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菜

湘江菜

湘江菜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是湖南菜系的主要代表,以製作精細,口味多變而知名,素有、燉、、炒等特色製法,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湘江菜
  • 外文名:Xiangjiang River Valley Regional Cuisine 
  • 主要原料:葷 素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適宜人群:一般人群
  • 菜系:湖南菜系
  • 所處城市長沙衡陽、湘潭
  • 口味:偏辣
名片,發展歷史,湘菜特點,相關菜式,

名片

湘江流域的菜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是湖南菜系的代表,以油重色濃為特點,以煨、燉、臘、蒸、炒為特色製法,,擁有眾多名菜佳肴。

發展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
從湖南的新石器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陶食器和酒器,以及伴隨
這些陶器一起出土的穀物和動物骨骸的殘存來測算,證實瀟湘先民早在八九千年前就脫離了茹毛飲血的原始狀態,開始吃熟食了。春秋戰國時期,湖南主要是楚人和越人生息的地方,多民族雜居,飲食風俗各異,祭祀之風盛行。
秦漢兩代時期
秦漢兩代,湖南的飲食文化逐步形成了一個從用料、烹調方法到風味風格都比較完整的體系,其使用原料之豐盛,烹調方法之多彩,風味之鮮美,都是比較突出的。1972 年從湖南長沙市馬王堆的軟侯妻辛追墓出土隨葬遺策中可以看出,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湖南的精餚美饌已近百種。僅肉羹一項就有5大類24種。用純肉燒的叫太羹,是羹中最好的,有9種,均為濃湯;用清燉方法煮的清湯叫白羹,有牛白羹、鹿肉芋白羹、鮮鱖藕鮑白羹等7種;加芹菜燒的肉羹叫中羹,有狗巾羹、雁巾羹、鯽藕中羹3種;用蒿燒的肉羹叫逢羹,有牛逢羹、羊逢羹、豕逢羹;用苦菜燒的肉羹叫苦羹,有狗苦羹和牛苦羹兩種。另外還有72種食物。如“魚膚”是從生魚腹上割取的肉;“牛膾”、“鹿膾”等是把生肉切成細絲製成的食物;“熬兔”、“熬陰鶉”是乾煎兔或鵪鶉等。
西漢時期
從出土的西漢遺策中可以看出,漢代湖南飲食生活中的烹調方法比戰國時代已有進一步的發展,發展到羹、炙、煎、、蒸、濯、膾、脯、臘、炮、醢、苴等多種。烹調用的調料就有鹽、醬、豉、曲、糖、蜜、韭、梅、桂皮、花椒、茱萸等。由於湖南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所以自唐、宋以來,尤其在明、清之際湖南飲食文化的發展更趨完善,逐步形成了全國八大菜系中一支具有鮮明特色的湘菜系。

湘菜特點

湘菜特點
湘江流域的菜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是湖南菜系的主要代表。它製作精細,用料廣泛,口味多變,品種繁多。其特點是:油重色濃,講求實惠,在品味上注重酸辣、香鮮、軟嫩。在製法上以煨、燉、臘、蒸、炒諸法見稱。煨、燉講究微火烹調,煨則味透汁濃,燉則湯清如鏡;腊味製法包括煙燻、滷製、叉燒,著名的湖南臘肉系煙燻製品,既作冷盤,又可熱炒,或用優質原湯蒸;炒則突出鮮、嫩、香、辣,市井皆知。著名代表菜有:“海參盆蒸”、湘西外婆菜,紅燒肉,剁椒魚頭,“腊味合蒸”、“走油豆鼓扣肉”、“麻辣子雞”等,都是名菜佳肴。

