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豆目豆科植物)

赤小豆(豆目豆科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赤小豆,別名:赤豆、紅飯豆、飯豆、蛋白豆、赤山豆,拉丁文名:Vigna umbellata (Thunb.) Ohwi et Ohashi 是豆科豇豆屬一年生草本。莖纖細,長達1米或過之,幼時被黃色長柔毛,老時無毛。外形與紅豆相似而稍微細長。一年生草本植物,赤小豆主要用於中藥材,常與紅豆混用,具備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等功效。全國各地普遍栽培。赤小豆可整粒食用,或用於煮飯、煮粥、做赤豆湯。常用來做成豆沙作為餡料,美味可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赤小豆
  • 拉丁學名:Vigna umbellata
  • 別稱:飯豆 菜豆 赤豆 赤豇豆 紅豆 紅飯豆 四季豆
  • 二名法:Vigna umbellata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 :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豆目Fabales
  • 亞目:薔薇亞目 Rosineae
  • :豆科Fabaceae
  • 亞科:蝶形花亞科 Faboideae
  • :菜豆族 Phaseoleae
  • :豇豆屬 Vigna
  • :赤小豆 V. umbellata
  • 分布區域:栽培面積以中國最大,次為日本、朝鮮、菲律賓及東南亞地區。
  • 古稱:小菽、赤菽
形態特徵,地理分布,生長習性,栽培技術,種植方法,田間管理,病蟲防治,採收技術,主要價值,藥用,食療,物種鑑別,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莖纖細,長達1米或過之,幼時被黃色長柔毛,老時無毛。羽狀複葉具3小葉;托葉盾狀著生,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0-15毫米,兩端漸尖;小托葉鑽形,小葉紙質,卵形或披針形,長10-13厘米,寬(2-)5-7.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或鈍,全緣或微3裂,沿兩面脈上薄被疏毛,有基出脈3條。總狀花序腋生,短,有花2-3朵;苞片披針形;花梗短,著生處有腺體;花黃色,長約1.8厘米,寬約1.2厘米;龍骨瓣右側具長角狀附屬體。莢果線狀圓柱形,下垂,長6-10厘米,寬約5毫米,無毛,種子6-10顆,長橢圓形,通常暗紅色,有時為褐色、黑色或草黃色,直徑3-3.5毫米,種臍凹陷。花期5-8月。
一年生半攀援草本。莖長可達1.8米,密被倒毛。托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小葉3枚,披針形、矩圓狀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6~10厘米,寬2~6厘米,全緣或具3淺裂,兩面均無毛,僅葉脈上有疏毛,紙質,脈3出。
赤小豆植株赤小豆植株
總狀花序腋生,小花多枚,小花柄極短;小苞2枚,披針狀線形,具毛;花萼短鐘狀,萼齒5;花冠蝶形,黃色,旗瓣腎形,頂面中央微凹,基部心形,翼瓣斜卵形,基部具漸狹的爪,龍骨瓣狹長,有角狀突起;雄蕊10,兩體,花葯小;子房上位,密被短硬毛,花柱線形。
莢果線狀扁圓柱形;種子6~10枚,乾燥種子略呈圓柱形而稍扁,長5~7毫米,直徑約3毫米,種皮赤褐色或紫褐色,微有光澤,種臍線形,白色,約為全長的2/3,中間凹陷成一縱溝,偏向一端,背面有一條不明顯的棱脊。質堅硬,除去種皮,可見兩瓣乳白色於仁。嚼之有豆腥味。以身乾,顆粒飽滿,色赤紅髮暗者為佳。花期5~8月。果期8~9月。

地理分布

我國南部野生或栽培。原產亞洲熱帶地區,朝鮮、日本、菲律賓及其他東南亞國家亦有栽培。
現作為經濟作物全國各地普遍栽培。主產吉林北京天津河北陝西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廣東、四川。

生長習性

赤小豆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對土壤要求不高,耐瘠薄,粘土、沙土都能生長,川道、山地均可種植。既耐澇,又耐旱,晚種早熟,生育期短,栽培技術簡單,可做補種作物。

