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門三才子

張門三才子

清代詩人崔旭梅成棟姚元之三人,皆出自張船山門下,師承張船山門下,得到張的教育與提攜,在清代文學史上各有成就,人稱“張門三才子”。張船山(1764-1814),名問陶,字仲冶,四川遂寧人,清代大詩人、乾嘉詩壇泰斗、大書畫家和詩學理論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門三才子
  • 主要成員:崔旭、梅成棟、姚元之
  • 時期:清代
  • 師傅:張船山
基本情況,三才子簡介,著名詩人崔旭,天津道光詩壇領袖梅成棟,著名書畫家姚元之,

基本情況

乾隆五十五年(1790)中進士,嘉慶五年(1800)、六年(1801)兩充順天鄉試同考官;十四年(1809)充會試同考官,故其門生極多,得人最甚。船山天才踔厲,名動雞林,重視教育,喜歡交往,關心朋友,篤於友情,許多弟子都受其指點、鼓勵、延譽與誘掖,後在其各自領域中成為傑出之才。門生們對恩師船山亦熱愛有加,念念不忘,成為知交。船山詩風,亦通過其門生而影響了整整一代京津詩壇。胡傳淮《張門三才子探析》(《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有助於張門三才子研究。
胡傳淮著《張問陶年譜》胡傳淮著《張問陶年譜》

