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膜

外膜

外膜又稱纖維膜,包在動物體內器官外的結締組織膜。始於軟體動物消化管,內含神經、血管、淋巴管、平滑肌纖維、脂肪細胞等。厚度、緻密度及所含成分,隨部位不同而異。通常管壁的外膜由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富於彈性纖維,有時可與周圍結締組織相移行。實質器官的外膜則由含大量彈性纖維的緻密結締組織構成,有的還極富於平滑肌,如脾的纖維膜。具有保護、聯繫、固定器官的作用。若外膜表面覆蓋間皮,則稱漿膜,有保持表面光滑、減少器官之間運動時的摩擦之功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膜
  • 外文名:outer membrane 
  • 性質單位膜結構
  • 位置:包圍線上粒體外面
  • 表面:平整光滑
  • 又稱:外壁
  • 標誌酶單胺氧化酶
形態特徵,研究,血管外膜,

形態特徵

包圍在線粒體外面的一層單位膜結構。厚6nm, 平整光滑, 上面有較大的孔蛋白, 可允許相對分子質量在5kDa左右的分子通過。外膜上還有一些合成脂的酶以及將脂轉變成可進一步在基質中代謝的酶。外膜的標誌酶是單胺氧化酶

研究

研究發現血管外膜參與了AS的發生髮展,但具體機制尚不清楚。針對此,我們採用膠原酶消化+機械分離的方法建立了外膜損傷動物模型,採用HE染色觀察外膜損傷血管的形態變化,實時定量螢光PCR技術檢測外膜損傷後血管組織氧化酶NADPH亞單位p22phox、抗氧化酶HO-1、ROS敏感基因MCP-1及PDGF的mRNA的表達,螢光探針檢測外膜損傷後血管組織ROS的生成。結果發現,外膜損傷可致內膜增生性病變,p22phox/HO-1、MCP-1、PDGF mRNA表達均在術後明顯升高;ROS產量增加,與p22phox/HO-1變化基本一致。給予通心絡和阿托伐他汀治療後,血管病變明顯減輕,p22phox mRNA表達降低。綜合以上實驗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血管外膜參與了內膜病變形成的病理過程;NADPH氧化酶活性升高導致的氧化應激可能是外膜損傷致內膜病變的機制之一;抑制NADPH氧化酶依賴的氧化應激可能是通心絡和阿托伐他汀抗AS的機制。

血管外膜

1、血管外膜在維持血管穩態作用中的再認識
血管外膜是位於血管最外層的組成結構,主要包括外彈力層、滋養血管、神經末梢及周圍疏鬆結締組織(含成纖維細胞和組織巨噬細胞),某些部分有特殊的感受器如頸動脈體,支配血管收縮的交感及副交感神經纖維從外膜進入血管,滋養血管也從外膜進入為外膜層提供養料。血管外膜不僅僅是血管壁的一層支持結構,而是可以通過和血管壁其他成分複雜的互動效應來發揮作用[1]。血管外膜通過分泌活性因子、參與細胞表型轉化、增殖、凋亡、遷移、內膜增生以及膠原合成分泌,從而在血管生長、功能調節、維持血管穩態以及血管重構、鈣化和纖維化等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在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再狹窄等血管重構性疾病中,血管外膜是血管病變起始部位,是疾病發生和進展的“積極參與者”,血管疾病發生順序應該是“由外向內”。
2、經外膜途徑影響血管穩態的機制和方式
(1)血管外膜與炎症反應:
“外膜炎症”是指血管外膜中有較多炎細胞浸潤,形成“血管外膜三級淋巴樣器官”(ATLO),除具有炎症最具特徵性的滲出改變外,外膜還有明顯的巨噬細胞、成纖維細胞的增殖、遷移和表型轉化[2]。動脈粥樣硬化(AS)是一種血管壁的炎症反應,且“外膜炎症”是AS的始動環節,是炎症細胞侵入血管壁引起AS的門戶[3]。
(2)血管外膜與氧化應激:
血管穩態的維持與血管壁產生的活性氧(ROS)和活性氮(RNS)密切相關,當氧自由基的產生和消除失衡或外源性氧化物質攝入過量,導致ROS和RNS在體內或細胞內過量蓄積,出現細胞損傷,即氧化應激(OS)。
(3)外膜與血管活性肽:
血管活性多肽具有分子量小、種類繁多、分布廣泛、調節靈活和生物作用複雜等特點,它們以內分泌和旁分泌/自分泌的方式,通過其靶細胞表面的G蛋白偶聯受體,在血管局部發揮其調節血管舒縮、細胞增殖、遷移和分泌等複雜的生物學作用,對循環系統功能進行複雜調節,以維持心血管穩態[6]。
(4)血管外膜與氣體小分子:
氣體小分子可以充作信號分子,在血管的穩態和重構中發揮作用。它們可以在酶催化下內源性產生,不依賴於相應的質膜受體自由通過細胞膜,受體內代謝途徑的調控,在生理濃度下有明確特定的功能,其細胞學效應可以依賴或不依賴第二信使介導,具有特定的細胞和分子作用的靶點,具有連續產生、傳播迅速、快速彌散等特點。
3、外膜穩態失衡與心血管疾病
(1)高血壓:
在自發性高血壓大鼠(SHR)和普通大鼠的對比試驗中,SHR血管外膜成纖維細胞增殖加快,對多種生長因子的反應增強,並通過合成Ⅰ、Ⅲ型膠原參與血管重構[7]。國外學者發現高血壓動物模型中,病變血管外膜巨噬細胞浸潤與血管壁肥厚一致,機械應力刺激血管平滑肌細胞可引起MCP-1表達增加。CC家族趨化因子受體-2基因缺陷的的高血壓小鼠外膜巨噬細胞浸潤顯著減少,血管增厚顯著減輕。血管外膜滋養血管在維持血管穩態中發揮作用,在腎動脈狹窄的高血壓模型中,高血壓不僅誘導中膜和外膜增厚,對滋養血管的外膜也有顯著的作用,且外膜病變先於內膜和中膜[8]。提示外膜通過分泌活性因子,誘導炎性細胞聚集,與中膜和內膜發生互動作用,導致高血壓血管重塑,在這一過程中,滋養血管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AS:
AS的本質是血管壁的炎症反應,且外膜是AS的起點,外膜炎症過程中成纖維細胞活化,向肌成纖維細胞轉化,分泌和遷移能力增加,所表達的細胞因子發生cross-talking,上調趨化因子和黏附分子的表達,呈級聯放大效應,進一步刺激炎症因子的表達,與AS的發生和進展密切相關。
(3)血管損傷後再狹窄:
血管拉傷0.5h後,外膜就可檢測到中性粒細胞,而在拉傷2h到3天之後,內膜/中膜的彈力板上才可檢測到黏附的中性粒細胞,且外膜的中性粒細胞比內膜、中膜要多,外膜同時增加的還有巨噬細胞,提示血管在局部損傷之後,最先出現抗損傷反應的部位不是受損部位,而是外膜,其形式為分泌血管活性物質及趨化作用。拉傷早期外膜顯著表達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晚期新生內膜、中膜和外膜均有表達。當血管外膜注入VEGF的受體抗Flt-1後,VEGF表達下調,外膜巨噬細胞浸潤減少,新生內膜形成減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