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

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

《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胡傳淮編著,2012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清代蜀中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是一支興盛時間長達兩百年左右,在政治上和文學上都有重要影響的大家望族,被稱為“清代四川第一家”。該書以張氏家族的源流世系、家族名人、誥敕御書、科第仕宦、著述藝文、文物古蹟為重點進行闡述,客觀地敘述了張氏家族對巴蜀文化所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本書是第一部全面介紹張氏家族的專著。2014年12月,《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在四川省遂寧市第十三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中榮獲二等獎,受到遂寧市人民政府表彰。

基本介紹

  • 書名: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
  • 作者胡傳淮
  • ISBN:978-7-5073-4931-3
  • 頁數:405
  • 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5-1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目錄,第一章 源流世系,第二章 家族名人,第三章 誥敕御書,第四章 科第仕宦,第五章 著述藝文,第六章 文物古蹟,序言,前言,後記,作者,

圖書信息

書 名: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
編 著:胡傳淮
出 版 社:中央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5-1
版 次:1
頁 數:405
字 數:250000
開 本:32開
I S B N:978-7-5073-4931-3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胡傳淮《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胡傳淮《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
《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25萬字,胡傳淮編著,2012年5月由中央文獻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清代蜀中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是一支興盛時間長達兩百年左右,在政治上和文學上都有重要影響的大家望族,人稱“清代蜀中第一家”。據《遂寧張氏族譜》(民國十三年刻本)記載:張鵬翮張問陶(船山)的祖先原籍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明代洪武二年(1369),遷入 四川遂寧縣黑柏溝(今屬蓬溪縣)。入川始祖為張萬,至張問陶,已歷十三世。從清初張鵬翮入仕,到清中葉張船山中進士,這期間張氏中進士者6人,中舉人者18人,成貢生者18人,為官者達80餘人,既有文官,亦有武將。一人入《中國通史》,二人入《辭海》,三人入《清史稿》列傳,四人入《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清代遂寧人入鄉賢祠者8人,而張氏一家就占了7人之多。張鵬翮是清代蜀人中官位最顯赫、名聲最響亮、政績最優異的人物;張問陶是清代乾嘉詩壇大家,不單是清代蜀中詩冠,也是清代第一流的詩人和著名詩學理論家,為性靈派後期的主將和代表人物。

目錄

蓬溪文獻叢書》總序……………………………………………溫勉雙(1)
序 言…………………………………………………………………江慶柏(4)
前 言…………………………………………………………………胡傳淮(1)
《華西都市報》專版報導“清代四川第一家”續修族譜《華西都市報》專版報導“清代四川第一家”續修族譜

第一章 源流世系

一、張姓由來………………………………………………………………(2)
二、源流字派………………………………………………………………(5)
三、張氏世系………………………………………………………………(23)
四、興衰探原………………………………………………………………(37)

第二章 家族名人

一、張 萬………………………………………………………………(50)
二、張永成……………………………………………………………(52)
三、張 贊………………………………………………………………(52)
四、張尚威 ……………………………………………………………(53)
五、張 惠………………………………………………………………(54)
六、張應禮………………………………………………………………(55)
七、張烺………………………………………………………………(56)
八、張鵬翮………………………………………………………………(59)
九、張鵬翼………………………………………………………………(64)
十、張鵬舉………………………………………………………………(65)
十一、唐敬一……………………………………………………………(66)
十二、張懋誠……………………………………………………………(67)
十三、張懋齡……………………………………………………………(68)
十四、張懋中……………………………………………………………(68)
十五、張勤望……………………………………………………………(70)
十六、張勤寵……………………………………………………………(71)
十七、張勤淑……………………………………………………………(72)
十八、張顧鑒 …………………………………………………………(73)
十九、張問安 …………………………………………………………(75)
二十、陳慧殊 …………………………………………………………(77)
二十一、張問端 ………………………………………………………(79)
二十二、張問陶 ………………………………………………………(79)
二十三、林佩環 ………………………………………………………(82)
二十四、張問萊 ………………………………………………………(84)
二十五、楊古雪 ………………………………………………………(86)
二十六、張問彤 ………………………………………………………(89)
二十七、張瑤緗………………………………………………………(91)
二十八、張問筠 ………………………………………………………(92)
二十九、唐樂宇 ………………………………………………………(94)
三十、丁采芝 …………………………………………………………(96)
三十一、張知簡 ………………………………………………………(97)
三十二、張知銓 ………………………………………………………(97)
三十三、張知廓 ………………………………………………………(98)
三十四、張崇階 ………………………………………………………(98)
三十五、張曉敏 ………………………………………………………(99)

