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陝革命根據地

鄂豫陝革命根據地

鄂豫陝革命根據地是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二十五軍長征途中,在湖北、河南和陝西三省交界地帶,以土地革命綱領為鬥爭方針,廣泛發動和帶領民眾開展打土豪、分田地鬥爭,發展地方武裝,建立各級蘇維埃政權,創建了以商洛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根據地的鬥爭以武裝主力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共堅持鬥爭兩年又四個月。人口約50萬,面積達3萬多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鄂豫陝革命根據地
  • 時間: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 主力紅二十五軍及紅七十四師
  • 實質:革命根據地
根據地簡介,創建新根據地,根據地人民的犧牲,

根據地簡介

核心組織
1934年,鄂豫皖根據地被敵封鎖包圍,蘇區日益縮小,紅軍處境日益艱難,中央決定紅二十五軍轉移,建立新的根據地,以求發展。1934年6月,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派程子華從紅都瑞金鄂豫皖根據地工作,程子華於9月到後傳達了中央的決定和周恩來副主席指示,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河南光山縣花山寨召開第十四次常委會,省委書記徐寶珊、副書記吳煥先紅二十五軍軍長徐海東等參加會議,省委決定:紅二十五軍實行戰略轉移,程子華任軍長、吳煥先任政委、徐海東任副軍長、戴季英任參謀長、鄭位三任政治部主任,省委隨軍行動,留紅二十八軍在根據地堅持鬥爭。
長征故事
紅二十五軍隨後出發長征。在20多天的時間內,紅二十五軍長驅千里,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粉碎了幾十倍於己之敵的圍堵,幾乎每日作戰,頑強地打開了西進通道,不僅保存了紅軍的有生力量,鍛鍊和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而且調動了敵人 “圍剿”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部分兵力,有力地支持了紅二十八軍堅持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鬥爭,減輕了川陝紅軍的壓力,並為開闢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創造了條件。
情況介紹
鄂豫陝邊地區,地處鄂豫陝三省邊界,北起秦嶺北麓,南瀕漢水,包括陝西南部的雒南(今洛南)、藍田、商縣、商南、山陽、鎮安、柞水、洵陽(今旬陽)、寧陝、佛坪、洋縣等縣,湖北西北部的鄖西、鄖縣等縣以及河南西部的盧氏、淅川等縣。這裡峰巒起伏,懸崖陡峭,地勢險要,便於開展游擊戰爭,自古就是兵家割據稱雄的戰略要地。當地封建勢力和反動政府對人民壓迫剝削極為殘酷,土地和山林大部分掌握在地主手裡,苛捐雜稅多達數十種,兵災匪禍連年不斷,人民苦難深重,反抗情緒強烈,有良好的革命基礎。1927年4月成立黨組織,1928年5月渭(南)華(縣)起義的部隊曾在藍田雒南地區活動。1932年冬,紅四方面軍和紅三軍曾先後過境。1933年5月,陝北紅軍也曾南下行動。因此,黨和紅軍已在該地區有著廣泛的影響。紅二十五軍到達時,雖然地方黨組織已遭到破壞,但民眾自發的抗捐抗糧鬥爭仍然此起彼伏。同時,陝西第十七路軍首領楊虎城蔣介石矛盾很深,當時忙於北攻陝甘紅軍、南拒川陝邊紅四方面軍、西防蔣介石嫡系部隊,一時無力顧及陝西東南部,這一切,都為紅二十五軍創建新的根據地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創建新根據地

