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新縣(湖北陽新)

陽新縣

湖北陽新一般指本詞條

陽新縣,隸屬黃石市,為武漢城市圈重要組成部分,位於湖北省東南部,地處長江中游南岸,幕阜山脈北麓,南與江西接壤,素有“荊楚門戶”之稱。境內國土面積2800平方千米,轄22個鎮場區,總人口109萬(2016年)。縣政府駐地興國鎮

陽新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地處武漢“1+8”城市圈、長江經濟帶緊密層和“中三角”腹地,長江黃金水道過境50公里,106、316國道橫貫東西,武九鐵路縱穿南北,大廣、杭瑞、黃鹹、麻陽四條高速境內縱橫交匯,隨著武陽一級公路、黃陽快速通道、富池長江大橋及棋盤洲萬噸深水碼頭等一系列交通樞紐工程的實施及建成,陽新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國省幹線、長江水道、富河航運、快速鐵路為主骨架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心城區可實現5分鐘上火車、15分鐘上高速、1小時上藍天的快捷交通需求,陽新作為湘鄂贛毗鄰地區重要物流商貿聚散地的優勢進一步凸顯。

2019年1月9日,陽新縣憑藉陽新布貼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中央宣傳部 財政部 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文物局關於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的通知》陽新縣名列其中。2019年4月2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決定陽新縣退出貧困縣。

基本介紹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人口民族,地理環境,地形,氣候,水文,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水利資源,生物資源,林業資源,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人民生活,社會保障,郵電,環境保護,安全生產,交通,風景名勝,地方特產,著名人物,所獲榮譽,

建置沿革

陽新縣地圖陽新縣地圖
陽新縣歷史悠久,是文明古縣,革命老區。陶唐時為荊揚之域,虞、夏、商屬荊州,西周為鄂王轄地,春秋歸楚,秦屬南郡。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分南郡始置下雉縣,屬江夏郡。漢、三國、晉、梁、陳、隋、唐,歷名下雉、閏光、陽新、奉新、安昌、永興、富川。宋、元、明、清先後稱興國軍、路、府、州。1912廢州設縣,1914年定名陽新縣。1949年5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解放陽新,建立人民政權,隸屬大冶專區。1952年6月改屬黃岡專區。1965年7月起改屬鹹寧地區。1997年1月1日起劃歸黃石市管轄。
三國,吳孫權析下雉置陽新縣,以縣治陽辛得名。
陳,析陽新置永興縣。
開皇九年(589年),改陽新為富川,後改富川為永興,時縣地在武昌、永興兩縣境內。大業三年(607年夏郡。
代,縣地在鄂州武昌、永興兩縣境內。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以永興縣置永興軍,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改永興軍名興國軍,隸江南西道,領永興縣、通山縣、大冶縣3縣。崇寧元年(1103年),屬江西路。
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興國軍為興國路總管府,屬江西行省,領三縣(永興、大冶、通山)。十七年(1280年),興國路總管府屬江淮行省蘄黃道。十九年(1282年),屬江西道。三十年(1293年),改屬湖廣行省江南湖北道。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壽輝克興國,改興國路總管府名興國軍。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改興國軍為興國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興國路為興國府,屬湖廣行省。
洪武九年四月(1376年),降府為興國州,隸湖廣布政使司武昌府,省永興以州治,領通山、大冶2縣。屬武昌府。
清初,興國州仍領通山、大冶,同屬湖北布政使司武昌府。康熙三年(1664年)起,興國州不再領縣,屬武昌府。雍正元年至十三年(1723-1735),分湖廣行省,設定湖北省,縣地屬湖北省武昌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改道,改興國州為興國縣,隸湖北省江漢道。後道廢,從屬湖北省。三年(1914年),定名陽新縣。
《興國州志》插圖《興國州志》插圖
1949年5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解放陽新,建立人民政權,隸屬大冶專區。
1952年6月,屬黃岡專區。
1965年7月,屬鹹寧地區。
1997年1月1日,劃歸黃石市管轄。

行政區劃

陽新縣轄22個鎮(區),即興國鎮、富池鎮、黃顙口鎮、韋源口鎮、陶港鎮、白沙鎮、浮屠鎮、三溪鎮、王英鎮、龍港鎮、洋港鎮、排市鎮、木港鎮、楓林鎮、太子鎮、大王鎮,陽新經濟開發區、城東新區(綜合管理區)、率洲管理區、半壁山管理區、荊頭山管理區、金海開發區。
2013年5月,太子鎮大王鎮和金海煤炭開發區(即金海開發區)由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託管。

人口民族

截止2017年12月底,陽新縣戶籍戶數30.01萬戶,戶籍人口109.1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8023人。全年出生19416人,人口出生率17.72‰;死亡8788人,人口死亡率8.0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9.70‰。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22:100。全年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044元,比上年增長9.2%。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5元,比上年增長9.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56元,比上年增長9.0%。
陽新縣有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等26個少數民族。

地理環境

陽新縣位於長江中游南岸,幕阜山脈北麓,湖北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14°43'-115°30′;北緯29°30′-30°09′,東西橫距76.5千米,南北縱距71.5千米,國土面積2780平方千米。最高處為七峰山南岩嶺,海拔862.7米,最低點富水南城潭河床,海拔8.7米。縣境東北與蘄春縣武穴市隔江相望,東南緊鄰江西省瑞昌市,西南接通山縣和江西省武寧縣,西北連鹹寧市大冶市
陽新縣

