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藥細菌

耐藥細菌

抗菌藥物通過殺滅細菌發揮治療感染的作用,細菌作為一類廣泛存在的生物體,也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獲得對抗菌藥物的抵抗作用,逃避被殺滅的危險,這種抵抗作用被稱為“細菌耐藥”,獲得耐藥能力的細菌就被稱為“耐藥細菌”。細菌耐藥是一種被人類強化的自然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耐藥細菌
  • 外文名:Drug resistant bacteria
  • 釋義:具有耐藥性的細菌
  • 所屬領域:生理學、醫學
致病原理,細菌特徵,預防措施,常見種類,社會評價,影響範圍,研發進展,論壇討論,防控啟動,

致病原理

所謂細菌的耐藥性,是指細菌多次與藥物接觸後,對藥物的敏感性減小甚至消失,致使藥物對耐藥菌的療效降低甚至無效。
耐藥細菌
同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樣,細菌的基因也在進化中隨機發生突變。對抗生素敏感的細菌被殺死了,而基因突變後不敏感的細菌則可能存活下來,經過一次次的“遭遇戰”,存活下來的細菌都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成為變異的品種。如綠膿桿菌可以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阻止青黴素類藥物的進入;結核桿菌通過改變體內蛋白質結構阻止抗生素與其結合;更有甚者,有的革蘭氏陰性菌可以主動出擊,用水解酶水解掉青黴素頭孢菌素類藥物。細菌不但可以將突變的基因遺傳給下一代,還可以通過直接接觸、質粒傳遞等方式把耐藥性傳遞給異種菌株。

細菌特徵

耐藥細菌和敏感細菌在致病性方面差異不大,細菌獲得耐藥性並不改變其致病能力,一般也不會產生新的感染類型,最主要的挑戰在於獲得耐藥後,治療困難,對感染者治療有效率降低、病死率增加、醫療費用會大幅上漲。
人體免疫系統只針對病原體,可以通過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對抗各種感染,但免疫系統不能克服細菌耐藥。
該類耐藥細菌感染主要發生在醫療機構的住院病人中,特別是機體免疫力低下、正常菌群失調的病人,感染部位通常為血液尿道部和傷口等。

預防措施

1.注意個人衛生,包括環境衛生、飲食衛生
2.鍛鍊身體,提高自身抵抗力;
3.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減少耐藥細菌產生與感染的機會;
4.部分傳染病可以通過接種疫苗預防;
5.醫療機構加強醫院感染控制,減少住院者獲得耐藥細菌感染的機會。

常見種類

引起全球關注的耐藥革蘭氏陽性菌包括: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i,MRS)、耐青黴素肺炎鏈球菌(Penicillin resistan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PRSP)、耐萬古黴素腸球菌(Vancomycin resistant Enterococcus,VRE)及耐萬古黴素金黃色葡萄球菌(Vancomycin resistant S.aureus,VRSA)。
耐藥革蘭陰性菌包括超廣譜β內醯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產生菌,以腸桿菌科中的克雷伯菌屬及大腸埃希菌產生最為多見,也見於變形桿菌屬、普羅菲登菌屬、腸桿菌屬細菌。該類酶能水解第三代頭孢泊肟頭孢他啶頭孢曲松頭孢噻肟或單環類β-內醯胺氨曲南,其活性能被克拉維酸頭黴素類抑制。
源自氨苄西林耐藥基因amp的頭孢菌素酶(Amp Cephalosporinase,AmpC)產生菌,主要見於腸桿菌屬、枸櫞酸菌屬、沙雷菌屬、假單胞菌屬及蜂房哈夫尼亞菌,細菌一旦產生AmpC菌素,頭孢西丁頭孢替坦等頭黴素類及克拉維酸、舒巴坦他唑巴坦β-內醯胺酶抑制劑耐藥。
若細胞同時產生ESBL和質粒型AmpC酶稱為超超廣譜β-內醯胺酶(Super-spectrum β-Lactamase,SSBL),該類菌株的耐藥性更強,傳播更易,使相應細菌感染的控制更為棘手。
酶抑制劑耐藥的β-內醯胺酶源於TEM-1、TEM-2型酶。最初定名為“IRT,Inhabitor-resistant TEM β-lactamase”,以後均以TEM系列命名,常見於大腸埃希菌,也見於某些肺炎克雷伯菌、臭鼻克雷伯菌、奇異變形桿菌及弗勞地枸櫞酸桿菌菌株,對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替卡西林聯合克拉維酸舒巴坦的複合製劑耐藥,但對他唑巴坦複合製劑,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則高度敏感。
水解泰能碳青黴烯類的β-內醯胺酶逐漸增多,大部分屬於分子分類中活性部位帶Zn的Class B中的金屬-β-內醯胺酶(Metallo-β-Lactamase),其活性可被EDTA抑制。見於革蘭氏陽性及革蘭氏陰性菌,如:蠟樣芽孢桿菌鼻疽布霍德爾菌、脆弱似桿菌、軍團菌、芳香黃桿菌黃單胞菌屬及氣單胞菌屬中的不同種細菌;有的屬於分子分類中活性部位帶絲氨酸的Class A酶,常見於陰溝腸桿菌粘質沙雷菌鮑曼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菌,這些酶可被克拉維酸抑制,而不受EDTA的影響,能高度水解亞胺培南,同時也能水解氨苄西林羧苄西林頭孢拉定,有時還和AmpC酶同時存在,介導更廣泛的耐藥。
異煙肼利福平耐藥的多重耐藥結核分枝桿菌(Multidrug resistance Mycobacteria tuberculosis,MDR-Tb)使抗結核治療面臨更加艱巨的歷程。

