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風景區

恩施風景區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於湖北省西南邊陲,西與重慶市黔江、萬州區接壤,南連湖南湘西州,北靠神農架林區,東與宜昌市交界。恩施州地處湖北省西南部的複合山區,屬雲貴高原東部延伸部分。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河谷深切,高差懸殊,最高海拔3005米,最低海拔66.8米,平均海拔1000米,自然景觀豐富多彩,具有秀、雄、奇、絕、險的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恩施風景區
  • 地理位置:湖北省西南邊陲
  • 面積:2.4萬平方公里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星斗山、七姊妹山、鐵廠荒、長嶺崗
  • 中藥材:黃連、黨參、當歸
  • 礦產資源:硒礦床
地理特點,歷史沿革,自然資源,地區特產,區位優勢,旅遊資源,未來發展,特色景區,恩施大峽谷,騰龍洞,巴東神農溪,恩施土司城,清江闖灘,梭布埡石林,坪壩營,龍麟宮,大水井古建築群,天下第一杉,魚木寨,石柱觀,舍米湖擺手堂,福寶山,甘溪山,齊岳山,恩施州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八峰工業生態遊園,唐崖土司皇城,"建始人"遺址,鶴峰滿山紅烈士陵園,屏山,七姊妹山,龍家界,仙佛寺,彭家寨,連珠塔,五里坪紅軍舊址,“七孔子”崖窟墓遺址,

地理特點

喀斯特地貌十分發育,多奇峻岭,河谷暗流,飛瀑流雲,奇洞異窟,特別是溶洞、溶溝、伏流分布廣泛。武陵山、巫山大婁山、大巴山四大山脈穿越其境,長江從恩施州東北角穿過,清江等數百條河流橫貫東西,小高原、小盆地鑲嵌在崇山峻岭之間。恩施自治州境內絕大部分是山地,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說。恩施州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冬少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恩施州面積2.4萬平方公里,居住著土家、苗、漢、侗、蒙古等27個民族,人口387萬,土家族占總人口33%,苗族占15.5%。

歷史沿革

恩施自治州有著古老悠久的歷史。上古時屬稟君國,春秋為巴國地,戰國屬楚巫郡,秦漢黔中郡、南郡,三國吳及晉為沙渠縣,北周置施州,隋為清江縣。由唐至清隸屬名稱多變。其間雍正六年(1728年)稱施縣,次年改稱恩施縣,意思是皇帝賜恩於施縣,從此定名,沿襲至今。從秦統一到元以前,土家族聚居地稱為"巴郡南群蠻"。元至清雍正年間在恩施實行土司制度,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為流官制(史稱"改土歸流"),置施南府,民國十五年(1926年),先後將鶴峰、巴東劃歸恩施管轄,成為八縣之始。抗日戰爭時期,恩施曾為湖北省戰時省會。1949年以後,設恩施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12月1日,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轄恩施、利川兩市和巴東、鶴峰、來鳳鹹豐、宣恩、建始六縣。1997年改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恩施市。

自然資源

恩施州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境內森林茂密,植被良好,全州森林覆蓋率達61.62%,素有"鄂西林海"、"天然植物園"、"華中藥庫"的美譽。已知的植物品種達3000餘種,樹種資源占全國現有的七分之一,其中有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樹種3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藥用植物達50多種。有第四紀冰川時期倖存下來的被稱為"活化石"的"水杉",有珍貴的珙桐、銀杏、台灣杉等,植物中有不少名貴中藥材,如:黃連、黨參當歸等,不僅種類多,而且產量高。礦產資源以沉積礦床為主體,門類齊全,已發現各種礦藏60多種,礦產地366處,占全國已發現礦產種類的五分之一。尤其是發現的世界獨有的硒礦床,開發利用前景廣闊,恩施州也因此被譽為"世界硒都"。

地區特產

恩施州是中國四大菸葉生產基地之一,白肋煙產量居全國第一,產品遠銷西歐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壩漆"名冠全球",茶葉、柑橘等傳統土特產品久負盛名。恩施民風淳樸,民俗奇特。土家人飲"咂酒",住吊腳樓,唱山歌,對山歌,唱哭嫁歌,喜歡"撒爾嗬"和"巴山舞"等民眾性舞蹈,擅長表演肉蓮湘儺戲八寶銅鈴、畢茲卡等傳統舞蹈,織"西蘭卡普",葬"岩葬"等,具有原始、古樸的土家氣息。起源於土家男女談情說愛的"女兒會",質樸粗獷的土家歌舞"擺手舞"是吸引遊客參與的好項目。

區位優勢

恩施州區位優勢明顯。西端是中國最大的直轄市重慶,東端是中國最大的內陸城市武漢,北與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相連,南通湖南張家界。恩施州與長江三峽、張家界兩大國家級風景旅遊區形成中國旅遊的"金三角"。作為湖北省唯一納入西部大開發範圍的地區,隨著國家大量資金投向恩施州,恩施各族人民幾代人期盼的鐵路夢,高速公路夢在新世紀的第一個10年將變成真實而生動的現實,恩施州將成為川渝西出、東部西進的"橋頭堡"。

