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鳩(鴿形目斑鳩屬鳥類的統稱)

斑鳩(鴿形目斑鳩屬鳥類的統稱)

斑鳩是鴿形目斑鳩屬鳥類的統稱,屬脊索動物門鳥綱鴿形目,體形較家鴿為小,因而通常被稱為鳩(dove),以與鴿子(pigeon)相區別。

頭小;頸細;嘴狹短而弱;翅形狹長,第二枚和第三枚初級飛羽最長;尾相當長,呈凸尾狀;跗蹠短而強,趾長而狹,均適於行走賓士。 體羽大都為灰或褐色,無金屬光澤;雌雄相似。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斑鳩
  • 拉丁學名:Streptopelia
  • 別稱:斑鳩屬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鴿形目
  • 鳩鴿科
  • 亞科:鳩鴿亞科
  • :斑鳩屬
  • 分布區域:幾乎遍布全國
  • 英文名:Turtle Dove
形態,地理分布,主要種類及特徵,歐斑鳩,山斑鳩,灰斑鳩,珠頸斑鳩,棕斑鳩,

形態

體形較家鴿為小,因而通常被稱為鳩(dove),以與鴿子(pigeon)相區別。頭小;頸細;嘴狹短而弱;翅形狹長,第二枚和第三枚初級飛羽最長;尾相當長,呈凸尾狀;跗蹠短而強,趾長而狹,均適於行走賓士。
體羽大都為灰或褐色,無金屬光澤;雌雄相似。

地理分布

世界上有16種,除拉丁美洲及個別地區如伊里安島等未見有分布外,廣布世界其他地區。我國僅有5種,幾遍全國。

主要種類及特徵

歐斑鳩

學名 Streptopelia turtur
形 態 (依據新疆所采的標本)
雄性成鳥 頭頂和後頸暗灰沾藍;下頸左右兩側具有黑色塊斑,各羽緣以白色;上背
淺褐,而具淺棕色端緣;下背、腰及尾上覆羽等亦然,但褐色較深;中央尾羽暗褐,具白色狹端;其餘尾羽黑,具白色端斑,此斑向外側尾羽逐漸變闊,至最外側尾羽則轉為純白色;肩羽,小覆羽及內側中覆羽和次級飛羽等均深棕色,羽基具黑褐色的三角形斑;大覆羽鴿灰;飛羽,初級覆羽以及小翼羽等均暗褐,而且除小翼羽外,各羽均具棕色外緣。頦、喉及頭側均淡葡萄酒白色,喉部中部幾純白色,至胸部轉為深葡萄酒色,以後漸變白;腹部兩側淡灰;腋羽深灰。
雌性成鳥 不如雄鳥鮮亮;頭部顯棕。
虹膜橙紅;嘴灰黑;跗蹠紅紫,爪呈角褐色。
鑑別特徵 頭頂暗灰;下頸兩側有黑色塊斑,雜以白色羽緣;內側覆羽和飛羽均棕色,羽基具黑褐色的三角斑。
生 態 此鳩在新疆數量不多,棲於農區綠洲附近。據錢燕文等(1965),曾在繁殖季節剖驗5隻鳥胃,其中3隻純食玉米,1隻胃內有桑椹,餘1鳥胃內見有近百粒芝麻及數粒小麥。6月15日在一棵柳樹上發現一巢,距地高約2米;巢內僅有1枚卵。6月25日又發現一巢,也只有1卵。卵潔白而有光澤,平均大小(3枚卵)為3.23×2.29厘米。北京師範大學鄭光美於1975年7月31日在新疆溫宿,發現一巢,位於住家附近的一株幼楊樹上,距地3米。巢材為枯枝,編織簡陋。巢的內徑為12×13,外徑20×20,深度為3厘米。滿窩卵2枚,純白色。卵重分別為6.4, 7.5克;卵徑為28.5×22.0, 29.3×23.2毫米。

