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宮(廣東省潮州市天后宮)

天后宮(廣東省潮州市天后宮)

天后宮位於潮州廣濟門(東門城樓)邊,建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重建於公元2002年,是潮州城唯一一座春秋二祭的天后宮,此宮至今聞名於潮汕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后宮
  • 地理位置:廣東省潮州市廣濟門(東門城樓)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始建: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
  • 重建:2002
  • 廟中主祀:天后聖母(媽祖)
  • 配祀:太歲星君 等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區域:廣東省潮州市
  • 附近景點:廣濟門,廣濟橋,牌坊街等
此宮歷史,廟中主祀 天后聖母 媽祖神像2尊。,配祀,值年太歲星君,吳府公(名 吳均),地母娘娘,玄天上帝,老太夫人,福德公嬤(土地神),花公花媽(公婆神),廟門外祀天公爐,三月廿三媽祖誕,七月中元盂蘭盆節,媽祖信仰——歷代皇帝褒封,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現代,中國三大傳統祭典,

此宮歷史

潮州天后宮,位於潮州廣濟門(東門城樓)邊。天后宮建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潮州府志》( 康熙版)( 乾隆版) 均有記載天后宮,是潮州城唯一一座春秋二祭的天后宮,該宮此次因防洪通道拆遷重建。前為二進二層木石磚瓦結構的潮式廟宇建築物,宮門正對城樓西北側,宮與東門城樓僅隔幾米。
天后宮是潮人移徙的見證,城堤外移的佐證。其特殊的二層建築及後來發展為一宮供奉觀音、媽祖的特殊布局,廟前樓亭由花崗岩石以仙鶴、鹿、獅、象、人物、吉祥物浮雕壁肚鑲嵌而成的元代工藝,在全國天后宮中均是少見。
蔡紹彬《潮州和各地天后宮》一書載,此宮與元軍攻下潮州,元世祖忽必烈策封林默娘為“護國明著天妃”有關。2002 年,此宮被古建學者認為是潮州一座元代建築。由於防洪通道建設的需要,此宮已在原址附近重建一座規模更大,裝飾講究但仍不失原風格的天后宮,香火也很旺。
宋元明時期,潮州東門樓天后宮也曾分靈媽祖到福建汀州地區

廟中主祀 天后聖母 媽祖神像2尊。

媽祖,又稱天后聖母 天上聖母 天后娘娘 媽祖娘娘 天妃娘娘 湄洲娘媽 等
潮州天后宮潮州天后宮
原名林默,媽祖父親林願,母親王氏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後裔,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將近分娩,見一道紅光,從西北射入室中,光輝奪目,香氣飄蕩,久久不散。又聽得四周隆隆作響,好似春雷轟鳴,地變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動,媽祖於是降生。因生得奇,甚為疼愛。她出生至滿月,一聲不哭,因此,父親給她取名“默”。媽祖信仰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這一信仰的主體據說是由真人真事演變而來的。考察媽祖的生平得知,這一信仰來自民間傳說。首先是傳說,然後是傳說的歷史化和神化,最後形成普遍的媽祖信仰
媽祖於960年農曆三月廿三誕生在福建莆田湄洲島。福建與潮汕兩地血緣相親同源同俗,在漢族民間信仰等有著很多相近以至相同之處,尤其是對海上保護神媽祖的信仰更為突出。可以說是一樣的媽祖,一樣的海洋情懷!潮汕地區眾多的媽祖宮廟,與歷史上福建移民入潮有直接關係,也是潮汕沿海民俗信仰的集中體現。潮汕地區媽祖也被稱為天后聖母,媽祖廟遍布潮汕的每一個角落,其數量之多無法統計。較多分布在澄海、饒平和汕頭市區等地。 福建莆田與潮汕地區民俗習慣相似,以兩地民眾對海上保護神媽祖的信仰表現得尤為突出。
北宋雍熙四年(987年)農曆九月初九,年僅28歲的媽祖羽化升天。歷代皇帝對媽祖進行了30多次的褒封,其爵位從“夫人” 、“妃”直至“天妃”、“天后”,並被人們尊稱為“天上聖母”,媽祖的父母親也被尊為“聖父母”
2006年5月20日,媽祖祭典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10月,媽祖信仰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全世界現有近2億多媽祖信徒。台灣2300萬人口中有1700萬媽祖信徒,占台灣人口的 70% 以上。新加坡的媽祖信徒占總人口數的70%,馬來西亞的華人人口占該國人口的重要比例而媽祖的信徒則占了華僑人口的80% 以上。此外,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也有很大數量的華人,也都是以媽祖信仰為主要信仰,而在日本的華僑也是以媽祖信仰為主。每逢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農曆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四面八方的媽祖信眾紛紛趕赴天后宮祭拜。
天后宮天后宮
廟中主祀媽祖神像2尊,媽祖神龕兩邊祀有侍女2尊(一尊手持金印,一尊手持金劍)及千里眼將軍,順風耳將軍,甚是威風。

