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重大國家戰略發展區域)

長江經濟帶(重大國家戰略發展區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21%,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

長江經濟帶戰略作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轉型實施新區域開放開發戰略,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

2016年9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確立了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 “一軸”是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託,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作用,推動經濟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發展;“兩翼”分別指滬瑞和滬蓉南北兩大運輸通道,這是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基礎;“三極”指的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打造長江經濟帶的三大增長極;“多點”是指發揮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級城市的支撐作用。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充分發揮長江經濟帶橫跨東中西三大板塊的區位優勢,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依託長江黃金水道,推動長江上中下游地區協調發展和沿江地區高質量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江經濟帶
  • 外文名: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 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
  • 覆蓋:11省市
  • 人口:約6億
  • 發展格局:一軸、兩翼、三極、多點
歷史背景,國家政策,指導意見,發展規劃綱要,發展座談會,主要優勢,發展目標,重大意義,城市分布,沿線主要城市,分布情況,主題採訪,市場聲音,

歷史背景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長河,幹流流經九省二市,幹流全長6300km,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5。它自西向東橫貫我國中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長江流域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支流湖泊眾多。
經過幾千年的開發建設,長江流域已成為我國農業、工業、商業、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等方面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長江經濟帶東起上海,西至雲南,涉及沿江九省市(青、藏除外,下文同)的43個地市。該經濟帶是長江流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全國高密度的經濟走廊之一。該經濟帶國土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2億多,GDP總計1.4萬億元,分別占沿江九省市的27%、44%、62%和全國的4%、18%、25%,其人口密度、經濟密度和人均GDP分別為沿江九省市的1.6倍、2.3倍、1.4倍以及全國平均水平的4.5倍、6.2倍和1.4倍,在沿江九省市和全國的經濟地位及作用日益突出。
長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
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具有獨特優勢和巨大發展潛力。改革開放以來,長江經濟帶已發展成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戰略支撐作用最大的區域之一。
目前,長江經濟帶發展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生態環境狀況形勢嚴峻、長江水道存在瓶頸制約、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產業轉型升級任務艱巨、區域合作機制尚不健全等。
2014年,習近平在部署2015年經濟工作時指出:“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爭取明年有個良好開局”。至此,國家級“三大發展戰略”浮出水面。

國家政策

指導意見

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部署將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
《意見》指出,長江是貨運量位居全球內河第一的黃金水道,在區域發展總體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有利於挖掘中上游廣闊腹地蘊含的巨大內需潛力,促進經濟成長空間從沿海向沿江內陸拓展;有利於最佳化沿江產業結構和城鎮化布局,推動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有利於形成上中下游優勢互補、協作互動格局,縮小東中西部地區發展差距;有利於建設陸海雙向對外開放新走廊,培育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有利於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引領全國生態文明建設。
長江黃金水道布局示意圖長江黃金水道布局示意圖
《意見》明確,要以改革激發活力、以創新增強動力、以開放提升競爭力,依託長江黃金水道,高起點高水平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動上中下游地區協調發展、沿海沿江沿邊全面開放,構建橫貫東西、輻射南北、通江達海、經濟高效、生態良好的長江經濟帶。
《意見》提出了七項重點任務。一是提升長江黃金水道功能。二是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三是創新驅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四是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五是培育全方位對外開放新優勢。六是建設綠色生態廊道。七是創新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
隨《意見》還一併印發了《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成橫貫東西、溝通南北、通江達海、便捷高效的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

發展規劃綱要

2016年9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綱要從規劃背景、總體要求、大力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加快構建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努力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創新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保障措施等方面描繪了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宏偉藍圖,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綱領性檔案。
同時,《綱要》提出了多項主要任務,具體包括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創新驅動產業轉型、新型城鎮化、構建東西雙向、海陸統籌的對外開放新格局等。
空間布局是落實長江經濟帶功能定位及各項任務的載體,也是長江經濟帶規劃的重點,經反覆研究論證,形成了“生態優先、流域互動、集約發展”的思路,提出了“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格局。“一軸”是指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託,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鎮為節點,構建沿江綠色發展軸。“兩翼”是指發揮長江主軸線的輻射帶動作用,向南北兩側腹地延伸拓展,提升南北兩翼支撐力。“三極”是指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為主體,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打造長江經濟帶三大增長極。“多點”是指發揮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級城市的支撐作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不斷完善城市功能,發展優勢產業,建設特色城市,加強與中心城市的經濟聯繫與互動,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長江經濟帶發展布局長江經濟帶發展布局
具體從城鎮化而言,是要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為龍頭,以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為支撐,以黔中和滇中兩個區域性城市群為補充,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依託,形成區域聯動、結構合理、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格局。
為此要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等超大城市和南京杭州成都等特大城市引領作用,發揮合肥南昌長沙貴陽昆明等大城市對地區發展的帶動作用。
發展現代航運服務,加快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重慶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和南京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建設,積極培育高端航運服務業態,大力發展江海聯運服務。

發展座談會

2016年,習近平在重慶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會上,他不僅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一項國家級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更明確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
2018年4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新形勢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關鍵是要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我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係,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強改革創新、戰略統籌、規劃引導,以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主要優勢

