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傳淮

胡傳淮

胡傳淮,1964年8月27日(農曆七月二十日)生,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人。著名文史學者、巴蜀文化研究專家。畢業於四川教育學院(今成都師範學院)中文系本科,獲四川師範大學文學學士學位。

歷任四川省蓬溪縣政協常委、文史學習委員會主任,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主任,蓬山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問陶詩社名譽社長,蓬溪縣文聯副主席,蓬溪縣作家協會副主席,遂寧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張鵬翮文化研究會顧問,張船山研究會學術顧問,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散曲研究會會員,四川省楹聯學會理事,四川省詩詞協會會員,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理事,《蓬溪文史資料》主編,《蓬溪文獻叢書》主編。

主要致力於遂寧歷史文化研究,其中有關清代名人張鵬翮張問陶及其家族的研究最為突出。現已出版著作70餘部,發表論文、隨筆300餘篇,總計800餘萬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傳淮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四川蓬溪
  • 出生日期:1964年8月27日
  • 職業:國家公務員、文史學者
  • 畢業院校:成都師範學院
  • 主要成就:遂寧歷史文化研究第一人
  • 代表作品:《張問陶年譜》《張鵬翮研究》等
研究方向,學術著作,論文目錄,新聞報導,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清詩、巴蜀文化、地域文化、家族文化、方誌族譜及鄉邦文獻,於清代四川第一家——張鵬翮張問陶家族用力尤勤。出版專著70餘部,發表論文、詩詞、文史隨筆等300餘篇,總計800餘萬言。其專著《張問陶年譜》,《光明日報》評為“一部學術品格很高的好書”,被《清史》、《中國文學編年史》(魯小俊)、《中國詩歌通史》(王小舒)、《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來新夏)、《清詩考證》(朱則傑)、《清代文學研究書目》(蔣寅)、《元明清詩文研究著作書目索引》(周明初)、《巴蜀文學史》(楊世明)、《遂寧市志》、《遂寧古今人物》、《蓬溪縣誌》(1986—2005)等文獻引證或著錄;論文《洗百年奇冤,還高鶚清白——高鶚非“漢軍高氏”鐵證之發現》,解決了紅學中的一大懸案,已載入《紅學通史》。參加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項、四川省社科規劃項目3項,十餘次獲得省、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中外企業家》雜誌2013年第13期發表了《胡傳淮先生文史研究述評》、《文化遂寧》雜誌2014年第2期發表了《勤奮耕耘,碩果滿枝——記文史專家胡傳淮》,對其成就進行了全面評述。

學術著作

胡傳淮、陳名揚《詩書畫大家呂潛》胡傳淮、陳名揚《詩書畫大家呂潛》
1、《張問陶年譜》,專著,2000年巴蜀書社出版、2005年修訂再版;
2、《張問陶研究文集》,主編,2009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3、《張鵬翮研究》,主編,2011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
4、《船山詩草全注》,180萬字,第一副主編,2010年巴蜀書社出版;
5、《燼餘錄注》,編注,2010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6、《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編著,2012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7、《王灼集校輯》,合著,1996年巴蜀書社出版;
8、《大英風物誌》,合著,1999年巴蜀書社出版;
9、《張鵬翮詩選》,編選,2006年香港銀河出版社出版;
10、《張問安詩選》,選注,2002年四川省蓬溪縣政協印行;
11、《胡氏族譜》,纂修,2000年四川省蓬溪縣胡氏族譜編委會印行;
12、《蓬溪文史資料精選》,主編,2011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13、《蓬溪詩存》,編選,2005年四川省蓬溪縣政協印行;
