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土家族鄉

高峰土家族鄉

高峰土家族鄉位於慈利縣西北部,平均海拔800餘米,因地勢較高而得名,是一個“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典型高寒、缺水山區鄉。全鄉轄農科、雙仁、槐樹、河上坪、三溪、大興、雙星、連池、青龍、東泉、富埡、中坪、茅庵、高華、雙埡、風景、三陽、鄭坪、南井、渣角、雙元、雙合、長坪、長樂、高山25個行政村,228個村民小組,共有人口16669人(2017年),土家族14000餘人。全鄉共有黨支部32個,黨員總數663名,其中女黨員66名,預備黨員17名。總面積144.52平方千米(2017年),有耕地面積1536公頃,其中水田393公頃,旱地1143公頃,林業面積10667公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峰土家族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中國華中
  • 電話區號:0744
  • 面積:144.52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16669人(2017年) 
經濟發展,基礎設施,教育,衛生,行政區劃,特色產業,

經濟發展

全鄉以農業、林業為主,是全國享有盛譽的旱糧多熟制高產山區鄉,《旱糧高產的一條好路子》曾在《農業技術經濟》等全國多家報刊上刊登。現已形成三大支柱產業——優質烤菸、反季蔬菜、牲豬養殖。菸葉質優全省有名,種植面積6000多畝,年產15000多擔,是全縣的最大產地,又是常德捲菸廠的優質菸葉生產基地。2003年《湖南日報》曾報導,其品質“超過巴西,直逼辛巴威”。反季蔬菜是全省有名的綠色食品之一。尤其辣椒,以個大、味鮮、無農藥殘餘、無病蟲害遠近聞名,暢銷長沙、湘潭、常德等地。牲豬養殖年出欄三萬頭以上。全鄉林業面積17萬畝,其中退耕還林5600畝。林木種類繁多,掛牌重點保護的銀杏等古樹遍布全鄉,森林覆蓋率達90%,林木蓄積量14.5萬立方米,林業資源居全市之首,1996年獲國家林業部表彰。其出產的木炭、蘭草樅菌野天麻山核桃等特產名揚湘西北。

基礎設施

政府設在覃家橋村,截慈索公路而成長600米、寬10米的水泥路面街道。垂直建成自南向北長200米、寬10米的集貿街,解決了多年的“馬路市場”問題。投資270萬元建起的“南水北調”引水工程解決了鄉集鎮飲水困難。文、教、衛設施齊全,有九年制學校一所(全鄉完小2所,村小5所),特別是因2003年久雨導致山體滑坡沖毀的中學已經遷址到中心完小合併,國家投資260餘萬元進行了擴建。有鄉衛生院一所(村醫療站4個),中醫的中風、蛇傷等秘方療效顯著,名揚四方。建有有線電視插轉站和程控、行動電話機站。村級公路四通八達,電器產品走進千家萬戶。截止2014年高峰鄉集鎮店鋪林立,車水馬龍,商賈雲集,一片繁榮景象,小鎮建設初具規模。
高峰土家族鄉地處世界級旅遊勝景——張家界森林公園前哨,省級公路慈索、慈桑線穿境而過。是江埡水庫武陵源各景點的必經之道。境內自然和人文景觀俱多:有茅庵禪林和野拂和尚墓(傳說為李自成的大將李過);有風景優美、寺廟整修如新的靆雲寺。有橫臥寺灣之下的“響洞埡”和聳立於寺巔之上的“齊天大聖”。高峰農家菜使人更是流連忘返,豆渣的美味、豆腐的鮮嫩、小炒肉和乾燜雞的醇土、白菜的清甜等,過往客人無不盡享口福。土家文化源遠流長,土家腊味罈子菜等土家風味和土家嫁女哭嫁、娶媳開拜等土家習俗,至今傳承不息。

教育

高峰土家族鄉
九年制學校地處高峰土家族鄉政府西邊,貿易市場北端,坐北朝南矗立於覃家橋村雷家壋組。集幼教、國小、國中為一體,引領全鄉教育教學。
始建於1993年3月8日,得到了世界銀行貸款和各界人士捐款支持,時稱高峰鄉中心完小。2003年夏,由於連日傾盆大雨,7月10日5時許,“高峰博愛中學”山後近1000米長的山體滑坡,導致“上海市紅十字會”捐獻100萬元援建的新教學大樓嚴重傾斜,住宿樓和其它建築倒塌,操場龜裂成高低不平的“丘陵”。瞬間,一所教學、生活等設施齊全的中學化為烏有。旁邊企業辦大樓坍塌,造成3死4傷的慘劇。國家民政部及省、市、縣各級領導先後趕到現場,一面指導救災,一面當場拍板在中心完小的基礎上投資260餘萬元擴建九年制學校。2004年2月1日擴建工程破土動工,8月26日一期工程竣工使用,更名為九年制學校。占地31畝,建築面積8500平方米,固定資產700餘萬元。有教學大樓、住宿樓、幼教樓、電腦室、圖書閱覽室、儀器實驗室等設施。現有教學班22個,在校學生1089人,教職工58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37人,中高職稱1人,中一職稱9人,小高職稱19人。1984年吳倫桃老師(女)獲省“優秀班主任”稱號。1993年全市國小六年級會考,會考成績獲126個農村鄉鎮第一名。

衛生

高峰衛生院是一所集醫療、預防為一體的農村綜合性衛生院。在中風、胃痛、骨質增生、蛇傷等方面有獨到之處。
該院坐落在集鎮街道旁,始建於1958年。醫院占地3300平方米、投資150萬元。有X光、B超、化驗、心電圖、腹部手術等醫療設備,有床位數十個。醫療設施和條件居全縣農村衛生院前列。
有醫務人員23人,其中中級職稱3人。老中醫李子青、淳天祥長期坐診,起沉疴,治疑症,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聞名遐邇。全鄉設有5個醫療網點,切實解決了山區農民“治病難”的問題。

行政區劃

雙仁村
