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詩存

蓬溪詩存

《蓬溪詩存》,胡傳淮編選,蓬溪縣古代詩歌總集。蜀中蓬溪,人文蔚起,代有明賢,被譽為“梓東鄒魯,文獻名邦”。席書張鵬翮位極人臣,揚歷中外;張船山一代風流,名播國中。清代《蓬溪縣誌》著錄了歷代蓬溪詩人的詩文集多達100餘部。為了弘揚巴蜀文化,保存蓬溪鄉邦文獻,延續蓬溪文脈,故胡傳淮先生編選了《蓬溪詩存》一書。全書所選詩詞,上起唐代,下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入選作者96家,詩詞381首。展示了蓬溪詩詞的時代風貌、地域特徵和創作水平,對保存、弘揚巴蜀傳統文化,有一定作用。

基本介紹

  • 書名:蓬溪詩存
  • 作者:胡傳淮
  • 類別:地方詩集
  • 頁數:172 頁
  • 定價:65.00
  • 出版社:四川省蓬溪縣政協文史學習委員會編印
  • 出版時間:2005-11-01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目錄,後記,評價,主編,

目錄

序言……………………………………………………………………………………………彭靜中(1)
凡例(三首)…………………………………………………………………………………………(7)
杜甫(一首)……………………………………………………………………………………………(1)
文同(二首)……………………………………………………………………………………………(3)
馮楫(一首)……………………………………………………………………………………………(4)
席書(一首)……………………………………………………………………………………………(6)
席春(一首)……………………………………………………………………………………………(7)
席彖(一首)……………………………………………………………………………………………(9)
譚冠(一首)…………………………………………………………………………………………(10)
余鳳翔(一首)……………………………………………………………………………………………(11)
楊瞻(二首) …………………………………………………………………………………………(12)
朱廷立(二首) …………………………………………………………………………………………(14)
劉希尹(一首) …………………………………………………………………………………………(15)
曾日唯(一首) …………………………………………………………………………………………(16)
楊仰(一首) …………………………………………………………………………………………(17)
楊廷極(一首) …………………………………………………………………………………………(18)
呂潛(一首) …………………………………………………………………………………………(19)
潘之彪(十一首) ………………………………………………………………………………………(20)
吳樹臣(二首) …………………………………………………………………………………………(26)
張鵬翮(十三首) ………………………………………………………………………………………(27)
康熙(一首) …………………………………………………………………………………………(32)
雍正(一首) …………………………………………………………………………………………(33)
朱雲駿(一首) …………………………………………………………………………………………(34)
李調元(一首) …………………………………………………………………………………………(35)
張松孫(三首) …………………………………………………………………………………………(36)
張問安(十七首)………………………………………………………………………………………(38)
陳慧殊(五首) …………………………………………………………………………………………(43)
張問陶(二十五首) ……………………………………………………………………………………(45)
朱文治(一首) …………………………………………………………………………………………(52)
劉沅(二首) …………………………………………………………………………………………(53)
林頎(一首) …………………………………………………………………………………………(54)
陳我志(一首)…………………………………………………………………………………………(55)
羅為貺(二首)…………………………………………………………………………………………(56)
楊古雪(七首)…………………………………………………………………………………………(57)
奚大壯(十首) …………………………………………………………………………………………(59)
杜思柔(一首) …………………………………………………………………………………………(62)
陳鴻翥(一首) …………………………………………………………………………………………(63)
陳南村(一首) …………………………………………………………………………………………(64)
鐘瑞廷(一首) …………………………………………………………………………………………(65)
楊樹之(十三首) ………………………………………………………………………………………(66)
龐際超(八首) …………………………………………………………………………………………(70)
塗卿雲(五首) …………………………………………………………………………………………(73)
徐楊文保(七首) ………………………………………………………………………………………(74)
江國霖(二首) …………………………………………………………………………………………(76)
胥仁禧(四首) …………………………………………………………………………………………(77)
王袞(七首) ……………………………………………………………………………………………(78)
斗池道人(一首) ………………………………………………………………………………………(81)
蔣若采(四首) …………………………………………………………………………………………(83)
文棨(二十四首) ……………………………………………………………………………………(84)
張秉謙(一首) …………………………………………………………………………………………(89)
鐘永定(四首) …………………………………………………………………………………………(90)
蒲谷(一首) …………………………………………………………………………………………(92)
何兆熊(一首) …………………………………………………………………………………………(93)
江維藩(十首) …………………………………………………………………………………………(94)
宋家蒸(九首) …………………………………………………………………………………………(97)
姚道根(一首) ………………………………………………………………………………………(100)
吳多讓(一首) ………………………………………………………………………………………(101)
郭聯芳(一首) …………………………………………………………………………………………(102)
常安(二首) …………………………………………………………………………………………(103)
無名氏(一首) …………………………………………………………………………………………(104)
葉熏南(五首) …………………………………………………………………………………………(105)
何中權(二首) …………………………………………………………………………………………(107)
楊應祥(一首) …………………………………………………………………………………………(109)
盧幾山(一首) …………………………………………………………………………………………(110)
宋家蒸(一首) …………………………………………………………………………………………(111)
李宗羲(一首) …………………………………………………………………………………………(112)
沈賢修(十二首)……………………………………………………………………………………(113)
周馥(一首) …………………………………………………………………………………………(116)
周學銘(十五首) ………………………………………………………………………………………(117)
楊煥之(一首) …………………………………………………………………………………………(122)
樊宗源(七首) …………………………………………………………………………………………(123)
梁仲舒(二首) …………………………………………………………………………………………(126)
黃賓虹(一首) …………………………………………………………………………………………(127)
陳宗和(一首) …………………………………………………………………………………………(128)
曾世禮(三首) …………………………………………………………………………………………(129)
周岸登(詞十三闋) ……………………………………………………………………………………(131)
林思進(一首) …………………………………………………………………………………………(138)
文映江(三首) …………………………………………………………………………………………(139)
廖嶷(三首) …………………………………………………………………………………………(142)
鄔建侯(五首) …………………………………………………………………………………………(143)
王雅言(二首) …………………………………………………………………………………………(145)
王石匠(一首) …………………………………………………………………………………………(146)
胡祖虞(一首) …………………………………………………………………………………………(147)
甘德龍(一首) …………………………………………………………………………………………(148)
韓承鈞(一首) …………………………………………………………………………………………(149)
黃治安(一首) …………………………………………………………………………………………(150)
賴玉成(一首) …………………………………………………………………………………………(151)
韓太華(一首) …………………………………………………………………………………………(152)
東郎治韓(一首) ………………………………………………………………………………………(153)
馬俊全(一首) …………………………………………………………………………………………(154)
速子承(一首) …………………………………………………………………………………………(155)
無名氏(四首) …………………………………………………………………………………………(156)
江椿(一首) …………………………………………………………………………………………(157)
李凡丞(十八首) ………………………………………………………………………………………(158)
龐仲瑤(二首) …………………………………………………………………………………………(161)
段虛谷(二首) …………………………………………………………………………………………(162)
文璋(十五首) ………………………………………………………………………………………(163)
何域藩(詩七首詞五闋) ………………………………………………………………………………(166)
後 記…………………………………………………………………………………………胡傳淮(169)