配祀

太歲星君太歲星君

值年太歲星君

廟中祭祀值年太歲星君牌位。
太歲星君又稱太歲爺,太歲就是天上的木星,因為木星每十二個月運行一次,所以古代漢族人民稱木星為歲星或太歲,它既是星辰,也是漢族民間奉祀的神祇之一。作為一種漢族民間信仰,每年都有沖犯太歲的生肖,如屬該生肖者,需要祭祀太歲神一年,以求太歲神保佑自己消災免禍。
太歲司一年禍福,太歲信仰源於古代漢族民間的天體崇拜,與歲星(木星)有一定的關係。古人觀測天象,認為歲星十二年運行一周天,便將黃道分為十二等分;戰國以後為了計時方便,於是虛設“太歲”為左旋,而與歲星(右旋)運行的實際方向相反,並以每年太歲所在的部分來計年。大約自秦、漢時起,人們則把太歲所在方位視為凶方,無論是誰都不敢與太歲所在的凶方相對立,如建屋造房,或遷徙、婚嫁等,否則就算是在太歲頭上動土,將可能招致禍殃。後人又將太歲人格化;元、明以後,由國家列入祀典,依歲時奉祀,祈禱太歲星君輔國安民。農曆七月十九為太歲爺誕

吳府公(名 吳均)

清朝道光 鹹豐年間,浙江錢塘人吳均任潮州知府時,有一年暴雨成災,韓江水猛漲,為了擋住洪水進城,城門早就關上了。吳知府帶領府縣官員,登上東門設壇祭水神,求水神憐憫,“抹煞”洪水快快退下。並脫下自己的袍帽和朝靴,投下江中祭奠但還是無濟於事,洪水繼續往上漲,眼看要決堤了,他想,水神如此無情,頂是府官拜祭不誠,得罪了水神,於是,他對屬下叮囑一些事情之後,毅然決然地步下東門樓,走到湘子橋頂,口中念念有詞,縱身一躍,投下滔滔的江心,以身祭水。果然,洪水就慢慢地退下去。在場官民人等,無不震動,從此,潮州人便尊敬地稱他為吳府公。
潮州人為了紀念這位捨身救民的好官,就請木雕師傅在東門城樓上,塑了他的像,供人祭拜。像塑成之日,官民紛紛前往瞻觀,可是,都嫌塑像塑得不夠象吳府公生前模樣,師傅改了幾次都枉然。一日,有一個衣衫襤褸的老人上樓來,說他能助師傅一臂之力。木雕師傅半信半疑,但又苦於自己無計可施,只得點頭答應。老人什麼斧頭鑿子和雕刀都沒有帶,只見他從衣袋裡摸出一架眼鏡,端端正正地戴在塑像的眼睛上,一時間,圍觀民眾驚呼著說:“吳府公再世,吳府公再世呀!”還不時稱讚老人道行高深,老人笑著說:“我什麼也不會,只不過知道吳府公在世時,常常戴著一付眼鏡。”
吳府公吳府公

