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趾跳鼠

五趾跳鼠

五趾跳鼠(學名:Allactaga sibirica),是跳鼠科、五趾跳鼠屬的動物。五趾跳鼠為跳鼠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頭圓,眼、耳大,背部灰色,腹部純白色。

五趾跳鼠適應性強,活動範圍廣,不集群生活,夜行性,冬眠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每年繁殖1次,每次產仔2-4隻,主要棲居於半荒漠草原和山坡草地上,分布於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蒙古、俄羅斯聯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五趾跳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五趾跳鼠
  • 拉丁學名:Allactaga sibirica
  • 別稱:五趾跳兔、跳免、跳鼠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齧齒目
  • 跳鼠科
  • 五趾跳鼠屬
  • :五趾跳鼠
  • 亞種:6個
  • 分布區域:亞洲部分地區
  • 命名者及年代:Forster,1778
  • 英文名:Mongolian five-toed Jerboa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五趾跳鼠為跳鼠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成體體長超過120mm。耳大,前折可達鼻端。頭圓,眼大。後肢長為前肢的3-4倍,後足具5,第一和第五趾趾端不達中間3趾基部。尾長約為體長的1.5倍,末端具黑白長毛形成的毛束。
五趾跳鼠背部及四肢外側毛尖淺棕黃色,毛基灰色。頭頂及兩耳內外均為淡沙黃色,兩頰、下頜、腹部及四肢內側為純白色,臀部兩側各形成一白色縱帶,向後延至尾基部分。尾背面黃褐色,腹面淺黃色,末端有黑、白色長毛形成的毛束,黑色部分為環狀。
五趾跳鼠吻部細長,腦顱寬大而隆起,光滑無嵴,額骨鼻骨連線處形成一淺凹陷。頂間骨大,寬約為長的2倍。眶下孔極大,呈卵圓形。弓纖細,後部較前部寬,有一垂直向上的分支,沿眶下孔外緣的後部仲至淚骨附近。門齒孔長,外緣外突,末端超過上臼齒列前沿水平。齶骨上只有1對卵圓形小孔。聽泡隆起,下頜骨細長平直,角突上有一卵圓形小孔。
五趾跳鼠上門齒白色,向前傾斜,平滑無溝。上頜前臼齒1枚,呈圓柱狀,與第三上臼齒約等大。臼齒3枚,第一、二臼齒較大,齒冠結構較為複雜,咀嚼面有4個齒突。下頜無前臼齒,臼齒3枚,由前向後漸變小。下門齒齒根發達,其末端在關節突的下方形成很大的突起。

棲息環境

五趾跳鼠主要棲居於半荒漠草原和山坡草地上,尤喜選擇具有乾草原的環境作為棲息位點,荒漠地帶偶爾也能見到。

生活習性

五趾跳鼠適應性強,活動範圍廣。不集群生活。五趾跳鼠為夜行性動物,黃昏活動頻繁,白天偶爾出洞活動,活動距離常在1-2km,所經過的地方掘有多數臨時洞穴,作為遇險藏身或臨時過夜之用。臨時洞穴簡單,只有一個洞口,呈上圓下方的拱橋洞狀。臨時洞穴的洞道淺,多與地面平行,無居住巢穴。棲居洞穴常築在較堅實的土質中,洞較複雜,洞口分為掘進洞口、進出洞口及備用洞口3種。掘進洞口是築洞時的出土口,洞口外常有浮土堆,洞道斜行向下,長短不一。掘進洞穴及其洞道在洞成之後均被堵塞。進出口洞四周無浮土,甚隱蔽。洞道較小而平緩,土質洞道較短,沙丘上的洞道較長,洞道末端擴大成巢室,繁殖期間墊有細軟草葉及跳鼠本身的絨毛、羊毛等物。備用洞口在離巢室內較近的位置,直向地面但不挖通,離地面僅差1-2cm,在危急時刻,往往從此處衝出。五趾跳鼠只用2條後腿跳躍行動,靠尾巴平衡身體。活動異常機敏,運動速度快。
五趾跳鼠有冬眠習性。冬眠洞穴與棲息洞穴構造相似,只是洞道向下延伸,直至凍土層下。每年自9月上旬起陸續進入冬眠,直至翌年3-4月醒蟄出洞覓食。
五趾跳鼠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早春的食物以種子為主,兼食草根,同時亦捕食一些甲蟲。入夏後以取食野生綠色植物為主,有時亦到耕地盜食一些農作物的幼苗及瓜果蔬菜,或竄入農家豬圈盜食。
五趾跳鼠的天敵很多。如鳥類中的貓頭鷹,獸類中的鼬科動物、沙狐兔猻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蒙古、俄羅斯聯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中國分布在黑龍江、遼寧、吉林、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寧夏、青海和新疆等省區。
五趾跳鼠

繁殖方式

五趾跳鼠每年繁殖1次。3月中旬至4月上旬出蟄。4、5月為交配高峰期,此時雄鼠活動範圍大,而且頻繁,雄性多於雌性。6月產子,每窩2-4隻,最多產7隻。7月份幼鼠大多出洞,而其中大多數為小雄鼠,此時雄性占優勢。8月後至入蟄兩性比例基本平衡,所以它們的性比有季節性變化的規律。

亞種分化

序號中文名學名命名人及年代
1
Allactaga sibirica annulata
Milne-Edwards,1867
2
Allactaga sibirica ruckbeili
Thomas,1914
3
Allactaga sibirica saltator
Eversmann,1848
4
Allactaga sibirica semideserta
Bannikov,1947
5
Allactaga sibirica sibirica
Forster,1778
6
Allactaga sibirica suschkini
Satunin,1900
(資料來源:)

種群現狀

種群分布不零散。該物種的具體數據尚不明確,種群數量發展趨勢也未知。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