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柱(原中共湘贛省委軍委書記、紅八軍軍長)

李天柱(原中共湘贛省委軍委書記、紅八軍軍長)

李天柱(1898-1937),漢,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黃埔軍校畢業,為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之一、湘贛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和領導人。開闢了贛南、閩西、湘贛革命根據地,參加了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東征、北伐戰爭、南昌起義、湘南起義、春江鋪阻擊戰、五次反“圍剿”、謝坊伏擊戰等。1937年春率紅24師4個連向廣東東江方向突圍,4月在江西尋鄔(今尋烏)戰鬥中犧牲。犧牲時任東北抗日聯軍第4軍2師師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天柱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899年
  • 逝世日期:1937年
  • 職業:軍人
  • 信仰:共產主義
人物生平,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李天柱,別名振湘,號挽天,中共著名紅軍將領,著名革命烈士,歷任武漢工人糾察隊隊長、耒陽縣蘇維埃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紅六軍(後改稱紅三軍)第二縱司令員、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湘東南獨立師師長、中共河西(湘贛)臨時總前委委員、中共湘贛省委候補委員兼獨立第一師師長、紅八軍軍長、湘贛省委委員、湘贛軍區副總指揮兼第一指揮部指揮、中共湘贛省委軍委書記、中共湘贛省委婦委會書記、粵贛邊軍政委員會委員。
1899年李天柱出生於清末一位武秀才之家。幼年父母雙亡,由兄嫂撫養成人,曾讀於私塾,愛好武術。
1920年考入耒陽縣耒城花萼國小。
1922年畢業後,到耒陽縣遙田鄉石仙坪國小任教師,因看不慣當時社會的腐敗,後毅然棄文從武。
1925年秋考入廣州黃埔軍校(工兵科)第四期學習,參加了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東征。認真閱讀馬列主義書籍,與同鄉李漢藩等進步學生創辦《耒陽新潮》半月刊,以挽天的筆名,發表了《為十月革命敬告被壓迫的中國民族》的文章,熱情歌頌俄國十月革命,呼籲中國人民效法蘇俄,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黃埔軍校畢業後,參加國民革命軍任初級軍官。
1926年夏,隨葉挺先遣獨立團參加北伐戰爭,任葉挺先遣獨立團排長。在汀泗橋戰鬥中身上6處負傷。北伐軍占領武漢後,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政治科學習。還曾擔任武漢地區工人糾察隊中隊長和大隊長。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第二次東征和北伐戰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排長,武漢工人糾察隊隊長。汪精衛叛變革命致使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轉入賀龍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任連長,並隨部參加南昌起義。隨起義軍南征廣東潮汕途中,在汕頭再次作戰時負傷,送到香港醫治,傷愈後返廣州,在三河壩朱德取得聯繫,到所部任營長,不久,朱德派他回耒陽組織農民武裝鬥爭,從事農民運動。
1928年1月率隨部參加湘南起義,在耒陽組建農民武裝,在工農革命軍配合下率農軍攻克耒陽縣城。3月,成立蘇維埃政府,他被推選為耒陽縣蘇維埃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曾指揮春江鋪阻擊戰。立即組建縣赤衛大隊,並在全縣普遍建立區鄉赤衛隊,率赤衛隊在本縣哲橋、三益、春江鋪一帶阻擊進犯之敵。在保衛新生的紅色政權中初顯軍事才華,指揮耒陽縣3000農軍收復縣城。4月,隨朱德上井岡山。5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十一師三十一團二營營長,參加鞏固發展井岡山根據地的五斗江、草市坳、龍源口等數十次反“圍剿”作戰。