在漊水市場河段南岸,河畔山腰有兩根高丈余、粗8尺的石柱,相向而立,狀似兩人守護河灘,故取名“雙人灘”。該灘水淺流急,古時來往船隻和木排到此遇險極多,人死貨失者不少。人們認為是兩個“石人”沒有盡到守護之責,並認為是其中一石柱搗鬼。於是,將其擊碎,以警示另一石柱。此後,果然再沒出事故。人們認為石柱有了“仁慈”之心,又因“仁”是由“二人”組合而成的字,改名為“雙仁灘”,“雙仁村”由此而得名。該地原屬柳林的亮埡村,1960年劃歸高峰。該村位於鄉政府東端12公里處。東鄰零陽鎮,南靠百乪村,西接風景村,北抵岩堰村和漊水南岸。轄秦家台、張家埡、氹塆、新堰、河沿、中坪、李家台、碾盤塔、楊家坡、謝家坡、王家坡、羊兒坡12個村民小組。有250戶、861人。主要姓氏有 謝、 李、張、王、秦、 向等,人均純收入2007元。總面積9727畝,其中耕地面積670畝。森林覆蓋率78.3%。組組通公路。戶戶通電。程控電話和手機的戶擁有量達70%。
張丕柱 老紅軍
岩堰村
這裡有兩個自然形成的面積各有2畝水面的岩堰塘,常年積水不乾,相距很近,有“三步兩口堰”之說而遠近聞名,村因此得名,又稱“雙堰”,1958年公社化時,曾稱“雙堰大隊”,人們為了書寫簡單,書寫為“雙元”。該村位於鄉政府東部10公里處。東抵漊水河南岸,南接雙仁村,西鄰風景村,北連槐樹村。轄張封合、劉家塆、胡家埡、岩泊堰、朱家炮、趙院子、蔡家埡、高岩、麻雀埡9個村民小組。有179戶、655人。主要姓氏有張、朱、趙、蔡、谷、劉、黃等,人均純收入2011元。總面積3440畝,其中耕地面積938畝。森林覆蓋率80%。有占地5畝的完全國小一所。該村以養殖瘦肉型豬而聞名。其肉豬瘦肉率達55%以上,膘厚在3cm以下,品質優良,是張家界風景區定點供應基地,聞名湘西北,暢銷廣州等地。繁殖的瘦肉型豬品種優良,以用料少、生長快(不添加任何催長素)、抗病能力強,經濟效益高,贏得養殖戶爭相購養。
朱西海 退休後享受付處級待遇。
槐樹村
因境內有一棵古槐樹,槐樹村由此而得名。其樹高5丈有餘,樹粗4人牽手合圍,樹冠如傘形遮地畝余,如此大的槐樹實屬罕見,遠近聞名。槐樹樹質堅硬富有彈性,花果既可入藥又可作為黃色染料,經濟價值較高。農家有“一槐,二桑,三舒楊,四馬桑”樹中王之說。該村位於鄉政府東北部11公里處。東鄰岩堰村,西接河上坪村,南依風景村,北抵漊水河南岸。轄河邊、北泉、雙塆、洞塆、槐樹塌、茶園、岩塌、槐東8個村民小組。有194戶、667人。主要姓氏有莫、郭、龍、黎、李、王等,人均純收入1982元。總面積6973畝,其中耕地面積827.8畝,部分組耕地實行了噴灌。森林覆蓋率92.4%。慈索公路貫穿全境,網聯6個村民小組。有一條水泥硬化的馬路通往其餘各組。戶戶建有水池。牲豬收購外銷中轉站和車輛加油站設於境內莫家河慈桑和慈索公路交匯處。是高峰大面積種植烤菸的村之一。
河上坪村
從漊水河的指揮灘南岸上山坡,坡頂有一山坳,坳中有一坪地,因處河岸上面位置,便取名“河上坪”,村以此得名。人們盼望安居和平,曾叫過“和平村”。該村位於鄉政府東北部12公里處。東鄰槐樹村,南連三陽村,西接雙星村,北抵婁水河指揮灘南岸。轄指揮灘、楊家灣、河上坪、風洞、青崗、月塌、月岩、張家灣、獨岩9個村民小組。有184戶、623人。主要姓氏有全、張、熊、王、唐、龍、肖等,人均純收入2238元。總面積7335畝,其中耕地面積648畝。境內凸多成丘陵狀。森林覆蓋率86.1%。有村國小一所,60%的戶建有水池。此地有常年流水不乾的夜沙泉。古時人們利用其水資源,用水車帶動水磨、水臼水碾,加工米、面、香粉,其香粉遠銷國內外。現今建有小水電站,高揚程的提水工程解決了這個村的農田灌溉和“吃水難”問題。
風景村
境內遍生楓樹,其中有一棵大楓樹旁邊有一井,名楓樹井。亦名“楓井”。後來人們發現每到秋天,漫山遍野楓樹紅葉,層林盡染。井水清澈見底,楓樹倒影成趣,風景優美如畫,故命名為風景村。該村位於鄉政府東部相距8公里處。東鄰槐樹村,西接三陽村,北抵河上坪村,南與百乪村交界。轄石家井、岩院、潘家井、簡塌、楓樹井、趙家台、萬家台、雞塌8個村民小組。有171戶、520人。主要姓氏有郭、龍、楊、趙、卓、鄭等。人均純收入1962元。總面積5526畝,其中耕地面積805.9畝。森林覆蓋率72.1%。主要特產是烤菸、蘭草和杜仲。這個村水資源缺乏,已有60%的戶建有水池。有占地4畝,建築面積400平方米的村國小一所,
三陽村
境內山、埡、乪多,林木茂密。以前野山羊很多,尤以一乪坑周邊野山羊成群,狩獵者最喜在此射殺野山羊(麂子),故取名山羊乪。初級社時,是牧場鄉的一個村,叫山羊乪村,1958年併入鄭家坪大隊,1960年從鄭家坪大隊析出,成立大隊取名時,都覺得“山羊”名字太俗,於是想到了同音字“三陽”,三陽開泰(原來此地很窮,有三個太陽曬去窮氣之說),故定名三陽村。
該村位於鄉政府東部4公里處。東鄰風景村,南接百乪村,西連雙星、鄭家坪村,北抵河上坪村。轄窄廊、泉乪、紅星、深洞、麻埡、沙乪6個村民小組。有117戶、412人。主要姓氏有王、楊、李、劉、庹、吳、馮等,人均純收入2005元。總面積9506畝,其中耕地面積527.8畝。森林覆蓋率95.2%。家家有水池。主要特產為烤菸麻櫟樹木炭。
百乪村
境內山多乪坑多。有好奇者曾將乪坑名一一列出,竟有百餘個之多,百乪村由此而得名。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時,因境內有三條溪溝曾命名過“三溪大隊”。
該村位於鄉政府東南部9公里處。東鄰雙仁村,南接零陽鎮亮埡村,西抵大溪村和鄭家坪村,北連三陽村和岩堰村。轄金坪、白埡、葉塌、龍家界、鐘家界、王家炮、粗坡、大乪、雙乪、廖家塌、楓香、長乪12個村民小組。有238戶、675人。主要姓氏有王、卓、張、趙、萬、寇等。人均純收入1966元。總面積12439畝,其中耕地面積827.1畝。森林覆蓋率87%。村內土地脊薄,人畜用水困難。有占地2畝的村國小一所。主要特產為烤菸櫟樹炭。
大溪村
