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1568年12月23日─1610年10月20日),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勛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

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為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史稱公安三袁,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

基本介紹

  • 本名:袁宏道
  • 字號:袁中郎,袁無學,袁石公,袁六休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湖廣公安
  • 出生時間:1568年12月23日
  • 去世時間:1610年10月20日
  • 主要作品:《袁中郎全集》《徐文長傳》《袁中郎集箋校》 
  • 主要成就:“公安派”代表人物,提出性靈說
  • 兄弟:兄袁宗道、弟袁中道
  • 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人物生平,科場失意,為官地方,遊覽著述,北上進京,潛心文學,主要思想,文學思想,佛學思想,個人作品,詩詞賞析,散文賞析,

人物生平

科場失意

隆慶二年十二月六日(1568年12月23日),袁宏道出生,出身官宦家庭。少年時期生活富裕,在萬瑩王輅等名師的教育下,非常善於詩文。袁宏道十六歲為諸生,即在城南組織文社,自為社長,除攻讀八股制義外,傾心詩歌古文,“有聲里中”,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尊袁宏道為師,“奉其約束,不敢犯”。二十一歲時中舉人,但赴京會試名落孫山
袁宏道袁宏道
科場的失意,未免使袁宏道頗多自傷不遇之感,他在《花朝即事》等詩中,浩嘆孤寂愁悶與落落寡歡。在長兄袁宗道的影響下,袁宏道開始從禪宗中尋求精神寄託,以禪詮儒,豁然大悟。他把自己的心得寫成《金屑》,併到麻城拜訪李贄,兩人說文談禪,十分相得。李贄稱讚他“識力膽力,皆迥絕於世,真英靈男子,可以擔荷此一事耳”,並贈詩曰:“誦君《金屑》句,執鞭亦忻慕。早得從君言,不當有《老苦》。”在李贄離經叛道思想的啟迪下,袁宏道視野大開,“始知一向掇拾陳言,株守俗見,死於古人語下,一段精光不得披露”。從此,他決心改變詩文創作之風,“能為心師,不師於心;能轉古人,不為古轉。發為語言,一一從胸襟流出”,而卓然獨立。

為官地方

萬曆二十年(1592年),袁宏道中進士,但沒有立即被朝廷委派官職。然而仕途之門已入,他多年的願望總算實現,因此心情舒暢,在家鄉石浦河畔,袁宏道時常與親友相聚,吟詩飲酒,談禪遨遊,悠閒自得。他這時候對文壇上的復古運動已深表不滿,認為詩文應當隨意而發,不應模擬蹈襲,作繭自縛。在《答李子髯詩》中,袁宏道寫道:“若問文章事,應須折此心。”“草昧推何、李,聞知與見知。機軸雖不異,爾雅良足師。後來富文藻,詘理競修辭。揮斤薄大匠,裹足戒旁歧。模擬成儉狹,莽蕩取世譏。直欲凌蘇柳,斯言無乃欺。當代無文字,閭巷有真詩。卻沽一壺酒,攜君聽《竹枝》。”在他看來,復古之作不如民間俚曲。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袁宏道被選為吳縣(今屬江蘇)縣令。在任上,他判案果斷,與民方便,頗受地方擁戴。然而也招致當道者的不滿,加上吏事繁雜,難得清閒,他覺得“人生作吏甚苦,而作令為尤苦,若作吳令則其苦萬萬倍,直牛馬不若矣”。因此,第二年他便託故辭職。

遊覽著述

為了消除胸臆的不快,袁宏道離開吳縣後並沒有立即回鄉,而是遍游東南名勝,徜徉於無錫杭州紹興桐廬歙縣佳山秀水間,與友人陶望齡潘景升等詩酒酬答,奇文共賞。三個多月,“無一日不游,無一游不樂,無一刻不談,無一談不暢”,而且“詩學大進,詩集大饒,詩腸大寬,詩眼大闊”。尤其是當他在杭州讀到徐渭遺稿《闕編》時,“不覺驚躍”,“如魘得醒”,為徐渭“恣臆談謔,了無忌憚”的詩風所傾倒,從而愈加對李攀龍王世貞等“後七子”的復古文風表示不滿,提出了“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創作主張,要求詩文創作必須“從自己胸臆流出”,寫出更多的“本色獨造語”,反對一味追求缺乏真實情感的復古模擬。他抨擊復古派籠罩的文壇扼殺了創作的生機,指出秦漢作者與盛唐詩人多變的創作手法才是後人學習的楷模,不然捨本逐末,僅僅以“剿襲模擬,影響步趨”,就會將詩文創作引入死路,流於形式,而起不到詩文言志的作用。袁宏道尖銳地指出,復古派及其末流的擬古之作,猶如“糞里嚼渣,順口接屁,倚勢欺良,如今蘇州投靠家人一般。記得幾個爛熟故事,便曰博識;用得幾個見成字眼,亦曰騷人。計騙杜工部,囤扎李空同,一個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以是言詩,安得而不詩哉!”
袁宏道袁宏道
除公開反對復古派末流的文風外,袁宏道還以自己的創作實踐來推動文體的解放。他寫下《逋賦謠》、《竹枝詞》等反映現實生活的詩歌,通俗而清新,雋秀而活潑;又寫下《虎丘》、《靈岩》、《湘湖》、《西湖》等數十篇遊記,狀物抒情,毫無雕飾之弊,“俱從真源中溢出,別開手眼,一掃王、李雲霧,天下才人文士始知疏瀹心靈,搜剔慧性,以蕩滌摹擬塗飾之病”。

北上進京

東南遊歸,袁宏道攜眷屬暫寓儀征,在這運河孔道與南北文友賦詩談文,宣傳自己的“性靈說”。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起為順天府(今屬北京)教授。次年遷國子監助教。第三年補禮部儀制清吏司主事。
北京畢竟是明朝文化中心所在,袁宏道在京中得以博覽公家收藏的豐富圖籍,又和謝肇淛黃輝及兄袁宗道、弟袁中道等結為“葡萄社”,在城西崇國寺品評詩文,論古說今,頗感閒適快樂。他一方面通過廣泛閱讀、交友討論,逐漸糾正以前“偏重悟理”,過分強調自我的傾向,“遂一矯而主修,自律甚嚴,自檢甚密,以澹守之,以靜凝之”。另方面,他對復古派末流的批駁也更有力度和深度。袁宏道系統地分析了唐宋詩文的風格,認為:“如元、白、歐、蘇,與李、杜、班、馬,真足雁行。坡公尤不可及,宏謬謂前無作者。而學語之士,乃以詩不唐、文不漢病之,何異責南威以脂粉,而唾西施之不能效顰乎!”他還說:“宋人詩,長於格而短於韻,而其為文,密於持論而疏於用裁。然其中實有超秦漢而絕盛唐者。”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主張進行了具體的批駁,使文風得以扭轉。錢謙益後來在評論袁宏道的影響時,稱他推動文風的轉變,使詩文創作出現生機,“其功偉矣”。
袁宏道袁宏道

