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固

東固

東固,以其地處廬陵邊境之東,惟祈後輩日益興旺發達,基地日益鞏固而得名,東固春秋屬吳,戰國屬楚,秦始皇26年(公元221年)隸屬廬陵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歸吉安縣管轄,2001年吉安市青原區成立後,隸屬青原區。2001年4月,經青原區人民政府批准,畲族民眾主要聚集地龍家塘、漳州、六渡、上黃沙、峰嶺、銅灶、江口7個村為畲族民族村,2002年7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東固撤鎮改為畲族鄉,並於2002年10月18日正式掛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固
  • 別名:東固畲族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
  • 下轄地區:東固社區、殷富村、螺坑村等
  • 電話區號:0796
  • 地理位置:吉安市青原區東南部
  • 面積:243平方公里
  • 人口:1.8萬(2013年)
  • 方言:畲語、贛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東固革命烈士紀念塔,東固平民銀行
  • 機場:井岡山機場
  • 火車站:吉安火車站
  • 車牌代碼:贛D
畲族鄉地理環境,景區,革命根據地,畲鄉風情習俗,

畲族鄉地理環境

東固,以其地處廬陵邊境之東,惟祈後輩日益興旺發達,基地日益鞏固而得名,東固春秋屬吳,戰國屬楚,秦始皇26年(公元221年)隸屬廬陵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歸吉安縣管轄,2001年吉安市青原區成立後,隸屬青原區。2001年4月,經青原區人民政府批准,畲族民眾主要聚集地龍家塘、漳州、六渡、上黃沙、峰嶺、銅灶、江口7個村為畲族民族村,2002年7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東固撤鎮改為畲族鄉,並於2002年10月18日正式掛牌。
東固距吉安市80多公里,與永豐、吉水、興國、泰和四縣交界,全鄉面積243平方公里,總人口17720人,有19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人口近1.8萬人,其中畲族人口5203人,2002年糧食產量5639噸,財政收入152萬元,人均收入1796元。大革命時期曾成立蘇維埃政府,管轄23個鄉.
東固人傑地靈,林壑優美,氣候獨特,曾被陳毅元帥譽為“東井岡”。東固人民始終有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抗擊外侮,保家衛國的精神。公元1276年,文天祥率領王將士抗元,東固人民積極回響,在東固石嶺大敗元軍。1927年至1934年,毛澤東、朱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建立東固革命根據地,成立了贛西南臨時蘇區政府,管轄23個鄉。1931年,以東固為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在大革命期間建立的東固平民銀行,印發了中國第一張紙幣,同時湧現了賴經邦、曾炳春、胡海等英烈,黃公略同志在第三次反“圍剿”犧牲於此。現東固境內有“革命烈士紀念塔”、第二次反“圍剿”陳列館、毛澤東、朱德舊居、“公略亭”等14處革命紀念地。
東固位於贛中南,處於吉安、吉水、永豐、泰和、興國五縣交界地帶。東固革命根據地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我黨創建的最早的革命根據地之一,同時也是最早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紅色區域之一,被毛澤東高度評價為“李文林式”根據地和“第二個井岡山”,陳毅元帥譽之為“東井岡”。當年的東固區還曾被評為中央蘇區“第一模範區”,僅1933年—1934年間,2400多名青壯年參加紅軍,占當時青壯年2800人的85.7%,有名有姓的烈士達1400多人。
該根據地自1927年9月開創,至1929年12月成立贛西臨時蘇維埃政府止,為期兩年零三個月,經歷了創建、鞏固、發展三個階段,全盛時期人口15萬,面積達2200平方公里。在這塊浸透先烈鮮血的紅土地上,曾是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主戰場,毛澤東、朱德、陳毅、曾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浴血奮戰,舉行過著名的“東固會師”,並先後誕生了七、九縱隊,紅二、四團,紅六軍、紅二十軍等革命武裝和正規紅軍。
以東固為中心的紅色區域,創造了蘇維埃運動和中國革命的多個先例和第一:以公開的武裝鬥爭同秘密割據相結合,實行飄忽不定的游擊戰術;以農軍為基礎同爭娶教育、改造綠林武裝相結合,走出了創建革命武裝“統一戰線”的新路子。土地革命時期,是贛西南革命鬥爭的中心和立足點,是紅四軍轉戰贛南、閩西的歇腳地和東征基地,同時為“工農武裝割據”進行了可貴探索,提供了新鮮經驗。通過發掘東固革命根據地的各種史料、尤其是毛澤東本人對東固革命根據地的相關論述,與會專家認為東固革命根據地是毛澤東創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重要理論的實踐來源之一,是毛澤東早期思想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景區

