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聽力檢查法

常用聽力檢查法

《常用聽力檢查法》是一本2004年由吉林大學主編的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書。

基本介紹

  • 書名:常用聽力檢查法
  • ISBN:ISRCCNM220300980
  • 定價:¥48.00
  •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 開本:32開
基本信息,檢查方法,

基本信息

名稱:《常用聽力檢查法》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作者:吉林大學
版本:2004年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ISBN:ISRCCNM220300980
定價:¥48.00
內容簡介:本片為"十五"國家重點音像出版規劃品種、衛生部醫學視聽教材。聽力檢查是耳科診斷學中不可缺少的手段。本片介紹了聽覺產生原理,病史的採集,聽力檢查法的分類,常見的聽力檢查法及結果的判定:音叉檢查法、純音聽力計檢查法、言語測聽法、聲導抗測聽法、耳蝸電圖、腦幹電反應測聽法、耳聲發射等內容。本片內容翔實,圖像清晰。本片由吉林大學製作,片長36分鐘,適合醫學院校師生及臨床醫師使用。

檢查方法

1.表聲檢查法一般採用秒表,記錄聽到表聲的距離,並與正常耳比較(受試耳聽距/正常耳聽距)。 2.耳語檢查法在長6m的靜室內進行。以耳語強度說出常用辭彙,記錄受試耳可以聽清的距離並與正常耳比較(受試耳聽距/正常耳聽距)。
3.音叉檢查法音叉放於距耳道口約lcm處,聽得者為“氣導”;置於顱骨上聽得者為“骨導”。
(1)骨導偏向(Weber)試驗音叉置於顱骨正中,令受試者指出響度偏向。如偏向健側或聽力損失較輕一側,則患耳或聽力損失較重側為感音神經性聾;反之則為傳導性聾;如在正中,則或雙耳聽力正常,或為雙耳氣、骨導聽力相應減退的綜合結果。
(2)氣、骨導差比較(Rinne)試驗比較音叉氣導聽到時間與骨導聽到時間的長短。氣導時間長於骨導者記為陽性(+),反之記為陰性(一),二者相等者記為陰陽性(土)。若雖氣導時間長於骨導,但二者均短於正常聽力耳,則記為短陽性。陰性或陰陽性者提示聽力損失為傳導性或混合性,而陽性者主要為正常;短陽性者主要見於感音神經性聾。
(3)骨導對比(Schwabach)試驗:比較受試耳與聽力正常耳的骨導時間長短。長於正常耳者見於傳導性聾,短於正常者多為感音神經性聾或混合性聾。
(4)鐙骨活動(Gelle)試驗:音叉敲響後置於乳突,並以鼓氣耳鏡在外耳道加壓。如加壓時音叉響度有變化,則為陽性,表示鐙骨活動;如響度不變,則為陰性,表示鐙骨活動受限。音叉檢查應記明所用音叉的頻率。這種檢查對耳硬化症的診斷頗有意義。
4.純音測聽以電子純音聽力計施加倍頻程頻率純音檢測受試耳聽閾。對有聽力損失者應分別以氣導和骨導進行檢測,以利於區別聽力損失的性質。氣導檢測時,對雙耳聽閾差超過40dB者應在健側施加掩蔽,防止“影子聽力曲線”。骨導測試應常規在對側施加掩蔽。聽閾記錄為“dBHL”。對疑有重振現象者,可進行雙耳響度平衡試驗或短增量敏感指數(SISl)試驗。
5.聲阻抗測聽主要用於對中耳功能狀態的檢查。其基本測試項目有:鼓膜平面靜態聲順值測定、鼓室圖和鐙骨肌反射測試。靜態聲順值以聲阻抗等效容積表示。鼓室圖測量以220Hz探測音測試,外耳道壓力在+1.96~一1.96kPa(+200~-200mmH2O)之間連續變化,將各壓力下的聲順值相連得出鼓室圖曲線,分為A、B和C型曲線,其中A型又可分As和Ad兩個亞型。鐙骨肌反射可以協助判斷聽骨鏈活動狀況,還可以用於分析有無中樞病變及協助面神經損傷定位。[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
6.電反應測聽利用疊加平均技術記錄聽覺系統聲誘發電位,判斷聽覺系統功能狀態,分析耳科和神經科的某些疾患。目前用於臨床的主要有耳蝸電圖、聽性腦幹反應和中潛伏期反應。電反應測聽檢查除對噪聲環境有與純音測聽的同樣要求外,還要求檢查環境的電學禁止,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環境電學噪聲對電位記錄的干擾。 (1)耳蝸電圖:可以利用蝸神經動作電位(AP)反應閾接近聽閾的特點客觀估價難以合作者的聽閾;與其他聽力學檢查手段結合鑑別耳聾病變部位(傳導性、耳蝸或蝸後)。
(2)聽性腦幹反應(ABR):屬短潛伏期電位,一般用短聲進行測試。可以與其他聽力學檢查結合用於鑑別聽力損失性質;最常用於檢查有無耳蝸後病變:如各波潛伏期延長、波間期延長、雙耳間潛伏期或波間期相差明顯,以及波形分化變差都提示耳蝸後病變存在的可能性。ABR主要鑑別診斷:
①傳音性耳聾:V波反應閾提高但閾值潛伏期在正常範圍。聲波潛伏期-強度函式曲線向右移位。
②梅尼埃病:有重振的耳聾表現為V波閾值提高,但在閾上20dB以內的聲刺激時,伏期就縮短,並達正常值;
③聽神經瘤:I—V波間隔延長或V波消失,但若患者I波不能明確肯定時,則假陽性率很高,此時應結合耳蝸電圖綜合分析,則可提高診斷準確率。兩耳I—V間隔差大於0.4ms,或一側I—V間隔大於4.6ms(應考慮年齡及性別因素),則提示有蝸後病變;
④診斷腦幹病變:多發性硬化、腦幹血管病變和腦幹腫瘤等同樣可引起誘發電位的振幅減小、潛伏期延長或波形消失,應結合病史及有關檢查進行鑑別。功能性聾和偽聾:可客觀評估聽閾,但需注意短潛伏期電位和短聲檢查容易低估低頻域殘餘聽力。
(3)中潛伏期電位(MLR)主要用於測定腦幹以上聽覺通路的病變,如包括中腦至初級聽覺皮層在內的多發性硬化等不同原因的病變(脫髓鞘性、血管性、炎性和腫瘤);對嬰幼兒和其他難以合作者可以用來鑑定殘餘聽力和進行客觀測聽,補充測定ABR不易準確評估的低頻區域聽力。用於臨床時建議以40次/s速率提供刺激,產生40Hz聽覺反應相關電位(40HzAERP),其反應較常規MLR更為接近主觀聽閾,同時反應易於辨認。
7.耳聲發射檢查(otoacousticemissi-ons,OAE)耳聲發射代表著耳蝸主動機制,可分為自發(SOAE)和誘發性兩大類。臨床建議使用誘發性OAE中的瞬態聲誘發耳聲發射(TEOAE)和畸變產物耳聲發射(DPOAE)。可套用誘發性耳聲發射進行新生兒的聽力篩選,簡便、快速,有肯定OAE反應者可判為外周聽力正常;與聽覺誘發電位檢查結合可鑑別耳蝸性和蝸後性聽覺系統病變。對客觀性耳鳴者檢查SOAE有助於發現蝸性客觀耳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