2目4科6種,占黑龍江省兩棲爬行動物種數(16)的40.0%。保護區分布的鳥類據統計共有16目45科228種,占黑龍江省鳥類種數(343)的66.5%。獸類分布有6目13科38種,占黑龍江省獸類種數(87)的43.7%。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分布的脊椎動物約有32目75科323種,占黑龍江省脊椎動物分布種數的57.4%。該自然保護區分布的鳥類和魚類種類相對較多,而獸類、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種類卻較少,資源相對貧缺。在魚類中典型的北方冷水魚鯉科的雅羅魚洛氏鱥,七鰓鰻科的雷氏七鰓鰻,狗魚科的狗魚等。在兩棲、爬行類中主要有花背蟾蜍黑龍江林蛙、日本蝮等。因該自然保護區屬濕地類型保護區,分布的獸類種類較少,很難看出典型的北方型物種,但是如赤狐等能適應寒冷氣候,廣泛分布於北方地區。該自然保護區鳥類資源豐富,其中有許多適應北方寒冷氣候的留鳥冬候鳥,如猛禽中的毛腳鵟長耳鴞花頭鵂鶹雪鴞等,還有一些隼形目鳥類也是典型的適應北方寒冷自然條件的物種。
適於濕地環境棲息的野生動物種類多: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為濕地草原生境類型,僅有少量而分散的小面積島狀林,因而在野生動物區系組成中呈現明顯的濕地鳥類和魚類較多的特點。在獸類資源中,許多棲息於森林中的大中型獸類,由於生境條件的限制,在該區沒有分布,而鼬科小型食肉獸和嚙齒類動物卻較多。濕地鳥類不僅種類多,而且數量也較豐富,主要有雁鴨類和鷸類,其次是鷺科和鴴科鳥類。據統計,該自然保護區分布的適應濕地棲息的鳥類約121種,占保護區鳥類種數的53.1%,該區鳥類組成中也分布有種類眾多的捕食性猛禽和適於沼澤灌叢棲息活動的小型鳥類。
動物區系具有南北混雜交錯的分布特點:由於該自然保護區地處中國東北的松嫩平原地帶,野生動物的區系組成以適應北方寒冷氣候條件的北方型物種為主,但是東北地區的氣候特徵是四季明顯,夏季溫暖而濕潤,有許多遷徙的候鳥隨著氣候的變化南北往返,其中也有少數東洋界鳥類隨季風遷徙至該區,並且成為繁殖鳥類。主要有蒼鷺黑枕黃鸝等。該自然保護區的地理位置處於古北界東北區和蒙新區的交匯區,儘管鳥類區系以東北區分布的鳥類為主體,但是也有部分西部蒙新區的草原鳥類向東部漫延侵入的種類。主要代表種類如灰雁大鴇毛腿沙雞角百靈蒙古百靈雲雀等。因為該區與西部草原相鄰近,並且生境條件相類似,也沒有能夠起到阻隔作用的天然屏障,所以不僅鳥類具有東西交錯的區系組成特點,而且在獸類中也不乏混有蒙新區種類的現象,比如該區分布有草兔、草原黃鼠、三趾跳鼠五趾跳鼠等。
魚類資源
截至2013年,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分布的魚類共有6目9科45種,其中鯉科魚類種類最多,總計32種,占保護區魚類種數的71.1%。其次是鱨科3種,占保護區魚類種數的6.7%。鰍科和七鰓鰻科各2種,分別占4.4%,其它各科僅分布1種。
兩棲爬行類資源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分布的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種類較少。儘管自然條件對兩棲、爬行動物的一些種類成為重要的限制性因素,影響在該區的自然分布,其種類構成較為單一,但是對於那些能夠適應當地自然條件,而在該區有分布的種類、數量卻較為豐富,如兩棲類動物中的黑斑蛙花背蟾蜍數量較多,爬行類動物中的麗斑麻蜥等為優勢種。兩棲、爬行動物雖然種類不多,但是非常重要的野生動物資源。
截至2013年,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分布的兩棲動物有2目4科6種,占黑龍江省兩棲動物種數的50.0%,爬行類動物分布有2目4科6種,占黑龍江省爬行類動物種數的40.0%。
兩棲動物資源:在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分布的兩棲類動物中,大多數種類為古北界成份,廣泛分布於古北界的東北區、華北區和蒙新區。僅有個別種類則在古北界和東洋界均有分布。有尾兩棲類的極北小鯢是中國分布於最北部的有尾兩棲類動物之一,該保護區有一定數量。在無尾兩棲類中花背蟾蜍中華大蟾蜍無斑雨蛙等廣泛分布於東北區,而無斑雨蛙和中華大蟾蜍也見於東洋界。黑龍江林蛙則分布於東北區和蒙新區。該保護區內極北小鯢、中華大蟾蜍數量不多,但較常見,而黑龍江林蛙和黑斑蛙數量較多,為優勢種。
爬行動物資源: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分布的爬行類動物中,絕大多數均為古北界種類。黃脊游蛇麗斑麻蜥廣泛分布於古北界的東北區、華北區和蒙新區,在古北界和東洋界均有分布的種類有虎斑游蛇。在該區麗斑麻蜥和日本蝮為優勢種,白條錦蛇為常見種,而其它種類則數量較少,為稀有種。
