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過去的發展觀認為,發展就是經濟的快速運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高速增長,它忽視甚至損害人民民眾的需要和利益。這種發展觀“見物不見人”,其實質是一種“以物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為本所代表的是兩種不同的發展觀

基本介紹

追溯起源,基本內涵,根本任務,根本目的,集中表述,領導方式,基本原則,具體實踐,文化管理,管理機制,發展要義,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

追溯起源

以實物形式體現 "以人為本" 先進理念的應該是在三千年前的西周,三龍相擁一人,就是"以人為本"最直接的歷史記錄和證明。
以文字在我國古書中最早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是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前
以人為本
725年前後―前645年)。管仲是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傑出政治家、思想家。在西漢劉向編成、彙輯管仲眾多思想觀點的《管子》一書“霸言”篇中,記述了管仲對齊桓公陳述霸王之業的言論。其中有一段這樣說:“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見商務印書“萬有文庫”版本《管子》,1936年版,第二冊第八頁)意為霸王的事業之所以有良好的開端,也是以人民為根本的;這個本理順了國家才能鞏固,這個本搞亂了國家勢必危亡。管仲所說的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民為本。在我國古文獻中,“人”與“民”二字經常連用,合成為一個詞組。例如最古老的詩集《詩經·大雅·抑》有這樣名句:“質爾人民,謹爾侯度,用戒不虞。”意為勸戒大臣們要自警自律,要善於治理你的人民,謹慎你的法度,防止發生意外事故。後來《水滸傳》第二回寫到高俅被發配流放到外地時,有這樣說法:“東城裡人民不許留他在家宿食”。人民在古漢語中意為平民百姓。管仲是用“以人為本”,與《詩經》齊名的《書經》則說:“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應該說,以人為本與以民為本,意思完全相同。孟子強調“民為貴,君為輕”。《孟子·盡心》又說:“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可見孟子所說的“民為貴”也就是以人為本之意。
在我國古文獻中,除了管仲明確提出“以人為本”之外,大多是講“民為邦本”、“民為貴”、“民者,君之本也”(《穀梁傳》)、“聞這於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賈誼《新書·大政上》),“國以民為本”,“民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唐太宗李世民《民可畏論》),等等。這些說法很容易給後人一個錯覺,誤以為我國歷史上只有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而不像西方歷史那樣有以人為本的人本思想。《理論前沿》2005年第18期刊登的一篇文章就提出以人為本與以民為本有三點區別: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思想的本質體現,以民為本是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積極意義的可貴說法;以人為本發展經濟是不斷滿足和豐富民眾物質生活的基礎和前提,以民為本發展經濟是將仁義道德放在物質利益之上;以人為本是要充分發揮廣大民眾的創造性和體現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以民為本是中國傳統講述統治者治國利益需要的術略。其實這三點應該說是我們黨當今提出以人為本與古代以人為本的區別。
當代國學者在總結我國歷史優秀文化遺產時,雖然有人用"以民為本"的提法,但是更有多人用"以人為本"的提法。國學大師張岱年牽頭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系國家教委推薦的公用教材),將以人為本與天人合一、剛健有為、貴和尚中並列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四大要點。中年學者張維青、高毅清合著的《中國文化史》四卷本力作(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系山東省教委的科研項目,作為高校教材),書中第三編春秋戰國部分,標題用的也是"動亂世道的人本追求"。總之,管仲提出的"以人為本"應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當今我們既要繼承,又要超越。