三才子簡介

著名詩人崔旭

崔旭(1767-1847),字曉林,號念堂,清代直隸天津府慶雲縣(今河北省鹽山縣慶雲鎮)人。崔氏為慶雲望族,歷代為官。崔旭之祖崔機,康熙武舉,官江淮領運都司;其父崔大本,諸生;弟崔暘,舉人,官甘肅安化知縣。
胡傳淮主編《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胡傳淮主編《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
崔旭性穎悟,自少好學,尢喜詩歌。嘉慶五年庚申(1800)八月,張船山充順天鄉試同考官,取中崔旭梅成棟姚元之等人,為張所賞拔。船山極賞識崔旭,以王漁洋門下崔不雕(黃葉)相比,一時傳為佳話。
崔旭《念堂詩話》卷一云:“庚申鄉試,旭出張船山夫子房。辛酉春闈前,以詩謁見,展閱數首,遂納於懷,喜曰:‘吾又得一詩友。’題贈二律,雲‘直勝崔黃葉’,書卷首曰:‘此老船之崔不雕也。’傳示同好吳穀人(錫麒)、趙味辛(懷玉)、戴金溪(敦元)、王熙甫(寧)諸先生各有題贈。後命旭題《船山詩草》,有雲‘呼我崔黃葉’,即謂此也。”王士禎《漁洋詩話》:“太倉崔華不雕,工詩畫,嘗有句云:‘丹楓江冷人初去,黃葉聲多酒不辭。’余目為崔黃葉。”崔華,字不雕,江蘇太倉人。
嘉慶六年辛酉(1801)春,張船山作《題門人崔曉林旭詩》二首(載《船山詩草》卷十六),題註:“慶雲人,庚申分校所得士。”詩云:“直勝崔黃葉,清嚴數首詩。岩居知我早,珊網得君遲。關說無王礎,憐才此項斯。謀生同不易,相對嘆移時。”“誰賞氃 氋,鶴,林棲久耐寒。魁梧真面目,朴雅舊衣冠。孤抱輕華士,清言接古歡。成連弦指妙,東望海雲寬。”讚許崔旭詩“清嚴”,勝過崔黃葉。
船山教誨下,崔旭學益進,詩益富。詩風更沉雄雋永,富有生活氣息。船山在《雨後與崔生旭論詩即次其旅懷一首元韻》(載《船山詩草》卷十六)云:“金仙說法意云何?詩到真空悟境多。懺我浮名毋綺語,愛君飢走尚清歌。虛堂靜比舟藏壑,俗客紛如虎渡河。風雨打窗相對久,關情難忘舊煙蓑。”船山高度評價崔旭的現實主義詩風,“愛君飢走尚清歌”。正如符葆森《國朝正雅集》謂崔旭詩所云:“一主於嚴,思深而律細,無囂凌洿夸之習。”姚元之在《竹葉亭雜記》中說:“念堂為詩深得師傳。”
崔旭在《念堂詩話》中,記錄了恩師船山對他的教育。云:“張船山夫子嘗書旭詩捲雲:‘詩境已穩成極矣,此後惟須煉識,識見一高,則筆墨羽化,才是真通人。’船山夫子,或目為才子,為狂士,乃有識之才子、狂士也。忠孝之節、兄弟之情、朋友之誼,見諸篇什,有目共睹。於朝貴無獻媚貢諛之言,於同列無含譏帶訕之語。下至能詩之奴,賣餅之叟,久侍之老僕,工書之小吏,無不一往情深,其識量為何如?”(載《念堂詩話》卷三)。又云:“《船山詩草》初出,里中未見。余戊午鄉試,為何蘭士夫子所薦,與春民熙綪孝廉論世好,從借讀焉。見贈和諸詩下詳註旭姓氏里居,旭有句云:‘刪詩留我在,詳註惜人微。’此刻蓋吾師手定也,展誦之下,所感實深。”