第三章 誥敕御書

一、誥敕 ………………………………………………………………(100)
二、御書 ………………………………………………………………(124)
三、諭祭文 ……………………………………………………………(127)

第四章 科第仕宦

一、明清進士名錄……………………………………………………(130)
二、明清舉人名錄 …………………………………………………(131)
三、清代貢生名錄 …………………………………………………(133)
四、張氏仕宦名錄 …………………………………………………(135)
五、張氏封贈名錄 …………………………………………………(140)
六、張氏恩蔭名錄 …………………………………………………(143)
七、張氏舉薦名錄 …………………………………………………(143)
八、張氏崇祀名錄 …………………………………………………(144)

第五章 著述藝文

一、張氏著述…………………………………………………………(147)
二、張氏詩錄…………………………………………………………(161)
張鵬翮……………………………………………………………(162)
張懋齡……………………………………………………………(166)
張懋宗……………………………………………………………(166)
張勤望……………………………………………………………(167)
張勤淑……………………………………………………………(169)
顧實……………………………………………………………(170)
張問端……………………………………………………………(170)
張問安……………………………………………………………(171)
陳慧殊……………………………………………………………(181)
張問陶……………………………………………………………(196)
林佩環……………………………………………………………(210)
張問彤……………………………………………………………(211)
張問萊……………………………………………………………(227)
楊古雪……………………………………………………………(228)
張瑤緗……………………………………………………………(242)
張知簡……………………………………………………………(242)
張知雄……………………………………………………………(244)
三、張氏文略……………………………………………………(245)
張烺……………………………………………………………(245)
張鵬翮……………………………………………………………(247)
張勤望……………………………………………………………(285)
張顧鑒……………………………………………………………(303)
張問安……………………………………………………………(306)
陳慧殊……………………………………………………………(316)
張問陶……………………………………………………………(316)
張問萊……………………………………………………………(327)
張問彤……………………………………………………………(329)
張知五……………………………………………………………(334)
張知簡……………………………………………………………(335)
張知雄……………………………………………………………(337)
張崇階……………………………………………………………(339)
四、張氏傳說…………………………………………………………(340)

第六章 文物古蹟

一、張氏祖祠…………………………………………………………(368)
二、張氏族譜…………………………………………………………(372)
三、張烺張鵬翮墓……………………………………………………(386)
四、張問陶墓…………………………………………………………(392)
五、楊古雪墓…………………………………………………………(395)
六、柏溝訪古…………………………………………………………(396)
後 記…………………………………………………………………胡傳淮(403)