地形

陽新縣屬鄂東南低山丘陵區,處幕阜山向長江沖積平原過渡地帶,西北、西南、東南部多低山,且向東、中部傾斜,構成不完整山間盆地。富水自西向東南橫貫縣境,自湄潭以下,兩岸湖泊星羅棋布,崗地坡度平緩,分布在山丘河流湖泊之間。

氣候

陽新縣屬北亞熱帶氣候區,年均氣溫16.8℃,極端最高氣溫41.4℃(1966年8月10日),極端最低氣溫—14.9℃(1969年2月1日),無霜期263天。年均日照時數1897.1時,日照率44%。年均降雨量1389.6mm。由西南向東北呈遞減趨勢,年均降雨日147個,夏季最多,4-7月平均降雨量739.9㎜,雨量多,強度大,常造成洪澇災害。

水文

陽新縣東臨長江,有狹長小平原,中小湖泊較多,被譽為“百湖之縣”。總集水面積6771.4平方千米,其中客水3991.4平方千米。境內獨自流入長江水系6條,以富水為主,其次是湋源湖、海口湖、菖湖、袁廣湖、上巢湖。按5千米以上河流統計,全縣大小河港365條,河道總長度985.5千米。有大小湖泊250處,總面積349.32平方千米。
富水水系
富水流域面積5310平方千米。幹流長196千米,河道總落差613米,平均寬約43千米。流域內5千米以上支流有130條,其中一級支流30條,二級支流52條。
海口湖水系
海口湖流域面積168.5平方千米,流域起點在筠山半山董,河長20千米,河流落差187米,平均坡降9.3‰。流域內的水由重建的海口閘流入長江。
袁廣湖水系
袁廣湖發源於筠山峨眉頭。自豹坑王流經小港李、蔡家灣、竹林趙、馮家畈、石家畈、張良畈,入袁廣湖,又連線郝磯湖,在老渡口西北側注入長江。1972年以後,郝磯圍墾,改經沙村、郝磯之間的新港入江。湖底高程16.6米。流域面積67.6平方千米,河溝長16.4千米,落差139米,平均坡降8.5‰。
菖湖水系
菖湖發源於鳳凰山、牛角山北麓,流經沙港馮、牛角壠後入菖湖,來水原經菖蒲港注入長江。1965年以後,改經菖湖閘入長江。流域面積15.6平方千米,河溝長8千米,落差288米,平均坡降12.2‰。湖底高程16.1米,常年水位18.00米。
上巢湖水系
上巢湖發源於江西省瑞昌市賢金鄧家山。入上巢湖後,經鯉魚山東北麓山腳註入長江。流域面積6.6平方千米,客水面積1.6平方千米,河溝長4.4千米,落差41米,平均坡降9.3‰。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陽新縣地處長江中游多金屬成礦帶鄂東南成礦東端,富藏等金屬礦藏,煤炭石灰石大理石膨潤土等外生礦儲量亦豐,具有礦種多、分布廣、儲量大等特點。現已探明的礦產有35種,其中金屬礦19種,非金屬礦產16種,礦產地112處。金、銅、煤炭等礦產資源儲量位居湖北省前列,其中金探明儲量8萬餘公斤,居中國第3位;銅探明儲量130餘萬噸,占湖北省已探明儲量的35%,是中國八大銅生產基地之一;煤探明儲量8140萬噸,是中國百個重點產煤縣之一。
建材資源以水泥用石灰岩為主,其儲量大、分布廣,開發利用前景廣闊。有色金屬、貴金屬礦床20多處,其中共、伴生礦占35%。主要共伴生礦產有鎢、鉬、鉛、鋅及伴生有益元素錸、鎘、硒、碲等,具有分布集中,含量高、資源儲量大的特點。陽新縣水泥用灰岩礦產,含礦層位穩定、厚度大,礦石質量好,常構成大中型礦床;此外熔劑石灰岩、白雲岩資源蘊藏量大,開採技術經濟條件好。
陽新縣主要礦產資源儲量表
序號礦產名稱資源儲量單位基礎儲量(保有)資源量(保有)資源儲量(保有資源儲量(累計查明)
1

煤炭千噸
19368.1
16410
35778.1
52238.1
2
鐵礦
礦石千噸
180
255
435
1272
3
錳礦
礦石千噸
146
240
386
1045
4
銅礦
銅噸
259027
302206
561233
1120703
5
鉛礦
鉛噸
5392
54876
60268
99630
6
鋅礦
鋅噸
8387
195552
203939
270182
7
鎢礦
WO3
4568
21055
25623
40867
8
鉬礦
鉬噸
1111
3325
4436
9623
9
金礦
金千克
33855
7614
41469
67478
10
銀礦
銀噸
757
369
1126
2024
資料來源於官網

水利資源

陽新縣總集水面積6771.4平方千米,其中客水3983.4平方千米。境內獨自流入長江水系6條,以富水為主,按5千米以上河流統計,全縣大小河港365條,河道總長度985.5千米。有大小湖泊250處,總面積349.32平方千米。有大中小型水庫145座,總庫容24.7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有富水水庫、王英水庫2座,中型水庫有蔡賢水庫、青山水庫、羅北口水庫3座。
湖北省富水水庫湖北省富水水庫