(載《念堂詩話》卷一)。又云:“船山師《論詩絕句》云:‘寫出此身真閱歷,強於飣餖古人書。’又:‘子規聲與鷓鴣聲,好鳥鳴春尚有情。何苦顢頇書數語,不加箋注不分明。’蓋指覃溪(翁方綱)而言。又:‘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近人情。’其宗旨如此。”(載《念堂詩話》卷一)。又云:“船山師《寶雞縣題壁》詩十八首,一時盛傳天下。高家堰開有《淮陰題壁》十八首,末云:‘題詩敢擬張公子,聊志飛鴻指爪痕。’指船山言也。中云:‘破格用人明主意,及時行樂老臣心。便死難賞溝壑命,偷生真是半筲才。’皆確有所指。”(載《念堂詩話》卷二)。
道光六年(1826),崔旭出任山西省蒲縣知縣,後兼理大寧縣事,政聲卓著,深受鄉民愛戴。道光十三年(1833),因病引退歸里,潛心著述,作品有《念堂詩話》四卷、《念堂詩草》一卷(收入《晚香唱和集》第五冊)、《津門百詠》(即《津門竹枝詞》)、《津門雜記》,選輯《滄州詩抄》、《慶雲詩抄》,編纂《慶雲縣誌》、《慶雲崔氏族譜》等。嘗同摯友梅成棟佐直隸大名知府陶梁(1772-1857)纂《國朝畿輔詩傳》六十卷;陶梁後采崔旭梅成棟二人詩合刊為《燕南二俊詩鈔》二卷,並序云:“曉林之詩,淳古淡泊,味之彌永,譬之精金百鍊,寶光內含;樹君(梅成棟)詩雄古超邁,力絕恆溪,而真摯之性時流於楮墨之間,可謂燕南之二俊也。”
崔旭亦如其恩師船山一樣,熱心教育,晚年掌教於古棣書院分校,培養了不少人才。崔旭四子:長子光第,舉人,官河南嘉縣知縣;仲子光典,舉人,官河北故城縣教諭;季子光簏,武舉人,官陝西漳關廳巡檢;四子光笏,進士,官江蘇鎮江知府、雲南按察使。光典幼時,出口成句,船山見其詩,寄書獎之,呼為“小詩人”。其父崔旭勖之雲;“莫負老船獎許意,封題呼爾小詩人!”
崔旭一生,對船山念念不忘。晚年在京師作有詩《過船山師故居》,云:“此是頻游處,重經步為遲。過門非舊主,傳世只遺詩。恍惚仙山約,悲涼國士知。孤寒猶故我,忍淚立多時。”(載《晚晴簃詩匯》卷114)。
道光二十七年(1847),崔旭卒於故里,享年81歲。其墓今存,位於河北鹽山縣慶雲鎮南郊1里處。當代《慶雲旅遊三字經》將崔旭事跡作為典範宣傳,供縣人學習,云:“清崔旭,人慧聰。教三子,舉人中。”其生平事跡載入了《晚晴簃詩匯·詩話》、《大清畿輔書征》、《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清代卷、近代卷)等文獻。
清嘉慶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一代詩宗張船山病逝於蘇州山塘街寓所。崔旭作詩《聞船山夫子凶問》慟哭:“忽得江東信,流傳倘未真。天如有此事,吾竟仰何人?詩酒難償債,功名未了因。峨眉山上月,萬古為傳神。”“半世誰相賞?猖狂只自吟。時人多俗目,夫子是知音。乖隔五年別,悲涼千古心!成連終不至,慟哭欲燒琴。”師生深情,穿越生死,令人感動。