鳥類資源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鳥類資源比較豐富,區系組成成分複雜,由於該自然保護區擁有河流、沼澤草甸、灌叢、小片林地及農田等多種自然生境,因而決定了鳥類組成的多樣性。相對而言,該區分布的鳥類中濕地鳥類占相當大比例,這也客觀地反映了自然環境與鳥類分布的一致性。
截至2013年,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分布的鳥類共有16目45科228種,占黑龍江省鳥類種數的66.5%,其中非雀形目鳥類26科122種,占自然保護區鳥類種數的53.5%,雀形目鳥類19科106種,占自然保護區鳥類種數的46.5%。
白鶴白鶴
從鳥類的區系成份來看,在保護區分布的228種鳥類中,古北界成分占居全區鳥類組成的絕大多數,據統計多達179種,占全區鳥類種數的78.5%,其中非雀形目有88種,占49.2%,雀形目中古北種有91種,占50.8%。屬於廣布種鳥類總計47種,占自然保護區鳥類種數的20.6%,東洋種鳥類僅有2種,所以比例甚小。由此可見,肇源沿江省級自然保護區鳥類區系組成以古北界種類為主,廣布種數量並不多,東洋鳥類分布到該自然保護區的種類卻非常稀少。在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分布的16目45科鳥類中,每科分布有10種以上鳥類的有7個科,種類最多的是雀形科,分布有29種,其次是雁科22種,鷸科21種,鶇科和鶯科各51種,鷹科11種,鴒鶺科10種。每科5-9種鳥類的有9個科,各科種數依次是鴴科8種,鴟鴞科7種,鷺科、鷗科和鶲科各6種,科、百靈科、鴉科和山雀科各5種。4種以下的有29科,其中隼科、鶴科、秧雞科、啄木鳥科、伯勞科各分布有4種,其餘各科僅有1-3種鳥類。
獸類資源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為沿江平原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林地不僅面積小,而且也不集中連片,由於受自然環境因素的限制,該區獸類資源卻較為單調貧乏,沒有適於大森林中棲息的大中型獸類,僅分布有適於草原、荒漠、灌叢及農田中棲息活動的中小型哺乳類動物。
金雕金雕
截至2013年,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分布的獸類有6目13科38種。該自然保護區中獸類分布種類較少,僅占黑龍江省獸類種數的43.7%。從獸類區系組成來看,在總計38種獸類中,嚙齒類動物所占比例最大,共有4科14種,占自然保護區獸類種數的36.8%。其次是食蟲目動物,計有3科10種,占自然保護區獸類種數的26.3%,食肉動物共有3科8種,占保護區獸類種數的21.2%,由此可以看出嚙齒類、食蟲類和食肉類動物構成了該自然保護區獸類區系的主體,占保護區獸類種數的84.3%。其它如翼手目僅有1科4種,占10.5%。兔形目和偶蹄目動物各1科1種,分別占2.6%。
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截至2013年,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分布的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總計36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5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31種。在獸類中沒有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鳥類有東方白鸛金雕白鶴丹頂鶴大鴇。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鳥類主要有白䴉、白瑟鷺、白額雁大天鵝灰鶴白枕鶴小杓鷸小鷗隼形目鴞形目鳥類的所有種。黑龍江省級重點保護動物共有30種,其中獸類4種,鳥類26種。黑龍江省級一般保護動物種類較多,總計有172種,其中獸類21種,鳥類151種。
東方白鸛東方白鸛
在肇源沿江省級自然保護區分布的鳥類中,列入中國政府與日本政府簽定的《中日候鳥保護協定》名錄的有139種,占協定規定的保護候鳥種數(227)的61.23%,該自然保護區分布的鳥類中,被列入《中澳候鳥保護協定》名錄的鳥類共有37種,占中、澳保護協定的保護候鳥種類(81)的45.68%,也占有較大比例。

