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半島

膠東半島

膠東半島主要包括青島市煙臺市威海市山東半島有大、小山東半島之分。小山東半島指的是膠萊河以東的膠東半島,大山東半島是壽光小清河口和日照嵐山口與嵐山頭蘇魯交界處的繡針河口兩點連線以東的部分即山東半島

基本介紹

地理環境,位置,地質地貌,氣候,行政區劃,青島,煙臺,威海,經濟,交通,鐵路建設,公路建設,機場建設,港口建設,教育,主要高校,中學,飲食,日常食品,節日食品,歷史事件,玉皇頂起義,膠州灣事件,膠東保衛戰,

地理環境

位置

秦始皇統一中原六國後,在此設立膠東郡
膠東半島指膠萊谷地或膠濰平原以東的山東半島地區。
狹義的膠東是指煙臺地區、威海地區和青島地區,廣義的則包括日照地區以及濰坊地區。
膠東半島地處中國華北平原東北部沿海地區,山東省東部,多丘陵地,位於北緯35°35′-38°23′ ,東經119° 30′-122°42′ 。北臨渤海、黃海遼東半島相對,東臨黃海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土地總面積3萬平方千米,占山東省的19%。
膠東半島

地質地貌

膠東半島屬中朝準地台膠遼台隆。太古代片麻岩和片岩等深變質結晶岩廣泛出露,白堊紀末有廣泛的火山岩噴發和酸性岩漿侵入活動。中新世以後,渤海總體大幅度下陷,成為華北—下遼河沉降帶拗陷最深的大型新生代斷裂—拗陷盆地。上新世末,特別是第四紀以來渤海海峽斷裂下陷,山東半島形成。全區被北北東—北東和北北西—北西兩組斷裂分割,形成大小不一的斷塊,經長期剝蝕分割,形成較破碎的低緩丘陵。少數山嶺突出丘陵之上。半島南部的嶗山主峰嶗頂海拔1133米,為半島最高峰。中北部的牙山崑嵛山、偉德山以及羅山、大澤山、艾山等,多為近北東走向。山地丘陵間有桃村地塹盆地、萊陽斷陷盆地和膠萊凹陷平原等。沿海有寬窄不等的帶狀平原,以蓬(萊)黃(縣)掖(縣)平原面積最大。
膠東半島海岸蜿蜒曲折,港灣岬角交錯,島嶼羅列,是華北沿海良港集中地區。膠州灣的青島、芝罘灣的煙臺、威海灣的威海、石島灣的石島和龍口等均為中國北方港口。半島沙嘴沙灘發育。沙洲發育之地,島陸相連形成陸連島,如煙臺附近的芝罘島、龍口附近的屺?島。沿海島嶼除渤海海峽的廟島群島外,均分布於近陸地帶,較大者有象島、養馬島、莫邪島、杜家島、田橫島、劉公島雞鳴島崆峒島褚島、蘇山島和南黃島等。

氣候

膠東半島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1月均溫零下3℃至零下1℃,8月(最熱月)均溫約25℃,極端最高溫約38℃。10℃以上活動積溫為3800-4100℃。年降水量650-850毫米,半島南側在800毫米以上;西北側濱海平原約600毫米。年降水量約60%集中於夏季,且強度大,常出現暴雨。降水年均相對變率約20%。年均相對濕度在70%以上。半島東側南部沿海4-7月多海霧,年均霧日30-50天。
春季、秋季降雨稀少,尤其是春旱更為嚴重。全年濕度變化劇烈,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濕度大,但氣溫低於內陸2-3度
水系半島水系發源於中部山地,南北分流,獨流入海,河床比較大,源短流急。河川徑流洪枯懸殊,汛期集中全年徑流量的70%-80%,水位、流量過程線隨降水變化而迅速漲落,但一般不致為害。如遇暴雨則山洪暴發,加以河口受海潮頂托,往往加重了洪水危害;枯水季節河床暴露,甚至發生秋冬春河水斷流和枯涸現象。
植被與土壤 天然植被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主要樹種有櫟類,如麻櫟、檞、枹等樹,以麻櫟最多,但常因放養柞蠶而伐去主幹呈灌木狀,構成山地丘陵特殊的“柞嵐”景觀。針葉樹以日本赤松為代表。植物區系中有亞熱帶成分,如苦木、山胡椒、三椏烏藥等;還有東北區系成分,如蒙古櫟、遼東櫟、赤楊等。20世紀初引種了黑松、日本落葉松等樹種。山東半島開發歷史悠久,原生植物破壞殆盡。
地帶性土壤為典型棕色森林土(俗稱山東棕壤),一般分布在緩坡地和排水良好的平地,多已闢為農田和果園,發育成熟化的耕作土。低山丘陵中上部殘積、坡積物上的粗骨棕壤土層淺薄,質地較粗,多種植花生、甘薯等作物。半島的果樹栽培以蘋果、梨、葡萄、櫻桃為主,著名者有煙臺蘋果、萊陽茌梨、平度大澤山葡萄、乳山鍾家溝櫻桃。