潛心文學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袁宏道因兄袁宗道去世,乃上《告病疏》請假歸。他築“柳浪館”於公安城南,終日與少年舊友吟詩作文,寄趣山水。他還游武當山桃源縣等名勝,對接青引黛的大自然發出由衷的讚嘆,並且欽慕陶潛能悟徹人生,於長林豐草間尋求自適,“寧乞食而不悔”。袁宏道在柳浪湖一住就是六年,直至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才返京任職。
袁宏道返京後,究心戲曲、小說研究,他稱讚《金瓶梅》、《水滸傳》、《四聲猿》等作品,認為它們能“意氣豪達”,脫去傳統窠臼,別開生面。袁宏道著《觴政》,談論酒文化等,並將嘉靖以來的這些新意盎然的小說、戲曲與儒家經典相提並論,給予高度的評價。不久,袁宏道遷吏部驗封司主事,官至吏部考功員外郎。他一度主持陝西鄉試,乘興游嵩山、華山,寫下筆墨渾厚蘊藉的遊記與詩歌,“極一唱三嘆之致”。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袁宏道以吏部驗封司郎中告歸。此時公安正值大水,他卜居沙市,築硯北樓,以便晚年在此“息影臥遊”,遊藝詩書,“疏瀹性靈”。但不久患病不起,竟於九月初六日(10月20日)遽然去世,終年四十三歲。

主要思想

文學思想

袁宏道在明代文壇上占有重要地位。他與兄宗道、弟中道時號"三袁",被稱為"公安派",宏道實為領袖。他有一套系統的理論,成為公安派文學綱領:
①反對盲目擬古,主張文隨時變。他在《與江進之尺牘》中說:"世道既變,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也,亦勢也。"在《雪濤閣集序》中說:"唯識時之士,……襲古人語言之跡而冒以為古,是處嚴冬而襲夏之葛者也。"為此,他強調文學要隨時代而變化,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傾向。
公安三袁塑像公安三袁塑像
②文隨時變的目標是存真去偽,抒寫性靈。他在《行素園存稿引》中說:"古之為文者,刊華而求質,敝精神而學之,唯恐真之不及也。"在《敘曾太史集》中,言明自己文章的特點是"真",並指出"真"就是"直寫性情"。在《敘小修詩》中,通過對袁中道詩歌的評論,強調詩文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這就形成"性靈說",是公安派文論的核心。
③所謂"性靈",能導致文章的"趣"和"韻",而它們是由"無心"或"童子之心"得來的。他在《敘陳正甫會心集》中指出,"世人所難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態,雖善說者,不能下一語,唯會心者知之",又說:"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學問者淺。"他說的"性靈",是排除了"理"(思想)的感情活動,是下意識的直覺。它與李贄的"童心說"極為接近。
④他認為民間的通俗文學正是"無聞無識"的"真聲",而加以推崇。他在《敘小修詩》《陶孝若枕中囈引》等文章里都有這方面的論述。“要以情真而語直,故勞人思婦有時愈於學士大夫,而呻吟之所得,往往快於平時。"總的看來,宏道的文藝思想頗為複雜,他的"性靈說",比其兄宗道的"學問說"影響更大;在打破封建思想束縛,掃除前、後七子擬古文風,變粉飾為本色,變公式為率真方面,發揮的作用也更大。但他提倡的"性靈",無視社會實踐和思想理論對創作的決定意義,對他自己的創作,特別是晚期文風,產生了消極後果。
公安派的文學主張發端於袁宗道,袁宏道實為中堅,是實際上的領導人物,袁中道則進一步擴大了它的影響。

