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建築風格

巴洛克建築風格

基本介紹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畸形的珍珠,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洛克建築風格
  • 基本介紹巴洛克建築是17~18
  • 興起:17世紀的義大利盛行巴洛克
  • 主要特徵:炫耀財富。大量使用貴重的材料
基本介紹,興起,主要特徵,結構特徵,影響,內容簡介,書籍目錄,

基本介紹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建築風格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畸形的珍珠,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築。

興起

17世紀的義大利盛行巴洛克建築,這種現象十分複雜,聚訟紛紜,毀譽交加。
這時期,建築活動主要在教廷首都羅馬城一地,整個義大利處於衰退之中,獨有羅馬教廷因為從殘酷的掠奪美洲殖民地的西班牙獲得了巨額的貢賦而繼續興旺。全國的藝術家、學者和建築師又一次向羅馬教廷集中。
為了對宗教改革運動發起反撲,1545至1563年,基督教世界在特倫特(Trent)召開了擴日持久的主教大會(Trent Couneil)。會上天主教獲得大勝,決定恢復中世紀式的信仰。會後,各地的天主教更具有攻擊性,竭力擴大對基督教世界的統治。在這個向宗教改革反攻的浪潮中,天主教會大肆興建教堂,尤其以教宗所在地的羅馬城為最多。建築師們也在這股浪潮中,從16世紀初到17世紀末掀起了一個新的建築高潮,大量興建了中小型教堂、城市廣場和花園別墅。他們有新的、鮮明的特徵,開始了建築史上的新時期,即巴洛克(Baroque)時期。隨後巴洛克建築流布到了歐洲各地,主要是西班牙、德國和奧地利這樣的天主教國家。但不久,得到巨額財富的天主教會便物慾化了,他們不再像最初那樣具有強烈的精神力量。巴洛克藝術也隨之世俗化了,內涵變得十分複雜,它因此便滲透到抵制過它的新教國家中去了,並且被新的文化滲透。因此巴洛克建築具有前期較為浮躁、表面和後期奇特、新穎的的建築風格。
聖伊尼齊歐(ignazio)教堂天頂畫聖伊尼齊歐(ignazio)教堂天頂畫

主要特徵

巴洛克建築的主要特徵是:
一、炫耀財富。大量使用貴重的材料,充滿了華麗的裝飾,色彩鮮麗
聖卡羅教堂正面聖卡羅教堂正面
二、追求新奇。建築師們標新立異,前所未見的建築形象和手法層出不窮。而創新的主要路徑是,首先,賦予建築實體和空間以動態,或者波折流轉,或者騷亂衝突;其次,打破建築、雕刻和繪畫的界限,使他們互相滲透;再次,這是不顧結構邏輯,採用非理性的組合,取得反常的幻覺效果。
三、趨向自然。在郊外興建了許多別墅,園林藝術有所發展。在城市裡造了一些開敞的廣場。建築也漸漸開敞,並在裝飾中增加了自然題材。
四、城市和建築,常有一種莊嚴隆重、剛勁有力卻又充滿歡樂的興致勃勃的氣氛。
這些特徵同時也是文藝復興晚期手法主義的發展

結構特徵

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建築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義大利某些建築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
羅馬耶穌會教堂平面為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聖龕,由哥德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聖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聖像和裝飾光芒。教堂立面借鑑早期文藝復興建築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斯聖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面分層檐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採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別開生面,後來被廣泛仿效。
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衝破了文藝復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嚮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築從羅馬發端後,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築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從17世紀30年代起,義大利教會財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先後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由於規模小,不宜採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為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等單一空間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實例有羅馬的聖卡羅教堂,是波洛米尼設計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欖形,周圍有一些不規則的小祈禱室;此外還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與天花裝飾強調曲線動態,立面山花斷開,檐部水平彎曲,牆面凹凸度很大,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儘管設計手法純熟,也難免有矯揉造作之感。17世紀中葉以後,巴洛克式教堂在義大利風靡一時,其中不乏新穎獨創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過分的建築。

