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

黑龍江肇源沿江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西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24°15′25″-125°47′45″,北緯45°20′27″-45°34′37″,總面積57870公頃,保護區成立於2008年,主要保護對象是濕地生態系統、自然景觀資源和棲息於其中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屬於自然生態系統、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

概述圖片來源於林業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黑龍江省西南部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57870公頃
  • 景點級別:省級
  • 設立時間:2008年
  • 保護對象:濕地生態系統
  • 保護類型:內陸濕地、水域生態系統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地貌,水文,土壤,氣候,區域範圍,保護目標,保護對象,濕地,植物,動物,旅遊景點,保護措施,保護機構,保護方法,保護價值,

歷史沿革

肇源沿江自然保護區是2008年經省政府批准的省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位置

黑龍江肇源沿江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西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24°15′25″-125°47′45″,北緯45°20′27″-45°34′37″。

地貌

該自然保護區為中生代沉降的凹陷區。為松嫩兩江的衝擊梗,呈台地狀,為新生代第三世紀沖積而成的大川谷,並發現有更新世晚期生物猛獁象化石。保護區地質構造複雜,沉積岩甚厚,前石炭系、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總厚度可達6,000米。
前石炭系:為綠泥石長石片岩,厚度117.4米。
侏羅系:主要為安山石、玄武岩、流紋岩、凝灰岩、礫岩夾薄粉沙等,厚度530.77米。
白堊系:是松遼平原盆地最發達的沉積岩系,總厚度5千米以上是重要含油氣地層,其中以白堊係為最重要,厚度4千米。白堊系主要由會綠色、棕紅色泥岩、粉砂質泥岩與灰白色、棕紅色泥質粉砂岩、粉砂岩、細砂岩組成不等的互層,局部具正韻律。泥岩呈塊狀,局部含鈣結核,岩性較質密。砂成分以石英、長白石為主,含紅色、綠色及其它暗色礦物,被泥質及鈣質膠結。
第三系:是灰綠色、灰黃色、灰色泥質岩和砂岩,厚度20-130米,最厚可達180米。第三系與下伏白堊係為不整合接觸。
第四系:本區是第四系沉降帶,地層形成類型多,厚度可達124.5米。
全區有冰水堆積層、冰水沖積層。本區主要以沖積物和沉積物為主。
本保護區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地質構造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構造期(華力西運動),在古生代以後,使下古生代地層受到劇烈的褶皺與變質。但經過此次運動後,地表並沒有穩定,在低坳的地方沉積了巨厚的中古生代和上古生代陸源層及海棚沉積。第二構造期(海西運動),為中古生代地層及上古生代地層褶皺運動。經此運動後,本區形成陸台,全區上升,遭受到從古生代到侏羅紀初的剝蝕及準平原化作用。第三構造期(阿爾卑斯期),前期為燕山期,後期為喜馬拉雅運動,使湖盆周圍山地隆起並積平。但隆起幅度不一,東側較大,西側較小,因而平原中部的第三紀沉積中心向西延移,又沉積了厚達190米的青灰或灰白色的礫岩和泥岩內陸湖相地層。第三紀末,晚期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周圍山地繼續隆起,並噴出了玄武岩,覆蓋在準平原之上,中部平原也普遍抬高,沉積物促使由湖向轉為河流向。第四紀初到中期,大興安嶺和南部松遼分水嶺隆起,從而形成了盆地狀的松嫩平原。第四紀末期,在平原上的沖積、洪積、風積作用較大,平原的中心成為全新世以來的沖積湖積平原,本區西部有沖積、風積層是由細砂、粉砂及粘土組成。東部為沖積層,上部為黃土狀,下部為砂層。
松嫩兩江河谷為構造斷裂而成,呈南北——東西方向延伸。松嫩兩江流經鬆軟岩石區,局部河流轉彎地帶及與支流交匯處,一般為開闊河谷,沿河床兩岸發育有階地,高、低河漫灘。其流經堅硬岩石區形成陡谷,河床兩岸多為陡崖。
(1) 階地
松嫩兩江河谷階地並不發育,僅限於八家河口一帶較連續分布。階地高出松嫩兩江平水位10-30米,階面平整,寬度多1-5公里,向河床方向緩傾,沿河谷方向展布。階地前緣往往為高几米至十幾米的陡坎,部分地段臨江被侵蝕成河谷陡崖,為新構造運動抬升,松嫩兩江下切侵蝕而成。上部為第四紀沖積的二元結構堆積物,下部為前第四紀基岩,故稱之為基座階地。
(2) 高河漫灘
該地貌類型於松嫩兩江沿岸發育較為普遍。灘地平整開闊,一般寬度均在2-4公里,平行松嫩兩江河床分布。延伸長、面積較大者如沖積平原。在灘地低洼處往往形成沼澤濕地或殘島,有牛軛湖、水泡等。
(3) 低河漫灘
沿松嫩兩江近河床或河套地帶呈斷續小面積分布,一般較窄,寬度多在2公里以內,個別處可達3-4公里。高出江面水位0-3米,一般洪水即被淹沒或部分淹沒。由沖積物一元結構,或局部為二元結構的現代堆積構成。
該保護區位於松嫩平原西南部,地勢較窪,多為沼澤地,又間有起伏不平的漫崗和沙丘。在江岸及漫崗處有流動和半流動沙丘。地層結構為中生代與新生代時期的沉積地層。在很古的時候是內陸湖的一部分,經過很長的風沙淤積以及松嫩兩江多次改道,使地勢地貌都非常複雜。總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從地貌單元可分為兩種,一是高低不等的河漫灘,二是一級階地和殘餘一級階地,即崗地,海拔在122-130米之間。
沿江地帶到處是河谷漫灘和沙丘。在江河的改道處,留下了很多新月湖(亦稱牛軛湖)。江堤外面小河溪縱橫交錯,小泡泊星羅棋布,整個江灣地區(亦稱江套子)大都是沼澤低地(亦稱塔頭溝),沿江地帶是全縣的低洼地區。