旅遊資源

恩施州旅遊資源豐富獨特。這裡有山青、水秀、石美、洞奇的自然生態環境,有五彩繽紛、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州內森林生態旅遊資源極富特色,星斗山七姊妹山、鐵廠荒、長嶺崗等自然保護區秀色宜人。八百里清江盡皆畫廊,這裡有"神州第一漂"--清江闖灘;中國第二大石林--恩施梭布埡風景區翠屏環繞、群峰競秀、妙若盆景;幽深奇絕的洞穴奇觀--恩施龍麟宮風景區將把您帶入人間仙境;華中土司第一城--恩施土司城將帶您去親身感悟曾在恩施施行達450年之久的土司制度及文化;國家4A級景區、"湖北十佳旅遊景區"神農溪漂流如詩如畫如錦;國家級森林公園坪壩營萬畝古杜鵑爭奇鬥豔;壯麗天成的騰龍洞黃金洞玉龍洞等天然溶洞堪稱世界地質奇觀,是遊客爭相觀覽的佳景;特別是新近規劃建設的恩施大峽谷景區,內有世界最美的地縫,有世界公認的第一長暗河,有舉世無雙的絕壁與峰林等,集雄、奇、美、幽、絕、野、秀為一體,構成一幅幅天然勝景。還有利川魚木寨大水井來鳳仙佛寺鹹豐唐崖土司皇城遺址等眾多的人文旅遊資源。

未來發展

恩施州作為湖北省三大旅遊區之一的民俗生態旅遊區,將是未來5~10年湖北省旅遊再創輝煌的重要依託和新的旅遊經濟成長點,是湖北省"十一五"旅遊規劃的後勁所在。州委、州政府提出了"旅遊興州"戰略;確定的形象定位是"中國健康旅遊基地--生態恩施州·土苗風情園";產業定位是"十一五"期間,把旅遊業建成恩施州重要的支柱產業;目標定位是把恩施州建成中國健康旅遊基地和旅遊目的地。

特色景區

恩施大峽谷

位於恩施市屯堡和板橋境內,正處於恩施-利川-長江三峽旅遊黃金線上,318國道橫穿景區,距恩施市區30公里。峽谷以龐大著稱,險峻傳奇,山頭高昂,有仰天長嘯之浩氣;水質清幽,有脫胎換骨之感受。峽谷中沐撫大小龍門6平方公里範圍內就有百座獨峰,僅200米以上的獨立石峰就有30餘座,可謂舉世無雙。峽谷全長108公里,其間近10公里的地縫幽深奇絕,世所罕見。有開發價值的景區達300餘平方千米。奇山、異水、怪洞、珍禽數不勝數。萬米絕壁畫廊,千丈飛瀑流芳,百座獨峰矗立,十里深壑幽暢,這些絕美、奇美、雄美、優美的景色與原始森林、梯田山莊、遠古村寨構成一幅雄偉壯觀、古樸和諧的景象。主要景點有大河扁、大小龍門、雲龍河瀑布、前山絕壁、馬寨絕壁、朝東岩隧道、車壩水庫、羅針田農莊、天樓地枕電站、銅盆水森林公園等。
恩施大峽谷景點恩施大峽谷景點

騰龍洞

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清江上游利川市近郊,距利川市城區6.5公里。屬地文景觀類風景區。2003年9月,利川騰龍洞風景區旅遊資源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投巨資1.5億元打造騰龍洞,使之成為湖北省乃至全國的一大旅遊品牌。2006年5月,一期工程正式投入營運。
恩施騰龍洞恩施騰龍洞
騰龍洞由水洞、旱洞、鮎魚洞、涼風洞、獨家寨以及三個龍門、化仙坑等景區組成,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水洞與旱洞相連,主洞與支洞互通,集山、水、洞、林於一體,以雄、險、奇、幽、秀的神奇風光和獨特魅力而馳名中外。洞口垂直高度74米,寬64米,洞長52.5公里,該洞穴系世界特級溶洞之一,位居世界第七,亞洲第一。清江至此跌落形成"臥龍吞江"瀑布,水聲如雷吼,氣勢磅礴。步入洞中,極品的自然奇觀、大尺度空間效果的雷射電子劇場和大型原生態歌舞"夷水麗川"等,遊客不僅可以觀賞到鬼斧神工的大自然造化,感受到當今高科技的衝擊波,還可以體驗到原始野趣的鄉土歌舞和親身參與的快樂。2005年10月,騰龍洞被中國地理地質界、風景旅遊界最具權威的國家級刊物《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的地方"。