序言

《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序言
沒有人會懷疑,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對一個地方的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但認識到這一點是一回事,能夠做到則又是另一回事。在這其中,人的作用是尤為關鍵的。一地文化要發揚光大,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需要有熱心地方文化、並且對地方文化精神實質有深入了解的人。
《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
各地方都有這樣的人士,而蓬溪胡傳淮先生是我所知的最有作為的人之一。
蓬溪地方文獻在不斷得到發掘,蓬溪文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這裡面有著全體蓬溪人的貢獻,有著蓬溪社會的有力支持,而胡先生則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胡先生自1993年開始蓬溪地方文獻的整理研究,經過20個年頭的努力,先後出版了30餘部著作。人們正是從這些著作中,逐漸認識了蓬溪地方,認識了蓬溪眾多的歷史人物,也認識了璀璨的蓬溪地方文化。
20個年頭,這是一個不短的時間,胡先生把自己的黃金時代獻給了蓬溪。這些著作默默地告訴人們,多少年來胡先生是如何在蓬溪這塊地方文化的沃土中耕耘的。都說有多少付出就會有多少收入,都說有多少勤奮就會有多少回報,胡先生的成績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當然胡先生絕對沒有要求地方回報的意思,我只是想說明一點,當一個人踏踏實實地、持久地專注於做一件事的時候,總會有美好的結果的。結果不可預期,但過程是可以由自己把握的。如果把30餘部著作按出版時間順序排開的話,可以讓我們直觀地看到這些年來胡先生辛勤探索、艱苦工作的歷程。
縱觀胡先生的研究,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這就是圍繞一個主題,始終不渝。而正是這種堅持,使得自己的研究領域越來越開闊,也越來越深入,而成果也越來越豐碩。
人們往往對地方文獻整理、地方文化研究有一種誤解,認為地方文獻、地方文化偏於一隅,不及其他研究課題之“大”。或者認為地方文化研究成就難以得到其他人的認同。其實這些說法都是很片面的。我們從胡先生的實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地域文化研究同樣大有可為,同樣可以得到學者的學術認同。這對有志於從事地方文獻整理、地方文化研究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昭示。
《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
我們衷心希望各地的地方文獻資源能得到更多的發掘,地域文化的研究能取得更大的成績,我們也祝願胡傳淮先生能推出更多力作。在胡先生新著《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出版之際,聊撰數語,以示欽佩之意。
2012年春,南京
〔序者江慶柏,著名學者,南京師範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研究員、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前言

