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積礦床

沉積礦床

沉積礦床sedimentary mineral deposit :在地表條件下,成礦物質被流水以及風、冰川、生物等搬運到河、湖、海洋等水體內,經過沉澱聚積而形成的礦床。沉積礦床產在一定地質時期的沉積岩系中,礦體多呈層狀,層位穩定,礦層與周圍沉積岩層產狀一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沉積礦床
  • 外文名:sedimentary mineral deposit
  • 學科:礦床學
簡介,分類,機械沉積礦床,蒸發沉積礦床,膠體化學沉積礦床,生物-化學沉積礦床,礦床特點,形成條件,物源條件,氣候條件,岩相及岩性條件,地質構造條件,麟塊岩形成的三種假說,生物成因說,化學成因說,生物-化學成因說,

簡介

地表條件下,成礦物質被水或風、冰川、生物搬運到水體內沉澱聚積而形成的礦床。沉積礦床常產在固定地質時代的沉積岩系或火山-沉積岩系內,與一定岩石建造有關,層位穩定,礦體與沉積岩層(圍岩)產狀一致,常呈整合接觸關係。礦體形狀多呈層狀或扁豆體狀。礦石成分主要為金屬氧化物、氫氧化物、碳酸鹽類、矽酸鹽類,也有硫酸鹽類、磷酸鹽類鹵化物、硫化物,以及有機物質等。礦石構造一般為鮞狀、豆狀、腎狀、結核狀和緻密塊狀。沉積礦床的分布範圍廣,儲量規模大,礦石品位均勻,易於勘探開採。主要礦產有鐵、錳、鋁、磷、砂礦、鹽類以及石油天然氣等,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意義。

分類

根據成因,可將沉積礦床分為機械沉積礦床蒸發沉積礦床膠體化學沉積礦床和生物-化學沉積礦床4類。

機械沉積礦床

原生岩石或礦床受地表風化作用崩解破碎的含礦碎屑或重砂礦物,被風、水或冰川搬運,當搬運介質的運載能力減弱時,它們常按體積和比重大小、穩定性程度而分別沉積下來。這種地質作用稱為機械沉積分異(或分選)作用,由此作用富集形成的礦床稱為機械沉積礦床砂礦床。在低山丘陵區的河谷、河床和湖、海的濱岸地帶最有利於砂礦床的形成。
砂礦一般是地表的鬆散堆積物,易於開採。如作為建築材料的砂、礫,製造玻璃、光導纖維用的純石英砂,以及金、鉑、錫、 鎢、鈮、 鉭、鈦、鋯和金剛石、寶石等砂礦床,經濟意義較大。
根據成礦時代,分為現代砂礦和古代砂礦2類。根據成因又可分為風成砂礦、冰川砂礦和水成砂礦3類,其中以水成砂礦(含沖積砂礦海濱砂礦)為最重要。
水成沖積砂礦的富礦體常可形成在水流流速降低,運載能力減弱的下列地段:①河面由窄變寬處;②河床坡度由陡變緩處;③支流和主流匯合處;④河曲的內側部位;⑤河流穿過古砂礦處;⑥河底凹凸不平處;⑦石灰岩河床的岩溶凹坑和溶洞內。中國吉林琿春河流域、雲南三江流域,均有砂金礦分布,湖南沅水流域有金剛石砂礦床等。
海濱砂礦是由海水的波浪和岸流作用使重砂礦物在河流入海處、海濱孤山和砂壩地帶富集而成的。海濱砂礦主要有磁鐵礦鈦鐵礦鋯石獨居石、金剛石、石英砂等。