相關菜式

洞庭湖區的菜,以烹製河鮮、家禽和家言見長,多用燉、燒,臘的製法,其特點是芡大油厚,鹹辣香軟。燉菜常用火鍋上桌,民間則用蒸缽置泥爐上燉煮,俗稱蒸缽爐子。往往是邊煮邊吃邊下料,滾熱鮮嫩,津津有味,當地有“不願進朝當駙馬,只要蒸缽爐子咕咕嘎”的民謠,充分說明燉菜廣為人民喜愛。代表菜有:“洞庭金龜”、“網油叉燒洞庭桂魚”,“蝴蝶飄海”、“冰糖湘蓮”等,皆為有口皆碑的洞庭湖區名餚。
洞庭金龜洞庭金龜
紅燒肉紅燒肉
湘西菜擅長製作山珍野味、煙燻臘肉和各種醃肉,口味側重鹹香酸辣,常以柴炭作燃料,有濃厚的山鄉風味。代表菜有:“紅燒寒菌”、“板栗燒菜心”、“湘西酸肉”、“炒血鴨”等,皆為馳名湘西的佳肴。
綜觀湖南菜系的共同風味是辣味菜和腊味菜。以辣味強烈著稱的朝天辣椒,全省各地均有出產,是製作辣味菜的主要原料。臘肉的製作歷史悠久,在我國相傳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三地區的菜各具特色,但井非截然不同,而是同中存異,異中見同,相互依存,彼此交流。統觀全貌,則刀工精細,形味兼美,調味多變,酸辣著稱,講究原汁,技法多樣,尤重煨烤。“日夜江聲下洞庭”,隨著時代的前進和國家經濟的發展,湘菜這朵奇葩,將會開得更加鮮艷奪目。
1958年4月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人視察長沙火宮殿菜館,並品嘗了該店的名菜,給予很高的評價。湘菜的主要名菜有“東安子雞”、“紅煨魚翅”、“腊味合蒸”、“麵包全鴨”、“油辣冬筍尖”、“板栗燒菜心”、“五元神仙雞”、“吉首酸肉”等。其中“紅煨魚翅”又名“組庵魚翅”,是湖南地方名菜。烹調方法是用魚翅加雞湯、醬油等,用小火煨制而成,汁濃味鮮,以清鮮糯柔著名。清代光緒年間進士譚組庵十分喜歡吃此菜,其家廚便將黃煨魚翅的製法作了改進,加上雞肉、五花豬肉和魚翅同煨,使魚翅更加軟糯爽滑,湯汁更加醇香鮮美。譚進士食之稱讚不已,從此聞名天下。因此,菜為譚家家廚所創,故稱為“組庵魚翅”。
全家福:是家宴的傳統頭道菜,以示闔家歡樂,幸福美滿。全家福的用料比較簡易。一般主料為:油炸肉丸、蛋肉卷、水發炸肉皮、淨冬筍、水發豆筍、水發木耳、素肉片、熟肚片、鹼發墨魚片、雞肫、雞肝等。輔料為:精鹽、味素、胡椒粉、蔥段、醬油、水芡粉、鮮肉湯等。製作比較容易:將上述主、輔料備辦周全以後,先把冬筍放進沸水鍋中煮五分鐘左右撈出,解切成柳葉片狀,再把豆筍切成一寸長,然後將木耳洗淨、撕開,將皮肉批刀成骨牌塊,雞肫和雞肝切成薄片,墨魚切成一寸見方的片狀,把肉丸和蛋卷扣入蒸缽內蒸熟,上菜時取出復入大湯盆內。
湘江菜
百鳥朝鳳:是一道傳統湘菜,象徵歡聚一堂,其樂融融。選一隻肥嫩母雞宰殺,去血褪盡雞毛,除掉嘴殼、腳皮,從頸翅之間用刀劃開一寸長左右的雞皮,取出食管、食袋、氣管;再從肛門處橫開一寸半長左右的口子,取出其餘雞內臟,清洗乾淨,這樣,整個雞的形體未遭破壞。然後將整雞用旺火蒸至雞肉鬆軟,再放入去殼的熟雞蛋,續蒸20分鐘左右,即從蒸籠取出蒸鋪,倒出原湯於乾淨鍋中,將雞翻身轉入大海碗內,剔去薑片,原雞湯燒開,加菜心、香菇、再沸時起鍋盛入雞碗內,撒上適量胡椒粉。至此,便成一道雞身隆起,雞蛋和白菜心浮現於整雞周圍的形同百鳥朝鳳的美味佳肴。
