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檢查法

聽力檢查法

聽力檢查或稱測聽是通過觀察聲刺激所引起的反應,以了解聽覺功能狀態和診斷聽覺系疾病的檢查。檢查聽力可用純音、噪音、短聲或語言(耳語、口語)等,由聲源直接或經儀器送到受檢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聽力檢查法
  • 外文名:The listening test
  • 所用聲音:純音、噪音、短聲或語言等
  • 原理:通過觀察聲刺激所引起的反應
拼音,操作名稱,檢查介紹,方法內容,表聲檢查,耳語檢查,音叉檢查,純音測聽,阻抗測聽,電測聽,發射檢查,正常值,臨床意義,檢查人群,鑑別參考,注意事項,

拼音

tīng lì jiǎn chá fǎ

操作名稱

聽力檢查法
聽力檢查法聽力檢查法

檢查介紹

聽力檢查法是通過觀察聲刺激所引起的反應,以了解聽覺功能狀態和診斷聽覺系疾病的檢查。目的是了解聽力損失的程度、性質及病變的部位。
檢測儀器檢測儀器
聽力檢查的目的是了解聽力損失的程度、性質及病變的部位。檢查方法甚多,一類是觀察患者主觀判斷後作出的反應,稱主觀測聽法,如耳語檢查、秒表檢查、音叉檢查、聽力計檢查等,但此法常可因年齡過小、精神心理狀態失常等多方面因素而影響正確的測聽結論。另一類是不需要患者對聲刺激做出主觀判斷反應,可以客觀地測定聽功能情況,稱客觀測聽法,其結果較精確可靠,有以下幾種:
①通過觀察聲刺激引起的非條件反射來了解聽力(如瞬目、轉頭、肢體活動等);
②通過建立條件反射或習慣反應來檢查聽力(如皮膚電阻測聽、西洋鏡測聽等);
③利用生物物理學方法檢查聽力(如聲阻抗-導納測聽);
④利用神經生物學方法檢查聽力(如耳蝸電圖、聽性腦幹反應)。

方法內容

表聲檢查

一般採用秒表,記錄聽到表聲的距離,並與正常耳比較(受試耳聽距/正常耳聽距)。

耳語檢查

在長6m的靜室內進行。以耳語強度說出常用辭彙,記錄受試耳可以聽清的距離並與正常耳比較(受試耳聽距/正常耳聽距)。

音叉檢查

音叉放於距耳道口約1cm處,聽得者為“氣導”;置於顱骨上聽得者為“骨導”。
(1)骨導偏向(Weber)試驗 音叉置於顱骨正中,令受試者指出響度偏向。如偏向健側或聽力損失較輕一側,則患耳或聽力損失較重側為感音神經性聾;反之則為傳導性聾;如在正中,則或雙耳聽力正常,或為雙耳氣、骨導聽力相應減退的綜合結果。
(2)氣、骨導差比較(Rinne)試驗 比較音叉氣導聽到時間與骨導聽到時間的長短。氣導時間長於骨導者記為陽性(+),反之記為陰性(-),二者相等者記為陰陽性(±)。若雖氣導時間長於骨導,但二者均短於正常聽力耳,則記為短陽性。陰性或陰陽性者提示聽力損失為傳導性或混合性,而陽性者主要為正常;短陽性者主要見於感音神經性聾。
(3)骨導對比(Schwabach)試驗:比較受試耳與聽力正常耳的骨導時間長短。長於正常耳者見於傳導性聾,短於正常者多為感音神經性聾或混合性聾。
(4)鐙骨活動(Gelle)試驗:音叉敲響後置於乳突,並以鼓氣耳鏡外耳道加壓。如加壓時音叉響度有變化,則為陽性,表示鐙骨活動;如響度不變,則為陰性,表示鐙骨活動受限。音叉檢查應記明所用音叉的頻率。這種檢查對耳硬化症的診斷頗有意義。

純音測聽

以電子純音聽力計施加倍頻程頻率純音檢測受試耳聽閾。對有聽力損失者應分別以氣導和骨導進行檢測,以利於區別聽力損失的性質。氣導檢測時,對雙耳聽閾差超過40dB者應在健側施加掩蔽,防止“影子聽力曲線”。骨導測試應常規在對側施加掩蔽。聽閾記錄為"dBHL”。對疑有重振現象者,可進行雙耳響度平衡試驗或短增量敏感指數(SISI)試驗。

阻抗測聽

主要用於對中耳功能狀態的檢查。其基本測試項目有:鼓膜平面靜態聲順值測定、鼓室圖和鐙骨肌反射測試。靜態聲順值以聲阻抗等效容積表示。鼓室圖測量以220Hz探測音測試,外耳道壓力在1.96~-1.96kPa(+200~-200mmH2O)之間連續變化,將各壓力下的聲順值相連得出鼓室圖曲線,分為A、B和C型曲線,其中A型又可分As和Ad兩個亞型。鐙骨肌反射可以協助判斷聽骨鏈活動狀況,還可以用於分析有無中樞病變及協助面神經損傷定位。
聽力檢查(聲阻抗-導納測試法)聽力檢查(聲阻抗-導納測試法)

