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築

西方建築

西方建築就是西方國家的人們用泥土,磚,瓦,石材,木材;(近代用鋼筋砼,型材)等建築材料按照西方人的構成理念建築成的一種供西方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間,如住宅,橋樑,體育館,窯洞,水塔,教堂,寺廟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方建築
  • 釋義:供西方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間
  • 藝術歷史:是世界四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 發展史:文化發展最早
含義,特點,各國藝術,古希臘,古羅馬,拜占庭,羅曼,哥特,巴洛克,風格介紹,文藝,洛可可,浪漫主義,古典,主義,折衷,功能,現代,後現代,著名建築年譜,紀元前,紀元後,相關圖書,圖書,簡介,目錄,

含義

西方建築就是西方國家的人們用泥土,磚,瓦,石材,木材;(近代用鋼筋砼,型材)等建築材料按照西方人的構成理念建築成的一種供西方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間,如住宅,橋樑,體育館,窯洞,水塔,教堂,寺廟等等。西哲有云: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建築是一部石頭史書。古羅馬建築家維特魯耶的經典名作《建築十書》提出了建築的三個標準:堅固,實用,美觀。這三個標準一直影響著後世建築學的發展。西方的傳統建築以磚石結構為主。現代西方的建築則是以鋼筋混凝土為主。

特點

·古埃及建築藝術歷史
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其建築分為3個主要時期:一是古王國時期的建築以舉世聞名的金字塔為代表。古埃及的建築師們用龐大的規模、簡潔沉穩的幾何形體、明確的對稱軸線和縱深的空間布局來體現金字塔的雄偉、莊嚴、神秘的效果。二是中王國時期的建築以石窟陵墓為代表。這一時期已採用樑柱結構,能建造較寬敞的內部空間。建於公元前2000年前後的曼都赫特普三世墓是典型實例。三是新王國時期的建築以神廟為代表。它主要有圍有柱廊的內庭院、接受臣民朝拜的大柱廳和只許法老和僧侶進入的神堂密室3部分組成。其規模最大的是卡納克盧克索阿蒙神廟
·發展史
古西亞建築在兩河流域和波斯的建築兩河下游的文化發展最早,同埃及約略同時。
古西亞建築古西亞建築
公元前四千紀,在這裡建立了許多小小的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19世紀之初,新巴比倫王國分取了亞述帝國的西半壁河山,即兩河流域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腓尼基,重建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國
巴比倫王統一了兩河下游,甚至征服了上游。

各國藝術

古希臘

古希臘的建築藝術,則是歐洲建築藝術的源泉與寶庫。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特點主要是和諧、完美、崇高。而古希臘的神廟建築則是這些風格特點的集中體現者,古希臘的“柱式”,這種規範和風格的特點是,追求建築的檐部(包括額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礎、柱身、柱頭)的嚴格和諧的比例和以人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臘最典型、最輝煌,也是意味最深長的柱式主要有三種,即多立克、愛奧尼克和科林斯柱式。多立克的柱頭是簡單而剛挺的倒立圓錐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鋒利的稜角,沒有柱礎,雄壯的柱身從檯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分和卷殺十分明顯,力透著男性體態的剛勁雄健之美。愛奧尼亞,其外在形體修長、端麗,柱頭則帶婀娜瀟灑的兩個渦卷,盡展女性體態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與愛奧尼克相似,而柱頭則更為華麗,形如倒鐘,四周飾以鋸齒狀葉片,宛如滿盛卷草的花籃。從比例與規範來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為底徑的4--6倍,檐部高度約為整個柱子的1/4,而柱子之間的距離,一般為柱子直徑的1.2--1.5倍,十分協調、規整而完美。愛奧尼克,柱高一般為底徑的9--10倍,檐部高度約為整個柱式的1/5,柱子之間的距離約為柱子直徑的兩倍,十分有序而和美。科林斯,在比例、規範上與愛奧尼克相似。陶立克柱式為構圖原則的帕提農神廟、阿菲亞神廟;以愛奧尼克柱式為構圖原則的伊端克先神廟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壇;以科林斯柱式為構圖原則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紀念亭等。代表性的建築群體:雅典衛城。

古羅馬

古羅馬的建築藝術:是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如果說,古希臘人崇拜人是通過崇拜“神”來體現的話,那么,古羅馬人對人的崇拜。古羅馬的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在其《建築十書》中曾經指出,建築的基本原則應當是“須講求規例、配置、勻稱、均衡、合宜以及經濟”。這可以說是對古羅馬建築特點及其藝術風格的一種理論總結。從而在屋頂造型方面,出現了在古希臘建築中很難見到的“穹拱”屋頂。正是這“穹拱”屋頂,成為了古羅馬建築,特別是房屋類建築與古希臘房屋類建築最明顯的區別。以“圓”為主的風格,是典型的古羅馬建築的特點。代表:古羅馬大鬥獸場、古羅馬的潘泰翁神廟(又稱萬神殿)。