生物資源

  • 植物
陽新縣常見和比較重要的品種主要有以下幾類:果品類有梨、桃、李、柿、杏、棗、柑桔、櫻桃、石榴、枇杷、板栗、核桃、葡萄、獼猴桃等20餘種;經濟類有桑、油桐、油茶等10餘種;藥材類有吳茱萸、半夏、天麻、穿心蓮、桔梗、黃姜等300餘種;蔬菜類有大白菜、小白菜、菜苔、萵苣、蘿蔔、辣椒、湖蒿、黃瓜、南瓜、苦瓜、豇豆、扁豆等90多個品種;花卉類有玫瑰、桂花、菊花、月季花、金銀花等近200個品種。
陽新縣200年以上珍稀大樹有82株,其中400年以上的有重陽木、楓香共2株、側柏、杉木各1株,樟樹3株、銀杏5株。
  • 農作物
陽新縣主要種植的農作物品種有20多種。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紅苕、高梁、玉米、洋芋、蠶豆、蜿豆、綠豆、紅豆、飯豆等;經濟作物有油菜、芝麻、花生、向日葵、苧麻、棉花、甘蔗、茶葉、菸葉等。
  • 動物
陽新縣動物種類繁多,常見的有400多種。飼養動物有牛、馬、豬、羊、免、鴨、鵝、狗、貓、鴿、蠶、蜜蜂等20餘種;獸類有豺、狼、豹、野豬、獐、鹿、刺蝟、野兔等30餘種;鳥類有麻雀、喜雀、布穀、野雞、雁、燕、貓頭鷹、鷺、八哥、啄木鳥等90餘種;魚類有鰱、鯉、鯽、鱖、青、草等80餘種;兩棲爬行類有螃蟹、甲魚、青蛙、蛇、鱔魚、烏龜等20餘種;節足類有蜈蚣、蠍、螞蟻、蝦等60餘種;其它有老鼠、螞蝗、壁虎、蜘蛛、蚯蚓、蜻蜓等120餘種。

林業資源

陽新縣林業用地面積124千公頃,占國土面積44.8%,森林覆蓋率為43%,全縣林木活立木蓄積量197.5萬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積量190.6萬立方米。全縣年木材採伐量6500立方米,楠竹採伐量200萬根。年產油茶籽2500噸,油桐籽200噸,茶葉250噸,棕片130噸,竹筍130噸。年產各類水果7200噸,其中柑桔6450噸,板栗500噸。

經濟發展

201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完成183.65億元,增長9.2%,增速比上年回落1.4個百分點。一、三產業增速略有回升,第二產業回落。第一產業增加值53.72億元,增長5.0%,增速加快0.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63.61億元,增長10.2%,回落4.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66.32億元,增長10.5%,加快0.6個百分點。
陽新縣立交橋夜景陽新縣立交橋夜景
201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9.34億元,比上年增長5.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5.67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59.63億元,增長1.6%;第三產業增加值74.04億元,增長9.0%。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9.4%,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1.5%,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9.1%。按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2881元,比上年增長2.6%。
2016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9.4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6%。
產業結構升級加快。全縣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59.39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61.04億元,增長3.7%;第三產業增加值79億元,增長7.4%。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9.8%;第二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0.6%;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9.6%。
2017年,陽新縣地區生產總值(含兩鎮一區)完成250.75億元,同比增長8.7%(按可比價計算,下同)。不含兩鎮一區GDP完成221.54億元,同比增長7.9%,增幅同比提高2.3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9.90億元,增長5.6%;第二產業增加值74.71億元,增長9.1%,其中工業增加值64.95億元,增長7.7%。建築業增加值9.82億元,增長19.6%;第三產業增加值86.93億元,增長8.5%。三次產業比重為27.0:33.7:39.3。從貢獻率看:第二、三產業貢獻率較大,為主要拉動力。第一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20.5%,拉動GDP增長1.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7.1%,拉動GDP增長2.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2.4%,拉動GDP增長3.3個百分點。
2017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16.84億元,同比增速16.1%。從三次產業投資情況看:一產投資完成35.01億元,同比下降5.8%;二產投資完成100.8億元,同比下降15.2%;三產投資完成181.03億元,同比增長54.9%。民間投資完成138.74億元,同比下降21.2%,占投資總額的43.8%。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130.45億元,同比增長100.6%。

第一產業

2017年,陽新縣農林牧漁業增加值65.0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5.6%。其中,種植業增加值26.29億元,增長6.1%;林業增加值2.36億元,下降6.2%;牧業增加值11.74億元,增長3.2%;漁業增加值23.29億元,增長7.7%;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1.39億元,增長4.6%。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1.9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6.0%。其中,種植業產值36.17億元,增長6.0%;林業產值3.0億元,下降5.9%;牧業產值18.62億元,增長5.0%;漁業產值32.31億元,增長7.8%,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84億元,增長5.4%,各種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32.35千公頃,增長0.1%。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4.06千公頃,減少0.9%;經濟作物和其他作物播種面積58.29千公頃,增長1.4%。完成造林面積4.09千公頃,減少11.3%。水果產量4.69萬噸,增長17.5%。糧食總產量31.5萬噸,增長1.4%;水產品產量13.02萬噸,增長3.7%;肉類總產量5.37萬噸,增長4.6%。
表1:主要農產品產量
單位
2017年
比上年(±%)
糧食總產量
萬噸
31.5
1.38
#小麥
萬噸
1.43
-2.79
玉米
萬噸
3.19
3.23
棉花
2212
-1.7
油料
萬噸
5.19
3.7
麻類
萬噸
0.62
8.4
茶葉
488
21.7
水果
萬噸
4.69
17.45
蔬菜
萬噸
35.54
4.6
生豬出欄
萬頭
53.49
5.4
家禽出籠
萬隻
584.96
3.93
肉類總產量
萬噸
5.37
4.6
#豬肉
萬噸
4.0
5.3
禽蛋產量
萬噸
1.37
8.1
農村用電量3.48億千瓦時,增長9.8%;化肥施用量(折純)2.58萬噸,減少5.8%;有效灌溉面積21.23千公頃,增長4.0%。