天津道光詩壇領袖梅成棟

梅成棟(1776-1844),字樹君,號吟齋,清代天津人。其父梅履端,號三渠釣叟、石拙老人,是天津名畫家。船山曾題梅履端《友蘭圖》云:“奕世相傳翰墨尊,南昌仙尉舊兒孫。畫中逸品詩中伯,名士真難在一門。”(載梅成棟編選《津門詩抄》卷十九《船山師題先君子<友蘭圖>》)。
梅成棟亦工詩善畫,嘉慶五年庚申(1800),梅成棟參加順天鄉試,考中舉人,與慶雲人崔旭,同出張船山門下,遂使張船山有“一日得二詩人”之慶。從此,梅成棟崔旭並稱為“燕南二俊”。梅成棟博學多才,長於詩文,但仕途坎坷。嘉慶五年中舉人後,竟四赴春闈不第,看到同窗個個仕途先後騰達,不禁心灰意冷,他問恩師船山云:“桃李門牆開遍了,東風何日到梅花?”顯然,梅成棟想得到老師的鼓勵,繼續在科場中奮爭。但是,船山深知弟子梅成棟的品性,迎頭給他澆了一盆冷水:“莫向東風羨桃李,梅花已作杏花看。”只要你堅守梅花的品行,誰敢將你作杏花看?只要你是真正的梅花,何愁東風姍姍來遲?這是規勸,也是警示。梅成棟聽從了船山的勸告,茅塞頓開,從此放棄仕途,專攻詩書,終成“天津八大家”之一,並成為道光時期天津詩壇領袖,是船山成全了梅成棟。
成鏡深、胡傳淮等注《船山詩草全注》成鏡深、胡傳淮等注《船山詩草全注》
後來,梅成棟曾滿懷深情地回憶恩師對他的教誨。他寄詩於崔旭云:“同受船山夫子恩,座間曾嘆兩詩人。虛名竟折書生福,潦倒名場十六春。”(載《津門詩抄》卷二十四)。他在《張船山夫子詩集題詞》中云:“夫子早列詞垣,以詩名世,棟雖門下士,所知者不過散篇斷句,得諸傳聞。乙丑(1805)春,應禮闈試,謁夫子,求觀全稿。夫子曰:‘全帙過繁,難於郵寄,不如陸續觀之。’取此卷授予。蓋止癸丑(1793)、甲寅(1794)、乙卯(1795)三年,計詩七百一十首而已。棟報罷攜歸,長夏課餘,續而錄之。及秋始竣,原稿繳還,且求續寄。時夫子以檢討改官御史,吏部事冗,未及檢付,旋又出守萊州矣。故棟所存,惟此三冊什,襲之藏如拱壁焉。噫,棟以庚申(1800)科受夫子知,得與賢書。時方青年,深蒙愛,許以遠大期之。乃歷辛酉(1801)、壬戌(1802)、乙丑(1805)、戊辰(1808)數科,同門中如龔季思、子皋、姚伯昂、查又山諸君子,皆後先騰達,致身通顯。惟棟以不才黜落。嘗有句寄夫子云:‘桃李門牆開遍了,春風何日到梅花?’夫子和云:‘莫向東風羨桃李,梅花已作杏花看。’一時都下傳為韻句。今屈指又近十年矣。棟之潦倒者如故,而夫子亦宦途坎坷。甲戌(1814)歲解組南遊,病沒於虎丘。是夫子知人之明,重為棟之不才累,而棟之落拓者,終無以慰夫子愛許之心也。已蕭然蓬蓽中,惟抱一卷殘詩,與其風雨馨咳,猶在目前,芳型懿德,竟不可迫,言念及此,每不知涕之何從也。按:夫子姓張,諱問陶,字仲冶,號船山,潼川府遂寧縣人。乾隆戊申(1788)恩科登北榜,中庚戌(1790)三甲進士,授檢討。嘉慶庚申(1800)恩科及辛酉(1801)分校北闈,己巳(1809)分校會闈,得人最盛。由翰林改侍御,轉吏部郎中,出守山東萊州府,著循聲。有飛言公以詩酒自娛,弛於政考,天憲從為言。公傷孤立,勿諧於時,引病南遊,卒於蘇州虎丘之寓所。先生志在江南,竟沒於江南。查公有圻與先生厚,遣人護柩,返葬遂寧,而梓先生詩。公卒年五十,無嗣。”(載《梅樹君先先文集》)。
船山還時時指導梅成棟,教育梅成棟作詩要首重人品、要有奇氣。梅成棟《六匹心聲詩序》云:“昔先師遂寧張船山先生,與棟論詩曰:‘未觀詩品,先觀人品,未有人品不高而詩品可傳者。’又云:‘人有奇氣,方能言詩。夫所謂奇氣者,非激烈昂藏、劍拔弩張之謂。性天之內,必有不容己,於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至,而後流露于飛潛動植風雲月露間,皆足以發其悱惻芬芳之旨,而達其溫柔敦厚之思,三百之源流昭揭於此。’棟心識此,訓以衡量古今人詩,往往不差毫釐。”(載《梅樹君先生文集》)。