境內有一條大溪溝,山勢險峻,自西向東橫穿全境。天旱時,溝底只有少許涓涓流水,下雨發大水時,洪水洶湧澎湃,流入墨硯溪,經團岩溪匯入澧水,以溪長水大而得名大溪,該村曾稱“大星”。該村位於鄉政府東南方7公里處。東與零陽鎮接壤、南與岩泊渡鎮交界,西連富埡村,北抵鄭坪村。所轄大溪、桂南塆、黃家炮、浸塆、曬龍凸、檀樹埡、山羊塆、鋪塌、自生源9個村民小組。有238戶、517人。主要姓氏有張、王、陳、簡、馮、吳等,人均純收入1879元。總面積10733畝,其中耕地面積827畝。森林覆蓋率為80%。有海拔937.2米的高山——靆雲山。主要特產有烤菸、原木等。還有一個組未通公路。大部分農戶有蓄水池,基本解決了吃水問題。
陳國富 全國政協第九屆委員,南開大學教授。
張家瑞 原任常德地區林業局局長。
鄭坪村
相傳很早以前,這裡是一平地,到處是鵝卵石和沼澤,長滿蘆葦和柳樹,積水凼中並有魚蝦。鄭姓來此地開墾,繁衍生息,故稱鄭家坪。 50年代初鄉公所就設在此地,曾稱柳坪村。
該村位於鄉政府東部1公里處。東連三陽村,南接大溪村,西靠覃家橋村(政府所在地),北抵雙星村。轄覃家凸、岩塆、肖家堰、何家塆、鄭坪、胡家乪、南聲、伍家塆、長溪堰、陳家塆、橋塆12個村民小組。有229戶、758人。主要姓氏有朱、胡、張、王、鄭、何、馮、尚等。人均純收入1982元。總面積8850畝,其中耕地面積811畝。森林覆蓋率為72.3%。主要特產有烤菸、木炭等。大部分農戶裝有程控電話,有蓄水池。建有一標準化村級國小。有衛生醫療站。
朱熙來 原任湘西自治洲人事局局長。
張澤香 烈士。出嫁零陽鎮永安村,1987年7月與同村婦女戴松炎搶救兩名落水兒童和另一救助者,三人生還,而張澤香、戴松炎雙雙犧牲。1988年被省政府追認為烈士。
覃家橋村
有一條山溪從兩座大山峽谷中自南向北折東而去。每逢春雨水漲,山洪洶湧吼聲遠而可聞。由於溝寬且深,隔斷東西兩岸,人們來往極不方便。古時,獨有覃姓人丁在此繁衍生息,修建了一座橫跨溪溝約兩丈寬八尺的木屋橋,取名覃家橋。以前屬鄭家坪大隊管轄,1963年3月13日慈利縣人委決定在全縣建立“文家溪,鄭家坪……等7個農業技術推廣站”(慈利縣誌載)。當時公社黨委認為鄭坪大隊規模太大,不宜農業科學技術實驗與推廣,便從鄭坪大隊析出三個生產隊組成農業科學推廣站,命名為農科站。恢復鄉建制時由於鄉政府和村部均設在覃家橋正中位置,故定名為覃家橋村。轄雷家壋、白果、雙梨3個村民小組。有84戶、282人。主要姓氏有覃、王、卓、雷、單等。人均純收入1960元。總面積2530畝,其中耕地面積176畝。森林覆蓋率89.3%。主要特產有烤菸和蘭草。覃家橋村雖為全鄉最小的村,卻是全鄉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衛生中心。街道、店鋪、酒家、旅社一應俱全。樓房依山靠街而建,繁華別致,商賈雲集。尤其是“胖胖酒家”,憑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和獨特的烹調技術,將土家風味的農家菜——豆渣小炒肉、紅燒土雞、豆腐、白菜等發揮得淋漓盡致,味道奇妙無窮,全省有名。店內生意“火爆”,店前車水馬龍,食客絡繹不絕,給集鎮增添了一道風景。
雙星村
1958年成立高級社時是由金星、銀星兩個初級社組成,命名時,取其共有的“星”字,稱為“雙星”,沿用至今。該村位於鄉政府北部4公里處。南高北低。東連風景、三陽村,南接鄭坪、覃家橋村,西靠南井村,北抵蓮池、河上坪村。轄芝麻沖、雙塆、康塆、大仙坑、洞乪、大堰塘、九層堂、仙娘廟、肖家凸?、二塔埡、楠樹、犀塘堰12個村民小組。有180戶、630人。主要姓氏有胡、康、卓、齊、周、吳等。人均純收入1967元。總面積12992畝,其中耕地面積648畝。森林覆蓋率70%。主要特產有烤菸蘭草、木炭、油桐等。這個村自然條件較差,特別缺水,通過建整扶貧,90%以上的農戶建了蓄水池。戶戶通公路和用上了電。
尚武 慈利縣原縣長,已病故。
朱允權張家界市衛生監督所黨支部書記,付主任醫師。
尚林 中學高級教師。
南井村
成立高級社時,由南坑、楠木井兩個初級社組成,各取一字定名“南井”,南井村以此得名。該村位於鄉政府西北3公里處。東連雙星村,南靠鴛鴦池村,西接青龍村,北連渣角村。轄南堂、南坑、南山、南井、南雙、南坪、南塆、南康、南萬、南倒、南埡、南乪、南高、南安14個村民小組。有282戶、1011人。主要姓氏有吳、卓、蘇、康等。人均純收入1977元。總面積14911畝,其中耕地面積1240畝。森林覆蓋率70%。是高峰土家族鄉版土最大、人口最多的村。戶戶通電、通公路,並建有畜水池。主要特產有烤菸、蘭草、木炭等。憑著獨特的氣候條件,這裡建有“反季疏菜”生產基地。疏菜種植以農家肥為主,,該產品以季節的反差、外觀好、味道鮮、無病蟲害和無農藥殘餘而著稱。暢銷長沙、湘潭、常德、湖北等地,2003年10月1日獲得了湖南省農業廳“無公害疏菜”和“無公害疏菜基地”認證。
卓志高解放軍某部團長
鄧昌林退休後享受付處級待遇
蓮池村
該村位於漊水南岸。臨境漊水中,一個名叫指揮灘和四腳泥的上遊河床中,有一深潭,形似蓮花池,人們就將此段河流稱之為蓮池河。蓮池村因此得名,曾用名“樟木井村”。該村位於鄉政府以北10公里處,南高北低。東接雙星村,南靠南井村,西連渣角村,北與杉木橋鎮尖角村隔漊水相望。轄自生橋、青龍井、桂竹園、天心、樟木井、黃家老屋、荷葉、沙家老屋、山羊、羅家封合、蓮池河11個村民小組。有215戶、515人。主要姓氏有黃、羅、沙、卓等。人均純收入1970元。總面積8515畝,其中耕地面積800畝。森林覆蓋率94.7%。主要特產有烤菸蘭草、木炭等。該村水源條件較差,70%的農戶建起了蓄水池,基本上解決了下河挑水的問題。
渣角村
