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道溝鎮

沙道溝鎮

沙道溝鎮政府駐沙道溝,面積656.8平方千米。轄49個村委會:馬桑溪、白水河、棕溪、高荒坪、藥鋪、廟埡、罈子洞、大白溪、金盆、小白溪、蘆茅塆、大埡、老岔、寮葉、官莊、黃泥塘、木籠寨、麻柳、縣雪落寨林場、趙家壩、二台坪、茶園、補溪、水田壩、上洞坪、魚泉、松坪、街上、布袋溪、龍潭、野溪、班大湖、桃子岔、鹹池、響龍、當陽坪、苦溪河、欄桿坪、中壩坪、四道水、兩河、瑪瑙、紅旗坪、洗白溪、核桃塆、紅石、沙河溪、樂坪、二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沙道溝鎮
  • 別名:吊腳仙居
  • 行政區類別: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所屬地區:湖北省
  • 電話區號:0718
  • 郵政區碼:445512
  • 人口:6.2萬
  • 著名景點:彭家寨吊腳樓,鴛鴦峽
  • 車牌代碼:鄂Q
概況,沿革,代碼,本鎮概況,重要景點,彭家寨吊腳樓,鴛鴦峽,打粑粑,

概況

宣恩縣轄鎮。位於縣境東南部。面積657.7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4562人(2010年六普)。轄4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沙道溝。

沿革

早年,土、苗人民在溝邊坡地刀耕火種,俗名砍畲,取名畲刀溝。後來,酉水由一條小溝衝擊成大河,沙礫滿溝;隨之這裡也成為通往鶴峰、湖南龍山縣的大道,畲刀溝亦更名為沙道溝。據縣誌記載:沙道溝置湖南鎮邊宣撫司,元末明玉珍改沿邊溪洞宣撫司,明改忠洞安撫司屬施州衛大田軍民千戶所,清屬宣恩縣轄。1949年後屬沙道溝區(四區)。1955年設縣轄沙道溝鎮。1958年分為紅旗、紅色、高照3個公社。1961年復置沙道溝區。1975年撤區,分為沙道、沙坪、龍潭3個公社。1984年,撤銷沙道、龍潭2個公社,設立沙道溝區,下設兩河、二坪、龍潭、黃泥塘、上洞、松坪、當陽、樂坪、茶園9個鄉。1984年下半年,撤銷上洞、松坪2鄉,劃歸沙道溝鎮;撤銷沙坪公社,設立沙坪區,下設寮葉、藥鋪、官莊、金盆、槽鋪、白水6個鄉。1993年12月將雪落寨林場、藥材廠、雪落寨村劃出設立雪落寨鄉(副區級)。
1995年5月,州政府批准將沙道區、沙坪區、雪落寨鄉劃歸來鳳縣代管。沙道溝鎮面積73.7平方千米,人口1.3萬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占35%,轄響龍、桃子岔、水田壩、松坪、苦溪河、街上、上洞、補溪、鹹池9個行政村。雪落寨鄉面積37.7平方千米,人口0.1萬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占56%,轄雪落寨1個行政村。(沙道區)樂坪鄉面積22.8平方千米,人口0.5萬人,其中土家族、苗族占65%,轄樂坪、核桃灣、中壩坪、洗白溪、沙河溪5個行政村;當陽坪鄉面積24.2平方千米,人口0.7萬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占46%,轄當陽坪、欄桿坪、班大湖3個行政村;黃泥塘鄉面積29.12平方千米,人口0.2萬人,其中土家族、苗族占17%,轄黃泥塘、麻柳村、小白溪3個行政村;龍潭鄉面積95.4平方千米,人口0.6萬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占65%,轄龍潭、布袋溪、魚泉、野溪、茶園5個行政村;兩河鄉面積82.1平方千米,人口0.7萬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占62%,轄四道水、紅旗、兩河、瑪瑙、紅石、二坪6個行政村。(沙坪區)金盆鄉面積30.6平方千米,人口0.3萬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占65%,轄金盆、廟埡2個行政村;白水河鄉面積63.5平方千米,人口0.3萬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占91%,轄白水、棕溪、馬桑溪、高荒坪4個行政村;藥鋪鄉面積67.6平方千米,人口0.3萬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占56%,轄藥鋪、罈子洞2個行政村;官莊鄉面積45.3平方千米,人口0.3,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占67%,轄大白溪、蘆茅灣、官莊3個行政村;槽鋪鄉面積28.1平方千米,人口0.3萬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占39%,轄趙家壩、木籠寨、二台坪3個行政村;老岔鄉面積56.6平方千米,人口0.4萬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占58%,轄老岔、寮葉、大埡3個行政村。
1996年撤區建鄉(鎮),為來鳳縣沙道溝鎮、沙坪鄉。1998年2月,州政府決定撤銷代管,恢復為宣恩縣管理。2001年3月,撤銷沙坪鄉,併入沙道溝鎮。2004年,鎮政府駐沙道溝,人口6.29萬人,面積656.8平方千米,轄馬桑溪、白水河、棕溪、高荒坪、藥鋪、廟埡、罈子洞、大白溪、金盆、小白溪、蘆茅塆、大埡、老岔、寮葉、官莊、黃泥塘、木籠寨、麻柳、縣雪落寨林場、趙家壩、二台坪、茶園、補溪、水田壩、上洞坪、魚泉、松坪、街上、布袋溪、龍潭、野溪、班大湖、桃子岔、鹹池、響龍、當陽坪、苦溪河、欄桿坪、中壩坪、四道水、兩河、瑪瑙、紅旗坪、洗白溪、核桃塆、紅石、沙河溪、樂坪、二坪49個行政村。