1934年12月10日紅二十五軍到達陝西洛南縣,省委在庾家河(現屬丹鳳縣)召開第18次常委會。決定:一、在鄂豫陝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二、將中共鄂豫皖省委立即改為中共鄂豫陝省委,省委成員不變,隨後進入創建根據地的新時期。創建鄂豫陝根據地前後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紅二十五為主力,第二階段以紅七十四師為主力。
第一階段:
庾家河會議後,經過一個多月奮戰,紅二十五軍初步在鄖西、洵陽、鎮安、山陽四縣邊區建立了根據地的基礎,並擴軍400餘名,同時也與前來“圍剿”的國民黨軍先後進行了許多戰鬥,主要有獨樹鎮、庾家河、袁家溝口等戰役,最終紅二十五軍徹底粉碎了國民黨的“圍剿”。1935年4月,鄂陝邊區蘇維埃政府在山陽縣小河袁家溝口成立,標誌著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建成。鄂陝邊區蘇維埃政府是邊區最高政府,下轄鎮安、五星縣蘇維埃蘇維埃政府及山陽縣蘇維埃籌備處、寧陝土地委員會及13個區、70個鄉、314個行政村蘇維埃政權。根據地建立的農民武裝有陝南抗捐第一軍及鄂陝游擊司令部所轄的6路游擊師,在豫陝邊有豫陝游擊師所轄的4個大隊。1935年7月紅二十五軍北出終南山,前鋒直達西安附近的韋區、杜曲,由於沒有電台無法同中央聯繫。7月15日,原鄂豫皖省委交通員石健民從上海轉道西安抵達二十五軍,帶來了中央檔案和一、四方面軍會合,並有北上動向的訊息。為進一步擺脫敵人“圍剿”,配合主力紅軍取得長征勝利,15日晚省委在灃峪口長安縣)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立即西征甘肅,北上陝北,鞏固陝北蘇區,同時決定將鄂陝、豫陝兩個特委合併,統一領導根據地的武裝力量,堅持鬥爭。7月30日,中共鄂豫陝省委率紅二十五軍主力,離開鄂豫陝蘇區,從西江口出發繼續長征。隨即攻占雙石鋪(今鳳縣城),連克兩當、天水、秦安、隆德縣城,過涇川,9月15日到達陝北的延川縣永坪鎮,與中共西北工委和陝北紅軍第二十六軍、第二十七軍勝利會師,成為紅軍長征中先期到達身背的第一支隊伍。
第二階段:
紅二十五軍離開後,鄂陝、豫陝兩個特委於1935年9月9日在陝西商南縣梁家墳村召開會議,決定成立鄂豫陝特委,選舉鄭位三為特委書記,常委和委員有陳先端、李隆貴、方升普、曾焜、李書全、袁崇全、張波、鄭連順等九人。為有利於長期堅持武裝鬥爭,特委將根據地游擊隊合編組建紅七十四師,10月6日在商南縣距梁家墳不遠的碾子坪正式成立。師長陳先瑞,政委李隆貴,副師長兼參謀長方升普,政治部主任曾焜,全師近700人。紅七十四師在同上級失去聯繫,極端艱難困苦條件下,轉戰於鄂豫陝邊24個縣,經歷大小戰鬥上百次,甚至打到華山,威脅西安。打破了敵人的三次圍攻,殲滅敵正規軍與地方反動武裝約4000人,繳獲各種槍枝3000餘支,取得了鄂豫陝邊界地區的鬥爭勝利。1936年3月中旬,紅七十四師接到二十五軍手槍團程福才從陝北送來的“八一宣言”和《中央關於目前的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等檔案,特委向中央匯報了七十四師情況,同中央恢復了聯繫。
1936年12月中旬,七十四師在藍田縣灞龍廟接到中央指示和電令。1937年8月5日,鄂豫陝特委與七十四師奉中央軍委電令北上,全師2100餘人前往陝西三原整編為八路軍一一五師留守處,10月改為西北留守兵團第四團,中共鄂豫陝(陝南)特委撤銷。