山斑鳩

學名 Streptopelia orientalis
形態 (依據北京所采的指名亞種標本)
成鳥 雌雄相似。頭和頸灰褐而帶葡萄酒色,前額和頭頂有更多的藍灰色;在頸基兩側各有一塊羽緣為藍灰色的黑羽;上背褐色,各羽緣以紅褐色;下背和腰均藍灰;尾上覆羽褐而帶灰,羽端純灰;中央尾羽褐色,羽端沾灰;外側尾羽褐色更深,而灰色端部更寬,最外側尾羽的外翈為灰白色;肩羽和內側飛羽均黑褐,羽緣紅褐;外側中覆羽和大覆羽深石板灰色,羽端較淡;飛羽黑褐而具較淡的狹緣。下體為葡萄酒的紅褐色;刻和喉呈帶黃的粉紅色;腹部淡灰;兩肋、腋羽及尾下覆羽均藍灰色;尾下覆羽較淡。
虹膜橙色;嘴暗鉛藍色;跗蹠或多或少為洋紅色,爪角褐色
引自中國動物志資料庫引自中國動物志資料庫
鑑別特徵 體形較一般斑鳩,全長達330毫米。上體大都褐色;頸基兩側有雜以藍灰色的黑塊斑;肩羽具顯著色紅褐色羽緣;尾端灰白;下體主為葡萄酒的紅褐色。
生態 棲息於多樹地區,或在丘陵、山腳,或在平原。於繁殖季節多在山地,冬遷至平原。常結群活動,亦見與珠頸斑鳩混群在一起。
叫聲低沉,如雲“coo coo—co coo coo”,重複叫好幾次。繁殖期中鳴叫頻繁,可傳錄為樂曲如上頁(據Hemmingsen,1973)。
覓食多在樹林中的地面上,或在農田。食物主要為植物性的,包括雜草種子、植物的嫩葉和果實、農作物種子,如高粱、稻穀、麥種、小米、茄類種子等。在河北白洋淀一鳥胃中曾發現有鱗翅目幼蟲31條,共重2克。
此鳥所食穀物,一部分是取自散落在地面上的,還有一部分是取自植株的,或且可能是播種的種子由土中挖出的。由於嗜食穀物,對農作物多少帶來一些損害。它肉味美可食,可狩獵對象。

灰斑鳩

學名 Streptopelia decaocto
形態 (據采自陝西南部的指名亞種標本)前頭灰色,向後漸轉為淺粉紅灰;後頸基處橫列一道半月狀黑色領環,其前緣為灰色,後緣亦灰,但不顯著;背、腰、兩肩及翅上的小覆羽等均為淡葡萄色;尾上覆羽亦同,但較長的數枚沾灰,與中央尾羽同色;外側尾羽轉為灰以至灰白色,並具黑色羽基;翅上覆羽大都藍灰色;飛羽黑褐,內側初級飛羽沾灰。頦、喉白色,下體餘部鴿灰,胸部帶粉紅色,兩肋和尾下覆羽轉藍灰色。
虹膜紅色,瞼緣亦紅,眼周裸出部白或灰;嘴近黑色;跗蹠和趾等暗粉紅,爪黑。
鑑別特徵 體形較山斑鳩稍小;上體大都淡葡萄褐色,後頸具一道半月狀黑色領環;下體淡鴿灰,胸部渲染粉紅色。
生態 在陝西南部的指名亞種,常棲於平原或山麓叢樹間,亦常飛臨栽培地帶覓食。數量很少,常結小群混雜於他種斑鳩群中。食性方面,曾於4,6,8,9等月份剖析11隻鳥胃,內含食物全為植物質,主要是栽培作物,有小麥(8次)、豌豆(1次)、油菜籽(1次)及野果等。
在新疆,從14隻鳥胃內發現所食的東西純為植物性的,其中絕大部分為作物種子,如玉米(9次,最多達42粒),小麥(3次,最多達107粒),甜瓜子(3次,最多達12粒),苜蓿、麻籽(各2次),菜籽和黃豆(各1次,黃豆達20餘粒);有3隻鳥胃內兼有雜草籽。
叫聲為“coo-coo, coo-roo”,連續7次(Wilder and Hubbard, 1938),或為“coo coo-oo coo”,可轉錄為樂曲如下(Hemmingsen, 1973):
巢以細枝造成平盤狀,猶如其他斑鳩一般,置於樹木或灌木叢間,有時在建築物上。北京師範大學鄭光美於1975年6月18日採得一巢,位於果園內的一株榆樹上,距地7米,似枯枝編成。巢的內徑為13,外徑20×25,深度3.5厘米。巢內有2卵。卵重分別為7.8, 7.5克;卵徑為28.5×23.6,31.6×24.3毫米。