拜占庭

拜占庭”原是古希臘的一個城堡,公元395年,顯赫一時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2個國家,西羅馬的首都仍在當時的羅馬,而東羅馬則將首都遷至拜占庭,其國家也就順其遷移被稱為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建築的特點,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屋頂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頂”。第二個特徵是整體造型中心突出。那體量既高又大的圓穹頂,往往成為整座建築的構圖中心。第三個特點是它創造了把穹頂支承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與之相應的集中式建築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邊發券,在四個券之間砌築以對角線為直徑的穹頂,仿佛一個完整的穹頂在四邊被發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個券承擔,從而使內部空間獲得了極大的自由。第四個特點是色彩燦爛奪目。代表: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

羅曼

羅曼建築是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羅曼建築原意為羅馬建築風格的建築,又譯作羅馬風建築、羅馬式建築、似羅馬建築等。羅曼建築風格多見於修道院和教堂。
羅曼建築的典型特徵是:牆體巨大而厚實,牆面用連列小券,門宙洞口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鐘樓,有時拉丁十字交點和橫廳上也有鐘樓。中廳大小柱有韻律地交替布置。視窗窄小,在較大的內部空間造成陰暗神秘氣氛。樸素的中廳與華麗的聖壇形成對比,中廳與側廊較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築的均衡感。
隨著羅曼建築的發展,中廳愈來愈高。為減少和平衡高聳的中廳上拱腳的橫椎力,並使拱頂適應於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後來創造出了哥德式建築。羅曼建築作為一種過渡形式,它的貢獻不僅在於把沉重的結構與垂直上升的動勢結合起來,而且在於它在建築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組織到建築的完整構圖之中。
羅曼建築的著名實例有:義大利比薩主教堂建築群、德國沃爾姆斯主教堂等。

哥特

哥特,原為參加覆滅古羅馬帝國的一個日耳曼民族,其稱謂含有粗俗、野蠻的意思。它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因厭惡中世紀的黑暗而“贈”給中世紀建築的。習慣上人們將與中世紀的這種主要建築風格一致的建築,均稱為“哥德式建築”。大多是教堂建築。中世紀占統治地位的意識是宗教意識,特別是基督教意識。哥德式建築的總體風格特點是:空靈、纖瘦、高聳、尖峭。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術的結晶;高聳的牆體,則包含著斜撐技術、扶壁技術的功績。而那空靈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態,則是基督教精神內涵的最確切的表述。高而直、空靈、虛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蒼,啟示人們脫離這個苦難、充滿罪惡的世界,而奔赴“天國樂土”。外觀的基本特徵是高而直,其典型構圖是一對高聳的尖塔,中間夾著中廳的山牆,在山牆檐頭的欄桿、大門洞上設定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龕,把整個立面橫聯繫起來,在中央的欄桿和凹龕之間是象徵天堂的圓形玫瑰窗。西立面作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門洞,門洞內都有幾層線腳,線腳上刻著成串的聖像。所有牆體上均由垂直線條統貫,一切造型部位和裝飾細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頂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門洞上的山花、凹龕上的華蓋、扶壁上的脊邊都是尖聳的,所有的塔、扶壁和牆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蒼穹的小尖頂。與此同時,建築的立面越往上劃分越為細巧,形體和裝飾越見玲瓏。這一切,都使整個教堂充滿了一種超俗脫凡,騰躍遷升的動感與氣勢。這種氣勢將基督教的“天國理想”其次,從內部空間點,哥德式教堂的平面一般為拉丁十字形,但中廳窄而長,瘦而高,教堂內部導向天堂和祭壇的動勢都很強,教堂內部的結構全部裸露,近於框架式,垂直線條統帥著所有部分,使空間顯得極為高聳,象徵著對天國的憧憬。束狀的柱子湧向天頂,像是一束束噴泉從地面噴向天空;有時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樹幹,葉飾交織,光線就從枝葉的縫隙中透進來,啟示人們以迷途中的光明,每當陽光從布滿窗欞間的彩色玻璃照射進來時,整個教堂的空間便瀰漫著迷離與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種氣氛已盡顯了基督教的精神,而這種氣氛的形成,又無疑得益於尖券、尖拱及空間結構等技術。代表:法國的巴黎聖母院,義大利的米蘭大教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