14、《新蓬溪》,主編,2005年四川省蓬溪縣蓬山詩詞學會印行;
15、《芝溪集》,專著,2003年四川省遂寧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印行;
16、《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執行主編,2002年中國三峽出版社出版;
17、《蜀中名勝高洞廟》,主編,2002年印行;
胡傳淮部分著作胡傳淮部分著作
18、《蓬溪縣名勝詩聯集》,主編,2003年四川省蓬溪縣蓬山詩詞學會印行;
19、《川北名勝高峰山》,主編,2004年四川省蓬溪縣統戰部印行;
20、《蓬溪縣詩詞志》,總編,2007年四川省蓬溪縣蓬山詩詞學會印行;
21、《千年逸響:蓬溪詩詞史略》,主編,2008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22、《笑問君從何處來:蓬溪姓氏備征》,主編,2008年四川省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印行;
23、《蓬溪家譜序跋集》,主編,當代卷,2010年四川省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印行;
24、《蓬溪家譜序跋集》,主編,清民卷,2011年四川省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印行;
25、《蓬溪人》,第二輯,合著,1996年四川省蓬溪縣誌辦公室印行;
26、《蓬溪縣政協志》,1986—2002,副主編,2005年四川省蓬溪縣政協印行;
27、《蓬溪縣誌》,1986—2005,副總編,2012年方誌出版社出版;
28—40、《蓬溪文史資料》,第23輯至35輯,主編,四川省蓬溪縣政協文史委印行;
41、《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主編,2012年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
42、《川中名勝赤城山》,主編,2003年印行;
43—50、《蓬山詩詞》,第21期至33期,副主編,蓬溪縣蓬山詩詞學會會刊;
56、《呂潛詩選》,選編,明末清初遺民詩人呂半隱詩歌選集;
57、《赤城春秋》,專著,2013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
58、《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編著,2013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59、《蜀中西子赤城湖》,主編,2014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60、《川北望族:蓬溪蒲氏》,審定,2014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61、《遂寧文化概論》,副主編,2014年學苑出版社出版;
62、《張問陶研究文集(2014年張問陶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主編,2015年團結出版社出版;
中華書局《張問陶資料彙編》中華書局《張問陶資料彙編》
63、《張文端公全集注》,主編,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巴蜀全書》子項目,2019年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
64、《榜眼李仙根》,主編,與陳名揚合編,2015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65、《張問陶資料彙編》,與許雋超合編,2016年中華書局出版;
66、《印象蓬溪》,副主編,2016年天地出版社出版;
67、《詩書畫大家呂潛》,主編,與陳名揚合編,2016年現代出版社出版;
68、《張問安研究》,主編,2016年現代出版社出版;
69、《南明宰相呂大器》,主編,與陳名揚合編,2016年現代出版社出版;
70、《遂寧風雅》,主編,2017年現代出版社出版;
71、《遂寧歷史名人研究》,專著,2017年巴蜀書社出版;
72、《涪上脞譚:巴蜀文化與文獻論集》,專著,2018年巴蜀書社出版;
73、《遂寧縣誌校注》,2019年巴蜀書社出版。
參與編寫和編輯的著作有:《錦繡蓬溪》、《巴蜀文化大典》、《巴蜀古詩選解》、《巴蜀古文選解》、《蓬溪石雕》、《奮進的蓬溪》、《老區新韻》、《問陶新韻》、《老區頌歌》、《春綠蓬山》、《鄉音濃韻》、《蓬山詩韻》、《中國對聯集成·蓬溪卷》、《蜀中名山高峰山》及當代三十餘位蓬溪詩人別集。