蒸發沉積礦床

成礦物質呈離子真溶液狀態被搬運到封閉盆地中,在強烈蒸發作用下,各種鹽類依次結晶沉澱富集而形成的礦床。又稱鹽類礦床。形成鹽類礦床的基本條件是:持續乾旱的氣候條件和封閉或半封閉的盆地條件。
鹽類礦床多產在與海洋基本隔絕或僅有狹窄通道與海洋相連的海灣、潟湖、殘餘海及內陸封閉湖泊內;鹽層常與白雲岩、石灰岩等碳酸鹽岩或與粉砂岩粘土岩碎屑岩互層,構成一套具有沉積韻律的含鹽岩系;礦體呈層狀,扁豆體狀,也可呈液態的滷水層;由於鹽類具很大塑性,在構造影響下,鹽層可產生複雜變形,甚至形成鹽丘構造。
這類礦床的物質成分都是易溶於水的鈉、 鉀、 鈣、鎂的無機鹽類。最主要的鹽礦物有:石鹽鉀石鹽光鹵石硬石膏石膏、無水芒硝、芒硝鈣芒硝瀉利鹽雜鹵石水鹼天然鹼智利硝石鉀硝石硼砂等。
由於鹽類礦物溶解度不同,受到蒸發濃縮後,溶解度較低的鹽類首先沉澱,而受海水(滷水)沖淡,溶解度高者則最後沉澱。這樣,就造成了成鹽盆地內岩相的水平分帶,依次沉澱為白雲岩、石膏、石鹽、鉀鎂鹽,發育完好的含鹽岩系也有垂直分帶現象。
鹽類礦床可分為固體礦床滷水礦床。固體礦床又可分為現代鹽湖沉積礦床(如天然鹼、石鹽、芒硝、硼、鋰和中國獨有的鉀鹽鹽湖礦床)與古代鹽類礦床兩類。根據含鹽岩系的岩性,又可將古代鹽類礦床分為海相碳酸鹽岩系中的鹽類礦床和陸相(或海相)碎屑岩系中的鹽類礦床。其中以海相碳酸鹽岩系中的鹽類礦床最為重要。
從晚元古代至現代均有鹽類礦床生成,世界五大洲都有鹽類礦床的分布。世界上大型鹽礦床有德國施塔斯富特美國大鹽湖、加拿大薩斯卡徹溫、前蘇聯東喀爾巴阡及中國青海察爾汗鹽湖等。中國的鹽礦資源幾乎遍及各省(區),而且儲量大、品質高。但農業現代化急需的鉀鹽還有待進一步尋找。

膠體化學沉積礦床

地表條件下,部分風化產物膠體溶液狀態被帶入盆地,經化學沉積分異作用而形成的礦床
膠體化學沉積礦床的主要成礦物質來源是陸原風化產物,海底火山噴出物和海底岩石的分解物也可能成為成礦物質的另外來源。
風化產物的分解程度與當時的氣候、地形地貌和生物條件密切相關;成礦作用常出現在兩個造山期之間,即礦床形成於地殼活動的強度和幅度逐漸減弱的海侵時期,形成於相對穩定的地台邊緣地帶;鐵、錳、鋁土礦礦層的下伏岩系主要是陸源碎屑物,礦層本身多是膠體化學沉積物,而礦層以上的上覆岩系則多為碳酸鹽岩,有時為白雲岩,甚至出現含石膏夾層的鈣質紅層。這說明成礦過程中水體的pH值和Eh值是有變化的,氣候逐漸乾旱,含鹽度逐漸增高。
本類礦床的共同特點是:礦床常產在固定地質時代(晚元古代第三紀)的沉積岩系或火山-沉積岩系內,層位穩定,產狀與周圍岩層一致;在水平方向上,礦體呈層狀或扁豆體狀沿海灣或湖盆邊緣展布,鋁土礦常沉積在濱岸,鐵沉積在陸棚的向陸部位,錳常在陸棚的向海部位沉積;在垂直剖面上,礦體常賦存在不整合面或沉積間斷面上的海侵岩系內,鋁土礦常產在岩系的底部或下部,岩系中部為鐵礦體,而錳礦體則常位於海侵岩系的上部,這種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變化稱為化學沉積分異作用;礦石常具鮞狀、豆狀、腎狀構造,顯示了膠體結構的特徵;本類礦床規模大,含礦岩系延伸可達數百公里,礦體長達數十公里,寬數公里,而厚度可達數十米;礦石品位均勻,金屬氧化物含量一般在40%左右。
膠體化學沉積礦床中以鐵、 錳、 鋁和粘土礦床為最重要。世界著名的沉積鐵礦床有:美國的柯林頓礦床(志留紀),法國、德國和盧森堡的礦床(侏羅紀),前蘇聯的刻赤礦床(晚第三紀)等;著名的錳礦床有:摩洛哥的多尤魯卡姆礦床(二疊紀),澳大利亞的亞格魯特(早白堊世)和世界最大的前蘇聯尼科波爾、奇阿圖拉等礦床(早第三紀);著名的鋁土礦礦床有:前蘇聯的齊赫文礦床(石炭紀),法國南部,克羅地亞達爾馬提亞礦床,匈牙利的麥塞魁斯礦床(中生代至早第三紀)等。
中國沉積鐵礦床是重要的鐵礦床類型之一,約占總礦石儲量的11%以上。華北以宣龍式(宣化龍關)鐵礦床為代表,產在晚元古代震旦系串嶺溝組頁岩內,河北、山西、內蒙古等省(區)均有分布。華南則以產在中、上泥盆世的寧鄉式鐵礦床為典型,分布在湖南、湖北、廣西、貴州諸省(區)。中國海相沉積錳礦床的含礦層位多、分布廣,儲量約占各種類型錳礦床的50%以上。如湖南湘潭錳礦床(震旦紀)、遼寧瓦房子錳礦床(晚震旦世)、廣西下雷錳礦床(晚泥盆世)等。中國鋁土礦礦床以石炭紀二疊紀海相沉積為主,多呈以一水硬鋁石為主要組分的層狀礦體,與國外以風化殼紅土型鋁土礦床為主的情況完全不同。遼寧、山東、山西、河南、陝西、貴州、雲南、廣西等省(區)均有分布,量大質優,是中國優勢礦種之一。