行政區劃

膠東半島主要包括青島、煙臺、威海三市,有28個縣及縣級市、區。其中,青島市是中國副省級城市,也是5座計畫單列市之一,山東省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轄6區4市,904萬人口,總面積1.1萬平方千米,2008年曾經在青島舉辦成功北京奧運會海上運動項目比賽;煙臺市轄4區和1縣、6市,總計653萬人口,總面積1.4萬平方千米,是山東第三大城市;威海市轄2區、2市,280萬人口,總面積5436平方千米。

青島

紅瓦綠樹,海天山城。青島有著十分出色的市政建築,如果說西部保存良好的歐洲建築是一種西洋古典美,那么東部新城呈獻的則是現代甚至是超前。中山路一帶有許多古老建築,除了中山路是商業街之外,其他街道大樹參天,寧靜而悠閒,最適合消磨一個中午。大海會使你的心胸開闊,嶗山則讓你體會清虛與幽靜。如此動靜結合的度假勝地全國也不多見。內地的朋友到青島旅遊著實是人生一大樂事。每年7、8月份時值青島啤酒節和海洋節,豐富多彩的活動等著你的參與。高挑的青島小嫚(方言對姑娘的稱呼),豪爽的青島小伙會讓你體味北方人的性格魅力。
棧橋、海產博物館、東海路上充滿靈氣的雕塑,五四廣場上“五月的風”,黃昏遠眺浩瀚黃海,四面來風,塵慮盡消。這裡還有很多處海水浴場,就在沿海街道的下面,是你夏日消暑的最好去處。
八大關是青島最好的地方,街道縱橫,左右交叉,狀若棋盤,更難得是清淨。另外這裡一路一木,一木一林,其間有無數世紀初別墅式的歐式建築,有如歐洲小鎮,靜雅宜人,若起一個大早,漫步松樹叢中,走向海風響處,更有無限愜意。

煙臺

煙臺古屬登州芝罘,明洪武年間,為防倭寇,在山巔築狼煙墩台而得名。
煙臺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海濱旅遊城市,景色秀麗,氣候宜人,是理想的旅遊、療養、避暑、度假勝地。煙臺綿長彎曲的海岸線上,散布著許多旖旎的海島、漂亮的港灣和金沙碧浪的海灘。“海市蜃樓”奇觀,更為其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這裡有著名的蓬萊仙境,有“海上仙山”長島,有風光迷人的養馬島和秦始皇三次登臨的芝罘島。眾多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遺蹟使煙臺形成了 “三區十景一條帶,四城五園六條線”的旅遊布局,建成了以金沙灘、養馬島、蓬萊閣三個旅遊區為主體的十大旅遊景點;開發了西起萊州三山島、東至牟平養馬島的一條沿海旅遊觀光帶;建成了中華民俗博覽城、黃海遊樂城、塔山競技遊樂城、芝罘島海濱美食城等四城;完善了世界水景園公園、南山公園、煙臺山國際海洋公園、炮台山公園、毓璜頂公園等五園;開闢了秦始皇東巡線、中日友好徐福東渡線、膠東民俗旅遊線、人間仙境旅遊線、文物古蹟旅遊線、海上六島旅遊線等六條旅遊熱線。