水文

保護區西是嫩江下游,南是松花江幹流,中有八家河連線境內各小河溪,形成保護區水系。因受季風影響雨量不均,江河年水量和豐枯年水位、流量、含砂量變化懸殊。江灣大小天然泡泊星羅棋布,古河道可連線72個牛軛湖,並與沿江灘地緊相接連,形成大片窪地。洪泛時蓄水量達30億立方米。
(1)松花江
松花江發源於吉林省長白山嶺,白頭山天池。源流頭道江、二道江在扶餘縣西北到三岔河匯合處稱第二松花江。第二松花江總長958公里,流域面積為78,000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為483立方米/秒,年徑流量15,232億立方米,年徑流深196.8毫米。嫩江和第二松花江匯合後折向東流稱松花江幹流。從三岔河起流經保護區長度為128.6公里,流區地勢平坦,水域寬闊,江流緩慢,廣為灘地。有大片濕地和牛軛湖,坡降較緩。江槽寬一般為400-600米,水深4-7米,年平均流量為1.18立方米/秒,年徑流量272.8億立方米,年徑流深102.4毫米。歷史最高洪峰水位132.1米,最大流量為149.6立方米/秒。最枯水位為122.52米,最小徑流為139立方米/秒。
(2)嫩江
嫩江發源於大興安嶺伊勒庫里山,從源頭到三岔河口,全長1,370公里,總流域面積283,000平方公里。嫩江經保護區在三岔河流入松花江幹流。流程114.26公里。兩岸灘面海拔高為128.2-129.4米。河槽寬300-400米,灘地寬達8.5-10公里,水深3-5米,年平均徑流量685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為216.12億立方米,年徑流深度為97.4毫米。歷史最高洪峰流量為8,890立方米/秒,水位為135.2米。枯水流量為2.85立方米/秒。
(3)八家河
八家河原水源是新站老龍口,水源主要靠松花江洪水倒灌,河向由南向北。南起松花江左岸黃土崖子下游1,500米處。全長62.25公里,平均寬111米,最寬處230米,最窄處20米,河深1-1.5米。