生物-化學沉積礦床

通過生物活動或生物遺骸分解使成礦物質沉積富集而形成的礦床。此類礦床主要賦存在陸棚淺海盆地邊緣地帶的海相地層中;有固定的成礦時代和層位;含礦岩係為富含有機質的頁岩、砂岩和碳酸鹽岩,礦層內或其頂、底板岩層內常含化石或有機質;垂直剖面上常具旋迴性,有時出現幾個礦層;礦體形狀主要為層狀、扁豆體狀,沿走向延伸甚遠,但沿傾向則常呈雁行狀排列;礦石以緻密塊狀、條帶狀、浸染狀構造為主,也常有結核狀者;礦床規模大、分布廣、經濟意義巨大,如沉積磷塊岩礦床、黃(或白)鐵礦礦床、自然硫礦床硅藻土礦床、生物灰岩礦床等。

礦床特點

1。礦床受地層及岩相、岩性控制。
2。礦體呈層狀、似層狀、凸鏡狀順層產出並與上下圍岩呈整合接觸關係(同生礦床),礦體規則、穩定。
3。礦石常具沉積結構構造(碎屑結構生物結構膠狀結構層理構造、條紋(帶)構造、鮞狀構造)。

形成條件

1.機械沉積礦床砂礦床)包括:1>物源條件;2>介質條件;3>分選條件;4>氣候條件;5>地貌條件
2.蒸發沉積礦床鹽類礦床)包括:1>鹽源條件;2>氣候條件;3>地質構造和地貌條件;4>岩相條件;5>保存條件(形成鹽類礦床的關鍵)
3.膠體化學沉積礦床包括:1>成礦物質的來源;2>氣候條件;3>沉積環境條件;4>地質構造條件
4.生物-化學沉積礦床包括:1>產生氣體;2>氧化;3>還原;4>濃集某些元素;5>分解或合成形成各種有機化合物;6>吸附作用
5.生物化學沉積礦床

物源條件

豐富的成礦物質來源是形成沉積礦床的物質基礎。物質來源取決於風化大陸源區基岩的類型、氣候及地形地貌條件、盆內火山噴發及生物繁衍狀況等。例如,大陸源區基岩富鋁(富長石、粘土)岩石分布廣泛,有利於形成沉積型鋁土礦床;富鐵(富暗色礦物)的基岩分布廣泛則有利於沉積鐵礦的形成;大陸源區地形平緩則陸源碎屑供應較少(陸源碎屑摻和作用弱)有利於鐵、錳、鋁等物質富集成礦,反之陸源碎屑摻和作用強不利成礦。
沉積礦床沉積礦床

氣候條件

氣候決定了風化殼的類型及風化產物,也就決定了輸送到沉積盆地的成礦物質種類;氣候影響植被發育狀況,也就形象了相關礦床(如煤礦)的形成;氣候影響盆地水的蒸發作用,從而強烈影響鹽類礦床的形成。一般說來,溫暖潮濕的氣候有利於沉積鐵、錳、鋁礦床、沉積高嶺土礦床、煤等礦床的形成;乾旱氣候是形成鹽類礦床的先決條件,較乾旱的氣候也有利於形成沉積膨潤土礦床、凹凸棒石海泡石粘土礦床。