威海

美麗的海濱城市威海,花滿街,樹成蔭,寧靜、整潔的市容環境,使這裡成為中國最適宜居住的城市之一。
威海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秦始皇稱之為“天之盡頭”,她突出於黃海中部,扼渤海海口,連南北海防,是中國北方重要的軍港之一。公元1398年明朝在這裡設衛屯兵,始稱“威海衛”,寓意“威震海疆”;1888年,中國第一支海軍“北洋水師”在這裡誕生;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在這裡爆發;1898年被英國租借,1930年收回主權。
劉公島,北洋水師提督府,緬懷甲午海戰。成山頭,天之盡頭,始皇勒石之地,四顧蒼茫,唯海與自己而已。威海山水秀麗,古蹟眾多,除劉公島、成山頭這兩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外,還有 “海上仙山之祖”崑嵛山和中國最大的天鵝湖,是你避暑、療養、休閒的勝地。

經濟

膠東半島開發較早。公元前8世紀的東周春秋時代,漁鹽業已逐步發展。戰國時代,冶鐵業和絲麻紡織已有較高水平。漢代成為著名的東方穀倉。唐代登州、萊州是對外交往的重要港口。鴉片戰爭以後經濟畸形發展,青島,威海先後被德國和英國割占為殖民地。1949年以後,半島地區優勢條件才得以發揮,成為山東的花生、果品、水產品和柞蠶絲生產基地。青島和煙臺現正建設經濟技術開發區。

交通

膠濟鐵路橫貫山東省東西,蘭煙鐵路穿行於山東半島中部。擁有港口 18家,年吞吐量20753萬噸,通達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青島市擁有港口4家,萬噸以上泊位36個,年吞吐量14100萬噸。青島港擁有泊位54個,年吞吐量達到1.4億噸,貨櫃運量424萬標箱,居國內港口第3位。煙臺市擁有港口10家,萬噸以上泊位34個,年吞吐量4827噸。煙臺港擁有泊位37個,年吞吐量達到2564萬噸,貨櫃運量26.6萬標箱。威海市擁有港口8家,萬噸以上泊位16個,年吞吐量1187萬噸。
該地區擁有民用機場3個,國際機場3個,開通國內航空航線59條,國際航線13條。其中,青島機場到韓國的航班每周68班,到日本38班。煙臺機場到韓國的航班每周18班,到日本2班。

鐵路建設

大萊龍鐵路為基礎,建設煙臺—龍口的鐵路,形成環渤海鐵路大通道,溝通半島與中部煤炭基地的聯繫。推進中韓鐵路輪渡項目,形成韓國通向膠東的交通線路。加快煙大鐵路輪渡項目實施進度,形成東部沿海與東北三省乃至東北亞地區的便捷通道,連線膠濟與新石兩大鐵路幹線,溝通青島、煙臺兩大港口與日照、隴海沿線的鐵路聯繫。配合國家加快膠濟、新石鐵路的電氣化改造,改建桃威鐵路,搞好魯中、魯南地區與半島港口群的鐵路銜接,增強港口的輻射帶動功能。
青榮城際鐵路是山東省內第一條區域性城際高速鐵路,也是省內投資最大的單體鐵路建設項目。這條鐵路位於膠東半島,連線青島、煙臺、威海三個主要城市,是構建半島城市群間最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和最快捷運輸通道。青榮城際鐵路設計起點為青島北站,終點為榮成站,線路長度298.971千米,其中橋樑164.696千米,占正線長度的55.09%。全線共設13個車站。已批准的工程總投資約351億元。建設總工期4年,於2014年8月貫通,預計2015年實現全線通車。