此地有一丘田,方圓數畝,其中兩方有尖角,成叉形向外伸展似張開的兩隻角,土語叫“渣角”,故稱“渣角田”。村由此而得名。此地曾出現過一件奇事:據說,田中有三條岩埂,露於泥上,由於耕作不便,便將其打掉。第二天,滿田之水變成了紅黑色。此事流傳之後,“渣角田”婦孺皆知。在沒有通公路前,是人們到象市、杉木橋趕集必經之地。該村位於鄉政府以北10公里處。南高北低,俯瞰漊水。東接蓮池村,南靠南井村,西連象市鎮龍坪村,北抵象市鎮的放馬村。轄胡家塆、椅子圈、六方塌、菜乪塆、雪嶺崗、白楊塆、王家樓、何家溪、高明、木瓜園、高興、渣角田12個村民小組。有225戶、766人。主要姓氏有吳、王、羅、胡、譚、肖等。人均純收入1998元。總面積8680畝,其中耕地面積848畝。森林繁茂,其森林覆蓋率為70%。主要特產有烤菸蘭草和木炭,尤其是木炭,以燃燒時間長、一敲“叮噹”響而享譽湘西北。此地叢生著各種櫟樹,因生長在向陽、瀝水的山坡上,其質地緊密而堅硬。當地人用它作燒制木炭原料(5—7年一輪),在葫蘆形的土質炭窯里,採用控制火候、高溫炭化燒制。此地建有村級國小、衛生醫療站,家家通公路。80%的戶修建了蓄水池,解決了缺水問題。
黃生權 廣州軍區某團團長
胡昌勇 水利部付處級幹部
林敬 高級畜牧師
蘇宣池鐵道部北京南口工廠中學高級教師。
青龍村
傳說,此處有一陰地(墳地)奇佳,風水先生贊曰“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某大戶人家葬於此。有一好事者素與此家隙閡,不信此地風水,遂偷挖此墳。挖至穴底,忽一大青蛇(迷信者稱青龍)鑽出,大駭。此事傳開,該處取名“青龍嘴”,此地取名“青龍埡”。又因該村地貌呈龍形條狀,“青龍村”因此得名。1958年公社化時,該地屬象市龍坪大隊所轄,1960年析出劃歸高峰。青龍村位於鄉政府西北部10公里處。東鄰南井村,南抵桃樹坪、東泉村、西接江埡鎮甘溪坪村,北抵象市鎮雙塌村,交界處稱“一腳踏三鄉”之地。轄長埡、漲水塌、青龍埡、沙家坪、中溪、李家台、落馬磴7個村民小組。有120戶、403人。主要姓氏有鄧、游、姚、劉、沙、卓、林、張、鄒等。人均純收入1902元。總面積7209畝,其中耕地面積496.5畝。森林覆蓋率81.79%。境內有沙家坪綠凹和漲水塌水井常年不乾。主要特產有烤菸、木炭、蘭草等。
該村建有500平方米兩層樓房的村國小。設有村級衛生醫療站,戶戶有水池。
劉斌高級工程師
田吉洪 紅軍
東泉村
境內有一座大山——石家包,山腳有一個風化白岩石洞,流出清澈白亮的泉水,依溪向東蛇形而去,人們愛其水清白亮,雅稱玉泉。又因水向東流去亦名朝東泉。該村簡稱東泉。位於鄉政府西端9公里處。西接江埡鎮的甘溪坪、細茅坪村,北連青龍村、象市鎮雙塌村,東鄰桃樹坪村,南抵高山村。轄崔家鋪、黎家溶、朝東泉、林家包、黑沙溪、龍盤埡、崔家灣、石家包等8個村民小組。有195戶、592人。主要姓多有吳、崔、譚、王、蘇、林等。人均純收入1946元。總面積9729畝,其中耕地面積459.9畝。森林覆蓋率89.9%。主要特產有烤菸糯玉米等。吃水問題基本解決。有建築面積500平方米的村國小。設有醫療站。
鄧大日紅軍
桃樹坪村
很早以前,此地無人居住,四面環山盆地中有一小坪,為沼澤濕地,滿坪生長著桃樹,零星點綴著垂柳和蘆葦。春初,柳綠桃紅相映,美不勝收,桃樹坪由此而得名。初級社時,此地由柳盤溪村和皂果埡村分治,1960年兩村合併,用該地的廟埡和堰埡合稱而稱雙埡大隊,1984年恢復鄉建制時,更為現名。該村位於鄉政府西部6公里處。東抵鴛鴦池南井村,南接高華村,西鄰東泉、高山村,北靠青龍村。轄柳盤溪、桃樹坪、岩樹,野人乪、龍家塆、林大堰、跑馬沖、皂果埡、馬家埡9個村民小組。有185戶、612人。主要姓氏有吳、田、馬、譚、林周、劉、崔等。人均純收入1908元。總面積10200畝,其中耕地面積703.8畝。森林覆蓋率96.1%。主要特產有烤菸。慈索公路橫貫全村,組組通簡易公路。戶戶建有水池。一棵150餘年樹齡國家掛牌重點保護的岩籌樹遠近聞名。
鴛鴦池村
很早以前,這裡有山有水,環山之中有一平地,坪中間有一個長年積水的自然土池。山獸野禽常在此棲身,尤以鴛鴦鳥最多,經常在此戲水歡歌,人們將土池取名“鴛鴦池”。村名由此而得。東、北、西三座大山落腳於池,四周六條山溪之水歸流池中(有“三山六水朝鴛鴦”之說)。由於地形地貌獨特,鴛鴦池之名由來傳說紛紜:一說是三國時司馬懿路過,就其山水之形而取名;又說是趕鴨子的人漏掉兩隻小鴨子於池中,被人捉住,認為是一對鴛鴦而得名,云云。儘管傳說各異,但取名“鴛鴦池”均同。在初級社、高級社時期此地屬鴛鴦池村、白果村分治,人民公社時期兩村合併稱“雙合大隊”,1984年更為現名。該村位於鄉政府西部近郊,相距僅2公里。東鄰覃家橋村,南接富埡、高華村,西抵桃樹坪村,北靠南井村、青龍村。轄王家埡、王家乪、張家塆、舒家塆、余家塆,雷家壋、鴛鴦池、周家埡、皮家凸9個村民小組。有221戶、745人。主要姓氏有王、張、余、魯、易、劉、舒、唐等。人均純收入1961元。總面積9971畝,其中耕地面積895.5畝。森林覆蓋率80.8%。主要特產有烤菸。“南水北調”隧洞和大型蓄水池建在其境內。
高山村
境內群山高聳,山中有山,峰上加峰,平均海拔高920米,該村因山高而得名。又因該村原有一個觀音庵,據說是清朝初期所建,現已毀,故在初級社、高級社時期亦稱“觀音庵村”,1960年更為現名。該村位於鄉政府西部13公里處。東鄰高化村,南抵康家坪、茅庵村,西接江埡鎮的細茅坪村,北靠東泉村桃樹坪村。轄何家埡、余井塆、十八磴、吳家乪、觀音庵、涼水井6個村民小組。有72戶,247人。主要姓氏有吳、何、蔣、李、黃、謝等。人均純收入1949元。總面積5619畝,其中耕地面積343畝。林業覆蓋率達90.3%。主要特產有烤菸、金秋梨等。通過建整扶貧,全村戶戶通公路、使用沼氣和通了電,以及安裝了有線電視和自來水。
高化村