巴洛克

巴洛克,是產生於文藝復興高潮過後的一種文化藝術風格。它的外文為Bar-oque,意為畸形的珍珠,其藝術特點就是怪誕、扭曲、不規整。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基調是富麗堂皇而又新奇歡暢,具有強烈的世俗享樂的味道。它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特徵:第一,炫耀財富。它常常大量用貴重的材料、精細的加工、刻意的裝飾,以顯示其富有與高貴。第二,不囿於結構邏輯,常常採用一些非理性組合手法,從而產生反常與驚奇的特殊效果。第三,充滿歡樂的氣氛。提倡世俗化,反對神化,提倡人權,反對神權的結果是人性的解放,這種人性的光芒照耀著藝術,給文藝復興的藝術印上了歡快的色彩。完全走上了享樂至上的歧途。第四,標新立異,追求新奇。這是巴洛克建築風格最顯著的特徵。採用以橢圓形為基礎的S形,波浪形的平面和立面,使建築形象產生動態感;或者把建築和雕刻二者混合,以求新奇感;又或者用高低錯落及形式構件之間的某種不協調,引起刺激感。代表:巴洛克大師波洛米尼設計的聖卡羅教堂、義大利羅馬的特列維噴泉。

風格介紹

文藝

文藝復興建築是歐洲建築史上繼哥德式建築之後出現的一種建築風格。十五世紀產生於義大利,後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形成帶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築。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在文藝復興建築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藝復興建築最明顯的特徵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德式建築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築上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們認為,哥德式建築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徵,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建築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築,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觀著和諧與理性,並同人體美有相通之處,這些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
但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師絕不是食古不化的人。雖然有人(如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在著作中為古典柱式制定出嚴格的規範 。不過當時的建築師,包括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本人在內並沒有受規範的束縛。
他們一方面採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新,甚至將各個地區的建築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們還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科學技術上的成果,如力學上的成就、繪畫中的透視規律、新的施工機具等等,運用到建築創作實踐中去。
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類型、建築形制、建築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築師在創作中既體現統一的時代風格,又十分重視表現自己的藝術個性。總之,文藝復興建築,特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是世界建築史上一個大發展和大提高的時期。
一般認為,十五世紀佛羅倫斯大教堂的建成,標誌著文藝復興建築的開端。而關於文藝復興建築何時結束的問題,建築史界尚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學者認為一直到 十八世紀末,有將近四百年的時間屬於文藝復興建築時期。另一種看法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到十七世紀初就結束了,此後轉為巴洛克建築風格。
義大利以外地區的文藝復興建築的形成和延續呈現著複雜、曲折和參差不一的狀況。建築史學界對其它各國文藝復興建築的性質和延續時間並無一致的見解。儘管如此,建築史學界仍然公認 ,以義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建築,對以後幾百年的歐洲及其他許多地區的建築風格都產生了廣泛持久的影響。

洛可可

洛可可風格出現於18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後期,流行於法、德、奧地利等國。洛可可主要是一種室內裝飾風格。它是在反對法國古典主義藝術的邏輯性、易明性、理性的前提下出現的柔媚、細膩和纖巧的建築風格。它的主要特點是一切圍繞柔媚順和來構圖,特別喜愛使用曲線和圓形,儘可能避免方角。在裝飾題材上,常常喜用各種草葉及蚌殼、薔薇和棕櫚。以質感溫軟的木材取代過去常常使用的大理石。牆面上不再出現古典程式,而代之以線腳繁複的鑲板和數量特多的玻璃鏡面。喜用嬌嫩的色彩,如白色、金色、粉紅色、嫩綠色、淡黃色,儘量避免強烈的對比。線腳多用金色,天花板常塗上天藍色,還常常畫上飄浮的白雲。此外還喜歡張掛綢緞的幔帳和晶體玻璃吊燈,陳設瓷器古玩,力圖顯出豪華的高雅之趣。然而,它的格調卻因裝飾手法的過於刻意,往往是脂粉之氣過濃,高潔之意不足;堆砌、柔媚有餘,自然韻雅不足。代表柏林夏洛登堡的“金廊”和波茨坦新宮的阿波羅大廳 。

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建築是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下半葉,歐美一些國家在文學藝術中的浪漫主義思潮影響下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
浪漫主義在藝術上強調個性,提倡自然主義,主張用中世紀的藝術風格與學院派的古典主義藝術相抗衡。這種思潮在建築上表現為追求超塵脫俗的趣味和異國情調。
十八世紀60年代至十九世紀30年代 ,是浪漫主義建築發展的第一階段,又稱先浪漫主義。出現了中世紀城堡式的府邸,甚至東方式的建築小品。十九世紀30~70年代是浪漫主義建築的第二階段,它已發展成為一種建築創作潮流。由於追求中世紀的哥德式建築風格,又稱為哥特復興建築。