公路建設

以提高路網技術等級和通達深度為重點,建設青島—煙臺、青島—威海和環渤海高速公路,建設第二條濟青高速公路。2004至2007年,三市共規劃新建高速公路10條,投資345億元,屆時三市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到1584千米,青島、煙臺、威海三個中心城市間行車均在1.5小時以內。

機場建設

擴建青島機場,建設新的煙臺蓬萊國際機場,規劃建設新的青島半島國際機場,增闢國際、國內航線,增強客貨集疏功能。

港口建設

加快青島前灣港建設,到2005年,貨櫃吞吐能力達到700萬標箱以上,爭取把青島港建成我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完善煙臺港三期工程;突出抓好八角港的建設,啟動20萬噸級深水碼頭建設;建設龍口港5萬噸級散糧泊位、20萬噸級專用泊位。建設威海新港區液體化工碼頭。

教育

主要高校

山東海運學院(山東交通學院威海校區)

中學

飲食

日常食品

魚,漁家人離不開魚,舊時的漁村在青黃不接之時,家家糧食斷了頓,魚則成為漁家的主食。老人們常說“那時候來了個討飯的人,咱拿魚打發他,哪有飯給他吃? 魚是不值錢的東西,要出嫁的姑娘拿一簍魚換幾根絲線做繡鞋,漁家過年船幫上貼的對聯是用幾十隻大螃蟹換來的。
漁家人喜食刀魚。在捕刀魚的旺季,小舢舨剛上岸,婦女們便涌到海邊挑撿,把細小的刀魚和小蝦撿出來,扔在大場上晾曬,叫作曬“腥糞”,“腥糞”是用來做莊稼肥的(可以用來做飼料)。把寬厚的刀魚剖淨後,擱在大鐵鍋的箅子上。順著大鐵鍋的邊緣豎著盤放,一條接一條,條條首尾相接,密密地盤放滿滿一鍋後,只撒點鹽蓋上鍋蓋去蒸,待燒熟後,招呼孩子們過來,每人一條,孩子們象啃青玉米棒子一樣,拿在手裡。在沙灘上又跑又跳,邊走邊吃,漁家孩子自小剔刺就十分麻利,僅一會兒功夫,一條魚就進了肚,於是高喊著“還要一條!還要一條!”而再僅吃半條,肚子就飽了。這種寬厚的大刀魚味道鮮美,而且越吃越香。一方面是因為是在旺季捕獲的,漁家人都喜食旺季捕獲的魚,從科學的角度分析.魚在產量多的旺季臨近產卵期,體內積蓄了很多脂肪和營養。產卵前的魚味鮮美,使人吃起來感到很香。另一方面是由於這些魚是剛從海上捕上來的,鮮度好。
下過海的漁民都有這種體會,在海里吃剛捕上來的鮮魚味道最鮮美。漁民在海上捕了魚放在小船上的鐵鍋里,加點自製的豆瓣醬,再不加任何佐料,煎熟後,吃起來口齒留香,味鮮無比,欲罷不能,是任何大館子名廚精心烹調都無法比擬的。漁民們說:那魚要是上了岸,即使還是活的,吃起來味道可差多了。
舊時海邊人吃魚種類很多,但只吃海魚,不吃河魚,嫌河魚有股“泥腥味”,70年代有一次大旱,塘里的水乾涸了,大大小小的河魚白花花地死在塘里,無人理睬,如今,魚市上賣的河魚還蠻貴的,有的人居然花錢買回來“嘗鮮”。當然,漁家人吃海魚也不象過去那樣視魚如草,魚成了金貴的東西。
膠東沿海糧食作物主要是玉米、小麥、大豆、地瓜等。
玉米餅子、又稱“大餅子”、“粑粑”、漁民們常說:玉米是個賤東西,產量高,給點腥肥它就長。由於其產量高,分布十分廣泛。
玉米餅子的做法很簡單,將玉米面加點涼水調和,放在手裡摶摶,待大鐵鍋燒熱後,貼在鍋邊上,家裡人口多的,黃燦燦的餅子圍著鐵鍋貼一圈,十分好看,如果鍋底正煎著鮮魚,則更加誘人。
餅子是粗糧,沒有刺激性的副食和著一起吃往往感到難以下咽,漁家婦女趕海時總願揣著塊餅子,在海邊就著餅子吃生蠣子肉。平時,吃餅子就大蔥蘸醬,這種醬,有自己磨製的豆瓣醬,但更多的是魚醬或蝦醬,有牙扁魚醬、蝦頭醬、蟹醬、鮐巴拐子醬……這些魚蝦醬和著餅子吃,極其下飯,正是“臭魚爛蝦、下飯的冤家。”
餅子就鹹菜也很下飯,海邊人醃萊不用鹽,而用“魚鹵油”。每逢秋天,婦女們把大蘿蔔切成厚厚的長條兒,放在醃鹹菜的陳湯里(有的人家裡有幾十年前的老陳湯,越陳越香),放它一年半載,拿出來吃時,蘿蔔條醃成了橙紅的顏色,吃時只能啃一點點,很鹹,卻不是單純的鹹,而是又香又鮮,餘味無窮,拿一塊啃半天卻不捨得放下,這時候冷餅子、燒焦了的餅子,全吃得下,再喝兩碗溫開水,肚子就撐圓了。
