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姓

查姓

查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97位。出於姬姓,屬於漢族姓氏,春秋周惠王時(公元前676 --前652年在位),伯禽(姬姓)的後代、魯國(今山東境內)魯莊公之子姬延被封為桓系子爵,食采於查邑(古譜寫作“樝邑”,隸濟陽),因以地為氏。查延(號東安)為查氏始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查姓
  • 解釋:中文姓氏之一
  • 排名:第397位
  • 出自:姬姓
  • 一世祖:姬魯伯禽
基本介紹,姓氏源流,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源流六,源流七,源流八,得姓始祖,遷徙分布,現主要分布,集居地,輝煌時期,歷史名人,查 升,查文徽,查士標,查慎行,查光佛,查夷平,查良鏞,查良錚,查良釗,查海生,郡望堂號,郡望,堂號,開國將軍,查玉升,查國楨,家譜文獻,字輩排行,查姓宗祠,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查姓書簡,當代名人,

基本介紹

查[查、柤,讀音作zhā(㞢ㄚ),不可讀作chá(ㄔㄚˊ)]
查姓

姓氏源流

源流一

出於姬姓,屬於漢族姓氏,春秋周惠王時(公元前676 --前652年在位),伯禽(姬姓)的後代、魯國(今山東境內)魯莊公之子姬延被封為桓系子爵,食采於查邑(古譜寫作“樝邑”,隸濟陽),因以地為氏。查延(號東安)為查氏始祖。
查姓

源流二

源於姜氏,出自春秋時期炎帝後裔齊國公之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頃公姜無野執政時期(公元前598~前582年在位),他賜封自己的一個兒子到楂邑(今山東濟陽),該地盛產山楂。在其後裔子孫中,就有以先祖的封邑名稱作為姓氏者,稱楂氏。後來又將木字偏旁省去了,於是遂成為查氏,世代相傳至今。
查氏族人大多尊奉齊頃公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出自羋姓。據《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楚國有公族大夫(楚王為羋姓)食邑在柤(古查字的異寫體,故址在今湖北南漳西),子孫以邑為氏。

源流四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諸侯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大夫被分封於柤邑(今湖北南漳)。
在春秋時期,由於其封地的名稱“柤”也寫作“查”,這二字在當年同義通用,因此他也被認為是查邑的封主。以後,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查氏、柤氏,二氏實一,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楂樹圖騰。傳說炎帝子民其中一支旦人以楂樹為圖騰,因而世稱其為“查人”。(據傳說,濟陽曆城是炎帝丹鳥部族農耕之地,丹鳥氏居濟陽,建齊國。周初周武王封姜尚於齊。“查人”善造船,齊國得“查人”之助,航海業十分發達。齊太公姜尚主舟楫之利,移都薄姑,控制出海口,便魚鹽之利,因而齊國得以迅速發展,成為東方大國。)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郭爾羅斯氏,亦稱郭洛羅斯氏,源出元朝時期豁羅剌思氏後裔,世居查木拉(察布齊勒,今黑龍江肇源東二站)、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察哈爾蒙古內扎薩克部中也有此姓,以部為氏。後有滿族引為姓氏,滿語為Gorlos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郭爾羅斯氏多改漢姓為郭氏、高氏,亦有以世居地“查木拉”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查氏,世代相傳至今。
⑵.蒙古族查禮特氏,亦稱扎哩特氏、扎勒楚特氏,世居烏喇特(今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滿語為Jarit Hala,所冠漢姓為查氏、陶氏、秦氏、扎氏等。
⑶.蒙古族扎嚕特氏,以地為姓,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滿語為Jalut Hala,所冠漢姓多為查氏。

源流七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沙拉氏,亦稱薩加拉氏,滿語為Sala Hala,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沙氏、邊氏、查氏、程氏、山氏、白氏、謝氏。
⑵.滿族查佳氏,滿語為Ca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成為滿族脫譜姓氏之一,今蒙古族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內的滿族同胞中即有此氏,後大多改漢姓為劉氏,亦有少部分族人稱查氏。
⑶.滿族滿扎氏,亦稱滿查氏,滿語為Manja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庫察(今新疆庫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哈達城西(今遼寧開原)等地,所冠漢姓為查氏、滿氏、扎氏等。
⑷.滿族他塔喇氏,亦稱他塔拉氏,滿語為Tatara Hala,漢義“特別多”,世居查庫木(查昆木、查坤木、扎庫木、甲孔木處,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安褚拉庫(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扎克丹(今遼寧撫順)、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部)、馬察(今吉林渾江西南部)、占河(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烏蘇(今吉林伊通)、伊蘭木(今甘肅蘭州皋蘭)、海州(今遼寧海城)、十方寺(今遼寧瀋陽石佛寺)、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長白山區等地,所冠漢姓為查氏、唐氏、譚氏、舒氏、勞氏等。
⑸.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里氏,滿語為Usun Hala,滿語有漢義“水”,源出金國時期稱女真溫古孫氏(吾古孫氏、烏孫氏),以部為氏,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區等地,屬於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人數眾多,所冠漢姓為查氏、孫氏、烏氏、吳氏、蘇氏、關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⑹.滿族查庫塔氏,亦稱扎庫塔氏,滿語為Jakuta Hala,漢義“各八”,世居瓦爾喀(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噶哈里必漢額里村(今吉林琿春圖們江沿岸)、扎庫塔(今吉林琿春圖們江北岸、海蘭江以西)、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薩楚庫(今黑龍江寧安老松嶺一帶)、松花江沿岸及長白山等地,所冠漢姓為查氏、張氏、包氏、石氏、朱氏等。
⑺.滿族查魯察氏,亦稱扎魯察氏、扎蘭努德氏,滿語為Jaluca Hala,世居杜賢(今河北石家莊),所冠漢姓為查氏、張氏等。
⑻.滿族查特黑氏,亦稱扎特黑氏,滿語為Jatehei Hala,世居額穆赫索羅(今吉林敦化蛟河境內額穆鎮),所冠漢姓中即有查氏。

源流八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彝族、傣族、土家族、哈尼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也均有查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查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查延(號東安)。

