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位於悉尼市區北部,是悉尼市地標建築物,由丹麥建築師約恩·烏松(Jorn Utzon)設計,一座貝殼形屋頂下方是結合劇院和廳室的水上綜合建築。歌劇院內部建築結構則是仿效瑪雅文化阿茲特克神廟。該建築1959年3月開始動工,於1973年10月20日正式竣工交付使用,共耗時14年。

悉尼歌劇院是澳大利亞的地標建築,也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200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悉尼歌劇院
  • 外文名稱:Sydney Opera House
  • 地理位置新南威爾斯州
  • 開放時間:9:00-17:00
  • 門票價格:內部遊覽標準票價37澳元,外部參觀免費。
  • 所屬國家:澳大利亞
  • 所屬城市:悉尼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 建議遊玩時長:3-4小時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景點美圖,建築特徵,外觀結構,主要遊玩項目,建造歷程,規模,設計,建造,花費,相關軼事,歷史資料,社會評價,實用信息,門票,開放時間,交通信息,燃氣事件,

建築特徵

悉尼歌劇院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位於澳大利亞悉尼,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藝術中心、悉尼市的標誌性建築。該劇院設計者為丹麥設計師約恩·烏松,建設工作從1959開始,1973年大劇院正式落成。在2007年6月28日這棟建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悉尼歌劇院坐落在悉尼港的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其特有的帆造型,加上作為背景的悉尼港灣大橋,與周圍景物相映成趣。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遊客前來觀賞這座建築。
悉尼歌劇院主要由兩個主廳、一些小型劇院、演出廳以及其他附屬設施組成。兩個大廳均位於比較大的帆型結構內,小演出廳則位於底部的基座內。其中最大的主廳是音樂廳,最多可容納2679人。設計的初衷是把這個最大的廳堂建造成為歌劇院,後來設計改動了,甚至已經完工的歌劇舞台被推倒重建。音樂廳內有一個大風琴,是由羅納德·沙普(Ronald Sharp)於1969年至1979年製造的。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桿風琴,由10,500根風管組成。
主廳中較小的一個才是歌劇院。由於當初是將較大的主廳設計為歌劇院,小廳被認為不太適合做大型的歌劇演出,舞台相對較小而且給樂隊的空間也不便於大型樂隊演奏。
其他附屬設施則包括戲劇院、影院以及攝影室。在入口的階梯前也經常舉行一些免費的公共演出。
歌劇院規模:悉尼歌劇院整個建築占地1.84公頃,長183米,寬118米,高67米,相當於20層樓的高度。
悉尼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 ,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的首府悉尼市貝尼朗岬角。這座綜合性的藝術中心,在現代建築史上被認為是巨型雕塑式的典型作品,也是澳大利亞的象徵性標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悉尼歌劇院不僅是悉尼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魂魄,清晨、黃昏或星空,不論徒步緩行或出海遨遊,悉尼歌劇院隨時為遊客展現不同多樣的迷人風采。從遠處看,悉尼歌劇院就好像一艘正要起航的帆船,帶著所有人的音樂夢想,駛向蔚藍的海洋。從近處看,它就像一個陳放著貝殼的大展台,貝殼也爭先恐後地向著太陽立正看起。
悉尼歌劇院的外型猶如即將乘風出海的白色風帆,與周圍景色相映成趣。悉尼歌劇院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構思興建,1955年起公開徵求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至1956年共有32個國家233個作品參選,後來丹麥建築師約恩·伍重的設計屏雀中選,建設從1959年3月開始,直至1973年10月竣工,斥資1億零200萬澳大利亞元完成建造,為了籌措經費,除了募集基金外,澳大利亞政府還曾於1959年發行悉尼歌劇院彩券。
通常用於舉辦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樂等多種表演。此音樂廳最特別之處,就是位於音樂廳正前方,忠實呈現澳州自有的風格。