原名德螺村,是高峰土家族鄉平均海拔最高的村。山峰相連,溝、埡眾多,其中一山埡高的地方取名“高埡”。一九五四年成立農業合作社時,社部設在高埡,取其“高”字和農業合作化的“化”字,定名為“高化”。該村地處鄉政府西南5公里處。整個村座落在東西走向長約8公里的近似長方形的山嶺上。東鄰富埡,南接長坪、康家坪村,西靠高山村,北抵桃樹坪、鴛鴦池村。轄涼水壋、神仙塆、野豬池、林家界、楊家院、胡家大塆、黃家台七個村民小組。現有89戶、295人。主要姓氏有楊、田、林、黃、張、朱等。人均純收入1972元。總面積約7310畝,其中耕地面積572畝。該村地多田少,石多林少,坡多坪少。森林覆蓋率達 89.2%。全村以烤菸為支柱產業,輔以特產優質水果——晚秋黃梨。多數農戶建有蓄水池。
楊文明常德職業技術學院付院長,正處級。
長坪村
該村以一個狹長的坪而得名,是康家坪(人們習慣上把長坪、中坪總稱康家坪)東端的一部分,也是1952年劃鄉建政時長坪鄉所在地,因而保留其名至今。位於鄉政府西南部6公里處。東鄰富埡村,南與長乪村相連,西接康家坪村,北靠高化村。轄七鴨子、熊家塝、新建、皂果山、藥鋪園、唐家溶七個村民小組。有203戶、630人。主要姓氏有張、李、蘇、馮、卓、余、王、戴等,人均純收入1923元。總面積約3671畝,其中耕地面積770畝。森林覆蓋率為94.6%。特產有烤菸。90%以上的農戶都用上了自來水。有“人造銀河”之稱的人造渠道貫穿東西。
佘緒祥曾任公安局付處級偵察員,現已故
金煉 曾在湘潭大學任教,後調慈利縣教委工作(副教授級)
湯彩武紅軍
張光耀紅軍
康家坪村
據傳,此地原是一片古樹參天的原始森林。康姓獵人世代在此為生,明末清初,湖北水災泛濫。有易、張、黃、沙、劉、皮(人們戲稱“一張黃沙牛皮”)姓氏災民結伴來到此地。善良、講義氣的康姓獵人熱情地收留了他們。他們從此在這裡居住、開墾、開發,這就是康家坪人的始祖。後康姓獵人遷走,謝其德,人們將此地稱為“康家坪”。康家坪按地理位置分為中坪和長坪,而中坪沿用了康家坪的名稱而稱為“康家坪村”。康家坪村位於鄉政府西南10公里處。東鄰長坪村,南與長乪村、宜沖橋鄉竹園村連界,西抵茅庵村,北靠高山、高化村。轄庹家溪、黃家台、易家塆、井塆、馮家院子、陳家大堰、馮家大屋、墨魚塆、郭家塆12個村民小組。有295 戶、957人。主要姓氏有易、張、黃、沙、劉、馮、李、譚等。人均純收入2033元。總面積6410畝,其中耕地面積1276畝。森林覆蓋率91.3%。烤菸是該村的特產。境內生長的一棵銀杏樹,樹高30米以上,胸圍5米,是遠近聞名的國家二級保護樹木。該村有完全國小一所,占地4000多平方米。家家都有水池、自來水和沼氣。有“高峰群英造銀河”之稱康家坪白沙溪治溪工程,於1975年開工,投入全鄉4000名勞動力,歷經3年苦戰,於1977年完工。昔日泛濫的溪水得到了治理,並新增、改良了數百畝的耕地。
吳冬秀 中科院副研究員
唐春初 高峰中學高級教師
馮茂啟 紅軍
杜松軒 紅軍
茅庵村
茅庵村因此地原有一個寺廟“茅庵”而得名。據史料載:“永昌二年,李自成潰退於湖北道山縣,親率20餘騎,登九宮山察看隱居之地,遭地方武裝襲擊,闖王被害(死時僅39歲)”。愛將李過眼看寡不敵眾,無心戀戰便帶心腹如星(如星和尚墓碑完好尚存山中)等衝出重圍。遁舊路,“來零陽、履響洞,於茅為庵,架木為剎”(野佛和尚墓刻摘錄)。由他始建庵堂,翹檐畫柱,陽刻之龍旋纏柱上,金碧輝煌,好不氣派,取名“茅庵”,亦名萬聖禪林。其寺廟毀於1958年。該村位於鄉政府東南端10公里處。東鄰康家坪村,南接宜沖橋鄉才子界,西抵江埡鎮茅坪村,北與高山村交界。轄陳家封合、白沙溪、千子槽門、一人岩、亭子橋,霞林橋、茅庵水庫、黃家鋪9個村民小組。有244戶、758人。主要姓氏有何、劉、許、黃等。人均純收入1722元。總面積12025畝,其中耕地面積758畝。森林覆蓋率為96%。盛產楠竹和名貴藥材——天麻。全村地勢東低西高。水資源豐富,建有茅庵水庫(小I型),能灌溉三個村的農田638畝。是“南水北調”的引水源地。
張家銑 沅陵縣付縣長
馬則書 紅軍
劉家兵 紅軍
何秀林 紅軍
莫宏校 紅軍
長乪村
人們取其地處兩山之間,長4公里,寬0.5公里,成一長長的乪形盆地,名長乪。原稱董家乪,傳說是董姓人第一個來此打獵、居住、開墾,後來董姓遷走,就用了現名。該村位於鄉政府西南部9公里處。東抵富埡村,南與岩泊渡鎮宜沖橋鄉有一山之隔,西接康家坪村,北靠長坪村。轄謝家壋、長乪、靈官廟、煤炭堰、長沖埡、楓樹埡6個村民小組。有129 戶、440人。主要姓氏有張、吳、何、唐、李等。人均純收入1853元。總面積5982畝,其中耕地面積440畝。森林覆蓋率為96.8%。這個村水利條件好,長沖埡水庫3000米水泥溝渠灌溉全村,水稻年年豐收。主要特產有楠竹、天麻、土紙等。
張宗高 紅軍
富埡村
自然山脈走勢,于山溝底形成一小坪地。由胡姓在此繁衍生息,故稱胡家坪。又因山多,山與山連線處形成的山埡也就多,尤以“響洞埡”而遠近聞名。人們便由坪中胡姓和山中之埡而命名此地,原稱胡埡,後來因這裡自然條件好,以富裕著稱,人們稱作為富埡。該村位於鄉政府南部8公里處。為“三山兩溝一條灣,兩個小坪夾中間”的地形。東鄰大溪村,南接岩泊渡鎮,西抵長坪、長乪村,北與鴛鴦池村交界。轄新一、胡家坪、曾灣、柳樹、萬家坪、新建、高堰、西眉山、雙龍泉、古樹、井灣、大乪12個村民小組。有258戶、803人。主要姓氏有張、馮、趙、王、林、李、何等。人均純收入1800元。總面積10200畝,其中耕地面積789.5畝。森林覆蓋率為93.4%。主要特產有烤菸和杉樹原木料。該村水資源豐富,穿坪而過的溪水常年不斷,容易產生水淹。岩泊渡鎮和原柳林鋪公社在此建有長乪水庫和大溪水庫。建有300平方米的村國小。整修如新的靆雲寺就在此村南面山巔之上。
張友誠 解放軍某團副政委
王春新 原任慈利縣政協副主席
張必明 曾任武漢大學教授
王九珍 紅軍
王九宣 紅軍
靆雲山
靆(音dai),形容雲氣很盛。因此山高聳入雲、雲霧繚繞,取名靆雲山。
山上建有寺,位於高峰土家族鄉集鎮東南10公里大溪村和富埡村境內。海拔937.2米。此山連綿起伏,自東向西蜿蜒不斷,南臨澧水,北望漊江。宋元宗年間,武當山有一高僧雲遊四海,至靆雲山頂。但見此山山清水秀,漊澧夾峙,山中鳥語花香,清泉汩汩,晨霧瀰漫,雲彩朵朵,與晨霧相和,似有留戀之意,真乃奇觀。身處峰頂,慈利縣城、柳林、岩泊渡盡收眼底,覽眾山而小,心曠神怡,福地仙境,心潮澎湃,便駐錫此地,建造寺廟,稱靆雲寺。一時朝拜者眾,風景優美和香客人氣僅次於武當山。明洪武年間,高僧覺明和尚稱其為“亞武當”。