栽培技術

種植方法

赤小豆為一年生豆科作物,其前茬應選小麥、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為宜,避免與豆科作物重迎茬,以免感染病蟲害而減產。其輪作方式和大豆一樣應宜採用三區輪作或四區輪作:麥、玉、豆(紅小豆);麥、麥、豆(紅小豆);麥、雜、豆(紅小豆);麥、麥、玉、豆(紅小豆)。
赤小豆花赤小豆花
應選較瘠薄茬口而不宜選肥茬。可以與玉米、高粱、向日葵等高稈作物間作,這樣可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還可在田埂、地邊、樹空等地種植。
播種選地
生長期短,一年可種兩季,在一百天之內就可收成。
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播種,開1.3m寬的高畦,按行距各33cm開窩,每窩播種子5-6粒,lhm2用種子量22.5-30kg,播後蓋人畜糞水排濕的火灰1把。可與其他作物如甘薯間作,也可在果園空閒地上點播。應選擇崗、平排水良好的中等肥力的地塊種植,低濕地必須注意防澇。最好伏、秋翻,整平耙細,採取秋起壟加深施肥方式,將有利於提高地溫,防旱排澇,可使幼苗生長健壯。

田間管理

雜草防除
播苗前藥劑處理可選用以下配方:① 5%普施特水劑1.5L/hm2(專用於防治龍葵,可用5%普施特1.0L/hm2)。②48%仲丁靈乳油3.00~3.75L/hm2。③72%都爾乳油2.0~2.8L/hm2或72%都爾乳油2.0~2.8L/hm2+70%賽克津0.3~0.4L/hm2 (也可根據雜草基數酌情加入72%2.4一滴丁酯0.8~1.0升/公頃)進行化學除草。
赤小豆赤小豆
播苗後藥劑處理可選用以下配方進行莖葉處理:①在禾本科雜草4葉期前用12.5% 拿捕淨1.2~1.5L/hm2兌水300 kg/hm2(對禾本科雜草有很好的防效)。②每公頃用5%普施特水劑2.0~3.0L。
未化學除草的地塊,要在幼苗出齊後及早進行人工鏟地2~3遍,在封壟前結束。在7月中旬和8月上旬各進行1次人工拿大草。
中耕
小豆是喜溫作物,由於春季氣溫低,幼苗生長緩慢。出苗後要及時中耕鋤草、鏟趟、鬆土,提高地溫保墒,促根系發育,加速幼苗健壯生長。開花前進行3次中耕,第1次在2片對生真葉完全展開時進行 第2次在第1片三出複葉完全展開時進行;第3次在第3片三出複葉完全展開、封壟前進行,以利於防旱、排澇、防倒伏。
因小豆稈弱易倒伏,而且下部結莢很低,有時觸到地面,在7月下旬,氣候高溫多濕,田間通透性差,下部莢易霉爛,封壟前應培壟1~2次,以利於防旱排澇、防倒伏
灌溉
小豆生長期需水較多,尤以開花前後是需水最多時間,這時如過分乾旱,則顯著減產,因此在乾旱年分有條件的應灌水。
化學調控
如果氮肥施用過多、降水量較大時,紅小豆頂上部生長旺盛,需進行化學調控,使株高不超過80cm,防止倒伏,可用多效唑900g/hm2在花莢期噴施。

病蟲防治

病害
鏽病:用65%代森錳鋅500倍液防治。
褐斑病和萎縮病:發現病株要立即拔除,每公頃再多菌靈1000倍液噴霧1~2遍。
蟲害
蚜蟲防治:每公頃用70%艾美樂水分散粒劑30g+2.5%敵殺死乳油600ml兌水噴霧防治。
紅蜘蛛防治:每公頃用8%中保殺蟎乳油750ml+70%艾美樂水分散粒劑30g、40.7%毒死蜱乳油750ml+24.5%阿維·柴油乳油600ml+2.5%敵殺死乳油600ml對水噴霧。

