栲栳

栲栳

栲栳即由柳條編成的容器,形狀像斗,也叫笆斗。亦有地名栲栳,還有一種食物也叫做栲栳,別稱為“莜麵窩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栲栲栳
  • 主要食材:莜麵
  • 分類:麵食點心,家常美食
  • 口味:筋道、爽口
基本信息,盛物器具,地名,食物,簡介,特點,來歷,美食習俗,製作方法,製作要點,

基本信息

詞目栲栳
拼音:kǎo lǎo
分詞信息
筆劃:
10
筆順編號:
1234121315
部首:

sftn
筆劃:
10
筆順編號:
1234121335
部首:

sftx
詞義:由柳條編成的容器,形狀像斗,也叫笆斗
示例:只見那小猴子挽著個柳籠栲栳在手裡,糴米歸來。——《水滸傳》
組詞:栲栳圈(像笆斗那樣的圓圈)

盛物器具

盛物器具
栲栳
指直徑 40 cm 左右的半球型,底部平,比口稍小,其上有一類似籃子的弧形柄。
一般用來形容大小:栲栳大的xxx。指大小近似為直徑四五十公分的球型。

地名

栲栳村位於山西省永濟市栲栳鎮。面對中條,旁依黃河。除了傳統的農業中之外,也有很大一部分人以經商為生。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農民工的產生,栲栳人逐漸走出去,將山西麵館、山西餃子館開到全國各地。
膠東半島的南岸,現坐落於青島即墨市豐城鎮(古時隸屬即墨),丁子灣口內,南臨歷史悠久的田橫島(現已開發為著名的田橫島旅遊度假區),北面是歷史古城雄崖所,緊靠山東省著名的攔海大壩(長4公里)。因向東延伸的沙灘形似栲栳(由柳條編成的容器,形狀像斗),故名栲栳,也作笆斗

食物

簡介

栲栳栳”是一種麵食,由莜麵做成,是山西大同、呂梁等山區,河北張家口、承德地區人民喜歡的一種麵食。是中國山西地區的特色食品,是一種用莜麵為主體的麵食形式,麵團由雙手揉搓成型,型如貓耳,色呈暗紅,吃起來有鄉土風味,一般會沾特殊的醬料食用。一般稱為莜麵栲栳栳,在張家口稱之為“莜麵窩窩“”莜麵窩子”。莜麵的營養價值極高,其脂肪含量是小麥、大米、高粱、蕎麥、黃米這六種糧食的6倍,釋放的熱量等同豬肉或肥牛。莜麵栲栳栳,是山西中北部高寒地區民間的家常美食,已作為雜糧小吃在飯店酒樓大受歡迎。
栲栳栲栳

特點

栲栳栳”是一種麵食,由莜麵做成,是山西大同、呂梁等山區,河北張家口、承德地區人民喜歡的一種麵食,一般稱為莜麵栲栳栳。在張家口稱之為“莜麵窩窩“”莜麵窩子”。現在已作為雜糧小吃在飯店酒樓大受歡迎。型如貓耳,色呈暗紅,吃起來有鄉土風味,一般會沾特殊的醬料食用。蘸著酸辣汁品嘗,口感很筋道爽口。
莜麵栲栳栳的製做工序非常嚴格,和面一般是由體力較好的人負責,加以燒開的水,用擀麵棍攪拌成麵團,必須趁熱將其揉精。接下來在手掌上將小莜麵團一揉、一搓,再往手指上一繞,就變出了一卷卷的莜麵栲栳栳。 大約長10厘米,寬5厘米的舌型薄片卷出來的圓筒狀就是它的大小。
栲栳栲栳
“栲栳栳”一定要用莜麵。莜麵是面中之上品。山西有一首童謠這樣唱:“三十里的莜麵二十里的糕,十里的豆面餓斷腰。”便是佐證。做“栲栳栳”用的莜麥要炒熟後再磨成粉,用滾燙的熱水和了面,再放在一塊光滑的石片上揉,然後用一根木杖子把莜麵擀成片,捏成一個一個小圓,讓它們擠在小蒸籠里,加大火蒸熟。

來歷

莜麵栲栳栳製法、名稱來歷,要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民間相傳,唐國公李淵被貶太原留守,攜家眷途經靈空山古剎盤谷寺,老方丈特製了這種莜麵食品以款待。李淵問:“手端何物?”老方丈答:“栲栳栳”。
栲是植物的泛稱,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條編成的盛物器具(《辭海》)。唐寅有詩云:“琵琶寫語番成怨,栲栳量金買斷春。”看來當時方丈是以手端的小籠屜作答了。後來李淵當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當住持。老方丈帶領眾僧赴任,路過靜樂縣,看莜麥初收,便把莜麵栲栳栳製法傳給當地。再後來這種民間麵食傳遍了晉、陝、蒙、冀、魯等地,成為北方山區人民的家常美食。
栲栳栲栳
民間還有一種說法,相傳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這種麵食犒勞三軍,一舉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勞一詞流變而來。
此是民間傳說,但莜麵栲栳栳在山西民間除了是家常美食外,確實還有犒勞親朋貴賓之意。在雁北和呂梁山區,人們賦予吃莜麵栲栳栳以“牢靠”、“和睦”等美好象徵。每逢老人壽誕、小孩滿月或逢節待客,多以此進餐。山區有些人家婚配嫁娶時,新郎新娘也要吃,意謂夫妻白頭到老。年終歲末時更要吃,以祈全家和睦、人運亨通。

