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管理(基本理論)

社會管理(基本理論)

社會管理,外文名稱public administration,主要是政府和社會組織為促進社會系統協調運轉,對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以及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進行組織、協調、指導、規範、監督和糾正社會失靈的過程。社會管理在廣義上,是由社會成員組成專門機構對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事務進行的統籌管理;在狹義上僅指在特定條件下,由權力部門授權對不能劃歸已有經濟、政治和文化部門管理的公共事務進行的專門管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管理
  • 外文名:public administration
  • 類別:管理過程
  • 學科:社會學
基本任務,理論研究,科學化,

基本任務

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包括協調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維持社會和諧等方面 。
一是促進社會自治,二是化解理性經濟人與非理性社會人的矛盾,三是規範社會行為,四是監督和監測社會行為的社會效益。

理論研究

當前完善我國社會管理體制需要解決的三個問題
(一) 加強社會管理基本理論研究和探索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已經初步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經濟政策和巨觀調控機制也基本建立,並在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逐步完善。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要求的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還不完善,亟待健全。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高,我國已經具備推進全面社會建設的基本條件。同時,我國社會正處在轉型時期,正從以計畫經濟為基礎的單一社會結構向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多元社會結構過渡。推動這種社會轉型的因素是自1978 年以來啟動的發展、改革和開放。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模式轉換、體制深層次改革和全方位對外開放正在加速這種社會轉型。在這樣一個劇烈變革的時期,不僅歷史上長期積累起來的深層次社會問題會凸顯出來,而且還會出現一些新的社會問題和不確定因素,其與原有的社會問題相互交織在一起,使得社會系統性的風險加大,或者說使得社會的脆弱性加劇,隱含潛在的發展風險。
從社會方面來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標誌著我國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正、加強社會管理、完善社會體制是新的歷史階段社會建設的主要內容。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社會管理提出的要求是:探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管理的基本規律;制定社會管理的基本方針、法律法規和政策;明確社會管理的主體;合理配置社會發展資源,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以及社會質量的全面提高。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社會管理對於推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但是,我們需要在理論上進一步研究和探討與社會管理有關的各類問題。
“二戰”以後,國際發展合作成為世界的一股重要力量。它在某些方面深深地影響和改變著開發中國家的社會政策和社會管理。國際發展合作是指已開發國家、國際組織、國際非政府組織向開發中國家、開發中國家的非政府組織提供各種技術和經濟援助,包括民間貸款、其他贈款。一般說來,國際發展合作方往往以社會福利、社會安全網的提供者身份出現。20 世紀70 年代以來,國際發展合作越來越集中在扶貧、權利保護、基本教育、衛生和人道主義援助等方面。傳統的發展援助側重於單個項目援助,新的國際發展合作思路是通過增強能力、簡化程式來影響部門,例如改革思路、要求公民和社會組織參與等。如何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制定出一套適應國際環境,有利於維護國家利益的社會管理政策成為我國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國際發展合作要本著對等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則,管理部門要加強對國際發展合作項目的事前審查和事後評估。
(二) 建立綜合決策機制
綜合決策是一種通過政府和公眾參與決策實現全面發展目標的政策手段。政府和公眾參與社會管理決策的目的是為了協調經濟發展目標、社會發展目標與環境保護目標之間的關係。經濟政策的目標是利用市場手段最大限度地推動經濟發展,政府的社會管理的核心是糾正市場的失靈。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相互協調的核心是:不能因為社會政策糾正市場失靈,而影響市場效率;也不能因為經濟行為任意隨市場波動,放任自流,導致社會公平與公正的破壞以及環境的破壞。社會管理者必須考慮社會目標、經濟目標和環境保護目標的統一。所以,社會管理的綜合決策需要各個利益群體的參與。從決策目標來看,就是如何在社會目標、經濟目標和環境保護目標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和協調;從決策行為來看,就是如何在各個利益群體之間達成某種程度的妥協。
(三) 社會組織和社區參與社會管理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公眾的廣泛參與,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各類社會組織將更加廣泛地參與到社會事業發展和社會公共服務提供等活動中來。因此,必須針對我國社會組織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實行社會組織分類管理。對於不同類別的社會組織,國家制定不同的法律和法規,實行不同的管理方式。總的思路是:“放開一大片,限制一小部分”。“放開一大片”,即放開服務類社會組織,讓它們在法律框架內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配合政府提供更多的社會服務,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社會服務需求;“限制一小部分”,即限制有政治企圖或可能造成不良政治影響的社會組織的發展,保持社會穩定。同時,要進一步轉變、規範和完善政府對社會組織的行政管理職能,從公益服務的唯一提供者轉變為保證者,從直接擁有和管理轉變為制定規則和監督評估。