地母娘娘

地母,是中國農耕民族在原始宗教中對土地的崇拜而所信仰的大地女神,是大地之母,是萬物的生靈,在人們心目中倍覺親切和崇高,被視為“萬物之母大地母親”。千百年來,民眾為了生存達到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之目的,建廟塑像祭祀地母,以求賜福滅災,給眾生帶來吉祥康泰敬奉祈祀地母神已成為歷代民眾極為虔誠的宗教信仰盛舉.
地母神、大地之母或母神是指專司繁殖力及象徵大地恩惠的女神,在這個範疇中並不是所有的女神都能被稱呼為地母神。在世界各地的神話里,能被歸類為地母神的神祇在其神話體系中都是強力母權的掌握者。在性力派中各女神是她化身。有些女性主義者相信信仰宗教的男性希望透過醜化這些女性神祇從而以另一個男性神去取代異性的主權。
地母娘娘又稱地姥娘娘、后土娘娘、地母元君、虛空地母至尊、后土夫人等。是漢族神話傳說中的萬物之母,也是民間信仰的大地女神,農曆十月十八日相傳是地母娘娘誕日

玄天上帝

玄天上帝(上帝爺,佛祖公,北帝爺)又稱真武大帝、玄武大帝、佑聖真君玄天上帝、盪魔天尊、九天盪魔祖師、無量祖師,全稱真武盪魔大帝,是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現在湖北武當山供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經中稱他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漢族民間稱盪魔天尊、報恩祖師、披髮祖師。明朝時期,應明成祖朱棣政治需要而加封號,在全國影響極大。
真武大帝的形象非常威武,其身長百尺,披散著頭髮,金鎖甲冑,腳下踏著五色靈龜,按劍而立,眼如電光,身邊侍立龜蛇二將及記錄著三界功過善惡的金童玉女
道經如是說: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的化身,托生於大羅境上無欲天宮之淨樂國,乃國王之子。淨樂國善勝王后夢見自己吞日而孕,懷胎十四個月之後,生 下一王子,國王和王后喜愛至極,並將他命名為“太玄”。太玄很小就顯露出聰穎的天資,十歲時,便可讀各種書籍至過目不忘。國王和王后將其視為掌上明珠,然而,太玄只想修行,且一心向道,並發誓要掃盡妖魔。玄天上帝誕為農曆三月初三

老太夫人

為木坑公王介子推之母。
神誕日農曆十二月十五日

福德公嬤(土地神)

又稱福德老爺夫人,土地公婆
福德老爺,流行於全國各地。由古代社神發展而來。又叫伯公福德正神土地公公、土地伯公、福德公、土地公地主爺土地爺福德等,土地公是管理土地之神。漢族民間以其造福鄉里,德澤萬民,所以尊稱為「福德正神」。客家人則稱為「伯公」。潮汕地區的人們都稱之為福德老爺,“伯公”,或“老伯公”,土地公誕為農曆六月廿六

花公花媽(公婆神)

潮汕地區有七夕拜祭床神的習俗,關於床神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床神為床婆,另一種說法則是床神位花公花婆二人。“七夕”佳節作為傳統節日,廣東一帶無論是待字閨中的少女或是持家有道的主婦,都免不了要在這一天準備香火銀燭祭神。唯潮汕地區偏偏獨樹一幟,在這一天拜祭的不是織女,卻是床神。
傳說“花公花婆”掌管著陰間的紅白花叢,每天為所有的花叢澆水灌溉,細心呵護每棵花叢,其花叢里的每朵花苞,都代表一個未出生的小孩,紅花苞代表女孩,白花苞代表男孩,“花公花婆”是小孩的保護神。
廣東潮汕地區一種特有的漢族傳統成人禮俗——出花園。有15歲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陰曆七月初七乞巧節和七月十五中元節或另擇日為孩子備辦三牲果品拜別公婆神(即花公花婆),表示孩子已經長大,可以走出花園,不再是終日在花園裡玩鬧的孩童了。所以,潮汕人也把農曆七月初七定為花公花婆生日