佛學思想

習禪由精猛到穩實
萬曆十九年,袁宏道聞李贄“冥會教外之旨”,造訪李贄,兩人相談甚洽,李贄以詩相贈,且留住“三月余”。他們相互商證也是以佛禪為契的,李贄“誦君《金屑》句,執鞭亦忻慕。早得從君言,不當有《老苦》。”宏道的佛學造詣主要在於淨土,但是,深為李贄推贊的《金屑編》就是一部禪學著作,可見其對禪學有所體悟,他在《金屑編自敘》中自謂曾“遍參知識,博觀教乘,都無所得,後因參楊岐公案,有所發明。”於是拈出經文、語錄,而加以頌古或評倡,共七十二則,是宏道的參禪心得。在其對前代宿德的推奉之中,亦可見其對禪學的基本態度。他對《壇經》也頗有研究,曾作《六祖壇經節錄》《壇經節錄引》等。其倡求文學新論,也與受佛禪的濡染有關。
“白首龐公是我師”
雖然袁宏道對李贄十分崇奉,以至摳衣稱弟子,但在致李贄的尺牘之中,論及佛禪的內容寥寥。值得注意的是,他對於禪門居士龐蘊曾屢屢提及。這或許與李贄有關,李贄亦推崇龐蘊,曾云:“龐公,爾楚之衡陽人也,與其婦龐婆、女靈照同師馬祖,求出世道,卒致先後化去,作出世人,為今古快事。”因此,師習李贄與稱引龐蘊是一致的。通過宏道論龐蘊,可以看到其論禪的特色。
宏道對古代佛教中人稱引最多的當數龐蘊,且無論前期的論禪還是後期的持淨,對龐蘊都極為推崇,時間跨度達十一年之久。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十六次稱引,除一次之外,都在詩中。二、直接以“龐公”稱代“禪”,如《閒居雜題》其二“酒障詩魔都不減,何曾參得老龐禪。”《述內》:“陶潛未了乞兒緣,龐公不是治家寶。”《乙已初度口占》:“蠻歌社酒時時醉,不學龐家獨跳禪。”或以“龐公”自況,如《和散木韻》其二“禪鋒示妻子,輸我作龐公。”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從《景德傳燈錄》及《唐詩紀事》中有關對龐蘊的記載來看,除留下了一些機敏的機鋒偈頌外,並無專門的佛學著作。這與同時的希遷有《參同契》、道一有《大寂禪師語錄》《馬祖道一禪師廣錄》傳世不同,可論的僅是他的出、處態度,對其佛學思想很難詳論。因此,文中論述很少而不像對馬祖那樣列為接武先秦儒學,下啟王學的關鍵人物。另一方面,對龐蘊又是極其推崇的。這主要是因為袁宏道的立身態度、佛學觀點與龐蘊一致。首先,龐蘊傳世著作並不多,但與希遷論對問答之後,寫下了一首著名的禪偈:“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沒張乖。朱紫誰為號,北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最後兩句幾乎成了祖師禪隨緣任運宗風的典型表述。這與馬祖所謂“平常心是道”完全同一。他將人的自然、現實的生活要求與玄妙的佛理統一起來,人的欲求被合理化、中國佛教被人化了。這對深受明代啟蒙思潮沐染,習禪而又任運,“一帙《維摩》三斗酒,孤燈寒雨亦歡欣”的袁宏道來說,不啻是隔世知音。其次,龐蘊是一居士:不剃染,不出家,袁宏道也“是釋長鬢須”,認為“佛不捨太子乎?達磨不捨太子乎?當時便在家何妨,何必掉頭不顧,為此偏枯不可訓之事?”因此,對於袁宏道來說:“龐家別有一枝燈”,對其推崇備至,以師尊之:“白首龐公是我師。”再次,龐蘊詩偈雖現存不多,但宋代時還有三百餘篇,明代時數量也許相當可觀。同時,從現存的七首來看,雖然不無枯燥之憾,但直白淺顯的風格與袁宏道詩作的淺露有相似之處。其中第七首寫得還不無情趣:“焰水無魚下底鉤,覓魚無處笑君悉,可憐谷隱老禪伯,被唾如何亦見羞。”因此,袁宏道將龐蘊的偈頌與白居易的詩視為同類,曰:“銷心白傅詩,遣老龐公偈。”袁宏道受白居易的影響很明顯(且有摹擬之作),對龐蘊的推崇之理自可推繹。
以上所述主要是袁宏道前期思想與龐蘊的契合點,而後期的學術、文學思想有所變化,佛學思想以修淨為主,但仍推崇看話禪,貶斥的僅是所謂“默照邪禪”。對龐蘊的態度一仍其舊,箇中原因與看話禪有關。看話禪始於宗杲,一般認為溯其源可直至趙州從諗。其實從諗之前的龐蘊則首先揭櫫了看話禪的端緒。《五燈會元·龐蘊居士傳》有這樣一段記載:“(龐蘊)嘗游講肆,隨喜《金剛經》,至‘無我無人’處致問曰‘座主!既無我無人,是誰講誰聽?’主無對。”明代秀天端禪師主要參“誰”字,明清之際蓮池之後,淨土念佛之風大盛,清代以參“念佛是誰”為最普遍。這明顯可溯源於龐蘊。因此,推崇看話禪是袁宏道後期仍然推舉龐蘊的一個重要原因。
斥默照禪而崇看話禪
萬曆二十七年以後,袁宏道對佛教以修淨為主,而反對所謂“禪學之弊”。首先反對“狂禪之濫”,萬曆三十一年前後,又轉向對“小根魔子”的否定,認為“小根之弊,有百倍於狂禪。”“小根”原是指受小乘教的根性,雖然宏道云:“此等比之默照邪禪,尚隔天淵。”但據“日間挨得兩餐飢,夜間打得一回坐,便自高心肆臆。”及“若遇杲公,豈獨唾罵呵叱而已。”可知,“小根”,在袁宏道看來原本於默照禪。默照禪的倡導者正覺強調寂然靜坐,息慮靜緣,處於無思慮的直覺狀態之中。與此相對立的大慧宗杲則攻擊其為“閉眉合眼,做死模樣” ,是“鬼家活計”。宗杲倡導的看話禪則要求從古德話頭中參悟,視古德話頭為“工夫”曰:“承日用不輟做工夫,工夫熟則撞發關捩子矣”。袁宏道稱宗杲為“杲公”,稱引宗杲的次數僅次於龐蘊,且都在文中,將宗杲所論視為不刊之論:“妙喜(即大慧宗杲)與李參政書,初入門人不可不觀。書中云:‘往往士大夫悟得容易,便不肯修行,久久為魔所攝。’此是士大夫一道保命符子,經論中可證者甚多。”同樣,在《珊瑚林》中也常有推崇看話禪和大慧宗杲之論,如他云:“參禪將徹時,惟守定一個話頭,便是真工夫,若舍話頭而別求路,必難透脫矣。”宏道後期於禪學尚穩實,他認為參禪需是利根人所為,鈍根人入不得,但是,聰明過人者一般少有所得,這是因為這些人稍稍有悟,便為自得,因此,他們的所得並不能滿足他們聰明的分量,而宏道認為,大慧宗杲則是不斷參悟,以滿其聰明分量的典範,他在與眾人同時穎悟以後,“大慧自以為未得,又參三十餘年,方大徹。”宏道認為,這才是大慧的聰明過人處。大慧宗杲的看話禪在明末甚為流行,雲棲、紫柏、德清這些高僧或推敬,或以之作為修行方法,士林中人也多受大慧的禪法所影響,看話禪成為晚明期間的禪法主流。大慧參“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話頭,實質即是要激發疑情,對此,宏道也基本承緒了前人的參禪路徑,是一種摒除知解的一種體悟方式。他與石簣的尺牘中云:“世豈有參得明白的禪?” 即是此意。他乃至這樣描述了參禪與道理的互礙:“參禪人須將從前所知所能的道理及所偏重習氣、所偏執工夫,一一拋棄,略上心來,即與斬絕,如遇仇人相似!”當向其問及參禪三要時,云:“參禪的無別法,只是一些道理不上心來,一毫意見學問不生此,即有六七分了。”