根據地人民的犧牲

在多支長征的紅軍隊伍中,紅二十五軍是唯一一支在長征途中創建了根據地的紅軍部隊。根據地的創建為紅二十五軍提供了一塊休養生息之地,使紅二十五軍在發展地方武裝、政權和開展土地革命的過程中發展壯大。紅二十五軍出入陝西的時候兵力不足三千,經過入陝後的庾家河戰鬥,部隊損失了近乎一個團的力量(庾家河戰鬥後,紅二十五軍在今丹鳳蔡川整編,將原224團撤銷,只保留了223、225和手槍團)。1935年7月撤出根據地時,紅二十五軍擴充到4000多人,據原鄂豫陝省委委員、紅二十五軍供給部長、建國後任南京軍區後勤部副政委的張希才1983年在南京的座談會上談到對“陝北、中央紅軍的支援”時說:陝南“駝到陝北的銀元3萬多元,沿途用45匹騾子馱,每匹馱100多斤。”原紅二十五軍223團供給處長、建國後任國家物資總局副局長的劉炳華回憶:“紅二十五軍到達陝北時很富,服裝也很整齊。”“物資來源是取之於民、取之於敵。”中央紅軍1935年11月到達陝北正值嚴冬來臨,戰士還穿著單衣,冷的受不了。毛澤東很著急,想到紅二十五軍在陝南活動了幾個月,或多或少會有點積蓄,就寫了一張條子:“海東同志,你好!因部隊過冬吃穿出現困難,特向你借款2500元。毛澤東”。徐海東看到條子,第二天5000塊銀元送到中央紅軍駐地。
中共鄂豫陝省委率領紅二十五軍主力離開根據地,得到訊息的西安綏靖公署初除一部分兵力尾追紅二十五軍主力外,很快集結第六十七軍、第四十軍、第九十五師、第四十四師、陝軍警備第二旅和特務團等20餘團兵力,對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實施劃區“圍剿”,企圖摧毀鄂豫陝根據地。同時,鄖西、旬陽、與鎮安邊界地區的土豪劣紳也紛紛組織反動武裝,進行反攻倒算,叫囂要把共產黨、紅軍和造反的農民斬盡殺絕。在國民黨軍和反動地方武裝對蘇維埃活動中心區域 燒殺搶掠下,根據地形勢急劇惡化。陝軍警二旅韓子芳團,在鎮安米糧區、西口區聯保主任盧崇烈、張秀峰的配合下,兵分三路“圍剿”,將鎮安縣店埡子到米糧川15公里的川道內32多件民房焚為灰燼,白塔區蘇維埃政府主席肖登科和朱啟瑞、店埡子鄉蘇維埃政府副主席劉蔚瑤、花水河農會副主席寧啟龍等幹部和民眾被殺害。接著第四十軍由來“清剿”,僅在店埡子就殺害蘇維埃幹部和民眾20多名。紅岩寺區蘇維埃幹部和民眾,為掩護紅軍和游擊師的傷病員,100多人被殺,39戶殺絕,一家被殺2人以上的40戶。20多人被關押,受盡酷刑。受害民眾達2826人,被迫外逃的480餘人。梨園岔蘇維埃政府赤衛大隊副大隊長李邦正、土地委員賀遠柏全家被殺,總土地委員何吉時被剁為三截。劉家花屋區蘇維埃政府土地委員余從海、鄭老二、姚勝亮、張國華、萬文華等28名幹部、民眾被殺,125人受酷刑,14戶分過地主土地的農民被抄家,141頭耕牛被殺。在這場浩劫中,處在根據地中心的山陽縣袁家溝口區,被視為“紅軍窩子”,損失最為慘重。國民黨軍和地方民團採取一條溝、一座山、一個村莊、一個山洞逐一“清剿”的手段,“掘地三尺”、“盡殺不留”。鄂陝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程家盛、副主席阮英豪,牛耳川鄉蘇維埃政府主席許祖德、瓦溝鄉蘇維埃政府主席張智仁及其子張永有、二峪河鄉蘇維埃政府主席易恩興、馬家山鄉蘇維埃政府副主席向大福等200多人被殺。紅軍和游擊師隊員家屬大都逃亡他鄉。民眾的房子被燒,牲口被搶,家什被砸,地里莊稼餵了軍馬馱騾。殘酷景象,目不忍睹。
紅二十五軍主力撤出後,鄂陝、豫陝兩特委合併成立鄂豫陝特委,同時成立紅七十四師,當時部隊只有700人。紅七十四師堅持根據地鬥爭二十多個月,1937年撤出根據地時隊伍擴充到2100餘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