饅頭,又稱“餑餑”,形方的叫卷子,“餑餑”一般比“卷子”更精緻,以前“餑餑”一般拿來饋贈親友,“卷子”是家裡蓋新房,管人家吃飯時才蒸的,自家人只有年節時才能吃上白面饅頭。
包子,又名“萊餑餑”或“大菜餃子”,主要有發麵、燙麵、冷水面幾種,漁家常用海白菜(又稱海青)和肉包包子,還有蟹黃包,青島一帶有對蝦小籠包、大雞包等。
餃子,又名“水包”,漁村餃子皮薄餡多,肉餡餃子與其他地方相同,海邊人喜歡鮁魚餃子和蠣餡餃子。鮁魚餃子,取新鮮鮁魚,去內臟、頭、皮、洗淨後,平切兩半取出魚刺,將魚肉與韭萊、油、鹽、味素等加水攪和調製成餡,皮要又大又薄,包好後,有的形如拳頭大小,每碗只盛二、三個,一般人吃八、九個盡飽,這種水餃以長島最有名,吃起來又嫩又鮮,極為酣暢。
海蠣子餃子是用海蠣子肉和新鮮燙熟蘿蔔絲調製成餡,味道清新而鮮美。
麵條,最好吃的要屬魚面,以水煮鮮魚塊,待開鍋,加麵條、青菜再煮,飯熟,魚面、菜、湯混在一起,即連湯帶面吃下。
餅,有發麵餅、燙麵餅、油餅、家常餅、單餅、餡餅、火燒、蒸餅等等。
地瓜。在山東沿海,地瓜的栽種也十分廣泛。災荒年間,地瓜是漁村老百姓的救命糧,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很多人因飢餓而死,一些身體強壯的,餓得全身浮腫,舉步維艱,仍硬撐著去山上開荒,栽幾棵地瓜苗,到了秋上,那些地瓜喝著海風瘋長,刨出來的地瓜個個象“小娃娃”大,很多老人都感慨地說:地瓜救了咱的命,咱這輩子再沒吃過那年秋天那么好吃的地瓜。
地瓜除了煮食外,還有許多吃法:煮熟,搓之為“泥”,用以和麵粉作餅,和玉米面貼餅子,和豇豆蒸成豆包。擦地瓜成絲,加水煮成稀粥,以前在稀粥熟後加糖精,有的加白糖,喝起來甘甜潤滑,俗稱“地瓜稀的”。將熟地瓜剝皮、切片、晾大半乾,封存缸中使生粉狀白醭,用作零食,也是舊時海上漁民必不可少的“乾糧”。如今城裡商城的食品玻璃櫥里也擺放了紅薯脯、紅蘿條,但不及鄉下老百姓自己做的軟和、甜爽。在文登、榮成,有一種食物稱為“起糕”,做起來比較複雜,將地瓜面放入盆中,細細灑水,反覆調和,令其潮濕而不粘濕,在鍋中設篳子,鋪籠布,用細羅將和好的地瓜面篩在籠布上,加水蒸熟,切方分食,甜軟而有“咬勁”,配稀飯食用,風味獨特。
豆面粑粑,用新玉米和新黃豆三比二混合,在石磨上磨出新面,即用以下鍋,此面非常講究,糧不新不佳,在機磨上磨麵不佳,玉米與黃豆分別磨出後再行混合的不佳,磨出的面存放太久不佳。做餅子時,以溫水和面,反覆以拳搗杵,不時添加冷水,使面中生出泡沫,如果泡沫滿盆,掐少許面,以碗盛水,放面於水上,倘若面馬上散沉,仍欠火候,需要再搗杵,直到面與泡沫充分混合,取面放水上飄而不沉時才為合格。這時,貼至鍋邊,(如貼玉米餅子類似),如同時燜魚,魚與粑粑一起出鍋,比玉米餅子就魚吃還香,有諺語“魚就豆子粑粑,一下子撐死仨”。
以菜代糧,方法很多。切菜為餡,以玉米面包成餅子狀,叫作“菜餅子”,海邊人常剁海菜為末,摻玉米面,貼海菜餅子。最常見的還是“渣”,又稱“豆沫子”、“菜豆沫”即古之謂“半菽”,是以少量豆面和大量野菜煮成。做渣的野菜很多,牟平、乳山一帶用野芹菜,榮成,文登一帶用蘿蔔纓子,海陽縣用沙里沙,俗語“沙里沙,好擦渣,大人吃,孩子抓。”公認的“渣”中佳品,是芋頭葉子,夏秋間鋤芋頭時,取嫩葉,掛在檐頭下晾乾,擦渣時用水泡軟剁碎即可。這種“渣”香味別致,極受歡迎,民間有俗語:“芋頭渣炒三遍,魚肉都不換。”
海邊山區的野菜種類極多,不僅可用來擦渣,還可煮食、涼拌、醃鹹菜。幾十年前,由於口糧不足,漁村人經常挖野菜充飢,令他們十分不解的是,常年吃不飽肚子而*野菜度日的許多人竟意外長壽,而且身體硬朗,很少生病。其實,千姿百態的野生蔬菜,屈身於山澤泥淖,棲息在山邊岩縫,練就了一身傲霜鬥雪,抗蟲驅病的本領,又不經任何培育,土生土長,無污染,是全天然的綠色食品。它具有很高藥用價值,而且能夠提供大量的胺基酸和種類齊全的優質蛋白質,其營養價值比許多種植蔬菜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許多國家都把野菜譽為“健康食品”、“天然食品”,野菜不僅進入漁家人的萊藍子,而且擺上了豪華賓館的席面。