古典

古典復興建築是十八世紀60年代到十九世紀流行於歐美一些國家的,採用嚴謹的古希臘、古羅馬形式的建築,又稱新古典主義建築
當時,人們受啟蒙運動的思想影響,崇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在建築方面,古羅馬的廣場、凱旋門和記功柱等紀念性建築成為效法的榜樣。當時的考古學取得了很多的成績,古希臘、羅馬建築藝術珍品大量出土,為這種思想的實現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採用古典復興建築風格的主要是國會、法院、銀行、交易所、博物館、劇院等公共建築和一些紀念性建築。這種建築風格對一般的住宅、教堂、學校等影響不大。
法國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復興建築活動的中心。法國大革命前已在巴黎興建萬神廟這樣的古典建築,拿破崙時代在巴黎興建了許多紀念性建築,其中雄師凱旋門馬德蘭教堂等都是古羅馬建築式樣的翻版。
英國以復興希臘建築形式為主,典型實例為愛丁堡中學、倫敦的不列顛博物館等,德國柏林的布蘭登堡門,申克爾設計的柏林宮廷劇院和阿爾塔斯博物館也都是復興希臘建築形式的;布蘭登堡門以雅典衛城的山門為藍本。
美國獨立以前,建築造型多採用歐洲式樣,稱為“殖民時期風格”。獨立以後,美國資產階級在擺脫殖民統治的同時,力圖擺脫建築上的“殖民時期風格”,藉助於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來表現民主、自由、光榮和獨立,因而古典復興建築在美國盛極一時。
美國國會大廈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它仿照巴黎萬神廟,極力表現雄偉,強調紀念性。希臘建築形式在美國的紀念性建築和公共建築中也比較流行,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即為一例。

主義

折衷

折衷主義建築是十九世紀上半葉至二十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折衷主義建築師任意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築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築形式,他們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
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有豐富多樣的建築來滿足各種不同的要求。在十九世紀,交通的便利,考古學的進展,出版事業的發達,加上攝影技術的發明,都有助於人們認識和掌握以往各個時代和各個地區的建築遺產。於是出現了希臘、羅馬、拜占廷、中世紀、文藝復興和東方情調的建築在許多城市中紛然雜陳的局面。
折衷主義建築在十九世紀中葉以法國最為典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是當時傳播折衷主義藝術和建築的中心 。而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期,則以美國最為突出。總的來說,折衷主義建築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沒有按照當時不斷出現的新建築材料和新建築技術去創造與之相適應的新建築形式。
折衷主義建築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劇院,這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的重要紀念物,劇院立面仿義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築風格,並摻進了繁瑣的雕飾,它對歐洲各國建築有很大影響;

功能

功能主義建築是認為建築的形式應該服從它的功能的建築流派。自古以來許多建築都是注重功能的,但到了十九世紀後期,歐美有些建築師為了反對學院派追求形式、不講功能的設計思想,探求新建築的道路,又把建築的功能作用突出地強調起來。
隨著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發展,功能主義思潮在20世紀20~30年代風行一時。本來講求建築的功能是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重要觀點之一,但是後來有人把它當作絕對信條,被稱為“功能主義者”。他們認為不僅建築形式必須反映功能,表現功能,建築平面布局和空間組合必須以功能為依據,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構件也應該分別表現出來。
二十世紀20~30年代出現了另一種功能主義者,主要是一些營造商和工程師。他們認為經濟“實惠”的建築就是合乎功能的建築,就會自動產生美的形式。這些極端的思想排斥了建築自身的藝術規律,只會給功能主義本身造成混亂。
二十世紀50年代以後,功能主義逐漸銷聲匿跡,就連強調建築功能的勒"柯布西耶也同功能主義者分道揚鑣了。但無庸置疑,功能主義產生之初對推進現代建築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

現代

現代主義建築是指二十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築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築思想。這種建築的代表人物主張:建築師要擺脫傳統建築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於工業化社會的條件、要求的嶄新建築。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的色彩,又稱為現代派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產生於 十九世紀後期,成熟於二十世紀20年代,在50~60年代風行全世界。從60年代起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已經過時,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基本原則仍然正確,但需修正補充。70年代以來,有的文獻在提到現代主義建築時,還冠以“20年代”或“正統”字樣。
1919年,德國建築師格羅皮烏斯擔任包浩斯校長。在他的主持 下,包浩斯在20年代,成為歐洲最激進的藝術和建築中心之一,推動了建築革新運動。德國建築師密斯"范德羅也在20年代初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闡述新觀點,用示意圖展示未來建築的風貌。
20年代中期,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羅等人設計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風格的建築。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格羅皮烏斯的包浩斯校舍 、勒"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別墅、巴黎瑞士學生宿舍和他的日內瓦國際聯盟大廈設計方案、密斯"范德羅的巴塞隆納博覽會德國館等。在這三位建築師的影響下,在20年代後期,歐洲—些年輕的建築師 ,如芬蘭建築師阿爾托也設計出一些優秀的新型建築。
與學院派建築師不同,格羅皮烏斯等人對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當關心,有的人還對此作了科學研究。
1927年,在密斯"范德羅主持下,在德國斯圖加特市舉辦了住宅展覽會,對於住宅建築研究工作和新建築風格的形成都產生很大影響。1928年,來自12個國家的42名革新派建築師代表在瑞士集會,成立國際現代建築協會,“現代主義建築”一名也四處傳播。
從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羅等人的言論和實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提倡的“現代主義建築”是要強調建築要隨時代而發展,現代建築應同工業化社會相適應;強調建築師要研究和解決建築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主張積極採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築設計中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主張堅決擺脫過時的建築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的建築風格;主張發展新的建築美學,創造建築新風格。
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築美學原則。其中包括表現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統一;建築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建築形象的邏輯性;靈活均衡的非對稱構圖;簡潔的處理手法和純淨的體型;在建築藝術中吸取視覺藝術的新成果。
對這些建築觀點,有人稱為“功能主義”,有人稱為“理性主義”,不過更多的人則稱為“現代主義”。
在20世紀20~30年代,持有現代主義建築思想的建築師設計出來的建築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徵,如平屋頂,不對稱的布局,光潔的白牆面,簡單的檐部處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裝飾線腳等等。這樣的建築形象一時間在許多國家出現,於是有人給它起了一個名稱叫“國際式”建築,當然,這樣的稱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在20世紀30年代從西歐向世界其他地區迅速傳播。由於德國法西斯政權敵視新的建築觀點,格羅皮烏斯和密斯"范德羅先後被迫遷居美國;包浩斯學校被查封。但包浩斯的教學內容和設計思想卻對世界各國的建築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先是在實用為主的建築類型如工廠廠房、中國小校校舍、醫院建築、圖書館建築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築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紀念性和國家性的建築中也得到實現,如聯合國總部大廈和巴西議會大廈。現代主義思潮到 了二十世紀中葉,在世界建築潮流中占據主導地位。

