澂江縣

澂江縣

澂江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位於昆明市東南,東沿南盤江與宜良縣為界,南與江川區華寧縣為鄰,西與呈貢區晉寧區接壤,北含陽宗海呈貢區宜良縣毗連。距昆明東站52千米,距玉溪市紅塔區93千米。縣境南北長47.6千米,東西寬26千米,總面積755.95平方千米。介於北緯24°29'—24°55',東經102°47'—103°04'之間。

澄江歷史上為郡、路、府、縣治地,有“文風不讓中原盛,民俗還如太古淳”的美譽。澂江縣屬中亞熱帶高原季風型氣候,地處滇中城市經濟圈、三湖生態城市群、撫仙湖—星雲湖生態建設與旅遊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昆玉旅遊文化產業經濟帶的核心區域。

2018年,澂江縣轄2個街道,4個鎮。2016年,澂江縣常住人口為18萬人,實現完成現價生產總值(GDP)800218萬元,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07023萬元,第二產業(工業、建築業)增加值255646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37549萬元,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為13.4:31.9:54.7,人均生產總值(GDP)達到44630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澂江縣
  • 外文名稱:Chengjiang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雲南省玉溪市
  • 下轄地區:2個街道、4個鎮
  • 政府駐地:鳳麓街道鳳翔路北14號
  • 電話區號:0877
  • 郵政區碼:652500
  • 地理位置:雲南省中部,昆明市東南面
  • 面積:755.95平方千米
  • 人口:18萬(2016年常住人口)
  • 氣候條件:冬暖夏涼
  • 著名景點:撫仙湖,帽天山、陽宗海
  • 車牌代碼:雲F
  • 行政區劃代碼:530422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現狀,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文概況,土壤類型,自然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化石資源,生物資源,人口,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衛生事業,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基礎建設,安全生產,歷史文化,綜述,關索戲,太平花燈,風景名勝,著名人物,城市榮譽,

建置沿革

澄江歷史上曾是路、府、郡、縣治地。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置俞元縣,屬益州郡。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改益州郡為建寧郡,俞元縣屬建寧郡。
西晉永嘉二年(308年),俞元縣改屬晉寧郡,沿襲至隋。
澂江縣城澂江縣城
開皇十年(590年),俞元縣改屬南寧州。
武德七年(624年),改屬西寧州;貞觀八年(634年),改屬黎州,置絡縣(今江川、澄江年);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改稱河陽郡。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討滅南詔後,自立大理國,分治河陽郡為三部,今澂江為羅伽部。
憲宗六年(1256年),改羅伽部為萬戶府;至元三年(1266年),改萬戶府為中路;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升為澂江路,轄新興、路南二州及河陽、江川、強宗三縣。
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稱澂江府,所轄州縣不變。
康熙八年(1669年),撤銷強宗縣併入河陽縣,轄新興、路南二州及河陽、江川二縣。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撤銷澂江府,改稱河陽縣。後因與河南省河陽縣重名,故改稱澂江縣至今。
民國三年(1914年)年12月,縣設四個區:第一區(縣城);第二區(右所、舊城);第三區(團樹營、新河口);第四區(聯慶、永昌)。
民國八年(1919年),廢區,改為8個鄉:仁義鄉(縣城)、清平鄉(在舊城)、壽山鄉(小西城)、點蒼鄉(西街子)、海西鄉(在廣南營)、普定鄉(後劃歸晉寧)、聯慶鄉(陽宗城)、永昌鄉(後劃歸宜良)。
民國十八年(1929年)後,設4個區:以仁義、壽山為一區;清平為二區;普定、點蒼、海西為三區;聯慶、永昌為四區。
雲南澄江雲南澄江
民國十九年(1930年),廢區擴大鄉、鎮,澂江縣行政區劃分為7鄉1鎮。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2月,澄江仍為1鎮7鄉。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仍為7鄉1鎮,保減為85,甲減為841。
1950年,將民國時期的7鄉1鎮改建為鳳仁區、點撫區、鼎新區、聯慶區4個區。
1950年4月,鳳仁區改稱城關區,點撫區為雙樹區,鼎新區為舊城區,聯慶區為陽宗區。
1950年10月,區的名稱再次作了更改:改城關區為一區,雙樹區為二區,舊城區為三區,陽宗區為四區。
1958年後,區級行政機構改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鄉改為管理區,這段時期,機構變動頻繁,由小改大,由大改小,改管理區為生產大隊,大隊以下設生產隊。
1983年12月恢復區、鄉制,改6個公社為5區1鎮。
1987年12月,撤區建鄉,縣轄3鄉3鎮。
1996年末,澂江縣轄3鄉3鎮。
2011年,撤銷鳳麓鎮,設立鳳麓街道;撤銷龍街鎮,設立龍街街道。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澂江縣行政區劃,元以前無資料查考。
明代設定九衛所,編戶八里。
清沿明制。
民國年間稍有更動。
1950年以後,隨著政體的變更,數易其名。
1983年撤銷政社合一制,恢復區鄉制,設5區1鎮。
1987年12月,撤區建鄉,設右所、九村、海口3鄉、鳳麓、龍街、陽宗3鎮。
至1996年,澂江縣設3鄉3鎮,40個行政村(社區),328個自然村。