電測聽

利用疊加平均技術記錄聽覺系統聲誘發電位,判斷聽覺系統功能狀態,分析耳科和神經科的某些疾患。目前用於臨床的主要有耳蝸電圖、聽性腦幹反應和中潛伏期反應。電反應測聽檢查除對噪聲環境有與純音測聽的同樣要求外,還要求檢查環境的電學禁止,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環境電學噪聲對電位記錄的干擾。
(1)耳蝸電圖:可以利用蝸神經動作電位(AP)反應閾接近聽閾的特點客觀估價難以合作者的聽閾;與其他聽力學檢查手段結合鑑別耳聾病變部位(傳導性、耳蝸或蝸後)。
(2)聽性腦幹反應(ABR):屬短潛伏期電位,一般用短聲進行測試。可以與其他聽力學檢查結合用於鑑別聽力損失性質;最常用於檢查有無耳蝸後病變:如各波潛伏期延長、波間期延長、雙耳間潛伏期或波間期相差明顯,以及波形分化變差都提示耳蝸後病變存在的可能性。ABR主要鑑別診斷:①傳音性耳聾:V波反應閾提高但閾值潛伏期在正常範圍。聲波潛伏期—強度函式曲線向右移位。②梅尼埃病:有重振的耳聾表現為V波閾值提高,但在閾上20dB以內的聲刺激時,潛伏期就縮短,並達正常值;③聽神經瘤:I—V波間隔延長或V波消失,但若患者I波不能明確肯定時,則假陽性率很高,此時應結合耳蝸電圖綜合分析,則可提高診斷準確率。兩耳I-V間隔差大於0.4ms,或一側I-V間隔大於4.6ms(應考慮年齡及性別因素),則提示有蝸後病變;④診斷腦幹病變:多發性硬化、腦幹血管病變和腦幹腫瘤等同樣可引起誘發電位的振幅減小、潛伏期延長或波形消失,應結合病史及有關檢查進行鑑別。功能性聾偽聾:可客觀評估聽閾,但需注意短潛伏期電位和短聲檢查容易低估低頻域殘餘聽力
(3)中潛伏期電位(MLR) 主要用於測定腦幹以上聽覺通路的病變,如包括中腦至初級聽覺皮層在內的多發性硬化等不同原因的病變(脫髓鞘性、血管性、炎性和腫瘤);對嬰幼兒和其他難以合作者可以用來鑑定殘餘聽力和進行客觀測聽,補充測定ABR不易準確評估的低頻區域聽力。用於臨床時建議以40次/s速率提供刺激,產生40Hz聽覺反應相關電位(40Hz AERP),其反應較常規MLR更為接近主觀聽閾,同時反應易於辨認。

發射檢查

耳聲發射檢查(otoacoustic emissi-ons,OAE) 耳聲發射代表著耳蝸主動機制,可分為自發(SOAE)和誘發性兩大類。臨床建議使用誘發性OAE中的瞬態聲誘發耳聲發射(TEOAE)和畸變產物耳聲發射(DPOAE)。可套用誘發性耳聲發射進行新生兒的聽力篩選,簡便、快速,有肯定OAE反應者可判為外周聽力正常;與聽覺誘發電位檢查結合可鑑別耳蝸性和蝸後性聽覺系統病變。對客觀性耳鳴者檢查SOAE有助於發現蝸性客觀耳鳴。

正常值

1語音測試正常者耳語可在6m距離處聽到
2表測試記錄方法以受檢耳聽距(cm)/該表標準聽距(cm)表示,數字小表示聽力好。
3音叉試驗聽力正常 林納試驗:氣導>骨導 (+)
韋伯試驗:正中
施瓦巴替試驗:正常(相等)
4耳蝸電圖SP不增高,SP/AP比值<0.4
5正常人的聽力範圍在0~25分貝(dB)之間

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1語音測試其耳語聽到情況縮短至4m,表示輕度耳聾,1m為中度耳聾,短於1m者則為嚴重的以至完全性耳聾。
2表測試記錄方法以受檢耳聽距(cm)/該表標準聽距(cm)表示,數字大可能聽力情況不好。
3音叉檢查結果的判斷a傳導性聾林納試驗 氣導<骨導(一)氣導=骨導(+)
韋伯試驗 偏向患耳或較重耳偏向健耳 或較輕耳  不定
施瓦巴替試驗 延長(+)
b感音神經性聾林納試驗 氣導>骨導(均短於正常)(短+)
韋伯試驗 或較輕耳
施瓦巴替試驗 縮短(+)
c混合性聾 林納試驗 (+)、(-)或(±)
韋伯試驗 不定
施瓦巴替試驗 縮短(+)
3純音聽閾測試:a傳導性聾:骨導曲線正常或接近正常,氣導曲線聽力損失在30~60dB之間,一般低頻聽力損失較重。
b感音神經性聾:聽力曲線呈漸降型或陡降型,高頻聽力損失較重,骨導曲線與氣導曲線接近或互相吻合。
c混合性聾:骨導曲線下降,氣導曲線又低於骨導曲線。
4在電反應側聽a.梅尼埃病的診斷:“-SP”增高,使-SP/AP的比值大於正常範圍的高限(≥0.4 或 =0.45),SP-AP複合波增寬,SP與AP極性相反,AP為負,SP為正。
b. 感音性聽力損失:SP不易識別,CM閾值明顯提高或最大刺激強度時依然引不出,CM的消失是感音性聽力損失的重要特徵。
c.神經性聽力損失:AP可以消失,CM卻正常或大致正常。
d.聽神經病:出現優勢-SP(SP/AP>0.4),-SP呈多峰形,SP-AP複合波波形增寬,AP幅度減低或消失。(SP為總和電位, AP為聽神經複合電位)