現今靆雲寺由鄉人自發恢復重建觀音殿、祖師殿兩座殿堂,(供有大小菩薩十尊),另有供僧人、遊人香客的住房及大夥房等。
祖師殿前有一包,頂端有一圓形小坪,約4米見方。傳說每逢寺廟盛典,一條龍燈舞此不覺寬敞,三、五、十條龍燈獅子在此處左右飛舞亦不見其窄小擁擠,甚為奇妙,極富神話色彩。
寺廟南側依山而下有石階百餘級,其中有一石凹叫“對馬凹”,可容米一升。相傳寺僧每日凌晨由凹中可得白米一升,供寺僧一日食用。後寺僧嫌凹小米少,請石匠鑿大,次晨往視,粒米皆無,從此不再有米供僧人食用,是顯神戒貪之意。
寺南有著名的黑岩殼,其石均呈黑色,大小不一,皆成方形,如匠工所鑿,鋪山坡而下,布數十畝。傳說是觀音菩薩由雲貴高原攜來助修洛陽橋的,被奸僧發覺,假裝雞鳴,觀音恐天亮為人知,泄露天機,便丟棄於此。後觀音菩薩知道是奸僧所殆,便怒誅奸僧,並懸其頭及肝肺於一石洞中,化而為石,今洞中尚歷歷可觀。故此洞稱“和尚洞”。由黑岩殼西行數百米有蛤蟆岩、響洞埡、天鵝乪等自然景觀。
沿寺廟北坡而下,有岩門灣,左右兩側峭壁夾持,形如石門,僅容一人進出,入石門數十步豁然開朗,別有天地,鳥語花香,泉流涓涓,可謂世外桃源。
在寺東側塑有孫悟空“齊天大聖”石像,獨腳站立,左手持金箍棒,右手遮火眼金睛,背北面南聳立於山巔之上,仿佛仍在尋妖誅怪。
德螺山、神仙塆
德螺山、神仙塆因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而得名。
傳說鐵拐李藍采和等八仙過海後,各自雲遊一方。鐵拐李和藍采和結伴而行,雲遊至現高化村處,被一座高山擋住了他們的去路。於是,二人按下雲頭尋視。發現離頂峰下約三丈處有一石洞,洞中有一平地,可容納百十號人,平地旁邊有一小洞無限往裡延伸,很適宜修煉。二人商定,在此洞住上幾年,白天為窮人做好事積修功德,晚上采此處天地之靈氣修煉道法。此舉,不久就在民間傳開了,當地百姓紛沓而至。只要燒香叩拜,許下願心,有求必應。而且還能從洞中借出金碗、銀杯等器皿。
有一天子夜,二仙修煉完畢。鐵拐李正津津有味喝著他酒葫蘆里的瓊漿玉液。藍采和拿出他心愛的陀木德螺(小孩玩的陀螺)正抽打得起勁。呂洞賓正好路過此地看出鐵、藍二仙正在悠閒耍子。心中暗想:讓我來戲弄你二仙一番有何不可!於是,他站在岩石上,學雞公連叫三聲。“壞了,天亮了,仙人不能讓凡人看見啦,快跑呀!”藍采和拖著螺鞭跑了,德螺也沒來得及拿走,停轉後立即倒立成山。一座形似德螺的德螺山,由於有了這樣神奇的傳說,而得名並遠近聞名遐爾。
幾乎在德螺山形成的同時,正喝酒逍遙的鐵拐李也聽到了公雞的叫聲。猛地一驚,手中酒葫蘆撒手落地,把腳下的山塆砸了一個凹,連忙拿起拐棍將葫蘆勾起也騰雲跑了。而今此地的確有一凹,酷似葫蘆砸下的。更神奇的是凹中至今尚有一股指頭粗的甘泉長流不息。據說是鐵拐李葫蘆摔倒流出的仙酒一至流到至今。據傳,泉水能治病,清朝時有一位姓黃的老嫗,用此甘泉為人治病,真的還能水到病除,非常靈驗。當時常德、桃源、澧縣等地的百姓,都不惜長途跋涉來此求水治病。時間久了,一傳十,十傳百,有人把“葫蘆凹”說成了“葫蘆塆”。後來,人們總覺得此地真有神仙靈氣,索性將此說成了“神仙塆”,“神仙塆”因此遠近聞名。
九杈樟
在雙仁村境內,原有一個回龍寺,寺旁有一塊方圓五、六平方丈的大青石,被伸向石邊周圍土中的樟樹根包住,根與根之間可辯出青石板。在離樹根兩丈處的樹桿上錯綜長出九條粗大的枝條向四方斜上伸展,枝繁葉茂,形同傘狀,把一個近800平方米的寺廟遮罩。此樹取名 “九杈樟”(寺廟和樹於1958年毀掉,青石尚存),此地因此得名。傳說,久而久之,樹成了精。明朝末年托生投胎於寺旁一張姓人家,張氏接連產下九個兒子,個個長得身體魁悟,力大無窮,又都拜師練就一身好武藝。兄弟九人,先後從軍,保家衛國,金戈鐵馬,馳聘疆場,深受首領賞識。每每戰事發生,均派他們兄弟打頭陣。由於戰事頻頻,屢戰疆場,九兄弟先後全都戰死。每當他們兄弟陣亡一人,這棵“九杈樟”樹便有一條枝杈流出紅色的水,並發出哀鳴聲,長達百日之久,此後枝條便枯萎死去。依此九條杈枝亦都如此。爾後長出的枝條再也沒有以前的粗壯葉茂了……。如今人們還在以“九杈樟”的故事教育後代,要像張姓九兄弟一樣,精忠報國,做一個有用之人。
九層堂
位於雙星村境內,因此地曾建有九層堂屋而得名。相傳清朝年間,尚家家境甚豐且義氣豪爽有名。為建莊園,請來了當地許多有名的木匠建房。有一遊方木匠慕名而來。當地木匠見他其貌不揚,就排斥他,不要他建房。但老闆非常賢慧,熱情挽留,以賓客之禮待之。留住數日,老闆不厭其煩。一日,外地木匠對老闆說:“我給你修一個槽門吧,以作飯錢”。於是,他將粗大的木料一人扛進,只見匠具飛舞,木屑直飛。只一日,他將槽門修起了。氣勢軒昂,做工精巧,且從內屋到槽門剛好留下能修九層堂屋的位置。本地木匠們傻了眼,猶如夢中,“莫不是魯班下凡了”。木匠個個面有愧色,心悅城服。後來,當地木匠花了許多時日,才修起九層堂屋和槽門相配。後因世道遭難,九層堂屋被毀,現遺址尚在,人們還是習慣地將此地稱作“九層堂”。
茅庵野佛墓
位於高峰土家族鄉茅庵村境內。茅庵水庫北面竹園凸山腰竹林深處,有一墳墓,這就是有歷史考古價值的“野佛墓”。其墓碑中間大字:“皇清臨濟正宗圓寂始祖僧上真下修野拂老和尚之墓”。小字碑文:“老禪士武夫也。生於明,終於清。壯志軒昂,丰姿凜烈。抱經天緯地之才,久恨權閹;乘倒海翻江之勢,敢逐寇林。枕戈待旦,方期恢復中原;拔劍登壇,定欲掃平環宇。戰吳王於桂州,追李闖於澧水。無如戎馬屢承,莫展風雲之路;是以逐鹿不事,競甘泉石之棲。爰乃來零陽履響洞,於茅為庵,架木為剎。基地初創,田園漸懇(墾)。心之明也在於斯,性之見也在於斯。而天真於修焉矣,而曠野於已拂矣。序。鹹豐十一年辛酉十二月二十一日龍岡撰”。從碑文中可窺,墓主人身份非同一般,應是闖王部將。據《張家界市情大辭典》載:“順治五年(1648年)冬,李過高一功等抗清,退永定山中,……”。墓主人為李過的推測呼之欲出了。現墓碑已被慈利縣文化館收藏,墓地雖被損壞,墳跡尚在。