區劃現狀

截至2018年,澂江縣轄2個街道,4個鎮。澂江縣人民政府駐鳳麓街道鳳翔路北14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530422001000
鳳麓街道
530422002000
龍街街道
530422101000
右所鎮
530422102000
陽宗鎮
530422103000
海口鎮
530422104000
九村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澂江縣地處滇中,位於雲南省省會昆明市東南,東沿南盤江與宜良縣為界,南隔撫仙湖與江川、華寧為鄰,西與呈貢晉寧接壤,北含陽宗海與呈貢、宜良兩縣毗連。介於北緯24°29'—24°55',東經102°47'—103°04'之間,總面積755.95平方千米。縣城距昆明市東站52千米,距玉溪市紅塔區93千米。

地形地貌

澂江縣環湖東南西背山,唯北面一片平壩,阡陌交錯。東大河水庫和梁王河兩大幹渠分東西兩邊縱橫南北。境內山脈多為南北走向,羅藏山自西向東橫亘中部,形成澄江、陽宗兩個壩子。最高海拔梁王山主峰2820米,最低海拔南盤江與海口河交匯處1328米,縣城鳳麓鎮海拔1755米。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3.4%,水域面積占18.6%,壩區面積占8%,形成“七山、二水、一分壩”的天然格局。

氣候特徵

澂江縣屬中亞熱帶高原季風型氣候,光照充足,冬暖夏涼,積溫多,乾濕分明,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11.9—17.5℃,極端最高氣溫33.7℃,極端最低氣溫-3.9℃。有霜日最多46天,最少9天,輕霜凍5年三遇,重霜凍5年二遇。年降雨量900—1200毫米,相對濕度76%。盛行西南風,年平均風速2.3米/秒。全年日照總時數2172.3小時,日照率50%。常年總幅射量122210卡/平方厘米。

水文概況

澂江縣南擁撫仙湖,北含陽宗海,東有南盤江過境流域25.4千米。此外,還有大小河道16條,大小潭泉50多個,水利資源豐富。境內河流短小,以湖泊為主。

土壤類型

澂江縣境內土壤由於不同母質、不同氣候、不同地形、不同植被和不同利用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形成棕壤、酸性紫色土、紅壤、紅色石灰土、衝擊性旱地土、水稻土6個土類,10個亞類,13個土屬,28個土種。以紅壤為主,占陸地面積的68.1%,酸性紫色土占陸地面積的13.54%,其餘4類占18.36%。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澂江縣境內撫仙湖是中國第二深內陸淡水湖泊,容量189.3億立方米,蓄水量居中國淡水湖泊第三位,占雲南省湖泊蓄水總量的65.7%,透明度達7.8米,水質達國家二級飲用水標準,平均水溫17.3℃,湖中生息繁衍著金線魚等24種土著魚種。水資源總量年均2.79億立方米,每平方千米有水量36.89萬立方米,每畝耕地有水資源1569立方米,年可供水量5557萬立方米,兩湖一江過流量217.22億立方米,水能資源可開發量9.12萬千瓦。
南盤江過境流域落差133米,年均過流量68.65立方米/秒,水能理論蘊藏量5.53萬千瓦。海口河是撫仙湖的出水口,湖水東流注入南盤江,全長15.3千米,平均寬8米,落差385米,多年平均流量6.4立方米/秒,水能蘊藏量2.4萬千瓦。在50多個潭泉中,利用價值較高的是西龍潭、東龍潭和熱水塘地熱泉。西龍潭位於縣城西5千米的蟠龍崗下,泉分左、中、右三湫,水從崗下流出匯為一潭,最大流量2.82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49立方米/秒,平均流量1.1立方米/秒。東龍潭位於縣城東3千米華藏山下,流量0.04立方米/秒。熱水塘地熱泉,在縣城東南20千米的撫仙湖東岸,常年水溫58℃,流量0.03立方米/秒。澂江縣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2.785億立方米,人均有水2263立方米,每畝耕地有水1569立方米,年可控制水量4940萬立方米,年可供水量5557萬立方米,還有兩湖一江容量,過水流量216.97億立方米。
2016年,澂江縣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2.78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061億立方米,地下水0.724億立方米,人均有水2263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千米有水368874立方米,每畝耕地有水1569立方米。年可控制水量4940萬立方米,年可供水5557萬立方米;撫仙湖總容量189.7億立方米,陽宗海6.02億立方米,南盤江過境水量21.65億立方米,星雲湖注入0.25億立方米。出境水量澂江縣總計2.047億立方米,其中海口河1.167億立方米,七江河0.154億立方米,甸朵、七江大龍潭0.2523億立方米,陽宗海0.474億立方米。水錮資源豐富,為全區之最。
澂江縣水能資源可開發的河流有海口河、南盤江、七江河,甸朵龍潭等。據勘測,澂江縣主要河流水能理論蘊藏量7.85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4.19萬千瓦。其中海口河流程16千米,自然落差392米,多年平均流量6.4立方米/秒,累計理論蘊藏量2.4萬千瓦,現已開發海口電站、觀音塘電站、朱家橋電站,總裝機容量1.08萬千瓦。南盤江過境流程25千米,自然落差82米,多年平均流量52立方米/秒,累計理論蘊藏量4.18萬千瓦,現已開發黃栗山電站、羅碧電站、匯口電站、紅石岩電站等,總裝機8.84萬千瓦。七江河流程15千米,自然落差477米,多年平均流量0.305立方米/秒,累計理論蘊藏量0.30萬千瓦。