第二產業

2017年,陽新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4.14億元,增長15.9%。其中,製造業增長19.9%,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33.6%,採礦業下降8.4%。從主要行業看,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產值32.18億元,增長38.4%;醫藥製造業產值13.71億元,增長68.2%;皮革、毛皮及其製品和製鞋業產值13.18億元,下降5.0%;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產值12.68億元,增長4.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1.09億元,增長8.0%。高新技術增加值11.10億元,增長33.9%。
陽新國際大酒店陽新國際大酒店
表2:規模以上工業產值
2017年
(億元)
比上年
±%
規上工業總產值
144.14
15.9
非金屬礦物製品業
32.18
38.4
醫藥製造業
13.71
68.2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製品和製鞋業
13.18
-5.0
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
12.68
4.2
非金屬礦採選業
10.13
-11.5
有色金屬礦採選業
10.09
-5.0
農副食品加工業
9.91
2.5
汽車製造業
9.56
-1.4
橡膠和塑膠製品業
7.87
82.9
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
5.66
187.0
通用設備製造業
4.97
8.7
金屬製品業
1.90
-7.1
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
1.78
324.1
紡織服裝、服飾業
1.66
-27.2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
1.65
12.2
紡織業
1.56
-26.9
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
1.40
-11.8
專用設備製造業
1.25
-31.7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5.68億元,同比增長8.9%。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3.84億元,同比增長127.1%,實現利稅總額17.79億元,同比增長77.9%。產銷率為96.85%,下降1.01%。
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完成產值16.3億元,增長28.3%;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13.53萬平方米,增長1.9%;房屋建築竣工面積23.36萬平方米,下降39.5%。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9.82億元,增長19.6%。

第三產業

2017年,陽新縣全縣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26.32億元,同比增長9.2%。限額以上在庫企業85家,其中批零企業60家,住餐企業25家。限上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1.94億元,同比增長18.4%,其中批發業10.66億元,增長5.4 %;零售業20.83 億元,增長19.5 %。限上消費品零售額占全社會比重為17.4%,比2016年同期提高0.7個百分點。
2017年,陽新縣進出口總額24939萬美元,增長9.2%。其中出口22058萬美元,增長9.8%;進口2881萬美元,增長5.1%。實際到位內資269.69億元,增長31.1%。
2017年,陽新縣全年共接待遊客33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6.8%。實現旅遊總收入11.7億元,比上年增長21.4%。
2017年,陽新縣房地產完成投資38.62億元,同比增長30.3%。在庫房地產項目29個,與2016年同期持平。商品房施工面積213.5萬平米,同比增長1.9%。商品房銷售面積65.0萬平米,同比增長45.2%。在建項目292個,其中新開工項目213個,計畫總投資259.34億元。
全縣地方財政總收入21.40億元,同比增長13.1%;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5.00億元,增長10.0%。地方稅收收入9.03億元,增長21.8%,地方稅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達60.2%。財政支出55.98億元,增長2.7%。財政預算八項支出完成42.13億元,增長11.1%。
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282.34億元,比年初增加35.52億元,同比增長14.4%;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89.73億元,同比增長12.6%。非金融企業存款52.72億元,同比增長22.8%;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43.64億元,比年初增加34.90億元,同比增長32.1%。其中,住戶貸款餘額48.14億元,同比增長30.1%。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95.50億元,同比增長33.1%。

社會事業

科技

2017年,陽新縣完成申報省市各類科技項目62項,其中省級項目4項(院企合作項目1項、成果轉化項目3項),市級項目58項(精準扶貧項目33項、重大項目11項、成果轉化項目3項、科技企業創業項目11項)。3家企業成功申報省級技術發明獎(武漢武藥、富馳製藥、宏鑫材料)。全縣專利申請總量280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77件,企業申請專利54件,授權專利38件。

教育

2017年,陽新縣擁有幼稚園170所,在園幼兒37806人;國小476所,在校生97763人;國中43所,在校生30986人;高中7所(陽新一中陽新縣高級中學陽新實驗中學陽新縣英才高級中學、陽新縣藍天中學、陽新縣興國高中陽新二中),在校生11215人。縣級財政用於教育事業經費10.03億元。
陽新一中陽新一中