2005年11月3日,《光明日報》發表了羅應濤教授撰寫的書評《一部學術品格很高的好書——評〈張問陶年譜〉》;2011年第6期《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發表了著名學者趙伯陶編審撰寫的《胡傳淮主編<張鵬翮研究>序》;2013年第2期《書屋》發表了著名文化學者、華裔學術大師張隆溪教授撰寫的《<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序》;2013年第7期《書屋》發表了著名歷史學家、西北師範大學副校長田澍教授撰寫的《<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序言》;2013年第3期《四川客家通訊》發表了中國紅學會副會長胡文彬先生撰寫的《<赤城春秋>序言》;2016年第3期《巴蜀史志》發表了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民詩文研究中心主任張寅彭先生撰寫的《<涪上脞譚>序言》。
胡傳淮編選《張鵬翮詩選》胡傳淮編選《張鵬翮詩選》
胡傳淮主編《張問陶研究文集》胡傳淮主編《張問陶研究文集》
胡傳淮著《張問陶年譜》(修訂本)胡傳淮著《張問陶年譜》(修訂本)

論文目錄

1、《性靈派研究的開山之作——王英志〈性靈派研究〉評述》(《鹽城師專學報》1999年02期);
2、《清代詩人張問安行年簡譜》(《川北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3、《洗百年奇冤,還高鶚清白 ——高鶚非“漢軍高氏”鐵證之發現》(《紅樓夢學刊》2001年第三輯);
4、《張船山世系》(《川北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2期;入選《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三峽出版社2002年出版);
5、《明代最傑出的女散曲家黃峨初探》(《新世紀散曲研究文存兩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蜀學》第九輯);
6、《芻議張船山在清詩史上的地位》(《西華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7、《明代遂寧黃氏家族詩人初探》(《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1期;入選《國際黃峨學術研討會暨第八屆中國散曲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出版);
8、《“詩書畫三絕”奇才呂潛初探》》(《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9、《簡論張問陶在清詩史上的地位》(《聊城大學學報》2006年04期、《文化遂寧》2014年02期);
10、《清代遂寧張氏家族詩人初探》(《西華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11、《民國本〈遂寧張氏族譜〉初探》(《譜牒學論叢》第二輯,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年出版);
12、《張問陶批點〈杜詩論文〉系偽造》(《蘇州大學學報》2008年04年);
13、《張船山書畫年譜》(《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1期;入選《四川省第三屆書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12年出版;入編第四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筆墨東方:2013中國書法藝術國際論壇研究文集》,四川美術出版社2013年出版);
14、《張問陶劉大觀交遊考》(《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15、《清代女詩人楊繼端考略》(《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09期);
16、《張門三才子探析》(《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17、《宋代高僧雲門宗大師重顯考略》(《空林佛教》2009年03期);
18、《清代循吏兼詩人潘之彪事跡考》(《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19、《唐代詩僧船子德誠事略》(《空林佛教》2009年08期);
20、《清代名人張鵬翮張問陶家族源流考》(《移民文化與當代社會——紀念“湖廣填四川”340周年論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21、《王灼著述中的遂寧地名考釋》(《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22、《清末蜀中客家詩人兼學者鐘瑞廷考述》(《四川客家通訊》2010年01期、《客家研究輯刊》2011年第2期);