礦產資源

境內礦藏有石灰石石英沙等。大多不具備開採價值,唯有磷礦總儲量豐富。
煤礦:在新村馬場和陽宗鎮一帶,礦源15千米,儲量100萬噸。煤層深,品質低,不易開採。
鐵礦:在菜花坪、大竹箐、雙樹後山等地。品位低,不易開採。
鋁土:在陽宗鎮偏西北飲馬池一帶,儲量30萬噸。
黃磷:在縣城東,南起矣舊,從漁戶村開始,經大坡頭、路溪勺、小爛田、麥田坡、九村蛟龍潭、風口哨、獅子山、大山寺,直到陽宗蓋板山,直線18千米,磷礦層出露總長34千米,礦區面積48.12平方千米,總儲量6.4億噸。品位高,易開採。
石灰石:在縣境內分布較廣,面積8萬多畝,儲量10億噸。
石英沙:儲量5000萬噸。

化石資源

1984年7月,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侯先光在導師張文堂的指導下,在縣城東11千米的帽天山發掘出古生物化石群。1987年4月,中國科學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副所長陶南生在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1984年7月,在雲南澂江發現的澂江動物化石群,距今5.3億年,其化石之精美、門類之眾多,為世界古生物之最。”1991年,美國《紐約時報》在頭版刊髮長篇通訊:“澂江動物化石群的發現,是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1993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以《燦爛的新謎出現在中國大地》為題,記述了化石的發現經過和科研成果。被國內外的科學家列為“當今自然科學十大難題”,“生命科學五大難題之一”。國家科技部將澂江動物化石群的研究列入“九五攀登計畫”項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澂江動物化石群列入東南亞優先甲等第四號古生物遺址,並編入《全球地質遺產預選名錄》。

生物資源

從滇中第一高峰梁王山到撫仙湖底,有生物物種2953個,形成多樣性的生物種群。
植物資源
糧食作物:有稻穀、小麥、包穀蠶豆、馬鈴薯、紅薯、蕎、黃豆、刀豆、雜豆等30多個品種。
經濟作物:有烤菸、油菜籽、蘿卡籽、向日葵、花生、芝麻、甘蔗、甜葉菊胡麻等20多個品種。
蔬菜:有青菜、白菜、花菜、蘿蔔、蔥、大蒜、菠菜、茨菇、韭菜、瓜類等30多個品種。
用材林:有華山松雲南松水冬瓜杉樹柏樹桉樹、銀槐樹、楸木樟木等。
灌木林:有櫟樹、野梨枝、小紅木、水馬桑等。
果木林:有、核桃、板栗、棗子柿子軟棗拐棗花紅、石榴、山渣柑桔黃果、李等。
竹林:有金竹水竹、楠竹、棉竹、箭竹等。
木本油料:有油茶油桐等。
山林特產菌類:有雞棕、擺依、乾巴菌谷熟菌青頭菌黑牛肝、黃賴頭等。
動物資源
野生禽鳥:有野鴨、箐雞麻雀貓頭鷹喜鵲八哥啄木鳥、燕子、岩燕鷓鴣竹雞畫眉、綠翠、布穀白頭翁、豬屎雀、鷺鷥、老鷹鷂鷹烏鴉斑鳩水葫蘆、魚鴨、海鷗、秧雞、屎咕咕點水雀、找工雀、竹雀、瓦灰雀等。
爬行類:有穿山甲、四腳蛇青蛇烏梢蛇青竹標、翠蛇、秤桿蛇等。
野獸類:有麂子、狼、狐狸、野豬、豹子、花臉獐、狗獾黃鼠狼、刺豬、岩羊松鼠野兔獺貓竹鼠山鼠、猴子、野貓
家畜:有水牛、黃牛、騾子、毛驢、豬、山羊、綿羊、貓、狗等。
家禽:有雞、鴨子、鵝、家兔、鴿子、火雞。
水產類:有魚、鱇鱜魚、青魚花魚、馬魚、鯽魚金線魚鯉魚、小白鏈、蛇魚、鑽魚、石扁頭、小花秋、小洞魚、銀魚、非洲魚、草魚、白鏈、鯉魚、武昌魚、螃蟹、石蚌青蛙、蝦、螺螄黃鱔泥鰍等。