夜沙泉
原叫夜霎泉(霎讀sha這裡作短時射出解),位於河上坪村的漊水邊。傳說很久以前,這裡三年未下一滴雨。田地裂坼,漊水斷流,連耐旱的黃精樹都乾死了,一片淒涼。人們到處尋找水源,找到這個石洞,發現內有一小指粗的泉水流出。如獲至寶,驚動四方,人們紛至沓來。由於水太少了,不能滿足需要。這時,此地一個有名的巫師站出來說:“我可有法將水流得大一些,但是,你們要打鑼鼓,並且一直不能停,否則,我的性命不保”。於是,他將腳下的草鞋脫下,掛在洞口,一個人鑽進洞去找水。外面的人們將鑼鼓敲得天翻地覆,但久久不見水出來。人們等得有些心急了,但想起了巫師的話,手中的活兒一直沒停。到了下午,太陽快下山了,巫師還沒出來。突然間,掛在洞門上的兩隻草鞋跳個不停,打起架來。人們被這事驚呆了,手中的鑼鼓不自覺的停了下來。霎時,只見大水從洞中洶湧而出,把洞口的人一下子沖走了。巫師隨大水衝出,急忙化作大公雞一翅飛到河北岸,立於石壁之上,兩眼霎出兩道強光直視洞中,想弄清事情的原委。(現雞公岩尚在)。石洞進去不遠處的石壁上有一道圓圓的白痕,在昏暗的洞內,仿佛夜裡霎來的光環。“夜霎泉”因此得名。久而久之,人們訛傳誤書為“夜沙泉”。因為“夜沙泉”有此離奇傳說,所以,人們代代相傳,告誡子孫:“乾死黃精樹,不打夜沙泉”。
“夜沙泉”長年流水不斷,水位很高,離河床約30多米。以前人們利用其水帶動水磨、水臼,加工米、面和香粉。其香粉質優價廉,銷往國內外。1990年,國家在此投資40多萬元建了一個集發電、灌溉為一體的水電站。其發電裝機容量為125千瓦,年發電量50萬度。其灌溉倒虹機管長498米,水位提高揚程198.8米,灌溉農田1500畝,解決1200人的飲水問題。其揚程高度是全省第一,全國第二。李鵬總理和鄒家華付總理對此高度讚賞。
高峰土家族鄉地名簡述
十二步半——位於高山村境內。因在一個陡岩坡路上鑿有十二個半岩梯磴而得名,在交通閉塞時,此路原是通往桑植、大庸(現永定區)等地的要道,過往行人都以此地作為問路指路標誌
雪嶺崗——原名歇林崗。位於渣角村境內。在沒通公路前,此處是江埡至慈利縣城的古道,這裡原是大樹林立,蔭深氣爽,過往行人都在此歇息、乘涼。有茶館、飯店和雜貨鋪,供人們休閒歇宿,取名歇林崗。後來人們用其諧音叫為現名。
自生橋——位於蓮池村境內。是自然生成的一條岩埂,長50多米,寬約10米。埂的兩側,一邊是深墈,墈底是漊水河,一邊是一個大乪坑,埂的兩端是大山,將兩山連在一起,形似一座石橋,故稱自生橋。
四腳泥——位於漊水指揮灘上游與蓮池河下游之間。此地有一個到杉木橋去的渡口,稱“四腳泥”。名稱的來歷說法有二:一說是渡口深潭內有犀牛棲息,上岸玩耍時,踩了四個泥腳印;二說是下渡口要過四步遠的稀泥路,沾四腳稀泥。
曹家界——原名曹家街。位大溪村境內,是高峰至柳林鋪的必經之路。相傳清康熙年間,曹家人丁興旺,有財有勢,發現從這裡來往經過的人很多,在此建了一個集市,開了很多店鋪,還辦了豬、牛等交易市場,各地商人都到此販買、販賣,生意十分興隆。街道都是石板鋪成,人稱“曹家街”。如今的“鋪塌組”就是因為當時開過店鋪而命名的。不遠處還有“齋公塆”,是和尚吃齋的地方。可見當時規模之宏偉。但不知何因,曹姓遷走,此街道逐漸衰落,僅存的一塊指路碑也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毀掉。後來人們按所處位置山勢稱“曹家界”。
泉子坪——是人們將“泉水坪”隨著天長日久傳訛而來的。該地是南井村的南坪組。這裡四面環山,中間是一個低畦的坪地,方圓幾十畝,有十多戶人家。這個坪泉水眼眾多,其坪西面有一口泉水,長年流水不斷,一遇暴雨,各個泉水流量巨增,加上漫山遍野的山水,雖有天坑,而水不能短時消去,此坪就成了水漬之坪,“泉子坪”由此而得名。本應是“泉漬坪”,人們為了書寫簡單把“漬”寫成了“子”。
橋塆——又名張家塆,地處鄭坪村。是人們到岩泊渡、柳林鋪、慈利縣城來往的要道。由於山勢高大,山坳很深,這裡形成一條大溪溝,每逢山洪暴發,過往行人極為不便。清朝中期,張家塆人便在此處建了一座石拱橋,橋長5米,寬2米,至今石橋堅固如初。過往行人便把此地稱為“橋塆”。
風洞——位於河上坪村,是一個組的組名。該地有一溶洞,站在洞口,感覺到風徐徐吹來,猶如站在“風車口”似的。熱天,吹的是涼風;冷天,吹出來的是熱風,使人感覺到無比的愜意,當地人稱為“風洞”。該洞內有陰河,天干時,人們在此挑過飲用水。此地出產大理石,吸引很多人在此開發。
死人墈——位於青龍村境內。與東泉村江埡鎮乾溪坪村和象市鎮雙塌村交界,慈索公路從此經過。聞其名,使人毛骨悚然。路過此地,人人心有餘悸。其實不過是一面陡岩壁的山谷。清朝末年的一個初春,余雪尚在。人們發現在谷底死了一個九袋老饕(有身份的乞丐)。據分析,可能在上年臘月間,因下大雪寒凍路滑,而摔於墈下凍餓而死。此事傳開之後,慈、桑境內大小乞丐紛至沓來祭祀。“死人墈”由此而得名。慈索公路從此地經過,因坡長彎多、墈高坡陡,車輛事故頻發,死傷多人,“死人谷大營救”見諸報端,全國有名。如今沿公路墈邊加了防護牆,車禍事故得到基本控制。
崔家鋪——位於東泉村境內。清朝、民國時期,這裡是大庸(現永定)、桑植過往慈利的要道,非常繁華。有300多米長岩板鋪就的街道。兩面店鋪林立,有客店、酒家、布店、雜貨店、煙館、藥店等。在一山凸上,設有豬牛交易市場,至今還叫豬市凸。可見當年生意興隆,一派熱鬧景象。相傳,南北大俠杜心五常經過此地落腳。由於開的店鋪幾乎全是崔家的,故名“崔家鋪”。