胡傳淮《張問陶研究文集》胡傳淮《張問陶研究文集》
23、《張鵬翮簡譜》(《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24、《張船山研究述評》(《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25、《<船山詩草全注>出版》(《蘇州大學學報》2010年05期);
26、《兩百餘年來張船山研究概述》(《蜀學》第五輯,巴蜀書社2010年出版);
27、《清代著名詩人張問陶研究綜述》(《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28、《蓬溪寶梵寺及其明代壁畫》(《大慈》2011年01期);
29、《宋代臨濟宗高僧痴絕道沖禪師事略》(《空林佛教》2011年02期);
30、《李調元<雨村詩話>不錄張問陶原因初探》(《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31、《明末清初蜀中名僧寂光印豁禪師》(《空林佛教》2011年06期);
32、《解讀民國本<蓬溪河西鐘氏族譜>》(《四川客家通訊》2011年02期);
33、《船子和尚與<撥棹歌>》(《大慈》2011年04期);
34、《清代蜀中第一家——遂寧張氏家族興衰探原》(《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35、《黑柏溝訪古》(《四川客家通訊》2012年01期);
36、《清代蜀中第一家遂寧黑柏溝張氏家族簡論》(《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37、《四川蓬溪末代知縣鄒鼎祺事略》(《客家研究輯刊》2012年第1期、《四川客家通訊》2013年01期);
38、《<張鵬翮研究>前言》(《巴蜀文化研究通訊》2012年03期);
39、《<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前言》(《巴蜀文化研究通訊》2012年05期);
40、《明代遂寧席氏家族詩人初探》(《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05期);
41、《明代禮部尚書加武英殿大學士席書世系》(《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06期);
42、《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開展“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研究概況》(《四川客家通訊》2012年02期);
43、《大英訪古》(《四川客家通訊》2012年02期、《文化遂寧》2014年05期);
44、《民國本<蓬溪河西鐘氏族譜>初探》(《客家研究輯刊》2012年第2期、《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05期);
45、《明清移民代表蜀中張鵬翮家族興衰探源》(《明清移民與社會變遷——“麻城孝感鄉現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
胡傳淮《張問安研究》胡傳淮《張問安研究》
46、《近代蜀中客家學者鐘瑞廷探析》(《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02期);
47、《民國本<蓬溪河西鐘氏族譜>初探》(《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05期);
48、《呂潛詩書畫藝術初探》(《書法家》第43期,2013年3月31日);
49、《潘之彪在蜀中蓬溪》(《丹陽日報》2013年11月20日);
50、《潼南訪古》(《四川客家通訊》2013年03期、《文化遂寧》2015年01期);
51、《清末民初蜀中客家學者鐘永定述略》(《客家研究輯刊》2013年02期);
52、《清代蜀中第一家遂寧黑柏溝張氏家族探析》(《蜀學》第八輯,巴蜀書社2014年出版);
53、《明代遂寧呂氏家族詩人初探》》(《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01期);
54、《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詩人張問陶》(《巴蜀文化研究通訊》2014年02期);
55、《清代遂寧張氏家族詩歌簡論》(《首屆巴蜀文化名人與巴蜀地域文化學術論壇論文集》,西華大學2014年4月編印);
56、《清代大詩人張船山研究資料彙編》(《中國文學網》2009-8-27);
57、《明清遂寧五大家族及研究綜述》(《中國文學網》2014-4-22);
58、《明末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半隱探析》(《地方文化研究輯刊》第七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出版);