遷徙分布

查氏流傳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一位,人口約一百零三萬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054%左右。查姓自春秋時查延受姓肇始,至今有二千六、七百年歷史。一個如此古老姓氏的族人經歷了許多風雨滄桑,由於種種不同的原因,他們的子孫後代現已散居全國、甚至世界各地。
查姓
查姓人的播遷情況,各姓氏書均未有明確記載,使我們很難全面把握其繁衍播遷的歷史軌跡。據《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載一些資料表明,查姓從春秋受姓至兩漢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曾長期籍居於今山東、山西、河南一帶,而且繁衍興旺,人口眾多。自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查姓人才紛紛南遷至江蘇、安徽、江西等地。史書上有明確記載的,五代時,查文徽有南唐軍事支柱之稱,後隨南唐降宋太祖趙匡胤,居歙州休寧(今屬安徽)。其孫查道致仕後舉家遷海陵(今江蘇泰州),成為海陵望族。南宋時,海陵成為金國與南宋王朝金戈鐵馬的交鋒處,一部分查姓人遷居長江以南躲避兵火。此後隨著戰爭的持續和代金而起的元軍大舉南侵,查姓人在南方各地散居開來,今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廣東等地均有查姓人定居。元末,華中、華東戰火瀰漫,百姓流離失所,許多人逃亡於華南、西南各省。明初,山西查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山東、北京、天津等地。明中葉以後,有沿海之查姓遷居台灣,進而播遷東南亞各國。清以後,查姓在全國分布之地進一步擴大,西北、東北一帶均有查姓人定居。一九四九年蔣介石敗退台灣時,有較多江浙之查姓人渡海赴港、澳、台。如今,查姓人幾乎分布全國各地。根據江西都昌星子的《查氏宗譜》所載,粗略地按早期世系(其中所列世次,是依據江西都昌星子《查氏宗譜》的世次,可能與其它處查氏家譜世次不盡相同)為線索,描繪一下為數很少的、幾個大塊集居地查姓人的遷徙路線。這些資料,有的在宗譜世系圖中有明確記載,有一部分載於宗譜的《遷徙目錄》、《舊譜地理》;另有一部分是在有關資料中搜尋並得到了相應證實的。
一世查延至四世查信居隸濟陽的查邑,屬魯國,今山東境內。詳址待考。
五世胥臣至八世胥童居晉(均為官於晉。胥臣得嘗地於先茅,即今之山西翼城一帶;譜載胥童封居原邑)。
十二世查何居齊東濟陽(封濟陽伯,所居即所封)。
十三世查中居涿鹿郡(今河北涿縣)。
弟查義遷居河間(今河北獻縣東南)。
弟查仁遷居河東(今山西西南部)。
二一世 查忠居濟陽(封濟陽伯,所居即所封)。
二九世查椿齡自潤州丹陽(今江蘇鎮江市)遷九江箬廬源(今屬江西九江縣)。
三十世查義宏自九江遷兗州府濟寧州(今山東濟寧市)。
三六世查彥昭由濟寧州遷高郵州(今江蘇高郵市)。
三七世 查祖由高郵遷歙州篁墩(今安徽黃山市屯溪區東北、新安江北岸,屬屯光鎮。古為歙縣西水陸交通樞紐),為查姓新安統嗣祖。
三八世查社宇由歙州徙居丹陽。
三九世查儀(字文杰,一說仲義)由歙州(一說自丹陽)遷居九江。
八十一世 查少林(字文春)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
查偉(字文熙)為官致仕後遷宣城之涇縣九都震山,為今安徽涇縣查姓始遷祖。
在家譜記載中,儀、偉分遷是查姓人播遷的第一個大分支。下面記述的是查儀一支:
四一世查存義由九江遷安徽宣城。
四四世查瑛因黃巢之亂由宣城遷隱安徽歙州篁墩。
四五世查師詣、查師讓、查師詡(譜稱“三師”)兄弟異籍,後發展為多處查姓始祖。
在家譜記載中,“三師”分遷是查姓人播遷的第二個大分支,現分支敘述:
查師詣一支
四五世查師詣居歙州。
四六世查宗儒,又名昌。遷安徽休寧,為休寧查姓始遷祖。
四七世查文徽居安徽宣州(今安徽宣城市。亦有譜載仍居安徽休寧。其歿後謚宣國公,據推測前種說法也許要準確些。懸疑待考)。
弟查文征由安徽休寧遷江西婺源,為婺源始遷查姓祖(譜載其墓在婺源查公山)。
弟查文彬由安徽休寧遷浙江杭州錢塘縣,為錢塘查姓始遷祖。
在家譜記載中,“三文”分遷是查姓人播遷的第三個大分支。
四九世查道文徽孫致仕後遷居海陵(今江蘇泰州),為泰州查姓始遷祖。
查永之(查道子)自休寧遷婺源鳳山(出繼查文征系查甄為嗣)。
查慶之遷江陵再遷泰州。
五二世查銓(查元方五世孫)由安徽休寧遷江西浮梁桂溪。後裔六二世查立可攜子敬三、敬四由浮梁逾大江遷安慶府思常河。
查敬四遷池州銅陵。
查敬三有六子稱“六興”又分別異籍:
查興一由思常河遷安徽懷寧縣霍家山,為霍家山、海螺山、查家灣查姓始遷祖。
查興二由思常河遷安徽太湖縣青龍崗,為太湖小安山、望江涼泉佩山查姓始遷祖。