文化

陽新縣共有文化團體28個,其中鄉鎮15個。地方劇種為陽新採茶戲,屬省重點扶持保留劇種,已累計演出5000餘場,獲獎劇目有《闖王殺親》《樓台會》《張無奈拾印》《回娘家》《三姑出宮》《山中一片雲》《庫島紅燭》等,其中《回娘家》一劇曾在中央和省電視台播放,《庫島紅燭》獲省內多次大獎。專業從事文藝創作人員23人,先後創辦《富河》《富川詩詞》《半壁》《鄉音》《緣分》等報刊,自1971年以來,專業創作文藝作品1362篇(幅),獲獎作品347件。有圖書館(室)20個,文獻資料總儲量5.6萬冊,縣圖書館被文化部列為“二級圖書館”。新華書店1個,發行網點8個,2002年發行圖書300餘萬冊。
首屆採茶戲藝術節首屆採茶戲藝術節
2017年,陽新縣全年共接待演出團體15個,組織各類文藝演出30場,參加演出演員達1500餘人次,觀眾達50000餘人次。送戲下鄉200餘場、戲曲知識講座與培訓4場、接待民眾38萬餘人次。“戲曲進校園”活動在全縣40餘所中國小校進行場巡迴演出72場輔導、講座157次,受益觀眾及學生約達27萬人次。縣博物館、龍港革命紀念館、彭德懷紀念館、鄉鎮文化站免費開放接待市民10萬人次。縣圖書館申報國家圖書館一級館,已通過中國圖書館學會評估,與黃石市圖書館建立電子資源共享,在全縣建成7家基層圖書分館,進一步促進公共圖書館綜合服務效能,滿足廣大民眾基本文化需求。
陽新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是流行於湖北省陽新縣域的一個具有濃郁特色的漢族戲曲劇種。其音樂由正腔、彩腔、擊樂三個部分級成,其中正腔包括北腔、漢腔、嘆腔、四平等,屬板腔結構,曲調優美,可塑性大,是陽新採茶戲音樂的正腔。除了正腔外,彩腔包括專用小調插曲40餘支,以彩腔為主的小戲載歌載舞、表演動作樸實奔放,情感質樸濃烈。包括民歌、燈歌、田歌以及從說唱音樂中吸收過來的道情採用方言演唱,人聲幫腔。陽新採茶戲有傳統劇目100餘個。陽新縣採茶戲劇團成立45年來,曾排演了大批優秀劇目,其中《闖王殺親》《張無奈拾印》《三姑出宮》《山中一片雲》《載夢的小船》等,都曾先後獲得省級匯演各項大獎。2011年5月,列為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陽新布貼
陽新布貼是陽新縣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民間實用工藝美術品,從自冠至履的童裝到童枕童玩,從新娘婚嫁到婦女家用,以及廟堂蒲團、吊幡等,據粗略統計有近30個品種。陽新布貼的起源和沿革已無任何文字可考,如果從其呈現的多為吉祥圖案看,當源於清代;若從實物所體現的楚文化風格看,顯然就遠不止這個時限。
陽新布貼陽新布貼
陽新布貼製作簡單,取材方便。當地農村婦女用縫衣時裁剪下來的邊角,多在黑色或深藍色的布料上,精心拼貼成的各種五彩斑斕的圖案。它用於裝飾衣服、鞋帽、披肩等穿戴物和帳沿、飄帶、布枕及童玩等。《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裝飾》等多家報刊竟相載文刊圖,稱陽新布貼具有“使人觸目難忘,撼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2007年,“民間刺繡(陽新布貼)”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民間刺繡(陽新布貼)”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衛生

2017年,陽新縣現有醫療衛生機構376家,其中醫院5 家(縣醫院、中醫院、三醫院、保健院、民營醫院國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19家(含4個農場),專業公共衛生機構4家(血防所、疾控、衛監、機務隊);全縣共有衛生計生人員總數 4563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 1094人,註冊護士1546 人;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床位3193張,其中醫院床位2391 張(含民營醫院100張),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床位10 張,衛生院床位792 張。

體育

2017年,陽新縣舉辦10餘次大型活動,新年健康跑活動、蓮花湖第二屆端午龍舟大賽、2017年湖北省第二屆大眾跆拳道(黃石賽區)錦標賽、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動、全縣氣排球比賽、市第十二屆街道社區老年人運動會等。在桌球青少年比賽中獲得兩個單打冠軍、一個團體亞軍,職工類足球比賽,獲得十運會五人制足球賽的季軍,十一人制第五名,象棋比賽得團體總冠軍,輪滑少兒丙組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

人民生活

2017年,全年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044元,比上年增長9.2%。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5元,比上年增長9.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56元,比上年增長9.0%。

社會保障

2017年,陽新縣全縣城鎮新增就業9093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2353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350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3%。城鎮“五險”累計參保27.45萬人,征繳保險費76062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續)保繳費31.04萬人,適齡人員參保率達95%以上,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84.67萬人,參保率100%。

郵電

2017年,陽新縣行動電話用戶達到55.76萬戶,增長5.6%;固定電話用戶達到5.2萬戶,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達到13.9萬戶。

環境保護

2017年,城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265天。水減排項目18個,其中城鎮污水處理廠項目2個,工業污染治理項目8個,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治理項目7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處置項目1個;大氣減排項目9個,其中工業治理項目7個,關停淘汰項目2個。削減化學需氧量324.5噸、氨氮33.3噸、二氧化硫919.6噸、氮氧化物2628噸,削減率分別為5.5%、3.5%、12.4%、30.3%。

安全生產

全縣共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21起,死亡21人,受傷2人,直接經濟損失311.72萬元。其中,工礦商貿:發生事故4起,死亡4人,受傷0人,直接經濟損失15萬元。建築施工:發生事故2起,死亡2人,直接經濟損失 180萬元。道路交通:發生事故15起,死亡15人,受傷2人,直接經濟損失116萬元。