後現代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和西歐出現的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現代主義建築成為世界許多地區占主導地位的建築潮流。但是在現代主義建築陣營內部很快就出現了分歧 ,一些人對現代主義的建築觀點和風格提出懷疑和批評。
後現代主義建築後現代主義建築
1966年,美國建築師文丘里在《建築的複雜性和矛盾性》一書中 ,提出了一套與現代主義建築針鋒相對的建築理論和主張,在建築界特別是年輕的建築師和建築系學生中,引起了震動和回響。到二十世紀70年代,建築界中反對和背離現代主義的傾向更加 強烈。對於這種傾向,曾經有過不同的稱呼,如“反現代主義”、“現代主義之後”和“後現代主義”,以後者用得較廣。
對於什麼是後現代主義,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特徵,人們並無一致的理解。美國建築師斯特恩提出後現代主義建築有三個特徵:採用裝飾;具有象徵性或隱喻性;與現有環境融合。
現在,一般認為真正給後現代主義提出比較完整指導思想的還是文丘里,雖然他本人不願被人看作後現代主義者,但他的言論在啟發和推動後現代主義運動方面,有極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評現代主義建築師熱衷於革新而忘了自己應是“保持傳統的專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傳統的做法是“利用傳統部件和適當引進新的部件組成獨特的總體”,“通過非傳統的方法組合傳統部件”。他主張汲取民間建築的手法,特別讚賞美國商業街道上自發形成的建築環境。文丘里概括說:“對藝術家來說,創新可能就意味著從舊的現存的東西中挑挑揀揀”。實際上,這就是後現代主義建築師的基本創作方法。
西方建築雜誌在二十世紀70年代大肆宣傳後現代主義的建築作品,但實際直到80年代中期,堪稱有代表性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無論在西歐還是在美國仍然為數寥寥。比較典型的有美國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美國電話電報大樓、美國費城老年公寓等。
1976年,在美國俄亥俄州建成的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與舊館相連,牆面的顏色、圖案與原有建築有所呼應。在一處轉角上,孤立地安置著一根木製的 、變了形的愛奧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個綽號叫“米老鼠愛奧尼”。這一處理體現著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個片段、一種裝飾、一個象徵,也是“通過非傳統的方式組合傳統部件”的例子。
美國電話電報大樓是1984年落成的,建築師為詹森,該建築坐落在紐約市曼哈頓區繁華的麥迪遜大道。詹森把這座高層大樓的外表做成石頭建築的模樣。樓的底部有高大的貼石柱廊;正中一個圓拱門高33米;樓的頂部做成有圓形凹口的山牆 ,有人形容這個屋頂從遠處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鐘。詹森解釋他是有意繼承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紐約老式摩天樓的樣式。
美國建築師史密斯被認為是美國後現代主義建築師中的佼佼者。他設計的塔斯坎和勞倫仙住宅包括兩幢小住宅,一幢採用西班牙式,另一幢部分地採用古典形式,即在門面上不對稱地貼附三根橘黃色的古典柱式。
1980年,威尼斯雙年藝術節建築展覽會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世界性展覽。展覽會設在義大利威尼斯一座 十六世紀遺留下來的兵工廠內,從世界各國邀請20位建築師各自設計一座臨時性的建築門面,在廠房內形成一條70米長的街道。展覽會的主題是“歷史的呈現”。
被邀請的建築師有美國的文丘里、巳穆爾,斯特恩、格雷夫斯、史密斯,日本的磯崎新,義大利的波爾托蓋西,西班牙的博菲爾等。這些後現代派或準後現代派的建築師,將歷史上的建築形式的片斷,各自按非傳統的方式表現在自己的作品中。
後現代主義建築後現代主義建築
人們對後現代主義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對現代主義建築的看法相關。部分人認為現代主義只重視功能、技術和經濟的影響,忽視和切斷新建築和傳統建築的聯繫,因而不能滿足一般民眾對建築的要求。他們特別指責與現代主義相聯繫的國際式建築同各民族、各地區的原有建築文化不能協調,破壞了原有的建築環境。
此外,經過70年代的能源危機,許多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並不比傳統建築經濟實惠,需要改變對傳統建築的態度。也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反映產業革命和工業化時期的要求,而一些已開發國家已經越過那個時期,因而現代主義不再適合新的情況了。持上述觀點的人寄希望於後現代主義。
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士則認為現代主義建築會隨時代發展,不應否定現代主義的基本原則。他們認為 :現代主義把建築設計和建築藝術創作同社會物質生產條件結合起來是正確的,主張建築師關心社會問題也是應該的。相反,後現代主義者所關心的主要是裝飾、象徵、隱喻傳統、歷史,而忽視許多實際問題。
在形式問題上,後現代主義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義和手法主義,是表面的東西。因此,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認為:現代主義是一次全面的建築思想革命,而後現代主義不過是建築中的一種流行款式,不可能長久 ,兩者的社會歷史意義不能相提並論。
也有的人認為後現代主義者指出現代主義的缺點是有道理的,但開出的藥方並不可取 。認為後現代主義者迄今拿出的實際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不能登大雅之堂。還有人認為後現代主義者並沒有提出什麼嚴肅認真的理論,但他們在建築形式方面突破了常規,他們的作品有啟發性。