查興三由思常河遷安徽太湖小湖口,為小湖河、羅陂坂查姓始遷祖。
查興四由思常河遷安徽宿松城西,為黑羊河、大塘角、大湖查家坂查姓始遷祖。
查興五由思常河遷安徽太湖小池,為太湖查家橋、潛山界牌石查姓始遷祖。
查興六由思常河遷安徽潛山縣(存疑)。
五十二世查實浣宋靖康元年(1126)丙午歲,因避金兵由安徽休寧經婺源遷豫之分寧(今江西修水)崇鄉擔糧坑,為今修水查姓始遷祖。
查元常又名九萬於南宋期間遷安徽黟縣,為黟縣查姓始遷祖。
查宗煒由太湖遷安徽望江縣。
延信由浮梁遷安徽太湖花園羅坡阪。
查文徽裔五七世有多人從安徽遷江西鄱陽,而且不在一地。如:
查洵遷古田、查湘遷角山前、查澤遷棼湖、查中遷懷仁鄉大塔村、查庸遷北珠湖。
查谷遷居浮梁桂溪。
查河遷饒城(今鄱陽、故饒州)後山。
查幾遷饒城酒坊前。
查雲龍、查應辰由婺源鳳山江陰、無錫二縣。
查以愚從婺源鳳山遷江陰。
查大武從海寧遷杭州。
查志立從海寧遷杭州府石亭。
查六三由婺源遷光州(今河南潢川縣)。
查里由婺源鳳山遷岩前。
查順興(翼之裔)遷廬江岫山口,為廬江查姓始遷祖。
六四世查發解(元修裔)元朝末年由江西婺源岩前遷往安徽安慶樅陽白梅鄉(古稱桐城白雲山),為白雲山查姓始遷祖。
查國正由白雲鄉潛山縣
查應聘由白雲鄉遷夏堂。
查學圃由白雲鄉遷無為州。
安祥由鳳山遷陀口。
查必達(元修裔)由婺源遷建德九都塔前查村。
六二世查萬八於元泰定甲子年(1324)由安徽休寧遷湖北浠水白石山,為浠水查姓始遷祖。
六四世查佛使(萬七孫)由安徽休寧遷湖北查家山,為蘄春查姓始遷祖。
六五世查瑜(查文征十八世孫)由江西婺源遷浙江海寧袁花里龍山查家橋,為海寧查姓始遷祖。
六六世查 明洪武間由常熟遷橫林,為始遷祖。其六世孫查欽遷常州市武進區焦溪鎮查家灣
查承祿曾祖自婺源縣江陰,承祿於元代始居華墅,其後裔今居江陰華墅查徐巷、瓠岱橋、北漍九曲橋、屺山查家岩等處,尊查承祿為始遷祖。
查師讓一支:
查師讓為李克用(856-908,唐末將領,沙陀部人。其子李存勖後梁,建立後唐,尊他為太祖)副將,隨主由歙州遷入甘陝邊外吐番哈里(一說北燕三韓等處,今址不詳),其後代繁衍情況當代未見記載。
查師詡一支:
四五世查師詡因柳彥章焚盪之亂由歙州遷江西星子龍安里號查家市,為星子查姓始遷祖。
四八世查光乾有子孫由星子遷江西湖口縣、河南光州、安徽宿松。
查光燦由星子遷光州(今河南潢川縣)。
查光懿由星子遷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縣)魯城。
查光偉居寧縣石岐
查喜太從星子西保遷吳城(今屬江西永修縣)。
查桂由星子龍安遷德化縣(今江西九江縣)甘泉鄉。
查永受從德化遷套口。
查學龍由套口游士居湖口。
查井泥由星子石溪遷廣東省。
查雲慶(查光懿之子)由星子龍安遷建昌縣魯城上下塘、赤岸松。
查潤一從建昌魯城遷山西源。
查琛從山西源遷高通山下。
四九世查政化(查光濟長子)由星子遷江西都昌查家道,為今三汊港查家
道等處查姓始遷祖。其後裔遷徙出縣者有:
查世佐、查賢特由都昌查家道遷餘干縣三塘。
查賢緒由都昌查家道遷德興縣
查廣繼與子查賢山、查賢海由都昌查家道遷安慶府太湖縣
查賢安與子查秀國、查秀治由都昌查家道遷浙江衢州府龍游縣。
查秀琴、查秀瑟、查秀笙由都昌查家道遷安仁縣(今湖南省東南)。
查應覩由安仁縣遷江西餘干縣牛頭源。
查秀富、查秀貴由都昌查家道遷東鄉縣招賢源。
查應發由東鄉縣鉛山縣吳方。
查應文由殿前遷東鄉縣潤溪樟樹楊村
查孟江裔查玉章、查玉高從都昌梅洞寺查家遷鄱陽縣四十里街。
查孟祿裔查仲貴從都昌梅洞寺查家遷湖口縣。
查榆裔查玉虎由打柱阪遷湖口縣中團坊。
查金玉、查玉華、查玉龍、查天才從都昌筱水源查家遷鄱陽縣十三都鳴山(今銀寶湖鄉)。
查才從都昌筱水源查家遷鄱陽縣六十里。
查廣烈從都昌筱水源查家遷德興縣城皇廟邊石嶺上。
查昌、查永安從都昌梅洞寺查家遷鄱陽縣馬鞍山。
查振桂由都昌水磨阪查家遷鄱陽縣上田西灣。
查振有從都昌水磨阪查家遷鄱陽縣樟樹灘。
查振夫從都昌水磨阪查家遷浮梁縣王港。
查秉和、查秉明由都昌查家道遷鄱陽縣軍民水庫。
五五世查思(光濟次子查政安之七世孫),由星子遷江西都昌橫塘阪,為今
萬戶、西源等處查姓始遷祖。其後裔遷徙出縣者有:
查文四由江西都昌九都橫塘阪(今萬戶)查家遷鄱陽縣背。
查能一自都昌萬戶查家遷鄱陽縣山龍阪。
查祖德自萬戶大埠頭查家遷鄱陽縣湖田港。
查春良由都昌西源塘口查家遷樂平縣十四都田阪。
查顯由都昌西源塘口查家遷樂平縣九都九墩。
查春呂由都昌西源塘口查家遷鄱陽縣北湖徐家。
六一世查存畊(光舉之子查正奇之十四世孫),由星子遷都昌查家阪,為都
昌陽峰查姓始遷祖。
以上所列,基本上是三十九世祖查儀的後裔。其弟查偉後裔也播遷極廣,例
如:查伯遂(查永餾三子)於明嘉靖年間由安徽涇縣查濟遷銅陵查家圩,為銅陵查氏始遷祖。
還有許多祖系暫不明確的播遷者,例如:
查三(號鼎立)於明朝洪武八年因軍功升職總旗由江西省建昌府南城縣(今撫州市南城縣)十四都遷福建泉州市德化縣雷峰鎮蕉溪(曾中轉郡城西畔下菜園),為蕉溪查姓始遷祖。元末奉政府移民政策,山西洪洞縣有查姓移民遷入河南省南召縣四棵樹鄉