這些都是禪宗傳統的直覺體悟、言語道斷的宗風。禪家由達摩的“安心無為,形隨運轉”和慧能“但行直心,不著法相”等人生態度發展成了隨緣任運的禪風,而宏道也認為道本平常,“別無奇特,唯平常行去便是。”對當時的參禪者“或行苦行,或習靜定,或修福德”的求道行為不以為然。由此可見,宏道於禪學並無多少新見,值得注意的是,宏道自萬曆二十七年以後,基本的學術取向是禪淨合一,但他談禪時更多地透示出對前期思想的回歸,論淨時,則常常是對早期思想的悔悟。在後期論禪之時,仍可見到一個英姿卓犖的宏道,可見其前後思想的連貫與顧盼。我們在其作於萬曆三十二年的《珊瑚林》中,既可見其對道理聞見的不屑一仍其舊,即使是尚求狂狷的人格取向也在談禪之時再次表現了出來,云:“今之慕禪者其方寸潔淨,戒行精嚴,義學通解,自不乏人。我皆不取,我只要得個英靈漢擔當此事耳,夫心行根本豈不要淨?但單只有此總沒幹耳。此孔子所以不取鄉愿而取狂狷也。”顯然,他得於禪學的是一種勇於擔當的精神,他那說得破、道得出,字句之中“有一段逸氣挾之而行,一種靈心托之而出”的作品以及詩文理論,與其對禪學的獨特體悟正相符稱,因此,他認為禪當是利根之聰明人所為,而敢於擔當的“膽氣”對於禪法更為重要,云:“有聰明而無膽氣,則承當不得;有膽氣而無聰明,則透悟不得。膽勝者,只五分識可當十分用;膽弱者,縱有十分識只當五分用。”而這些後期的談禪之論,了無“穩實”、修持的痕跡。
宏道之崇尚淨土,主要表現在《西方合論》之中,而《宗鏡攝錄》《珊瑚林》都作於《西方合論》之後,延壽的《宗鏡錄》是一部廣延天台、賢首、慈恩教義以證明禪理深妙的著作,宏道作《宗鏡攝錄》也可見其在《西方合論》之後,又有一個向禪學復歸的過程,對此,《珊瑚林》中有這樣一段明白無誤的記述:
問:“先生往年修淨土是何見?”
答:“大凡參禪而尋別路者皆系見未穩故。”
不難看出,宏道在作《西方合論》,“尋別路”而推信淨土之後,又生“見未穩”的悔悟,“往年修淨”即含有當下復歸禪學的潛台詞。在《西方合論》之後所作的《珊瑚林》中,我們幾乎看不到他談論淨土的內容,而一以談禪為務,這一變化的原因,在萬曆三十一年給陶周望的尺牘中也有所流露,他對“狂禪之濫,偶有所排,非是妄議宗門諸老宿。”而主要是認為李贄的禪法偏重悟理,盡廢修持,不夠穩實而已,宏道對狂禪的不滿,也是以救宗門之弊的姿態出現的。而當時的“小根魔子”,則是目無古宿,“日間挨得兩餐飢,夜間打得一回坐,便自高心肆臆。”乃至大慧、中峰等人也受其疑謗,在宏道看來,這無異於背棄禪門宗風,宏道重又護衛禪學當與此不無關係。誠如他與陶周望所言:“弟學問屢變,然畢竟初入門者,更不可易。”對於佛學,宏道“少志參禪,根性猛利,十年之內洞有所入”,恰恰是首先自禪門而入的。而宏道在主張持修淨土之後,又作《宗境攝錄》,這也足可見宏道修淨而不廢禪。《宗鏡攝錄》雖然與《西方合論》的立論基點稍有不同,一是以禪為主,一是以淨為要,但是,兩者都是因為當時“專稱聰明,惟尋見解”,“輕狂傲慢,貢高恣睢,口無擇言,身無擇行”的禪風而發的。
重經教、尚義學而作《宗鏡攝錄》
袁宏道高臥柳浪期間,閒靜悠然,曾以較長的時間“於貝葉內研究至理。”研習永明延壽所著《宗鏡錄》,“逐句丹鉛,稍汰其煩復,攝其精髓”,成《宗鏡攝錄》一書。由此可見,宏道在著《西方合論》,意欲修持淨土之後,並未捨棄禪學,期間還“日課《宗鏡》數卷,暇即策蹇至二聖寺寶所禪室晏坐,率以為常。”同時也可見重經教、重義學,沉潛內斂是宏道這一時期基本的學術取向。這與延壽撰著《宗鏡錄》的旨趣正相契合。
延壽是法眼文益的法孫,法眼曾作頌云:“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鬧;欲免心中鬧,但知看古教。”這是針對當時和禪師們輕視義學,落於空疏而發的。延壽也承緒了這一思想並以之作為《宗鏡錄》的創作緣起。《宗鏡錄》卷四十三云:“近代相承,不看古教,唯專己見,不合圓詮”便是對不重經教的禪風而言。宏道此時也反對游談無根的空疏之學,他與延壽為救宗門極弊而作《宗鏡錄》《萬善同歸》一樣,也通過《宗鏡攝錄》求“穩實”之學。他在回答他人“看《宗鏡》便覺快活,至參話頭便冷談,又覺費力,奈何看?”的問題時,將《宗鏡》與參禪視為絕然不同的兩種參悟方式,云:“《宗鏡》乃順事,如放下水舟,順快無量,然示免有障悟門,若參話頭乃逆事,如百丈灘,泝流而上,其間高櫓 笮又不用,故參禪者,才隔絲毫猶屬費力,決無快活省力之理。”不但如此,《宗鏡錄》還與參禪互礙,云:“《宗鏡錄》乃參禪之忌,祖師公案及語錄乃參禪之藥。”但袁宏道對《宗鏡錄》並不滿意,對延壽亦時有貶詞,以至認為永明延壽“見地未真”,“道眼未明”,這並不是說袁宏道反對延壽救宗門之弊、標舉“一心為宗”的意旨,而只是不滿於《宗鏡攝錄》卷帙浩繁而“愈講愈支,愈明愈晦”而已。《宗鏡錄》共達一百卷之多,通讀全書的人並不多見,因此,雍正時又“錄其綱骨,刊十存二”,編為《宗鏡大綱》一書以便閱讀。宏道作《攝錄》綴攝其要,以明“道眼”。該書雖然今已遺佚,但是,據《明史·藝文志》載,凡十二卷。中道在《宗鏡攝錄序》中謂之:“詞約義該”,較之延壽原作“爪甲粗刪,血脈自如。”寒灰等人從吳中到柳浪,因愛其書,曾手抄一過攜去,可見宏道攝錄甚精,篇制不宏。由此也可見宏道作此書的意趣所在。
宏道平生共節錄過兩部經論,一部是《六祖壇經》,一部是《宗鏡錄》,所作的目的一是因懷疑有人增偽而刪削,一是因煩冗而裁汰,但是,佛教經論中可堪疑問的甚多,宏道唯獨對這兩部用功甚勤, 這當然反映了他的學術所尚。而重視延壽,除了與以義學補當時空疏不實的禪風有關而外,還與禪、淨合一有關。延壽提出有名的四料簡:“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當來作佛祖。”繼承了慈愍的禪淨兼修之風。袁宏道推舉延壽也基於此,云:“永明既悟達磨直指之禪,又能致身於極樂上品,以此解禪者之執情,以此為末法之勸信,是真大有功於宗教者。”“極樂上品”即指淨土法門。他作《西方合論》,與延壽的思想正相顧盼,云:“《西方合論》一書,乃借淨土以發明宗乘,因談宗者不屑淨土,修淨者不務禪宗,故合而論之。”
究竟宏道對禪宗自覺是否有得?這是論及宏道佛學思想時不可迴避的問題。宏道於淨業有自撰的《西方合論》。於禪宗雖然也有《金屑編》《六祖壇經節錄》《宗鏡錄》,但是,前者是“拈出古宿”語錄,“一一提唱,聊示鞭影”而已,宏道往往以一些簡括形象的文字加以評唱,如他舉“雲門因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曰:“日裡看山。”宏道評唱道:“垛生招箭”。“看山好,莫被白雲瞞了。平蕪盡處曉煙攢,天涯一點青山小。”如此等等,其中雖然多機敏的智趣,但並無多少系統的理論,這與《西方合論》明顯有別。而《六祖壇經節錄》《宗鏡攝錄》則均為刪節前人的著作。關於宏道於禪宗多有所得,論者往往引用其於萬曆二十五年給張幼於信中的一段話:“仆自知詩文一字不通,唯禪宗一事,不敢多讓。當今勍敵,唯李宏甫先生一人。”但萬曆二十四年給曹魯川的信中卻說:“走弱冠即留意禪宗,迄今無所得。”兩說判若天壤,究竟何說為實?我認為,袁宏道於禪學主要是因襲了李贄的思想而已,並無多大發明,與張幼於所言,是意氣之論,而非平允的陳述,為此這裡有必要作一辨析。