59、《清末民初蜀中客家學者鐘永定初探》(《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02期);
60、《張問陶與天津》(天津《今晚報》2014 年 6 月 8 日);
胡傳淮、陳名揚《榜眼李仙根》胡傳淮、陳名揚《榜眼李仙根》
61、《<蜀中名山高峰山>序言》(《巴蜀文化研究通訊》2014年03期);
62、《明清遂寧五大世族述略》(《四川客家通訊》2014年01期);
63、《清初蓬溪知縣潘之彪事略》(《四川客家通訊》2014年01期);
64、《<川北望族:蓬溪蒲氏>序》(《四川客家通訊》2014年01期);
65、《遂寧歷史文化資源及其開發建議》(《文化遂寧》2014年07期);
66、《明清遂寧五大家族研究綜述》(《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04期);
67、《黑柏溝訪古》(《文化遂寧》2014年08期);
68、《重修清代大詩人張船山墓記》(《文化遂寧》2014年10期、《巴蜀文化研究通訊》2014年08期);
69、《李時珍與蜀中蓬溪》(《蘄春文化研究》2014年02期);
70、《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遂寧日報·蓬溪專刊》2014年11月18日);
71、《清代遂寧張氏家族詩歌簡論》(《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05期);
72、《明清遂寧五大科舉家族及研究綜述》(《科舉學論叢》2014年第二輯);
73、《明清遂寧之五大家族》(《尋根》2014年06期);
胡傳淮主編《遂寧風雅》胡傳淮主編《遂寧風雅》
74、《宋代遂州文化概覽》(《文化遂寧》2014年11期);
75、《重修清代大詩人張船山墓記》(《文史雜誌》2015年01期);
76、《張鵬翮及<天津運河圖說>》(天津《今晚報》2015年1月25日);
77、《大英縣回馬鎮長江壩張氏源流考》(《四川客家通訊》2014年02期);
78、《明代西蜀詩聯名家任瀚》(《天府聯苑》2015年第1-2期);
79、《宋代蜀中遂州文化概述》(《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01期);
80、《明清遂寧五大文化世家》(《文化遂寧》2015年02期);
81、《張問陶全國學術研討會綜述》(《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02期、《詩詞四川》2015年01期);
82、《清代蜀中第一家遂寧張氏家族興衰探原》(《巴蜀文獻》第一輯);
83、《明清遂寧五大家族及研究綜述》(《地方文化研究輯刊》第八輯);
84、《清代榜眼遂寧才子李仙根》(《文化遂寧》2015年05期);
85、《遂寧歷代顯宦及鼎甲考錄》(《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03期);
86、《明末清初著名詩人、書畫家呂潛初探》(入選2015年《四川省第四屆書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文化遂寧》2015年07期);
87、《<印象蓬溪>序言》(《巴蜀文化研究通訊》2015年06期);
88、《張問陶全國學術研討會綜述》(《地方文化研究輯刊》第九輯);
89、《李仙根生平考述》(《蜀學》第十輯,與陳名揚合撰);
90、《宋代遂寧理學大儒傅耆考述》(《文化遂寧》2015年12期,與陳名揚合撰);
91、《宋代遂寧理學大儒傅耆與理學開山祖師周敦頤》(《文史雜誌》2016年01期,與陳名揚合撰);
92、《清代榜眼李仙根與鄧小平家族》(《鄧姓文化》2015年第2期);
93、《張船山及其楹聯》(《天府聯苑》2015年第3-4期);
94、《朱熹弟子度正:遂寧理學大儒傅耆發現紀實》(《四川客家通訊》2015年02期,與陳名揚合撰);
95、《宋代遂寧人物研究綜述》(《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06期);
胡傳淮《涪上脞譚:巴蜀文化與文獻論集》胡傳淮《涪上脞譚:巴蜀文化與文獻論集》
96、《李仙根年譜簡編》(《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年01期,與陳名揚合撰);
97、《度正發掘遂寧理學大儒傅耆始末》(《尋根》2016年第2期,與陳名揚合撰);
98、《李仙根年譜》(《地方文化研究輯刊》第十輯,與陳名揚合撰);
99、《宋代蜀中著名理學家傅耆考述》(《蜀學》第十一輯,與陳名揚合撰);
100、《南明宰相鐵血將軍呂大器》(《四川客家通訊》2016年02期,與陳名揚合撰);
101、《清代榜眼李仙根與鄧小平家族》(《文史雜誌》2017年01期);
102、《明代遂寧進士考》(《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年01期,與陳名揚合撰);