社區建設是人類在嚴峻挑戰中找到的修復社會機體,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途徑。社區建設和社區服務,主要是針對特定的社會問題、社會群體而採用各種手段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或群體,例如,從美國早期的社區公共服務、街區建設,我們一定要知道,社區不是萬能的,社區服務和社區建設的特點就在於它利用社區組織,針對社區中存在的問題,動員社區居民廣泛參與問題的解決過程,並在此過程中,實現居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合作、認同,實現社區的共同歸屬。在這個過程中,社區組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社區組織的參與,政府的公共服務才能及時地送到有需求的居民手中。當然,居民的需求不一定非得由社區組織傳遞給政府,政府設定的各種熱線也是傳遞居民需求的渠道,但是社區的公共需求的傳遞離開社區組織可能就不太容易實現了。同時,鼓勵居民自我組織起來,根據自己的不同需要、喜好,結成一定的群體,對於社區的健康發展也是不可缺少的。
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管理體制的政策選擇
(一) 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管理系統和機制
首先,深入研究社會管理的對象、手段、目標、監測指標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法規、社會政策,開發適應社會管理和調控需要的社會指標,建立和完善數據採集系統
其次,要確定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內涵。當關於建立和完善社會管理體制的若干思考前我國社會管理體制改革要認真梳理複雜的利益關係,著力解決一些影響社會發展的體制難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如何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制問題;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中效率和公平的協調問題;混合所有制社會格局下政府的有效社會管理和調控問題;社會事業(文教、衛生、文化、體育等) 、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統一勞動力市場等領域的體制性障礙問題。這些問題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會制約著我國社會發展和社會運行效率的提高,這些關鍵領域的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必須從體制上實現新的突破。
最後,還要處理好管理社會發展的有關政府部門之間的利益協調問題。從中央政府確定的改革目標和方向來說,這些社會發展管理部門需要本著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基本目標,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為己任來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資源,而不是各自為政,為實現部門利益最大化來配置公共資源。
社會發展管理部門管理的社會資源實際上是第二次分配後的公共財政收入。眾所周知,公共財政的目的在於實施國家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促進社會公平。公共財政出現的前提是市場失靈,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政府政權組織的角色,依據政權力量,以市場失效為範圍,執行國家的社會管理者職能,為市場提供公共服務。公共財政具有公共性和非營利性兩個基本特徵,其收支活動主要通過公共預算來實現,包括經費預算和公共投資預算。社會發展管理部門必須本著公共性和非營利性這兩個基本原則來使用公共財政資源。不從根本上認識這個問題,就不能更好地為廣大人民民眾謀利益,這個問題不解決社
會管理體制改革就不能取得根本突破。
(二) 做好社會管理的基礎性工作
缺乏協調和統一,將來全國的比較和總結將會存在很大的困難,因此,國家應組織專家和各省一道開展研究,建立一套全國和各地都能使用的社會管理指標體系,為建立全國社會巨觀調控機制提供技術支持。政府要實現社會管理的目標,必須把其目標具體化,通過技術設計編製成可以測度的社會指標,就像經濟發展中的國內生產總值、消費價格指數、國際收支、就業率、居民收入等一樣。歷史上,我國曾經建立並在實踐中使用了若干社會發展的指標,有關部門和地區也根據工作需要和形勢的發展設計了若干社會指標。但是,到目前為止,能夠像經濟發展那樣用幾個指標來預測社會發展的社會指標則很鮮見,對於社會巨觀管理,這無疑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三) 實現社會資源合理有效配置
根據我國現階段的特點和部門分工,可以把社會管理部門原則上分為兩大類,第一類負責社會公平,主要手段是提供社會公共服務和公共物品,包括教育、文化、衛生、民政、體育、勞動社保等;第二類負責社會安全和社會穩定,主要手段是行政和司法,包括公安、司法、安全、社團管理、安全生產等。當然,二者的分工不是絕對的,有些部門兼顧兩種職能,比如,民政部門的社區建設和民間組織,一方面承擔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另一方面又承擔社會安全與穩定任務。社會公平與社會穩定也不是截然分開的,二者互為因果,如果社會公平問題處理不好,社會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引發社會動亂。而社會穩定又可以為社會公平創造發展的空間和環境。例如,在以福利為核心的社會管理部門,非營利組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任何一個國家對於非營利組織參與政治活動都是非常關注和提防的,包括美國。因此,必須妥善處理好兩類部門的關係,推進機制和體制創新,保證社會公共服務資源的合理配置。同時,也要處理好兩類系統內部各個部門之間的關係,保證社會目標的有效實現。