張幼於,名獻翼,一名敉,字幼於。著《文起堂正續集》《周易韻考》等,時賢王世貞對其評價甚高,曾為其作《文起堂續集序》《文起堂新集序》《周易韻考序》《張幼於生志》等文,謂其“藻穎絕世”,又云:“余讀幼於私語,遠本天道,邇證人事,上標先德,下述已構,哲昆懿交,纖善畢羅。”錢謙益:“(幼於)晚年與王百穀爭名,不能勝,頹然自放,與所厚善者張生孝資,相與點檢故籍,刺取古人越禮任誕之事,排日分類,仿而行之。或紫衣挾伎,或徒跣行乞,遨遊於通邑大都,兩人自為儔侶,或歌或哭。”王世貞也謂其“晚節雖小異趣”從萬曆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寫這封信之前,給張幼於的信另有三通,並贈詩一首,為張幼於詩、箴銘題識兩次。而根據袁宏道《識張幼於箴銘後》所述得知,張氏早年並非頹然自放,而是“淳謙周密,恂恂規矩”,“不失為儒生”乃至“建牙握節之使,邦君大夫與縉紳逢掖之賢豪長者,多幼於所故識,即非故識而耳幼於名者,亡不延頸願結歡張先生。”與袁宏道性格並不相似。宏道認為人各有性格,不必效顰學步,強求劃一,因此,陸雲龍謂其“真幼於知己”,可見其交誼甚篤。但從萬曆二十五年袁宏道給幼於的信,我們可以看到兩人的交誼已不復存在,由此信可知,宏道與幼於之隙主要有三:其一,張幼於認為袁宏道詩似唐人,袁宏道雖說“此言極是”,實則對其所論大為不滿,云:“幼於所取者,皆仆似唐之詩,非仆得意詩也。夫其似唐者見取,則其不取者斷斷乎非唐詩可知。既非唐詩,安得不謂宏道自有之詩,又安得以幼於之不取,保宏道之不自得意耶?仆求自得而已,他則何敢知。近日湖上諸作,尤覺穢雜,去唐愈遠,然愈自得意。昨已為長洲公覓去發刊,然仆逆知幼於之一抹到底,決無一句入眼也。”由於宏道是以獨抒性靈、不慕古法而譽著文壇的,因此,幼於取宏道似唐之詩,而摒棄其自得之作,這是宏道與幼於的根本分歧。其二、萬曆二十四年,袁宏道曾贈張幼於詩一首,云:“家貧因任俠,譽起為顛狂,盛事追求點,高標屬李王。鹿皮充臥具,鵲尾薦經床。不復呼名字,彌天說小張。”宏道尚狂狷而惡鄉愿,因此,袁本意是讚譽張,不意張對此頗為不滿,於是袁在此信中對“顛狂”進行了詳細辯解,云:“狂為仲尼所思,狂無論矣。”對“顛”則以普化、周顛、米顛為例,但普化等人都是智者佯顛而已,很顯然“譽起為顛狂”本是恭贊之語。而“夫仆非真知幼於之顛狂”一句,足可說明袁宏道對張幼於已甚為不恭了。其三,關於“吳儂不解語”一事,宏道在致王百穀的信中曾言及在吳與諸名士在一起“以吳儂不解語”而不能論禪為恨。張幼於則認為指的是自己,因此,袁宏道解釋此事“尤與幼於無交涉,”並毫不客氣地說吳中無談性命名理之人,幼於也不例外,曰:“幼於自負能談名理,所名者果何理耶?他書無論,即如《敝篋》諸誦,幼於能一一解得不?如何是‘下三點’,如何是‘扇子跳悖上三十三天’,如何是‘一口汲盡西江水’?幼於雖通身是口,到此只恐亡鋒結舌去。”緊接著便是袁宏道對禪宗十分自負的這段話,由這樣的語言環境可以看出,這段話是負氣炫耀之言,並非平心之論。據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載:“萬曆甲辰,年七十餘,攜妓居荒圃中,盜逾垣殺之。”萬曆甲辰即萬曆三十二年,即宏道寫此信之後七年,張幼於才被擊殺身亡,這其間再無一次通信,與以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足見此信是袁、張反目的標誌。因此,袁宏道前期於禪學主要是師習李贄的“狂禪”,其後雖然對狂禪、“默照邪禪”、“小根魔子”有所批難,但是,其禪學意趣仍是傳統的看話禪、楊歧公案的內容。
修淨作《西方合論》
袁宏道在萬曆二十七年前後,對習禪無所獲而感到苦惱,表示要皈依淨土。在《答無念》中說“若生與公,全不修行,我慢貢高,其為泥犁種子無疑,此時但當慟哭懺悔而已。……公如退步知非,發大猛勇,願與公同結淨侶;若依前只是舊時人,願公一字亦莫相寄,徒添戲論,無益矣”。無念是麻城龍湖芝佛院住持,服膺李贄的佛禪思想,執弟子之禮。由此可見,袁宏道與李贄的佛禪思想發生了分歧,而次年在給李贄的尺牘中也表示了依歸淨業之願,云:“白業之本,戒為津梁。”企盼李贄以語言三昧,發明持戒因緣,弘揚淨土是“救世之良藥,利生之首事。”在這一尺牘中,宏道竭誠為淨土辯解,引述孔子“下學而上達”及棗柏大士“其知彌高,其行彌下。”以說明修行持戒,即是向上事。與其相對立的則是“彼言性性心,言玄言妙者,皆虛見惑人,所謂驢橛馬樁者也。”這無異於是對卓吾禪的直接論難。
宏道由禪入淨,除了與其有感於禪學“尚欠穩實”,及晚明淨土稱盛的因素之外,還與禪淨固有的理論聯繫有關。淨土的思想雖淵源於佛陀時代的念佛與升天的思想,但由於在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時代是出家僧團領導整個佛教,而偏於在家眾信仰的淨土自然隱沒無光,直到《般若經》出現後,淨土的處境才稍有改觀。因為《般若經》的諸願之中有與淨土相應的思想,而禪宗五祖以下諸禪師傳心法的正本就出於《大般若經》中的第九會,因此,禪、淨本身就具有聯繫。同時,淨土的實相念,即是入第一義心,觀佛法身實相,所得三昧,是真如三昧,這一法門,本屬於禪。所以禪淨可以相即相入、互攝互融。再者,淨土宗在唐代有三大流派,即慧遠派、善導派和慈愍派。其中的慈愍派主張禪淨雙修、念佛經生。而明代高僧祩宏、智旭都遙承慈愍派的宗風,這也是晚明禪淨合流之風特盛的重要原因。袁宏道的禪、淨之變就是形成於這樣一種歷史背景之下。這時,他認為最富宗教精神、最具宗教情懷者還是淨土。袁宏道前期所習主要是李贄“狂禪”,而李贄認為“率性而行,不拘小節,方是成佛作祖的根基。”因此,袁宏道認為淨土稱名念佛是“穩實”的工夫,“淨土如築土御水,厚則不潰。”而禪則“不可行不可知”。
宏道的《西方合論》作於萬曆二十七年,其創作緣起,在《西方合論引》中有這樣明確的表述:“永明為破狂慧之徒,言萬善之總是。滅火者水,水過即有沈溺之災,生物者日,日盛翻為枯焦之本。如來教法,亦復如是。五葉以來,單傳斯盛,迨於今日,狂濫遂極,謬引惟心,同無為之外道,執言皆是,趨五欲之魔城。”宏道自謂十年學道也墮此狂病,後觸機省發,而遂簡塵勞,歸心淨土,由此而撰成《西方合論》。