現主要分布

黑龍江:哈爾濱市。
遼寧:阜新撫順、新賓、清源。
吉林:查乾湖、永吉縣。
山東:濟陽、濟寧、興都、清平、高唐、臨清、武城、滋陽、泰安、平陰、淄博市淄川區、兗州市、禹城市、聊城市東阿縣、臨沂市費縣、即墨市。
河北:玉田、清河、棗強。
北京市:大興、宛平。
天津市:查家胡同。
上海市:查家橋、查家港、查家山。
江蘇:丹陽下邳、泰州市、高郵、江陰、無錫、吳縣、淮陰、常州、鎮江、常熟、武進市、蘇州市、姜堰市、淮安、鹽城。
安徽:蕪湖、祁門、歙縣休寧宣城、無為、涇縣、宿松、太湖、望江、桐城、廣德、銅陵
潛山、懷寧、安慶、壽縣泗縣、濟縣、霍山、舒城、廬江、當塗、東至、黟縣、蕪湖市、黃山市、池州市、貴池市、當塗、銅陵、蒙城。
江西:星子、都昌、彭澤、湖口、修水、永修、鄱陽、浮梁、婺源、東鄉共青城樂平、餘干、新建、臨川、豐城、鉛山、金溪、貴溪、德安景德鎮
浙江:海寧、杭州、錢塘、仙居、金華、德清、湖州、南潯舟山、江山、富陽嵊州、龍泉。
湖北:武漢市江夏區、京山、浠水、崇陽、黃梅、孝感市、竹溪、黃岡、大冶、鄂州、鄖縣、監利、英山、仙桃鐘祥蘄春、丹江口市、谷城、竹山、恩施。
河南:固始、郟縣、汝南、潢川、鄢陵、南召、信陽市。
福建:德化、南平、清流、漳浦、泉州市。
甘肅:蘭州市、寧縣、永登、石岐
雲南:施甸縣,陸良縣(板橋大堡子,查地村)。
貴州:頂效。
廣東:澄海。
四川:蓬溪、大英、合江、西昌。
山西:太原。
陝西:西安市未央區、長安區,韓城、南鄭、洛川、郭灘、鹹陽市乾縣漠西鄉龍巖村。
重慶:長壽。
香港。
台灣。