1929年1月率部轉戰贛南、閩西開闢根據地,在大柏地戰鬥中負傷,留東固養傷。後在贛南紅軍中任職。 1930年1月任紅六軍(後改稱紅三軍)第二縱隊五支隊支隊長、第二縱隊縱隊長、縱隊司令員,指揮部隊配合伍中豪所率的紅四軍第三縱隊,殲敵郭鳳鳴部於長嶺寨,攻克沙塘灣土圍子,殺得敵人膽戰心驚。參加了在瑞金大柏地全殲敵兩個團和進占長汀、興國、寧都等一系列戰鬥,並率部參加文家市、圍攻長沙和攻克吉安等戰鬥。10月,任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擔任贛南紅軍學校領導人。
1931年春調往湘贛革命根據地(湘贛革命根據地包括贛江以西、袁水以南、粵漢鐵路以東、大余以北的廣大地區,約20餘縣,人口100餘萬),任湘東南獨立師師長,率部連克資興縣保全團和永新縣挨戶團,並攻下兩縣縣城,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湘贛革命根據地,成為湘贛革命根據地著名紅軍將領、湘贛紅軍元老。3月底任中共河西(湘贛)臨時總前委委員,協助滕代遠統一指揮紅七軍、紅二十軍和湘東南獨立師,配合紅一方面軍取得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8月,任湘贛紅軍獨立第一師師長。9月底,率部抵永陽鎮殲國民軍一個團,俘1000餘人。10月,選為中共湘贛省委候補委員
1932年1月,任湘贛軍區第一指揮部指揮兼獨立第一師師長,率部艱苦轉戰,在數十次的激烈戰鬥中取得了輝煌戰果。1932年2月1日,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指示,中共湘贛省委召開了湘贛獨立一、三師誓師大會,獨立第一師與獨立第三師合編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李天柱任第八軍軍長(為肖克上將為第八軍軍長的前任,代政治委員兼獨立第一師政治委員王震上將)兼獨立第一師師長,並被增補為中共湘贛省委委員。同時湘贛軍區宣布成立,由張啟龍為軍區總指揮,李天柱為副總指揮,甘泗淇為政治委員,戈勇為參謀長(後叛變),陳韶為政治部主任。不久任中共湘贛省委軍委書記,併兼湘贛軍區副總指揮、第八軍軍長、第一指揮部指揮。在反國民黨軍“圍剿”中,率部參加攻打安福、永陽、酃縣(今炎陵)、永新、茶陵、攸縣等戰鬥,鞏固和擴大了湘贛蘇區。5月率部攻克茶陵縣城。6月,蔣介石調動12個師的兵力,圍攻湘贛蘇區。為牽制國民黨軍,防止國民黨軍南下,減輕對紅一方面軍的壓力,紅八軍紅三軍團從兩翼攻擊國民黨軍力量薄弱的湘軍。李天柱先率紅八軍攻擊網嶺國民黨軍,獲勝後,續取攸縣。同時,紅三軍團也占領了桂東和汝城,其先頭紅七軍逼近酃縣水口,從兩翼夾住國民黨軍,有力地保證了紅一方面軍在粵北南雄縣地區擊潰粵軍20個團的戰鬥。8月,李天柱又率部運用游擊戰術,施一石二鳥之計,殲滅攸縣東塘國民黨軍一個團並殲敵保全團400餘人,俘200餘人,繳獲了大批槍彈。隨後,李天柱利用有利地形,採取引國民黨軍入瓮的辦法,率部在茶陵高城地區殲國民黨軍第三七八團,打了個漂亮的伏擊戰。9月在永新擊退敵一個師對中共湘東南特委的進攻。接著,李天柱率部參加攻打分宜的戰鬥,負重傷離隊休養治療。不久,兼任中共湘贛省委婦委會書記。
1933年春,因對當時一些“左”傾錯誤軍事指導思想提出不同意見而受到排擠,莫須有的罪名,被安排到瑞金紅軍大學學習,改任紅軍大學第四分校教育長。指揮地方部隊積極開展游擊活動,圍困國民軍進攻蓮花縣的六十三師,策應中央紅軍作戰。同年秋調往中央革命根據地工作。王明“左”傾路線在蘇區推行,他因堅持原則進行抵制,被調離部隊,到紅軍大學“改造思想”,改任紅七軍團十九師五十五團團長,降職使用。他不計較職務高低,以一個共產黨員的胸懷,在尋淮洲軍團長的領導下,英勇頑強地作戰,掩護中央紅軍主力轉移。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留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爭,任紅軍獨立第二十四師七十二團團長。11月22日率部參加謝坊伏擊戰獲勝。
1935年2月奉命率紅24師4個連,進至尋(鄔)南游擊區,並向廣東東江地區發展。4月初,轉至安遠、尋鄔南部地區與羅屏漢部游擊隊會合,任粵贛邊軍政委員會委員,後率一個大隊在當地游擊。6月,李天柱率部突圍,經一路拚殺,部隊損失很大,僅二三十人到達江西尋鄔縣南部,最後因敵我部隊實力懸殊在江西尋鄔(今尋烏)突圍戰中犧牲,年僅36歲。

人物評價

1959年2月,陳毅在《回憶三年游擊戰爭》一文中,高度讚揚他是黨和人民軍隊的優秀幹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