乾隆五十五年(1790)夏末,船山在《詠懷舊遊·天津》詩中云:“記曾孤艇送殘秋,潞水盈盈繞郭流。十里漁鹽新澤國,二分煙月小揚州。衣冠誰醒繁華夢,江海遙通汗漫遊。欲指三山揮手去,只愁風力引飛舟。”讚美天津市面繁華、水多橋密、笙歌弦舞、才俊會聚,堪與揚州媲美。尤其是“十里漁鹽新澤國,二分煙月小揚州”一聯,為千古名句。後來,“小揚州”成了天津的雅號。民國時著名小說家劉雲若有本描寫天津風土人情的小說《小揚州志》,書名即本此。
顏廷奎《東風今日到梅花》(載2005年4月2日《人民日報》)云:“我佩服張問陶,不僅因為他留下了這首歌詠津門的名篇,還因為他培養了詩人、詩選家梅成棟。”“梅成棟崇尚梅花,但他也有迷茫的時候。如果沒有張問陶的及時點撥,他也許早就淪為仕途上的乞丐了,這不是危言聳聽。”
梅成棟在張船山點撥、教育下,勤奮寫詩,與詩為伴,幾近痴狂。其詩繼承了張船山之衣缽,清新自然,富有現實主義精神。其《登河樓》詩云:“遠水兼天下,西風滿畫樓。桃花如一夢,紅葉又三秋。”語言輕淺自然,酷似船山。其《號寒行》、《疫》、《冰行嘆》、《雨謠》、《海河開》諸詩,抨擊時弊。《號寒行》寫天津知縣以放寒衣為名而橫徵暴斂:“十三骸骨無人收,縣官歸署去飲酒!”筆無藏鋒,很是難得,可以看出梅成棟這些詩受船山《寶雞縣題壁》、《拾楊稊》、《採桑曲》等詩影響很深。梅成棟著述豐富,作品有《欲起竹間樓存稿》十卷、《四書講義》二卷、《管見篇》四卷、《吟齋筆存》四卷、《梅樹君先生文集》三卷;與慶雲崔旭合刻《燕南二俊詩鈔》二卷。道光初年,梅成棟在天津水西莊創立“梅花詩社”,被推為盟主,在以後十餘年中,詩社聚合騷人墨客,詩酒唱酬,入社詩人達40餘人,成為天津早期的“詩歌沙龍”。梅成棟成為當時天津實至名歸的詩壇領袖。《乙丑七月念日,捧讀船山老夫子尊詩卷,呈四絕,門生梅成棟拜題》云:“吐鳳文章五色裁,高吟傳遍謫仙才。一時價貴津門紙,爭寫先生詩稿來。”“詩酒情懷意味真,清華何愧一官貧。只愁海內傳佳句,錯把今人當古人。”“蜀江從古多才名,妙筆誰傳天地情。千尺峨眉鐘秀氣,青蓮以後屬先生。”“金台煙雨夢天涯,悵向吟壇舊絳紗。桃李門牆開遍了,春風何日到梅花?”
同時,梅成棟還大力弘揚天津地方文化,用二十多年時間收集鄉邦文獻,輯成《津門詩鈔》三十卷,道光十二年(1831)刊行。內收元明清以來400多位詩人、近3000首詩篇,毓秀鐘靈,洋洋大觀,既是天津詩歌總匯,又是一部重要的地方歷史文獻,至今依然閃爍著珠璣亮色。1991年中國書店重新出版了《津門詩鈔》,1993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又組織專家整理出版了《津門詩鈔》。這是歷史對梅成棟及其作品的認可。此時,他的“東風何日到梅花”的疑問,終於有了答案:“東風今日到梅花!”
梅成棟熱心教育,曾任永平府訓導。道光年間倡立輔仁學院,主講10餘年。其妻金沅,亦工詩,著有《問梅小草》;次子梅寶璐,號小樹,工詩書,著有《聞妙香館詩集》,風格近乃父。曾孫梅熹(1910-1983),系著名電影和話劇表演藝術家;曾孫梅阡(1916-2002),為著名戲劇電影藝術家、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著名導演。
船山成就了梅成棟,梅成棟亦繼承了船山衣缽 ,將船山詩風傳播至津門詩壇。正如清代天津詩人徐大鏞(民國總統徐世昌叔曾祖)在《挽張船山太守》詩中云:“未遂擔簦謁大賢,予生也晚恨無緣。廿年每苦思張緒,三絕真堪繼鄭虔。姜被自多春草得,和衣又許老梅傳(沽上梅樹君先生,出公門下)。不須伯道悲身後,身已千秋澤豈堙?”(載《晚晴簃詩匯》卷131)。和衣,即和凝衣缽,《聞見錄》云:“五代時范質舉進士,主司和凝愛其文,之曰:‘君文宜冠多士,屈居第十三名者,欲君傳老夫衣缽。”蓋和凝應舉時,考中名次是第十三名。徐大鏞在詩中註明天津詩人梅成棟(字樹君),傳承了船山詩之衣缽,並對船山推崇備至。

