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條錦蛇

白條錦蛇

白條錦蛇(學名:Elaphe dione),別名枕紋錦蛇、麻蛇。中國北方分布廣泛的無毒蛇。生活力強,耐饑渴。性情比較溫順,行動較遲緩。捕殺小鳥、蜥蜴及小型鼠類為食。它的耐餓能力很強,曾有耐餓18個月的記錄。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單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條錦蛇
  • 拉丁學名:Elaphe dione
  • 別稱:黑斑蛇、麻蛇、枕紋錦蛇
  • 二名法:Elaphe dione(Pallas,1773)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爬行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有鱗目 
  • 亞目蛇亞目
  • :游蛇科
  • :錦蛇屬
  • :白條錦蛇
  • 英文名:Dione Ratsnake
  • 國內保護級別:三有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分布範圍,保護級別,匯總圖冊,國外品系欣賞,

外形特徵

白條錦蛇頭略呈橢圓形,體尾較細長,全長1米左右。吻鱗略呈五邊形,寬大於高,從背面可見其上緣:鼻間鱗成對,寬大於長,其和工只及前額鱗的一半;前額鱗一對近方形;額鱗單枚成盾形,瓣緣略寬於後緣,長度於其與吻端的距離;頂鱗一對,較額鱗要長。
鼻孔大,呈賀形,開口於大小几相等的前後鼻鱗間;頰鱗1枚,長大於高;眶前鱗2枚,少數為1或3枚,不與額鱗相切;眶上鱗1枚;眶後鱗2枚;顳鱗2=3(或4)枚。上唇鱗8(3-2-3)枚,第7枚最大;下唇鱗10-11對,第一對在頦鱗後方相切,前5對切前頦片。
背鱗在多為25行,少數23行;中段25行,少數23,個別27行;肛前段19行,個別17行;整個背鱗有9行具弱棱。腹鱗性173-193枚,雌性177-189枚;尾下鱗性63-69對,雄性54-60對。肛鱗對分。背面蒼灰、灰棕或棕黃色。
頭頂有黑褐色斑紋三條,最前一條較細或不明顯,橫過鼻間鱗經頰鱗、眶前鱗達眼;第二條弱寬,橫越前額鱗斜向後經眶前鱗上角至眼與前一條相會合,眼為粗大黑紋斜達口角;第三條最寬,橫於額鱗分別沿左右眶上鱗、頂鱗外半後行至枕後,呈“鐘形”兩側聯結,即成一特殊的枕紋。頭頂諸斑紋在幼蛇時尤為顯著。
軀尾背面具三條淺色縱紋;正背中一條窄而模糊,常被黑斑(寬約1-2枚鱗列)隔斷,兩側的二條較寬。腹鱗及尾下鱗兩外側斑點粗大,且斷續綴連如鏈;有的個體腹兩側尚散有棕紅色小斑點。

生活習性

白條錦蛇生活於平原、丘陵或山區、草原,棲于田野、墳堆、草坡、林區、河邊及近旁,也常見於菜園、農家的雞窩、畜圈附近,有時為捕食鼠類進入老土房。晴天白天和傍晚都出來活動。中國北方地區十月開始入蟄,冬眠溫度約8-15攝氏度,次年四月下旬出蜇。主要捕食蜥蜴、鼠類、小鳥和鳥卵,也有捕食蛙類、昆蟲記錄。

生長繁殖

繁殖方式:卵生,於7月至8月間產卵於深穴或石縫內,每次產卵10(6-15)個左右,卵殼柔韌,乳白色,卵每枚約28-45*15-25毫米。依據不同產地,孵化天數在20-35日,極端記錄是13日孵化出殼。

分布範圍

中國:北京、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江蘇、安徽、上海、河南、湖北、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四川、新疆。
國外:朝鮮;韓國;阿富汗;亞塞拜然;喬治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蒙古;俄羅斯聯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低危(LC) 。
 

匯總圖冊

希望各路朋友將拍攝到的野生白條錦蛇照片標註拍攝地點信息後存入此圖冊,以供日後整理。
壘土成山,匯水成河。

國外品系欣賞

@ 黑 :源自俄羅斯聯邦北高加索莫茲多克Mozdok地區種群
白條錦蛇
@白化 :源自中國
白條錦蛇
@直線
白條錦蛇
@極端紅
白條錦蛇
@老虎
白條錦蛇
@日光橙
白條錦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