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中國發展實踐,借鑑國外發展經驗,適應中國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2003年7月28日的講話中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方法論--科學發展觀,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戰略思想。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把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把科學發展觀列入黨的指導思想。

簡介,內涵,核心,本質,套用,衡定,理論總結,五點論斷,四個特徵,七大主題,六大挑戰,寫入黨章,實踐,思想水平,問題,與新型工業化,相關資料,十八大報告總結,

簡介

英譯: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在黨的十七大上,胡錦濤總書記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的報告中提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性,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指明了我們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思路和戰略,明確了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對於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標誌著馬克思主義和新的中國國情相結合達到了新的高度和階段。
胡錦濤總書記胡錦濤總書記
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包括:
第一,以人為本的發展觀
第二,全面發展觀。
第三,協調發展觀。
第四,可持續發展觀。
根據黨的十七大部署,中央決定從2008年9月開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在全黨分批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黨章規定的黨的指導思想,是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的第四代領導集體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內涵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宣傳畫宣傳畫
胡錦濤說,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胡錦濤指出,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鑑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強調認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後,也不是要脫離實際、急於求成,而是要堅持把它作為推進改革、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科學分析,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胡錦濤說,科學發展觀,第一要務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義。要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箇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要著力把握髮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經濟基礎相協調。
――必須堅持統籌兼顧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係,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民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
胡錦濤指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政治保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任何時候都決不能動搖。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通過發展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過發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繼續深化改革開放。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各方面體制改革創新,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全面提高開放水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要站在完成黨執政興國使命的高度,把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體現到領導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上來,落實到引領中國發展進步、更好代表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使黨的工作和黨的建設更加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為科學發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組織保障

核心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突出強調的一個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
它之所以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為本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項基本原則。
第二,以人為本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
第三,以人為本全面回答了科學發展觀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科學發展觀堅持人民民眾是歷史創造者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根本宗旨,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堅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為發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為發展的根本途徑,把尊重人作為發展的根本準則,把為了人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解決好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做到發展為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本質

國家發展戰略的整體構想,既從經濟成長、社會進步和環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標出發,也從哲學觀念更新和人類文明進步的理性化目標出發,幾乎是全方位地涵蓋了“自然、經濟、社會”複雜系統的運行規則和“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四位一體的辯證關係,並將此類規則與關係在不同時段或不同區域的差異表達,包含在整個時代演化的共性趨勢之中。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國家的戰略,必然具有十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哲學內涵。面對實現其戰略目標(或戰略目標組)所規定的內容,各個國家和地區,都要根據自己的國情和具體條件,去規定實施戰略目標的方案和規劃,從而組成一個完善的戰略體系,在理論上和實證上去尋求國家戰略實施過程中的“滿意解”。
從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出發,其體系具有三個最為明顯的特徵:
其一,它必須能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發展度”,發展度強調了生產力提高和社會進步的動力特徵,即判別一個國家或區域是否在是真正地發展?是否在是健康地發展?是否是理性地發展?以及是否是保證生活質量和生存空間的前提下不斷地發展?
其二,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的“協調度”,協調度強調了內在的效率和質量的概念,即強調合理地最佳化調控財富的來源、財富的積聚、財富的分配以及財富在滿足全人類需求中的行為規範。即能否維持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平衡?能否維持效率與公正之間的平衡?能否維持市場發育與政府調控之間的平衡?能否維持當代與後代之間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其三,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的“持續度”,即判斷一個國家或區域在發展進程中的長期合理性。持續度更加注重從“時間維”上去把握髮展度和協調度。建立科學發展觀的理論體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徵,即數量維(發展)、質量維(協調)、時間維(持續),從根本上表征了對於發展的完滿追求。