著名書畫家姚元之

姚元之(1776-1852),字伯昂,號薦青,又號竹葉亭生,安徽桐城人。其祖父姚文燮,系清代畫家;父姚原綬,任六安州學政,也是飽學之士;族祖姚鼐,桐城派三祖之一(另兩祖為方苞、劉大櫆)。元之受家學影響,少負才學。嘉慶五年庚申(1800)中順天鄉試舉人,出張船山門下。嘉慶十年(1805)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十七年(1812),大考一等,升侍講。道光十二年(1832),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十三年(1833),升工部右侍郎。不久,調戶部侍郎,順天、江西鄉試主考,督學浙江。十八年(1838)升左都御史。二十三年(1843),以年衰離開官場。
姚元之有文名,兼工書畫。姚瑩稱其詩:“古近諸作雅托唐音,綿邈其思,俊逸其氣,清辭麗句不絕於篇,雖不同晉楚稱雄,亦屹然周宋王者之遺矣。”姚元之是清代十六畫人之一,尤善隸書及白描人物,行草亦很精妙。所繪花卉、蔬果,亦超逸出塵,氣韻可與惲南田、華新羅爭勝。四川宋瓷博物館尚珍藏一副姚元之贈張壽門(名問萊,張船山之弟)隸書對聯,筆力雄勁,堪稱佳構。
船山與姚元之交往甚密,唱和頻仍。嘉慶六年(1801)冬,船山作有《題姚伯昂詩》(載《船山詩草》卷十六),題註:“元之,庚申所取士。”詩云:“一月不相見,新詩陡勝人。奇篇能磊落,淡語見丰神。志定原生慧,才高恐更貧。聰明君自足,珍重葆天真。”姚元之繼承了恩師張船山以清麗之筆作淡語,略形貌而取神骨。船山讚許元之詩:“淡語亦丰神”,惟其精神內斂,全以淡語出之,亦具丰神遠韻,評論十分精當,可見船山對其弟子十分了解。最後,船山寄語才氣過人的門生姚元之一定要“珍重葆天真。”船山認為“天真淡處能通慧”,即冰心不染塵,淡泊葆天真。同時,船山還專門對姚元之詩稿進行過題跋,分析其得失,使姚元之受益匪淺。船山題跋過的《姚元之詩稿》今尚存,是他們師生友誼的見證。姚元之說:“師愛余獨甚。”信然。
嘉慶十五年(1810),船山出任山東萊州知府。姚元之有詩《寄蓬萊太守張船山夫子》(載《晚清簃詩匯》卷117),詩曰:“蓬萊仙吏出塵姿,管領神山鬢未絲。堂上琴懸無長物,郡中烏集已多時。仙人樓閣春長住,水國煙波秋到遲。出海雲霞天五色,不知何似使君詩?”稱頌恩師船山躬身為民、為政簡易、以德服人的政績和多彩多姿的詩作。
嘉慶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船山病逝於蘇州山塘寓所。姚元之從京師寄信至蜀中,將船山逝世之噩耗告訴船山之兄張問安。問安接信後,作有《哭船山仲弟》詩(載《亥白詩草》卷八),題註:“姚薦青編修以書來,南中訊息未至。”可見,若沒有姚元之的信,亥白還一時不會知道船山去世的訊息。
道光五年(1825),姚元之在京師琉璃廠書肆得到船山《己庚雜記》二卷(又名《張船山日記》)。道光十四年(1834)姚元之追記云:“道光乙酉十一月六日,出吊於沙土園。歸途小憩琉璃廠孔氏雲林閣。主人方購得亂書半屋,率其徒理之。余略一檢視,得吾師船山先生《己庚雜記》一冊,向主人索之,慨然持贈。師之為此記也,小序引坡公詩云:‘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記東西。余亦恐歲月易遷,浮蹤難定,聊藉此以留之而已。’師沒二十年矣,手跡零落,無復存者,所謂聊藉此以留者,亦雜銷於故紙堆中。使余今日不過孔氏,或付惜字紙者一燔,或流落於不甚愛惜之手拆以裹物,甚或作為還魂之紙,俱未可知。後之好事者往往求其人片紙隻字,絕不可得。孰知當日飄零狼籍,一至如斯!古今來文人學士湮沒不彰,不知凡幾,蓋亦大抵如是矣。師愛余獨甚,此本今乃為余得之,豈其中有神靈護持之耶?感而益喜,因記之,姚元之。”此書今存南京圖書館。
姚元之曾在其《竹葉亭雜記》中懷念恩師船山云:“慶雲崔孝廉,字曉林,號念堂,嘉慶庚申科與余同為張船山先生門下士,善詩,困於禮闈已二十年矣。己卯春,榜後不歸,教讀都中,以待庚辰之試也。復下第,八月將歸。其先德事母孝,冬夜自起煮豆粥進母,念堂為作《寒宵煮豆圖》,求文士題詠,因亦屬余。余題云:‘花落棠梨春樹枝,百年魚菽不堪思。與君共有《南陔》淚,未忍題君煮豆詩。’念堂刻詩集二冊,又為題詞。余賦七言斷句二篇:‘潦倒西風落木多,一杯相屬且高歌。清詞合供香山老,雙屐龍門載酒過。’‘吾師一去吳江冷,零落遺編付剡藤。傳得佛馱鐵如意,人人爭識雁門僧。’船山夫子守萊州,乞養歸蜀,過吳門因暫留。歲甲戌春,遂卒於吳門。夫人以喪歸,零丁飄泊,惟三女依母存焉。石琢堂廉訪蘊玉為同年生,為刻其遺稿二十卷。念堂為詩深得師傳,故次篇云然。題畢不禁南豐之感。其少君又刻《補遺》六卷。”(載《竹葉亭雜記》卷五)。
姚元之著有《使沈草》三卷、《竹葉亭詩稿》、《薦青集》、《竹葉亭雜記》八卷、《小紅鵝館集》等。其故居今存,位於安徽省桐城市北街國小內,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姚元之生事載於《清史稿》卷375、《清史列傳》卷42、《大臣傳續編》七、《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清代卷)等書籍。
船山衡文,得人頗甚,門生眾多,尤以崔旭梅成棟姚元之為一時之傑,世稱“張門三才子”,堪與“蘇門四學士”後先輝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