交通

截至 2017年,陽新縣全縣共有道路運輸業戶3033戶,客貨運輸車輛4823輛,客運班線133條,客運站6個。全縣完成客運量1356萬人次,貨運量31400萬噸。客運企業4家,物流企業18家,駕駛員培訓學校6家,維修企業108家;城市客運:城區3家計程車公司共有計程車400台。其中得福公司208台,安捷、安發公司各96台。公車輛176台,公交運營線路10條,運營里程總長約166公里,每萬人擁有公車輛5.49標台,從業人員320餘名,停靠站點229個,其中152台實行掛靠經營模式,24台實行公車公營模式;水路運輸:全縣營運船舶181艘。其中,客(渡)船162艘,4164客位;貨船19艘,6343載重噸,2450.9千瓦,5596總噸;城鄉交通運輸:農村客運班線113條,農村客運車輛371輛,全縣共有349個行政村通了客車,未通車自然村38個,通達率達到91%。
陽新縣城南客運站陽新縣城南客運站

風景名勝

  • 七峰山
七峰山旅遊區位於陽新縣西北角,處於長江中下游地區武漢、廬山、九宮山、赤壁等環狀游圈的中心地帶,交通便利。武九鐵路、106國道穿場而過,距黃石市36千米,離陽新縣城18千米。七峰山、三教山、秦家山、香爐山、南岩峰群山競秀;琵琶洞、仙人洞、天狗望月姿態萬千;南岩觀日、七峰林海、含風口遠眺風光各異。有千年古剎七峰禪林,有佛教淨地觀音閣,有太平天國古城牆,還有羅北口水庫、青山水庫存、陳家湖古民居等自然景觀。可泛舟、可垂釣、可攀岩、可狩獵,是休閒、度假、旅遊的勝地。
陽新七峰山陽新七峰山
●仙島湖
仙島湖位於陽新縣西城王英鎮境內,因湖畔山崖上懸有一塊“靈通仙島"的古匾而得名。這裡自然風光旖旎、人文古蹟眾多,是湖北省政府批准的省級生態旅遊風景區,鄂贛邊境的一處旅遊度假勝地。
仙島湖坐落在幕阜山系北麓,1002座小山頭浮出水面,錯落有致地點綴在碧波之中。仙島湖的245平方千米範圍內,全是深山峽谷,植被繁茂,地廣人稀。湖水晶瑩剔透,常年透明度7米以上,部分水域達10米,屬國家一級水質;空氣的負離子濃度每立方米101個;日平均氣溫,盛夏時約25℃,隆冬時約8℃。仙島湖四周峰巒起伏,山山翠綠,山上奇洞密布,洞中泉水淙淙,戲子洞、仙牛洞、雙龍洞、仙人洞、董家洞,洞洞幽險深奇,蔚為壯觀。
陽新仙島湖風光陽新仙島湖風光
東臨長江,西臨縣城3千米,是典型的淡水湖泊泛水沼澤地,是淺湖和沼澤地草甸相連續的濕地生態系統。網湖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森林覆蓋率高,動植物種類繁多,現有魚類74種,還盛產中華絹絲麗蚌。網湖現有鳥類152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4種,二級保護動物29種、省級保護動物41種。每年候鳥遷徙季節,在此棲息的大天鵝種群達3600隻、小天鵝種群達400餘只、鴻雁種群達6000餘只,是中國僅存的大天鵝種群棲息地之一。2006年8月21日,被列為湖北網湖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
  • 後山(後垴山瀑布漂流景區)
後山原名後垴山,風景秀麗,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曾到此遊歷。
後山瀑布是陽新縣最大的瀑布。距縣城約38千米。瀑布的源頭是一口泉,名曰“仙姑泉"。瀑布的一側峭壁如削,岩欲墜;一側古藤盤結,荊棘叢生。荊棘中隱藏著一個溶洞。洞內有無數鐘乳石,還有石柱、石筍、石屏等,洞內還有許多小洞。
  • 湘鄂贛邊區鄂東南革命烈士陵園
湘鄂贛邊區鄂東南革命烈士陵園,座落在陽新縣城風景秀麗的竹林塘湖畔的伏虎山上。整個陵園占地面積四百二十七畝。陵園座北面南,整個建築隨山勢自然分布,按主峰兩翼布局,取中軸對稱形式,分7級高低平台組合,由264級台階串連,將具有民族精神,現代風格的主體建築安建在750米長的主峰上。烈士陵園於1989年被民政部命名為第二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民政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基地”,2002年被湖北省政府命名為湖北省首批十五個省級國防教育基地之一。
湘鄂贛邊區鄂東南革命烈士陵園湘鄂贛邊區鄂東南革命烈士陵園
  • 龍港新區
龍港鎮,處陽新縣城西南50千米,西南與通山縣交界,南與江西省武寧縣接壤,東與瑞昌市毗鄰。有“龍潭紅橘"、“步雲塔影"、“朝陽晨曦"、“金竹雲峰"、“岩泉飛瀑"、“陵園松濤"等風景名勝。1925年,陽新縣第一個中共支部在龍港成立,相繼領導了茶寮、朝陽、黃橋三鄉農民大暴動。1930年,彭德懷、何長工等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進駐龍港,開闢了以龍港為中心的鄂東南革命根據地,成立了中共鄂檔南特委,鄂東南蘇維埃政府,組建了軍校、報社、銀行、醫院、兵工廠、紡織廠、軍校廠等48個機關單位,成為湘鄂贛邊境鄂東南蘇區21個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彭德懷故居、鄂東南特委機關、彭楊學校等40餘處革命舊址尚保存完好,其中有36處已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埋著中共鄂東南特委書記吳致民和3011名紅軍將士的忠骨。
  • 富水水庫
富水水庫位於陽新縣西南部,距陽新縣城34千米,位於龍港革命舊址群與仙島湖的中部。富水水庫為湖北省第二大水庫,水面達8萬餘畝,總庫容17.64億立方米。水庫大壩長941米,高65米,雄偉壯觀。大壩北端建有富水發電廠,年均發電量1.4億千瓦時;南端建有8扇9X12米鋼質弧形閘門的泄洪閘。富水水庫內原是一座古老而繁華的市鎮——陽辛鎮。陽辛鎮三國至隋代的300多年間,先後為陽新縣、富川縣縣治(即縣城)所在地。景區內有鳳棲洞、鐘繇洗墨池、孟嘉墓、王質墓、望夫山、明代牌樓、明代古墓等遺蹟和景觀,供人遊覽。
  • 文峰塔
文峰塔位於興國鎮東4千米寶塔湖西部橫泊洲上。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建。塔為六方七層,通高21米,磚石結構,造型典雅。塔基周長33.6米,塔身自下而上遞減,底層高4米,用長主塊石砌築,二層以上全部磚砌,壁厚2.2米,頂有鐵鑄塔剎。各層皆有出檐,均為磚迭澀砌成,檐上覆蓋筒瓦,檐角各置石雕魚尾翅起,檐下刻有裝飾圖案。底層南面有一拱券門,第二層以上每方各設一券門。1938年9月日軍向文峰塔開炮,擊破塔身中部東南面塔壁。但塔異常堅固,仍巍然屹立。1986年重修,復原如初。