外觀結構

悉尼歌劇院的外觀為三組巨大的殼片,聳立在南北長186米、東西最寬處為97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座上。第一組殼片在地段西側,四對殼片成串排列,三對朝北,一對朝南,內部是大音樂廳。第二組在地段東側,與第一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規模略小於歌劇廳。第三組在它們的西南方,規模最小,由兩對殼片組成,裡面是餐廳。其他房間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內。整個建築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寬97米的大台階。車輛入口和停車場設在大台階下面。悉尼歌劇院坐落在悉尼港灣,三面臨水,環境開闊,以特色的建築設計聞名於世,它的外形像三個三角形翹首於海邊,屋頂是白色的形狀猶如貝殼,因而有“翹首遐觀的恬靜修女”之美稱。
悉尼歌劇院夜景悉尼歌劇院夜景
歌劇院整個分為三個部分: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歌劇廳、音樂廳及休息廳並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崗岩石基座上,各由4塊巍峨的大殼頂組成。這些“貝殼”依次排列,前三個一個蓋著一個,面向海灣依抱,最後一個則背向海灣侍立,看上去很像是兩組打開蓋倒放著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頂殼,外表用白格子釉瓷鋪蓋,在陽光照映下,遠遠望去,既像豎立著的貝殼,又像兩艘巨型白色帆船,飄揚在蔚藍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頂劇院”之稱。那貝殼形尖屋頂,是由2194塊每塊重15.3噸的彎曲形混凝土預製件,用鋼纜拉緊拼成的,外表覆蓋著105萬塊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磚。據設計者晚年時說,他當年的創意其實是來源於橙子。正是那些剝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啟發了他。而這一創意來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劇院前,供遊人們觀賞這一平凡事物所引起的偉大構想。

主要遊玩項目

歌劇廳較音樂廳為小,擁有1547個座位,主要用於歌劇、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內部陳設新穎、華麗、考究,為了避免在演出時牆壁反光,牆壁一律用暗光的夾板鑲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產的黃楊木和樺木製成;彈簧椅蒙上紅色光滑的皮套。採用這樣的裝置,演出時可以有圓潤的音響效果。舞台面積440平方米,有轉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兩幅法國織造的毛料華麗幕布。一幅圖案用紅、黃、粉紅3色構成,猶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藍色、綠色、棕色組成,好像一彎新月隱掛雲端,稱“月幕”。舞檯燈光有200迴路,由計算機控制。還裝有閉路電視,使舞台監督對台上、台下情況一目了然。音樂廳裝潢華麗,有2690個席位。
悉尼歌劇院
音樂廳是悉尼歌劇院最大的廳堂,共可容納2679名觀眾,通常用於舉辦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樂等多種表演。此音樂廳最特別之處,就是位於音樂廳正前方,由澳大利亞藝術家Ronald Sharp所設計建造的大管風琴(Grand Organ),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桿風琴(Mechanical tracker action organ),由10,500個風管組成,此外,整個音樂廳建材使用均為澳大利亞木材,忠實呈現澳大利亞自有的風格。

建造歷程

規模

悉尼歌劇院內部圖悉尼歌劇院內部圖
殼體開口處旁邊另立的兩塊傾斜的小殼頂,形成一個大型的公共餐廳,名為貝尼朗餐廳,每天晚上接納6000人以上。其它各種活動場所設在底層基座之上。劇院有話劇廳、電影廳、大型陳列廳和接待廳、5個排列廳、65個化妝室、圖書館、展覽館、演員食堂、咖啡館和酒吧間等大小廳室900多間。
建造悉尼歌劇院的計畫始於1940年代,悉尼音樂學院的院長Eugene Goossens遊說建造一個能夠表演大型戲劇作品的場所。當時進行戲劇表演的場所悉尼市政廳對於戲劇表演來說太小了。在1954年,Goossens成功取得了新南威爾斯州總理Joseph Cahill的支持,Joseph Cahill要求要求設計一個專門用於歌劇的劇院。也是Goossens堅持將歌劇院建在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上。儘管Cahill曾想將其建得離位於CBD西北方的溫耶德火車站(Wynyard railway station, Sydney)更近一點。
Cahill於1955年9月13日發起了歌劇院的設計競賽,共收到了來自32個國家的233件參賽作品。參賽作品的規定是必須有一個能容下3000人的大廳和一個能容下1200人的小廳,兩個廳都要被設計成有不同的用途,包括歌劇,交響樂和合唱音樂會,大規模的會議,講座,芭蕾舞演出和其他演講。