《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前言
獲獎證書獲獎證書
人類誕生至今,有六千多年的文明歷史,而這些文明傳統之所以能流傳至今,正是由數以萬計的家族所延續和傳承的,家族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幾千多年來,巴蜀地區先後出現了三家最有名的大家望族,即宋代眉山蘇氏家族(蘇洵蘇軾蘇轍)、明代新都楊氏家族楊廷和楊慎)、清代遂寧黑柏溝(今屬蓬溪)張氏家族(張鵬翮張問陶)。黑柏溝張氏代有達人,名碩相望。張鵬翮號稱名相,是清代268年間蜀中官位最顯赫、相業最優異、名聲最響亮的人物;其玄孫張問陶(號船山)是清代蜀中詩人之冠。家中男男女女數十人,都是詩人、文學家,文化素質之高,令人嘆為觀止。以張鵬翮、張問陶為代表的黑柏溝張氏家族,是一支興盛時間長達200餘年,在中國政治上、文學上、書畫史上均有重要影響的家族,為有清一代蜀中第一大家望族,人稱“清代蜀中第一家”。
從政治實力上考察:文到閣老武到侯,官居宰相方到頭。蜀中遂寧,據涪水之上游,乃東川之都會;水陸交沖,佳氣盤結;風教重地,文獻名邦;人才輩出,風俗淳美,為全蜀之冠。民國十八年(1929),抗日名將李家鈺為《新修遂寧縣誌》撰《序》云:“家鈺束髮受書時,聞鄉先輩談蜀中舊事,莫不曰:相業以張文端公(張鵬翮)為最優;科第以榜眼李仙根為最早。至以詩書畫三絕,樹幟立壇,為後賢所景仰企慕者,前則潛叟呂半隱(呂潛);後則檢討張船山。問其人,皆遂寧也。夫勝清一代,二百餘年,以總揆(宰輔)諡文端者,蜀中僅二人,而遂寧居其一;以鼎甲顯者,蜀中僅三人,而遂寧又居其一。”遂寧真乃人文踵起,可雲極盛。
胡傳淮主編《張鵬翮研究》胡傳淮主編《張鵬翮研究》
遂寧黑柏溝張氏,賢才代有,載在邦史。張鵬翮張問陶等人,以經濟文章,焜耀宇內,為巴蜀爭光,為江山生色。張鵬翮(1649—1725),字運青,號寬宇,康熙九年(1670)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兗州知府、蘇州知府、江南學政、浙江巡撫河道總督、兩江總督、刑部尚書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人稱“賢相”。曾隨索額圖勘定中俄東段邊界,為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作準備。主持治河10年,多有成效。位極人臣,揚歷中外,清正廉潔,秉公辦事,剛正不阿,不畏強權,是傑出政治家、治河專家,清代四川地位最顯赫、政績最卓著者。朱紹侯主編《中國歷代宰相傳略·張鵬翮》(1997年大象出版社出版)云:“天下廉吏無出其右,時稱賢相”。張鵬翮狄仁傑姚崇包拯況鐘于謙海瑞于成龍齊名,號稱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八大清官。
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今天難以想像的大戰亂。社會崩潰,經濟蕭條,文化板蕩,人才銳減。清代蜀中考中狀元者僅一人(駱成驤);官至宰輔(大學士)者,僅三人(胡世安、張鵬翮、卓秉恬),可見衰落之甚。清朝四川進士786人,多為州、府、縣級官員,官階最高者是張鵬翮周煌、卓秉恬三人。胡世安(1593—1663),四川井研縣人,明崇禎元年(1628)進士,累官詹事府少詹事。後降清授原官,順治時官武英殿大學士;康熙時任秘書院大學士。胡氏為明臣降清,為人可鄙,毫無建樹,名聲不好,人所不齒,列入《貳臣傳》乙編,可見清廷對其亦討厭。卓秉恬(1782—1855),四川華陽(今成都)人,嘉慶七年(1802)進士,道光三十年(1850),晉武英殿大學士。卓氏為官主要在道光朝,朝廷爭鬥激烈,國勢江河日下,危如壘卵,卓氏無所作為,故其政績、名聲與張鵬翮相比,難以望其項背。在三人中,入祀清代國家賢良祠者,僅張鵬翮一人而已。
胡傳淮編選《張鵬翮詩選》胡傳淮編選《張鵬翮詩選》
清代四川文官,除胡世安、張鵬翮、卓秉恬三人官階正一品外,涪陵周煌張問陶前妻周氏之祖父),乾隆時官至工部尚書、兵部尚書,卒贈太子太傅,官至從一品,但未拜相,故其名聲、功績亦無法與張鵬翮抗衡。
從文化實力上考察:巴蜀之地,古稱天府之國,山川鐘秀,英才挺生,以文學擅天下之勝者,幾二千年。故國學大師梁啓超說;“我國裡頭四川和江西,向來是產生大文學家的所在。”有清一代,四川詩家輩出,張問陶、彭端淑李調元合稱“清代蜀中三大才子”,而張問陶成就最大,袁枚稱其為“清代蜀中詩人之冠”;彭端淑次之,詩名不彰;李調元以編輯為主,嘉慶本《四川通志》154卷《人物》介紹李調元時云:“其自著詩文集,不足存也”。彭、李二人之詩,不能與張船山媲美,書畫更在船山之下遠矣。可見文宗在蜀,而蜀中清代文宗詩冠是張船山