一是交通便捷,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長江經濟帶橫貫我國腹心地帶,經濟腹地廣闊,不僅把東、中、西三大地帶連線起來,而且還與京滬、京九、京廣、皖贛、焦柳等南北鐵路幹線交匯,承東啟西,接南濟北,通江達海。
二是資源優勢。首先是具有極其豐沛的淡水資源,其次是擁有儲量大、種類多的礦產資源,此外還擁有聞名遐邇的眾多旅遊資源和豐富的農業生物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三是產業優勢。這裡歷來就是我國最重要的工業走廊之一,我國鋼鐵、汽車、電子、石化等現代工業的精華大部分匯集於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運量、高科技的工業行業和特大型企業。此外,大農業的基礎地位也居全國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糧棉油產量占全國40%以上。
長江經濟帶示意圖長江經濟帶示意圖
四是人力資源優勢。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搖籃之一,人才薈萃,科教事業發達,技術與管理先進。
五是城市密集,市場廣闊。1995年沿江九省市擁有大小城市216個,占全國城市數量的33.8%;城市化水平約為50%,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1個百分點;城市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2.16倍。上海浦東開發開放和三峽工程建設將產生數千億元的投資需求,而且這一地區人口密集,居民收入水平相對較高,各種消費需求也十分可觀,對於國內外投資者有很強的吸引力。
由此可見,長江流域孕育了發達的長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是整個長江流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全國除沿海開放地區以外,經濟密度最大的經濟地帶,它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是其它經濟帶所無可比擬的。與沿海和其它經濟帶相比,長江經濟帶擁有我國最廣闊的腹地和發展空間,是我國今後15年經濟成長潛力最大的地區,應該成為世界上可開發規模最大、影響範圍最廣的內河經濟帶。

發展目標

到2020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河湖、濕地生態功能基本恢復,水質優良(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達到75%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43%,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長江黃金水道瓶頸制約有效疏暢、功能顯著提升,基本建成銜接高效、安全便捷、綠色低碳的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創新驅動取得重大進展,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規模,培育形成一批世界級的企業和產業集群,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顯著增強;基本形成陸海統籌、雙向開放,與“一帶一路”建設深度融合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發展的統籌度和整體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基本建立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城鎮化戰略格局,城鎮化率達到60%以上,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協調統一、運行高效的長江流域管理體制全面建立,統一開放的現代市場體系基本建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基本形成引領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支撐帶。
到2030年,水環境和水生態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功能顯著增強,水脈暢通、功能完備的長江全流域黃金水道全面建成,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全面建立,上中下游一體化發展格局全面形成,生態環境更加美好、經濟發展更具活力、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示範引領和戰略支撐作用。

重大意義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有利於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中華民族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真正使黃金水道產生黃金效益;有利於挖掘中上游廣闊腹地蘊含的巨大內需潛力,促進經濟成長空間從沿海向沿江內陸拓展,形成上中下游優勢互補、協作互動格局,縮小東中西部發展差距;有利於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場壁壘,推動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統一融合,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有利於最佳化沿江產業結構和城鎮化布局,建設陸海雙向對外開放新走廊,培育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對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城市分布

沿線主要城市

上海:上海(1個)
江蘇:江蘇長江經濟帶包括南京揚州鎮江蘇州無錫常州南通泰州(8個)
29城市三大協作區共建長江經濟帶29城市三大協作區共建長江經濟帶
浙江:杭州嘉興湖州寧波紹興舟山(6個)
安徽:合肥馬鞍山安慶銅陵池州蕪湖(7個)
江西:九江南昌(2個)
湖北:黃石鄂州武漢荊州宜昌黃岡鹹寧恩施(8個)
湖南:岳陽、常德、益陽(3個)
重慶:重慶(1個)含涪陵萬州
四川:瀘州攀枝花成都宜賓(4個)
雲南:水富縣(1個)
麗江:金沙江麗江段長615公里,約占長江總長6300公里的1/10,占金沙江總長的1/4,有93條一級支流,在“長江經濟帶”戰略中,區位特殊、位置重要,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

分布情況

將長江經濟帶按長江上中下游劃分為三個區域,三大區域的城市綜合競爭力及分項競爭力排名前10位,在上、中、下游三大區域的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
長江經濟帶三大區域城市競爭力空間分異
競爭力下游地區中游地區上游地區
綜合競爭力
6
2
2
經濟規模競爭力
6
2
2
社會富足度競爭力
7
2
1
發展效率競爭力
5
3
2
發展互動競爭力
6
3
1
註:長江上中下游劃分為:河源——湖北宜昌為上游;湖北宜昌——江西湖口為中游;江西湖口以下為下游。本文按經濟地理聯繫,將宜昌劃歸上游地區,南昌劃歸中游地區。

主題採訪

2018年7月20日,“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主題採訪活動在“長江第一灣”——雲南麗江石鼓鎮啟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本次主題採訪活動旨在挖掘長江經濟帶沿線地區的文化、民俗、歷史傳承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涵,展示長江經濟帶上各省市的文化之美、生態之美、發展之美、建設之美。

市場聲音

2015年5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工作方案》的通知(下稱《方案》)。《方案》指出,為發揮中央資金對地方和社會資金的引導和帶動作用,國家發展改革委從中央預算內投資中設立專項,用於補助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相關項目建設,著力提高長江乾支線航道通過能力。
業內專家對此作了積極的解讀。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國家積極推進東部地區向中西部產業轉移的背景下,長江經濟帶具有承東啟西的作用,未來經濟帶內的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會進一步加大,交通、水泥建材類公司有望直接受益。”
宋清輝指出,國家發展改革委設專項補助長江經濟帶建設,對於有效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調整區域結構、實現中國經濟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