2014年,東固畲族鄉舉全鄉之力開展東固景區創建國家3A級旅遊景區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區政協的高位推動下,在上級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根據吉安市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公告(2014年第2號),東固景區被批准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一年來,我鄉委託香港城市經營研究院對東固景區進行高標準策劃;投資700多萬元先後對東固革命根據地博物館、革命烈士紀念塔、東固平民銀行、區委舊址、毛澤東舊居等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維修改造;按照國家3A景區創建標準,高標準抓好創建工作,完善軟硬體設施;投入300萬元改善了景區景點的基礎設施,新建了遊客中心、游步道、停車場、旅遊公廁、文化牆等;開展了"二月二"廟會、"寶貝上東固"、"吃貨上東固"、"東固夏令營"、"畲族祈福祭祖露營篝火晚會"等系列特色活動;結合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積極開展紅色旅遊,北京、上海、新疆等地遊客紛紛前來參觀,全年共接待遊客5萬餘人次。

革命根據地

東固革命根據地位於吉安、吉水、永豐、泰和、興國五縣接壤處,根據地中心東固山離各縣城均有100多里。全境崇山峻岭,地勢險要,北有東固嶺、鐘鼓山,東南有“狐狸十八歇”,南有大烏山、方石嶺,西南有白雲山、觀音崖,西北有九寸嶺、東固山,腹地有養軍山。山巒重疊綿延百里,周圍僅有5條羊腸小道通向山外,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山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大米、茶油、竹木、藥材等,當時極具創建革命根據地的條件。
東固在紅色史上地位顯著
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曾有“朱德毛澤東式、賀龍式、李文林式、方誌敏式之根據地”一說,其中“李文林式”便是指東固革命根據地,這是上世紀80年代一批黨史研究工作者提出的說法。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為此出版“江西黨史資料”第10期“東固革命根據地專輯”。專輯收錄了豐富的東固革命根據地史料,並作了總結性的概述:東固革命根據地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最早的革命根據地之一。它位於贛中南,以吉安縣東固為中心(現為吉安市青原區東固畲族鄉),形成吉安、吉水、永豐、泰和、興國五縣交界地區的工農武裝割據。全盛時期面積達2200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 東固革命根據地從1927年9月開創至1929年11月成立贛西臨時蘇維埃政府止,為期兩年零三個月,經歷了創建、鞏固、發展三個階段。它的特點有四個方面:1、公開的武裝鬥爭和秘密割據相結合的形式,這一點尤為毛澤東讚賞,說值得井岡山根據地學習,“在接近總暴動之前這種形式是最好的”。2、經濟建設特有的形式。如建立東固平民銀行、消費合作社等。3、以農軍為基礎同爭取教育、改造綠林武裝相結合的方式創建革命武裝。4、採取聲東擊西的游擊戰術。 東固革命根據地的歷史作用是:它是贛西南革命根據地的基礎和中心,是創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奠基石;它為紅四軍解了危難,給紅四軍東進閩西創造了條件;根據地的鬥爭經驗豐富了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為探索有中國特色的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鐵軍”“鋼軍”會合“第二井岡”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從井岡山撤退,實行“圍魏救趙”計畫,挺進贛南,一路失利,處境極為險惡。2月3日,在尋烏羅福嶂會議上決定向東固進軍,爭取與紅二、四團即李文林部隊會師。此前,即1928年4月至11月間,東固革命武裝便派人三上井岡與紅四軍取得了聯繫。2月17日,紅四軍官兵經龍岡到達東固,22日在東固螺坑河壩上舉行了盛大的會師慶祝活動。“東井岡會師”,使紅四軍得到了自井岡山撤退以來最好的一次休整和補給,恢復了生氣和戰鬥力,為進軍贛南、閩西奠定了基礎。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東井岡會師”不亞於“朱毛”在井岡山(寧岡)的會師,不亞於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與劉志丹部隊的會師。寧岡會師,創建了井岡山根據地;陝北會師,創建了延安革命聖地;“東井岡會師”,則創建了中央革命根據地。 毛澤東自己這樣評價,東固山很好,是第二個井岡山。將來東固山和井岡山最終一定會聯合起來,最後一定可以解放全中國。紅四軍是“鐵軍”,紅二、四團是“鋼軍”。 朱德也在會師大會上說,國民黨反動派天天喊打倒“朱毛”,“朱毛”越打越多,現在你們也成“朱毛”了。 實踐證明毛澤東和朱德預言的正確。陳毅1929年2月有詩為證:“東固山勢高,峰巒如屏障;此是東井岡,會師天下壯”。此詩與朱德詩作“革命雄師會井岡,集中力量更堅強”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是東固革命根據地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歷史事件,但由於過去對“東井岡會師”宣傳甚少,知道的人不多。 發行根據地的第一張紙幣 東固革命根據地創造了中國革命和中華蘇維埃史上的多個先例和第一: 東固平民銀行———革命根據地歷史上的第一家人民銀行,並發行了我黨金融史上的第一張紙幣,是紅色金融的先導。 消費合作社———革命根據地創辦最早的消費合作社之一,同時保持了正常圩市開圩,繁榮了根據地貿易。 平民工廠(淘金坑兵工廠)——革命根據地創辦最早的兵工廠之一,既修造土槍土炮彈藥,又生產常用農具,是最早的平戰結合的工廠。 教育委員會、平民國小———革命根據地創辦最早的教育行政機構和學校之一,各村還興辦了夜校識字班,文藝演出活躍,被朱德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學習運動”。 東固赤色郵局———革命根據地創辦最早的蘇維埃郵政組織之一。 紅一方面軍無線電訓練班———革命根據地第一個無線電學習訓練班,培養造就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批無線電通訊兵。 毛澤東曾六上東固山 東固地區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發祥地之一。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戰鬥都是在這一地域全面打響,並獲全面勝利。毛澤東六上東固山,其中第四、五、六次都是在這裡籌劃、準備,指揮了一、二、三次反“圍剿”戰鬥,戰鬥結束後和東固軍民共慶勝利。黃洋界戰役,毛澤東留下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岡山》;第一、二次反“圍剿”戰鬥結束後,毛澤東詩興大發,留下了兩首“漁家傲”詞,紀念、歌頌這兩次戰鬥。“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乾”;“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 “東井岡”對於豪情壯志的毛澤東來講,同樣有著沉甸甸的分量。對中國共產黨和她領導下的工農紅軍來說,這裡富有靈氣、吉祥,就連枯木朽株都“幫助”紅軍。它是革命的山,勝利的山。 對一、二、三次反“圍剿”的戰略戰術,毛澤東後來有專著作了詳細總結和論述。 曾山與毛澤東主持“二七會議” 東固地區還發生過特殊歷史條件下的“富田事變”,誤殺了東固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李文林和其他一批革命戰士,“AB”團肅反擴大化愈演愈烈;紅六軍軍長黃公略在此壯烈犧牲;值夏羅炳輝起義,見證了一個“從奴隸到將軍”的輝煌。 1930年2月,毛澤東第二次上東固山,被曾山同志接到陂頭(即現在的美陂古村),共同主持召開了著名的“二七”會議,頒布了《贛西南土地法》,確立了攻打吉安的戰略。九打吉安的成功,是我黨歷史上第一次武裝占領一個中心城市,毛澤東親筆寫下了《吉安的占領》一文,留下了“十萬工農下吉安”的豪邁詩句。 毛澤東先後轉戰吉安、贛南、閩西一帶,時間長達6年,直到紅軍長征離開贛南。在這裡,有許多說不完的黨史、軍史故事,也有看不完的革命舊址和青山碧水。和井岡山一樣,這裡也是“歷史紅、山林好”,中國革命一塊寶。 現在,“東井岡”已單獨成為共和國最年輕的縣級行政區———青原區的組成部分。這裡,還是兩位歷史文化名人文天祥、胡銓的故鄉,它們分別是東固山下的富田鎮和薌城山下的值夏鎮。

