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養生

心理養生是指從精神上保持良好狀態,以保障機體功能的正常發揮,來達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壽的目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理養生
  • 現象:精神上保持良好狀態
  • 目的:延年益壽
  • 影響因素遺傳環境生活
解釋,健康文化,章節內容介紹,方法,病人心理養護,保健方法,注意事項,

解釋

健康是人的體質的外部表現,常以不產生疾病作為主要標誌來衡量。健康與遺傳環境生活工作營養衛生等多種因素有關,而與人的情緒密不可分。民間諺語“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就形象地揭示了心理保健與健康的關係。
祖國醫學中多有揭示,人的精神活動與疾病的產生有著密切的聯繫。例如《素質》中“怒傷、恐傷、思傷、憂傷肺”“暴樂暴喜,始樂後喜,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俎”等,就說明情緒可以導致疾病。又如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千金方》中,“嵇康曰:養生有五難,名不去為一難,喜怒不去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其中也指出調節情緒與養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現代醫學研究結果表明,情緒的變化能直接影響人體內的各種生理活動,不良的情緒狀態,會給人的身體健康帶來不良的後果。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早就指出“一切頑固沉重的憂鬱和焦慮,足以給疾病大開方便之門'。國外還有醫學研究發展,“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能夠使人短命天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情,如憂慮、頹喪、貪求、怯懦、忌妒和憎根等。”且很多臨床觀察結果表明,象高血壓、心臟病、胃潰瘍、支氣管哮喘、月經失調、癌症等許多疾病,均與其情緒有著密切的關係。
消極的不良情緒狀態,如恐怖、焦慮、憤怒等會使腎上腺素皮質類固醇等內分泌激素增加,因而造成人的心率加快,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呼吸加深、骨揚蠕動減慢等。這些不良情緒如果持續時間過長或長期受到壓抑而得不到疏泄,就會使人的整個心理狀態失去平衡,體內生理生化過程就難以恢復正常,久之必然引起疾病。相反,積極的情緒狀態則有益於健康。如高興、愉快、歡樂等都是積極的良好情緒,它能提高人的大腦和整個神經系統的活力,保持肌體內分泌的平衡,使體內各器官系統的活動協調一致,有助於充分發揮整個機體的潛在能力,因此,能使人精力無沛、身體健康。
由此看來,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緒,就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根據觀察與體驗,下列途徑將有助於保持良好的情緒。①加強思想修養,用理智代替感情,對人生、對社會持正確態度;正確觀察分析客觀事物,冷靜、穩妥處理各種問題,打消不合現實的想法與要求。②儘快消除不愉快事情的困擾。③心胸寬闊,為人寬容、和善,搞好人際關係,創造寬鬆和諧的環境。④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狂喜,暴怒,善於用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一旦發生急劇反常,應迅速用轉移法轉移。⑥積極參與正當社會活動,調節情感,增進友誼。⑥堅持身體鍛鍊。古雲“健康的精神,寓於健康的身體"。只有體格強壯,才會顯示出朝氣蓬勃,充滿活力,易於保持樂觀向上的積極情緒。

健康文化

心理養生正在為更多的人接受,顯得心理養生舉足輕重,各界能人志士都把傳統養生文化通過實踐而創編出更適現代人養生的文化,比如《心理健康文化》此書是劉昕明老師憑著其睿智敏捷的才思,運用散文的筆法,把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中醫養生學說、道德觀念,自然健康文化、自然預防學等與心理學完美地結合,闡述了信心及信念力全新的理論和潛能的健康養生理念。 面對物慾橫流,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壓力變得越來越大,不論年長、年少被迫無故捲入到高速旋轉的“旋轉器”,不能鬆懈、停止,否則就會被淘汰。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付出的是時間、精力、體力、腦力、心血,不敢有一點兒閃失,長期以往就會讓心靈扭曲,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孩子會出現網癮、叛逆、離家出走等方式來逃避現實,成年人會出現自殺、潔癖等怪異現象。《內經》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所以心理健康對我們人生是非常重要的。讀者朋友在閱讀中,可學到心靈養生、信念力的訓練、信息復原等方法,並讓您全方位地將心靈徹底洗滌、釋放,讓您迷惑頓消,心曠神怡,獲得快樂和幸福。

章節內容介紹

自 序
前言
第一章 心理學與健康
第一節、良好心理促成健康
第二節、傳統文化與良好心理
第三節、良好的心理可自然養生
第四節、調整心態是自然養生的關鍵
第五節、怎樣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
第二章 心理潛能初探
第一節、信念力的概念
第二節、心理學中如何培養信念力
第三節、信念力的成功案例
第三章 心理學與復原場景再現
第一節、復原場景的概念
第二節、信息復原常見的幾種方法
第四章 生命的樂章
第一篇、生命需要豎強
第二篇、走出孤獨的心靈
第三篇、心靈不再孤獨
第四篇、老實人吃虧是福
第五篇、我們還有什麼放不下
第六篇、商海沉浮話心態
第七篇、追隨春天的陽光
第五章、傳統文化與心理健康
第一節、佛學中的心智慧
第二節、佛學中的心理學思想
第三節、佛學修行文化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第六章、心理學與陰陽平衡
第一節、陰陽平衡與心理的關係
第二節、陰陽五行學說與套用心理學的關係
第三節、套用心理學與陰陽五行的探討
後記
附一、告別昨日的傷痛
附二、公司簡介健康文化

