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這個詞是在20世紀初由美國人事管理協會率先提出的,也被稱為人際關係論,1933年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約創立。這個概念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

1、人際關係表明人與人相互交往過程中心理關係的親密性、融洽性和協調性的程度

2、人際關係有三種心理成分組成。認知、情感和行為成分

3、人際關係是在彼此交往的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際關係
  • 適用學科:心理學
  • 適用範圍:社會心理學
定義,過程,定向階段,情感探索階段,感情交流階段,穩定交往階段,原則,相互原則,交換原則,自我保護原則,平等原則,相容原則,信用原則,理解原則,意義,測量,社會測量法,參照測量法,貝爾斯測量法,

定義

人與人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心理關係,人與人交往關係包括親屬關係、朋友關係、學友(同學)關係、師生關係、僱傭關係、戰友關係、同事及領導與被領導關係等。

過程

奧爾特曼(1973年)認為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發展需要經歷四個階段

定向階段

對交往對象的注意,選擇和初步溝通等心理活動

情感探索階段

隨著雙方共同情感領域的發現,雙方溝通也越來越廣泛,自我暴露的深度與廣度也逐漸增加。人們的話題仍避免觸及別人私密性的領域,自我暴露也不涉及自己基本的方面。

感情交流階段

人際關係發展到這個階段,雙方關係的性質開始出現實質性變化,此時的人際關係安全的安全感已經確立,談話也開始廣泛涉及的自我許多方面,就有較深的情感捲入。

穩定交往階段

人們心理上的相容性會進一步增加,自我暴露也更加廣泛深刻,可以允許對方進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個人領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間和財產。

原則

相互原則

人際關係的基礎是彼此間的相互重視與支持。任何個體都不會無緣無故地接納他人。喜歡是有前提的,相互性就是前提,我們喜歡那些也喜歡我們的人。人際交往中的接近與疏遠、喜歡與不喜歡是相互的。

交換原則

人際交往是一個社會交換過程。交換的原則是:個體期待人際交往對自己是有價值的,即在交往過程中的得大於失,至少等於失。人際交往是雙方根據自己的價值觀進行選擇的結果。

自我保護原則

自我價值是個體對自身價值的意識與評價;自我價值保護是一種自我支持傾向的心理活動,其目的是防止自我價值受到否定和貶低。由於自我價值是通過他人評價而確立的,個體對他人評價極其敏感。對肯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個體對其認同和接納,並反投以肯定與支持;而對否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則予以疏離;此時可能激活個體的自我價值保護動機。

平等原則

在人際交往中總要有一定的付出或投入,交往的兩個方面的需要和這種需要的滿足程度必須是平等的,平等是建立人際關係的前提。人際交往作為人們之間的心理溝通,是主動的、相互的、有來有往的。人都有友愛和受人尊敬的需要,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平等對待、人的這種需要,就是平等的需要。

相容原則

相容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相容,即指人與人之間的融洽關係,與人相處時的容納、包涵、寬容及忍讓。要做到心理相容,應注意增加交往頻率;尋找共同點;謙虛和寬容。為人處世要心胸開闊,寬以待人。要體諒他人,遇事多為別人著想,即使別人犯了錯誤,或冒犯了自己,也不要斤斤計較,以免因小失大,傷害相互之間的感情。只要幹事業、團結有力,做出一些讓步是值得的。

信用原則

信用即指一個人誠實、不欺騙、遵守諾言,從而取得他人的信任。人離不開交往,交往離不開信用。要做到說話算數,不輕許諾言。與人交往時要熱情友好,以誠相待,不卑不亢,端莊而不過於矜持,謙遜而不矯飾做作,要充分顯示自己的自信心。一個有自信心的人,才可能取得別人的信賴.處事果斷、富有主見、精神飽滿、充滿自信的人就容易激發別人的交往動機。博取別人的信任,產生使人樂於與你交往的魅力。

理解原則

理解主要是指體察了了解別人的需要,明了他人言行的動機和意義,並幫助和促成他人合理需要的滿足,對他人生活和言行的有價值部分給予鼓勵、支持和認可。上述這些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是處理人際關係不可分割的幾個方面。運用和掌握這些原則,是處理好人際關係的基本條件。

意義

豪斯頓(1988年)所言,研究人際關係的興趣,練好人際關係有利於生活幸福、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
有利於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和諧社會中的精神文明建設,需要提高全體人民的素質,而這都建立在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基礎上,同樣,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利於培養一代具有現代化素質的新人。
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群體的凝聚力。在生產力諸要素中,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才能使社會和各種組織的生命力增加,最終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有利於形成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環境。現代社會要求人不僅要有健康的體魄,健康的心理,而且要求擁有健康的人際環境。良好人際關係,對於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產生很大的好處。
有利於促進個體素質的提高和個體全面發展。人際關係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時間久了,會把建立和維持人際關係的原則化為自己的價值體系,來調節自、支配自己的行為,獲得正確的社會文化規範和社會角色,從而來提高個體的素質。

測量

社會測量法

測量人際關係常用的是莫里諾1934年提出的社會測量法。
社會測量法:是由心理學家莫里諾提出的一種測量團體(特別是小團體)內成員之間人際關係和人際相互作用模式的方法。
社會測量法的基本假設是團體內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使得各個成員在不同程度的積極與消極人際情感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種非正式組織,這種相互偏愛和疏遠的關係會對團體的士氣和效率產生顯著的影響。

參照測量法

前蘇聯心理學家彼得羅夫斯基創立的方法,這是一種測量群體最能發揮會作用和最有影響力任務的一種方法,它從個性品質、行為方式和意見、目標方式方面解釋出對被測量個體均有意義的權威人物,即把一個人所屬的群體內部潛藏的參照體系揭示出來。它具有更為豐富的群體分化特徵和群體中人際關係的價值標準。

貝爾斯測量法

美國心理學家貝爾斯在(1950年)創立了一種分析群體內人際關係的方法。他根據“相互作用理論”提出社會行為分類理論,他把相互作用的類型劃分為至小到可以作為實驗觀察的單位,認為考察人們的相互作用的全過程,就能測量出群體內人際關係的性質。他將人的相互作用的變數劃分為4類12項變數:1、肯定情感:支持情感、表示滿意和和睦 2、否定情感:反對和貶低、表示不滿和不和睦 3、提出問題:詢問資料、徵求建議和請求指示4、解決問題:提供資料、表示意見和給於指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