土壤

嫩兩江及其各支流的河谷漫灘、階地的土壤母質則是沖積物與洪積物。因土壤形成受地質、地形、氣候、水文、生物等因素影響,保護區土壤分為7個土類:黑鈣土、草甸土、沼澤土、鹽土和鹼土、砂土、泛濫土;二十四個亞類。
黑鈣土類
黑鈣土類土壤有三個亞類:黑鈣土,碳酸鹽黑鈣土和草甸黑鈣土。主要分布在地勢較高的崗地和緩崗地上,占總土地面積的19.39%,黑鈣土是溫帶半乾旱半濕潤氣候和草甸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地帶性土壤。主要成土過程為腐殖質積累和鈣質聚積以及附加草甸化而成。黑鈣土層厚薄不一,薄層不足10厘米,厚層過100厘米,一般黑土層在17-35厘米左右,有機質一般在2-3%左右,全氮在0.1-0.2%,全磷在0.07-0.12 %,土質沙粒適中,耕性良好。
草甸土類
草甸土類有七個亞類,即草甸土,碳酸鹽草甸土,潛育草甸土,層狀草甸士,鹼化草甸土,鹽化草甸土和江石沫子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沿江低平原地區,占總土地面積的38.17%。草甸土由於分布地形較低;地下水位較高,土壤多數附加有鹽鹼化過程,少量有潛育化過程。但草甸土潛在肥力較高,一般黑土層在20-40厘米左右,有機質含量在3-4%,全氮0.10-0.20%,全磷在0.09-0.12%,土質粘重,冷漿,耕性不好,低溫年份作物易貪青晚熟。
沼澤土類
沼澤土類有四個亞類,草甸子沼澤土,生草潛育土,泥炭腐殖質沼澤土和泥炭沼澤土,分布在沿松嫩兩江溝泡地帶,壩內溝泡低地也有零星分布,占總土地面積4.04%。沼澤土主要是在季節或常年積水的沼澤植被下經過沼澤化、泥炭化,有的附加鹽化等過程而形成。由於水分條件好,肥力很高,植物生長繁茂,有機質含量一般在5-6%,全氮0.15-0.586%,全磷在0.023-0.077%,土冷漿,、易澇,應積極採取排水,防澇和熟化措施。
鹽土類
草甸鹽土,鹼化鹽土和沼澤鹽土。鹼土只有一個亞類即草甸鹼土。鹽鹼土分布面積較大,大部為光板地,鹽鹼泡底,部份草原荒地、耕地中鹽鹼土面積很小。鹽土面積占總土地面積2.75%,鹼土面積占總土地面積6.14%。鹽化和鹼化是這兩類土壤主要形成過程。其主要原因是:一、地下水位高,含菸鹼量高;二、氣候乾旱,蒸發量大;三、外水隔絕後,堵塞了洪水沖洗鹽鹼作用;四、原始植被退化和破壞(打草、放牧、開墾等),地面覆蓋率降低,加重了鹽分在土層上部的積聚。有機質含量一般在2-3%,全氮0.07-0.20%,全磷0.10%左右,pH值在9以上,是改良土壤的對象。
砂土類
流砂土,生草沙土和黑鈣型沙土。占總土地面積的14.55%。流砂土和生草沙土母質多是江沿的沖積砂,後經風力搬運堆積形成沙丘。生長植物後逐漸形成半固定和固定的生草砂土沙丘。黑鈣型沙土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北部,有機質含量一般在1-2%左右,全氮0.06-0.10%,全磷在0.08-0.10%左右。
泛濫土類
泛濫土,生草泛濫土和草甸泛濫土,占總土地面積的2.42%。主要生成過程是沖積、淤積和草甸化而成,其沖積層明顯。分布在沿江泛濫地上,有機質含量在1.5- 3%,全氮在0.06-0.1%,全磷在0.08-0.2%。