人口

截至2016年末,澂江縣常住人口為18萬人,比2015年末增加0.15萬人,年末全縣城鎮化率達48.69%,比2015年提高1.82%。人口自然增長率5.94‰,比2015年下降0.21‰。出生率12.28‰,死亡率6.35‰。年末總戶數67912戶(含陽宗9594戶),總人口169573人(含陽宗25410人),其中:城鎮人口60211人(含陽宗5213人),鄉村人口109362人(含陽宗20197人)。在總人口中,男性人口84387人(含陽宗12732人),女性人口85186人(含陽宗12678人)。

經濟概況

綜述

2016年,澂江縣完成現價生產總值(GDP)800218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5年增長12.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07023萬元,增長6.6%,拉動GDP增長0.9%,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7.8%;第二產業(工業、建築業)增加值255646萬元,增長12.5%,拉動GDP增長4.2%,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4.5%;第三產業增加值437549萬元,增長13.0%,拉動GDP增長6.9%,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7.7%。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為13.4:31.9:54.7。全縣人均生產總值(GDP)達到44630元,比2015年增長10.1%。全縣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達442499萬元,增長11.0%,占GDP的比重為55.3%。
固定資產投資
2016年,澂江縣完成規模以上(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038056萬元,比2015年增加247729萬元,增長31.3%。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124841萬元,下降12.82%。按三次產業劃分,一產業完成投資35633萬元,增長230.4%;二產業完成投資82617萬元,增長43.0%;三產業完成投資919806萬元,增長27.4%。
財稅收支
2016年,澂江縣財政總收入完成125665萬元,比2015年增加28300萬元,增長29.1%。地方財政收入完成92245萬元,增加22371萬元,增長32.0%。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73279萬元,增加14593萬元,增長24.9%。其中:國內增值稅完成6028萬元,增長64.3%;營業稅9990萬元,減少38.0%;企業所得稅1397萬元,減少17.3%。完成地方財政支出166684萬元,增加25877萬元,增長18.4%。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42621萬元,增加15711萬元,增長12.4%,其中,用於農林水事務、教育、醫療衛生、住房保障支出、社會保障與就業的支出分別增長24.5%、2.1%、19.1%、1.5%和33.3%。
人民生活
2016年,澂江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32元,比2015年增加2688元,增長9.0%。生活消費支出26112元。人均住房面積66.9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比重(恩格爾係數)為23.8%。農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積為77.9平方米,比2015年增加7.9平方米,增長11.3%。農村居民人均總收入18236元,比2015年增加2816元,增長18.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07元,比2015年增加1101元,增長9.5%。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9402元。居民消費價格(CPI)比2015年上漲1.1%。從結構上看:食品菸酒上漲2.9%,衣著類上漲0.9%,居住類上漲0.2%,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0.9%,交通和通信類回落1.1%,教育文化和娛樂類回落0.5%,醫療保健類上漲2.0%,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1.3%。

第一產業

2016年,澂江縣農林牧漁總產值(現價)完成181786萬元,比2015年增加11047萬元,增長6.6%。其中:農業產值132095 萬元,比2015年增加8585萬元,增長7.8%;林業產值913萬元,比2015年增加119萬元,增長8.7%;畜牧業產值45017萬元,比2015年增加2204萬元,增長3.3%;漁業產值2807萬元,比2015年增加91萬元,增長2.7%;服務業產值954萬元,比2015年增加48萬元,增長4.6%。農、林、牧、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所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72.7%、0.5%、 24.8%、1.5%、0.5%。
種植業
2016年,澂江縣農業產值132095萬元,比2015年增加8585萬元,增長7.8%;其中糧食產值8862萬元,增加549萬元,增長6.6%,占農業產值的6.7%;烤菸產值 15638萬元,增加47萬元,增長0.3%,占農業產值的11.8%;蔬菜產值93810萬元,增加7123萬元,增長8.2%,占農業產值的71%;花卉產值4566萬元,增加1375萬元,增長43%,占農業產值的3.5%。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63829畝,減少1849畝,減少0.5%;糧食作物播種面積90522畝,減少3180畝,減少3.4%;蔬菜種植面積227708畝,增加4367畝,增長2.0%;全縣烤菸種植面積36348畝,減少1137畝,減少3.0%。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的複種指數上升到395.5%,上升0.9%。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與非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比例由2015年的25.6:74.4調整為2016年的24.9:75.1,非糧食作物比重比上升0.7%。
林業
2016年,澂江縣林業用地面積52.0164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37.4505萬畝,森林覆蓋率33.27%。全年完成義務植樹40萬株,全縣共發生各類破壞森林資源和野生動植物案件113起,查處113起,綜合查處率100%。全年共發生森林火警、火災0起,無特大森林火災發生。實施森林病蟲害防治面積6.3892萬畝,防治率達到100%;採伐木材 2907.6立方米,木材調運檢疫196M3,苗木調運檢疫248123株。
畜牧業
2016年,澂江縣實現畜牧業產值45017萬元,比2015年增加2204萬元,增長3.3%,其中:生豬產值23502萬元,增加776萬元,增長3.4%,家禽產值15094萬元,增加998萬元,增長7.1%。全年肉類總產量達1532萬公斤,減少0.5%;牛奶產量262萬公斤,增長106.3%;禽蛋產量359萬公斤,增長9.5%。
漁業
2016年,澂江縣水產品產量1845.7 噸,比2015年增加28.7噸,增長1.6 %。
農業基礎
2016年,澂江縣建設水利工程13件,水利建設投入資金16226.2萬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積300畝,改善灌溉面積2015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平方千米。擁有水庫、壩塘134座,其中:中型水庫2座,小(一)型水庫5座,小(二)型水庫31座,壩塘96座。總庫容4112.84萬立方米,蓄水工程設計供水能力5076萬立方米。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16.01萬千瓦,比2015年增長0.9%,擁有拖拉機3114輛。農用化肥施用量26323噸,地膜覆蓋面積115880畝,農藥使用量263噸,農村用電量3664.75萬千瓦小時。