巴東神農溪

國家4A級景區。位於長江之濱,地處西陵峽巫峽之間,在距巫峽口2.5公里處的巴東縣西壤口匯入長江,長江岸邊旅遊碼頭星羅棋布,旅遊客輪在此停靠後遊客可轉乘環保遊船進區遊覽。屬典型的水域風光類生態旅遊風景區。20世紀80年代初,當地有關部門開始組織遊客用原始、古樸的"豌豆角"木製扁舟放漂,遊客一路上可盡情領略兩岸山水藍天一色的美景和高亢激昂的縴夫號子。1985年向社會開放。
神農溪神農溪
神農溪發源於神農架南麓,全長60公里,自南向北,沿途接納17條支流。碗豆角木扁舟是神農溪保存千年來的原始交通運輸工具,土家縴夫是古巴人縴夫的活化石,土家民族文化和縴夫文化的結合,是神農溪旅遊文化的內涵。
兩岸景觀獨具特色,集"雄、秀、險、奇"於一體。現已開發利用四個峽段:龍昌峽、鸚鵡峽、綿竹峽神農峽。其中,龍昌峽以"雄"稱奇,鸚鵡峽以"秀"見長,綿竹峽以"險"著稱,神農峽以"奇"聞名。三峽工程蓄水之後,水位上升,遊客乘環保遊船觀光龍昌峽,鸚鵡峽,美景盡收眼底。神農峽和綿竹峽仍實行木扁舟漂流,古老樸實的縴夫拉縴及原始的土家族"豌豆角"漂流依然保存完好。兩岸有千古之謎的古巴人"懸棺"和岩棺葬群,古棧道遺痕依稀可見,沿途可探尋古巴人的足跡。神農溪集天地之靈氣,凝日月之精華,峰巒雄偉險峻,鷹燕展翅盤旋,兩岸植被蔥綠,群猴攀援嬉戲,溪水碧綠清澈,絕無污染。
龍昌峽:全長5.7公里,雄峽對峙,灘多水急,峽谷迂迴曲折,斜坡直插溪底,以"雄"見長。鸚鵡峽:全長7.5公里,峽中山巒聳立,層巒疊嶂,樹木繁茂,蟲鳴鳥叫,猴群攀援嬉戲,黃羊獐麂出沒,野趣盎然,以"秀"見長。棉竹峽:全長17公里,峽谷蓊鬱幽深,兩岸峰岩夾峙,層次分明,絕壁千仞,以"險"著稱。神農峽:全長約25公里,因峽中有一山峰,高約200米,酷似人們想像中的中華民族的祖先神農氏,以"奇"聞名。

恩施土司城

國家3A級景區。距州府恩施市中心1.5公里。屬古蹟與建築類園林景觀民俗風景區。是恩施州民委落實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建設"生態旅遊州、民族風情園"的發展方略,由地方民間藝人承建的土家族地區仿古土司莊園建築群。經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命名並題寫為"恩施土司城",2002年向社會開放。
恩施土司城恩施土司城
恩施土司城是以展示民族文化為主要內容,以休閒、旅遊為主要功能的大型文化公園和旅遊景點,主要分民族文化展示區、宗教展示區、休閒娛樂區三個主要區。是全國唯一一座規模最大、工程最宏偉、風格最獨特、景觀最靚麗的土家族地區土司文化標誌性工程。城內建有土家族、苗族、侗族三個民族的傳統建築,以展示各具特色的建築、雕刻藝術。自2005年以來,土司城每年舉辦民間藝人絕活表演,成為吸引遊客的一大亮點。位於民族文化區中心的土家族"九進堂",將土家族傳統的乾欄民居吊腳樓、擺手堂、官言堂、書院、月台、戲樓等融為一體,亭榭樓閣錯落有致,雕樑畫棟賞心悅目,雕花門窗原始古樸,集土家族建築、雕刻、繪畫藝術之大成,是全國土家族吊腳樓中規模最大、風格最典型、外觀最壯觀的仿古建築群。

清江闖灘

位於清江中游州府恩施市城區至渾水河大橋段,起漂碼頭位於恩施市城區內,終點碼頭渾水河大橋至恩施城區38.5公里,遊客往返均由專車接送。屬江河漂流探險風景區。1992年向社會開放。
清江闖灘清江闖灘
清江闖灘長38.5公里。在土家族母親河清江上,乘橡皮舟飄然而下,越五段峽谷,過48道險灘(落差2~4米),"與浪共舞",感受"玩就玩個心跳"的刺激。串起一個個急流險灘的是水波不驚的靜水區,"峽江無人語,鳥鳴山更幽"。沿江兩岸,危崖聳峙,奇石滿布,飛瀑流泉,清風送爽,茂林修篁,山花吐香,雄奇險絕中透出清麗嫵媚。巴人懸棺的神奇洞葬,土家人種田牧羊的生活場景,村姑浣沙的曼妙詩韻,高亢激越的船工號子,一片驚險、野趣、神秘的境地。其特色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驚險刺激的險灘漂流,如夢似幻的清江畫廊,古樸獨特的土家民俗,遊客強烈的參與性。作為中國江河漂流的一朵奇葩,清江闖灘卓然獨立,其品質和生命力以及帶給旅遊者的驚險刺激是深遠的、持久的。自2000年以來,每年都舉辦清江國際闖灘節,已成為湖北省兩大水上體育競技項目之一。被許多媒體譽為"神州第一漂",併入選"中國特色旅遊三十佳"。

梭布埡石林

國家3A級景區。位於恩施市太陽河鄉境內,距州府恩施市54公里,距重慶奉節天坑地縫34公里。是以石林為主的地文景觀類風景區。1999年向社會開放。
景區平均海拔900多米,是全國奧陶紀灰岩戴冠石林之最,總面積21平方公里。因地質岩溶現象而形成,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整個石林外形象一隻巨大的葫蘆,四周翠屏環繞,群峰競秀。梭布是土家語三個的意思,梭布埡即三個埡。漫步石林,遍布奇岩怪石,有的形若蒼鷹望月,有的神似仙女回眸,有的恰似龍爭虎鬥,有的酷肖蓮花朵朵,有的婀娜多姿,有的崢嶸雄奇;在石林邊緣還有一條長3公里、高10多米的地縫,迂迴曲折,猶如迷宮,神秘莫測,在地縫中穿行,頭上只見藍天一線,兩耳僅聞泉水淙淙,雙眼難覓泉流何處。整個石林,千姿百態,萬種風情,令人嘆為觀止。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二日,恩施市都要在此舉辦盛況空前的"女兒會",吸引了大量遊客。現有青龍寺、六步關、蓮花寨、寶塔岩、磨子溝、錦繡谷、梨子坪及古柏民俗樂園8大景區100多個景點。
梭布埡石林梭布埡石林