套用

狠抓落實,努力實現五大轉變
一要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當前,存在於某些地區和部門領導幹部頭腦里的發展觀念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發展是硬道理"簡單地理解為“增長是硬道理”,有的依舊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視為“以速度為中心”,還有的不惜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追求產值,甚至弄虛作假,貪大求洋,熱衷於大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借“統籌”之名搞新的形式主義,如有的打著“統籌城鄉”和“城鄉一體化”的幌子,動輒提出搞什麼“國際一流”、“超一流”,歪曲和背離科學發展觀的真正內涵;有的熱衷於貼“標籤”、炒概念,以口號代替對“五個統籌”的具體貫徹落實。這些情況表明,轉變發展觀念仍然十分艱巨。
二要進一步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大力推進經濟成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首先要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中心;其次要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目標,加大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力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全社會提倡綠色生產方式和文明消費,形成有利於低投入、高產出、少排污、可循環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機制,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全面建設節約型社會;最後要以科技進步為支撐。
三要進一步轉變經濟體制要著力推進以下幾項改革:首先要深化財稅、金融和投資體制等改革,從體制上解決產業結構趨同、增長方式粗放、低水平擴張的問題。其次要消除城鄉分割的體制性障礙,有序推進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引導生產要素在城鄉間合理配置,加快城鎮化進程,逐步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第三要深化社會領域的改革,推進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等體制改革,切實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最後要推進勞動就業和社會分配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制,為解決收入差距問題創造條件。
四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要抓緊建立對工作實績進行考核評價的新的指標體系,不應僅僅考察GDP的增長,還要同時考核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等其他指標,引導各級幹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五要進一步轉變各級幹部的工作作風。各級領導幹部要切實弘揚"求真務實"的精神,堅決克服主觀主義、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要堅持黨的民眾路線,注意在實踐中形成新思路,在民眾中尋求新辦法。要著力解決關係到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
惟其如此,科學發展觀才能真正落在實處,才能真正有利於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堅持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這是我們黨五十多年來執政的最基本的經驗。黨的十六大以來,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根據新世紀新階段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根據我國發展出現的新的階段性特徵,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指導思想,極大地推進了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其中尤其以科學發展觀的作用最為突出。確立科學發展觀作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的地位,有著充分的理論根據、現實根據,也是符合我國長期發展需要的。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為實現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論基礎。科學發展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為指導,總結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吸取了世界各國發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傳統發展觀的弊端,全面揭示了發展的豐富內涵,極大豐富和推進了我們黨三代領導集體的關於發展的思想。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堅持發展是第一要義,就是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和“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思想,不斷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發展就是在實現工業化、信息化的基礎上擺脫貧困,發展就要在實現工業化、信息化的基礎上推進社會全面進步。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人民民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為發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為發展的根本途徑,把尊重人作為發展的根本準則,把為了人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全面發展,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共同進步,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共同發展,在實現社會全面進步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協調發展,就是要使各個地區、各個部門、各個領域比例適當、結構合理、相互促進、良性運行,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相協調。堅持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人與自然相和諧,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國家、建設環境友好型國家,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對“什麼是發展”、“靠誰發展”和“為誰發展”、“怎樣發展”等發展觀的基本問題,做出了科學的回答,極大地深化了對人類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與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做出了重大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為實現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論基礎。
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出現的新矛盾新課題,決定了科學發展觀對全局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也是當代中國的主題。從全人類的角度看,發展是世界範圍內實現現代化的過程。從中國的特殊國情看,發展則是一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發展觀問題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有什麼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對發展的實踐產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當前,中國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中國的發展成就前所未有,中國的發展難題前所未有,中國處在一個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又處在一個發展的矛盾凸顯期。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我國發展出現的新的階段性特徵,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深刻把握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形勢下我國各項事業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要看到:
第一,我國經濟發展由缺乏財力難以兼顧解決長期積壓的問題的階段進入到了一個有較為充裕的財力開始能夠解決長期積壓問題的階段。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2.23萬億美元的規模,一舉趕上英國和法國,成為全球排名第四的經濟體,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1999年,全國稅收收入首次突破了1萬億大關,2003年突破了2萬億大關,2005年突破3萬億大關。經濟實力的顯著增強,為我國的發展奠定了新的歷史起點。
第二,我國粗放型經濟成長方式由能夠支撐我國快速發展的階段進入到了已無力支撐我國進一步發展的階段。靠粗放型增長方式我國可以實現“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二步戰略目標,但不可能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我國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僅占世界總量的5.5%,而我們消耗的能源占世界的15%,鋼材占30%,水泥占54%。這些數字表明,粗放式的經濟成長方式在我國已經沒有後續空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勢在必行。
第三,我國貧富之間、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不協調狀況由可以為社會所承受的階段進入到了社會越來越難以承受的階段。近年來群體性事件大量增加,規模趨於擴大,手段趨於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發展不協調已到了非下大力氣解決不可的時候。
第四,我國社會矛盾關係由不突出抓好主要矛盾就無法解決非主要矛盾的階段進入到了不兼顧解決好某些非主要矛盾就難以繼續抓好主要矛盾的階段。雖然,社會事業發展、政治體制改革、資源狀況和生態環境問題,相對於我國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的矛盾而言不是主要矛盾,但是這些方面的問題和矛盾在不斷激化,成為了嚴重製約我國發展的瓶頸和薄弱環節。如不投入更大的力量去解決,我們已經難以進一步解決好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這個主要矛盾。當前我國發展的這些階段性特徵和出現的新矛盾新課題,決定了我們必須自覺地、堅定地去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同時也決定了我們能夠憑藉20多年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經驗,貫徹和落實好科學發展觀。只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國才能抓住機遇、應對挑戰鞏固已有的發展成就,破解面臨的發展難題,創新發展的方式,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科學發展觀,不僅是我國當前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指導思想,而且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
我國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進而在本世紀中葉實現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僅要解決近30年來快速發展所積累的大量矛盾和問題,還要解決好今後十幾年、幾十年發展中產生的一系列新矛盾、新問題。解決這些發展中的問題和矛盾,要求我們必須把以下重要原則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
第一,必須堅持發展的全面性。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具體落實到定量化的指標上,就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在2000年的基礎上翻兩番,達到40000億美元,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這個定量化的指標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標誌。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礎上,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的全面發展;在經濟體制改革深入發展的基礎上,推進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方面體制改革的配套進行。
第二,必須堅持發展的協調性。我國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由來已久,當前城鄉差距和區域差距仍然很大。縮小城鄉差距、區域差距,解決發展中的不協調問題,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發展的迫切需要。由於我國幅員廣闊,生產力發展不平衡,二元結構的特徵極為突出,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的現象決不是在短時期內能夠解決的問題。根據有關專家測算,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之前,我國的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擴大的趨勢仍將難以根本扭轉,而且,由於我國面臨著國際上縮小與已開發國家差距和在國內縮小城鄉、區域差距雙重任務所造成的兩難選擇,實現我國的協調發展將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是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乃至幾十代人長期艱苦努力才能實現的目標。因此,堅持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是我國發展必須長期堅持的方針。
第三,必須堅持發展的可持續性。由於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的解決和粗放型經濟成長方式的根本改變不會一蹴而就,制約我國發展的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還將加大,實現可持續發展任重道遠。按照國際上判斷發展可持續性的標準,扭轉我國可再生資源消耗速率大於可再生資源開發速率、不可再生資源消耗速率大於可再生資源消耗速率、環境污染排放速率大於環境對污染吸收速率的局面,還是一個要經歷長期努力才能實現的目標;而且隨著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的高峰,能源、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將日益突出,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將是我國發展長期面對的突出矛盾。這些事實表明,堅持可持續發展,解決好我國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將是貫穿我國現代化進程始終的要求。
第四,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全體人民的事業,需要幾代人的艱苦奮鬥和不懈努力。我們只有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充分調動廣大人民民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不斷提高廣大勞動者的素質,發揮人民民眾的聰明才智,依靠廣大人民民眾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切實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由此可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不僅是我國當前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指導思想,而且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
2008年9月19日,全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在中央黨校舉行。這標誌著全黨範圍的一場自上而下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全面啟動。與此同時,在全體國民中開展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和教育活動,對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必不可少的。為此,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於近日出版了《全民學習科學發展觀宣傳組畫》。組畫首對科學發展觀的精髓把握準確,“全民學習”的視角獨特,意識超前,對科學發展觀的普及,對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將產生十分積極的意義。