畲鄉風情習俗

農曆二月初二是東固傳統廟會日,舊時稱送神日,迄今已有230多年歷史。
從前,東固西城鐘劉兩姓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畫好神像,安好神位,開始迎神、攘神(供神),祈禱當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添丁發財。正月十六日送神日很隆重,兩姓人敲鑼打鼓,燃香插燭,葷素齊備,喜炮齊鳴,把早已紮好的彩旗、彩船、涼傘和神像送到江邊火化,將火化的灰燼裝進船里,推移至江面,讓它順流而下,這叫送神回洛陽,意即當年所有的凶神惡鬼、災難疾病等都被神押回洛陽去了。
後來,鐘劉兩姓因送神鬧矛盾。若哪一姓先送,另一姓也立即送,後去的將灰燼倒入先去的船里,叫“搭船”,意即占便宜,壓倒對方,祈福於己,而對方堅決不同意,因此往往釀成口角糾紛,甚至打架,好事成了壞事。為了避免鬧事,劉姓決定正月十六日不送神,改為攘神,送神日改為二月初二。從此,每年二月初二這天,劉姓先請好戲班子來演戲,還請來民間技藝高超的藝人扎紙人。紙人圍著戲台活靈活現,只要一人拉動一個紙人,所有紙人都能張開嘴,仿佛各自還能發出不同的聲音,似乎在親切地交談。其手腳能上下活動,好像在舞蹈。這使觀眾讚嘆不已,稱為奇絕。看熱鬧的商販由近到遠,不用說鄰近縣,久而久之,就連廣東、福建、廣西、湖南等省都有不少人來看熱鬧兼做買賣。這樣一來,二月二就成了東固的傳統廟會。 舊時,二月初一早上開始游神,共有十一台彩擎,每台有三位男孩扮成戲劇人物,由族長或長輩老人提著燈籠引路。第二天早上,道士禱告祝神後,送神的遊行開始。由神旗手開路,跟隨著神出鬼沒的繪圖,接著是族長和房長、紙紮涼傘和彩旗,兩座牙轎載著本姓的家神菩薩,鑼鼓樂隊,六十歲以上的老者前輩,壓陣是三十九面銅鑼。送神途中要高喊“龍者水,龍者船,龍者齊呼保平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