設計

1956年,丹麥37歲的年輕建築設計師約恩·烏松看到了澳大利亞政府向海外徵集悉尼歌劇院設計方案的廣告。雖然對遠在天邊的悉尼根本一無所知,但是憑著從小生活在海濱漁村的生活積累所迸發的靈感,他完成了這一設計方案,按他後來的解釋,他的設計理念既非風帆,也不是貝殼,而是切開的橘子瓣,但是他對前兩個比喻也非常滿意。但是,當他寄出自己的設計方案的時候,他並沒有料到,又一個“安徒生童話”將要在異域的南半球上演。
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約恩·烏松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約恩·烏松
1957年1月29日,悉尼N·S·W藝術館大廳里,記者雲集,評審會莊嚴宣布: 約恩·烏松的方案擊敗所有231個競爭對手,獲得第一名。設計方案一經公布,人們都為其獨具匠心的構思和超俗脫群的設計而折服了。但是,誰又曾知道,約恩·烏松 的方案最初很早就遭到了淘汰,被大多數評審槍斃而出局。後來評選團專家之一,芬蘭籍美國建築師埃洛·沙里寧來悉尼後,提出要看所有的方案,它才被從廢紙堆中重新翻出。埃洛·沙里寧看到這個方案後,立刻欣喜若狂,並力排眾議,在評審間進行了積極有效的遊說工作,最終確立了其優勝地位。
1957年冬天,丹麥設計師約恩·烏松被宣布贏得了競賽,得到了£5,000的獎金。烏松於1957年訪問了悉尼,幫助監督該項目。1963年2月,他將他的工作室搬去了悉尼。

建造

原本位於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的麥格理堡壘電車廠於1958年拆除,歌劇院的前期準備工作於1959年3月份開始。歌劇院的建造計畫一共有三個階段。階段一(1959年–1963年)包括建造矮牆。階段二(1963年–1967年)建造外部的“殼”結構。階段三(1967年–1973年)內部的設計和裝潢。
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
階段一:
於1958年12月5日開始,建築公司為Civil & Civic,奧雅納工程顧問公司的工程師們則負責監督和指導。政府出於對資金和公眾輿論的擔心力求工程儘快開展。然而約恩·烏松的最終設計卻仍未完成。1961年1月23日,工程已比預計延後了47天,這主要是因為遇到了一些沒有預料到的困難(包括天氣,沒有預料到的雨水改道,工程在正確的結構圖準備好之前就已開始,契約檔案的改變)。矮牆的工程最終於1962年8月31日完成。迫使工程儘快開展的行為最終導致後來產生了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和這樣一個事實:矮牆的強度並不能夠支撐它的屋頂結構,因此必須要重建。
階段二:
在最初的歌劇院設計競賽中,這些殼並沒有幾何學上的定義,但在設計過程的開始階段,這些“殼”被定義為由一系列的混凝土構件組成的排骨支撐起來的拋物線。然而,奧雅納工程顧問公司的工程師們找不到一個建造這些“殼”的方法。使用原地澆築的混凝土來建造的計畫由於造價高昂而遭到了否決,因為屋頂的結構不同,這樣就要求有不同的模具,最終導致造價高昂。
從1957年到1963年,在最後找到一個經濟上可以接受的解決辦法之前,設計隊伍反覆嘗試了12種不同的建造“殼”的方法(包括拋物線結構,圓形肋骨和橢圓體)。在“殼”的設計工作是最早利用電腦進行構造分析來完成構造分析的工作之一。在1961年中期,設計隊伍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所有的“殼”都由球體創建而來。該辦法可以使用那個一個共同的模具澆注出不同長度的圓拱,然後將若干有著相似長度的圓拱段放在一起形成一個球形的剖面。究竟誰是這個解決辦法的發明者成了一些爭論的主題。
“殼”由Hornibrook Group Pty Ltd建造,他負責建造了第三階段。Hornibrook在工廠中製成了2400件預製肋骨和4000件屋頂面板,這加快了工程的進度。這個解決辦法的成就在於利用預製混凝土構建從而避免了建造昂貴的模具(他同樣允許讓屋頂面板在地上就大片的預先建造組合好,而不是在高處一個一個的拼接上)。Ove Arup和合作方的工地工程師驚訝於這些“殼”在完工前使用了創新的調節型彎曲鋼鐵桁構梁來支撐不同的屋頂。在1962年4月6日,悉尼歌劇院被估計將於1964年8月到1965年3月之間完成。
階段三:內部的設計和裝潢
悉尼歌劇院夜景
從Utzon將他的工作室於1963年2月搬至悉尼後開始。然而,政府在1965年發生了改變,新的Robert Askin政府宣布悉尼歌劇院建造計畫將由公共工程部管轄。這最終導致約恩·伍重於1966年辭職。
到目前為止,甚至一直到1966年,悉尼歌劇院建造計畫的花費仍然只有2290萬元,少於最終預算1億零200萬的四分之一。然而在第三階段,設計上將會有很大的支出。約恩·伍重辭職的時候,第二階段的工程正接近完工。Peter Hall在他辭職後取代了他的位置,Peter Hall對內部的設計和裝潢負最大的責任。一些其他的人也在同年接受任命,取代約恩·伍重的位置。
在Utzon辭職之後,聲學顧問Lothar Cremer,向SOHEC證實Utzon最初的設計僅允許在大廳中安放2000個座位,並進一步指出如果將座位加至3000個的話將會對聲音產生災難性的後果。Peter Jones在書中提到,舞台設計Martin Carr曾評論道“形狀,舞台的高度和寬度,為藝術家們提供的物質設施,更衣室的位置,門和電梯的寬度,以及照明設施的位置”。

