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鄉(甘肅定西市安定區高峰鄉)

高峰鄉(甘肅定西市安定區高峰鄉)

高峰鄉位於安定區西南部二明山區,距市區35公里,屬全區邊遠貧困鄉之一,是旱災、雹災、澇災等自然災害頻發地區,總流域面積63.24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579米,年平均降水量400mm以上,無霜期110天,年平均氣溫4.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峰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甘肅定西市安定區
  • 面積:63.24平方千米 
  • 人口:6681人(2017) 
基本情況,產業發展,洋芋產業,藥材產業,畜草產業,勞務產業,生態建設,

基本情況

高峰鄉位於安定區西南部二明山區,距市區35公里,屬全區邊遠貧困鄉之一,是旱災、雹災、澇災等自然災害頻發地區,總流域面積63.24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579米,年平均降水量400mm以上,無霜期110天,年平均氣溫4.1℃。有機關單位5個,學校6所,教學點2處,有教職工89人,公辦教師83人。有鄉幹部 50人(男 42 人,女 8人),退休幹部 3 人,村幹部 24人。全鄉有黨支部 10個,黨員 297人,其中女黨員24名,貧困黨員 40名,黨員致富能人 30名。全鄉有 8個行政村, 63個村民小組,1984戶, 8258人,有勞動力 4517人,特困戶 379戶,1529人,貧困面19%,有五保戶31人。該鄉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的總體要求,結合實際,“瞄準市場抓特色,抓住特色上規模,上好規模創效益,創造效益保增收”,全力打造“洋芋、藥材、畜草、勞務四大支柱產業,促進了全鄉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了全鄉農村二次深度開發的步伐,2004年人均純收入達1426元,人均產糧431.2公斤。

產業發展

始終圍繞加快發展這個主題,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進一步加大種植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的步伐,繼續實行“三壓三增”措施,即:壓小麥種植面積增洋芋種植面積;壓豆類作物種植面積增藥材種植面積;壓其它作物種植面積增優質牧草面積。按照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的思路,力爭引進推廣新品種,聘請好專家,建立示範基地,帶動廣大民眾,發揮該鄉南部二陽區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洋芋、藥材、畜草、勞務四大支柱產業,做到農業結構的合理化、最佳化配置,真正實現了經濟結構的調整目標。

洋芋產業

按照“一增一活六抓”,一增是增加農民收入;一活是圍繞洋芋活經濟;六抓是(前提抓轉變觀念,基礎抓擴大規模,關鍵抓最佳化品種;主線抓協會帶動,保障抓加強扶持,方向抓突出特色)的總體思路,抓面積、抓良種、抓技術示範、抓貯藏、抓銷售,使洋芋產業開發在種植規模、基地建設、良種推廣、標準化作業等方面取得突破。種植面積由2001年的3800畝增加到2005年的15015.6畝,人均達到1.8畝。2005年鄉投資8.5萬元,集中調入良種新大坪142噸,磷肥 120噸,稀土磷肥 6噸,鉀肥 150公斤。嚴格落實“六統一”(統一種子處理,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種植模式,統一優良品種,統一中耕培土,統一病蟲害防治),推進標準化生產,在麻地灣、貢馬、明星建成5800畝的無公害標準化示範基地,人均達到2.5畝。建成洋芋市場一處,洋芋貯藏庫三處20個,小型窯窖300眼,引進洋芋收購大戶1戶,設立洋芋收購點4個,擴大貯藏能力,實現均衡上市,調節市場供求,穩定洋芋價格,實現農民銷售增收的目標。通過引進優良品種、推廣配方施肥技術、種子處理技術、標準化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等配套技術,嚴格按照生產技術規程要求操作,努力提高示範水平,搞好運銷工作,以帶動全鄉馬鈴薯的產銷,做大做強該鄉的馬鈴薯產業,提高該鄉馬鈴薯的知名度和競爭力,使其成為富民興鄉、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

藥材產業

2005年種植藥材3618畝,在貢馬、麻地灣、牌坊三村分別建立 500畝示範點三個,點內以韓國當歸、川芎、柴胡、蒿本為主,並與中韓天一藥材開發公司簽定了收購契約,採取了“政府十協會十農戶十訂單”等多種形式,共簽訂單 1000畝。