集居地

江西省:九江市星子,槎壠查村,人口2000餘人,位於星子縣蛟塘鎮東南方3公里。
安徽省:鳳陽縣小查村。六安縣查婆店鎮(獅子崗鄉所在地)。宣州市查山(又名敬亭山、昭亭山),楊柳鎮雙河查村,柿木村界橋。涇縣查濟村(又名查村)、涇縣查濟河。黃山市新華鄉查家村。黃山市閃里鎮查家村。安慶市懷寧縣高河鎮(查家、查灣村、查土樓)、公嶺鎮三鋪村查老屋、查新屋、石鏡鄉查家嶺、獨秀山查家小屋。安慶市樅陽縣白梅鄉查家坂,查家畔。安慶市岳西查家沖。池州市貴池區江口街道查村圩。貴池市江口鄉查村。東至縣查橋鄉、查冊(柵)橋、查冊橋村。霍山縣太陽鄉查家河。舒城縣查灣鎮。廬江縣查家圩、查家渡。潛山縣三妙鄉查沖村。當塗縣查灣鎮、查灣鄉查家灣港。望江縣太白村查家佃。蕪湖市查家湖。銅陵市查村路。銅陵市銅陵縣查壬村、程柏查村、查家圩、棗樹灣查村、泥口查村、小圩查村、流潭查村、謝壟查村、太平街查村、查家大墩。廣德縣梨山鄉查元村。蒙城縣莊周辦事處王橋村查莊。太湖縣大石鄉查家老屋北中鎮羅畈組。
查姓
江蘇省:南京市查浦(古陶侃劉裕曾屯兵於此)。無錫市查家橋、無錫市查橋鎮、無錫市安鎮查埂上。江陰市澄江鎮山源村北查家村、江陰市峭岐鎮岐峰查家村、江陰市峭岐皋岸查家村。蘇州市查家橋。常州市武進區焦溪鎮查家灣、常州市武進區焦溪鎮查家村、常州市武進區鄭陸鎮查家村、常州武進區橫林鎮紅聯村查家塘、常州市武進區鄒區楊莊查家村、常州市西夏墅慷西村委查家村。常熟市蜂蟻村查橋、常熟市練塘查林村、常熟市楊園鎮查家浜。姜堰市蘇陳鎮西查村。泰州查家橋。淮安楚州查莊。高郵市查甸村。
浙江省:嘉善縣乾窯鎮東龍港查村、西塘鎮沈道(濱)查村。杭州蕭山區查瀆(又名查浦、查塘)。德清縣士林鎮查家壩。海寧縣袁花里龍山查家橋。南潯鎮查家橋。湖州市查家橋、查家橋村、馬腰查家橋。富陽市胥口查村、查口村、查源村。嵊州市甘霖鎮查村。龍泉市查田鎮(又稱查田市、查川)。
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鎮查德塆、查大塆、查三房。麻城市查家垸子。羅田縣三里畈查家灣大冶縣查家灣。鄂州市胡林查家灣。鄖縣青山鎮查家溝村。武漢市江夏區湖泗鎮查家灣、武漢市漢口查家墩、武漢市查家街、武漢市查山街查山村、武漢市江漢北路查家村。仙桃市下查村。鐘祥市查家橋。蘄春縣應隆河查家灣、龍井河查家灣、下白岩查家灣、金竹園查家灣、土樓查家灣、田橋居信查家灣、查家山。英山縣百丈河查家灣、楓樹嶺查家灣、馬家鞍查家灣、七里岩查家灣、查家山。浠水縣關口鎮馬舊村之查家大灣、查家細屋、查家學灣、查家土庫灣、梅河陳橋之查家灣、寶月庵村劉坳之查家灣、橫山村之查家坳、黃畈村之查家塹、華嘴村枒子崗之查灣、白石山八方亭之查家老屋。清泉鎮胡弄社區之查家灣。蘭溪鎮六神港之查家灣。蔡河鎮楊畈村之查新屋灣、查老屋灣、太平橋村之查家灣。洗馬鎮小橋之查家村、毛竹園之查家灣、羊角橋之查家社屋灣。綠楊鄉冷水井之查家灣。
河北省:玉田縣玉田鎮東查家屯村、西查家屯村。
河南省:郟縣渣元鄉查莊村。恩施市查家坪村。鄢陵縣彭店鄉查家村。信陽市查山鄉。南召縣四棵樹鄉麥仁店村南莊查村,三岔口村西柳樹莊查村,三岔口村東溝查村、西拐查村,二郎船村土門查村,二郎船村桑樹查村,王營村旗桿樹查村;高新區許莊村郭莊查村;臥龍區龍興鄉溝口村青楊樹溝查村,沈溝村小沈溝查村。許昌鄢陵縣查家村。信陽市羅山縣高店鄉張河村東查畈,西查畈,後查畈,查寨。
北京:大興縣魏善莊鎮查家馬坊村。廣和查樓。平谷區馬坊鎮北石渠村。
上海:查山、查家橋、查家港。
天津:查家胡同。
重慶:長壽縣查家灣
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連城鎮浪排村查家莊。
雲南省:蒙自縣芷村鎮查尼皮村。施甸縣保場鄉查邑村、仁和鎮查邑村。
貴州省:查城驛(明洪武間置,即今晴隆縣。天啟後遷關嶺縣永寧鎮)。頂效開發區頂效鎮查白村。
廣東省:查源洞。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雷鋒鎮蕉溪查村,漳浦查嶺。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查家屯、哈爾濱市查家橋、哈爾濱市道里區新發鎮查家村
江西省:婺源縣查公山、鳳山查村、仙姑墩查村、平坦查村、東查襯、西查村、山坑裡查村、孝悌里查村、徑嶺下查村、安頭查村、龍段查村、上麻榨查村、勤裕查村。浮梁縣勒功鄉查村。東鄉縣小璜鎮查村。鄱陽縣銀寶湖鄉解元查村、銀寶湖鄉鳴山查村、侯家崗鄉小港咀查村、侯家崗鄉上屋查村、侯家崗鄉下屋查村、侯家崗鄉老屋墩查村、縣背楊梅橋查村、古賢渡鎮宋賢嶺查村。星子縣槎潭壟查村、張家墈查村、北板橋查村、葉汊查村、樂坪查村、居重壟查村、桃林查村、前崗查村、東堡查村、西堡查村、團嶺查村、樟樹查村、亞蘇壟查村、樓下壟查村、歐窯嘴查村、烏橋查村、南阪查村、龍潭查村、泉谷壟查村、尤青灣查村、灣內查村、嘴上東查村、嘴上西查村、花園查村、正悟山查村、學嘴查村、龍溪查村、上橫山查村、下阪查村、新屋查村、蜈蚣堰查村、破堰查村、上阪查村、龔師壟查村、棗樹查村、塗山查村。都昌縣萬戶鎮東岸查村、西岸查村、大房查村、大埠頭查村、古塘查村、阪上咀查村;三汊港鎮灣里查村、南邊查村、四房查村、新屋查村、老屋查村、雷公查村、水磨阪查村、梅洞寺查村;陽峰鎮四都壟查村;西源鄉塘口查村;都昌鎮望仙查村。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城南鎮查王村。兗州市區鼓樓查官員街。禹城市梁家鄉前查村。泰安縣俎來山前查家宣洛莊、泰安縣良莊鎮查宣洛村。聊城市東阿縣關山鄉莊村。平陰縣鄉南里查家莊。臨沂市費縣費城鎮查山頭村、查山村。
遼寧省:阜新市查海。撫順市查家堡、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紅廟子鄉查家村。北鎮市廣寧鄉石灰村、北鎮市羅羅堡鎮路屯村。
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查乾花鎮查乾湖(又名查乾泡、旱河、大水泊)。吉林市永吉縣查家村。
四川省:西昌縣禮州(鎮)古地名為查(楂)村。
陝西省:南鄭縣郭灘查家溝。洛川縣石泉鄉查家咀行政村。西安市未央區漢城街中查村、西查村、東查村、西安城南查家坡、查張村。西安市長安縣查家寨。
內蒙古:查乾淖爾湖(又名庫爾察罕諾爾湖、察乾諾爾湖)。正鑲白旗查乾淖爾鎮。阿榮旗查巴奇鎮、查巴奇鄂溫克民族鄉。

輝煌時期

在漢族的姓氏人口中,查姓不是大姓,但血統純正高貴,名儒顯宦、代不乏人。縱覽歷史,相較而言在三個歷史時期查姓人的業績尤為彰著,可以說令家史生輝、國史增色,堪稱查姓的輝煌時期。
⑴、漢有查氏兩重臣
十二世查何,字文杰。西漢武帝時以春秋及第,任會稽守,旋任西河守,治政廉潔;更兼文韜武略擊敗匈奴,“帝聞其賢”,封濟陽伯。二十一世查忠、字仲釗。東漢和帝時以明經及第,授翰林院中書,擢尚書僕射,封濟陽伯。由於他們的名聲顯赫,形成了舉世聞名的“濟陽查”。
⑵、唐為天下第一姓
唐有以查師詣(字崇遠。任唐游擊將軍河南府折衝都尉,贈吏部尚書、進上柱國)為代表的一大批文臣武將為國效力。所以,在唐太宗貞觀十二年(639年)和唐玄宗開元五年(718年)兩次封濟陽查為天下第一姓,並稱國之柱。
⑶、清康熙帝賜聯盛讚
明清之際,查氏科甲之盛為天下矚目,特別是浙江海寧、安徽涇縣查姓人更是才傾天下,文魁、武魁如星,清康、雍、乾三朝“一門十進士,叔侄五翰林”,創天下科甲奇蹟。康熙大帝赫然為查姓題聯:“唐宗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康熙帝還曾親筆書寫“嘉瑞堂”匾額賜予袁花查氏宗祠,又先後書寫“澹遠堂”和“敬業堂”匾額分別賜予查升與查慎行。