103、《呂潛年譜簡編》(《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年02期,與陳名揚合撰);
104、《元代文學家謝端考述》(《蜀學》第十二輯,與陳名揚合撰);
105、《遂寧市歷史名人文化資源研究與開發》(《四川客家通訊》2017年01期,與陳名揚合撰);
106、《元代文學家謝端年譜》(《地方文化研究輯刊》第十一輯,與陳名揚合撰);
107、《遂寧市歷史名人文化資源研究與開發》(《地方文化研究輯刊》第十二輯,與陳名揚合撰);
108、《呂大器年譜簡編》(《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年04期,與陳名揚合撰);
109、《古代遂寧詩歌文化初探》(《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年05期,與陳名揚合撰);
110、《南明宰相呂大器生平考述》(《蜀學》第十三輯,與陳名揚合撰);
111、《呂潛年譜》(《地方文化研究輯刊》第十三輯,與陳名揚合撰),
112、《明代著名詩文書畫家王璲考述》(《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年04期);
113、《席書年譜簡編》(《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年06期,與孫蛟龍合撰);
114、《清代蜀中詩冠張船山及其楹聯》(《蜀學》第十五輯);等等。

新聞報導

文史專家胡傳淮:打撈遂寧記憶 固守精神家園
遂寧日報記者 楊俊
胡傳淮近照胡傳淮近照
成功不是上帝的恩賜,而是一朵開在漫長崎嶇道路盡頭的鮮花,只有通過了這條道路上所有的考驗,你才能將它捧在自己的手上。成功是一枚勳章,它只獎勵給那些真正付出過巨大勞動和汗水的人。著名文史專家胡傳淮,無疑就是應當獲得這種獎勵的人。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胡傳淮先生走上巴蜀文化的研究之路,是極為艱苦的,亦經過了這三種境界。
人物檔案
胡傳淮著《張問陶年譜》第一版胡傳淮著《張問陶年譜》第一版
胡傳淮,網名驕陽似火,1964年生於四川省蓬溪縣文井鎮。四川教育學院中文系畢業,文學學士。現為四川省蓬溪縣政協常委、文史委主任,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理事、四川省楹聯學會理事、中國散曲研究會會員、四川省詩詞學會會員、張船山研究會學術顧問、問陶詩社名譽社長、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主任。多年以來,一直致力於清詩、巴蜀文化、方誌族譜和鄉邦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出版專著70餘部,發表論文、詩詞、文史隨筆300餘篇,總計800餘萬言。專著《張問陶年譜》,《光明日報》評為“一部學術品格很高的好書”,被《清史》《中國文學編年史》《中國詩歌通史》《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清詩考證》《巴蜀文學史》《遂寧市志》《蓬溪縣誌》等文獻引證或著錄;論文《洗百年奇冤,還高鶚清白——高鶚非“漢軍高氏”鐵證之發現》解決了紅學中一大懸案,已載入《紅學通史》。共參加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四川省社科規劃項目3項,十餘次獲得省、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其研究成果在學術界讚譽有加,專著發行至歐美、日本、韓國和台港澳等地,產生了很大影響。
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胡傳淮《張鵬翮研究》胡傳淮《張鵬翮研究》
胡傳淮於1964年8月27日出生在四川省蓬溪縣文井鎮百恆村三台觀胡家溝。因河南歷史文化名城淮陽,是胡姓得姓始祖西周時陳國第一任國君胡公滿的封地,是胡姓發祥之地和血脈之源,故取名“傳淮”,以示不忘胡姓傳統根脈在淮陽矣。
上國小時,正遇“文革”。他常聽老農憶苦思甜,向他們討教村史社情的文字記載。“哪有什麼文字記載喲,全部是憑腦子記、口頭傳下來的。”胡傳淮就想,將來我有文化了,一定要把農民們講的這些東西記下來。
讀中學時,見歷史書後總是有“鄉土教材,各地自編”的附言。胡傳淮就問老師:“我們有自編的鄉土教材嗎?”老師說:“我們這裡還沒有。”胡傳淮就暗暗發誓:將來一定要編出自己家鄉的鄉土教材!
胡傳淮主編《蓬溪文史資料精選》胡傳淮主編《蓬溪文史資料精選》
