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水水庫

富水水庫

富水系長江中游下段南岸一級支流,發源於湖北省通山崇陽和江西省修水三縣交界處的幕阜山北麓,界跨湖北省通山、陽新大冶及江西武寧、瑞昌兩省五縣市,主要流經通山和陽新兩縣,由陽新縣富池口流入長江,直線長度達120公里,流域面積5310平方公里。富水水庫是大(1)型水庫,位於湖北省通山縣、陽新縣境內,1958年8月動工,1964年竣工,2002年對主要建築物進行了除險加固。大壩在陽新縣富水鎮,控制流域面積2450平方千米,占富水流域面積的46.0%,回水涉及通山縣和陽新縣,水庫總庫容16.65億立方米,興利庫容5.48億立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富水水庫
  • 外文名:Fushui Reservoir
  • 類別:水庫
  • 流域面積:5310平方公里
  • 直線長度:達120公里
  • 總庫容:16.65億立方米
  • 興利庫容:5.48億立方米
簡介,水庫樞紐工程,水庫效益,地理位置,人文歷史,

簡介

富水系長江中游下段南岸一級支流,發源於湖北省通山崇陽和江西省修水三縣交界處的幕阜山北麓,界跨湖北省通山陽新大冶及江西武寧、瑞昌兩省五縣市,主要流經通山和陽新兩縣,由陽新縣富池口流入長江
富水水庫是一座以防洪、發電為主,兼有灌溉、航運、圍墾、養殖、滅螺等綜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庫樞紐由大壩、溢洪道、發電引水管、電站及灌溉渠道組成。省水利廳直轄管理。富水水庫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勘測設計。大壩為1級建築物。壩頂高程65.5米,防浪牆頂高程66.7米,最大壩高45.5米;壩頂長941.6米,壩頂寬6.5米。
該工程於1958年7月6日正式成立“湖北省富水工程指揮部”,由黃岡地委宣傳部長兼陽新縣委第一書記溫英任指揮長,省水利工程二團張志誠工程師負責技術指導,是年8月12日正式破土動工。參加施工的除陽新縣外,黃岡地區所屬的紅安、新洲、麻城、浠水、羅田、英山、黃岡、蘄春、黃梅、廣濟、鄂城、大冶等13縣共6萬民工,組成22個民工團。經過一年半的奮戰,於1960年1月30日大壩合龍,1964年大壩基本完成。
大壩全景圖大壩全景圖
1966年9月,1號機組發電,1972年4月,2號機組發電。水庫主要特性指標:承雨面積2450平方公里,總庫容16.65億立方米,死庫容4.21立方米(死水位48.0米),調洪庫容8.08億立方米,興利庫容5.47億立方米,防洪庫容2.81億立方米。
水庫位於富水的中上游地段,此段富水自西向東沿岩層走向發育於志留系頁岩中,基本上是一條順向河谷,背斜的軸部和向斜的軸部構成了南北兩個分水嶺。壩區河谷形態為U形,河谷底寬近500米,山坡自然坡角小於35°,河床高程18.70米,除河漫灘外,沿岸分布有І~Ⅳ級階地,其中I級階地高程一般在26米左右,水庫周圍植被良好,目前水質為中等富營養型。水庫所在地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氣溫16.6攝氏度,最高氣溫41.4攝氏度,最低氣溫-14.9攝氏度;多年平均降水量1594毫米,年來水量22.1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67.6立方米每秒。水庫為不完全季調節河道型水庫,正常蓄水位57.0米,設計洪水位62.23米;總庫容16.65億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5.48億立方米,調洪庫容8.08億立方米,死庫容4.21億立方米;水面面積75.64平方千米,回水長47.5千米,最大寬2.6千米,最大水深44.30米。

水庫樞紐工程

水庫樞紐工程由大壩、溢洪道、發電輸水管、電站、過壩駁道、灌溉管等建築物組成。大壩28米高程以下為均質土壩,以上為粘土心牆壩,壩頂高程65.5米,最大壩高46.8米,壩軸線長941米,壩頂寬6.5米。溢洪道為開敞式寬頂堰,最大泄洪量7950立方米每秒。發電輸水管長166.9米,最大輸水量151.6立方米每秒。電站裝機2台,總容量3.4萬千瓦,保證出力1.16萬千瓦。駁道(又稱滑道)正常通航水位57.52米。灌溉管由發電管分岔接出灌溉管,管徑1.8米,設計流量9立方米每秒。