坪壩營

國家級森林公園。位於鹹豐縣南端,與恩施的來鳳縣、重慶黔江區接壤,距鹹豐縣城50公里,距渝懷鐵路正陽火車站12公里,距黔江旅遊機場32公里。屬山嶽型自然風景區。
園內有12萬畝原始森林、6萬畝原始次森林、7萬畝人工林、萬畝千年古樹杜鵑、無數的飛禽走獸、罕見的穿洞群落、別致的飛瀑溪澗以及宜人的高山氣候,堪稱樹的王國、花的海洋、動物的樂園、人間的仙境。以古、奇、秀、幽、野等景致構成的濃郁的原始生態氣息為顯著特色。遠看群山逶迤、浩瀚蒼茫,是我國中西部連線最大的原始森林群落區。園內景觀奇特多樣,林海茫茫,鳥語花香,隨處可見溪流峽谷、瀑布,尤其是公園內穿洞群落,堪稱一絕,象隧道、象迷宮、象神秘的人體器官;白家河溫泉"景"上添花,讓遊客感到暖意融融;站在海拔1911.50米的坪壩營最高峰觀全景,或晴空萬里,或雲遮霧鎖,都顯得氣勢磅礴,奇異縹緲,一年四季景色各異。

龍麟宮

國家3A級旅遊區、國家水利風景區。位於州府恩施城西郊麒麟溪源頭,距恩施市中心8公里。屬地文景觀類洞穴風景區。龍麟宮俗稱"出水洞",1994年,州水電局組織專家進洞探險後,修建成旅遊景區,1995年正式向社會開放。
龍麟宮屬水旱兼備洞穴景觀,由水洞、乾洞和迷津洞組成,洞長2300多米,其中水洞"小三峽"長500多米,乾洞和迷津洞長1800多米。洞內平均高度50米,寬30米。洞中氣候宜人,冬暖夏涼,平均溫度20℃,冬可消閒、夏可避暑。龍麟宮的一壇、二府、三峽、九龍、十三廳和二十八珍奇等200多處景點分布在水洞"小三峽"、乾洞和迷津洞中。水洞"小三峽"兩岸奇峰聳峙,怪石猙獰,河水夏日冰冷徹骨;乾洞和迷津洞內鐘乳石保存完好,奇形怪狀,千姿百態,巨柱擎天、長龍橫臥、雄鷹高踞,帷帽低垂,百步天梯,水鏡仙境,美不勝收。

大水井古建築群

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利川市柏楊壩鎮,南距利川市城區45公里,東北距重慶奉節港130公里。屬明末清初古建築群落。解放後,李氏宗祠李氏莊園收歸國有,20世紀80年代向社會開放。
整個建築群由大水井李氏宗祠、大水井李氏莊園兩大部分組成。宗祠前殿大門橫匾楷書"李氏宗祠",旁邊有"洛陽橋"、"黃鶴樓"琉璃壁畫;大門左右有兩耳門,內建三個大殿;祠堂外有依山而建類似城牆的石圍牆,外圍長390米,牆寬28米,全部用麻條石砌成。李氏莊園內面積達6000平方米,有24個天井、174間房屋,建築風格為四合院式。整個建築錯落有致,畫棟雕梁,工藝精巧,莊園兩端設有"小姐樓"、"繡花樓"各一座,整個莊園富麗堂皇。

天下第一杉

天下第一杉位於謀道集鎮東南鳳凰山下,樹高35米,胸徑2.4米,冠幅22米,龍骨虬枝,高大挺拔,直插雲天。樹齡約500餘年,為世界上最老最大的水杉樹,譽稱為"天下第一杉",植物"活化石",世界"水杉王"。近幾十年來,常有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前來參觀考察,水杉王已成為傳播友誼和進行科學研究的珍稀植物標本了。水杉化石,最早發現於格陵蘭中生代白堊紀至第三紀的地層中,距今約六千萬年至一億年之久。由於第四紀冰川的影響,水杉在世界其他地方早已絕跡,1941年,中央大學森林系教授乾鐸在經利川去萬縣(今萬州)時於謀道溪路旁發現一株見所未見的古稀大樹,引起重視。後來經過中央大學鄭萬鈞教授和生物調查所胡先驌博士等專家反覆考察、研究、鑑定,認定該樹是杉類樹種的一個新屬,應名"水杉"。他們的論文《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種》發表後,推翻了"水杉早已滅絕"的定論,在世界植物學界引起了強烈轟動,被譽為"最近一個世紀以來,植物學界最重要的發現"。從此,各國專家紛至沓來參觀考察。僅40年中,各國發表有關水杉的論文、著述就多達700餘篇(部)。1974年鄭萬鈞先生首先將水杉引種至歐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水杉引種栽培,已從大半箇中國逐漸發展到歐、亞、美等洲70多個國家。1978年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親自把兩株水杉贈送給尼泊爾皇家植物園,作為中尼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徵。1992年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時,又曾提到三峽附近的這棵大樹。
天下第一杉天下第一杉
水杉為落葉針葉喬木,單葉對生。花單性,雌雄同株。球形果圓或橢圓。樹幹通直,高可達50米以上。原生種古樹大多分布在海拔1100米地帶。它是優良的庭園觀賞和綠化速生用材樹種,春來嫩綠,夏至青蔥,入秋變黃,臨冬轉紅。水杉多在20至30年樹齡時結實,籽實極為珍貴。據1983年調查,利川謀道至小河一帶現有胸徑20厘米以上的水杉母樹5426株,其中胸徑40厘米以上的有1800株,樹齡多在50~200年間。其中,紅沙溪張家灣一株水杉高51.5米、胸徑1.1米,為全國水杉樹高之冠。