衡定

包括三個有機統一的本質反映與巨觀識別:
其一,發展的動力表征: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能力”、“發展潛力”、“發展速度”及其可持續性,構成了推進國家或地區“發展”的動力表征。其中包括國家或地區的自然資本、生產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總和稟賦,以及對上述四種資本的合理協調、最佳化配置、結構升級以及對於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的積極培育等。
其二,發展的質量表征: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自然進化”、“文明程度”和“生活質量”及其對於理性需求(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需求)的接近程度,構成了衡量國家或地區“發展”的質量表征。其中包括國家或地區物質支配水平、生態環境支持水平、精神愉悅水平和文明創造水平的綜合度量。
其三,發展的公平表征: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共同富裕”程度及其對於貧富差異和城鄉差異的克服程度,構成了國家或地區判斷“發展”的公平表征。其中包括人均財富占有的人際公平、資源共享的代際公平和平等參與的區際公平的總和。
只有上述三大巨觀識別同時包容在發展進程的不同階段之中,存在的“發展形態”就具有了統一可比的基礎,對於發展的追求才具備了可觀控的和可測度的共同內容。

理論總結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極為豐富,是個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個重大的實踐問題。那么,到底什麼是科學發展觀呢?從近來專家和媒體發表的一系列談話和文章中,我們可以進一步理清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脈絡。
l、科學發展觀是我黨執政理念的一個新飛躍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有著深刻的現實針對性。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提出,巨觀經濟與人民生活水平發展的不協調、非典的襲擊、去年上訪人數驟增是樹立科學發展觀的三方面背景
2、科學發展觀的五點論斷
“科學發展觀的五點論斷”對科學發展觀作了重要的理論總結,該文指出“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的科學方法論”“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是:在“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這一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的指導下,按照唯物辯證法的科學方法論,與時俱進實事求是地分析和對待發展過程中的一切問題,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生產力和一切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是對胡錦濤同志關於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的重要講話的正確性的概括闡述。該文指出“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則對科學發展觀的馬克思主義性質和人民性作了概括闡述。以下是該文的重要觀點

五點論斷

(一)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
(二)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
(三)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的科學方法論。
(四)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是:在“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這一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的指導下,按照唯物辯證法的科學方法論,與時俱進實事求是地分析和對待發展過程中的一切問題,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生產力和一切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五)科學發展觀的終極指向是:促進生產力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使之服務於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使人民民眾共享發展成果,從而增進社會和諧,更好的建設和諧社會小康社會。所以,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最為提綱挈領的理論。

四個特徵

一、科學發展觀喚醒創新基因的特徵
二、科學發展觀“一觀二論”結構的特徵
三、科學發展觀在飛秒瞬間判斷派別的特徵
四、科學發展觀成長過程的特徵
最後,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關鍵是:形成“支撐科學發展的體制和機制”,擇善而固。從而使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活動,由偶態變為常態。

七大主題

1.始終保持經濟的理性增長:在這裡特彆強調一種“健康狀態”下的經濟成長。它既不同意限制財富積累的“零增長”,也反對不顧一切條件提倡過分增長。所謂健康的增長一般指在相應的發展階段內,以“財富”擴大的方式和經濟規模增長的度量,去滿足人們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約束下的需求。
2.全力提高經濟成長的質量:它意味著新增財富的內在質量,應當不斷地、連續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結構上要不斷合理與最佳化外,新增財富在資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來越低;在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強度上要越來越小;在知識的含量上和非物質化方面要越來越高;在總體效益的獲取上要越來越好。
3.滿足“以人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圍繞人的全面發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間的不斷被滿足,是一切發展的基石。因此一定要把全球、國家、區域的生存支持系統維持在規定水平的範圍之內。通過基本資源的開發提供充分的生存保障程度;通過就業的比例和調配,達到收入、分配、儲蓄等在結構上的合理性,進而共同維護全社會成員的身心健康。
4.調控人口的數量增長,提高人口的素質:人口數量的年平均增長率首先應穩定地低於GDP的年平均增長率,而後逐漸實現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零增長”。此前與此後,都要把人口素質的提高納入到首要考慮的政策之中。該戰略目標的實質是把人口自身再生產同物質的再生產“同等地”保持在可持續發展的水平上。根據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在其年度報告《人類發展報告》中的研究,人口資源向人力資源的轉變,首先要把人的“體能、技能、智慧型”三者的合理調配,置於可以接受的狀態之下,達到人口與發展之間的理想均衡。
5.維持、擴大和保護自然的資源基礎:地球的資源基礎在可以預期的將來,仍然是供養世界人口生存與發展的惟一來源。科學發展觀既然規定了必須保持財富的增長並滿足人類的理性需求,它的實物基礎主要地依賴於地球資源的維持、地球資源的深度發現、地球資源的合理利用乃至於廢棄物的資源化
6.集中關注科技進步對於發展瓶頸的突破:科學發展觀始終強調“人口、資源、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強力協調,科技進步在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中,能夠迅速把研究成果積極地轉化為經濟成長的推動力,並克服發展過程中的瓶頸,以此去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要求。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社會的發展,管理體制的發展,這三個主要方面將作為一個互為聯繫的大系統,通過巨觀的調適和尋優,達到突破發展瓶頸的目標要求。
7.始終調控環境與發展的平衡:科學發展觀不贊成單純為了經濟成長而犧牲環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贊成單純為了保持環境而不敢能動地開發自然資源。二者之間的關係可以通過不同類型的調節和控制,達到在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時,也能相應地將環境能力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為此,一些地區在構造“循環經濟”、“生態補償制度”、“工業生態園”、“全過程無害化控制”、“綠色化學體系”等,其根本目的都在維繫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發展。