岩相及岩性條件

沉積岩相和岩性是沉積期盆地和沉積環境條件的產物。各種沉積礦床都產於一定的沉積盆地和一定的沉積環境,因此與一定的岩相、岩性的地層有關。如高嶺土礦床多形成於陸相沉積盆地;煤礦形成於陸相及海陸互動相沼澤盆地;鹽類礦床與封閉半封閉盆地的碳酸鹽岩相或碎屑岩相有關;磷礦床則與相對開闊的淺海碳酸鹽岩、洋流沉積的矽質岩黑色頁岩等岩相有關。

地質構造條件

沉積礦床是地質構造演化的特定階段、特定條件下的產物,因此受地質構造條件的控制。首先大多數沉積盆地自身就是地殼拉張、沉降、斷陷等地質構造運動的產物,控制了礦床的形成與分布。此外同沉積期影響盆地沉降的構造對成礦有重要的影響。平衡補償性沉積盆地的沉積速率與沉降速率相等,意味著在沉積過程中某種有用組分的沉積部位至岸線的距離以及上覆水體的深度基本不變,長期接受有用組分的沉積形成厚礦層超補償性沉積盆地的沉積速率大於沉降速率,欠補償性沉積盆地的沉積速率小於沉降速率,都意味著盆地某個沉積部位沉積環境不斷發生變化,接受礦質沉積的時間短,因而形成薄礦層。

麟塊岩形成的三種假說

生物成因說

認為沉積磷塊岩礦床是海水中生物大量死亡後直接沉積聚積而成的。引起海生生物大量死亡的原因是由於不同溫度、不同含鹽度的洋流匯合或海水深度、流速和流向改變,使生物不能適應新環境的變化從而導致大量死亡而堆積成礦。

化學成因說

認為海水錶層大量浮游生物繁殖,吸收了海水中的磷質,致使海水中含磷量很低。當生物死亡後下沉到較深水層,此處二氧化碳(CO2)的含量大增,分壓力相應提高,生物遺體完全分解,磷質大量溶解在海水內。由於海水有垂直環流,當深部海水上升到陸緣地帶時,因深度變淺,二氧化碳擴散,分壓力降低,磷的溶解度也隨之減小,於是磷酸鹽就在陸緣帶的中、上部(海水深50~150米)沉積下來聚積形成磷塊岩礦床

生物-化學成因說

認為在熱帶淺海地區,大量生物繁殖並吸收了海水中的磷質。生物死亡後,殘骸下沉到海底淤泥中,淤泥中富集大量磷,其含量可比底層海水的含磷量高出 70~150倍。含磷高的淤泥水向含磷低的底層海水擴散,於是磷酸鹽便圍繞砂粒等小質點聚積形成磷酸鹽的結核體,並進一步形成磷塊岩礦床
上述 3種假說以及後來發展成的“上翻洋流”說、“海底火山噴氣”說等說法雖然各具特色,但都一致肯定了生物在磷塊岩礦床成礦作用中的直接或間接意義。
世界上主要成磷時代是寒武紀、奧陶紀二疊紀、白堊紀和第三紀。在這些地質時代內形成了許多著名的大型磷塊岩礦床,如早寒武世有前蘇聯的卡拉套和美國落基山內的磷礦床;奧陶紀和志留紀有美國田納西州和加拿大的磷礦床;二疊紀有美國西部縱貫蒙大拿懷俄明猶他三州的磷礦帶;白堊紀有前蘇聯的薩拉托夫埃及巴黎盆地及墨西哥等地的磷礦床;而第三紀則有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奈及利亞、秘魯等地的磷塊岩礦床。
中國的成磷時代主要是震旦紀、寒武紀和泥盆紀,形成了許多大、中型磷塊岩礦床。中國磷礦資源雖然豐富,但分布不均,主要磷塊岩礦床都集中在華南地區。例如雲南昆陽,貴州開陽和湖北襄陽等磷礦床,都是質優量大的礦床。雖在西北地區有所突破,但華北、東北廣袤平原地區尚缺少重要的磷礦基地,這是一個有待研究解決的課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