魚木寨

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利川西部,地處318國道線利川至萬州途中的謀道境內,距重慶市萬州港口50公里。是一個具雄、奇、險、古為一體的旅遊勝地,總面積20平方公里,寨內遍布古墓群、古棧道、山寨卡門、瀑布等奇觀,有世外桃源、"天下第一土家山寨"的美譽。相傳古代馬、譚土司連年爭戰,一次,譚土司困守該寨,馬土司久攻不下。譚土司為退敵兵,從寨東岩洞口向寨下拋下活魚無數,有些竟落掛於馬土司帳前樹上。馬土司望魚興嘆:"欲克此寨,如緣木求魚!"遂引兵自退,魚木寨也因此而得名。魚木寨寨樓空於萬山中,懸崖三迭,關卡雄峙,形如鞀(t??o)鼓(長柄的搖鼓),唯一石板古道從"鼓柄"進入寨內,小道僅寬1米,地勢十分險要。寨內現有清代墓葬10餘座,大如山中之城,碑高一般都在5米以上,最大的是建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成永高夫婦墓,共三門二進,占地100平方米,墓石周圍刻有花鳥人物90餘件,石工精細,技藝高超,氣象萬千,堪稱藝術奇珍。"三陽關"卡門、"亮梯子"石棧道於絕壁之上,地勢險要;"雞頭溝"瀑布高達百餘米,氣勢磅礴,飛瀑成霧。寨內文物豐富、環境優美,民風民俗濃郁。

石柱觀

位於建始縣的蟠龍山頂。距建始縣城1.5公里。建於明嘉靖年間,相傳起因是一樵夫上蟠龍山打柴,拾到有峨嵋二字的殘鐘半截,疑是四川峨嵋山神仙降靈,訊息傳開後,四方百姓相邀在山頂修建了石柱觀。後幾經兵毀,重建數次,現存主體大殿系清代建築。該觀山勢險峻,山體懸崖峭壁。山下有洞穴,迂迴曲折通向山腰,有石梯238級,依山勢盤旋至山頂。山頂古松蒼勁,山花競放,石柱觀掩映於蒼翠的樹林之中,蔚為壯觀。大殿高10.97米,外形呈六棱四重檐亭閣狀,前堂後殿,布局合理,工藝精湛。蟠龍山周圍有景觀多處,西有一座寶塔,雄偉壯觀;塔側崖間有一洞流,清水甘甜,久旱不竭;東有一堰池,碧波蕩漾,永不乾涸,稱為"金盆堰月"。蟠龍山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具有雄、奇、幽、秀的特色。

舍米湖擺手堂

位於來鳳縣百福司鎮河東鄉舍米湖土家山寨。擺手堂是土家族用於祭祀祖先和慶祝豐收的場所。來鳳縣擺手堂現存3處,最大最完整的是舍米湖擺手堂。此堂占地500餘平方米,呈長方形,周圍石牆環護,大門形似牌坊狀。大門與神堂之間,有一條石鋪甬道,道旁有高大古柏。神堂的牆壁是石塊砌成,屋面覆蓋人字披黑瓦,無雕樑畫棟和斗檐飛拱,顯得樸質厚重。神堂中,供奉土家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漢塑像。現存石碑系清道光二十七年和同治二年維修擺手堂時所立,可見舍米湖擺手堂歷史悠久。
舍米湖擺手堂舍米湖擺手堂

福寶山

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福寶山休閒旅遊區,位於利川市西南的福寶山,原名佛寶山,距利川市城區37公里。總面積44.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450米,主峰海拔1758米。福寶山是湖北省速生林重要生產基地,主要造林樹種有柳杉杉木華山松油松檫木,森林茂密,鬱鬱蔥蔥,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群山之中生長著20多種珍稀樹種和近百種其他珍稀植物,如水杉、銀杏、金錢松凌霄花紅花木蘭等。福寶山是藥材基地,黃連、黨參當歸、厚朴、貝母三七等名貴中藥材,種植面積大,產量高,品質優。福寶山是蓴菜生產基地,出產的蓴菜膠質豐富、葉肉肥厚、質地柔滑,聞名世界,暢銷海外。福寶山水庫,人稱天池,庫容量達1000餘萬立方米,水清魚肥,綠樹掩映,蕩舟湖上,別有情趣。福寶山主峰白雲峰,高聳入雲,四季雲霧繚繞,山嵐漂浮,十分壯觀。

甘溪山

甘溪山森林公園雄峙於利川市西南隅,距城區9.5公里,面積1800畝。平均海拔1450米。甘溪山下為利中盆地,相對高差400米,其山體雄、秀、峻、險;林野蒼古、蔥茂;水色清澈、明淨;物種繁多、珍稀;土家民俗風情淳樸,獨具特色,具有旅遊、教學、療養、避暑、民俗風情及生態考察等多種開發價值。