方法

善良是心理養生的營養素
心存善良,就會以他人之樂為樂,樂於扶貧幫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會與人為善,樂於友好相處,心中就常有愉悅之感;心存善良,就會光明磊落,樂於對人敞開心扉,心中就常有輕鬆之感。總之,心存善良的人,會始終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經細胞的興奮度調至最佳狀態,從而提高了機體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養生不可缺少的高級營養素。
寬容是心理養生的調節閥
人在社會交往中,吃虧、被誤解、受委屈的事總是不可避免地要發生。面對這些,最明智的選擇是學會寬容。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它不僅包含著理解和原諒,更顯示著氣度和胸襟、堅強和力量。一個不會寬容,只知苛求別人的人,其心理往往處於緊張狀態,從而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學會寬容就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就等於給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調節閥。
樂觀是心理養生的不老丹
樂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發人的活力和潛力,解決矛盾,逾越困難;而悲觀則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傷、煩惱、痛苦,在困難面前一籌莫展,影響身心健康。
淡泊是心理養生的免疫劑
淡泊,即恬淡寡慾,不追求名利。清末張之洞的養生名聯說:“無求便是安心法”;當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認為“人到無求品自高”。這說明,淡泊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和心態,是對人生追求在深層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態,就不會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會對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會對世事他人牢騷滿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態使人始終處於平和的狀態,保持一顆平常心,一切有損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將被擊退。
心理養生“八戒”
一戒疑:疑心病者,總以為別人在暗算自己,一言一行都得提防,因此坐立不安,經常失眠
二戒妒:妒忌別人的成就,不考慮怎樣奮起猛追,卻希望別人栽跟頭。
三戒卑:覺得自己處處不及旁人,在人前仿佛矮三分。不喜歡和人共事,愈來愈孤僻,脾氣越來越古怪。
四戒傲 :自以為是,老子天下第一。周圍的人對他敬而遠之,他卻自鳴得意。生活空虛,無所寄託,缺少樂趣。
五戒躁:容易發脾氣,臉紅脖子粗或吵或鬧,甚至罵人、打人、毀壞物件,然後心理上得到一種莫名其妙的滿足。
六戒愁:整天生活在憂慮之中,愁容滿面,心事重重。
七戒慎:時時提心弔膽,怕說錯活,怕做錯事,怕得罪人。
八戒悲:一生當中,一些不幸的事常常浮現在眼前,不覺悲從中來。

病人心理養護

一個人一旦生了病,會引起不同的心理反應。精神病人有心理障礙是人所共知的,而身體生了病也會引起心理和生理功能的紊亂,使情緒穩定性和自我控制性降低,暗示性增強,容易出現情緒波動反應。 生病的人心理活動是錯綜複雜的,可因人、因病、身體狀況、個性特徵不同而異。常見的主要有急躁心理、自尊心理、憂慮心理、依賴心理、焦慮恐懼與憤怒心理、消極被動心理、悲觀與絕望心理、羞愧心理、同情心理、擇優心理、退行心理、習慣心理、猜疑與顧慮心理等。根據不同的心理反應,可以通過親人、朋友、醫生或患者本人的言語、態度、行為等影響病人的心理活動,變不利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成為有利於健康和康復的良性因素。

保健方法

1、 創造良好的環境。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休息睡眠、飲食、營養,良好的環境和舒適的感覺有利於身心健康,使之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
2、 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保持良好的情緒,解除顧慮,積極配合治療護理。
3、 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別、病情輕重及性質、病程長短、個性特點等,安排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以解除寂寞,振奮情緒,消除緊張,如練氣功,打太極拳,做健身操等。保持樂觀,培養廣泛的興趣。興趣愛好可以擴大生活領域和豐富生活內容,陶冶人的情操,改善人的心理活動,有利於康復。
總之,病人的心理和情緒是疾病治療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因素。有些疾病,情緒改善了甚至可以不藥而愈。保持良好的心態和穩定的情緒需要患者家屬和本人共同努力。

注意事項

樂觀是心理養生的不老丹
樂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發人的活力和潛力,解決矛盾,逾越困難;而悲觀則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傷、煩惱、痛苦,在困難面前一籌莫展,影響身心健康。
淡泊是心理養生的免疫劑
淡泊,即恬淡寡慾,不追求名利。清末張之洞的養生名聯說:“無求便是安心法”;當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認為“人到無求品自高”。這說明,淡泊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和心態,是對人生追求在深層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態,就不會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會對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會對世事他人牢騷滿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態使人始終處於平和的狀態,保持一顆平常心,一切有損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將被擊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