著名建築年譜

紀元前

公元前3000年
巴比倫城逐漸形成。
約公元前27世紀
埃及薩卡拉建昭賽爾金字塔,為台階形。
約公元前27~前26世紀
埃及吉薩建金字塔群,其中最大的為胡夫金字塔
公元前2350~前1750年
印度按規劃建摩亨朱—達羅城,有大量磚建築。
公元前2000年
埃及代爾·埃爾—巴哈里建曼都赫特普三世墓。
公元前2000年
公元前19世紀
埃及興建卡洪城
公元前1530~前323年
埃及卡納克建阿蒙神廟。
公元前8世紀
公元前6世紀
建新巴比倫城,伊什達門用琉璃貼面。
巴比倫建空中花園
希臘建普南城,前4世紀重建。
公元前518~公元前460年
波斯建波斯波利斯豪華宮殿。
公元前500年~公元750年
墨西哥留存特奧蒂瓦坎城,有太陽神金字塔建築群。
建雅典衛城,中有帕提農神廟等建築。
希臘希波丹姆規劃米利都等城,建立了城市規劃模式。
公元前3世紀
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築園於雅典。
約公元前250年
印度桑吉建窣堵波
公元前27~前23年
羅馬維特魯威著《建築十書》。

紀元後

公元70~82年
羅馬建大角斗場
公元82年
羅馬建第度凱旋門
公元98~112年
羅馬建國拉真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為教堂建築的濫觴。
公元120~124年
羅馬建萬神廟,為當時穹頂技術最高成就。
公元126~134年
羅馬建哈德良離宮
公元211~217年
羅馬建卡拉卡拉浴場
公元224~226年
公元366年
中國開鑿敦煌石窟
公元5世紀末
瑪雅人蒂卡爾城(今墨西哥境內)建神殿(現稱1號神殿)。
公元532~537年
開羅建伊本·土倫禮拜寺
德國建沃爾姆斯主教堂,為羅曼建築實例。
公元1063~1092年
義大利建比薩主教堂,1174~1350年建比薩斜塔
公元1163~1250年
法國建巴黎聖母院
法國建亞眠主教堂,為典型的哥德式建築
公元1248年
德國興建哥德式科隆主教堂,至19世紀全部建成。
公元1296~1462年
義大利建佛羅倫斯大教堂,1420~1434年建造穹窿頂,成為文藝復興建築的開端。
公元14世紀
公元1377~1492年
德國建哥德式建築烏爾姆主教堂,尖塔高161米,為中古時期歐洲最高建築。
公元1385年
義大利興建米蘭教堂
公元1444~1460年
義大利佛羅倫斯美第奇府邸,為文藝復興早期府邸建築代表作。
公元1452年
義大利建築師阿爾伯蒂寫成《論建築》,1485年出版。
公元1485~1520年
俄國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初具規模。
公元1506~1626年
羅馬建聖彼得大教堂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紀念碑。
公元1512~1514年
西班牙建貝殼府邸,為文藝復興時期“銀匠式”風格。
公元1516年
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莫爾著《烏托邦》,提出理想城市構想。
公元1519~1547年
法國建尚堡府邸。
公元1546年
法國巴黎興建羅浮宮
公元1549年
義大利維琴察改建巴西利卡。
公元1550年
義大利建埃斯特別墅,為文藝復興中期台地園
公元1552年
義大利維琴察建圓廳別墅
公元1555年
俄國莫斯科建華西里·柏拉仁內教堂。
公元1562年
義大利建築師維尼奧拉著《五種柱式規範》。
公元1570年
義大利建築師帕拉第奧發表《建築四論》。
公元1598~1603年
義大利建阿爾多布蘭迪尼別墅,是義大利巴洛克時期台地園
公元1619~1622年
英國倫敦白廳宮大宴會廳。
公元1638~1867年
羅馬建聖卡羅教堂,為典型的巴洛克建築
公元1656~1671年
法國建造孚—勒—維貢府邸的花園。
公元1661~1756年
法國巴黎建凡爾賽宮,1662~1688年建凡爾賽宮花園。
公元1675~1710年
英國建倫敦聖保羅大教堂
公元1680~1691年
法國巴黎建傷兵院新教堂。
公元1706~1735年
法國巴黎建蘇俾士府邸,客廳裝飾為洛可可風格。
公元1711~1722年
德國德勒斯登建茨慍格院。
公元1713年
英國拆除期托烏府邸的圍牆,引入園外自然風景。1730年肯特改造斯托烏府邸為英國自然風景園風格。
公元1753~1770年
法國巴黎建協和廣場
公元1754~1762年
俄國彼得堡建冬宮。
公元1755~1792年
法國巴黎建萬神廟,為古典復興建築的典型作品。
公元1772年
英國出版錢伯斯介紹中國園林的著作《東方造園泛論》。
公元1777年
彼得堡始建巴甫洛夫公園,為俄羅斯園林典範。
公元1789~1793年
德國柏林布蘭登堡門,為古典復興建築實例。
公元1791年
美國開始制訂華盛頓規劃方案。
公元1793~1867年
美國建國會大廈,是羅馬復興建築的代表作。
公元1808~1836年
法國巴黎建雄師凱旋門,後改稱星形廣場凱旋門
公元1823~1847年
英國倫敦建不列顛博物館
公元1836~1868年
英國倫敦建議會大廈,為浪漫主義建築實例。
公元1851年
英國倫敦建水晶宮,被認為是近代建築的開端。
公元1858年
美國奧姆斯特德主持設計紐約中央公園。
公元1859~1860年
英國肯特郡建“紅屋”,為“工藝美術運動”的建築代表作。
公元1861~1847年
法國建巴黎歌劇院,為折衷主義建築的典型。
公元1882年
西班牙索里亞·伊·馬泰提出“帶形城市”理論,1892年在馬德里規劃建設第一個帶形城市。