第二產業

工業
2016年,澂江縣實現現價工業增加值200039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5年增長10.7%,拉動GDP增長2.9%,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23.8%。實現現價工業總產值652796萬元,增加123729萬元,增長23.4%。其中29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399603萬元,增加82006萬元,增長25.8%,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61.2%;實現現價工業增加值117223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5年增長14.8%;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完成現價總產值253193萬元,增加41723萬元,增長19.7%,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38.8%,規模以下工業實現增加值82816萬元。
1、非金屬礦物製品業。水泥製造及水泥製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8635萬元,比2015年增長71.5%;實現增加值24517萬元,增長59.5%。
2、農副食品加工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1729萬元,增長200%;實現增加值12505萬元,增長270.9%。
3、食品製造業。食品製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352萬元,增長23.8%;實現增加值2608萬元,增長26.8%。
4、橡膠及塑膠製品業。橡膠及塑膠製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613萬元,增長116%;實現增加值1181萬元,增長107.5%。
5、化學原料和化學品製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18134萬元,增長16.9%;實現增加值53678萬元,增長16.7%。其中:磷化工生產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99213萬元,增長31.2%;實現增加值50024萬元,增長27.7%。
6、電力行業。規模以上發電、供電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5874萬元,下降16.7%;實現增加值21467萬元,下降23.9%。其中:發電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456萬元,下降32.9%,實現增加值5939萬元,下降33.8%;供電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8418萬元,下降12.6%,實現增加值15528萬元,下降19 %。
7、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污水處理及其再生利用完成工業總產值2265萬元,實現增加值1266萬元。建築材料、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橡膠及塑膠製品製造業、化學原料及製品製造業、電力生產及供應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形成了多點支持發展的局面。完成產品銷售收入300913萬元,增長4.9%。
建築業
2016年,澂江縣完成建築業增加值55807萬元,比2015年增長20.3%。完成現價總產值83165.6萬元,增長54%;施工房屋面積286356平方米,增長8.6%;竣工房屋面積208017平方米,增長9.6%。全縣具有資質等級證的建築施工企業11家。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6年,澂江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6816.4 萬元,比2015年增長12.2%。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 171166.4萬元,增長12.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5650萬元,增長12.6%。按消費形態統計,批發業銷售額94735.7萬元,增長16%;零售業銷售額187593.2萬元,增長15.4%;住宿業零售額21885.5萬元,增長19.4%;餐飲業零售額79441.4萬元,增長18.4%。
對外經濟
2016年,澂江縣招商引資實際利用市外國內資金74.51億元,比2015年增加10.08億元,增長15.64%。重點包裝、宣傳、推介項目46個。
郵電通信
截至2016年末,澂江縣電話用戶142472戶,網際網路寬頻用戶39173戶。國內函件4331件;訂銷報紙119.1萬份;雜誌5.8萬份,報刊期發數4638份,雜誌期發數2660份,集郵業務量12.14萬枚,其中集郵冊數2154冊。
旅遊業
2016年,澂江縣接待國內外遊客372.13萬人次,接待海外旅遊者339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37992.25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7.39%、13.76%、35.39%。門票收入為596萬元,與去年同期525萬元相比,增長13.52%。全年(含託管區數據)接待遊客728.64萬人次,增長16.29%,旅遊總收入432019.08萬元,增長33.09%。
金融業
2016年,澂江縣金融業實現增加值33923萬元,比2015年增長19.9%。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941500萬元,比年初增加178688萬元,增長23.4%,其中住戶存款餘額499792萬元,增長5.9%;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500322萬元,比年初增加41136萬元,增長9.0%。存貸比53.1%。降低7.1%。

交通運輸

交通

截至2016年末,澂江縣境內公路通車裡程為1163.688千米(含石安公路過境線10千米)。其中:按行政等級劃分,有國省道184.619千米,縣道 172.784千米,鄉道744.066 千米,村道42.35 千米,專用公路9.868 千米;按技術等級劃分:有二級公路105.658千米,三級公路84.137千米,四級公路960.664千米。公路密度136千米/百平方千米。
澂江縣地處滇中城市經濟圈、三湖生態城市群、撫仙湖—星雲湖生態建設與旅遊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昆玉旅遊文化產業經濟帶的核心區域,是泛亞鐵路東線、中線、昆曼大通道的節點和拐點。