歷史名人

查 升

清代書法家,字仲葦(1650-1707),號聲山,浙江省海寧人。康熙進士,曾在朝廷任職。著有《淡遠堂集》等。

查文徽

南唐休寧人。侍後主李煜,官至樞密副使。討伐平建州王延政的時候立了大功,於是升遷為建州留侯。當時,吳越的軍隊占據了福州,文徽於是帶領著他的軍隊攻克了福州。入城以後,他安撫百姓,但是不幸被陷在埋伏之中,被俘虜。後來被遣送回去,改任了工部尚書。文徽的三代都是做官的,他的兒子元方是建州的觀察判官,他的孫子查道,是宋真宗的龍圖閣侍制。好查伊璜 明清之交查氏名人。在《聊齋志異》與《觚勝雪蓮》中記載有關於查伊璜的故事,大致是他與吳六奇將軍的神交。在《鹿鼎記》中,被金庸發展成一段生動、有趣的情節。蒲留仙稱伊璜先生“厚施而不問其名,真俠烈古丈夫哉!”《觚勝》中稱其為“才華豐艷,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從這些記述中,可以想見查伊璜的風采。
查姓

查士標

清代著名的書畫家。安徽休寧人,長期居住在揚州,擅長畫山水,與孫逸、汪雲端、僧弘仁等書畫家一起被稱為“海陽四家”。他的書法超妙入神,藝舟雙楫》將他的行書列入佳品之上。

查慎行

清代詩人,名嗣璉(1650-1727),字夏重,浙江海寧人。詩學宋人,多抒發行旅之情,善用白描手法。有《敬業堂集》。
查慎行查慎行

查光佛

名能,又字競生,湖北省人。清光緒三十三年考入武昌文普通學堂。加入中國同盟會。還沒有畢業就剪去長辮加入了第四十一標當兵。後請了長假走出軍營,居住在蛇山蘄春學社。宣統元年,長沙搶米風暴發生,鄂軍進入湖北鎮壓。查光佛於是與劉復基等人計畫乘機舉行起義,事情敗露了,沒有成功。宣統三年的武昌起義的第二天,被任命為都督府秘書。陽夏戰爭的時候,他在漢陽總司令部任職。民國元年(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聘任他為稽查委員、同盟會鄂支部交際會會長;同年2月份被聘任為鄂省教育部副部長,五月去職。民國二年二次起義失敗以後加入中華革命黨,任職湖北討袁軍總司令秘書長及駐漢口特派員。民國九年任護法軍政府總裁機要秘書。民國十一年任廣州大本營秘書。民國十五年任江漢宣撫使參議。民國十八年任《中央日報》總編輯。民國十九年任中國國民黨漢口市黨部宣傳部部長。民國二十年任中央黨史編撰委員會編撰兼秘書。民國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在江蘇常州病勢。終年47歲。存世的著作有《武漢陽秋》。

查夷平

又名鎮湖,號埠西。江西省修水人。早年加入中華革命黨。畢業於煙臺海軍學校、廣東海軍學校、廣東航空學校。曾任歐亞航空公司主任秘書,滇黔鐵路督辦署材料處處長,中央航空公司副經理。1949年11月,在香港參與組織中央、中國航空公司起義。後來擔任中國民用航空業務處處長、民航總局顧問。他還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曾經在長沙、蘇州、上海等地從事琴學活動,組織了今虞琴社。曾經擔任過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古琴研究會會長。為第一、二、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1976年8月去世,終年81歲,編有《存見古琴曲譜集覽》等。

查良鏞

筆名金庸(1924年2月6日—2018年10月30日),香港“大紫荊勛賢”。當代著名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譽為武俠小說作家的“泰山北斗”,更有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2018年10月30日在香港去世,終年94歲。

查良錚

筆名穆旦(1918—1977),著名愛國主義詩人、翻譯家。出生於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寧袁花鎮。曾用筆名梁真,與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鏞)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屬“良”字輩。20世紀80年代之後,許多現代文學專家推其為現代詩歌第一人。穆旦於20世紀40年代出版了《探險者》、《穆旦詩集》(1939~1945)、《》三部詩集,將西歐現代主義和中國傳統詩歌結合起來,詩風富於象徵寓意和心靈思辨,是“九葉詩派”的代表詩人。1941年12月穆旦所作的《讚美》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語文教科書。1949年8月自費赴美留學,入芝加哥大學攻讀英美文學、俄羅斯文學。1953年初自美國回到天津,任南開大學外文系副教授,致力於俄、英詩歌翻譯。1958年被指為歷史反革命,調圖書館和洗澡堂,先後十多年受到管制、批判、勞改,停止詩歌創作,堅持翻譯。1975年恢復詩歌創作。1976年3月31日右腿股骨頸折斷。翌年2月26日春節期間,穆旦於凌晨心臟病突發逝世,享年59歲。
查良錚查良錚

查良釗

字勉仲(1897—1982)。祖籍浙江海寧袁花,生於天津,南開中學畢業。民國7年(1918)赴美,留學於芝加哥大學教育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研究部。民國10年(1921),討論“一戰”善後問題的“華盛頓會議”召開時,他聯合留美同同學,發起組織中國學生華盛頓會議後援會,被推為執行幹事長,與國內民眾團體和海外華僑相呼應,支援參加會議的中國代表團。民國11年回國,歷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兼教務長、河南大學校長、河南省教育廳長。曾參加蔡元培等領導的中華教育改進社,並與同仁合辦《教育評論》,提倡科學教育。民國19年(1930)陝西大旱,隨朱慶瀾從事賑濟,任華北慈善聯合會總幹事,深入災區訪問,發起“三元錢救一命”運動,向各地募款救災,並聯合華洋義賑會修建涇渭渠。“九·一八”事變發生,又協助朱慶瀾募捐接濟東北抗日義勇軍。民國23年(1934)重返教育界,任北平藝文中學校長,從事“道爾頓制”實驗,併兼任香山慈幼院副院長。
民國26年(1937)抗戰爆發,以教育部參事、賑務委員會專員身份,辦理北方戰區青年學生救濟事宜。民國27年(1938)在西安收容戰區中學生1700餘人,親自率領由鳳翔步行至天水,創辦國立第五中學。後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兼訓導長。抗戰勝利後,任昆明師範學院院長。1954年到台灣,任台灣大學教授兼訓導長,。1982年,病逝於台北。