基本內涵

以人為本,把人類的生存作為根本;或者,把人當做社會活動的成功資本。“以人為本”中的“人”,是描述“人”這一物種;或是描述群體中的“人”的個體。
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需要從兩個方面來把握。
首先是“人”這個概念。“人”在哲學上,常常和兩個東西相對,一個是神,一個是物,人是相對於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為本,要么是相對於以神為本,要么是相對於以物為本。大致說來,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對於神本思想,主張用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強調把人的價值放到首位。中國歷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強調人貴於物,“天地萬物,唯人為貴”。《論語》記載,馬棚失火,孔子問傷人了嗎?不問馬。說明在孔子看來,人比馬重要。在現代社會,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作為一種發展觀,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對於物本思想而提出來的。
其次是“本”這個概念。“本”在哲學上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世界的“本源”,一種是事物的“根本”。以人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與“末”相對。以人為本,是哲學價值論概念,不是哲學本體論概念。提出以人為本,不是要回答什麼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間,誰產生誰,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而是要回答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什麼最重要、什麼最根本、什麼最值得我們關注。以人為本,就是說,與神、與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們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以及“學校教育,學生為本”等,都是從“根本”這個意義上理解和使用“本”這個概念的。
科學發展觀表達的以人為本作為萬事萬物的開端,強調人的重要性,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根本任務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強調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科學發展觀並不否認經濟發展、GDP增長,它所強調的是,經濟發展、GDP增長,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民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保證人的全面發展。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目的是以人的發展統領經濟、社會發展,使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與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相一致,使發展的結果與發展的目標相統一。正如胡錦濤同志所說,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根本目的

以人為本,不僅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為什麼發展、發展“為了誰”的問題;而且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回答了怎樣發展、發展“依靠誰”的問題。“為了誰”和“依靠誰”是分不開的。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統一構成以人為本的完整內容。只講根本目的,不講根本動力,或者只講根本動力,不講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觀。毛澤東同志指出,人民民眾是歷史的主人;同時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胡錦濤同志說,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試金石。
需要特彆強調的是,胡錦濤同志所有關於以人為本的論述,都十分明確地指出,我們所講的以人為本,是以廣大的人民民眾為本,這裡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個人、某些人。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為了人民民眾,一切依靠人民民眾。這裡講的人和人民,是同一個意思。

集中表述

在中國歷史上,“人”和人本是講人與物、人與神的關係,而民本則是講人與人的關係。民是相對於官而言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就是中國儒家政治哲學的集中表述。

領導方式

作為執政黨,從工作層面,我們也講民,要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正確處理黨同人民民眾的關係。但它和歷史上的民本思想根本不同。因為從性質上說,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它來自人民民眾,植根於人民民眾,服務於人民民眾,是廣大人民民眾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黨同人民民眾之間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完全不同於舊中國君同民之間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我們講民,是要求我們的領導幹部,自覺地做人民的公僕,堅決克服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官本位”思想,反對工作中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命令主義。對於我們黨來說,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堅持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相信人民民眾、依靠人民民眾、為了人民民眾,始終保持黨同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

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的管理有哪些基本原則?
1、重視人的需要;
2、鼓勵員工為主;
3、培養員工;
4、組織設計以人為中心。
以人為本,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新論斷,深刻闡明了中國共產黨人新發展觀的本質特徵,是對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繼承、豐富和發展。

具體實踐

1、減少員工對於被解僱的懼怕
2、謹慎的僱傭(先樹立企業文化)
3、建立自我管理機制
4、依據表現給與報酬
5、大量的培訓
6、建立集體觀
7、樹立信任

文化管理

“以人為本”的文化管理,是以高素質的員工為中心,把員工自我價值的實現,與企業的發展目標相融合,把管理制度的強制性實施,改變為員工自覺遵守和執行,這是對嚴格規範管理的升華。
尊重理解員工,與員工全面溝通

管理機制

以人為本的管理主要包括如下一些機制:
1、激勵機制。包括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管理者應能找準員工的真正需要,並將滿足員工需要的措施與組織目標的實現有效的結合起來。
2、壓力機制。包括競爭壓力和目標責任壓力。競爭經常使人面臨挑戰,使人有一種危機感;正是這種危機感和挑戰,會使人產生一種拼搏向前的力量。目標責任制在於使人有明確的奮鬥方向和責任,迫使人去努力履行自己的職責。
3、約束機制。包括制度規範和倫理道德規範。制度是一種有形的約束,倫理道德是一種無形的約束;制度指企業的法規使人的行為有所遵循,使人知道應當做什麼,如何去做並怎樣做對。是一種強制約束。倫理道德是自我約束和社會輿論約束。
4、保證機制。包括法律保證和社會保障體系的保證。法律保證主要是指通過法律保證人的基本權利、利益、名譽、人格等不受侵害。社會保障體系主要是保證員工在病、老、傷、殘及失業等情況下的正常生活。在社會保障體系之外的企業福利制度,則是作為一種激勵和增強企業凝聚力的手段。
5、構建競爭機制。主要指員工有自由選擇職業的權力,有應聘和辭職、選擇新職業的權力,以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與此同時,企業也有選擇和解聘的權力。
6、環境機制。主要指人際關係和工作本身的條件和環境。和諧、友善、融洽的人際關係,會使人心情舒暢,在友好合作、互相關懷中愉快地進行工作。創造良好的人際關係環境和工作條件環境,讓所有員工在歡暢、快樂的心境中工作和生活,不僅會促進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會促進人們文明程度的提高。