宏道歸心淨土,與被奉為蓮宗第八祖的雲棲祩宏不無關係。如前所述,祩宏是晚明四大高僧之一,他早年也曾有過“屢冠諸生”的習儒經歷,三十二歲出家為僧,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禪僧生活,但對當時禪宗空疏窳敗的情形深致不滿,形成了會合禪淨的思想特色,他曾自謂道:“大都主之以淨土,而冬專坐禪,餘兼講誦。日有程,月有稽,歲有表,凜凜乎使無賴者不得參乎其間!”祩宏不但在叢林之中有廣泛的影響,以至於被譽為“法門之周孔”很多縉紳先生也紛紛及門問道。袁宏道在由禪入淨之前,也曾與祩宏有過往還,萬曆二十五年,袁宏道與陶望齡一起作東南之游時,曾與雲棲同游,並且到五雲山下的雲棲法寺,其後在杭州所作的《雲棲》一文中,對祩宏的佛學思想作了這樣的論述:“蓮池戒律精嚴,於道雖不大徹,然不為無所見者。至於單提念佛一門,則尤為直捷簡要,六個字中,旋天轉地,何勞捏目更趨狂解,然則雖謂蓮池一無所悟可也。一無所悟,是真阿彌,請急著眼。”對祩宏單提念佛的淨土法門的讚羨,已可見其禪淨之變的端倪。在《西方合論》中最后綜論淨土經論時,特別對雲棲祩宏推敬之至:“近則雲棲和尚,所著小本疏鈔,條分類析,精宏淵博,真照夜途之第炬,截苦海之輕舟。”雲棲的《阿彌陀經疏鈔》以《起信論》的真如一心,及《華嚴經》的清淨唯心,作為其“一心不亂”說的思想基礎,而宏道欲除“毛道所談之禪”,也是從龍樹《智度論》、馬鳴《起信論》等得到理論沾溉的。當然宏道有得於雲棲最為顯著的便是以華嚴論淨土。
《西方合論》是晚明期間的一部重要淨土宗的著作,聖嚴謂之:“氣勢澎勃,涵蓋廣大,乃明末淨土諸書中,最具氣魄的一種。”本書中作者所使用的名相,與一般的淨土教迥異其趣,這主要是因為宏道錯綜眾說,不拘一經,以華嚴的圓融精神,含攝五教,通貫六階,開闊了淨土的視野。因此,《西方合論》是晚明佛學內部融通合流的產物。融會眾說,是《西方合論》的根本特徵。如,文中有關稱性而行的論述,宏道認為法性無邊,行海叵量,故一剎那之中,能滿足三祗行,將大乘諸行總入一行,以信心行、止觀行、六度行、悲願行、稱法行等五行分而論之,這是融攝了華嚴、天台諸宗的妙行,即一行一切行的思想。但是,歸趣還在於淨土,正如文中的一篇偈頌所云:“……一心念阿彌,蓮花念念生。此是常寂光,非報非方便。作是觀為正,勿妄生分別。禪教律三乘,同歸淨土海。”由此可見,《西方合論》既兼容諸宗之說,又以淨土一門為旨歸。宏道在該書中兼綜博取,誠如其自述:“取龍樹、天台、長者、永明等論。細心披讀。”而對蓮宗大德也廣泛汲取、稱引,他稱頌“天親、智者、海東、越溪等,皆抉發幽微,舉揚宗趣。”他披讀往哲的著述,如“貧兒得伏藏中金,喜不自釋。”最終“述古德要語,附以已見,勒成一書。”因此,《西方合論》最根本的特色即在於以淨土為旨歸而融攝眾說,其特點有二:
首先、攝禪歸淨
如前所述,禪淨合流的思想端緒,早在五代時的永明延壽即已提出,迄至晚明,這種風氣更加盛行於叢林、士人之中,但是,嚴格說來,在這合流的思潮之中,又有參究念佛與消禪歸淨、攝教歸淨種種不同,雲棲法師認為“念佛不惟不礙參禪,實有益於參禪也。”他雖然極力弘贊淨土法門,但是並沒有摒落禪宗,無盡傳燈則基於天台宗法界互具法門,闡釋了淨土往生而無生的思想,體現了攝教歸淨的傾向。被稱為蓮宗第九祖的智旭,認為念佛在佛教中居於圓攝一切的地位,當然,對智旭的思想定位問題,學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佛教叢林之中,天台宗將其視為天台宗的人物,淨宗則將其視為淨宗九祖。但台灣聖嚴法師,在《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中,提出智旭的思想根源於《楞嚴經》,是屬於如來禪的禪者。不管何說近實,智旭融攝眾說則是不爭的事實。袁宏道生活的年代大約與祩宏、傳燈同時,早於智旭,就其禪淨關係而言與其後的蓮宗九祖頗為接近,這也是《西方合論》其後被智旭編入淨土十要的一個重要原因。智旭在《評點西方合論序》中說將《西方合論》“重謀付梓”的目的就是“使法界有情,從此諦信念佛法門至圓至頓,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不復有泣歧之嘆。”確立淨土統攝一切的地位。
袁宏道詳分淨土為十,以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可思議淨土為最勝。其劃分淨土的形式主要以唐代李通玄的方法為主。李通玄把淨土分為十種。宏道所列淨土十門中的一至七門,與李通玄所列四至十種相對應,但除了第五第六次序相同外,其它則正相反(如宏道第七依他淨土對李通玄第四《梵綱經》的淨土)。但李通玄論述淨土分“權”、“實”,體現了華嚴宗人的判教特色,而袁宏道則以淨土為圓極教,吸收了唐釋懷感的觀點,以“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可思議淨土”為最勝。他在《西方合論引》中說:“今之學者,貪嗔邪見,熾然如火,而欲為人解縛,何其惑也。餘十年學道墜此狂病,後因觸機。薄有省發,遂簡塵勞,歸心淨土。……如貧兒得伏藏中金,喜不自釋。”可見其棲心淨土的旨歸。當然,袁宏道也表示出融攝是《西方合論》的根本特色。他在《珊瑚林》中云:“《西方合論》一書,乃借淨土以發明宗乘,因談宗者,不屑淨土,修淨土者,不務禪宗,故合而論之。”意欲沿著“永明為破狂慧之徒,言萬善之總是。”的路徑,師法永明“既悟達磨直指之禪,又能致身於極樂上品”的佛學思想。但是,在一部《西方合論》中,我們體味到的多是其對禪學的訾議。如他作《西方合論》而“庶使觀者知淨土法門,攝一代時教,毋為儱侗禪宗,輕狂義虎所誑惑云爾。”將淨土經論分為經中之經,經中之緯,緯中之經,緯中之緯四類,列入了《華嚴經》等,但並沒有將禪宗經典列入其中。所述的也多是諸如“念佛一門,頻形讚嘆,如高巒之峙平原躍空而出,類金星之晃沙磧映日即明。故知,法門殊勝,未有逾此一門者也。”“禪宗密修不離淨土。初心頓悟,未出童真,入此門者,方為堅固不退之門。”之類的對淨土的讚羨之辭。當然,這還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正如宏道在文論中多有矯激之辭一樣,他在《西方合論》中對禪宗的訾議並不是從根本上否定禪宗,他反對的主要是所謂的狂禪之屬。因此,其兄袁宗道在《西方合論敘》中對之有肯絮之論:“既生佛土,生平所悟所解,皆不唐捐。縱使志在參禪,不妨兼以念佛。世間作官作家,猶雲不礙,況早晚禮拜念誦乎?且借念佛之警切,可以提醒參禪之心;借參門之洞澈,可以金固淨土之信。適兩相資,最為穩實。”袁宏道自己也說:“悟是迷途導師”,“悟是淨國圖引。”他在其後的《珊瑚林》之中甚至這樣來解釋其創作意旨:“《西方合論》一書,乃借淨土以發明宗乘,因談宗者,不屑淨土,修淨土者,不務禪宗,故合而論之。”當然,這一合論的基本路向是以淨攝禪。