六大挑戰

21世紀,中國的發展進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6大基本挑戰: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總量高峰、就業人口總量高峰、老齡人口總量高峰)相繼來臨的壓力;能源和自然資源的超常規利用;加速整體生態環境“倒U型曲線”的右側逆轉:實施城市化戰略的巨大壓力;縮小區域間發展差距並逐步解決三農問題;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建設和國際競爭力的培育。
現在還面臨著美國次貸金融危機的巨大考驗。
所有這些挑戰的消解,其實質都在催促著“如何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這個總主體。上述這些成為嚴重製約中國未來發展的挑戰,也只能在實現國家“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統帥下,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地克服。
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核心,緊密地圍繞著兩條基礎主線:其一,努力把握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平衡,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及其關係的合理性存在。同時,我們必須把人的發展同資源的消耗、環境的退化、生態的脅迫等聯繫在一起。其實質就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和諧與協同進化。
其二,努力實現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協調。通過輿論引導、倫理規範、道德感召等人類意識的覺醒,更要通過法制約束、社會有序、文化導向等人類活動的有效組織,去逐步達到人與人之間關係(包括代際之間關係)的調適與公正。歸納起來,全球所面臨的“可持續發展”宏大命題,從根本上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和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總協調。有效協同“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保障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寫入黨章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審議並一致通過十六屆中央委員會提出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決定這一修正案自通過之日起生效。
大會認為,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根據新的發展要求,集中全黨智慧,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大會要求全黨同志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把全社會的發展積極性引導到科學發展上來,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
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
胡錦濤同志強調指出:“我們要全面領會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根本要求,進一步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更好完成新世紀新階段我們肩負的歷史任務,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
1.必須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不斷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領會和把握。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進一步把握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
2.要充分認識解放思想的重大理論意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新的歷史起點上、新的發展進程中,在新的思想高度上形成深化改革開放的共識、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要大力破除不利於改革創新的思想障礙,自覺把思想認識從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自覺改革不符合實踐發展和時代要求的體制機制,創新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思路、創新發展舉措、創新領導方法,真正做到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在思想上不斷有新解放、理論上不斷有新發展、實踐上不斷有新創造。一個時代輝煌的歷史,首先是有一個文化命題。
3. 必須堅持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切實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重在實踐、貴在落實。

實踐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2、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鬥的目標。
3、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任務艱巨而繁重。
特別要看到,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我們黨要帶領人民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二、和諧社會的任務和目標:
到二〇二〇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係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秩序良好;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遵循以下原則。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切實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發展質量,推進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和創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建立健全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體制機制。
——必須堅持民主法治。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法律意識,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法制化、規範化,逐步形成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以穩定保障和諧,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四、建設和諧社會的舉措:
(一)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二)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三)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發展和諧勞動關係
(四)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
(五)加強醫療衛生服務,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六)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民眾文化需求。
(七)加強環境治理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
五、堅持“五個統籌”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發展,要努力做到“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木)、統籌區域發展(土)、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水)、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火)、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金),使各方面的發展相適應,各個發展環節相協調。
六、和諧社會六大特徵:
l, 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
2, 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
3,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
4, 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民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
6,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思想水平

科學發展是一種能力要求。科學發展觀,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實踐創新的偉大成果,是黨的集體智慧的結晶,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如果憑一知半解、憑主觀願望、憑老的經驗,不可能做科學發展觀的忠實執行者。科學發展能不能上水平、黨員幹部能不能受教育、人民民眾能不能得實惠,是衡量一個領導幹部有沒有真本領的試金石。作為科學發展的引領者、正確思路的決策者、實踐行為的示範者,領導幹部要真正擔當起領導科學發展的責任,就必須切實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以及黨員幹部黨性黨風黨紀方面民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著力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提高領導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能力,使黨的工作和黨的建設更加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把全社會的發展積極性進一步引導到科學發展上來,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