水庫效益

水庫建成後,綜合效益明顯。在防洪方而,通過水庫調節和配合下游堤防,減輕了富水兩岸的洪水災害,保護了圍墾良田。建庫前,下游兩岸平均兩年遭一次洪災,網湖一帶,由於上中游洪水威脅和下游江水倒灌,有2萬餘公頃的面積常年積水成湖;水庫建成後,增墾荒地2400公頃,年均6500公頃良田確保豐收。在發電方面,1966年9月1995年,共發電22.2億千瓦時,平均每年發電1.3億千瓦時;1996年以後,多年平均年發電量上升到1.4億~1.6億千瓦時。在灌溉方面,水庫設計灌溉面積8000公頃;1966年10月灌渠興建後,由於渠道沒按設計標準完成,致使灌溉保收面積只有約1270公頃,受益農業人口約2.6萬。在圍墾方面,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上中游修建大中型水庫,攔蓄下泄洪水;在下游長江邊富水人江處修建了富池口大閘和電排站,不僅控制了江水倒灌,而且能排除湖、田漬水,加上兩岸堤防逼水入江,河湖分家,使湖區增墾面積達1.27萬公頃。在消滅血吸蟲病方面,採取滅螺、治病、防護等綜合措施,結合農田水利建設等,改變釘螺滋生環境,達到消滅血吸蟲病的目的。在航運方面,水庫建成後,使下遊河道由過去的枯水流量8~16立方米每秒,增加到76立方米每秒以上,可通機船至富池口人江,航程達80千米;水庫大壩以上至通山縣城45千米為深水航線,合計改善航程125千米。庫內用於養殖的水面面積5000公頃。水庫移民58573人,淹沒耕地4290公頃。

地理位置

富水水庫位於鄂東南的暴雨中心,多年來平均降雨1594毫米,壩址以上年均來水量22.1億立方米,水庫建成後,截流來水面積2450平方公里,占流域總面積的46%以上,水庫攔截了上游來洪,控制了下泄水量,自1960年大壩合壠以來,水庫攔蓄1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洪峰73次,大大減輕了洪水對下游的威脅,一舉改變了下游每逢暴雨山洪泛濫、十年九淹的歷史。
富水水庫
水庫防洪保護範圍2245平方公里,保護著下游57萬人口, 35萬畝耕地、陽新縣城以及武九鐵路106國道等重要交通幹線和陽新長江乾堤的安全。此外,富水水庫對下游的圍墾、消滅吸血蟲、養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建成後發揮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人文歷史

驅車從黃石出發,走106國道沿富河溯流而上,1個多小時後便見一座大壩巍然屹立:富水水庫到了,陽新縣歷史文化底蘊最深厚的陽辛村就在這裡。
陽辛村舊址為古陽辛鎮,是陽新縣發祥地,三國至隋代300多年間,先後為陽新縣、富川縣治所(即縣城所在地)。隋末,縣治東遷至今興國鎮,此地遂更名陽辛。1958年,國家修建富水水庫,陽辛這一千年古鎮葬於水底。
如今的陽辛村屬移民建制村,村莊依庫而建,新建的街道整齊劃一。全村2400多人口,擁有柑橘生產基地1000多畝,年產柑橘約500噸;2000多畝水面養殖了鱖魚、銀魚等10多種魚類;有500畝山場,生產油茶、甜橙等經濟作物。村里獨具特色的燻肉、竹筍、土雞、水鴨等土特產聞名遐邇,產品遠銷武漢、黃石鹹寧等地。
在陽辛尋訪,見路邊有些房子上寫著“拆”字。原來,大(慶)廣(州)、杭(州)瑞(麗)兩條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將在這裡會合,不久,陽辛將會更多人了解。
陽辛之美,有人曾這樣描述:五百里青山,西向而來;三百里富河,東流而去;八萬畝水庫,煙波浩渺;兩千里國道,蜿蜒南下。
富水水庫水面達8萬餘畝,總庫容量17.64億立方米。壩內碧波蕩漾,峰巒疊翠,山形帆影倒映水中,宛如一幅潑墨山水畫;這裡空氣清新,冬暖夏涼,氣候宜人。
當地71歲的徐純益老人告訴我們,古時有“富河十景”之說,其中三景在陽辛。村後有山,岩石色紅,酷似公雞雄冠,當地人稱雞冠台,為富河第一景。另外兩景也是山,分別叫牛頭山和牛鼻孔,均十分形似。
此外,陽辛周邊1公里範圍內,還有傳說中的望夫山和望夫石;有雲峰山的玄女洞,一進九重,神秘莫測;有傳說中三國時期魏國大臣、著名書法家鐘繇修身的鐘山,以及他使用過的洗墨池
在富水水庫邊的幕瀑山腰,有一個鳳棲洞,洞中鐘乳石惟妙惟肖,還有歷代名人碑刻30餘處。我們來到一個被稱作“地鼓”的地方,高舉石頭砸下去,只聽“咚”的一聲,迴響久久不絕。村民徐臣發說,“地鼓”下面應該也是一個大洞穴,不然不會發出如此迴響。
陽辛山川毓秀,人文薈萃。陶淵明的外祖、東晉名士孟嘉和宋代文人王質均為陽辛人。孟嘉的曾孫孟宗,以孝行著稱,《二十四孝》中“孟宗哭竹生冬筍”的故事,說的就是他。
徐純益老人還介紹:陽辛村有“五里三進士,一族九舉人”之說。相傳,明朝時期,陽辛徐育全、楊儒魯、鄭宗學考入同科進士。到清代,陽辛一鄭姓家族有9人先後高中舉人,傳為美談。
我們找到一位當地嚮導,乘漁船來到了水庫中間的牛頭山,尋找王質古墓。牛頭山邊緣長滿了數米高的野草,我們鑽進茂密的雜草叢中,終於找到了一座古墓。只見碑文上寫著“宋禮部侍郎鄉賢王質之墓”,墓碑製作粗糙,也沒有年代記錄。如果此墓為真,一代文人應在此長眠了820年。
陽辛村的富水風光陽辛村的富水風光
鳳棲洞鳳棲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