齊岳山

位於利川市西郊,距利川市僅30公里,距萬州港80公里,318國道從景區穿過。2001年後社會開放。海拔1500~1800米,總面積80000公頃。山上清涼多霧,雨量充沛,濕度較大,適宜各種牧草生長。年平均氣溫8.03~11.3℃,相對濕度85%,年降雨量1700毫米左右,無霜期208天。山上多為平緩坡地,且土層深厚,有可利用的草場6667萬頃,是中國南方最大的高山牧場,其中人工草場面積已達2660多公頃,且大部分實行了工程圍欄和生物圍欄;草場無垠,雲海蒼茫,風景美麗,設有多個跑馬場和野營村、燒烤園、休閒山莊、賓館等,是消夏避暑的旅遊勝地。

恩施州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

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位於鄂西南,地處恩施州府城郊,東臨恩施機場,西畔清江209國道橫貫南北。示範園始建於2000年,占地面積841畝,園區是集科研、推廣、培訓、種苗供應及旅遊觀光於一體的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2003年5月,園區被恩施州科協及恩施州委宣傳部聯合批准為中小學生的科普教育基地。園內山川秀美,河水清澈,空氣清新,遠離城市中心,生態環境十分優越。沿江有近1.5公里長的天然綠色屏障,並分布著多個沙灘。園區規劃由一個中心,七個"園中園"組成。園區的山與水,草坪、樹木、陽光走廊與明快的建築構成了一幅迷人的畫卷。園區展示了現代農業的風采,是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及高新技術產業的孵化器,是中小學生理想的科普教育基地,是城郊休閒旅遊的理想場所。

八峰工業生態遊園

國家工業旅遊示範點,"全國103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之一。位於鶴峯縣漊水河畔東南岸,距縣城容美鎮8公里。遊園由八峰藥化景區和八峰森林公園組成。被譽為胺基酸王國的八峰藥化,現已吸收了包括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高新投資集團、國三江航天工業集團等知名法人股東和戰略夥伴,企業的總資產達到3.6億元,企業的生產車間全部通過國家GMP認證,產品批准文號達100餘個,胺基酸口服液系列旅遊商品暢銷國際國內市場,成為我國目前最大的胺基酸國產化和產業化基地之一。近年來,企業投資3000多萬元發展企業文化旅遊,已收到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漫步在八峰藥化景區,一排排花園式的樓房,鑲嵌在滿目翠綠之間,小橋流水點綴其間,匠心獨具;八峰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92.69%,森林蓄積總量為8萬立方,有"綠色公園"和"綠色銀行"之美稱。

唐崖土司皇城

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鹹豐縣尖山鄉集鎮1公里處的唐崖河畔。屬古建築類遺蹟景觀。始建於元至正六年,明天啟初年又進行擴建,辟3街18巷36院,面積4平方公里。內有帥府、官食堂、書院、存錢庫、左右營房、跑馬場、花園和萬獸園等。在土司城內外還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廟(張飛廟)、玄武廟等寺院。現在土司城遺址保存最為完好的石牌坊,是明天啟三年修建的,全石仿木結構,飛檐翹角,3門4柱,高6.8米,寬6.03米。明熹宗朱由校親筆題寫的"荊南雄鎮"、"楚蜀屏翰",分別刻在石坊正反兩面的匾額上。玄武山上有蒼翠挺拔夫妻杉,至今已380多年,現樹高44米,冠幅225平方米,兩樹枝幹連理,並峙而立,如夫妻攜手,令人慨嘆。土司皇城後山有土司墓群,建造風格別具一格。
唐崖土司皇城唐崖土司皇城

"建始人"遺址

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位於318國道宜萬鐵路滬蓉西高速公路建始縣高坪鎮的入口處,距建始縣城65公里,距恩施市城區100公里。是一個集科考和旅遊的風景勝地。"建始人"遺址原名"巨猿洞",1958年~1968年間,當地老百姓在該洞內挖出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和巨猿牙化石當作"龍骨"出售。1970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來該洞進行了正式發掘,發現了兩枚古人牙化石和包括巨猿在內的一批哺乳動物化石,經專家鑑定,確定了所發現的古人牙化石為早期直立人屬,命名為"建始人",距今195萬年~215萬年之前,是我國首次發現的直立人與巨猿共生的化石點。
&amp&amp
遺址所在的窯場灣森林繁茂,鳥語花香,景色優美。以遺址為中心的15平方公里內集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為一體。該遺址為石灰岩東、西向穿山洞,地表為一方圓1500米的山包,呈不規則三角形,洞外為寬30米的山槽,南高北低。西洞口高2米,呈不規則方形,洞前為陡坡,下為山槽。洞內呈管狀,蜿蜒曲折,起伏不大,有大小支洞10個。洞內為早更新世堆積。該遺址是我國,也是亞洲大陸上最古老的人類遺址。

鶴峰滿山紅烈士陵園

國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紅色旅遊點。距鶴峯縣城1.5公里。2005年2月,被確立為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的主要景點之一。陵園自1958年開始規劃,建成用了四年時間,1978年又進行大規模的重建。1988年12月,陵園被正式定名為湘鄂邊蘇區革命烈士陵園
陵園有賀龍銅像,廖漢生親筆題寫的"繼承先烈志,振興湘鄂邊"的十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從兩側由拱門沿石級而上,18.4米高的"湘鄂邊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顯得雄偉高大,更顯其大氣磅礴的湘鄂邊革命在鶴峰長達三年之久的鬥爭歷史。200平方米的紀念碑基座和基座的浮雕,展現出一幅幅湘鄂西革命鬥爭活畫卷。從紀念碑沿著林中水泥石梯拾級而上,便是陵園的主墓群,埋葬著共和國第一烈士段德昌,叱吒風雲的紅軍指揮員王炳南,湘鄂西第一位女司令(賀龍元帥的胞姐)賀英等著名烈士的忠骨。