代碼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2825102:~200 122松坪村 ~201 122鹹池村 ~202 220苦溪村 ~203 220補溪村 ~204 122上洞村 ~205 220水田壩村 ~206 122響龍村 ~207 121街上村 ~208 122桃子岔村 ~209 220樂坪村 ~210 220洗白溪村 ~211 220核桃灣村 ~212 220沙河溪村 ~213 220中壩坪村 ~214 122當陽坪村 ~215 122欄桿坪村 ~216 122班大湖村 ~217 220黃泥塘村 ~218 220麻柳村 ~219 220小白溪村 ~220 220兩河村 ~221 220二坪村 ~222 220紅旗坪村 ~223 220四道村 ~224 220紅石村 ~225 220瑪瑙村 ~226 220龍潭村 ~227 220布袋溪村 ~228 220魚泉村 ~229 220野溪村 ~230 220茶園村 ~231 220林業村 ~232 220金盆村 ~233 220廟埡村 ~234 220白水村 ~235 220高荒坪村 ~236 220馬桑溪村 ~237 220棕溪村 ~238 220藥鋪村 ~239 220潭子洞村 ~240 220官莊村 ~241 220大白溪村 ~242 220蘆茅灣村 ~243 220趙家壩村 ~244 220二台坪村 ~245 220木龍寨村 ~246 220老岔村 ~247 220遼葉村 ~248 220大埡村

本鎮概況

①鎮名:沙道溝鎮。
沙道清晨沙道清晨
②美稱:吊腳仙居。
③區位:位於酉水河源頭,距宣恩縣城65公里。
④交通:209國道,鴉當省道。
⑤人口:6.2萬。
⑥特產:中藥材、白柚。
⑦郵政編碼:445512。
⑧電話區號:0718。

重要景點

彭家寨吊腳樓;鴛鴦峽

彭家寨吊腳樓

吊腳樓舊稱乾欄、閣欄、廊欄等。坐落在武陵山余脈北麓的彭家寨,位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沙道溝鎮西南部。全寨45戶人家共250多人,均系土家族。該地彭姓從湖南遷來,為彭姓土家族聚居地,是永順、保靖土司的後裔。
彭家寨山川秀美,地形奇特,風光旖旎,絢麗多彩。寨內房屋共23棟。每棟自成體系,面積百餘到幾百平方米不等。一般以一明兩暗三開間作正屋,以龕子屋作廂房。有的廂房用上下兩層龕子相圍,形成三層空間,底層或用於村落小道,或用於圈養牲畜。台階、院壩、道路鋪以青石板。往後層層高起,出現縱深。後山坡竹林間挖有一排苕窖。東面以一條叫“叉幾溝”為界,溝上架有一座百年歷史的涼亭橋,該地故稱涼橋。寨前龍潭河穿村而過,河上架有40餘米長的鐵索橋將寨子與外界相連。站在龍潭河對岸,中國古建築專家授張良皋實地考察後以歌詠讚嘆:“未了武陵今世緣,貧年策杖覓桃源,人間幸有彭家寨,樓閣崢嶸住地仙”。有專家考察後,稱彭家寨吊腳樓群不單是歷史文化現象,是具有認識價值的“活化石”,而且是有生命力的生態建築。
土家族的吊腳樓的形式多種多樣,單吊式,雙吊式,合水式,二屋吊式,平地起吊式。一處吊腳樓即為一部土家族民俗史,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鴛鴦峽