後記

《蓬溪詩存》後記
蜀北蓬溪,環邑皆山,溪水瀠洄,風土秀麗,民風淳厚,人文蔚起,代有明賢,被譽為“梓東鄒魯,文獻名邦”。席書張鵬翮位極人臣,揚歷中外;張船山一代風流,名播國中。
胡傳淮編選《蓬溪詩存》封面胡傳淮編選《蓬溪詩存》封面
科舉時代,蓬溪“士風淳茂科名盛”、“潛心著述之士,代不乏人”。清代《蓬溪縣誌》著錄了歷代蓬溪詩人的詩文集多達100餘部。殊覺成就斐然,燦然可觀,惜乎紙墨難藏,棗梨易失, 時移世易,耆舊凋零,水火兵燹,典籍散佚,按目求書,十不存一。倘不抓緊時間蒐集搶救,任其湮沒,實吾蓬文化不可彌補之損失。
為了弘揚巴蜀文化,保存蓬溪鄉邦文獻,延續蓬溪文脈,填補新編《蓬溪縣誌》無《藝文志》之闕,提升蓬溪文化形象,進一步奠定蓬溪“文化立縣”的基礎,經蓬溪縣政協主席會議審議,同意編選一本《蓬溪詩存》。
經過多方徵集尋訪、各圖書館查閱、私人提供等方式,我們博採冥搜,將散佚在《二十四史》、《四川通志》、《潼川府志》、《蓬溪縣誌》、檔案、族譜、信札、鄉鎮志、詩文集、壽序、行述等史志里和出土文物、石刻碑銘中的有關蓬溪詩詞,沙裡淘金般地匯集起來,雖不能說網羅齊備,但亦基本上可以體現蓬溪歷代詩詞的總體水平,至於滄海遺珠,則只有徒深慨嘆了。
全書所選詩詞,上起唐代,下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入選作者96家,詩詞381首。作為巴蜀詩詞的一個組成部分,蓬溪詩詞獨具特色。蓬山溪水的滋潤,前輩鄉賢的激勵,傳統文化的薰陶,敏感心靈的穎悟,鑄就了吾蓬詩詞清新自然、沉鬱頓挫的風格。本書展示了吾蓬詩詞的時代風貌、地域特徵和創作水平,對保存、弘揚巴蜀傳統文化,對當今詩詞創作的繼承借鑑,均有一定作用。
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使我在編選過程中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生怕出現大的差錯,以愧對前人與後人。現在,《蓬溪詩存》問世了,我希望沒有辜負大家的期待,並希望人們能夠喜歡它。至於因資料漏缺及編選者水平造成的失誤,則歡迎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本書從編選到付梓,得到了許多單位及個人的關心和支持,特別是中共蓬溪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孝富同志在百忙中為本書題寫書名,表明對蓬溪歷史文化的重視和對政協工作的支持;巴蜀文化研究專家、四川大學歷史系彭靜中先生不顧年高體弱,審閱了書稿並賜序,為本書增色良多;射洪縣政協文史委原主任羅剛鋒先生提供了不少資料,豐富了本書內容;在此,一併致以深深的謝意!
2005年11月23日