氣候

四季變化明顯,根據氣候特徵,確定12月至翌年2月為冬季、3至5月為春季、6至8月為夏季、9至11月為秋季。
據氣象資料統計,保護區年平均氣溫4.1℃,年平均氣溫最高年份5.6℃,最低年份2.5℃。7月氣溫最高,平均氣溫23.4℃;1月氣溫最低,平均氣溫-18.9℃;最熱的7月份極端最高氣溫37.2℃;最冷的1月份極端最低氣溫-36.2℃。全年有五個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大於和等於10℃活動積溫年平均為2,920℃。從3月中旬開始氣溫明顯升高,平均每旬增高3.5℃,4月中旬平均氣溫可達零上3-4℃,9月中旬氣溫明顯降低,10月下旬平均氣溫可降到零下1-5℃。穩定通過0℃日期為四月二日,穩定通過7℃的日期平均在四月二十日,穩定通過10℃初日在四月底,無霜期為130-165天,初霜最早出現在九月二十日,終霜一般在五月六日。
雖年降水量差異不大,但就某季節,特別是一降水過程,其差異還是很大的。然而有一定規律,即自西南向東北稍有減少的趨勢。年降雨量在395-514毫米,年降水量在四季中的分布差異極其懸殊,雨量多集中在夏季(6-8月),占全年總降水量的69%,春季(3-5月)占全年降水量的12%,秋季(9-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 17%,冬季( 11-12月)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2%;7月份降水量最多,1月份降水量最少,七、八月份雨量充沛,有利植物生長。
保護區全年日照總時數2,800-3,000小時,全年太陽總輻射量為 11,764千卡/平方厘米,日照長,強度大,作物生長季節日照總時數為1,295.6小時。主要作物生長期為五至九月,總輻射量為65.64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百分率為65%,省內居首位。
保護區四周無山,地勢平坦。由於蒙古氣旋活動頻繁,經常與入海高壓結合,使保護區地處南高北低的氣壓形勢影響下,加之松嫩平原的狹管效應作用,使保護區經常刮七、八級以上大風。保護區春季風頻率多,風級大,是保護區的災害性氣候。保護區年平均風速為3.1米/秒。風速的年際變化規律:春季大於秋季,秋季大於夏季,夏季大於冬季。春季由於氣壓梯度大,寒潮和氣旋活動頻繁,特別是當貝加爾湖低壓向東南移經本地加深時,在其前部往往形成強盛西南風,後部則有猛烈地西北風。最大的風速可達14-26米/秒之間,並能維持1-2天。
保護區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8%。春季氣溫上升快,但夏季風尚未到來,因此空氣中水氣含量增加緩慢,所以春季相對濕度最小。歷年平均為57%,最小值僅40%;夏季相對濕度大,歷年平均為80%;秋季多晴朗少雲天氣,日射較強,相對濕度又減少,歷年平均為75%;冬季氣溫最低,相對濕度又加大,歷年平均為76%。
地面溫度年平均5℃,其中4-10月為零上,11月-翌年3月為零下,7月份為最高,平均為25℃,1月份最低值為-20℃;極端最高值53.5℃,極端最低值-50.2℃。一般十一月上旬開始土壤結凍,凍土深度達169-180厘米,三月中旬開始解凍,六月末或七月初化通。由於土壤性質的差異,同一地段不同深度地溫差異較大。據氣象記錄:草甸土40厘米深處年平均溫度為5.1℃,其中12月至翌年4月為零下值,最低值2月平均為-5.3℃;80厘米深處年平均溫度為5.5℃,其中1-3月為零下值,最低值的2月平均為-2.6℃;1.6米深處年平均溫度為零上5.7℃;3.20米深處年平均溫度為零上6 .0℃,全年為正值。

區域範圍

2012年,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總面積57870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19320公頃,緩衝區面積19490公頃,實驗區面積19060公頃(不包括區域內的古恰三環島、肇源港橋經濟區和二站民堤內耕地的面積)。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東部與黑龍江省肇東市澇洲鎮相鄰、南部隔松花江與吉林省扶餘縣、松原市和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接壤,西部與吉林省大安縣和鎮賚縣隔嫩江相望,北部是肇源縣行政區和泰康縣。

保護目標

保護對象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其境內的生物以及它們生存的生態系統。

濕地

截至2013年,肇源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有以下幾種類型濕地:①河流濕地;②湖泊濕地;③泛洪平原濕地;④草本沼澤濕地。
河流濕地
指保護區中分布的大小河流及其支流,由於肇源沿江省級自然保護區是以江河及其沿岸湖泡沼澤濕地為主要保護對象,在肇源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中共有大小河流10餘條,河流濕地面積7862公頃,占保護區濕地面積的18.94%,占肇源沿江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的13.58%。主要河流有第一松花江、嫩江、第二松花江及其支流,其中第一松花江在保護區內面積為4536 公頃,嫩江在保護區內面積為3326公頃。
湖泊濕地
指常年性積水或季節性積水的湖泊及泛洪平原湖。在肇源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中有大小湖泡近百個,主要分布在嫩江及第一松花江沿岸,主要的湖泡有新興湖、茂興湖、南泡子、李店泡、大片泡、蓮花泡、黑魚泡和白魚泡等。總面積為5254公頃,占保護區濕地面積的12.65%,占肇源沿江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的9.08%。
泛洪平原濕地
指河水泛濫淹的河流兩岸地勢平坦地區,包括河灘的河谷、季節性泛濫的草地。這一類型濕地主要分布在河流兩岸,植物群落以禾本科狹葉甜茅為優勢種。覺常見植物種類有膨囊苔草、灰脈苔草、烏拉苔草、狹葉蕁麻、三棱草、驢蹄草、半邊蓮、馬先蒿、毛果苔草、水木賊、小葉章、漂筏苔草、睡菜、細葉毒芹等。地表有季節性積水或常年積水,其土壤為泥炭沼澤土。主要分布於保護區內沿江兩岸的溝谷、澇窪地、小型盆地以及寬河谷向兩側的過度地帶。在保護區內分布廣泛,總面積達14556公頃。占保護區濕地面積的 35.06%,占肇源沿江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的25.15%。
草本沼澤濕地
指以草本植物為主,蓋度大於30%的沼澤濕地。這一類型沼澤包括蘆葦沼澤、狹葉甜茅沼澤、小葉章沼澤、臌囊苔草沼澤、灰脈苔草沼澤、烏拉苔草沼澤等。植物群落以禾本科狹葉甜茅為優勢種。常見植物種類有臌囊苔草、灰脈苔草、烏拉苔草、狹葉蕁麻、三棱草、驢蹄草、半邊蓮、馬先蒿、毛果苔草、水木賊、小葉章、漂筏苔草、睡菜等。這一類型濕地在保護區內分布廣泛,多分布在保護區河流兩岸的河漫灘、緩坡的窪地和溝谷里。沼澤地表過濕。雨日臨時性積水或季節性積水,土壤為沼澤草甸土或沼澤土以及泥炭土等。此類型沼澤濕地遍布於肇源沿江濕地保護區,是組成肇源沿江濕地的主體,面積為13848公頃,占保護區濕地面積的33.35%。占肇源沿江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的23.93%。在保護區內分布極廣,在河流兩側的低洼地,湖泊及泡沼周圍均有其分布。