  • 七峰禪林
七峰禪林(七峰寺)位於七峰山北麓,有公路直達。建寺1200餘年。史載,唐德宗元年(公元780年),來自青海百衲祖師向山主歐陽畢高化緣一襲袈裟之地,結廬而住,始奠禪林之基。占地60多畝,建築面積1964平方米,為兩層樓房兩幢。第一幢為天王殿,殿上層為藏經閣,藏大量佛教經典和佛教刊物,為寺內眾僧研究佛學之所。往前為第二幢大雄寶殿,建築雄偉,正中供一尊高1.5米佛祖釋迦牟尼坐像,其弟子阿難、迦葉分立左右。與佛祖並排的左右小龕內,左有普賢,右有文珠。佛祖大龕後為一尊觀世音菩薩站像,左有善財童子,右有龍女小侍。大殿兩壁佛台上塑有十八尊形態各異的羅漢坐像。
陽新古民居陽新古民居
●李清古民居
李清古民居位於筆架山北麓,為李姓村民村落,始建於明代。其間的李家祠堂精雕細鏤、飛金重彩,氣度恢宏。保存完好的64棟明清時期民居建築群內,古木參天,石徑通幽,與李清塔、老虎雙洞等景觀相對應,形成一個藝術整體。
  • 大王殿
大王殿(吳王宮)位於大王鎮境內大王山腰,為當地百姓為祭祀三國吳王孫權所建,始建於宋朝,後經多次整修、擴建。現有兩重建築。第一重為兩層,東西看樓2間。第二重有大殿,俱是單檐歇山頂,面闊5間,進深6架。殿內立孫權塑像1尊,殿外有接天亭等景觀8處。周圍茂林修竹,四季成蔭。
  • 望夫山
望夫山位於富水水庫大壩下6千米處大橋村,山上豎立一望夫石,高約10米,占地約15平方米。石上布滿青苔,生氣勃勃,酷似婦人攜子翹首東望。魏文帝曹丕在《望夫石》一文中記載:“武昌陽新縣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者。傳雲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婦攜弱子,餞送此山,立望而形化為石。”古代文人墨客多有題詠。
●李蘅石故居與李氏宗祠
李蘅石故居與李氏宗祠位於浮屠鎮東六千米玉堍村李姓灣。
李蘅石故居建於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建築面積1380平方米,有過堂、正堂、祖堂、廂房等680平方米居室;有供管家、傭人、廚師用700平方米次間。室內結構精巧,皆以間距對稱木柱為支點;橫樑大小一致,以勻稱弧形木料承力。過堂以雕刻的門板間隔。門框戶扇精雕細刻,彩繪金描。大門上檻石雕橫匾刻“光祿大夫”四字。居室集實用與觀賞為一體。
李氏宗祠建於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建築面積168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戲台、看台、正堂、過堂、祖堂,進深五幢。另建正廳、義學、茶酒廳、碾房等860餘平方米次間。皆以青石、青磚、布瓦、木材為建築裝飾材料。屋面布瓦堆飾曲龍圖案,承接雨水歸集於室內天井溝排出;柱礎石為寶瓶狀,精雕細刻;大梁依木材自然形態加工,彎曲有致。祠堂集公祠、義學、戲樓為一體。
  • 陳獻甲墓
陳獻甲墓(又名獻甲花墳)位浮屠鎮西南五千米陳獻甲村,建於明萬曆年間,建築面積200平方米,由牌坊、前室、祭壇、墓室、墓碑、護欄等組成,均以青石為料,雕有“雙鳳朝陽”、“犀牛望月”、“鹿鶴同春”、“魚躍龍門”等鳥獸蟲魚圖案。石牌坊高7米,三門,寬約15米。墓主陳獻甲為當時富甲一方商人,樂善好施。其祖陳任遠於明正德年間施谷2萬餘擔賑災,受明武宗正德皇帝嘉獎,賜金匾一塊,書“旌表義民陳任遠之門”。匾尚存。該墓以其歷史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寶蓮寺
寶蓮寺坐落在龍港鎮區西約3千米的福隆山。寺廟占地2萬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1萬餘平方米。據現存的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佛祖燈會》勒石記載,該寺於光緒年間由高僧宏珍祖師住持,常住僧眾50人。1938年秋被日軍縱火焚毀,僅存石礅、化錢爐、小石亭等。1991年,受戒于歸元寺的青年和尚演覺在舊址上重建佛寺,更名為寶蓮寺。2000年秋,在武漢、溫州廣東等地居士的熱心贊助下,遠赴緬甸購進價值40多萬元的32尊玉石佛像。其中釋加牟尼、阿彌陀佛等3尊大佛高達6米,每尊近20噸,為鄂東南地區所罕見。
  • 聖旨坊
聖旨坊(又稱聖旨牌樓)位於富水大壩北端石角村牌樓灣,建於明英宗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樓高14米,寬12米,木質結構,上下兩層。下層4柱3門,中門寬6米,門楣有“旌表義坊”四個大字,為明英宗手跡;上層寬8米,高6米,中懸“聖旨”牌,“聖旨”二字1米見方,結體嚴謹,筆力遒勁;上方有100個鶴形斗拱,鶴形斗拱上托“聖旨”牌,寓意“百鶴朝聖”;牌下一橫匾,上書“旌表楊昭仗義之門”,亦為明英宗手書。據《楊氏宗譜》記載,明正統六年,時值荒年,楊昭購買1000餘擔稻穀,送交州府賑災。英宗皇帝聞之,下旨建牌坊,以旌表楊昭義舉。“聖旨”牌樓高俊新穎,工藝精巧,是罕見明代建築。
  • 基督教堂
基督教堂坐落於荊頭山九十九座山包西部朝北的山坳內,建於1998年2月,同年4月30日被黃石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登記為基督教聚會點。建築物三面環山,北臨富河,三面山上桔樹成林,四季常青。附近基督教徒們每到星期天下午都在此聚會誦經做禮拜。
  • 鐵佛寺
鐵佛寺坐落於荊頭山99座山包的中部偏北,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建有寺廟兩座高聳于山頂,氣勢雄偉,1998年被陽新縣定為佛教重點保護寺廟,成為佛教信徒朝拜和民眾觀光遊覽場所。
  • 楓林坡山
楓林坡山位於縣城東南20.5千米處,楓林鎮區西南側,東與廬山橫亘相接,西與大德山連綿逶迤,北與雞籠山對峙。主峰碧雲海拔491米,山勢突兀巍峨。主峰北側,懸崖峭壁;峰頂平如樓台。坡山原名碧雲山,因北宋學家蘇東坡於元豐年間由黃州赴筠州,途經此地,登山遊覽,因而改名。