扯旗沖、蔭旗埡——位於東泉村境內。據此地的老人說,此地是因闖王在此駐軍而得名。在這個山沖的兩座山上,拉了一面橫幅旗子,因此稱為“扯旗沖”。駐紮者眾,旌旗蒙天蔽日,衝口有一埡就稱為 “蔭旗埡”。據《張家界市情大辭典》載:“……順治五年(1648年)冬,李過高一功等抗清,退永定山中,時出時沒。”這就是說闖王餘部李過的部隊曾在此開過誓師大會以鼓舞士氣、誓死抗清。
柳盤溪——源於德螺山,流經高化、鴛鴦池、桃樹坪、南井和青龍村,下接何家溪。這兩山之夾的溪溝,暴雨水漲,大水依溝咆嘯而去;小雨之時,流水時露時汩,象捉迷藏似的潛露溝底。在桃樹坪村境內的溪溝東岸,有兩棵兩人合圍粗的柳樹相依生長著。在離地約1米處,其中一棵樹如同兩手緊抱另一棵,往上再分開扶搖直上,互相照應,人稱“夫妻樹”。更有趣的是,抱粗的樹根從東岸向西岸拱形延伸,入土派生出眾多柳樹,柳樹根把兩岸溪溝盤得錯綜嚴實。“柳盤溪”由此得名。是該地有趣而優美的自然景觀之一。
何家溪——位於渣角村境內。柳盤溪流經於此,經象市鎮龍坪村汩入漊水。此地原是何家的產業,連如今叫“淳家埡”的地方,原來都稱“何家埡”。此地故稱“何家溪”。“何家溪”出了一樁怪異之事而傳遍當地。傳說清朝中期,溪水泛濫成災。何家為求平安,在溪東邊一棵千年黃栗香樹下,修了一座廟。一風水先生認為要搬到西邊。可是,第二天,怪事出現了,菩薩回到原來的地方。這樣連續搗弄多次,都一樣回到原地,風水先生氣憤地將菩薩搗毀。更怪的事情發生了,何家人常常傍晚無緣無故被打。於是,請來道士作法,並把強耙齒釘在黃栗樹上,終於平靜下來。不久,在澧水、漊水一帶出現一婦女身上長瘡,四處流浪要飯。自稱名叫黃栗香,是何家溪人。於是,人們盛傳黃栗香樹成精了,被逼走了。說也怪,何家從此衰落。但是,“何家溪”這個名字卻路人皆知。
白蛇溪——又稱白沙溪,屬澧水一級支流上游。源於茅庵水庫,流經茅庵、康家坪、長坪、富埡和大溪村,經柳林的墨硯溪、團岩溪而流入澧水。全長數十公里。以此溪溝曾出過一條白玉透亮的蛇,而取名“白蛇溪”。此地出產過白色的沙子而亦名“白沙溪”。
柳中楸——在茅庵村的白蛇溪邊,離茅庵水庫不遠處,有一木橋名叫“亭子橋”。橋旁有一棵四人合圍的柳樹,在離地丈余的樹丫上又長有一棵楸樹,形成“樹中樹”的奇觀,“柳中楸”由此而得名。
“亭子橋”不是那么出名,而“柳中楸”聞名澧水一帶,其中有個由來。傳說,此樹枝繁葉茂,天長日久,吸天地靈氣成精。遂變成一婦人,四處行醫。人們問其姓名,她笑答:“我是康家坪人,叫柳中秋”。其醫術奇高,各種疑難雜症,手到病除,不收分文。此事傳為佳話,轟動地方。人們紛紛慕名來到康家坪找尋此人。把當地人給難住了,尋思無此人。後來,看到此樹才恍然大悟。從此,來給此樹敬香者甚眾。
維臣和尚墓——在茅庵村野拂墓右側50米處,有一墳墓,因碑刻墓主而得名“維臣和尚墓”。陰刻碑文為:“皇清臨濟正宗圓寂野拂祖僧上如下星維臣老和尚墓。鹹豐十一年歲次辛酉十二月二十一日立”。據當地老人傳,此為野拂和尚的謀士。根據與野拂墓同年所刻的碑文比較分析,此墓主人也應是闖王將領無疑。
七鴨子——位於長坪村境內。是該村的一個組名。傳說很久以前,有一風水先生經過此地,說此地有靈氣,這裡的山水是一異形地——有寶。有個識寶人聽說此事,四處找尋,在此地山上挖出了七隻金鴨子。“七鴨子”從此得名。曾稱“七埡子”。
曬龍凸——在高峰土家族鄉大溪村境內。有相鄰的兩座小山,風水先生認定這裡是龍形地。因這兩座山位置高,太陽可從早曬到晚。此地就稱為“曬龍凸”。
“南水北調”工程——高峰土家族鄉是個嚴重缺水的地方。特別是政府所在地,少量的水源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制約小城鎮發展的瓶頸。該鄉的南部有一個茅庵等水庫可解決北部缺水的問題。1996年“南水北調”作為國家糧食自給工程水利項目報上級批准立項,於1997年開始動工,歷時6年,2002年全面竣工。總投資270萬元,建成了蓄水7000方的蓄水池2個,打通了1200米的隧道,鋪設了17000米的引水管道,並對茅庵水庫進行了混凝土澆灌防滲,節水噴灌鋪設了管道2100米。引水渠全長18公里,途經茅庵、康家坪、長坪、富埡、鴛鴦池和覃家橋村,能解決近2600畝旱地的節水噴灌和7000多人的飲水問題。特別是鄉集鎮用水問題已全部解決,有力的促進了高峰土家族鄉的經濟發展。
椅子圈——位於渣角村境內。在與象市鎮放馬村交界處,一座大山半腰有數個連綿不斷的小山嶺,環繞著一坪地,整個山的形狀好似一把太師椅的上半部分,“椅子圈”因此而得名。有“屁股坐在椅子圈,兩腳踏著牛屎灘,雙手扳緊大尖山,代代兒孫出高官”之說。
落馬磴——位於青龍村境內。在大路自然岩磴上,有勝似馬的前蹄踩的蹄印一雙,此地故稱為“落馬磴”。傳說是天馬登天所致,其馬的前蹄落在此處,後蹄落在江埡鎮一個叫高坡的地方(此處是後蹄印)。未通公路時,此地原是通往江埡、象市的一條大路,是人們問路標誌,故此,“落馬磴”小有名氣。

特色產業

高峰土家族鄉利用縣委組織部烤菸生產基地,開展一人學一技活動,掌握菸葉生產技術,指導菸農開展菸葉生產,實現烤菸栽種面積8800畝,預計上交菸葉可達2萬多擔。
在高峰土家族鄉東泉村的烤菸基地,記者看到菸葉金燦燦一片,一派豐收的景象。高峰土家族鄉鄉幹部來到這裡,向菸農師傅學習菸葉採摘技術。 經過菸草站技術人員的耐心指導,高峰土家族鄉的幹部感覺收穫不少,開始躍躍欲試。
2013年以來,高峰土家族鄉黨委政府將“一人學一技”活動作為為民服務創先爭優活動的有效載體,大力開展各項相關活動,著力培養技能型、服務型幹部,促進全鄉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如今,全鄉鄉幹部基本上掌握了1門以上的農村實用技能,服務民眾的能力明顯提升,工作作風顯著轉變,幹群關係明顯改善,實現了農民增收、農村穩定、農業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的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