美食習俗

美食習俗多來源於地方物產與歷史傳承。山西北部高寒地區,盛產莜麥(也稱燕麥、玉麥),從民謠“雁北三件寶,莜麥、山藥、大皮襖”就可見一二。過去艱苦的自然條件鍛鍊了山區人們雜糧細做的本領,新媳婦在婆家第一次上鍋,要先在莜麵上露一手;而新女婿春節登門也要吃上十種花樣的莜麵飯。莜麵栲栳栳,就是這種莜麵飯的一種,因形似“蜂窩”,所以當地老百姓也稱其為“莜麵窩窩”。其製法關鍵有三:一是沸水和面,二是快速搭卷,三是掌握火候。
栲栳栲栳
莜麵栲栳栳,工藝講究,成形美觀與口感勁道完美結合,加上“羊肉臊子台蘑湯,一家吃著十家香”,便成了地地道道的美食,就連康熙皇帝朝拜五台山時,也以品此為人生快事。若論營養價值,微量元素含量高,可健腦醒目,還可降低現代“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因此,莜麵栲栳栳被視為“太原十大麵食之一”。

製作方法

方法一
莜麵原糧叫“莜麥”,也稱“燕麥”、“玉麥”。已有2500多年的種植歷史。莜麥脫殼碾粉即叫“莜麵”。“莜麵”可製作十幾鐘花色品種供人們享受。“栲栳栳”是十幾個品種的代表。
材料:莜麵500克,白面少許,肥瘦羊肉500克,食油50克,花椒水100克,乾辣椒5個,醬油50克,精鹽15克,蔥,姜,胡椒粉,香菜,桂皮各少許。
栲栳栲栳
做法:1.打滷:將羊肉剁成粒。
2.炒鍋放素油燒熱,放花椒、桂皮炸香,撈出不用。
3.投入姜,蔥末,煸出香味,放入肉末炒至八成熟。
4.投入醬油,精鹽,辣椒末和鮮湯,胡椒粉改小火煨至羊肉酥爛即成澆頭。
5.制栳栳:將莜麵倒入盆內加適量白面攪勻,倒入開水燙麵,邊倒水邊攪拌,趁熱揉成若干個小面劑,逐個在鐵皮案上推成貓舌狀,長10厘米,寬5厘米的薄片,用右手揭起搭在二拇指上,捲成中間空的小卷,豎在蒸籠里,依次擺放,上急火蒸10分鐘即可。
6.食時,將栳栳盛在碗裡,澆入滷汁撒上香菜末即可食用。
方法二
莜麵栲姥姥這道菜最大的賣點在於莜麵。產自晉西北黃土高原的莜麥含有非常豐富的營養,它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等5種營養素的含量在我國最常食用的9種食糧中都是最高的。而且它含有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和鈣比小麥、玉米均要高出幾倍。據說莜麵有美容、降血脂和抑制肥胖的功效。
由於莜麵的纖維素含量高,所以要求製作中栲姥姥要搓得很薄,以便於消化。把搓好的栲姥姥整齊地碼放在蒸籠中,急火蒸10多分鐘即可。剛剛出爐的栲姥姥是一個個緊挨著卷立在蒸籠里的,像蜂窩一樣。由於每一片栲姥姥都很單薄,所以食客們要熱吃才能保持它的形狀。夾一塊兒,在羊肉滷汁里涮一陣,再整塊兒地放進嘴裡。鮮美濃厚的羊肉汁滋潤著整個舌頭,為莜麥面獨特的質感增添了恰到好處的美味。
原料:莜麵500克,水500克。
製法:將莜麵倒入盆內,鍋上火將水燒開後潑在莜麵上進行燙麵,然後用小擀杖攪勻,雙手蘸涼水趁熱揉光。然後右手掐一塊約10克左右的小劑子(隨做隨揪),放在特製的石板案上(漢白玉或大理石、青紅石均可),用右手掌按住劑子向前推(外手掌要用力大點,里手掌用力小點),推成長約10厘米、寬5厘米、形如牛舌的薄麵皮,再用右手食指將麵皮搭起,捲成中間空的小卷豎立在籠里,依次將所有的面推完,豎直擺在籠內,急火蒸8--10分鐘即成。
特點:筋韌,醇香,有獨特的莜麵香味。
莜麵栲栳是山西大同、晉中、呂梁等山區人民最喜吃的一種麵食。家庭主婦們將一大塊熱水和好的麵團放於手背上,夾於中指食指中間,放置光潔石板一塊,隨手一拐、手托一推、食指一挑一卷,筋薄透亮的一個個栲栳便整整齊齊地碼放在籠中,急火蒸10來分鐘出鍋後,澆上羊肉蘑菇臊子或蔥油鹽醋等,軟筋適口、濃香不絕。色澤土黃,性寒,吃著筋、利、醇香,耐飢,吃時蘸上肉鹵(最好是羊肉鹵)埸有滋味。

製作要點

莜麵原糧叫“莜麥”,也稱“燕麥”、“玉麥”。已有2500多年的種植歷史,是沁源縣首屈一指的粗糧品種。它不僅有耐飢抗寒、保肝、保腎,造血及增強免疫力之作用,而且還有強體、健腦、清目、美容之功能,常食可提高智力、降低膽固醇,治糖尿病也有良好的效果 。它既是營養豐富的食物,也是降血防癌的藥物。莜麥脫殼碾粉即叫“莜麵”。
“莜麵”可製作的花色品種很多,“栲栳栳”是其代表。該製法關鍵有三:一和面,二搭卷,三火候。和面必須沸滾開水,稍晾揉成光滑麵團;趁熱搓條,揪塊,放在光淨的石板上,用手掌推出形如人舌又薄又勻的長片兒,接著用手指往起一挑搭即成圓筒形,一個挨一個整齊地排立在蒸籠上,象蜂窩一樣,蒸10分鐘即熟。蒸時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窩窩”不熟,過火“栳栳”軟攤,食之無筋,味欠色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