其次、 以《華嚴經》為構架
《西方合論》的主體結構,是由李通玄的《新華嚴經論》發展而來的,而李氏是唐代華嚴宗的著名學者,李氏的《新華嚴經論》在其死後的四、五年,由僧人廣超等人傳寫弘傳,其後又經志寧、思研等人的整理,成《華嚴經合論》一書,流傳十分廣泛,明代關於合論的提要之書,就有李贄的《華嚴經合論簡要》四卷,方澤作的《華嚴經合論纂要》三卷等,宏道的《西方合論》中有李通玄思想的影子,也許與李贄的影響不無關係,雖然對卓吾的狂禪之論這時已頗多微辭,但是,他由禪入淨是求“穩實”,因此,在淨土思想中引入華嚴,與其後期的佛學思想注重經教,反對空疏的取向完全一致。宏道在《西方合論》中,列論有關西方淨土的經典時,雖然對禪宗、天台等宗派的經典並未列出,但還是將《華嚴經》視為“緯中之經”,也是“言西方大事”的重要的經典之一,他也是以華嚴的境量和架構結構本書的。他分為十章,每章儘可能列出十目,以示十十無盡,也是顯示了華嚴的圓融周遍的內容。宏道敬奉《華嚴》也是後期論佛的一個重要特點,他論及《華嚴經》云:“《華嚴經》熱鬧到底,他經便都有冷漠寂寞處。”(82)他還對《楞嚴》與《法華》、《華嚴》進行比較,云:“《楞嚴》文奧而義淺,《法華》、《華嚴》文淺而義深,故《楞嚴》可講,《法華》、《華嚴》不可講,《楞嚴》說工夫,說次第,非了義之教。若《法華》、《華嚴》則處處皆真,方為了義。”《西方合論》中到處可見華嚴的影子。他開篇便說:“諸佛化現亦異,或權或實,或偏或圓,或暫或常,或漸或頓,一月千江。波波具涵淨月,萬燈一室,光光各顯全燈。理即一諦,相有千差。”這顯然是華嚴一多相即、理事無礙的思想。他在駁論李通玄的觀點之前就陳說道:“一一華藏世界,皆滿虛空,互相徹入,淨穢總含,重重無盡,如法而論,一草一木,一毛一塵,各各皆具此無盡法界。佛及眾生,無二無別。”宏道將西方起教分為十義,其中的第四義是所謂“依因性”,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是淨性,譬一精金,冶為釵釧及溺器等,金性是一。”(85)雖然袁宏道的目的是要說明博地凡夫,因為稟此淨性,都十念即可往生。但其論說的方法則是華嚴理事無礙的原理。在卷第五的“理諦門”之中,他首先申論了這樣觀點:“即性即相,非有非空。理事之門不礙,遮表之詮互用。”這同樣是華嚴的意趣。可見宏道與李通玄一樣對華嚴都敬奉《華嚴》。當然,袁宏道的《西方合論》與李通玄的《華嚴經合論》有明顯的區別,李氏在
智儼、法藏之外,別樹一幟,他所立的十宗、十教的教判理論與法藏五教十宗迥然不同,但所述的仍然不出華嚴法界圓融的義旨,他在《華嚴經合論》中認為阿彌陀淨土是為不明法空實理的“凡夫”所設的權法,而華藏世界才是實報莊嚴的“實教”,他是一位華嚴學者。而宏道則是站在淨土的立場上,以淨攝教,融攝華嚴,因此,李氏的這一觀點理所當然地受到了袁宏道的駁詰,他說:“圓實墮者,謂華藏世界,一剎一塵,具含無量國土,本無淨穢,焉有往來,故長者(李通玄)言,西方淨土,是權非實,以情存取捨,非法界如如之體故。”認為李通玄將華嚴與淨土分為權實的理論,是站在華嚴的立場上,以“情存取捨”而已,因此,他在《西方合論》的第一卷,就設兩個或問,對李通玄提出發難,指出:“若言權言方便,即有不遍,有不遍者,毗盧之義不成。”在第三卷《部類門》中,稱念佛法門“如高巒之峙平原躍空而出,類金星之晃沙磧映日即明。”雖然將諸經中“言西方大事者,一概收入。” 但是按其分成高下不同的四類:一、經中之經,二、經中之緯,三、緯中之經,四、緯中之緯。列於第一類的是:《無量平等清淨覺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列於第二類的是《鼓音聲王經》,列於第三類,即緯中之經的才是《華嚴經》。淨土才是圓融一切的圓極教。要言之,《西方合論》是華嚴的方法,淨土的立場。
宏道博採諸論,發以已見而總其成。但是,他並不是對以往的古德宿語的簡單重複。正如他對李通玄多有汲取而並不相同一樣,他對雲棲也推崇甚至,但是,他與雲棲的思想又並不完全同一。宏道對雲棲的《阿彌陀經疏鈔》讚嘆有加,主要是因為《疏鈔》也以華嚴的教判方式,判《阿彌陀經》屬大乘頓教,與禪宗一樣兼帶終教,但云棲則運用華嚴方式論解淨土而立足於禪,宏道的《西方合論》“以不思議第一義為宗,以悟為導,以十二時中持佛名號,一心為亂念念相續為行持。”也有會合禪淨的目的,但將《阿彌陀經》舉為圓極教,實質是以淨攝禪,在《西方合論》中,我們時常看到他的揚淨抑禪之論,他對禪宗的一些貶義前已述及,而對淨土則竭盡張皇之事,綜論細繹,對於阿彌陀佛西方淨土,即他所說的“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可思議淨土”更是極寫其宏大無邊,包容萬有,不可言喻:“其中所有大功德海,大悲智海,大願力海。若具說者,假使盡十方世界諸佛菩薩,聲聞辟支,天人鬼畜,下至蜎飛蠕動,及一切無情草木瓦礫,鄰虛微塵之類,一一具無量口,口中一一具無量舌,舌中一一出無量音聲,常說倍說,熾然說,無間說,經百億萬塵沙阿僧祗劫,亦不能盡。”這些都與雲棲不同。宏道在《西方合論》中也曾隱約對雲棲之說提出異議,他在卷四《教相門》中云:“近有老宿,以華嚴配此經(《阿彌陀經》),謂圓全攝此,此分攝圓,得圓少分,分屬圓故。據經判義,甚有旨趣。但圓極義者,無全無分,如月在川,川川皆有全月,乃至瓶池寸水,亦是全月,無分月故,如風在樹,樹樹皆有全風,乃至片葉莖草,亦是全風,無分風故。”這裡的“老宿”顯然是指雲棲,雲棲論淨土之《阿彌陀經》“攝於頓教,少分屬圓”。宏道認為,雲棲還未將《阿彌陀經》視為“無全無分”的圓極教,還是圓中有分,或分中非全,而“若圓中有分者,圓即有段。若分中非全者,圓即不遍,分全雙乖圓義不成。”將《阿彌陀經》列為圓極教是自宏道始。
《西方合論》受到了蓮宗學者的高度推贊。智旭在《淨土十要》卷十所寫的《評點西方合論序》中云:
袁中郎少年穎悟,坐斷一時禪宿舌頭,不知者,以為慧業文人也。後復入法界,歸心極樂,述而《西方合論》十卷,字字從真實悟門流出,絕無一字蹈襲。又無一字杜撰。雖台宗堂奧,尚未詣極,而透徹禪機,融貫方山、清涼教理無餘矣。或疑佛祖宗教,名衲老宿未易遍通,何少年科第,五欲未除,乃克臻此,不知多生薰習非偶然也,使聞三袁是宋三蘇後身,噫!中郎果是東坡,佛法乃大進矣。
智旭對宏道除了“台宗堂奧,尚未詣極”稍有缺憾之外,對其服膺推舉幾至極致。而智旭所認為的缺憾主要是因為他是一位傾向於天台的僧人,因此,他對宏道以華嚴的而不是以天台的“五時八教”的判教方式自然有所不能完全認同。智旭在選《淨土十要》時,將其列入,是《十要》中唯一的居士所作,《十要》甑選甚嚴,即使連在淨土看來影響甚巨的智顗的《觀經疏》及四明知禮的《妙宗鈔》乃至雲棲的《彌陀疏鈔》尚未列入,僅此,也可見該書在淨土法門中的地位和影響。