張問陶(1764—1814),字仲冶,號船山,張鵬翮玄孫。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曾任翰林院檢討、江南道監察御史、吏部郎中。嘉慶十五年(1810)出任山東萊州知府,政聲卓著,斷案如神,號稱“大清神斷”。最後因社會黑暗,船山“一怒辭官去”、“詩酒傲公侯”。著有《船山詩草》26卷,存詩3500餘首、書畫作品數千件,泛傳宇內,兼工書畫,名重一時。其詩,天才踔厲,價重雞林。“才雋之士,多則效之,……朝鮮使人求其詩,至比之雞林紙價。”日本明治漢詩重鎮小野湖山《讀張船山集》云:“淡遠蕭疎迥絕塵,寶雞之什最精神。詩才已富深詩學,袁趙而來獨此人。”(《湖山樓十種·湖山詩集》)可見船山詩在清代已在日本、朝鮮等國產生了很大影響。當代清詩研究專家錢仲聯先生“力主將乾隆三大家中之蔣士銓換為張問陶”(載《錢仲聯學述》第160頁,1999年3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學術界將袁枚趙翼、張問陶合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淵源有自矣。其書畫,蜀中從清代後期起民間就有“家無船山畫,不算書香門”、“家無船山字,枉為讀書人”之說。張問陶系清代第一流的大詩人、書畫大師,公認的“清代蜀中詩人之冠”,時有“青蓮再世”、“少陵復出”之目。在夕陽西下的晚清,張船山確實是才情並茂的詩林高手、才士無雙的詩國殿軍。巴蜀詩壇,東坡之後,一人而已。
胡傳淮著《張問陶年譜》胡傳淮著《張問陶年譜》
從整體實力上考察:黑柏溝張氏家族既是清代政治望族,又是文化望族、精神望族,他們“以功德顯,以文章著,以孝友稱”。明清以來,黑柏溝張氏家族,詩書之澤不衰,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著名文學世家。家族成員中進士者6人、舉人18人、貢生18人;為官者80餘人,1人入《中國通史》、2人入《辭海》、3人入《清史稿·列傳》、4人入《中國文學家大辭典》、7人入鄉賢祠;有詩文著述流傳至今者50餘人,可謂“一家男女盡能詩”。清代名臣、文華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張鵬翮和大詩人、大書畫家張船山二人,更把張氏家族聲名推上頂峰;張問安張問陶張問萊三兄弟及其妻陳慧殊、林韻徵、楊古雪三妯娌分別被世人稱為“三弟兄詩人”和“三妯娌詩人”,為古今中外詩壇所罕見。黑柏溝張氏從明初入川至清代400餘年,有文學家13代80餘人。這一代代眾多的作家個體對文學的情有獨鐘,不斷地續寫出這個家族在文學上的輝煌,為其在當時文壇上贏得了很高聲譽,論者贊雲:“風雅之盛,萃於一家,海內所罕見也。”張船山少年被喻為“青蓮再世”,更因其詩、書、畫造詣頗深,詩名滿天下,被譽為“蜀中詩人之冠”;康熙雍正兩帝還親自為張家贈匾、賜書甚夥,當時蜀中張家可謂榮光之至,享譽西南,名滿天下。蜀中世家望族,無出其右者。
胡傳淮主編《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胡傳淮主編《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
清代巴蜀地區文學世家除遂寧黑柏溝張氏外,尚有新繁費氏、丹稜彭氏、羅江李氏等,然以張氏家族較之,亦若有上下床之別
由於張鵬翮張問陶等人的巨大成就、卓越貢獻和崇隆地位,遂寧黑柏溝張氏,也就無可爭辯地坐上了清代巴蜀望族的頭把交椅,成為清代巴蜀第一望族、有清一代“蜀中第一家”。
我國有幾千個姓氏,每一個姓氏都有其獨特的家族文化,這些家族文化的精髓是燦爛的國家文化里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要重視對家族文化精髓的保護和傳承,這對建設社會主義大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明清張氏學人為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獻典籍和精神財富,它們既是巴蜀文化的載體,亦是我們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資源。因此,無論從政治上或從文化上,都有必要對清代黑柏溝張氏家族進行全面、深入的清理和研究。蓬溪是文化大縣,亦是文獻富縣。蓬溪擁有黑柏溝張氏家族文化這一獨特資源優勢,宣傳研究、開發利用這一全省、乃至西南獨有的家族文化資源,正逢其時。編著《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就是對黑柏溝張氏家族進行一次全面、深入的梳理和宣傳,使家族文化精髓得到健康、廣泛的傳播,讓更多人重新認識家族的概念,由愛家族、愛鄉鄰,進而愛國家。
2012年3月6日