影響

巴洛克建築發端於羅馬城,由於耶穌會的大力提倡,迅速傳遍義大利,傳遍西班牙,越過大西洋,傳到美洲殖民地。早期巴洛克式教堂,於天主教國家最為流行,而西班牙由於在17世紀經歷了深深地社會危機,新興的資產階級漸漸衰落,君主無為,失去了權威,耶穌教會乘虛掌握了實權,成為建築的主要業主和潮流領導者,它強烈的傾向反宗教改革的誇張揚厲的巴洛克風格,它的天主教堂的非理性傾向,往往更甚於羅馬本城的。這種傾向又隨著西班牙侵略者傳播到中南美洲。
巴洛克建築極富有想像力,創造了許多出奇入幻的新型式,開拓了建築造型的領域,活躍了形象構思能力,開拓了室內空間布局的嶄新觀念,積累了大量獨創的手法。因此,即使在古典主義建築勢力強大,拒斥巴洛克式建築的新教國家、如法國、巴洛克式建築的影響還是突破政治和宗教的屏障,滲透了過去。
17世紀羅馬的巴洛克式城市設計,它的街道、廣場、園林等等也對歐洲各國有很廣泛的影響。在造園藝術領域,所謂的義大利式園林,就是以義大利的巴洛克園林為主要代表。
直到19、20世紀,歐洲和美洲的建築不論風行著什麼樣的潮流,其中多多少少都有巴洛克的形式和手法,證明它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內容簡介

巴洛克時期(1600-1750年)是歐洲豪華、浮誇建築藝術的創造階段。建築師們在從文藝復興時期的前輩處獲取靈感的同時,也通過規劃、柱形、圖案、空間、光線、材料和幻覺裝飾等手段創造新穎效果。從教堂到修道院,從宮殿到城堡,從別墅到花園,從皇家廣場公共建築物,無一不體現出從地方傳統和藝術家想像中汲取的各種風格的概貌。這些藝術家有貝爾南、波羅米尼、皮埃爾·德·科爾托納、芒薩爾、勒梅西耶、菲舍爾、馮·埃拉克等。從大西洋到波羅的海,由羅馬、都靈、巴黎和維也納傳出的種種流派名稱有時相互矛盾:巴洛克風格,古典風格,洛可可風格。弗雷德里克·達薩在對這一切進行闡述之後,提出了下面這個問題:說來說去,究竟什麼是巴洛克風格?
《巴洛克建築風格1600-1750年的建築藝術》《巴洛克建築風格1600-1750年的建築藝術》
本書呈現的170多幅圖片是至今保存完好的珍貴攝影遺產;經典建築的華麗圖片,巴洛克建築傑作的設計草圖;從凡爾賽宮到聖保羅大教堂,仿佛是歐洲17、18世紀古典建築的一次完美旅程。

書籍目錄

第一章繼承與延續
天主教反改革派的選擇
羅馬耶穌會教堂在歐洲的光芒
修道院建築藝術的飛速發展
18世紀的修道院
宗教改革時期的教堂
一個典型:法國城堡
宮殿
巴黎的府邸
別墅與英式別墅
園林
王宮
典型凡爾賽宮
新城市與翻新的城市
皇家廣場
公共建築藝術
第二章 形式的探索
新的組合
柱形面臨新問題
混雜的柱形:裝飾
岩石狀(貝殼狀)裝飾風格的誕生
從岩石狀(貝殼狀)裝飾風格到洛可可裝飾風格
教堂內殿的平面圖及其組合構成
空間組合的趨勢
新的宅型
精緻考究的布局
從內到外的結構布局
第三章追求藝術效果
各種藝術的融合
神氣的光
重疊的穹頂
建築中突顯的裝飾
神聖空間
第四章風格的迂迴曲折
17世紀初的歐洲建設
烏爾班八世時期的羅馬和黎世留時期的巴黎
世紀中葉
伯爾尼尼對羅馬的“統治”
義大利鼎盛時代的結束
北方的復興
新的創作中心
多樣的18世紀
古典的復興
第五章 巴洛克式的定義
多樣性的巴洛克式
巴洛克式與古典主義
從巴洛克式到洛可可式
從文藝復興到巴洛克
無法定義的巴洛克
見證與文獻
法國美學的誕生
交錯的視線:義大利和法國
關於裝飾物的爭論
18世紀的批判評論
巴洛克風格的誕生
1730年的歐洲地圖
附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