屏山

屏山,又名平山,國家文物保護單位。距縣城11公里,屏山地形狹長,山頂較平緩,四周十分險峻,絕壁千仞,易守難攻,容美土司曾有8代司主在此苦心經營,建設了規模宏大的爵府等建築群落,遺蹟遍布整個屏山。土司遺蹟眾多,著名的有屏山爵府、萬人洞、萬全洞等歷代土司行宮,有九峰橋、細柳城、官坡園碑刻等50多處容美土司遺志。自然環境優美,生態優良。

七姊妹山

七姊妹山,是宣恩的第一高山、名山,屬武陵山脈,位於椿木營的南部、長潭河鄉後河村之北緣。分大小七姊妹山,總面積26000畝,核心區7394畝。最高峰火燒堡2014.5米。因有七個山峰依次排列故名。七姊妹相傍相依,在霧海霞光中時隱時現,好似七仙女踏著雲簇一面俯瞰,一面嬉笑私語,羨慕凡塵,奉獻凡塵。
恩施七姊妹山旅遊景點恩施七姊妹山旅遊景點
七姊妹山,有常流溪溝8條,瀑布4處。有維管束植物144科、428屬、892種。珍貴植物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一種,二級保護的6種,三級保護的10種,湖北特有植物30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珙桐,分布面積達一萬餘畝,其中集中分布面積3.499畝。珙桐,是世界著名孑遺植物和觀賞植物,每逢春夏之交,正是珙桐的開花時節,滿山遍野的花朵,好似成群的白鴿棲息在枝頭,所以,珙桐俗稱鴿子樹。
七姊妹山,屬原始森林。山中有野生動物146種,其中獸類45種,鳥類64種,爬行類19種,兩棲類18種。屬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白冠長尾雉紅腹角雉紅腹錦雞、大鯢(娃娃魚)、水獺大靈貓小靈貓、獐、林麝蘇門羚等。還有實用價值較高的果子狸、穿山甲、狗獾、黑熊、黃麂等。
七姊妹山,藥用植物分布面積較廣。較為突出的有天麻、黃連、芍藥黨參竹節人參扣子七算盤七、黃精、絞股藍等。野生花草種類繁多,有觀賞價值的約100餘種,如杜鵑花就有18種,珙桐花漫山遍野,蘭草、木蘭、吊鐘花、紫薇紫莖、野白合,處處可見。

龍家界

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龍家界、官壩苗寨景區貫穿大中型豐縣城東西效、景區公路幹線38公里,景區看點豐富,景色宜人,集生態觀光、休閒度假、體驗民俗風情於一體。
游龍家界可俯瞰山巒疊障,聆聽松濤柏浪,觀賞生態農業,感受土苗風情,體驗勞動樂趣,雲海、日出、日落尤為壯觀,釣魚、拾菌、采梨其樂無窮;萬畝梨園梨飄四海,傳說故事撲朔迷離;放風箏、采野果、賞野茶令人開心陶醉,飲山泉水、品農家飯、喝油茶湯讓您回味無窮。
官壩苗寨、歷史悠久,形成已有300多年歷史,500多戶人家聚居一寨,總人口近2000人,苗族人口占60%以上,堪稱荊楚苗家第一寨,這裡保存著較為豐富完整的苗族習俗,文化底蘊十分豐富,中部平緩,四面環山,猶如船行地貌,忠建河由此穿過,平了不少靈氣,龍潭溪冬暖夏涼,八大景秀色迷人,居民群、風雨涼橋、苗家寨門、苗族走馬轉角樓、土家族吊腳樓、十八個半山堡、萬畝杜鵑山,令遊客留連忘返,觀牛虎燈、舞草把龍、聽麻陽話,讓你體味苗家獨特的民族文化。

仙佛寺

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來鳳、宣恩交界處的酉水河東岸,距來鳳縣城約8公里。建鑿於公元335年,距今已有多年的歷史,是我國開鑿年代最古遠的石窟寺之一,也是湖北省唯一的石窟寺。仙佛寺陷棲崖壁之中,重檐三疊。乾欄式廟宇直伸河沿,憑欄遠眺,遠山如黛,丘陵起伏。石窟中有大小石佛100餘尊,高的5米餘,矮的10多厘米,且神態各異,雕工精湛。寺外石級延至秀美的酉水河邊,河中深潭謂之"佛潭",皓月當空,青山明月,影映潭中,稱為"佛潭映月"。千百年來,仙佛寺香火興旺,遠近善男信女來此拜佛求神,常年不斷,文人墨客也多慕名而來。
恩施仙佛寺恩施仙佛寺