查海生

查海生,安徽省懷寧縣人,中國現代偉大詩人,筆名海子生於1964年3月24日,在農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1983年自北大畢業後分配至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臥軌自殺,年僅25歲。在詩人短暫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顆聖潔的心。他曾長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國70年代新文學史中一位全力衝擊文學與生命極限的詩人。
中國著名詩人海子中國著名詩人海子
著名詩作有
‥以夢為馬
‥春天,十個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郡望堂號

郡望

齊 郡:西漢初年將臨淄郡改為齊郡,在今天的山東省臨淄縣一帶。
海陵郡:周稱海陽,漢初名海陵,西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升為海陵郡。隋文帝開皇元年,廢郡稱縣。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稱吳陵縣,以縣置吳州。揚吳設制置院。南唐升元六年(937年),升海陵縣泰州,泰州之名由此始。
濟陽郡:漢濟陽縣在今河南蘭考東北,西晉在此曾置濟陽郡,南遷後廢。濟陽縣在唐初併入冤句縣

堂號

容堂:宋代的時候有一個叫查深的,隱居讀書。當地的郡守把他推薦給朝廷,要他出來做官,他不乾。郡守又怕浪費了他的才華,於是就在郡城的西部給他蓋了一棟房子,命名為“清容堂”,讓他在那裡教全郡的學生讀書,號為“清容先生”。
海陵堂:據《萬姓統譜》記載:《望出齊郡,五代時南唐有查文徽,文徽孫道如,徒家海陵,至今查氏為望族。》查氏發祥于山東地區。春秋時,楚國大夫封邑在查,其後代子孫稱查氏。在距今1000年以前的五代南唐以後,在今江蘇泰縣一帶,繁衍成當時的名門望族。

開國將軍

查玉升

查玉升(1914-1998),安徽省六安市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4軍11師31團班長、排長,第31軍93師師部交通隊政治指導員、交通隊隊長等職。參加了四次“反圍剿”及蘇家鋪、寶興武山榆次田水鋪、三成鋪、劍門關等戰役戰鬥和二萬五千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連長,補充團營長,第772團副團長,第16團團長,第386旅副旅長等職。1940年入延安軍政學院學習。參加了粉碎敵偽六路、九路圍攻和冀南香城古、同溝、白晉線、百團大戰等戰役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任太岳軍區獨立旅副旅長,晉冀魯豫野戰軍第8縱隊22旅旅長,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22旅旅長,第二野戰軍第14軍41師師長等職。參加了晉南、平漢、皖東、淮海、渡江、兩廣、解放大西南等重大戰役戰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軍副軍長、第60軍副軍長,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0軍副軍長,參加了五次戰役。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軍副軍長、軍長,1957年畢業於軍事學院戰役系,復任第14軍軍長,昆明軍區副司令員等職。為保衛邊疆、建設邊疆和部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是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四、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相關書籍相關書籍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8年10月23日因病在昆明逝世,享年84歲。

查國楨

查國楨(1905-1980),湖北省蘄春縣人。英山師範講習所畢業後,回縣任城南完全國小教師。1930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一軍政治部任書記,1931年任鄂豫皖彭楊軍政學校校部書記,1932年任紅25軍司令部秘書。參加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反“圍剿”鬥爭。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西征後,留在原地任重新建立的紅25軍司令部參謀。參加堅持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後期多次反“圍剿”作戰。1934年任第75師司令部參謀主任,同年11月隨軍長征,任紅25軍司令部作戰科科長。參加建立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和粉碎國民黨軍阻截的作戰。1935年秋到達陝北後,任紅十五軍團司令部偵察科科長。1936年任紅十五軍團供給部部長。參加東征、西征戰役
抗日戰爭時長期,任晉察冀軍區供給部部長,參加建立發展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和堅持華北敵後抗日游擊戰爭。1945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後勤部部長、軍區後勤部政治部主任,軍區後勤司令部副政治委員,華北軍區供給部政治委員,華北軍區軍需部政治委員,參與領導華北解放戰爭中的後勤保障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北軍區生產合作總社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後勤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行政經濟管理部部長,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副司令員兼後勤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顧問等職。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0年7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5歲。

家譜文獻

北京宛平查氏支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查祿百纂修,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鉛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江蘇常州毘陵查氏宗譜二十卷,(清)查氏族人續修,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清容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江蘇常州毘陵查氏續修宗譜二十四卷,(民國)查師春等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清容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查姓查繼佐印查姓查繼佐印
江蘇常州毘陵查氏宗譜二十二卷,(民國)查邦定、查邦正董修,查廷揚主修,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報本堂木刻活字本,今僅存十二卷。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圖書館。
浙江海寧查氏族譜十九卷,(清)查克敏重編,查元俏增修,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木刻活字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海寧查氏族譜十六卷,(清)查克敏重編,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人民大學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河南郟縣查氏家乘,著者待考,木刻活字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郟縣查莊。
婺源查氏族譜八卷,首兩卷、末十二卷,(清)查慶曾纂修,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本四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涇上查氏宗譜五卷,(清)查鐸等編,明萬曆年間木刻活字本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常州毗陵查氏宗譜,(民國)查世元纂,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清容堂修木刻活字本二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黃山祁門查氏族譜:
查姓