檢查人群

指的是聽覺系統中的傳音、感音以及對聲音的綜合分析的各級神經中樞發生器質性或功能性異常,而導致聽力出現不同程度減退的人。

鑑別參考

1.作為鼓室功能狀態的客觀指標:如鼓室病變引起的輕度傳音障礙可使該側聲反射消失,藉以鑑別傳導性聾感音神經性聾。2.重振現象的客觀測試:正常人純音聽閾與聲反射閾之間的差距約為70dB以上,重振耳感到的響度增加比正常耳快。如純音聽閾與聲反射閾之差小於60dB,為重振陽性,表示病變在耳蝸。
鼓室導抗圖鼓室導抗圖
3.聲反射衰減試驗:以500或者說1000Hz反射閾上10dB的純音持續刺激10秒,在此期間正常鐙骨肌收縮反射無衰減現象,蝸後病變者聽覺易疲勞,鐙骨肌反射很快衰減。
4.交叉和非交叉聲反射腦幹病變的定位:鐙骨肌反射弧在腦幹中聯繫,對側聲反射弧跨越中線,同側的不經過中線,測定對側及同側聲反射,可用於聽神經瘤和腦幹病變的定位診斷。
5.精神性耳聾的鑑別:精神性聾者如能引出聲反射,即表示有一定程度的聽力,如聲反射閾優於“聽閾”,更說明精神性聾的成分,但應注意重振的存在。
6.面神經癱瘓的定位:根據鐙骨肌反射的有無,可判斷面癱病損在鐙骨肌神經遠端或近端,並可提供面癱早期恢復的信息。7.以聲反射閾客觀估計聽閾:採用Niemeyer(1974)公式,純音聽閾=PTAR-2.5(PTAR-WNAR),式中PTAR(純音聽反射)為500~4000Hz四個純音聲反射閾的平均值,WNAR(白噪聲聽反射)為白噪聲反射閾。此法對不能和不肯合作的病人能迅速客觀地得出純音聽閾的數值。電圖(electrocochleogram,ECochG)為目前測試耳蝸病變最準確的方法。
聽力檢查法聽力檢查法
平時耳蝸中階內有跨越毛細胞頂部的140mv的電位差(靜息電位),聲音刺激下,聲波自前庭窗傳入耳蝸,引起基底膜的運動,致使外毛細胞的纖毛由於剪刀式運動而被彎曲,形成毛細胞頂部局部電流的變化,使機械能轉換成電能,在內耳產生三種電反應:耳蝸微音電位(cochlear-microphonics potential,CM)、和電位(summating potential,SP)和聽神經綜合動作電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AP)。CM為來自毛細胞的一種耳蝸電位,亦稱感受器電位,這種交流連續電位,無潛伏期,可如實反映聲刺激的聲學波形,無真正閾值。SP是聲波傳入內耳基底膜非線性振動而引起的耳蝸直流電位,為多種成分的反應,不單獨用,常與AP結合套用。AP為許多蝸神經纖維興奮時發出衝動的綜合電位,其典型波形有N1、N2兩個負峰。N1來自耳蝸神經,潛伏期約2ms,N2可能包括耳蝸核的反應,為耳蝸電圖的重要觀察指標。觀察項目包括對刺激聲的電反應閾值潛伏期、最大幅度值、電反應波振幅/聲強度與潛伏期/聲強度(輸入、輸出函式曲線)。
電反應測試圖電反應測試圖

注意事項

1、音叉檢測時注意:①應擊動音叉臂的上1/3處;②敲擊力量應一致,不可用力過猛或敲擊台桌硬物,以免產生泛音;③檢查氣導時應把振動的音叉上1/3的雙臂平面與外耳道縱軸一致,並同外耳道口同高,距外耳道口約1cm左右;④檢查骨導時則把柄底置於顱面;⑤振動的音叉不可觸及周圍任何物體。
2、純音聽域測試時,如兩耳氣導聽閾相關40dB以上,則須在測較差耳時,於較佳耳加噪聲進行掩蔽,以免患者誤將從佳耳經顱骨傳來的聲音當作較差耳聽到的聲音。如兩耳骨導聽閾不同,在查較差耳的骨導聽閾時,較佳耳更應加噪聲掩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