採收技術

赤小豆上部和下部莢成熟不一致,有的品種易炸莢,不能等豆莢全部成熟再收割。因子粒可後熟,故可在有2/3的豆莢變成灰黃色時即可收割。因紅小豆結莢很低,只能人工收割,田間晾曬,割曬時每6條壟放一鋪(放魚鱗鋪),鋪下不能有未割的紅小豆,在田間曬2~3天,待豆莢成熟,子粒變成固有形狀和顏色,水分16~17%時,選擇早晚、最好是陰天或剛下過小雨後進行機械脫粒。
赤小豆赤小豆
赤小豆質地脆,機械脫粒子粒破碎率往往較高。而且破碎的絕大多數是成熟好的大粒,降低了產量和商品價值,因此,機器的選擇與改裝尤為重要。一是將打稻機裝上行走輪,用小四輪拖拉機牽引在田間行走脫粒;二是1075型聯台收割機裝上帶式拾禾器,調整滾筒轉速為280~300r/min,滾筒間隙滑至最大,進行拾禾作業,也可將拾禾器卸掉,選用人工杈子餵入割台,破碎率在3%以下。此外,收穫回來的赤小豆要及時進行精選,以免因水分過大出現霉變。

主要價值

藥用

種子供食用;入藥,有行血補血、健脾去濕、利水消腫之效。
化學成分
含糖類,三萜皂甙(triterpenoidsaponin)。每百克含蛋白質20.7g,脂肪0.5g,碳水化物58g,粗纖維4.9灰分3.3g,鈣67mg,磷305mg,鐵5.2mg,硫胺素(thiamine)0.3lmg,核黃素(riboflavine)0.11mg,煙酸(nicotinic acid)2.7mg。
藥用功效
1、性平,味甘、酸,能利濕消腫(水腫,腳氣,黃疸,瀉痢,便血,癰腫)、清熱退黃、解毒排膿。
2、利尿作用,對心臟病和腎病、水腫患者均有益。
3、富含葉酸,產婦、乳母吃紅小豆有催乳的功效。
4、具有良好的潤腸通便降血壓、降血脂調節血糖預防結石、健美減肥的作用。
5、治療流行性腮腺炎。
6、治療肝硬化腹水。
中藥附方
1、赤小豆治水腫坐臥不得,頭面身體悉腫:桑枝燒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飽,飢即食盡,不得吃飯。(《梅師集驗方》)
2、赤小豆治食六畜肉中毒:燒小豆一升,末,服三方寸匕。(《千金方》)
3、赤小豆治卒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煮取乾,去茅根食豆,水隨小便下。(《補缺肘後方》)
4、赤小豆治風瘙癮疹:赤小豆、荊芥穗等分,為末,雞子清調塗之。(《綱目》)
5、赤小豆治水腫從腳起,入腹則殺人:赤小豆一升,煮令極爛,取汁四、五升,溫漬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雜食。(《獨行方》)
6、赤小豆治婦人催奶:赤小豆酒研,溫服,以滓敷之。(《婦人良方補遺》)
7、赤小豆治腳氣:赤小豆五合,葫一頭,生薑一分(並破碎),商陸根一條(切)。同水煮,豆爛湯成,適寒溫,去葫等,細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盡。(《本草圖經》)
8、赤小豆下乳汁:煮赤小豆取汁飲。(《產書方》)
9、赤小豆治腳氣氣急,大小便澀,通身腫,兩腳氣脹,變成水者:赤小豆半升,桑根白皮(炙,銼)二兩,紫蘇莖葉一握(銼,焙)。上三味除小豆外,搗羅為末。每服先以豆一合,用水五盞煮熟,去豆,取汁二盞半,入藥末四錢匕,生薑一分,拍碎,煎至一盞半,空心溫服,然後擇取豆任意食,日再。(《聖濟總錄》赤小豆湯)
10、赤小豆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小豆一升,杵碎,水三升,和攪取汁飲。(《肘後方》)
11、赤小豆治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二兩(去節),連軺二兩,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個(去皮、尖),大棗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薑二兩(切),甘草二兩(炙)。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傷寒論》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12、赤小豆治小兒重舌:赤小豆末,醋和塗舌上。(《千金方》)