問題

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要著重從哪幾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進一步深刻理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
第二,進一步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第三,進一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進一步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
第五,進一步提高黨員幹部隊伍素質。
第六,進一步動員廣大人民民眾投身科學發展的偉大實踐。
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要論
牢牢把握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總要求
在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是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的重大舉措,是深入推進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迫切需要。黨員幹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民眾得實惠,是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總要求。這個總要求,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指明了方向,是搞好學習實踐活動必須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
著力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當前,在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發展帶來嚴重困難的情況下,通過改革創新增強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能力、解決我國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顯得重要而緊迫。應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把有效應對危機與完善體制機制有機結合起來,著力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為科學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通過學習實踐活動更好地密切聯繫民眾
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必須緊緊依靠人民民眾,認真貫徹民眾路線。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實踐活動既是一個不斷讓人民民眾得實惠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密切黨同人民民眾聯繫的過程。
科學決策促科學發展
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需要將思想認識上的收穫轉化為指導科學發展的實際能力,轉化為推動科學發展的實際行動。科學決策是領導工作的主要內容,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關鍵環節。因此,能否做到科學決策就成為檢驗各級黨委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能力的重要標準。近年來,鐵道部黨組從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要和人民民眾的新期待出發,深入調研,果斷決策,努力推動我國鐵路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積累了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寶貴經驗。

與新型工業化

亞洲開發銀行曾經指出,如果中國利用能源的效率達到目前已開發國家的水平,GNP能在1992年翻一番而不用增加能量投入,由此可大大減緩中國生態環境的壓力。一些已開發國家,諸如荷蘭、瑞典、日本、美國等,在經濟社會保持發展的同時達到工業用水實現零增長甚至負增長,也為我國提供了樣板。
經濟發展不是以拼資源、拼能源、惡化環境和破壞生態為代價,而是要處處考慮可持續發展,套用信息化和高技術節約資源,保護資源和環境,提倡循環經濟,採用新技術特別是清潔生產技術,提高生產過程和產品的綠色化程度。同時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利用反映資源、環境真實價值的價格槓桿,引導人們消費行為的理性化;此外還要不斷完善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政策法規,嚴格執法監督。

相關資料

《重託——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
出版社:中央文獻音像出版社
一個政黨要站在時代的前列,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的創新。勇於和善於根據實踐發展的要求,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個鮮明風格和政治優勢。
耗資百萬,實景拍攝的十集電視理論文獻片《重託——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是目前唯一一部用視覺語言展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經典影視教材。該片翔實、客觀地向我們展示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以科學發展的戰略思想,帶領全黨全國人民,不負人民的重託,不辱歷史使命,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鬥的歷程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確認識國內外發展大勢,全面把握我國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民眾的新期待,認真總結黨治國理政的實踐經驗,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當前與長遠相結合,推進理論創新和其他各個方面的創新,科學制定適應時代要求和人民願望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
全片總共十集,從歷史的角度出發,從理論的高度著眼,採用翔實的歷史資料(例子、圖片、領導專訪以及影像資料),全景再現了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偉大畫卷。全片分為人民重託、科學發展、社會和諧、夯實三農、九天攬月、精神家園、和諧世界、執政興國、黨旗在前、共建共享10集,全面展示中國共產黨人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不負人民重託、不辱歷史使命”的豪邁和偉大。
中央決定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試點工作以來,全國各級黨政機關、部隊、企事業單位按中央的部署,正在陸續全面開展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實踐活動;為配合中央下發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科學發展》《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要》兩本學習資料的學習需要,解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中的現實問題,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央文獻音像出版社出版了《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中的現實問題解讀》音像和圖書產品。用來解決各級黨政機關、部隊、企事業單位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中所遇到的現實問題。
《國有企業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專題講座》課程介紹:
第一講 實踐科學發展觀與企業自主創新
第二講 關於科學發展觀一些基本問題的思考
第三講 巨觀經濟形勢與國家調控政策
第四講 科學發展觀與提高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
第五講 國企改革與以人為本
第六講 科學發展觀與國有經濟產業調整
第七講 經濟形勢突變與企業應對
第八講 科學發展觀與企業黨的建設
科學精神學習科學發展觀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精神也被不斷賦予豐富的內容。今天我們所說的科學精神,基本上包括了七個方面涵義,一是勇於探索求知、敢於超越前人的探索創新精神;二是以事實為依據、努力揭示未知奧秘的唯實求真精神;三是堅信客觀規律、遵從思維法則的崇尚理性精神;四是自由探討、相互爭鳴的平等寬容精神;五是熱情嚴謹、刻苦堅韌的執著敬業精神;六是大力協同、密切配合的團結協作精神;七是獻身科學、造福人類的無私奉獻精神。科學精神作為一種正確認識客觀事物、探求客觀真理的價值體系和行為規範,誕生於科學領域,但已不局限於科學領域。科學精神的形成和傳播,對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所需要的。

十八大報告總結

2012年11月,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們黨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開闢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報告深刻闡明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作用,使我們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思考更深刻,認識更徹底,指導我們以更加堅定的信念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