花費

悉尼歌劇院於1973年正式完工,總花費為1億零200萬負責主管建造計畫的H.R. ‘Sam’Hoare提供了截至1973的總花費:
階段一:矮牆:Civil & Civic Pty Ltd大約為5千5百萬。
階段二:屋頂M.R. Hornibrook (NSW) Pty Ltd大約為1千2百50萬
階段三:內部的設計和裝潢The Hornibrook Group5千6百50萬
其他的契約:舞台設施,舞台照明和風琴9百萬
其他的花費和費用1千6百50萬
1957年初步計畫的成本為7百萬。最初預計完工日期為1963年1月26日(澳大利亞元)。

相關軼事

設計建造之曲折
悉尼歌劇院是從50年代開始構思興建,1955年起公開蒐集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至1956年共有32個國家233個作品參選,後來丹麥建築師約恩·伍重的設計屏雀中選,約恩·伍重的設計靈感來自於切開的橙子,該項目共耗時14年、斥資1200萬澳大利亞元完成建造,為了籌措經費,除了募集基金外,澳大利亞政府還曾於1959年發行悉尼歌劇院彩券。
在建造過程中,因為改組後的澳大利亞新政府與約恩·伍重失和,使得這位建築師憤而於1966年離開澳大利亞,從此再未踏上澳大利亞土地,連自己的經典之作都無法親眼目睹。之後的工作由澳大利亞建築師群合力完成,包括Peter Hall、Lionel Todd與David Littlemore等三位,悉尼歌劇院最後在公元1973年10月20日正式開幕。
宏大開幕式
悉尼歌劇院最後在公元1973年10月20日正式開幕。開幕式邀請了英國女王親臨現場。悉尼歌劇院在英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的親自主持下,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隨後,澳大利亞指揮家唐斯揮棒首演了普羅科菲耶夫的《戰爭與和平》。
悉尼從此結束了沒有自己歌劇院的歷史。這所劇院主要供2個澳大利亞的巡迴劇團演出之用,澳大利亞廣播公司也常在這裡舉辦各種音樂會。自1976年起,由波寧基接任指揮。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經常用它來舉辦各種音樂會,它是悉尼市一個重要的文化藝術中心。
首場演出
悉尼歌劇院另一項傳奇是他的第一場演出。當然,正式的首演貴客盈門,開幕式(1973年10月)更邀請了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親臨現場,但也有人認為悉尼歌劇院的第一場演出是1960年由PAUL ROBESON為工作者獻唱的那次。這位黑人歌手當時爬上了還在興建中的鷹架引吭高歌。巧的是,他的生日與丹麥建築師Jorn Utzon竟然是同一天。
一切都太巧了。但關於悉尼歌劇院的種種幕後故事還不只這些。由於興建過程中的風風雨雨實在太肥皂了,有克服不了的技術難關、有拂袖而去的建築師,還有差點讓政府破產的超高工程費以及一隻在首演彩排時跑來插花的臨時演員——負子鼠(Posum),後來有人將這些寫成了一出歌劇,名字是:世界第八奇景(Eighth Wonder)。