組庵魚翅:又叫紅煨魚翅,是湖南傳統名菜。組庵魚翅用料講究,製作獨特。需選脊翅,去粗取精;另用母雞一隻,豬前肘一個,蝦仁、干貝、香菇等佐料適量備用。母雞、豬肘同時用中火開,小火煨好取湯。魚翅脹發後用畜湯蒸製後,再入蝦仁、干貝、香菇等佐料煨爛而成,此菜味道醇厚,魚翅糯軟,營養豐富,實為菜中珍品。解放前,曲園酒家操作此菜,頗得食客讚賞。
子龍脫袍:是一道以鱔魚為主料的傳統湘菜。因其鱔魚在製作過程中需經破魚、剔骨、去頭、脫皮等工序,特別是鱔魚脫皮,形似古代武將脫袍,故將此菜取名為子龍脫袍。解放前,李宗仁任中華民國代總統時,曾在曲園南京分店大宴賓客,席間對子龍脫袍讚不絕口,因此,曲園曾名震金陵古都。子龍脫袍不僅製法獨特,且菜名別致新奇,耐人尋味,一直吸引著不少名士。如齊白石吳晗田漢等曾光顧曲園,品嘗此菜。解放後,曲園的老廚師還曾召往中南海,為毛澤東主席獻藝。現今只有又一村飯店芙蓉廳預約生產供應。
霸王別姬:傳統湘菜,問世於清代末年。本世紀,長沙的玉樓東、曲園、瀟湘、老怡園酒家常有供應。霸王別姬用甲魚和雞為主要原料,輔以香菇、火腿、料酒、蔥、姜、蒜等佐料,採取先煮後蒸的烹調方法精製而成。製法精巧,吃法獨特,鮮香味美,營養豐富,一經品嘗,留齒猶香,是酒席筵上的佳品。
三層套雞:傳統湘菜,為長沙名廚柳三和擅長的名菜之一。20年代末,魯滌平主湘,其側室沙夫人患頭痛,醫者薦方以一麻雀、一斑鳩、一烏骨母雞,用天麻套蒸飲湯治病。柳三和根據配方易以母雞內放一鴿子,鴿子內放一麻雀,麻雀之內放天麻、枸杞之類,三物套蒸,製成三層套雞而名噪一時,頗受上層人士讚賞。何鍵主湘時,經常在三和酒家宴客。
長沙麻仁香酥鴨:是長沙特一級廚師石蔭祥大膽推出的優秀之作。此菜集鬆軟、酥脆、軟嫩、鮮香於一體,深得四方賓客稱讚。此道菜良種肥鴨。烹飪時在鍋內放入花生油,燒至六成熱,下入麻仁鴨酥炸,面上澆油淋炸,至麻層呈金黃色時倒去油,撒上花椒粉,淋入芝麻油,取出切成條狀,整齊地擺放盤內,配下頭、翅、掌,以示鴨入席,周圍拚上香菜,造型美觀,色調柔和,焦酥鮮香,回味悠長。
湘江菜
花菇無黃蛋:長沙的傳統名菜,早在本世紀30年代即聞名遐邇。花菇無黃蛋製作的關鍵在於掌握火候,既要蒸熟,又不能讓蛋清流出,破壞造型。蔡海雲製作的無黃蛋蛋面光滑不破,質地異常鮮嫩。顧客吃到這種沒有蛋黃的雞蛋,往往驚嘆不已。
牛中三傑:牛中三傑曾在李合盛餐館顯赫一時。所謂牛中三傑是指:髮絲牛百頁、紅燒牛蹄筋燴牛腦髓。著名劇作家田漢在湘時,對李合盛牛肉餐館的牛中三傑懷有特殊的感情。有一天,田漢與湘鄉名士鄧攸園共飲時,鄧酒酣脫口說出一聯:穆斯林合資開牛肉餐館;田漢應聲對出:李老闆盛情款湘上酒徒。正好鑲入李合盛三字,李大喜,拿來筆硯,請田漢書贈留念,傳為美談。牛中三傑精工製作。髮絲牛百頁要選用牛肚內壁皺褶部位,切細如髮,色澤美觀,味道酸辣,質地脆嫩,入口酸、辣、鹹、鮮、脆五味俱全。紅燒牛蹄筋選用牛蹄筋,加桂皮、紹酒、蔥節、薑片等精製而成,軟糯可口,味道鮮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