公元1885~1887年
美國芝加哥馬歇爾菲爾德百貨公司,是芝加哥學派的典型作品。
公元1887~1889年
法國巴黎建艾菲爾鐵塔
公元1889年
法國巴黎建世界博覽會機械館,採用鋼三鉸拱結構,跨度115米。
公元1893年
美國舉辦芝加哥世界博覽會,從此出現城市美化運動
比利時布魯塞爾都靈路12號住宅,為“新藝術運動”的代表性建築。
公元1897年
中國黑龍江齊齊哈爾建成龍沙公園,為中國自建公園之始。
公元1898年
英國霍華德提出“田園城市”理論,1909年英國建成第一個田園城市萊奇沃思。
公元1900~1915年
美國賽賓提出吸聲係數概念和混響理論,為室內聲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美國建羅比住宅賴特設計。
公元1909年
柏林建德國通用電氣公司渦輪機工廠,被稱為第一座現代派建築。
公元1911~1912年
德國建築師格羅皮烏斯和邁耶建法古斯鞋楦廠,為現代派建築的代表作。
公元1911~1913年
美國紐約建伍爾沃斯大廈,為早期摩天樓代表作。
公元1915年
英國格迪斯著《進化中的城市》出版。
公元1922年
勒柯布西耶著《明日的城市》出版,提出“現代城市”構想。
公元1923年
勒柯布西耶發表《走向新建築》。
中國蘇州工業專門學校設建築科,1927年併入中央大學,設建築系,是為中國建築教育開端。
公元1924年
蘇聯莫斯科建列寧墓
荷蘭烏德勒支施洛德住宅,為風格派代表作。
公元1925~1926年
格羅皮烏斯建包浩斯校舍,為現代主義建築早期代表作。
公元1928年
公元1928~1931年
法國建薩伏伊別墅,現代主義建築的典範作品之一。
蘇聯莫斯科建成一新型公園——高爾基文化休息公園。
西班牙建巴塞隆納國際博覽會德國館密斯·范·德·羅設計。
美國佩里提出鄰里單位的規劃思想。
公元1929~1931年
美國紐約建帝國州大廈,高381米,102層,為當時世界上最高建築。
公元1929~1933年
芬蘭建帕伊米實結核病療養院,阿爾托設計。
公元1933年
國際現代建築協會第4次會議通過《雅典憲章》。
公元1936~1939年
美國匹茲堡流水別墅,是賴特的“有機建築”理論的代表作。
公元1936~1946年
巴西建教育衛生部大廈,尼邁耶等設計。
公元1938年
美國建西塔埃辛冬季營地,建築師賴特設計。
公元1942年
沙里寧著《城市,它的生長、衰退和將來》,提出“有機疏散”論。
公元1942~1944年
英國制訂大倫敦規劃
公元1946年
英國議會通過《新城法》,展開新城建設運動。
公元1947~1953年
紐約建聯合國總部大廈,主體為玻璃幕牆板式高層建築。是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作。
公元1948年
國際建築師協會成立。
公元1948~1951年
美國芝加哥建湖濱公寓,建築師密·斯·范·德·羅設計。
公元1951年
勒·柯布西耶受聘負責制定印度昌迪加爾市總體規劃。
公元1951~1952年
公元1954年
史密森夫婦提出粗野主義建築理論。
公元1954~1958年
美國紐約建西格拉姆大廈,密斯·范德羅設計。
公元1955年
法國建成朗香教堂(又譯洪尚教堂),建築師勒·柯布西耶設計。
公元1955~1959年
義大利米蘭建皮瑞里大廈,蓬蒂、奈爾維設計。
公元1956~1962年
美國紐約建環球航空公司候機樓,沙里寧設計,為象徵主義建築代表作。
公元1956~1963年
聯邦德國西柏林愛樂音樂廳,沙龍設計。
公元1957年
義大利建成羅馬小體育宮,奈爾維等設計。
聯邦德國西柏林舉行國際建築展覽會。
公元1957~1964年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理察醫學研究中心,為卡恩代表作。
公元1958年
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建美國館,為典雅主義代表作,斯通設計。
公元1958~1960年
巴西利亞巴西議會大廈,尼邁耶設計。
公元1959~1973年
澳大利亞建悉尼歌劇院,建築師伍重設計。
公元1960~1963年
美國費城建老年人公寓文丘里,設計,反映了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
公元1962~1976年
美國紐約建世界貿易中心,高411米、110層,雅馬薩基(山崎實)設計。
公元1963~1968年
加拿大建多倫多市政府大廈
公元1966年
希臘雅典成立人類聚居學世界學會。
法國制定《大巴黎區規劃和整頓指導方案》,80年代建成新的城市副中心德方斯。
公元1968年
英國重新頒布了《城鄉規劃法》,採用了結構規劃和局部規劃的規劃編製程序。
日本開始建設筑波科學城
公元1969年
莫斯科建成經濟互助委員會大樓。
公元1970~1974年
美國芝加哥建西爾斯大廈,高443米、110層,為當時世界最高建築,SOM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
公元1971年
蘇聯批准新的莫斯科總體規劃。
公元1972~1977年
公元1974~1978年
美國紐奧良義大利廣場,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代表作。
公元1977年
公元1978年
公元1980~1984年
美國紐約建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總部大樓,詹森設計,為後現代主義代表作。