節日食品

過年在漁家十分隆重,年前殺豬宰羊,蒸各種各樣的棗餑餑、大餑餑、萊餑餑,準備過年。年三十的晚飯是團圓飯,作為年飯,一般要有十碗萊,叫“十大碗”,謂之十全大福之彩,有魚、雞、豬、羊肉等。吃飯時忌諱很多,不許說“不夠”、不許罵人,不許把筷子橫放碗上等等。
除夕之夜,是一年之中最為忙碌的一晚,除了與其他地方一樣敬天地祖先以外,有的漁家過去都要在海灘岙口進行祭祀海神的儀式,俗稱“謝年”。謝年要準備豬頭、羔羊等五牲和極豐盛的肴饌,表示漁民對海神的還願。祭祀儀式極其隆重,海口上,鞭炮不熄,香菸繚繞。
除夕夜要吃餃子,餃子裡包紅棗、硬幣等,吃到棗的認為有喜事,吃到錢的認為能發財,因而,那些熬不住困的孩子也被叫起來吃餃子,以圖吉利。初一早晨,有的地方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紅燭,掀起炕席照照,然後把各個角落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驅走黑暗,把邪惡之氣趕出去。而後是貼春花,把剪制精美的龍、鳳、老虎等貼在門上、窗上、牆上。初一早晨也要吃水餃,初一的餃子非得煮破幾個不可,但不可說“破了”,而要說“掙了”,意為發財掙錢。從初一到初二,連續不斷鳴放鞭炮,到初二日落後山送年。送年時也要擺供品,焚香燒紙,鳴放鞭炮。
正月初七為“人七日”,吃糕,吃麵條。
正月十五,元宵節,在膠東吃元宵不很多,通常還是擺酒席,吃水餃。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家家早起蒸糕,以祝春龍起蟄,糕一般有黍米糕和高梁米糕,又叫黃米糕和紅米糕,有的地方用白面或豆面做成小龍,謂之神蟲,放在糧囤和麵缸里,祝願糧面用之不盡。
清明節。榮成、文登一帶蒸面燕,即把面做成燕子狀,蒸熟後用高梁稈吊起,燕子尾下繫上彩色布條,掛在家裡。長島地方又說這天是“驢生日”,此日必吃高梁米稠粥。飯熟時先盛一碗餉驢,故有歌唱道:“打一千罵一萬,忘不了清明這碗飯。”
五月端午,包粽子、煮雞蛋,漁村一大早起來吃安康魚,文登、乳山一帶習慣早起用多種鮮花浸泡的水洗臉。長島在端午早晨拉過露水後,又到海灘的礁石下去摸鮑魚,謂之“摸房檐”,據說這天鮑魚爬上來特別多。
曬衣節,六月六為曬衣節,即墨人說是海蜇生日,這天天落一雨星就生一海蜇。即墨吃涼麵,長島、榮成等地吃包子,俗話說:“六月六,看谷秀,碗大的包子一包肉”。
伏日,漁村在伏日都吃麵條,這時海上蛤正肥,婦女拿著刨子、簍子去趕海,早早地趕回去,用它下麵條。 。
七月七日,乞巧節,膠東家家戶戶烙“巧果子”,即以木模磕小餅烙食,小餅式樣各異,其中有面剪刀、面小簍、面果、茄、瓜、石榴、小猴、小雞、小鳥、金魚、蝦、蟹、獅子狗……烙好後用線穿起,給小孩掛在脖子上邊吃邊玩,親友之間也互相饋送。