彭家寨

位於宣恩縣沙道溝鎮龍潭河。距宣恩縣城10公里。屬古建築類民俗景觀。寨內土家吊腳樓設計精巧,造工講究,氣勢宏偉,千姿百態,具有濃郁的土家民族特色,是中國木結構古建築的延繼和發展,成為土家族民居特色的一個亮點。寨內吊腳樓為全木結構,挑扇穿斗,單檐懸山,以三柱五騎或五柱八騎為主;在林蔭覆蓋下的青石板路,古樸雅致,蜿蜒在院落,場壩之間;寨前一道古老的石拱橋橫跨龍潭河,是彭家寨土家人走向世界的金橋;寨後群山凌空橫立的石峰上,林木繁茂,蓬竹清幽。遠眺彭家寨,只見土家吊腳樓群袒露在翡翠般的密山中,沿清溪如帶的龍潭河岸層層鋪展,峭壁挺秀,使人會油然而生一步一重天的幻覺,形成美不勝收的人間仙居。這裡還是賀龍當年活動的革命根據地,有湘鄂川黔蘇維埃革命遺址紅溪坪。

連珠塔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州府恩施市城區東面五峰山之首的龍首山上,距市區約1公里。清道光11年(公元1831年)動工修建,次年竣工。因五峰山狀若五峰連珠,故名連珠塔,迄今已有170多年歷史。連珠塔因其雄踞五峰,座擁清江,俯瞰恩施,十分雄偉壯觀,成為州府恩施城的標誌性建築,是恩施市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景觀之一。
恩施連珠塔恩施連珠塔
連珠塔包括大山門、小山門、齋堂、花牆和石坊。總占地面積225平方米。塔體隱於綠樹叢中,空花磚牆,南北伸展。塔共7層,高42米,呈錐體形。基腳及第一層為青石砌成,其餘均為青磚構築。塔廳朝西南,入門共有123級石階盤旋而至塔頂。8個塔角上各雕刻了托塔力士一尊,造型獨特。塔基周圍遍刻海水、蓮花,隱喻佛生於蓮,蓮浮於海的佛經故事。塔頂由7枚大錫珠重疊而成塔劑,與塔身渾為一體,巍然壯觀。每層四面設有視窗,登至塔頂,臨窗俯視,恩施山城景色盡收眼底。

五里坪紅軍舊址

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五里坪革命舊址群位於湖北省鶴峯縣城東60公里的高山盆地--五里坪。這裡自明清以來,一直是湘鄂西地區的交通要衝和邊貿重鎮。四周群山逶迤,其東北部數峰如削,懸崖怪柏覆頂,有"十二翠屏桃五鶴"之稱。北連五峰,東鄰湖南省石門。鶴峰至湖南西部各地的公路,自西向東穿坪而過,五里坪中央有一小山稱"衙門包",包下街道東西方向沿公路兩側布局,唯有緊靠衙門包與新街平行的一條老街仍保持清末民初的民居風格。
五里坪紅軍舊址五里坪紅軍舊址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賀龍率領紅四軍紅二軍團在這裡指揮著名的"五里坪圍殲戰",根據中央指示組建了湘鄂邊特委、中華蘇維埃湘鄂邊聯縣政府,開闢以鶴峰為中心的湘鄂邊蘇區,形成了整個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戰略後方和反"圍剿"鬥爭的主要戰場,蘇維埃政權長達五年之久。五里坪腹地一條長百餘米,寬不足五米的老街兩側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湘鄂邊蘇區黨、政、軍機關及蘇維埃群團組織駐地,共有木房117間,占地面積2300平方米,主要包括中央湘鄂邊特委機關舊址、中華蘇維埃湘鄂邊聯縣政府舊址、共青團湘鄂邊特委機關舊址、湘鄂邊獨立團團部舊址、五鶴游擊梯隊隊部舊址、聯縣政府後方醫院舊址、紅軍被服廠舊址、收編川軍談判舊址、赤色監所舊址、紅四軍軍部舊址以及區鄉蘇維埃政府、蘇維埃商會供銷社舊址等十餘處革命紀念建築,系懸山穿斗結構的木質板裝瓦房,是湘鄂川黔邊界地區唯一一處保存完好的革命舊址群

“七孔子”崖窟墓遺址

戰國後期直到唐宋(有的地方甚至延續到了明代),恩施州流行著一種奇特的葬俗——崖葬。恩施州的崖葬文化系我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葬式之一,據有關學者考證,其族屬應為濮、僚、越,而這裡的濮、僚、越與巴文化和土家文化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崖葬大致可分為三種:一是懸棺,是指在懸崖峭壁上釘樁擱棺匣。二是岩罅:又稱崖葬,即利用自然岩罅放置棺木。三是岩槨墓:即人工在石岩上穿鑿洞穴作為墓室。恩施州的岩槨墓主要分布於建始利川境內,僅在利川齊岳山以西地區就發現此類岩槨墓遺蹟十餘處,均是在紅砂岩上人工開鑿洞室作為藏柩之所,以利川七孔子岩槨墓群最為典型。
建南七孔子建南七孔子
“七孔子”崖窟墓遺址位於利川市建南鎮北偏西2.5公里的建南河東岸的紅砂崖壁上,因有7窟,故稱“七孔子”,又稱“仙人洞”、“蛻皮洞”。七孔子高離地面10餘米,分上四下三兩行排列。除一孔為長方形外,余皆近正方形。各孔之間,行距、孔距均為1米左右。有兩孔深不足0.3米,其它深在1.5米左右。正方形孔室頂呈穹隆形,中高大約在1.1米,邊高在0.8米左右,室寬1.4米。當地村民曾從窟中取出船形棺,內裝人骨。後文物普查隊又從窟內取出一個箱式匣棺,棺長0.7m,內裝人骨,此為“二次葬”或“拾骨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