歷史資料

悉尼歌劇院與歐洲一些著名歌劇院那悠久的歷史不能相比。在悉尼還沒有歌劇院時,一批有志之士一直為建立固定的歌劇表演團體和歌劇院而四處奔走,積極地遊說。經過他們不懈的努力,終於得到市政府的撥款和支持。可是,這座歌劇院從破土動工至建造完成,卻歷經14個年頭。當時,為建造悉尼歌劇院,澳大利亞政府在世界各地公開徵求設計圖樣,結果丹麥建築師約恩·伍重以他那反傳統的獨特設計方案,奪得眾多投稿者中的第一名。1959年,劇院奠基破土,但在劇院乳白色貝殼的外形結構完成時,施工者發現原設計方案有某種不切實際的地方。這一發現無疑要將原方案推倒重來。難為的是,這時建造劇院的經費預算已經耗盡,無可奈何,工程只得暫時停頓下來。在一片要我悉尼歌劇院的呼籲下,澳大利亞政府請來了英國的建築專家對原設計做局部修改,為了籌集資金,澳大利亞政府還發行了彩票,經過一番艱苦的運作,好不容易才湊足了款項,工程繼續開工。當劇院建成後,又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澳大利亞有關當局認為原定擁有1500個座位的音樂廳是全年開放,而擁有2700個座位的歌劇院則是季節性演出廳,使用率不高。為了從經濟角度考慮;於是,將原來的音樂廳改換成歌劇院,而原先的歌劇院則裝上了擁有一萬根音管的大管風琴,使之變成一座音樂廳。這一改變造成了2012年歌舞劇場舞台太小的遺憾。當然那音樂廳卻氣度恢宏,引人注目。

社會評價

悉尼歌劇院不僅是悉尼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靈魂,是公認的20世紀世界十大奇蹟之一,是悉尼最容易被認出的建築,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絡繹不絕前往參觀拍照。
悉尼歌劇院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設備完善,使用效果優良,是一座成功的音樂、戲劇演出建築。那些瀕臨水面的巨大的白色殼片群,象是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開的花朵,在藍天、碧海、綠樹的襯映下,婀娜多姿,輕盈皎潔。這座建築已被視為世界的經典建築載入史冊。
2003年4月,悉尼歌劇院設計大師約恩·伍重先生獲2003普利茲克建築學獎。普利茲克獎是對約恩·伍重和他的傑作的最終承認。
2008年11月29日,約恩·伍重在丹麥去世,享年90歲。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位悉尼歌劇院的設計大師,在他生前直至去世都沒能夠親眼看過他自己的傑作。

實用信息

歌劇院規模宏大,陳設講究,演出頻繁。除聖誕節和耶穌受難日外,每天開放16小時,平均有10個不同的活動項目,可同時容納7000餘人。歌劇院已成為澳大利亞最熱鬧的場所,旅遊者、觀眾從早到晚絡繹不絕。入夜,到這裡來的人,不只是看演出,還來貝尼朗餐廳吃飯和觀賞夜景
欲在悉尼歌劇院欣賞表演者,最好先向悉尼歌劇院索取節目表並預先訂位。

門票

外部參觀無需門票。
1、1小時劇院參觀
門票:成人26 澳元/172.1876人民幣/人,優惠卡持有者18 澳元/119.2068 人民幣/人。(澳大利亞老年卡及福利卡持有者、學生、年齡在16或16歲以下享受優惠卡價格)
2、後台參觀
門票:140 澳元/ 927.164人民幣/人
時長:2小時
注意事項
1.門票可在底層平台悉尼歌劇院商店的參觀游售票處購買。
2. 1小時劇院參觀無需提前預訂門票。
3.演出套票和後台參觀必須提前預訂。
4. 建議穿著平底鞋進行後台參觀。
5、後台參觀有如內參觀的條件限制。
6. 每天的11:00和14:30(星期六的14:30除外),都會有國語的導遊服務

開放時間

內部參觀時間為9:00-17:00,餐廳開放及演出時間各不相同。悉尼歌劇院全天開放16小時,聖誕節、耶穌受難日關閉。

交通信息

公交
乘坐公交333、380、389、392、396、397、399、890、L94、X94路,在Circular Quay Stand E站下,步行約10分鐘即可到達。
輪船
距離悉尼歌劇院最近的碼頭是環形碼頭(Circular Quay),步行約10分鐘即可到達。碼頭共有六班輪船在這裡停靠,分別是No.1-5 Wharf以及Harbour Master Steps,可以根據行程選擇不同的輪船。
計程車
從機場到市中心可搭乘計程車,車費約20澳元,車程35分鐘左右。

燃氣事件

2019年4月23日,500人從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與歌劇院附近餐廳緊急撤離。當地消防員表示燃氣公司正在採取措施,並實時監測當地空氣中有害氣體含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