發展要義

“堅持以人為本”,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一個新要求。
堅持以人為本,同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脈相承的。新發展觀明確把以人為本作為發展的最高價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就是要把不斷滿足人的全面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人類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會三個部分構成的,以人為本的新發展觀,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尋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總體性和諧發展。

人與自然

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界是為人類創造良好的生存條件和發展環境。發展,是為了什麼?當然是為了人———為了人在更好的環境裡生活。發展依靠什麼?當然依靠的也是人。然而,這個簡單的道理,曾一度變得模糊了。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內,以征服自然為目的,以科學技術為手段,以物質財富的增長為動力的傳統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基礎,使人類改造自然的力量轉化為毀害人類自身的力量。人們在試圖征服自然的同時,往往不知不覺地變成了被自然征服的對象。例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資源浪費、城市缺水、大氣污染,這一系列問題都向人們發出警示:人類的行為如果違背自然規律,必將遭到自然的懲罰。今年上半年非典毒魔的肆虐,也是自然界對人類的一個警告。其實,恩格斯早就告誡我們:“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而今天,我們依然在“交學費”。這一切告訴我們:決不能再走已開發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新發展觀,找到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道路,找到一條生態與經濟“雙贏”的道路。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五個統籌”,其中之一就是“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是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實際上,只有人與自然的關係和諧了,生態系統保持在良性循環水平上,人的發展才能獲得永續的發展空間。

人與社會

改革開放以來的25年是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最快的時期。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我們面臨著一系列新的問題和挑戰。一是城鄉差別、區域差別、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亟待扭轉。城市困難群體的出現,與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現實極不協調。二是在很多人眼中,發展似乎就是增長,從而造成了經濟高增長、社會低發展的失衡局面。我國經濟發展了,經濟結構調整了,但社會結構卻沒有相應調整,社會事業還沒有得到相應發展。三是在經濟日趨活躍、社會利益日益多元化的情況下,社會經濟秩序的規範問題變得日益突出起來。四是效率與公平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經濟發展要講究“效率”,社會發展要講究“公平”。現實的情況是,一些地方往往只重視效率,不重視公平。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只有經濟發展而沒有社會發展不叫全面發展,同樣,只有經濟和社會發展而沒有人的發展也不叫全面發展。新發展觀突出發展是以人為本,正是抓住了發展的核心和本質。為此,要逐步增加各項社會發展、生態資源、環境建設的投入,特別是要加大對社會管理和公共衛生、公共服務方面的投入,對那些能夠幫助貧困群體、失業群體和弱勢群體重新融入社會並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重新獲得機會發展的項目,更應給予優先考慮,儘快形成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人與人

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最根本的是要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立公正合理的社會制度。我們無法構想,在一個工業文明高度發達但人們利益存在嚴重對立和衝突的社會裡,人與自然的關係會處於“田園牧歌”式的和諧狀態。實現人與人的和諧發展,首先是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關心的良好人際關係。其次,要樹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要保持黨同人民民眾的血肉相連,促進黨群之間、各階層之間、不同地區人群之間關係的和諧發展。其三,必須關注和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其中最根本的是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即提高人的教育水平、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和道德修養。
總之,上述三個和諧發展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以人為本是貫穿於三個和諧發展的一條基本原則。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係還給人自己”,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口號,必須落實到發展的每一項措施中,貫徹到改革的每一個行動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