地方特產

春魚
原產於牛湖,因肉嫩味美,營養豐富,產量少而顯珍貴,歷史上為皇宮貢品。
苧麻
始種於宋朝,是享譽海內的“內山麻”故鄉,纖維支數在1800支以上,年種植面積4331公頃,年產5517噸。
茶葉
陽新番鴨陽新番鴨
始於宋朝,楓林的“坡山鳳髓”、龍港的“金竹雲霧”、排市的“八珍茶”古今聞名,現種植面積809公頃,年產量243噸。
把竹
又稱粉綠竹、烏蹄竹,因常以20斤一把計量而得名,全縣現有把竹7330公頃,年產量1萬噸。
松脂
“富川”牌系列植物油,“富川”牌系列植物油是湖北省名牌產品,暢銷全國,並出口泰國、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榮獲1994年中國億萬民眾最喜愛的家用產品食品類“最佳消費品獎”、“湖北省消費者滿意金杯獎”,1996年被國內貿易部推薦為名牌產品,同年榮獲第二屆中國國際食品博覽會“國際名牌食品”稱號。
陽新番鴨
鄂東南特產,主產於陽新,介乎鵝鴨之間的一種家禽,味甘溫,滋補佳品,年產量100萬隻。
太子豆腐
太子豆腐太子豆腐
產於陽新縣太子鎮,鮮嫩可口,風味獨特,享有“荊堤一絕之美譽”,古時為宮庭貢品。
湖蒿
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無公害優質特色蔬菜,去葉取其莖桿,或涼拌,或炒肉絲,或炒臘肉,便可製成餐桌上的優質菜餚,其性清涼,香味濃郁,營養豐富,常食用之,可明目開胃,增加食慾,強身健體。
柑桔
明代開始種植,尤以龍港的“龍潭桔”、海口“玉桔”為佳,現種植面積近4萬畝,年產量可達8028噸。
陽新印子粑
陽新的印子粑,每年製作兩次。一次在春節前,一次在二月花朝後。臘月二十四開始過小年,家家戶戶洗米出舂碓,用篩籮篩粉,用粑印做印子粑。粑分兩種,一種是高梁粑,紅色,代表日子越過越紅火;一種是白粑,蒸熟後在粑中點紅,代表豐收、喜慶和聖潔。過春節時,當地人便蒸粑、煮粑待客,或送親友作禮品。印子粑也有綠色的,表示期望來年風調雨順,禾苗蔥壯。陽新人最隆重的是第二次製作印子粑,時間是農曆2月18日到3月3日。印子粑的製作特別講究,要一白二清三酥。以秈米為主,兌進適量的糯米,用碓舂成粉,加入清甜的山泉水揉和,用粑印印成粑,放入蒸籠蒸熟。如果堆粑山,則要趁熱堆,冷卻後不易堆成。
陽新印子粑陽新印子粑

著名人物

所獲榮譽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