運輸

截至2016年末,澂江縣擁有各種機動車輛52534輛,其中:大型汽車1180輛,小型汽車17725輛,機車33524輛,三輪汽車、低速貨車4輛,其他車輛101輛。開通了縣城第一路至第十三路公車,共投放運力97輛,覆蓋全縣五個街道鎮。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6年,澂江縣向國家、省、市科技管理部門申報科技項目11項,獲立項支持11項;舉辦科普宣傳及展覽3次,辦科普宣傳展板20快,發放科普宣傳材料18000份,觀眾42000餘人次;舉辦培訓智慧財產權班3期,培訓人員90餘人次。

教育事業

截至2016年末,澂江縣有中國小、幼稚園及職業學校57 所,其中:普通中學6所,職業高級中學1所,國小31所,幼稚園 20所。全縣在校中小學生共17914人(含職業中學,不含幼稚園),其中:職業高級中學569 人,普通中學7991 人(高中2073人、國中5918人),國小9354人。在園幼兒4144人(學前班0人)。全縣共有教職工1449人,其中:專任教師1402人,普通中學有專任教師645 人,國小707人,幼稚園50人。全縣有教學班618個,其中:普通高中36個,國中138個,國小322 個,幼兒及學前班 122 個。全縣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99.99%,少數民族兒童入學率99.83%,國小畢業生升學率94.02%,鞏固率99.67%,輟學率0.1%;國中階段學齡人口入學率96.67%,國中學齡人口毛入學率108.99%,升學率73.68%。全縣有831名考生參加高考,上線人數763人,比2015年減少38人,其中,本科上線317人。“三免一補”政策惠及學生65778人次,免補資金1837.85萬元。

文化事業

2016年,澂江縣開展文化“三下鄉”活動,放映電影485場(次),觀眾3.9萬人(次),其中“2131”工程放映389場(次),觀眾2.6萬人(次),廣場電影周放映96場(次),觀眾1.3萬人(次)。為活躍農村文化,舉辦文化廣場晚會和文化專場演出18場。年末,全縣有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室51個,總藏書量18.55萬冊,總流通27萬人次,總流通圖書28萬冊次,讀者27萬人次,外借圖書15萬冊,閱覽13萬人次。全年開辦電視欄目123期,共播出電視新聞稿1795條,其中,有482條被省、市電視台及廣播採用,播出新聞直通車節目312條,播公益廣告1120條次、標語971條次。年末,全縣廣播覆蓋率100%,電視覆蓋率100%。有線電視入網用戶達4.8萬戶,其中:網際網路用戶9422戶,數位電視總戶數3.82萬戶,有線電視入戶率達87%;年內發展數位電視用戶1200戶,完成100戶直播衛星“戶戶通”工程建設按照任務;完成地方節目無線覆蓋二期工程3座基站的基礎設施建設。

體育事業

截至2016年末,澂江縣共擁有體育場地307塊,其中標準體育場地250塊,占81.4%,非標準體育場地57塊,占18.5%。2016年,澂江縣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人數達6.452萬人,占全縣總人口比重的36.1%。

衛生事業

截至2016年末,澂江縣共有衛生醫療機構77個,其中鎮及鎮以上衛生機構13 個;村級衛生所35個;一級民營醫院1家;綜合門診部2家;個體醫療診所26家;床位數516張;在職職工625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534人(執業醫師217人、職業助理醫師47人、註冊護士164人、藥劑人員32人、檢驗人員29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45人),占總人數的85.44%。每千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15人,擁有病床數3.04張;門診人數827349人次,住院人次16886人。縣內乙類傳染病發病率150.35 /十萬人,比2015年下降3.38 /十萬人,五苗覆蓋率99.16%,食品合格率100%,餐具、飲具合格率100%。全年孕產婦建卡管理人數1611人,管理率100%,孕產婦系統管理人數1604人,管理率99.13%,七歲以下兒童保健人數9595人,兒童保健管理率為99.96%,三歲以下兒童保健人數4174人,管理率為 99.88%。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參合38575戶、121716人,參合率98.77%。

勞動就業

截至2016年末,澂江縣單位從業人員11112人,其中:在崗職工9241人;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66967萬元,比2015年增長11.4%,其中:在崗職工工資總額58160萬元,比2015年增長4.4%,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65731元,增長10.8%。新增就業人員2588人,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776人,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663人,開發公益性崗位465個,全縣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0%。

