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穀

包穀是玉米的方言,流傳在河南省東南地帶。陝西南部地區也稱玉米為包穀。湖南、雲南、貴州、四川一帶也大量種植,也稱為“包穀” 。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玉米
  • 別稱:包穀
  • 二名法:Zea mays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
  • 亞綱:鴨跖草亞綱(Commelinidae)
  • :禾本目(Poales)
  • :禾本科(Poaceae;Gramineae)
  • 亞科:黍亞科
  • 分布區域:原產地可能為美洲,現廣植於世界各地,為重要穀物之一
詞語解釋,土家苞谷情,

詞語解釋

苞谷(包穀)bāogǔ
包穀包穀
[Indian corn] 玉蜀黍( Zea mays )的方言名,即玉米。
文天祥《出真州》詩序:“ 苗守義 遣衣被包復等來還。”【苞谷】即玉米。
吳熾昌客窗閒話續集·秦良玉遺事》:“遍歷荒山,得無主之地數十頃……使生置芋粟,一名苞谷。此賤而易成之物。”

土家苞谷情

在山裡的土家人口中,玉米不叫“玉米”,叫“苞谷”;土豆不叫“土豆”,叫“洋芋”;小麥不叫“小麥”,叫“麥子”。這是土家人的三大主糧,苞谷排在首位,地位自是不同尋常。民以食為天,苞谷是土家人的命根子。
包穀包穀
土家人認為苞谷最“經餓”,因此,在每年的收成中,即使洋芋、麥子產量高,只要苞谷產量不高,土家人也會發愁;相反,即使洋芋、麥子產量低,只要苞谷產量不低,土家人也會高興。
土家人種植苞谷很累。頭年冬天,冒著寒風把田地弄鬆。田地多是坡地,因此多半用不上耕牛,更不用說“鐵牛”(耕地的拖拉機),只能靠土家人的雙手和挖鋤,一鋤一鋤挖松全部地塊。翌年春天,土家人一粒一粒播種;夏天,則頭頂烈日,在苗地里施一兩遍肥,薅草;每次都彎著腰,一棵苗一棵苗施過來或薅過去。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土家人收穫苞谷也累。中秋時節,苞谷成熟,為了不至於霉變,必須趁天晴趕緊著收完幾千公斤苞谷。總是每天早早下地,由婦、幼把棒子(帶殼)從梗子“腰間”扭下來,再由青壯勞力一筐子一筐子背回家去。晚上,一家人回到家,辛苦了一整天的家庭主婦還得上灶做飯;其他人也不得休息,都圍在苞谷棒子堆旁,將殼撕開、扭下。等到幹完,已是深夜,才得以休息。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土家人保存苞谷也很累。幾千公斤苞谷收回家後,一家人又得把苞谷籽從棒子上扭下來。力氣大的青壯勞力一手緊握一把壓在屁股下的堅硬鐵火鉗,一手緊握棒子,不停地相互扭動,一個又一個……幾天扭下來,手上已是血泡累累。這還不算完,還得在晴天,把扭下的苞谷籽倒在篾蓆子上,鋪開,曬上幾天,直至曬乾後裝入糧倉。每天早晚都得一簸箕一簸箕地端進端出。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土家人吃苞谷也很累。他們先把苞谷籽放在大石磨里,一把一把,一轉一轉,由青壯年推成細面。往往一家人一個月的食用,要這樣推上一整天。吃得精細的人,嫌苞谷飯不夠柔軟,有時還要在苞谷面里摻上水,在小石磨上一勺一勺,一轉一轉,推得很細很細,然後在鍋里炕成很薄的一張張皮子(谷稱“豆皮子”),再切成細條,像麵條一樣煮來吃。而這樣辛苦一天的所得,大約只夠一家人吃一星期。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包穀包穀
雖然土家人種植苞谷累,收穫累,保存累,吃也累,但它畢竟是土家人的寶貝。在它們還未成熟時,嫩棒子煮來吃,清甜清甜;燒來吃,又香又甜;製成嫩苞谷粑粑烤來吃,則又酥又香又甜;製成糊糊吃,則又是一番風味。它們成熟後,由於苞谷籽富含蛋白質,又含抗癌物質,因此以食用苞谷為主的土家人往往身體很棒,而且幾乎不患癌症。枯殼、枯梗子鋪在床上,是土家人的“席夢思”;墊在牲口欄底,則是牛羊的“席夢思”,還能被“泡製”成上等農家肥,為來年的豐收打好基礎。
土家人種植苞谷累,收穫累,保存累,吃也累,如今卻好多了。由於近些年農業科技的不斷發展和實用性的增強,省去了土家人不少麻煩。如一瓶除草劑就可“薅”去大量雜草;一台吹風機幾小時就可吹乾大量苞谷籽;一台乾濕磨幾小時就可打碎大量苞谷籽。
如今,時代進步了,土家人付出的辛勤和汗水也得到了不少回報。吃著吃著嫩棒子,苞谷也就成熟了。土家人把多餘的苞谷運出山外,換來柔軟可口的大米,或者製成“玉米粉條”等商品,推向市場,甚至出口掙外匯,既有益於小家庭和個人,又有益於國家和集體,何樂而不為?
土家人擁有苞谷這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物,真是天大的福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