在讀大學的歲月里,他對中國古典文學情有獨鐘,潛心攻讀歷代詩詞小說,準備畢業後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人生有了目標,精神便有了寄託。然而怎樣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呢?四川教育學院中文系教授、著名國學研究家龍晦先生對他說:“四川的學者應該把研究的目光瞄準在本土歷史文化上,就如同土特產,人無我有,具有特色。”又指出:“要研究清詩,先選擇一個地域、一個小群體、一個家族或者只是一個人,仔細讀去,不要被《清詩紀事》中那些評價迷惑,這樣庶幾可得清詩之真。”
這些話使胡傳淮豁然開朗。他想,許多外地學者都重視巴蜀文化,而生於斯、長於斯的他又豈能視而不見呢?於是,胡傳淮把研究目標定位在明清文學,瞄準巴蜀文化,最後聚焦到家鄉遂寧的宋代學者王灼、明代女散曲家黃峨、清代著名詩人張問陶三人身上。
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胡傳淮《王灼集校輯》胡傳淮《王灼集校輯》
為了理想,胡傳淮從此走上了一條荊棘叢生的艱苦道路。
1993年,胡傳淮從高中語文教師崗位調入蓬溪縣政協從事文史研究工作後,他開始如饑似渴地博覽群書,並開始用手中的筆為蓬溪編纂了一輯又一輯可資歷史借鑑的地方文史資料。由於全情投入,他每年征編出版的一輯《蓬溪文史資料》質量上乘,使蓬溪政協的文史工作走在了遂寧市的前列,在四川省文史界也產生了較大影響。
那年,他剛29歲。
胡傳淮喜歡讀書,也喜歡買書,“滿街繁華皆過眼,獨鐘書市久流連。”並不富裕的他捨棄了不少個人娛樂和生活享受,把節省下來的錢全部用於了買書。幾十年來,從不間斷,如今他家中的萬冊藏書均為蜀中地方文獻,有好友形容其陋室“好比用磚砌成的堡壘,足以驚倒鄰牆。”
《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
除了買書,胡傳淮還有一個愛好:抄書。由於其主要從事清詩、巴蜀文化和鄉邦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所以許多地方文獻資料都是宋元明清刻本,屬於珍貴文物無法購買。保存者怕影響古籍紙張又不同意其複印,於是,只能靠手抄。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幾年來,胡傳淮已抄錄古籍10餘部、200多萬字。民國本《遂寧縣誌》、清光緒本《潼川府志》、民國本《南充縣誌》、清刻本《呂半隱詩集》、民國本《遂寧張氏族譜》……胡傳淮抄錄的筆記本多達100餘個,寫壞鋼筆10餘支。“為了抄書,我忘了白天黑夜。抄得頭昏了,就用冷水洗臉,清醒後再抄。”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胡傳淮的痴迷與專注,讓他在收穫了70餘種著作、共800餘萬字的豐碩成果的同時,也成為了蓬溪縣政協常委、文史學習委員會主任、蓬山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張船山研究會學術顧問、四川省楹聯學會理事;被中共蓬溪縣委、縣政府命名為蓬溪縣第四批拔尖人才。
目標明確,意志堅定的胡傳淮,從不打麻將上舞廳,無論節日或假期,他全把精力投入到了讀書、研究和寫作上。他說:“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孤獨是最好的自由,寂寞是最真實的快樂。”
三、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胡傳淮《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胡傳淮《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
胡傳淮研究最多最深的,是清代乾嘉年間的大詩人、大書畫家張問陶及其家族。
張問陶(1764—1814),字仲冶,號船山,乾隆進士,官至山東萊州知府。其祖籍為今四川省蓬溪縣金橋鎮黑柏溝兩河口翰林村,著有《船山詩草》。由於過去政治因素的干擾,一些文學史對張船山或語焉不詳,或略而不談,這成為張問陶研究的一大缺失。
1988年,胡傳淮在成都讀大學期間就開始蒐集有關張問陶的資料。節假日,他在四川省圖書館抄閱資料,往往一坐就是一整天,中午僅用饅頭開水充飢。當離開圖書館時,常常已夜幕降臨燈火闌珊。正是這種不畏艱辛、鍥而不捨的精神,讓他在短短几個月裡便抄錄完26卷、約50萬字的《船山詩草》。
胡傳淮《燼餘錄注》胡傳淮《燼餘錄注》
1998年,為了編著《張問陶年譜》,胡傳淮自費到金橋鎮兩河口船山故里搜遺考古。尋求古碑,查閱族譜;扶桑牽桐,翻山越嶺,考察了兩河口唐家灣月亮坪張船山墓址及張氏家族墓群。與張氏後裔張隆俄、張清廉等人座談,記錄了幾大本有關張氏家族的珍貴史料。