廟門外祀天公爐

天公即天地父母 玉帝,是廣東.福建,台灣等地的漢族民間信仰。農曆大年初九,是福建人拜天公、大過年的日子,這一天凌晨的拜天公儀式,比大年除夕迎新春、接財神更熱鬧,更隆重,祭拜儀式過後,大家吃一頓豐富的年餐,以示團圓、吉祥。誓這種漢族民俗源遠流長,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潮汕地區,拜天公有眾人拜天公和自家拜天公兩部分,日期一般都在年底,眾人拜天公由各村老大組(德高者組合團體)求神確認日期,自家拜天公由各人自家選黃道吉日。潮汕人對於拜天公相當重視。農曆大年初九,天公生日,這一天潮汕地區都要早起,擺上八仙桌,上貢品,祈求新的一年天下太平,國泰民安,合家幸福,財丁兩旺。

三月廿三媽祖誕

每年逢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誕辰,天后宮管理處都會在廟門口搭戲台請來潮劇戲班表演四天三夜酬神和在三月廿二日舉行法會及放生活動,眾多善信都會在媽祖誕期間準備供品到廟裡拜祭和添香油錢。到了晚上,戲台前圍滿了來看唱戲老人孩子以及遊客。香菸繚繞,人來人往。

七月中元盂蘭盆節

中元節道教的說法,另一叫法即盂蘭盆節。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農曆7月15日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元節”。在南方,亦稱“鬼節”,這天,人們會在特定地方擺上祭品,焚燒大量的紙錢,祭拜孤聖爺。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佛教“盂蘭盆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鬼節”,俗稱“七月半”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依照佛家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要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
逢農曆七月十五至十九日,天后宮會擇日在廟門口搭施孤道台,舉辦“盂蘭盆法會”,祭拜孤聖爺。也是一年中眾善信到天后宮祈求消災消難的日子。

媽祖信仰——歷代皇帝褒封

媽祖媽祖

宋朝

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賜“順濟廟額”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宋高宗封“靈惠夫人”
紹興三十年1160年宋高宗加封“靈惠昭應夫人”
乾道二年1166年宋孝宗封“靈惠昭應崇福夫人”
淳熙十二年1184年宋孝宗封“靈慈昭應崇福善利夫人”
紹熙三年1192年宋光宗詔封“靈惠妃”
慶元四年1198年宋寧宗封“慈惠夫人”
嘉定元年1208年宋寧宗封“顯衛”
嘉定十年1217年宋寧宗封“靈惠助順顯衛英烈妃”
嘉熙三年1239年宋理宗封“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妃”
寶祐二年1254年宋理宗封“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協正妃”
寶祐四年1256年宋理宗封“靈惠協正嘉應慈濟妃”
開慶元年1259年宋理宗封“顯濟妃”
景定三年1262年宋理宗封“靈惠顯濟嘉應善慶妃”

元朝

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封“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
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封“護國明著天妃”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封“護國顯佑明著天妃”
大德三年1299年元成宗封曰“輔聖庇民明著天妃”
延佑元年1314年元仁宗加封“護國庇民廣濟明著天妃”
天曆二年1329年元文宗封“護國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
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惠宗元順帝)封“輔國護聖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

明朝

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封“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
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清朝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聖祖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
乾隆二年1737年清高宗封“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天后”
嘉慶五年1814年,清仁宗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祐天后”
道光十九年1839年,清宣宗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祜安瀾利運澤覃海宇天后”
鹹豐七年1857年,清文宗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祜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道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后之神”

現代

2006年5月20日,媽祖祭典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10月,媽祖信仰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三大傳統祭典

福建湄洲祖廟的“媽祖祭祀”典禮、山東的“孔子祭祀”典禮和陝西的“黃帝祭祀”典禮並稱為中國三大傳統祭典。
湄洲祖廟媽祖金身湄洲祖廟媽祖金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