社會評價

衛生部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負責人肖永紅介紹,國際上有許多國家已經發現攜帶NDM-1耐藥基因細菌。國外相關研究資料顯示,某些臨床疾病已經治癒的出院患者仍可攜帶NDM-1耐藥基因細菌,但由於這類耐藥菌多為條件致病致病菌或人體正常菌群細菌,它們通常不會在社區環境內普通人群中傳播。
各國通常不建議對已出院的“健康”患者進行“積極的”抗菌治療,防止套用高級別抗生素引起病例體內菌群失調,甚至由於高級別抗生素的選擇性壓力,演變出耐藥性更強的菌株。
肖永紅說,對這類帶菌者,主要是在治癒原有疾病基礎上,提高機體抵抗力。身體機能恢復正常後,使該種耐藥菌自然在機體內消亡。同時,對攜帶者開展隨訪、檢測、定期採集病例標本檢測該菌。
肖永紅表示,由於該耐藥菌主要是通過醫院環境和醫療活動傳播,因此,醫療機構在其住院患者中一旦檢出該耐藥菌,應啟動主動檢測方案,採取隔離防護和消毒的強化措施,遏制或減少傳播的機會。

影響範圍

研究人員已然發現,地球上最危險耐藥細菌的流行,在標有“無抗生素養殖”的零售豬肉產品和傳統養殖得到的豬肉中是非常類似的。
在另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傳統飼養得到的牛肉與青草餵養的動物感染耐抗生素大腸桿菌的可能性是相同的。而在同樣是由他們完成的第二項研究中,標註“無抗生素添加”的禽肉製品同樣攜帶了耐藥的大腸桿菌和腸球菌

研發進展

越來越多的細菌逐漸產生抗生素耐藥性,這已經成了對抗細菌感染的一大挑戰。比利時法蘭德斯生物中心(VIB)與布魯塞爾自由大學(VUB)的科學家們研究發現一種化學物質能作為新的藥物來治療細菌感染,特別是針對尿路感染症狀。與大多數抗生素相比,這種藥物不會殺死致病細菌,而只是使其失去作用。這項新策略的優點是不會影響其他無害並可能對人體有用的細菌,同時還能降低致病細菌傳染與產生抗藥性的風險。
研究表明,造成人體感染的大多數致病細菌都以非常相似的方式先行附著在細胞上。研究團隊一直專注於找出避免感染的新方法,以求能有效抑制這關鍵一步,並針對導致近80%尿路感染的尿路致病大腸桿菌(the uropathogenic E. coli)進行深入研究。
研究人員發現,為了防止被尿液代謝出人體,尿路致病大腸桿菌依附在結構有如毛髮一般的“I型菌毛”(type 1 pili)上。科學家研究該類菌毛的生成機制,並生產出阻擾這類菌毛生成的抑制劑。實驗結果證實,在此化學成分作用下尿路致病大腸桿菌不再能依附於菌毛生存,自然也就無法再感染人體。
尿路致病大腸桿菌並非是採用此機制附著細胞的唯一致病細菌。如果下一步的研究證實研究團隊採用的這種化學物確實能有效防治尿路感染,那么今後就可以採用這種策略對抗其他感染性疾病,如食物中毒或旅行者腹瀉(traveler‘s diarrhea)。

論壇討論

由中國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和英國駐華大使館聯合主辦的2014中英細菌耐藥高峰論壇在京召開。中英兩國專家就細菌耐藥監測、醫院感染防控和抗生素藥物合理套用等內容進行了研討。
會上,英國衛生部首席醫藥官、英國皇家藥學會院士凱斯·里奇介紹了英國耐藥性的狀況和抗生素耐藥性發展歷史,以及英國2013~2018年耐藥性(AMR)戰略,並分享了英國在細菌耐藥領域的經驗。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抗感染科教授、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鄭波介紹了中國細菌耐藥監測狀況,並強調了細菌耐藥監測的作用和重要性。
此外,與會專家還圍繞“AMR管理、培訓和教育”“大健康觀念”“感染控制和處方監測系統”“中國醫院感染防控現狀”等話題作了專題演講和討論。

防控啟動

自治區科技惠民計畫項目——《區域城市醫療機構細菌耐藥三級防控體系套用》啟動。
隨著抗生素長期廣泛超量使用,使得部分細菌產生變異成為耐藥菌株,這種耐藥性既會被其他細菌獲得,也會傳給下一代,這種情況繼續惡化下去很可能使人類面臨感染時無藥可用的境地。因此,細菌耐藥性研究已成為全球醫學界共同關注的問題,遏制細菌耐藥性已成為醫藥衛生領域的熱點之一。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銀川市衛生局為加強銀川市細菌耐藥防控工作,共同牽頭組織實施區域城市醫療機構細菌耐藥三級防控體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