評判一個國家對社會發展重視還是不重視,不是看它說了什麼,而是看它做了什麼,特別是看它把多少資源用於社會發展。從國際經驗來看,大凡重視社會發展的國家,都會在公共財政中把社會發展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例如,OECD 國家政府在公共衛生領域的投入占其衛生總投入的70 %以上。再如,美國社會管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由早期的社會組織自我管理模式轉向由政府、社會組織和企業共同治理的模式,政府的主要職能是社會管理。聯邦政府所有福利項目(包括社會保障、衛生、各種福利項目) 幾乎占去了其政府財政開支的60 %。即便如此,還是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需要幫助的美國人不得不轉向其他福利資源———私人、慈善和志願組織。為了幫助貧困家庭和個人,美國各級政府也直接或間接支持這些慈善和志願組織提供各類社會服務,主要方式包括:建立和完善法律和法規體系;通過免稅或減稅鼓勵私人和公民向慈善和志願組織捐贈;通過政府資金直接支持慈善和志願組織;通過對使用慈善和志願組織提供服務的個人給予補貼、稅收返還等對慈善和志願組織提供間接支持。
我國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涉及的內容很多,根本性的內容之一就是要改革現行的公共財政結構,加大社會發展投入在政府整個預算中的比重。評價一個政府的社會管理體制,看其是不是真正地轉向公共服務型政府,關鍵要看其財政結構的變化。如果說我們是公共服務型政府,但是我們的財政支出大部分還是用於生產性投資,而不是公共服務型支出,那么這個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方向就值得去認真考慮。所以社會管理體制改革首先要改革我們的公共財政體制,特別是改革跟社會發展有關的公共財政。政府財政要堅決從一般性競爭領域退出,公共財政對於社會發展的支出內容必須以“市場失靈”和“公共產品和服務”為標準來嚴格界定和嚴格規範。
(四) 大力支持社會領域的公民事務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社會建設和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政府負責就是政府制訂規則,創造環境,組織運作活動,提供服務和福利,通過協定方式委託社會組織開展社會服務。政府負責不等於政府包辦,政府應當通過制度創新,廣泛調動社會組織、企業參與社會服務的積極性。在美國,非營利組織通過契約或申請政府基金從政府得到的資助, 占非營利組織經費總額的35 % ( 2005年) ,而在我國的香港地區,這一比重大約為80 %~100 %。另外,政府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激勵公眾關心社會事務,捐贈錢財、時間,讓公眾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目前我國部分居民對於公共事務的冷漠是我們建立和完善社會管理體制面臨的挑戰之一。政府不應在社會領域與民爭利,相反,應大力支持社會領域的公民事務。政府不與民爭利是實現公眾參與的前提。
毫無疑問,在社會管理體制改革中,必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但是除此之外,是不是還需要有其他主體參與呢? 比如說我們過去講的社會事業單位和隨著社會發展逐步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等。如果我們承認社會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必須參與社會管理體制改革,那么它們應如何參與、如何配合政府整體的改革戰略呢? 這些問題需要我們深入地研究,進一步地明確。另外,就政府本身來說,現行行政框架內分管社會發展的政府機構很多,涉及文化、教育、科技、體育、衛生、民政、發展和改革等多個部門,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到底以哪個部門為主,或者說由哪個部門進行總體協調和籌劃? 因為社會發展是一個整體,社會管理體制改革需要有一個總體設計。分部門的改革不利於從整體上來完善社會管理體制,而且在改革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形成利益部門化趨勢。
因此,必須深入研究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整體推進問題。“十五”時期的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一樣,都是各個部門在自己搞自己的,其實際結果不利於各個領域改革的深入,也不利於發展。社會管理體制要改革的內容很多,例如衛生事業改革、教育事業改革、文化事業改革、就業體制改革、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事業單位改革、社團改革、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等。以事業單位改革、社團改革、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為例,“十五”期間,它們的改革是各個部門分別在抓,各自推進。毫無疑問,社會事業單位改革將是中國繼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和政府行政機構改革之後,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進行的又一項重大戰略性改革。全面推進社會事業單位及社會事業管理體制改革,涉及到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兩方面的內容,目標是要提高政府管理社會生活的能力,改善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這不僅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更具有不可忽視的重大戰略意義。但是事業單位改革離不開社團改革和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它們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以社區改革為例,社區管理體制怎么改革? 在社會管理領域中,把問題分隔開來的改革,從整體上來說是沒法推動的。所以,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必須把跟社會發展有關的各種體制、各類機構、各種問題統一起來考慮,這是今後一個時期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方向。
李學舉:《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促進社會和諧與發展》, 《求是》2005 年第6 期。
作者簡介:
丁元竹,1962 年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巨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大學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科學化