個人作品

袁宏道的散文極富特色,清新明暢,卓然成家。今存其尺牘280餘封,篇幅長的1000多字,短的只二、三十餘字。如《致聶化南》一札:"敗卻鐵網,打破銅枷,走出刀山劍樹,跳入清涼佛土,快活不可言,不可言!投冠數日,愈覺無官之妙。弟已安排頭戴青笠,手捉牛尾,永作逍遙纏外人矣!朝夕焚香,唯願兄不日開府楚中,為弟刻袁先生三十集一部,爾時毋作大貴人,哭窮套子也。不誑語者,兄牢記之。"簡凝活脫,間以詼諧,可見其尺牘文的一斑。他的各類隨筆200餘篇,題材多樣,饒有意趣,其中《畜促織》《斗蛛》《時尚》等篇,記述了當時的風俗人情。傳記文以《徐文長傳》《醉叟傳》兩篇最優,刻繪人物,生動鮮明。遊記文90餘篇,於寫景中注入主觀情感,韻味深遠,文筆優美。如《滿井遊記》所寫京郊初春景色,純用寫實手法,刻畫細膩,情致盎然。其他如《虎丘》《天目一》《晚游六橋待月記》《觀第五泄記》等,真切動人,語言淺近,略無斧鑿之跡,都是佳作。袁宏道作有各體詩歌1700餘首,成就不及散文。少量詩作如《猛虎行》《門有車馬客行》《逋賦謠》《巷門歌》等,揭露了當時"甲蟲蠹太平,搜利及邱空","東封西款邊功多,江淮陸地生洪波";"鮫戶十竄九囚虜";"野人扶白覓溝壑"等黑暗現實,有一定意義。不過他的詩及多數散文,僅限於抒發個人情趣,不能充分反映社會生活,現實意義有限。當時一些公安派文風仿效者,則更發展了這一傾向,走上了邪路。所以以袁宏道為代表的公安派創作,瑕瑜互見,功過並存。總的來看,作為晚明的一次文學改良運動,其功績還是主要的。
袁宏道集箋校袁宏道集箋校
袁宏道代表作品:《袁中郎全集》《徐文長傳》《初至西湖記》《敘陳正甫會心集》《虎丘記》《滿井遊記》《西湖遊記二則》《戲題齋壁》《游虎跑泉》《東阿道中晚望》《戲題飛來峰》《袁中郎集箋校》《瓶花齋雜錄》《破研齋集》。
流傳至今的有《瀟碧堂集二十卷》《瀟碧堂續集十卷》《瓶花齋集十卷》《錦帆集四捲去吳七牘一卷》《解脫集四卷》《瓶史》《袁中郎先生全集二十三卷》《梨雲館類定袁中郎全集二十四卷》《袁中郎全集四十卷》《廣陵集》《袁中郎文鈔一卷》等等。其中《滿井遊記》被編入八年級(下)人教版語文書內。

詩詞賞析

山陰道
戲題齋壁
湖上別同方子公賦其二
嚴陵四首
答李子髯其二
游虎跑泉
東阿道中晚望
顯靈宮集諸公以“城市山林”為韻其二
傷周生
戲題飛來峰

散文賞析

滿井遊記
滿井遊記滿井遊記
徐文長傳
初至西湖
敘陳正甫會心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