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藥性

耐藥性

耐藥性(drug resistance)又稱抗藥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蟲以及腫瘤細胞對於化療藥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藥性一旦產生,藥物的化療作用就明顯下降。耐藥性根據其發生原因可分為獲得耐藥性和天然耐藥性。自然界中的病原體,如細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藥性。當長期套用抗生素時,占多數的敏感菌株不斷被殺滅,耐藥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細菌對該種藥物的耐藥率不斷升高。目前認為後一種方式是產生耐藥菌的主要原因。為了保持抗生素的有效性,應重視其合理使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耐藥性
  • 外文名:drug resistance
  • 別稱:抗藥性
  • 酶種:2種
耐藥性的機理,產生滅活酶,改變細菌胞漿膜通透性,細菌體內靶位結構的改變,其它,與抗藥性區別,抗藥性,耐藥性,B肝耐藥會出現哪些症狀,

耐藥性的機理

產生滅活酶

滅活酶有兩種,一是水解酶,如β-內醯胺酶可水解青黴素或頭孢菌素。該酶可由染色體或質粒介導,某些酶的產生為體質性(組構酶);某些則可經誘導產生(誘導酶)。二是鈍化酶又稱合成酶,可催化某些基團結合到抗生素的OH基或NH2基上,使抗生素失活。多數對氨基甙類抗生素耐藥的革蘭陰性桿菌能產生質粒介導的鈍化酶,如乙醯轉移酶作用於NH2基上,磷酸轉移酶及核苷轉移酶作用於OH基上。上述酶位於胞漿膜外間隙,氨基甙類被上述酶鈍化後,不易與細菌體內的核蛋白體結合,從而引起耐藥性。
耐藥性

改變細菌胞漿膜通透性

細菌可通過各種途徑使抗菌藥物不易進入菌體,如革蘭陰性桿菌的細胞外膜青黴素G等有天然屏障作用;綠膿桿菌和其他革蘭陰性桿菌細胞壁水孔,或外膜非特異性通道功能改變,引起細菌對一些廣譜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包括某些第三代頭孢菌素的耐藥;細菌對四環素耐藥主要由於所帶的耐藥質粒可誘導產生三種新的蛋白,阻塞了細胞壁水孔,使藥物無法進入;革蘭陰性桿菌對氨基甙類耐藥除前述產生鈍化酶外,也可由於細胞壁水孔改變,使藥物不易滲透至細菌體內。

細菌體內靶位結構的改變

鏈黴素耐藥菌株的細菌核蛋白體30s亞基上,鏈黴素作用靶位P10蛋白質發生改變;林可黴素紅黴素的耐藥性,系細菌核蛋白體23s亞基上的靶位蛋白質發生改變,使藥物不能與細菌結合所致。某些淋球菌青黴素G耐藥,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對甲氧苯青黴素耐藥,乃因經突變引起的青黴素結合蛋白改變,使藥物不易與之結合。這種耐藥菌株往往對其他青黴素和頭孢菌素類也都耐藥。

其它

細菌對磺胺類的耐藥,可由對藥物具拮抗作用的PABA的產生增多所致,也可能通過改變對代謝物的需要等途徑。

與抗藥性區別

抗藥性

是指在生物體在體內產生對某種物質的免疫能力,使其不能傷害到自己。抗藥性的產生是病原體長期接觸低劑量藥物後發生的適應性變化,病原體產生使藥物失活的酶、改變膜的通透性而阻滯藥物進入、改變靶結構或改變原有代謝過程都是病原體產生耐藥性的機制。

耐藥性

一般是指病原體與藥物多次接觸後,對藥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藥物對該病原體的療效降低或無效。微生物、寄生蟲及癌細胞都可以產生抗藥性。抗藥性的產生是病原體長期接觸低劑量藥物後發生的適應性變化,病原體產生使藥物失活的酶、改變膜的通透性而阻滯藥物進入、改變靶結構或改變原有代謝過程都是病原體產生耐藥性的機制。
兩者的區別在於可否傷害到自己,不能傷害到自己的突現為抗藥性,有漸變的降低免疫的表現為耐藥性。

B肝耐藥會出現哪些症狀

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藥物是核苷(酸)類似物,此類藥物普遍存在耐藥性,且療程長、停藥易反彈,因而,B肝病毒耐藥在抗病毒治療中必然會出現。臨床上B肝病毒耐藥包括基因耐藥、病毒學耐藥、生化耐藥三個方面。
基因耐藥,基因水平的耐藥臨床沒有任何表現,B肝病毒DNA仍然檢測不到,但是直接查病毒基因發現耐藥基因的突變,比如拉米夫定,我們查到MDD的免疫株出現,就認為耐藥出現了;隨著耐藥株越來越多,變成優勢株,一定會有B肝病毒,病毒就會陽性,這就是病毒學耐藥;隨著病毒學耐藥出現,轉氨酶可能有一部分會出現反彈,這叫生化學耐藥。
不管是哪種耐藥性,一般症狀和平時B肝發病的症狀有些相似,如噁心、嘔吐、肝區疼痛、低燒、脫髮、肝臟腫大、以及出現腹水等,由於這些症狀與平時患者症狀相似,一般很難被發現。
如今耐藥性成了困擾醫學界的一大難題,耐藥細菌產生的速度遠遠快於人類新藥的開發速度,因此開發出新型抗菌藥勢在必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