社會管理是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項管理活動。在我們這樣一個有13億人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國家,社會管理任務更為艱巨繁重。我們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根本目的是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社會環境。做好社會管理工作,促進社會和諧,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條件。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社會管理,為形成和發展適應我國國情的社會管理制度進行了長期探索和實踐,取得了重大成績,積累了寶貴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根據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我們不斷就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制定方針政策、作出工作部署,有力推進了社會管理改革創新。經過長期探索和實踐,我國建立了社會管理工作領導體系,構建了社會管理組織網路,制定了社會管理基本法律法規,初步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我國社會管理與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制度總體上是適應的,我國社會大局穩定,社會形勢總的是好的。
當前我國既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問題還不少。從總體上看,我國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階段性特徵的集中反映。經過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建設和發展,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這為我們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解決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問題打下了重要物質基礎。同時,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我們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物質基礎還比較薄弱。解決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問題既要增強緊迫感、又要長期努力,加強實踐探索和工作落實,深化認識,總結經驗,把握規律,開拓創新,全面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
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涉及廣大人民民眾切身利益,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切實貫徹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堅持貫徹黨的民眾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民眾開創新形勢下社會管理新局面。要堅持思想上尊重民眾、感情上貼近民眾、工作上依靠民眾,把民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以人民民眾利益為重、以人民民眾期盼為念,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始終保持黨同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
當前要重點抓好的工作提出8點意見。第一,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社會管理格局,切實加強黨的領導,強化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強化各類企事業單位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責,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增強服務社會能力,支持人民團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發揮民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第二,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民眾權益機制,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係,加強社會矛盾源頭治理,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切實維護民眾合法權益。第三,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務,建立覆蓋全國人口的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建立健全實有人口動態管理機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務政策。第四,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把人力、財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層,努力夯實基層組織、壯大基層力量、整合基層資源、強化基礎工作,強化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第五,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公共安全體系,健全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制,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善應急管理體制。第六,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管理,明確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管理和服務員工的社會責任,推動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第七,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信息網路管理,提高對虛擬社會的管理水平,健全網上輿論引導機制。第八,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設,持之以恆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增強全社會的法制意識,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增強社會誠信
社會管理要搞好,必須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堅持優先發展教育,著力抓好就業這個民生之本,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建設,繼續推進扶貧開發,發展婦女兒童事業,培育壯大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健全殘疾人服務體系,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大意義,統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把社會管理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社會管理規律,加強調查研究,加強政策制定,加強工作部署,加強任務落實,不斷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不斷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努力為“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創造更加良好的社會條件。 習近平在主持開班式時指出,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明確提出了新形勢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做好民眾工作的總體思路和重點任務。講話高屋建瓴、內涵豐富,具有很強的思想性、針對性、指導性,對進一步統一全黨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用講話精神指導辦好研討班,推動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做好民眾工作的實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