管理措施

管理機構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機構為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由肇源縣委、縣政府於2010年7月組建成立,管理局隸屬縣政府,按正科級事業單位管理,縣財政全額撥款,核定事業編制12名;核定科級領導指數:局長(正科級)1職,副局長(副科級)2職。

管理內容

2012年1月,國家林業局和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了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建設項目。該項目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濕地保護工程:包括綜合保護管理站3處,保護點5個,界樁、界碑、標牌和標示牌的埋設,防火、科研、監測、通訊、保護和巡護設備的購置。二是濕地恢復工程:封育濕地9320公頃,恢復濕地1200公頃。三是能力建設工程:建設一處2000平方米的綜合辦公樓及其附屬設施和宣教設備的購置。
2013年,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對保護區補水670萬立方米,保護27000畝濕地。保護區管理局利用有限的資金對肇源縣茂興鎮三岔河和白銀中花27000多畝濕地生態補水670多萬立方米,使部分重要濕地恢復原始面貌,促進了濕地面積呈恢復性增長,改善了候鳥遷飛停歇環境,保障了候鳥遷飛安全,有效維護了濕地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
2016年6月10日,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肇源縣松江明珠購物中心門口舉辦黑龍江省第一個濕地日宣傳活動。通過設立諮詢台、發放新修訂的《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和濕地保護方面的宣傳單、懸掛宣傳橫幅、播放濕地保護宣傳圖片的形式,廣泛開展多層次保護濕地和生物多樣性重要意義的宣傳活動。活動當天共發放各類宣傳單500餘份,接受諮詢人數超過100人,播放濕地保護宣傳圖片10張。

開發利用

科學研究

2013年,黑龍江大學通過實地調查與文獻研究,對保護區生物多樣性進行了研究。調查結果表明:保護區植物種類比較豐富,共有野生高等植物65科329種,其中種子植物59科319種,約占植物種類的97%,是保護區植物的主體。

旅遊景點

肇源西海濕地公園
肇源西海省級濕地公園位於肇源縣城西,東與肇源縣城毗鄰,南與肇新公路相接,西與前永利村農田相連,北與代龍村接壤。地處松花江、嫩江兩江北岸,公園集湖泊、沼澤和人工濕地於一體,總面積為345.68公頃。基礎設施完善、濕地景觀獨特、具有濃郁北方特色的省級濕地公園。
白金寶國家遺址公園
白金寶國家遺址公園位於肇源縣民意鄉西南部大廟村,嫩江下游,與吉林省大安市隔江相望,距肇源70公里,通讓鐵路從其側面穿過,柏油路直通風景區,占地面積20平方公里,是集休閒度假、觀光採摘、餐飲服務、歷史探訪為一體的綜合景區。

生態價值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對於保護江河源頭的河流、湖泊、草甸、沼澤、沙丘和灌叢,保持自然植被不受破壞,河流水質不受污染,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將對松花江下游城鄉居民的生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對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