珠頸斑鳩

學名 Streptopelia chinensis
形態 (依據采自北京的指名亞種標本)
雄性成鳥 前額和頭頂前部淡灰,頭頂餘部以至後頭為鴿灰而帶葡萄酒的粉紅色;後頸基處和其兩側有寬闊的黑色領圈,黑羽末端為白色或黃白色,成點斑狀;上體餘部為褐色,羽緣較淡;中央尾羽與背同色,但較深些;外側尾羽黑色,末端為寬闊的白斑;翼緣及外側小覆羽和中覆羽等均藍灰色,其餘覆羽較背部為淡;飛羽深褐,羽緣較淡;頦近白色;頭側、喉、胸及腹等均為葡萄酒的粉紅色;兩脅和腋及尾下覆羽均灰。
雌鳥體色與雄鳥相似,但不如後者輝亮。
虹膜褐色;嘴深角褐色;跗蹠及趾均紫紅色,爪角褐色。
引自中國動物志資料庫引自中國動物志資料庫
鑑別特徵 頭為鴿灰色;上體大都褐色,而下體則為粉紅色;後頸有寬闊的黑羽領圈,綴以黃色以至白色的珠狀細斑;外側尾羽黑褐,末端白色,在展尾時十分顯著。
生態 平時多棲於多樹的草地上、郊野農田間,或住家附近。常結集小群,有時和山斑鳩和其他鳩類混合成群,在樹上停歇,或在地面覓食,受驚就立即飛避至附近樹上。飛翔時兩翅拍動,要比山斑鳩快些;飛行十分迅速,但不能持久。
鳴聲響亮,音調較山斑鳩稍高。鳴叫時作鞠躬狀,猶如其他鳩類。聲如“ku-ku-u-ou”,一分鐘連續叫十多次,有時末尾還加一“ku”。據Hemmingsen (1973),此鳩有6種不同叫聲:(1) tootoo toorr too(約1.3秒),(2) too troorr, (3) too troorr too, (4) too-too troorr, (5) too troorr troorr too, (6) troorr troorr trroo”,在晨昏間常能聽到。
食物幾乎全為植物性的。我們在陝西南部曾於4—10月間剖析52隻鳥胃,結果除了在一隻鳥胃內見有昆蟲碎片外,其餘鳥胃內全為植物性物質,包括稻穀(13次)、小麥(11次)、玉米(8次)、綠豆(5次)、高梁(2次)、黃豆(2次)、豌豆(2次)、黑豆(1次)、粟(1次)、油菜籽(1次)以及雜草種子等。
李桂垣等(1985)在四川剖檢43隻鳥胃,其中除於3—4月發現有3隻鳥攝食蠅蛆和蝸牛外,其餘各鳥的食物均為植物質,包括稻穀(22次)、小麥和玉米(各10次)、油菜(9次)、豌豆(5次);以及菜豆、紅薯、芝麻等。全年的食物未見顯著差異。吳志康等(1986)在貴州省先後剖檢過19隻鳥胃,其內含物也以農作物為主。
巢通常置於樹上或在矮樹叢和灌木叢間。在南方也曾在龍舌蘭葉子上面和山邊岩石的裂縫中找到其巢。巢以稀疏樹枝構成平盤狀,外徑約32 × 42,內徑約8×8.5厘米,一窩常產2枚卵。巢一般離地約2米。卵白色,稍有光澤,呈橢圓形,一端有時稍尖些。卵大小平均為28.7×20.8毫米。雌雄均參加孵卵,約18天左右出雛。雙親均參加餵雛工作。

棕斑鳩

學名 Streptopelia senegalensis
形態 (主要據Baker, 1928)頭和頸均淡粉紅色;頸基兩側具有雜以棕色羽端的黑色塊斑,非常明顯;背、肩、翅上的內側覆羽和飛羽、腰、尾上覆羽及中央尾羽等均淡土褐色,有時沾棕;外側尾羽灰褐而具白端,向外尾羽基部變黑,端部大都白色;翅上的其覆羽大多灰褐;翼緣及小翼羽黑褐;飛羽暗石板褐,羽緣較淡;胸栗色,向後轉為粉紅,至腹和尾下覆羽則為白色;兩腋和腋羽均灰。
虹膜及外眼眶暗褐,內眼眶白;嘴暗角褐以至近黑色;跗蹠和趾深肉以至淡粉紅色。
鑑別特徵 為一種小形灰褐色的斑鳩,頸基兩側有雜以棕色的黑色塊斑;胸粉紅色;外側尾羽黑,末端多白色。
生態 為留鳥,但隨食物情況和季節不同而有垂直性移動,奔走迅速輕快,覓食常在地面上。食物主要為植物種子、果實及嫩芽等。叫聲富有音韻,似雲“cǒǒ-cǒǒ, cǒǒ-ǒǒ,cǒǒrǒǒcǒǒ-cǒǒ cǒǒcoo, or ǒǒ-gǒǒrǒǒcroo”(據Goodwin 1973),猶如笑聲,故名笑斑鳩,與其斑鳩顯著不同。
大多棲息於沙漠、半沙漠、綠洲及矮樹叢生之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