評價

讀《蓬溪詩存》感言
李朝正
胡君傳淮,惠寄其編選之《蓬溪詩存》一冊,展卷讀之,欣喜若狂,亢奮之極,至寶獲之,愛不釋手,復讀數遍,受其啟迪,特賦感言以志之。
傳淮治學精神,精力奉獻,為人稱道與敬慕
一地一域,一縣一州之志書,間有在《藝文志》輯有“文存”、“文征”、“文類”、“詩征”、“詩存”、“詩文輯存”等名目,多為載於《藝文志》末,以彰一地一域人文淵藪之興隆。如《灌縣文征》14卷(1933年)、《新繁文征》22卷(1947年)、《南溪文征》4卷(1932年)、《簡陽詩文存》8卷,續2卷(1927年)。而較大型的、卷數浩繁的有傅增湘《宋代蜀文輯存》100卷(1943年)、《成都文類》50卷(宋慶元五年—1199年)等。前人編撰如上書籍,都是多人而為之,很難一人畢其事功的。以《成都文類》而言,參與這項工作的有四川安撫使袁學友,府學、軍學、州學教授何惠固、扈仲榮、楊汝明、費士威以及掌書記宋德之等近10人,個個都是飽學之士,滿腹經綸,歷時幾年才竣事,足見勞神費心、傾力專注之狀。
胡傳淮著作胡傳淮著作
胡傳淮主編《張問陶研究文集》胡傳淮主編《張問陶研究文集》
《蓬溪詩存》乃胡君一人編選,將歷時1300餘年中有關蓬溪一縣有關詩人、詩作的整體面貌呈現於讀者眼前,讀者有幸一飽眼福,不僅可以玩索其詩味,還可知曉蓬溪一地的古聖先賢、社會賢達的文化涵養、精神風貌。據作者在編選《凡例》中云:參閱了“100餘種史志和文獻”,試想,在一個縣裡的圖書館,其藏書是非常有限的,這100餘種典籍也並非在蓬溪一地可以全部覓得,那么材料的搜羅,尤其是詩家的個人行狀敘事,又不像小說那樣“情節不夠,虛構來湊”。《詩存》完全是建立在史事實在之基礎上。選詩標準衡定,敘人的簡潔明了,尤見功力。
胡君是一個勤奮治學的人,近些年來有重頭書或文章顯世,全國重點學術刊物有之,重點出版書籍項目亦有之。始終像一個掘井人一樣,認定的那口井深掘下去,矢志不悔。在整理、發掘地方文化,尤其是巴蜀文化方面,取得讓人注目的成就,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做了紮實而難能可貴的工作,此種成果故實屬非易。漢劉歆說;“至誠則金石為開”,所以,我們千萬不要以為編選《詩存》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沒有廣泛涉獵,沒有睿知的鑑別與取金,沒有廢寢忘餐的鑽研精神,是永遠也編選不出《詩存》來的。當然,也有的人是非不能也,已所不為。但胡君為之,是有所為而為。如是,《詩存》乃是看似容易卻艱辛,其間的苦楚,只有躬行過此事的人才會自知,他人是無法體驗的。是書之成,是編選者對社會、對鄉邦文化的卓著貢獻,豈不受人敬仰和稱道?!
蓬溪詩存》的多元意義與潛移作用
今日捧讀《蓬溪詩存》,來年或推遲一段時間有可能讀到《蓬溪文存》。依據現在的弘揚傳統文化態勢,胡傳淮同志又精力充沛,兼具撰著之才,這個希望或會成為現實。記得明代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李卓吾在與袁宏道扯談著書立說時所言:“我老頭子一生都肯讓人,唯有著書一事,不敢謙讓。我自信,在著書立說方面,實實在在地有二十分膽量、二十分的見識和二十分的才力。”的確,李卓吾著書滿家,有十餘種驚世之作傳世。冀望胡君貴在堅持,一如既往,繼續打造屬於自己、屬於蓬溪人文之鄉的新天地。
胡傳淮編選《張鵬翮詩選》胡傳淮編選《張鵬翮詩選》
《蓬溪詩存》一書的意義是多元的,不是單方面的。