植物

截至2013年,自然保護區共有高等植物69科422種,其中蘚類植物3科4種,約占保護區種類的1%,蕨類植物3科5種,占保護區種類的1.2%,被子植物63科413種。約占保護區的98%,是保護區植物的主體,在保護區植物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據國家環保局(1987)、國家林業部(1992)、國家林業局、農業部(1999)劃定的保護植物,保護區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只有野大豆(Glycine soja) 1種。在保護區分布的植物中,以禾本科、沙草科、菊科為優勢種,其種類多、分布廣,是保護區植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動物

截至2013年,肇源沿江省級自然保護區分布的魚類有6目9科45種,占黑龍江省魚類種數(105)的42.9%。兩棲類動物分布有2目4科6種,占黑龍江省兩棲類動物種數(12)的50.0%。爬行類動物分布有2目4科6種,占黑龍江省兩棲爬行動物種數(16)的40.0%。保護區分布的鳥類據統計共有16目45科228種,占黑龍江省鳥類種數(343)的66.5%。獸類分布有6目13科38種,占黑龍江省獸類種數(87)的43.7%。

旅遊景點

白銀中華濕地
白銀中華濕地位於民意鄉自主村大青山西南側,大廟村民堤東南側,面積為1800公頃。區域內水生及陸生野生植物主要有三棱草、水稗草、小葉章和水蒿等;魚類主要有鯉魚、鯽魚、鯰魚、草魚等;鳥類主要有灰鶴、蒼鷺、江鷗、赤麻鴨、綠頭鴨、水老鴰等;這一區域溝沼縱橫,水草相間,自然景觀層層疊疊,宛若一幅美麗畫卷,是北方湖泊濕地的典型代表,是天然的“濕地宣教館”。
肇源西海濕地公園
肇源西海省級濕地公園位於肇源縣城西,東與肇源縣城毗鄰,南與肇新公路相接,西與前永利村農田相連,北與代龍村接壤。地處松花江、嫩江兩江北岸,公園集湖泊、沼澤和人工濕地於一體,總面積為345.68公頃。基礎設施完善、濕地景觀獨特、具有濃郁北方特色的省級濕地公園。
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
三岔河
三岔河位於距肇源縣西南約60公里的茂興鎮,古稱“大口”,俗稱“陰陽界”,由第二松花江(栗末水)和嫩江(黑水)交匯而成。

保護措施

保護機構

2010年7月組建成立了黑龍江肇源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管理局隸屬縣政府,按正科級事業單位管理,縣財政全額撥款,核定事業編制12名;核定科級領導指數:局長(正科級)1職,副局長(副科級)2職,建設一處2000平方米的綜合辦公樓及其附屬設施和宣教設備的購置。

保護方法

濕地保護
包括綜合保護管理站3處,保護點5個,界樁、界碑、標牌和標示牌的埋設,防火、科研、監測、通訊、保護和巡護設備的購置。
濕地恢復
封育濕地9320公頃,恢復濕地1200公頃。

保護價值

肇源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為自然生態系統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是以濕地生態系統、自然景觀資源和棲息於其中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為主要保護對象,集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研究、宣傳教育與生態旅遊等多項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是開展沿江濕地保護和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生物多樣性比較豐富的區域。
肇源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對於保護江河源頭的河流、湖泊、草甸、沼澤、沙丘和灌叢,保持自然植被不受破壞,河流水質不受污染,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將對松花江下游城鄉居民的生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