13、赤小豆治急黃身如金色:赤小豆一兩,丁香一分,黍米一分,瓜蒂半分,熏陸香一錢,青布五寸(燒灰),麝香一錢(細研)。上藥搗細羅為散,都研令勻。每服不計時候,以清粥飲調下一錢;若用少許吹鼻中,當下黃水。(《聖惠方》赤小豆散)
14、赤小豆治腮頰熱腫:赤小豆末和蜜塗之,或加芙蓉葉末。(《綱目》)
赤小豆赤小豆
15、赤小豆治腸痔大便常血:小豆一升,苦酒五升,煮豆熟,出乾,復納清酒中,候酒盡止,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度。(《肘後方》)
16、赤小豆治小兒天火丹,肉中有赤如丹色,大者如手,甚者遍身,或痛或癢或腫:赤小豆二升。末之,雞子白和如薄泥敷之,乾則易。一切丹並用此方。(《千金方》)
17、赤小豆治熱毒下血,或因食熱物發動:赤小豆杵末,水調下方寸匕。(《梅師集驗方》)
18、赤小豆治大小腸癰,濕熱氣滯瘀凝所致:赤小豆、薏苡仁、防己、甘草,煎湯服。(《瘍科捷徑》赤豆薏苡湯)
19、赤小豆治疽初作:小豆末醋敷之,亦消。(《小品方》)
20、赤豆粥:赤豆30-50克,水煮至半熟,放入粳米100克同煮粥,以淡食為宜,加白糖調味食用亦可。有健脾益胃,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通乳作用。適用於水腫病,下肢濕氣,小便不利,大便稀薄,身體肥胖,產後乳汁不足等症。
21、治水腫坐臥不得,頭面身體悉腫:桑枝燒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飽,飢即食盡,不得吃飯。(《梅師集驗方》)
22、治卒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煮取乾,去茅根食豆,水隨小便下。(《補缺肘後方》)
23、治水腫從腳起,入腹則殺人:赤小豆一升,煮令極爛,取汁四、五升,溫漬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雜食。(《獨行方》)
24、治腳氣:赤小豆五合,葫一頭,生薑一分(並破碎),商陸根一條(切)。同水煮,豆爛湯成,適寒溫,去葫等,細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盡。(《本草圖經》)
赤小豆赤小豆
25、治腳氣氣急,大小便澀,通身腫,兩腳氣脹,變成水者:赤小豆半升,桑根白皮(炙,銼)二兩,紫蘇莖葉一握(銼,焙)。上三味除小豆外,搗羅為末。每服先以豆一合,用水五盞煮熟,去豆,取汁二盞半,入藥末四錢匕,生薑一分,拍碎,煎至一盞半,空心溫服,然後擇取豆任意食,日再。(《聖濟總錄》赤小豆湯)
26、治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二兩(去節),連軺二兩,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個(去皮、尖),大棗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薑二兩(切),甘草二兩(炙)。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傷寒論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27、治急黃身如金色:赤小豆一兩,丁香一分,黍米一分,瓜蒂半分,熏陸香一錢,青布五寸(燒灰),麝香一錢(細研)。上藥搗細羅為散,都研令勻。每服不計時候,以清粥飲調下一錢;若用少許吹鼻中,當下黃水。(《聖惠方》赤小豆散)
28、腸痔大便常血:小豆一升,苦酒五升,煮豆熟,出乾,復納清酒中,候酒盡止,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度。(《肘後方》)
29、治熱毒下血,或因食熱物發動:赤小豆杵末,水調下方寸匕。(《梅師集驗方》)
30、治疽初作:小豆末醋敷之,亦消。(《小品方》)
31.治療流行性腮腺炎,取赤小豆50~70粒研成細粉,和入溫水、雞蛋清或蜜調成稀糊狀,攤在布上,敷於患處。一般一次即能消腫。治療7例,均獲效果。
32.治療肝硬化腹水。取赤小豆1斤,活鯉魚1條(重1斤以上),同放鍋內,加水2000~3000毫升清燉,至赤小豆爛透為止。將赤小豆、魚和湯分數次服下。每日或隔日1劑。連續服用,以愈為止。治療2例,服後尿量增加,腹圍減小,精神良好,無不良反應。 