相關圖書

圖書

西方建築定 價:¥48.00 作 者:李華東 著
西方建築西方建築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8-1
開 本:16開
I S B N:9787040294521

簡介

西方建築不僅特色鮮明,而且在整個西方造型藝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書所講述的西方建築藝術與技術知識,能夠幫助讀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西方建築的相關知識,提高對西方建築藝術的欣賞水平。
視角寬闊、跨越專業分界是本書的最大特點。作者將西方建築置於全球文化的大背景之下,詮釋時注意中西貫通、古今貫通、史論貫通、藝術門類貫通,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展現了西方建築的魅力。此外,本書還融入了許多與西方建築有關的美學常識和歷史文化知識,將名作賞析與建築結構技術的介紹結合在一起,重點突出,脈絡清晰。書中選用了大量插圖,既直觀展示了建築藝術的傑作,又可幫助讀者理解一些比較專業的詮釋,使全書更加通俗易懂、雅俗共賞。
本書版面分為兩大部分。讀者閱讀時既可專注於主欄,找尋理性思維的脈絡,梳理歷史發展的線索,也可縱覽偏欄,品味感性的藝術作品,補充陌生的藝術知識,可謂欣賞、思考兩方便。

目錄

12—— 總序
15—— 西方建築概說
16—— 何謂“西方建築”
20—— 西方建築的特點
40—— 西方建築發展脈絡
48—— 我們為什麼要了解西方建築
51—— 西方建築起源:遠古足音
52—— 有意識的改造與真正的建築
54—— 神秘的巨石結構
57——古希臘建築:永恆的經典
58—— 文化之根
60—— 迷人的傳奇——愛琴文明時期建築
66——風生水起古風時期建築
68—— 走上巔峰——占典時期建築
73—— 餘韻悠然——希臘化時期建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