八月十五,吃月餅,包餃子,漁村有的地方做面箭,吃芋頭、花生、蘿蔔、地瓜。
冬至,漁村在冬至都吃餃子,還要喝酒,據說,喝酒是為了暖身子,吃餃子是怕凍掉耳朵。
小年,臘月二十三日為祀灶日,民間俗稱“小年”,祀灶多用甜和粘的食品,威海一帶用糯米餅和小糖瓜,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要上天向玉帝匯報這一年人的善惡情況。因此,用糖瓜和糕粘在灶王爺的嘴上,他上天“會多說好話,少說壞話。小年這一天,漁家孩子都圍坐在村里製作糖瓜的大屋裡,吃著糖瓜,聽老人們講灶王爺的故事。過小年家家戶戶吃水餃,因此,供品除了糕和糖瓜外,還有水餃。
禮儀往來食品有特色的主要有結婚、女兒回娘家、生孩子“看喜”等互相饋贈的食品。
舊時漁家女遠嫁,正月初三回娘家,有錢人家的姑爺趕一匹騾子,騾背上馱著一左一右兩個大筐簍,一頭坐著媳婦,一頭裝著回丈母娘家的禮物,有女兒親手為自己父母做的里表一新的鞋,有單的,也有棉的;有婆家送給親家的禮物:兩瓶老燒是親家爹最喜歡的,還有各種麵點,當地特產等。女兒回娘家,娘家回禮不甘示弱,回送的大餑餑一定要更白、更精、更好吃,面要用頭面(精粉)而且發麵要恰到好處,發好後,拚命揉,揉得時間越長越好吃,當雪白的石榴狀的餑餑出籠,一家人才鬆了一口氣,點上紅點,做為女兒帶回婆家的回禮。除此之外,還必備“海腥”、乾魚片、滷的和醃的鹹魚、乾螃蟹肉、蝦虎仔、魚仔、烏魚乾、魷魚乾、海螺肉、蝦米、蝦皮、蝦醬……足夠女兒大半年吃的。這是幾十年前的習俗,如今女兒回娘家多了些時興食品,也沒有人騎毛驢了,大都騎上“電驢子”(機車)。
掖縣等地,婚前男家向女家送麵粉,女家用此面做“富貴”、“魚”、“鴛鴦”,所有這些麵食“主件”件上,又插滿鳳凰、燕子、荷花種種小麵食,還做一種麵塑,大魚背上插一個小面人,叫做“王小摸魚”。所有這些總名“早花”,意為“富貴有餘”、“早生貴子”。結婚之日,所有陪嫁品的“盛器”(箱、盆等)上都需做印紅印的大紅火燒壓著。另做面魚,佛手等油炸食品放置“席頭盒子’’中,隨身攜帶,留以餉新郎者,名為“體己乾糧”。新娘三日歸寧,由娘家再回婆家時,需做包子數十個,炸面魚、翻白果、“荷葉”各數十個。
乳山、文登、榮成等地,新娘歸寧,娘家要準備“媳婦餅”,這種餅要用上等好的白面、雞蛋、花生油、白糖精製而成,烙餅時,家裡要揭開蓆子,(燒炕太熱,以免燒焦)請鄰居中揉面能手,烙餅高手,忙碌大半天,很是辛苦。榮成有些地方要烙幾千張小餅,幾十幾百張大餅,烙得越多越說明娘家人大方。烙得好吃,說明娘家人手巧能幹。
如今,年輕人嫌麻煩,姑娘結婚時攜帶的“媳婦餅”數量少了,老人們對這種變化也能夠接受。漁家人富了,一些古老的習俗改變了,然而,那些最能熱辣辣代表海邊風味的飲食習慣卻永遠不會改變。那些離開故鄉幾十年的,甚至是漂泊在異國他鄉的遊子至今都念念不忘故鄉的餅子就臭蝦、豆子粑粑,想念兒時坐在船頭嚼著魚頭喝口酒的舊時光。