食療

食療功效
赤豆可整粒食用,或用於煮飯、煮粥、做赤豆湯。赤豆澱粉含量較高,蒸後呈粉沙性,而且有獨特的香氣,故常用來做成豆沙,以供各種糕團麵點的陷料,美味可口,從古代一直深受國人們的喜愛。赤豆還可發制赤豆芽,食用同綠豆芽。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健脾利濕、消積化瘀等療效,是日常生活必備的家用食材,用於菜餚有“紅豆排骨湯”等。
赤豆粥赤豆粥
赤小豆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皂苷等營養成分。其營養功效:
性平,味甘、酸,能利濕消腫(水腫,腳氣,黃疸,瀉痢,便血,癰腫)、清熱退黃、解毒排膿。
利尿作用,對心臟病和腎病、水腫患者均有益。
富含葉酸,產婦、乳母吃紅小豆有催乳的功效。
具有良好的潤腸通便、降血壓、降血脂、調節血糖、預防結石、健美減肥的作用。
食療附方
腎炎水腫:赤小豆30克,西瓜皮15克,玉米須15克,冬瓜皮15克。把所有配料搗爛,放入沙鍋,用水煎煮2次,每次30分鐘,合併汁液,沖成300毫升。每天3次,每次100毫升。本方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適用於腎炎水腫、小便不利、尿路感染等。
營養不良性水腫:赤小豆30克,紅豇豆30克,紅棗20枚。將配料放入水鍋中,用旺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煮爛即可。每天早、晚食用。本方健脾利濕。適用於營養不良性水腫、貧血等。
早泄:赤小豆20克,竹葉10克,烏梅10克。將赤小豆、竹葉洗淨,置鍋中,加烏梅、清水500毫升,急火煮3分鐘,改文火煮30分鐘,濾渣取汁,分次飲用。本方清熱利濕。適用於早泄屬肝經濕熱者,症見口苦脅痛、小便黃赤、陰囊濕癢等。
大腸癌:赤小豆20克,薏苡仁20克,粳米50克。將赤小豆、薏苡仁洗淨,置鍋中,加清水1000毫升,加粳米,急火煮開5分鐘,改文火煮30分鐘,成粥,趁熱食用。本方清熱除濕。適用於大腸癌屬濕熱下注者,症見腹脹腹痛、里急後重、肛門發熱、小便赤等。
養顏解毒:赤小豆30克,雞內金10克。先將雞內金研末,然後按照平常方法煮赤小豆,於赤小豆將熟時,放入雞內金末調勻,可作早餐食用。本方清熱利濕,消積化瘀。適用於顏面部青春痘、黃褐斑、身體肥胖女性。
小兒腎炎:黑魚1條(約200克),洗淨去內臟,赤小豆60克,冬瓜500克(連皮), 蔥白5根,共煲湯。不加鹽,食肉喝湯。本方宣肺利水消腫,適用於小兒腎炎初期見顏面四肢水腫。
丹毒:赤小豆100克,薏苡仁100克。赤小豆、薏苡仁浸泡半天,加水500毫升,文火煮爛,分次服用,每日3次。本方利水消腫,適用於丹毒下肢腫脹明顯,或伴水皰。
宜忌人群
宜食
腎臟性水腫、心臟性水腫、肝硬化腹水、營養不良性水腫以及肥胖症等病症患者適宜食用,如能配合烏魚、鯉魚或黃母雞同食,消腫效果更好;同時產後缺奶和產後水腫的婦女也宜食,用赤小豆煎湯喝或煮粥食用。
忌食
尿多之人不宜食用赤小豆。赤小豆煮汁久食赤小豆令人黑瘦結燥;陰虛而無濕熱者者忌食赤小豆;被蛇咬者百日內忌赤小豆。

物種鑑別

分類區別
赤小豆豆科植物赤豆的種子,但是有一個別名是紅豆,是蔬食紅豆,與愛情和相思的紅豆無關。紅豆含羞草科植物海紅豆、孔雀豆植物種子的統稱。所以人們經常誤會它們是同一種東西。
形態區別
赤小豆和紅豆易混淆,吃前分清楚。赤小豆呈細長形,顆粒比紅豆小,紅豆呈圓柱狀,表面為暗棕紅色。
食用區別
在熬煮時,赤小豆比較難煮爛,一般適合煮湯;而紅豆久煮會粘稠,一般適合熬粥;在療效上,赤小豆除濕的功效較強供藥用調理,而紅豆主要供食用。《本草綱目》認為,赤小豆以緊小而赤黯色者入藥,其稍大而鮮紅淡色者,並不治病。因此,在選擇赤小豆時也要有所取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