胡傳淮長年累月浸潤於各種典籍中,鉤沉探微,揣摩研究,認真將古代文學史、目錄學、繪畫史、書法史、佛教史、道教史等仔細梳理,並反覆研讀張問陶原著,使其學識精進,日趨成熟。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2000年1月,胡傳淮編著的《張問陶年譜》一書由巴蜀書社出版發行,在遂寧市第七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評獎中榮獲一等獎,在四川省第十次哲學社會科學評獎中榮獲優秀成果獎,在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第四次優秀作品評獎中榮獲二等獎。該書首印,好評如潮爭購一空。隨後,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將該書入選“巴蜀文化研究叢書”,並將其修訂再版列為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重大科研項目。2005年1月,《張問陶年譜》(修訂本)由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出版。
胡傳淮纂修《胡氏族譜》胡傳淮纂修《胡氏族譜》
“草色人心相與閒,是非名利有無間。”在漫長的平淡歲月里,胡傳淮正是用一個學者應有的刻苦鑽研精神,暢遊於各種古老的知識體系中,用他日積月累的豐富知識,一點一點地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和難關,抵達了這些學問的堂奧,同時也讓他終於站到了一個很高的學術平台上,在平凡的生活中創造了不平凡的學術成果。
近十餘年來,胡傳淮夜以繼日,勤奮治學,相繼編著出版了《王灼集校輯》、《大英風物誌》、《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鵬翮詩選》、《張問陶研究文集》、《船山詩草全注》、《燼餘錄注》、《張鵬翮研究》、《蓬溪縣誌》、《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榜眼李仙根》、《赤城春秋》、《張問陶資料彙編》、《詩書畫大家呂潛》、《張問安研究》、《遂寧風雅》等著作70餘部;在《紅樓夢學刊》、《中國韻文學刊》、《國學》、《蜀學》、《巴蜀文獻》、《蘇州大學學報》、《聊城大學學報》、《西華大學學報》、《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文史雜誌》、《尋根》、《科舉學論叢》、《譜牒學論叢》、《地方文化研究輯刊》、《巴蜀史志》、《中華讀書報》、《今晚報》等報刊發表論文100餘篇。其編纂著述、論文、詩詞等多達800餘萬字;論著多次榮獲省、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等級獎,在學術界獲得讚譽的同時,其專著更發行至歐美、日本、韓國和台港澳等地,產生了很大影響。
胡傳淮著《芝溪集》胡傳淮著《芝溪集》
國學大師王利器先生評價《王灼集校輯》說:“吾蜀宋代文化,展現眼前,為之神往,實整理蜀宋文化之力作也。”
日本東京慶應義塾大學中文研究所池澤滋子博士給胡傳淮來函說:“這樣的好書(《王灼集校輯》),對宋代文化研究者,定有重要參考價值。”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社會科學研究》和《天府新論》分別以《金石有聲,不考不鳴——讀<王灼集較輯>》和《王灼研究的新成果——簡評<王灼集較輯>》為題,對《王灼集校輯》一書進行了高度評價,稱道該書“是一部當之無愧的、珍貴的文化精品,是巴蜀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古代文學研究室主任劉揚忠說:“胡傳淮先生的《張問陶年譜》和他考證高鶚並非張船山妹夫的文章,已經在清詩研究界和紅學界產生了很大反響,胡傳淮先生的學術成果,當然主要是他的學識和才力的產物。”
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導廖可斌教授,浙江大學教授、《全清詩》編委會主任、博士生導師、著名清詩研究專家朱則傑教授,四川宜賓學院羅應濤溪教授,台灣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吳世民研究員等專家學者或來函或撰文,對胡傳淮的著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讚賞……
胡傳淮《赤城春秋》胡傳淮《赤城春秋》
如今,著作等身、碩果滿枝的胡傳淮已然知天命。然而他依然在自己的精神家園中繼續探索,在文史的園地中默默地耕耘。他說:“假如學問成了洪荒中的孤島,我願乘最後一葉方舟前往。”
對於胡傳淮而言,人生的價值就在於不斷的學習、探索和創造,他要用自己的勞動為家鄉、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對於我們這個時代來說,正需要無數能像胡傳淮這樣能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學者專家,來為我們打撈一份完整的歷史記憶,讓我們保有一片美好的精神世界。也正是由於有了他們的默默耕耘,才讓我們這個民族源遠流長的優秀文化,能夠穿越歲月中的無數浩劫,得以代代沿襲薪火相傳!
【原載】《遂寧日報》2013年8月第三周《大周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