鴛鴦峽位於宣恩縣沙道溝鎮白水河村與藥卜村交界處、酉水源頭的深山峽谷之中,海拔980米。
沙道溝鎮
何為鴛鴦峽?相傳古時,因一石山擋道,水河一帶常遭水患。人們欲破山開道,卻遇一巨石堅硬出奇,正在舉步艱難之時,恰來一對長得一表人才、英俊不凡的青年夫婦,奮勇當先,竭力猛砸。那巨石火星迸發,青年夫婦遍體燒傷,連續苦戰了數百個日夜,最終把堅石打破。河水穿山而過,從此這一帶的農民安居樂業,過上了好日子,夫婦倆卻不見蹤影,化作一對一公一母的獅子站立兩岸。為了感謝那對夫婦,人們常到河邊去看望,只見一對獅子隔河站立,半夜子時合攏,寅時分開,“鴛鴦峽”由此而得名,由古傳今。
也有另一傳說,在很久以前,這裡兩岸的山是合在一起的,一遇山洪暴發,白水河一帶的人民必遭災難,民不聊生。有一年,當地人民組織起來挖山,劈崖不止。正要將山鑿開時,有一塊巨石擋在中間,堅硬出奇,一對青年夫婦奮勇當先猛砸,巨石火星噴發,夫婦遍體燒傷,破石苦戰不止,終於石破,水穿山而過,但夫婦倆都不見了,化作一對山神立於兩岸,人們常見兩峰晚上子時合攏,寅時又分開,鴛鴦峽也由此得名。
神秘的傳說演繹著鴛鴦峽的美麗。這裡四周青山環抱,雲霧繚繞,仙氣朦朧。公獅和母獅分別為兩座高聳入雲的大山峰,兩峰對立。此處懸崖絕壁,有兩峰隔河對峙,高矮相等。峽谷幽深,只見一線天,峽長1.5公里,寬約30米,高約200米,酉水在峽谷中穿流。

打粑粑

沙道溝鎮
土家族有句俗話叫:“二十八,打粑粑。”也就是說,臘月是土家人打粑粑的時節,而所謂的粑粑主要是糍粑。
糍粑是土家人過年時必備的食品,以糯米為原料,圓形,大小不定,為男女老幼所喜愛,是土家食品中的精品。土家族打糍粑一般都會選擇在新年前夕,而且是左鄰右舍的鄰居一起打,這樣不僅能和睦鄰里關係,而且能夠營造節日的氛圍。同時,通過打糍粑來預祝來年的風調雨順和五穀豐登。
糍粑的製作較為複雜,首先取乾淨冷水(最好是山泉)浸泡糯米,歷時一天。再濾乾水,放到木甑里蒸。蒸熟後倒入石臼中捶搗,一般由二至四個強壯的男人,手執“T”字形的大木槌用力捶搗,一上一下地“打”。這是個體力活,因為糯米粘性很強,大冬天的,捶搗者光著膀子還要流汗。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農村勞動力的外出,部分地方開始出現用機器加工的情況,用現代的食品加工機械替代了捶搗過程。
捶搗要直到石臼中的糯米似膠一般粘成一團,看不到飯粒。這時眾人立即圍上來,趁勢將米漿搓成圓條狀,再用刀切成一砣一砣的坯子,然後手粘蜂蠟或茶油,先搓坨,後用手或木板壓扁成餅,再用門板加重物壓住,等糯米涼了即成型。
糍粑有大中小之分,大的直徑有30厘米左右,小的五六厘米不等,多用來給小孩燒烤而食。有的在糍粑上點4個紅點,表示四季發財的意思;有的在糍粑上印著“壽”字,那是表示希望自己的長輩長壽;也有印上雙喜字或喜鵲、龍、鳳等吉祥圖案,還有花鳥走獸之類的各種紋樣。
糍粑既可用塑膠袋密封,放入冰櫃儲藏。也可找一容器,將糍粑全部浸入水中保存,每隔一周左右換一次水,可保糍粑半年不會變質。食用時把糍粑撈出擦乾水即可。
糍粑的吃法很多,烙著吃、糍粑炒肉、煮甜酒水、烤著吃等等都是美味佳肴。烤好的糍粑可粘糖吃,或將白砂糖、蜂蜜等灌入糍粑中,等熱度將糖溶成糖水後食用,這樣的糍粑入口甜香無比。也可將糍粑中裹入豆腐乳,這樣吃起來別有風味。具有土家特色的糍粑炒豬肉是土家人團年時桌面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土家族還有句俗話:“拜年拜年,粑粑上前。”在過去,糍粑更是土家人拜年不可或缺的禮物。春節走親訪友時,土家人都要用背簍帶上24個或者12個糍粑,因為糍粑是團圓、圓滿、元寶等的象徵,表示對客人的祝福,也是對土家文化和文明的傳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