首先,社會效益的不可估量性。社會效益,屬於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範疇,它對社會的文化發展指向及民俗、民風的改變,起著推動或阻礙作用。《蓬溪詩存》對於一地的文化積澱和文化傳承彰顯,其認知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古代蓬溪的民風民俗是“農務耕鑿,鄉里族黨,頗相親睦,俗為近古。”(《四川通志·風俗志》)這種民眾的親近和睦相處,不分黨派民族,共同營建古樸淳良的風氣,應當說是蓬溪的一大特點。況且,蓬溪又號為“文獻名邦,梓東鄒魯”,顯然,這與鄉民們的奮進、開拓、創新的社會意識是息息相關的。《蓬溪詩存》的問世,就是一種文化精神的傳承與弘揚,雖然它屬於社會文化中的一種現象,而這現象寓意著社會文化將促進社會更加文明進步,能起到難以估量的作用。
其次,帶動旅遊文化事業發展,贏得可觀的經濟支撐。從旅遊文化的角度而言,蓬溪並不豐富,旅遊景點也比較少,其名勝古蹟,也只有寶梵寺壁畫進入了《中國名勝詞典》。如高峰山、佛子寺、定香寺、鷲峰寺等,在《蓬溪詩存》中各代詩人都有描述,這些都有開發價值。山、水、路、寺、觀、宮、樓台、溪河、樹木等在《詩存》中,都是詩人描寫和抒發情景的對象,這些寶貴的旅遊文化資源,能從各個不同時代的詩人所作的詩中,真實記錄了它的真實面貌,如甘冽的井水:“比戶獲美飲,頌君皆一辭。何以紀君德?是泉無涸時。”(《蓬溪蘇令均利泉》)便利人們來往的跨虹橋:“琢石成橋堅且良,渡人利浦誠難忘。”(《跨虹橋》)如詩如畫,鮮花遍野的翔風山:“靜悟院前風景多,一山當面是娑婆。”(《題翔鳳山》)規模軒敞,而壯麗的飛雲樓,令人興奮陶醉,“綠樹行行野鳥占,好山歷歷紫煙浮……更上一層賒遠眺,風光卻為暮雲收。”(《飛雲樓》)充滿美麗傳說,富有孝敬典範的孟宗哭竹的冬筍溝,儲露諸經及經典的常樂寺,有如此多的風光名勝,而今達成鐵路、成南高速公路貫通其境,交通如此便利,遊人將會如織,而《蓬溪詩存》就是獻給旅遊者的一張名片。總有一天,大英、遂寧、蓬溪、安岳會成為一個旅遊圈,抑或是四川的一條火爆熱線。試想閬中已建成“巴國歷史文化博物館”,且已開館,成都演出《金沙》而觀眾可無償得到CD精選大牒,這些舉措為的是什麼?彭靜中先生在《序》中說:“《詩存》大著,……旨在弘揚巴蜀文化,延續蓬溪文脈,提高蓬溪縣的知名度。”當是確論,從潛移作用而言,可謂功在現實,利在千秋。
胡傳淮主編《蓬溪文史資料精選》胡傳淮主編《蓬溪文史資料精選》
最後,能補《蓬溪縣誌·藝文志》之不逮。
《蓬溪縣誌》分別有康熙、乾隆、道光、光緒、民國本,即便盛世修史的新志,於藝文志來說都是水上警察,各管一段,難有貫通齊備的。姑以蓬溪志祖潘之彪的《蓬溪縣誌》而言,其書編輯簡略,體例以事定篇,不具史法,記載之事僅概述大略而已。又兼之書成即遭兵燹版毀,印本流行不多,此志今原本不多見,故成難得的稀有地方志。於下所編纂的各版本的《蓬溪縣誌》藝文一部亦極簡略,佚文佚詩多有未采其內。《蓬溪詩存》在很大程度上補充了縣誌的不足,無論是詩的作者和詩的首數之眾,遠超蓬溪各志。於此,涉及過往蓬溪的人、事、物、景、典章制度、地域風貌等,凡志書未載,便可在《蓬溪詩存》中釋感,使《詩存》具有補充、延伸、增廣《縣誌》的意義,又有可供方便查閱的工具書功能,乃一書多用,方便後人。這不但是蓬溪一地之事,也關涉著巴蜀文化研究及弘揚傳統文化,辟了一道取途就近,免走彎路的方便之門,為他人踏上坦途修了一道便利之橋。
胡傳淮著《張問陶年譜》第一版胡傳淮著《張問陶年譜》第一版
作為胡君傳淮著作的忠實讀者,凡其所著之書吾都仔細斟酌和研磨,《蓬溪詩存》一書也可以進一步校訂修改,使之日臻完善
《蓬溪詩存》雖然有遺漏與錯訛,但瑕不掩瑜,小錯在所難免。正如宋人趙抃《成都古今集序》雲;“若夫知之有未至,編之有未及,則亦一人之功不可以求備。”《蓬溪詩存》僅一人編次,耗時費功可以想見,書已面世,胡君應自珍李卓吾說;“《藏書》是我一生精神的寄託,《焚書》是我一生事跡的實錄,《說書》是我一生學問的記載……這是我一生神通、遊戲三昧的筆墨。”胡君著述較多,其中的《蓬溪詩存》堪稱學問的記載,言不為過。
二OO六年三月寫於四川大學竹林村一止齋