歷史事件

玉皇頂起義

1938年2月1日,日軍占領掖縣,扶持漢奸劉子容建立偽縣府,中共掖縣縣委決定迅速發動武裝起義,建立軍政抗敵政府。3月8日夜,起義部隊到達集合地點。鄭耀南一聲令下,武裝起義開始了。起義部隊的戰士們把掖縣縣城團團包圍。起義部隊很快繳了偽保全隊、偽警衛隊的槍,占領了偽縣府和公安局,10時,掖縣縣城即告解放。起義部隊改編為“膠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 簡稱“三支隊” ,成立抗日民主政府。
1938年7月,根據上級指示,膠東特委撤銷,成立膠東區黨委,在黃縣(今龍口)成立了膠東北海區行政公署,對蓬、黃、掖三縣實行統一領導,並建立了北海銀行。9月,“三軍”與“三支隊”合併整編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五支隊,下轄福山棲霞萊陽招遠掖縣、黃縣、平度等8支游擊隊。

膠州灣事件

平日常駐上海吳淞口的德國遠東艦隊就出現在青島南面的外海。在此前的11月7日,德皇威廉(Kaiser Wilhelm II 1859-1941)就“決定立刻動手”對巨野教案的發生給予中國報復。是日深夜,他電令遠東艦隊司令海軍少將迪特里希(Otto von Diederichs, 1843-1918年)作好準備。1897年11月14日登入青島,當日占領青島。

膠東保衛戰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9月至12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一部在山東省膠東地區對國民黨軍發動的一次反擊作戰。持續4個月的膠東保衛戰,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62720人,其中俘敵26300人,斃敵36420人,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對膠東的進攻,收復膠東大片地區,從根本上改變了山東戰場的形勢,有力地配合了中原戰場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進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