畜草產業

畜草產業按照“圍繞一個目標(牧業收入人均l 000元以上);建立兩個基地(1萬畝的優質牧草基地和1萬頭(只)商品草食畜養殖基地);突出三個重點(圈舍改建,畜種改良,科學飼養);實現四個轉變(養殖大戶要以原來糧食作物秸稈為主的養殖方式,向建立種優質牧草基地,實現種草養殖轉變;由示範引導向全面推廣轉變;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實現以糧為主向以草為主發展畜牧業的轉變;由食品畜向商品畜轉變)”的總體思路,堅決實行封山禁牧,消滅土種羊,加大林草管護力度。採取“三三”制(農戶集、銀行貸、政府投)的辦法,努力實現“六個突出”(目標上突出收入,畜種上突出改良,飼養上突出舍飼,飼料上突出加工和配方,服務上突出技術飼養,工作上突出示範帶動),重點提升貢馬、麻地灣、紅光三個畜牧強村。並在紅光、麻地灣新建50戶示範點2個,新建圈舍407間,其中示範點107間。在麻地灣示範點上,結合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引進小尾寒羊 222 只,建成標準化牛舍 25間,投放良種牛25頭,配套建設沼氣池10戶,項目的實施帶動了全鄉的畜草產業的快速發展。全鄉共有養羊戶 358戶,羊 1779 只,其中小尾寒羊 756隻,改良雜交 441隻;肉羊配種 56 只。有養牛戶 245戶,牛530頭。

勞務產業

勞務工作按照一“圍繞一個目標,落實一個機構,配齊一批人員,確定一名領導,制定一套方案,創建兩個基地,實現一筆收入”的思路,採取“抓領導,抓宣傳,抓組織,抓培訓,抓輸出”的“五抓”措施,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勞力型輸出,一手抓技能型輸出。鼓勵、支持和保護農村小販進入市場從事法律法規未禁止的各項經營活動和產業發展,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拓寬增收渠道,加大了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力度。2005年,全鄉共輸出1522人,其中自謀輸出 672人,組織輸出742 人,就地轉移108 人,參加農村勞動力培訓617 人。自謀輸出收入201.6萬元;組織輸出收入333.9 萬元;就地轉移收入38.88萬元;勞務總收入為574.38萬元。輸出人員人均年收入為3774元,全鄉農業人口依靠勞務人均年收入706.8元。為了繼續做大做強勞務產業,在發展勞務產業中,立足於勞務市場,積極捕捉勞務信息,結合實際,有針對性地對全鄉18-30周歲的男女青年進行了培訓,輸送出去並建立一些較為穩定的勞務基地,在定西、蘭州、新疆、福建泉州等地已建立勞務輸出基地四個。

生態建設

為了實現社會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穩定發展,搶抓西部大開發和實施退耕還林草工程的良好機遇,抓項目,促發展,生態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有聲有色。
一是梯田化目標全面實現。按照區委、區政府的安排,2005年新修梯田 449畝,全鄉梯田建設累計完成 3660畝,全面實現了“梯田化”的目標。
二是退耕還林建設態勢好。認真貫徹“退耕還林,荒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政策,搶抓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狠抓了生態工程建設,全鄉累計完成以退耕還林(草)為主的生態工程建設6827畝,生態自然修復工程22000畝,荒山造林3300畝。根據缺苗情況,鄉上在春、秋兩季進行全面普查和紮實的補植補種,全鄉累計共調進喬木44萬株,灌木 84萬株,紅豆草料10827 公斤,其中退耕還林補植喬木44萬株,沙棘52萬株,荒山補植沙棘32萬株,保質保量完成了退耕還林(草)補植補種任務,使補植補種率達到 100%,成活率達到95%以上。同時抓了封山育林工程、生態自然修復工程和水源涵養林工程建設,加大林草管護力度,按照爭創全國水土保持第一(區)縣的要求,積極創立生態經濟模式,在全鄉範圍內徹底實行封山禁收。
三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鄉政府籌資7萬多元組織全鄉所有勞力集中10天時間,動用150多輛三輪車拉運石砂 4133方,整修鋪砂27.4公里,新修鋪砂7公里,“村村通汽車,社社通農用車”,使全鄉的交通條件進一步改善,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根據鄉綜合農貿市場內部泥濘,行人、行車困難的問題,鄉上組織專門力量,採取政府、市場經營戶、各村農用車司機三方投資投勞的方式,對市場內部4800平方米場地進行整修鋪砂,共輔砂720方,為廣大農民民眾、經營戶提供了一個便利的交易環境。投資30萬元的1個鄉級車站和4個村級車站已竣工。投資73萬元的民德國小教學樓7月底交付使用。投資95萬元的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已全面完成,通過項目的實施,切實增加了農民收入,擴大了扶貧面,資金得到了循環滾動發展。投資6萬多元對政府辦公樓進行徹底維修,給幹部提供了一個舒適的工作、生活、學習環境。馬營橋建設項目正在實施。殘疾人養殖項目,以工代賑道路建設項目正在積極爭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