字輩排行

浙江嘉興海寧查氏源自婺源查氏,自遷到浙江海寧的第七世起,查繪定下了海寧查氏字輩排行的前十六字:秉志允大,繼嗣克昌;奕世有人,濟美忠良。(清道光八年戌子(1828年)查元偁又擬定海寧查氏字輩排行後十六字:傳家孝友,華國文章;宗英紹起,祖德載光。)
安徽懷寧查氏字輩:立敬輿賢哲,詩書衍吉祥,淵源經學遠,同永之榮芳,聲鴻名振顯,道達德宣揚,承緒資培植,貽謀貴善良,修齊傳澤厚,敦睦裕基長,本固枝偕茂,家宜國有光。
浙江溫州查氏字輩:世思恩重德,光宗富貴全,日宏君子道,引達大歸年。
北京大興查氏字輩:為謹維勤,以綏爾祿,保世光大,成家之福。
山東泰安查氏字輩:建國賢才仲,傳玉龍茂昌。
江西九江查氏字輩:德從本裕方興義。
安徽祁門縣查氏字輩:“尚士雲昌,允之茂芳;文章名世,輔國安邦;忠孝明正,統宗裕光;經綸偉業,長發其祥”。
查姓
安徽安慶、江西婺源查氏字輩:“派遠光先德支長振(正)家勝”。
安徽繁昌查氏字輩:“日登君子道”。
安徽涇縣查氏字輩:“光宗福貴全日從君子茂”。
安徽祁門縣閃里鎮查氏字輩:“尚士雲昌,允之茂芳;文章名世,輔國安邦;忠孝明正,統宗裕光;經綸偉業,長 發其祥”
安徽蒙城查氏字輩:“景洪懷春……”
上海、江蘇建湖查氏字輩:“永克錦文章”。
四川會東查氏字輩:“良章文洳有謙連其林開永”。
湖北英山查氏字輩:“宗之茂方獻”。
江蘇淮安查氏字輩:“池以乃龍虎”。
江西都昌、星子查氏字輩:“士秉中正代啟文明宗必賢”。
浙江溫州查氏字輩:“世思恩重德光宗富貴全日從君子廟引達大歸年”。
貴州畢節查氏字輩:“明登維源升應廷紹宗興世澤繼祖遠昌榮建國恆光輝思孝友在朝學賢能俊傑揮先緒英雄顯厚征”。
北京大興查氏字輩:“為謹維勤以綏爾祿保世光大成家之福”。
山東泰安查氏字輩:“建國賢才仲傳玉龍卯昌”。
山東微山查氏字輩:“觀(官)慶富貴明……”
查氏一支字輩:“啟世龍虎榜登科顯林賢”。
查氏一支字輩:“申鴻明正顯道達德”。
河南省羅山縣張河村後查畈:......子道精純,相國良成......
安徽銅陵東聯鄉查氏字輩:“忠孝喻盛康良賢龍厚德”

查姓宗祠

四言

楂地啟姓;海陵閥閱:
全聯典指查氏的源流和郡望。
系承姜氏;望出海陵:
是聯典指查氏望出齊郡,齊國為姜子牙封國。下聯典指查氏名人在五代時南唐有查文徽,其孫查道始遷家海陵郡,遂為當地望族。
業成兩代;名列四家:
上聯典指明、清兩朝之際浙江海寧查繼佐,字伊璜、敬修,號與齋,人稱東山先生、朴園先生。明末舉人,曾任南明魯王政府兵部職方主事。明亡後隱居,不再做官,著手編撰《明史》。著有《罪惟錄》、《魯春秋》、《東山國語》等。又擅長書畫,有一定名聲。下聯典指清朝初期畫家查士標,字二瞻,號梅壑散人,安徽休寧人,後住揚州,明末生員。家中藏有古銅器和宋、元書畫,因此精於鑑別。擅長畫山水,筆墨疏簡,意境荒寂,與孫逸、汪之瑞、僧弘仁合稱“海陽四家”。書法學米芾,又能詩,著有《種書堂遺稿》。
傳經荊楚;全活建州: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查許國事典。下聯典指後周時期的查文徽事典。

五言

華堂來紫燕;喬木倚青云:
上聯為清朝時期的書畫家查士標自題聯。查士標(公元1615~1698年),安徽休寧人。流寓揚州,擅畫山水,與孫逸、汪雲端、僧弘仁等稱“海陽四家”。書法超妙入神,《藝舟雙楫》將他的行書列於佳品上。

六言

學精穴經之旨;名列四賢之科: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學者、醫學家查篇事典。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賢人查許國事典。
振儒風以經學;拔望族於賢科:
上聯典指查伊璜事典。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賢人查許國事典。
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
清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撰查氏宗祠通用聯。

七言

木本水源由來久;旦輝夕霞照映長: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查氏之“查”字的析字聯。
紅箋色奪風流座;白薴詞傾翰墨場:
此聯為清朝時期的書法家查升自題聯。查升,字仲葦,號聲山,浙江海寧人。清康熙年間進士,任少詹事職,著有《淡遠堂集》。

查姓書簡

位於宣州城北郊5公里水陽江畔的國家森林公園敬亭山,又名查山。現代人往往只知此山名“敬亭山”,而不知其又名“查山”(“查山,即敬亭山”;“敬亭山,又稱查山”。請見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的國家最具權威工具書《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2120頁“查山”、2825頁“敬亭山”詞條)。稱查山,必有一位查姓名典於其中。查山遠古又名昭亭山,晉初為避晉文帝司馬昭名諱,改稱敬亭山,屬黃山支脈,東西綿亘百餘里,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南齊詩人謝眺《游敬亭山》詩有“茲山亘百里,合杳與雲齊,隱淪。

當代名人

查姓本不是什麼大姓,甚至在最新出爐的“新百家姓”中,查姓因從數不多而無緣上榜。查姓雖不是什麼名門望族,但在現、當代文學史上,查姓卻有著其他姓氏不可替代的地位:
被尊稱為一代武林盟主的著名作家金庸,原名查良鏞,浙江海寧人。他的作品,如《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奠定了他不可逾越的“武林宗師”地位。“九葉詩派”代表性詩人穆旦,原名查良錚,浙江海寧人,與金庸同宗平輩。穆旦將西歐現代主義和中國詩歌傳統結合起來,詩風富於象徵寓意和心靈思辨,成為現代詩歌流派“九葉詩派”的掌門人物。他的詩歌《讚美》已被收入現行的中學教科書。才華橫溢、英年早逝的當代詩人海子,原名查海生,安徽省懷寧縣高河查灣人。《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海子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神話之一。查理達,1964年1月生,江蘇無錫人。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國畫院、江蘇省書法研究院特聘書法家,江南大學書法研究所研究員,無錫市國畫院副院長。2004年加入民進。幼承家訓,學書從柳公權入,繼學顏、歐、趙等正書。1985年入無錫市書法藝術專科學校,1999年從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著名金石篆刻家馬士達先生學書。全國第六屆中國書法藝術節獲銀獎,入展江蘇省首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獲得中國首屆書法蘭亭獎獲“創作獎”,入選全國美術書法攝影精品展、中國首屆"雙擁”書畫展一等獎,在全國第九屆“群星獎”中獲獎,獲全國第12屆“群星獎”銅獎,江蘇-上海書法篆刻作品交流展,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展在聯 合國總部及歐洲六國巡迴展出,入展全國第八屆書法篆刻展、全國首屆青年書法篆刻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