主編

胡傳淮,生於1964年,四川省蓬溪縣人,文學學士。系四川省蓬溪縣政協常委、文史委主任,四川省楹聯學會理事、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主任,張船山研究會學術顧問。出版專著70餘部、發表論文、詩詞、歷史散文等300餘篇,總計800餘萬言。專著主要有《張問陶年譜》(2000年巴蜀書社出版、2005年再版)、《王灼集校輯》(1996年巴蜀書社出版)、《大英風物誌》(1999年巴蜀書社出版)、《張鵬翮詩選》(2000年香港銀河出版社出版)、《張問安詩選》(2002年出版)、《燼餘錄注》(2010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張鵬翮研究》(2011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2012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2013 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船山詩草全注》(2010年巴蜀書社出版,第一副主編)、《蓬溪詩存》(2005年出版)、《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中國三峽出版社出版)、《張問陶研究文集》(2009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蓬溪文史資料精選》(2011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蓬溪家譜序跋集》(2010年出版)等。已在《社會科學研究》《紅樓夢學刊》《中國韻文學刊》《蘇州大學學報》《收藏家》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專著《張問陶年譜》,《光明日報》評其為“一部學術品格很高的好書”,被《清史》《中國文學編年史》《中國詩歌通史》《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清詩考證》《清代文學研究書目》《巴蜀文學史》《遂寧市志》《遂寧古今人物》《蓬溪縣誌》等多種文獻引證或著錄;論文《洗百年奇冤,還高鶚清白——高鶚非“漢軍高氏”鐵證之發現》,解決了紅學中的一大懸案,已寫入《紅學通史》。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四川省社科規劃項目3項,十餘次獲得省、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胡傳淮在上海胡傳淮在上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