後記

《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後記
黑柏溝張氏家族是明清蜀北望族,其家族成員眾多,代有達人,名碩相望,著述豐贍。尤其是千古賢相張鵬翮、一代詩豪張問陶將整個家族推上了繁盛的頂峰,使之成為清代具有全國影響的詩文世家、書香望族。
在我國古代社會,家族制度是重要的社會制度之一,家族傳承歷來倍受重視。司馬遷在《史記》里用了大量篇幅撰寫“世家”,也許他的目的僅僅是記錄歷史,供後世參考而已。然而,當我們看到這些家族的資料時,卻不能僅僅停留在了解歷史上面,從他們所經歷的流金歲月中,更能折射出一種輝煌的家族精神。而這種精神所散發出的力量足以警示後人,成為我們更好生活的指南針
胡傳淮主編《張問陶研究文集》胡傳淮主編《張問陶研究文集》
古縣蓬溪,號稱“梓東鄒魯,文獻名邦”,家族文化十分發達。我們要加大對蓬溪家族文化的宣傳和研究;重視對家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做好家族文化資料的蒐集整理,編輯出版《蓬溪文獻叢書》,使蓬溪家族文化精髓得到健康、廣泛的傳播。因此,我們編著了這本《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
本書以張氏家族的源流世系、家族名人、誥敕御書、科第仕宦、著述藝文、文物古蹟為重點而進行考察、闡述,對張氏家族的世系源流作了一番梳理;對一些主要人物作了評介;對此家族的文獻進行了一些研究;對其家族成員的主要著述作了提要,並對所能見到的版本,略加考訂;客觀簡略地敘述了張氏家族奮鬥史,特別是張氏為涪江文化、巴蜀文化和華夏文化所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希望能為明清家族史、巴蜀文化史、以及文化家族的研究和家族心理的理解,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本書編著出版,得到了著名學者、南京師範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研究員、古典文獻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江慶柏先生撰序;得到了黑龍江大學許雋超博士、華東師大趙厚均君博士、山東工商學院溫秀珍博士、四川省蓬溪縣政協溫勉雙主席、蓬溪縣黑柏溝張氏族人、張萬第十八代孫張清廉先生、張清華先生、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各位研究員以及社會各界人士朋友的關心相助,妻子彭素君、兒子胡云柯、兒媳陳陽,為本書抄稿和錄入,頗費時日,支持良多,謹志於此,以矢弗忘。因時間倉促,書卷貧乏,學淺心拙,謬誤良多,一己之見,寸管窺天,掛一漏萬,尚祈郢政。
《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
明代吾蜀大學者楊慎臨江仙》云:“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我們藉此來作結尾,古今中外多少文化世家,他們的動人事跡及他們所遺留下的文化遺產與精神財富,如今都成了我們所談及的歷史。當我們徜徉於歷史的長河中,品味這些家族往事時,希望我們是有所收穫的。我們不期望這本書能成為您的“精神大餐”,但願在閱讀之餘,能讓您獲得片刻的心神寧靜,或從這些名人的流金歲月中,得到稍許的精神慰藉。
2012年5月4日

作者

胡傳淮,生於1964年,四川蓬溪人,文學士。系四川省蓬溪縣政協常委、文史委主任,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理事、中國散曲研究會會員、四川省楹聯學會理事、四川省詩詞學會會員、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主任,張船山研究會學術顧問。出版專著70餘部、發表論文、詩詞、散文、小說等作品300餘件,總計800餘萬言。專著主要有《張問陶年譜》、《王灼集校輯》、《大英風物誌》、《張鵬翮詩選》、《張問安詩選》、《燼餘錄注》、《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張問陶資料彙編》、《船山詩草全注》、《蓬溪詩存》、《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問陶研究文集》、《蓬溪文史資料精選》、《蓬溪家譜序跋集》、《張鵬翮研究》、《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張問安研究》、《詩書畫大家呂潛》、《南明宰相呂大器》等。已在《社會科學研究》、《紅樓夢學刊》、《中國韻文學刊》、《蘇州大學學報》、《收藏家》、《四川文獻》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專著《張問陶年譜》,《光明日報》評其為“一部學術品格很高的好書”,被《清史》《中國文學編年史》《中國詩歌通史》《清代文學研究書目》《元明清詩文研究著作書目索引》《巴蜀文學史》《遂寧市志》《遂寧古今人物》《蓬溪縣誌》等文獻引證或著錄;論文《洗百年奇冤,還高鶚清白——高鶚非“漢軍高氏”鐵證之發現》,解決了紅學中的一大懸案,已寫入《紅學通史》。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四川省社科規劃項目3項,十餘次獲得省、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胡傳淮在蘇州留園胡傳淮在蘇州留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