社會保障

2016年全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21907人,其中: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參保繳費人數4573人;企業繳費人數7517人。全年養老保險應徵基金17496.7萬元,實際徵收17185.4萬元,基金收繳率98.22%;企業事業單位失業保險參保單位480戶,參保人員8716人;企業工傷保險參保繳費人數11466人,應徵收保險基金275.42萬元,實際徵收保險基金261.58萬元,收繳率94.97%;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0702人,應徵收保險基金128.11萬元,實際徵收保險基金120.59萬元,收繳率94.13%;基本醫療保險參保單位591戶,參保職工13827人,全年應收基本醫療5753.44萬元,實收5474.48萬元,收繳率95.15%。應收大病補充醫療保險385.43萬元,實收377.454萬元,收繳率97.93%。

社會福利

2016年,澂江縣享受優撫對象的人數1655人,發放優撫金總額1146.66萬元。集體辦敬老院6個,實有床位309張,年末在院人數124人;社會困難救濟219人次,支出140萬元;已享受居民低保的戶數5945戶,人數7139人,其中:城鎮居民2008戶、2382人,發放低保金1134.25萬元,農村居民3937戶、4757人,發放低保金962.72萬元。全年發放低保資金2096.97萬元。

基礎建設

2016年,共投資23400萬元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縣城建設區面積達3.75平方千米,城區道路長52.35千米,道路面積101.72萬平方米,其中,人行道面積19.01萬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32.82平方米;供水管道長196.65千米,年內供水總量420萬立方米,出廠水水質合格率100%,管網水細菌合格率100%,管網水大腸菌群合格率100%,管網水濁度合格率100%;建成區路燈增至4548盞,安裝路燈道路長172千米,安裝夜景煙花霓虹燈35套;城市綠化覆蓋面積145.28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9.15%,建成區園林綠地面積130.59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63平方米。撫仙湖水質達GB3838—2002Ⅰ類標準。縣城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

安全生產

2016年,澂江縣共發生各類傷亡事故4起、死亡6人,死亡人數上升20%;其中,生產經營性道路交通事故死亡3人,與2015年持平;工礦商貿事故死亡0人;農業機械事故死亡0人;發生一次死亡3至9人較大事故1起,死亡3人;已連續14年杜絕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

歷史文化

綜述

特殊的地理形勢、悠久的歷史,孕育了澄江豐富多彩的民俗民間文化。傳統節日琳琅滿目,立夏節、彝族火把節、苗族踩花山、龍泉寺上元會、祿充祭洞等。

關索戲

民間儺戲關索戲,被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關索戲屬古老的儺戲的一種,在澂江縣陽宗鎮小屯村,具有娛神娛人、驅邪逐疫、乞求平安的古風。猙獰斑斕的面具、專演三國蜀漢故事的特性、角色父子相傳及一套演出風俗和程式,神秘獨特,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平花燈

松元彝族的——太平花燈,分為“陽燈”和“陰燈”兩種。春節時,演“陽燈”,用狂歡的形式把對神靈的祈求、平安吉慶願望和娛樂敬仰表現出來;辦喪時,跳“陰燈”,用一種神秘而古樸的形式,表達活人對死者的禮送和企求死者平安升天的虔誠。“陰燈”與“陽燈”相互對應,在滇中、雲南,乃至全中國都是獨一無二的。

風景名勝

澄江歷史上為郡、路、府、縣治地,作為自古以來的滇中名郡,文化澱積深厚,曾有“文風不讓中原盛,民俗還如太古淳”的美譽。明隆慶四年(1570年)府城從金蓮山麓的舊城遷至鳳山南麓。鳳山左右勢如展翼,中段狀如鳳首,遠望猶似盤旋丹鳳,而城池方正整齊,以北正街為中軸,宛若一本翻開的大書,故澂江縣城有“丹鳳銜書”的美稱。縣城東南西北建有擁暉、澄波、攬秀、儀鳳四道城門。城內曾有眾多的官署廟宇、石木牌坊等。
玉筍擎天

玉筍擎天
玉筍山,因山如玉筍而得名,也叫尖山、金鐘山、涌拔山,現稱尖山。屹立於撫仙湖西岸,與湖水互相輝映,景色美麗,風光無限,高峻崎峋,插入雲表,猶如擎天,故稱玉筍擎天。
玉筍山頂峰有盤石,據傳,四時注水不竭,景謂:“玉筍晴嵐”或“玉筍擎天”。東有溫泉,泉口甚多,甚至湖底也有泉口,湧水量大,水質含琉,水溫達40℃還多。東北面有回龍山(象山),其南上肥下削,若大象長鼻下吸湖水,俗有“象鼻飲著水,必定是豐年”之說。
金蓮捧日

金蓮捧日
金蓮捧日舊八景稱“牢莊晚照”,系指澂江壩子東部,舊城旁邊的金蓮山。這座山,古稱牢莊山或龜山,此山高圓平整,眾山環拱。當夕陽西墜,惟此山紅光映照,燦若星辰,又因山上遍長野金蓮花,與夕照相輝映,猶似金蓮捧日而得名。
仙湖夜月

仙湖夜月
仙湖夜月,每當秋日月明之夜,月亮照射在撫仙湖上,湖水透亮,猶如明珠在湖底發光,“湖裡頭一片月”、“波靜躍潛鱗”。特別在湖東青魚灣一帶,夜遊的青魚,爭吞明亮的月亮,頗具神奇。明時撫汕湖還稱青魚戲月湖,此景稱仙湖夜月。
羅藏朝雲

