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績工程

政績工程

所謂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是某些領導幹部為了個人或小團體的目的和利益,不顧老百姓、民眾需要和當地實際,不惜利用手中權力而搞出的勞民傷財、浮華無效卻有可能為自己和小團體標榜政績的工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政績工程
  • 外文名:Achievement project
  • 領域:政治
  • 性質:工程
  • 別名:形象工程
介紹,案例,原因解讀,

介紹

自古以來,為官一方的人都希望能取得“政績”,獲得好名聲。但是,當“政績”被添加上“工程”後,性質卻發生了變化。一提起“政績工程”,人們總是自然而然地把它與“形式主義”、“勞民傷財”、“撈取政治資本”等否定性的評價聯繫在一起。
儘管“政績工程”由“政績”派生而來,但“政績”與“政績工程”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政績工程”從“誕生”之日起,就與“政績”在內涵和指向上有著根本性的區別。“政績”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黨和人民工作的實際成效。而“政績工程”,則是在政績里摻進了個人的虛榮心和政治的功利性成分,甚至被一些人當成邀功升遷的“墊腳磚”,也就是所謂的“形象工程”。在老百姓眼裡,“政績工程”就是急功近利、貪圖虛名的代名詞。因此,何為“政績”、何為“政績工程”,對於廣大幹部來說,是該好好思考一下,千萬別把“政績工程”當作“政績”,或用“政績工程”代替“政績”。
否定“政績工程”,並不是說不要政績,恰恰相反,它要求我們的領導幹部更要把為老百姓辦實事放在第一位。由於怕被老百姓說成是搞“政績工程”,現在有些領導幹部不敢談政績,不願談政績,甚至不想抓政績。有人甚至擔心,否定“政績工程”會影響幹部乾工作的積極性。這種擔心其實是誤解了人們對“政績工程”的批評。
第一,老百姓反對的是“政績工程”,而不是“政績”。評價幹部,就是秤桿子上見高低,以實績論英雄。老百姓對為民造福、乾出政績的幹部從來是給予肯定和支持的。第二,由於歷史的和現行體制等方面的原因,在推進發展的過程中,個別地方官員不能很好地堅持和貫徹科學發展觀,以及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一些官員仍然存在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政績、不顧實際搞“政績工程”的心理傾向,還在那裡策劃、追求、實施政績工程。“政績工程”的負面作用,遠遠大於它的正面影響。沒有必要擔心批評“政績工程”,會影響所謂官員追求政績的積極性。
多年來的實踐告訴我們,不堅持科學的發展觀,不按經濟規律辦事,老是違背老百姓的意願,推出大起大哄、大起大落、顧此失彼的舉措,就不可能取得真正實在的政績。另一方面,科學發展觀與正確的政績觀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如果不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也就不能真正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
所以,我們在評價幹部的能力和工作績效時,不僅要用經濟指標來衡量,還要用教育、文化、環保以及社會發展等其它相關指標來衡量;不僅要關注“硬體”政績,也要重視“軟體”政績;不僅要分析結果,老百姓到底得到了什麼實惠,也要審視過程,是通過什麼途逕取得成績的;不僅要看與當地經濟、社會事業整體發展的關係,也要看與整個國家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關係;不僅要聽取上級部門或領導對其的評價,更要注重審計、紀律等監督部門和當地老百姓對其的評價。只有體現科學發展觀的政績,才是真正的政績。對這樣的政績,老百姓舉雙手贊成。(袁志沖

案例

各地政府奢華辦公樓事件
有人大代表表示:政府高消費、暴發戶燒錢、商家造噱頭、大眾虛榮心“形象工程屢禁不止、高能耗高污染不能有效控制、公款吃喝公車消費之風盛行……成了近年來中央巨觀調控政策在執行中遇到的一大障礙”。
貧困縣花費巨款“追星”
為了拉動經濟發展,不少貧困縣立足於本縣實際,辦起了“龍蝦節”、“水果節”、“旅遊節”……等,以招商引資。這本來是件利民工程,值得借鑑的好事。但是某些縣為了擴大影響,追求轟動效應,因此玩得“過火”了:搭建豪華舞台、舉辦了許多奢華演出,甚至請來知名主持人、演藝界明星等。不僅如此,為了追求演出效應,政府不惜攤派門票,亂收費。此舉引起民眾的議論紛紛。
浙江永康建設“新農村”
被永康市列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的荊山夏村,不顧村民們反對,拆遷舊屋占用良田,統一建造村民別
墅工程。首批已封頂但尚未完工的111幢別墅群,又因存在嚴重質量問題成了爛尾樓,村民怨聲載道。

原因解讀

究其原因,分析來說:
第一,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做怪。在經濟發展為政績的指揮棒下,貧困地區的官員在政績方面有著“先天的不足”,只能砸錢建造政績工程。人氣旺了、場面大了、氣氛熱了,轟動效應也就有了。雖然說不是什麼顯著的政績,但總算有機會讓外界知道自己的“魄力”,說不準也是自己今後仕途的“政治資本”。
第二,財政支出透明度不夠,監督不力。貧困縣敢如此一擲“萬金”去追星,究其原因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財政支出的透明度不夠,監督不力。定襄縣是山西省少有的資源匱乏縣之一,是吃飯財政。新縣長上任,在財政拮据情況下,可以說一而再,再而三,三還四地花巨資追星。為什麼能得逞?財政支出的監管機制到哪裡去了?首先,就是缺失外部監督。公共財政雖然是全民所有,但全體共同掌控顯然不現實,這就導致“買單”的納稅人和“收益”的某些官員相分離,在缺乏監督的情況下就會出現責任主體“缺位”,官員隨意支配公共財政的狀況。另外,對行政成本考核不夠重視、政府公共資源的配置過程缺乏公眾的參與等,都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一些地方政府出現不計成本的行政方式。
第三,監督、處罰機制的缺失。可以說,那么多貧困縣“壯舉”披露於報端,即使惹得全國人人皆知,即使弄得當地百姓人人反對,至今在報端沒有那位官員為此丟官,更沒有人被追究其瀆職罪。這樣的機制下,可想而知貧困縣花巨資邀請明星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是否有實際意義,是否帶來了沉重的財政負擔等等,這些問題有哪個官員還會在乎。沒有約束的權力下“領導追星,百姓揪心”的事屢禁不止也就不足為奇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