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思想

封建思想

封建思想是“封建”與“思想”兩個詞組合而成,是一個因歷史而成的特定詞語,一般是指維護封建統治的舊道德、舊禮教所形成的思想觀念的泛稱。封建思想與封建社會思想是有區別的,日常意義上的封建思想是指一種過時落後的觀念,是需要摒棄的;封建社會思想既包含積極、進步的思想,也包含消極落後的思想,優秀的傳統思想文化是應當繼承發揚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封建思想
  • 禮制思想:儒家的禮制思想
  • 核心:三綱五常
  • 出處:《春秋繁露
基礎,規範,思想,一孝,二孝,三孝,

基礎

封建社會時期思想基礎是儒家的禮制思想,核心是”三綱五常“。
所謂“三綱五常”是指:“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理、智、信”
出處:《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馬融曰:‘所因,謂三綱五常也。”“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指“、禮、智、信”。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化理道德關係。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
泊靜子曰:上文所引《論語·為政》語,何晏集解所引馬融注,實已為後人之見解,不得謂之為孔子之本意。故概述中所謂“源於孔子”,實為臆造
五常又稱“五典”,即五種行為規則。語出《尚書·泰誓下》:“狎辱五常”。唐孔穎達疏云:“五常即五典,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又有五常:仁、義、禮、智、信
五常也指五行所代表的五類事物,即木、火、土、金、水的正常運動。《傷寒論》序:“人稟五常,以有五臟。”
常是不變的意思,這裡指一定準則。五常就是五條準則,也叫“五倫”。這是封建禮教。五常的內容,舊時說法不一。一說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所規定的關係;二說是指仁、義、禮、智、信等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標準。它和“三綱”常連起來說,即“三綱五常”。一般不說成“三綱五倫”。
“三綱五常”的具體理論化:
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五倫”觀念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三綱五常論。三綱、五常這兩個詞,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範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範。董仲舒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係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種關係是最主要的,而這三種關係存在著天定的、永恆不變的主從關係: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亦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三綱皆取於陰陽之道。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了天的“陰”面董仲舒以此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關係,行成維護政治秩序穩定的根本法則。
“五常之道”實際上是“三綱”的具體化。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係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他看來,人不同於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堅持五常之道,就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係的和諧。

規範

“三從四德”是為適應父權制家庭穩定、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的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的進行的規範要求。
三從”一詞最早見於周、漢儒家經典《儀禮 喪服-子夏傳》,在討論出嫁婦女為夫、為父服喪年限(為夫三年,為父一年)時,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引申為作為女兒、妻婦和母親的婦女應對男性服從。但婦女屈從由來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周易》中有主張婦女順從專一、恆久事夫的卦辭,後來要求婦女殉夫守節,限制寡婦改嫁等。所謂的“三從”,是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意思是說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誨,不要胡亂地反駁長輩的訓導,因為長輩們的社會見識豐富,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出嫁之後要禮從夫君,與丈夫一同持家執業、孝敬長輩、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堅持好自己的本分,想辦法扶養小孩長大成人,並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這裡的“從”並不是表面上的“跟從”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質的“從事”之本質。(《儀禮、喪服、子夏傳》)
四德”一詞見於《周禮天官 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門類,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準即“三從四德”。所謂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後是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言語(指與人交談要會隨意附義,能理解別人所言,並知道自己該言與不該言的語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周禮、天官、九嬪》)

思想

一孝

見父母過錯諫,是一孝。

二孝

供養父母,乃二孝。

三孝

娶妻生子,為三孝。 一般都認為斷絕香火乃封建社會最忌之事,故為大。其實不然,聖賢人的心量處處想著後代子孫的慧命不可斷,無後為大的後並非單純的講香火承傳,更主要的是講承傳家教和聖賢教誨,並非是要生兒子,古人云:「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之大半,蓋以母教為本也。」自古以來,母教為親職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孩子童蒙養正的根本保證。
古人亦云:「教子為治平之本,而教女更為切要。蓋以世少賢人,由於世少賢母。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有賢妻賢母,而其夫與子之不為賢人者,蓋亦鮮矣。其有欲挽世道而正人心者,當致力於此焉。」所以,當我們慨嘆「人心不古,世風日下」時,應當反觀我們的親職教育,尤其是母教是否得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