羅藏朝雲
梁王山又名羅藏山,滇中第一高峰,海拔2820米,位於澂江、呈貢兩縣之間,離昆明40多千米,離縣城西北20千米。因元代中後期統治雲南的梁王巴匝剌瓦爾密看中此山地勢險峻,在主峰兩側屯兵紮營而得名。
因受來自印度洋和太平洋兩股不同氣流的影響,雲彩狀態奇異萬千。若遇多霧的日子,還可欣賞宛若仙境的雲海。清晨遠眺梁王山主峰,雲遮霧繞,孤峰在雲霧裡隱隱約約,旭日照臨,雲霧和山峰都抹上縷縷金色的朝暉,而陰雨初霽之時,則出現“一縷寒煙迷谷口,千重百聯鎖山腰”的景象,這就是“羅藏朝雲”。
九苞鳳城

九苞鳳城
九苞鳳城,是指縣城及城北的舞鳳山,土色粉紅,形同九頭丹鳳凌空翱翔。山溝梁王山的中支逼迫而來,如鳳首覽輝,左右兩山其勢如同鳳凰展翅。澂江古城,城牆高一丈九尺,方圓五華里零三分,門樓巍峨,南北的大街如書軸,東西的房屋相連,如打開的書卷,故有丹鳳銜書之稱。
華山古寺

華山古寺,就是華山上的華藏寺,始建於南北朝齊梁年間,在城東5千米處,岩壑幽峭,松柏參天。有梵宇琳宮數十處。四壁繪畫人物,衣冠皆元時。據說殿前無須打掃,灰塵不染,蛛絲絕影。有古聯云:“梵釋堂空清磐尚,留蕉下誕齊梁寺”。
東浦流虹

東浦流虹
東浦流虹,是指城東5千米處照摩山下東龍潭景色。此間林壑深秀,翠壁丹崖,清泉老樹與一老閣危欄相掩映,春夏之交,陰森不暑,秋冬時,落葉飛霞,幽奇變幻,宛如一幅天然圖畫。每逢盛夏,常有彩虹出現,一頭在龍潭,一頭在仙湖,橫跨數里,奇觀異彩。
龍巖靈湫

龍巖靈湫
龍巖靈湫,指縣城西北5千米的西北潭舊稱西泉,岩飛壁峭,泉浦清澈,林木蔥鬱,被文人名為“龍靈湫”。據說這兒的泉水一股是陽宗海水從羅藏山下淌過來,另一股是滇池水經伏虎山下流過來,泉水分左右兩批左批四時常清,撓之不濁;右激四時常濁,澄之不清。兩批分流成潭,源遠流長。
西山伏虎

西山伏虎
西山伏虎,指老虎山,位於點蒼山南面,在縣城西7千米下左所背面。山脈障石,平地突起,山形似虎,頭圓、眼睜,威武雄狀,像一隻臥在山下觀察動靜,欲將跳起來的猛虎。
萬花春谷萬花春谷

萬花春谷
萬花春谷指在縣城東面5千米金蓮山東側的山箐內,此谷幽靜,春天如畫,此背山花滿谷,茂林修竹。谷旁桃李成林。在谷深處,詩人騷客,設有茅屋濟社。每當春季,山花爛漫之際,遊人不絕,談詩論文,煮茶賞景。

著名人物

李恢:三國名將李恢,是雲南入國家正史的第一人,為蜀漢建立和平定南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封為漢興亭侯,加“安漢將軍”,領“建寧太守、交州刺史”。
趙士麟:康熙年間曾任史部左侍郎和浙江巡撫的趙士麟,其為官為政和學術詩文廣為傳頌,《台灣善後疏》促成了康熙對台灣善後問題的正確決策,為實現中國的統一和完整作出重要貢獻。
李發甲李發甲,字瀛仙,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舉人。以舉人功名而巡撫湖南,政惠兩湘江,殉於職事;
清中期祿充楊姓一門有楊思榮、楊凝陽兩人中進士,相距百步又有許湘中翰林,留下“一門雙進士,百步兩翰林”的佳話;
羅佩金:護國英雄羅佩金是雲南“辛亥重九起義”和“護國運動”的主要組織者之一,忠於國事、克已讓賢的為人風範,彰顯了澄江人的優良性格。

城市榮譽

澂江縣先後榮獲國家衛生縣城、中國楹聯文化縣、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全國法治縣創建活動先進單位、中國(雲南)最具投資價值文化旅遊縣、省級園林縣城、省級文明縣城、省級科普示範縣、省級藥品安全示範縣、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省第九屆“雙擁模範縣”等稱號,相繼被列為全國水利改革和高效節水減排試點縣、全國農村污水治理試點縣、全國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縣、2013—2015年度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雲南省縣域經濟轉型升級試點縣、全省地下空間開發試點縣、省級供銷社綜合改革試點縣。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2019年9月20日,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單位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